北京刻瓷艺术

出版社:茅子芳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2-05出版)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40228057
作者:茅子芳
页数:19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以上记载均属各家之言,各抒己见。看来,刻瓷究竟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其原因我认为是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把文人艺术视为正统,受到重视。如书法、国画。作品上可以题写年代、作者姓名,以至收藏者都可以在上面加盖印章,题写文字留下姓名。更有人著书立说,对书画进行评论、记载,因此在对书画作品的研究考证过程中,相对而言资料比较丰富充实。而工艺美术包括刻瓷在内,都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视为匠人之作。就刻瓷来说,只刻上题写的文字及书写者的姓名,却不能刻上雕刻者的姓名,更没有人为其著书立说。因此,造成历朝历代都留下难以数计的工艺美术作品,以至是国宝,但只见作品,不知其作者。再有就是历史上从事刻瓷的艺人相对比较少,传世作品又很少见。因此在今天对刻瓷工艺的考证和研究,就更加困难。行内人多以传说为正史,人云我云地写在文章中。还有人把自己从事的行业历史人为地提到了在瓷器成熟之前。我曾经向这些文章的作者请教,究竟什么是"秦汉时期的剥玉"、"钻剥"?因为我在玉器行业干了几十年,是个老玉匠,却不知道,也没听说过"秦汉时期的剥玉"是什么工艺。另外"秦汉时期的剥玉"、"汉画石像"等与后来的刻瓷工艺有什么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对于我的这些问题,这些作者也说不清楚,只说这是传说。 另外,还有专家把瓷胎入窑烧制之前,在半干的坯胎上剔刻花纹和刺点装饰工艺也列入刻瓷工艺之内。我认为这种工艺与刻瓷是两码事,因为胎坯在没烧制之前还不是"瓷"器,即不是瓷,那就无所谓刻瓷。这就好比鸡蛋与鸡一样,它们虽然有内在的联系,但在小鸡没出壳之前,鸡蛋还是鸡蛋,鸡蛋不等于鸡。在坯胎没入窑烧前,在上面剔花或刺点是属于瓷器制做过程的一个工艺环节。和烧好的器物上再雕刻的刻瓷工艺不能相提并论。 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都不能脱离社会背景,更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科技条件,它必须有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在人类没发明电和照相设备之前,就不可能产生电影艺术。没有电视台、电视机和录像技术,就不可能有电视剧的产生。没发明剪刀和造纸术之前,绝对不会有剪纸艺术。刻瓷艺术的产生也是如此。刻瓷工艺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在瓷器完全成熟之后,也就是必须能烧制出质地坚硬、细密的瓷质。 这是刻瓷艺术的载体和材料,刻瓷用的瓷要求瓷质硬度相对较高,瓷釉与胎体结合紧密结实。这种瓷必须是高温瓷,雕刻时才能占住刀痕,不会出现瓷釉大片脱落和炸裂。我曾用贴墙壁的瓷砖试刻,这种瓷大概是烧的温度低,胎和釉都很软,特别是胎和釉结合得不坚固,结果錾刻时,瓷釉大片大片地脱落,没刻的地方也出现了炸纹。所以必须在烧制出质地坚硬的瓷器之后,才能产生出刻瓷工艺。

内容概要

茅子芳,当代著名刻瓷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刻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百余件刻瓷作品被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玉雕大师,他设计的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玉雕《韶山》,是建国后玉雕艺术领域的开山力作,在工艺美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对刻瓷工艺起源的探讨 第二章 北京刻瓷的传承与现状 第三章 北京刻瓷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四章 有关刻瓷技法浅谈 第五章 有关刻瓷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第六章 如何鉴赏刻瓷艺术作品 第七章 刻瓷艺术品的收藏 第八章 关于北京刻瓷传承问题的思考 第九章 做明师,为北京刻瓷培养接班人 后记 作品展示(黑白) 作品展示(彩色)

编辑推荐

《北京刻瓷艺术》茅子芳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雕塑家,一位工艺美术理论家,一位业余作家,更是一位瓷刻家。在他的文字中,读者可见当代工艺美术工作者的治学精神、勤奋态度。今天,茅子芳先生把刻瓷写成书,治学精神更是严谨。

作者简介

《北京刻瓷艺术》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审美到技法,从设计思路到一刀一笔,娓娓道来。《北京刻瓷艺术》主要内容包括:对刻瓷工艺起源的探讨、北京刻瓷的传承与现状、北京刻瓷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关刻瓷技法浅谈等。


 北京刻瓷艺术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这种书要不是爱好真的很少有买的,估计压仓很厉害,印刷和品相都很一般,内容上也乏善可陈。关键是发货太慢,考虑到这种书一般要费劲调货所以忍了。。。
  •     the old man next door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