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9575987187
作者:沖本克己 編輯委員,菅野博史 編輯協力
页数:436页

内容概要

木村清孝
一九四○年生於熊本縣,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博士(文學,東京大學)。鶴見大學校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初期中国華厳思想の研究》、《中国仏教思想史》、《華厳経》、《華厳経を読む》、《東アジア仏教思想の基礎構造》、《仏教の思想》等。
采睪晃
一九六九年生於大阪府,大谷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佛教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學分取得肄業。博士(文學,大谷大學)。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大谷大學副教授。主要論文有〈慧思の禪思想の背景〉、〈《大乗大義章》中における《法華経》觀〉、〈鳩摩羅什の《法華経》観〉、〈竺法護訳《首楞厳経》と《勇伏定経》〉、〈五世紀初頭における中国仏教の戒律観〉等。
菅野博史
一九五二年生於福島縣,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印度文學專修課程畢業,同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博士(文學,東京大學)。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門領域為佛教學、中國佛教思想。主要著作有《中国法華思想の研究》、《法華経入門》、《法華玄義入門》、《現代に生きる法華経》等多部著作。另有共同著作、論文、翻譯等著作豐富。
河野訓
一九五七年生於宮崎縣,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科畢業,同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博士(文學,東京大學)。皇學館大學教授。專門領域為佛教學、中國佛教史。主要著作有《初期漢訳仏典の研究》、《漢訳仏伝研究》、《中国の仏教 受容とその展開》等,論文、共同著作、編著書等多部。
船山徹
一九六一年生於栃木縣,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九州大學文學部助教,現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著作有岩波文庫《高僧傳》全四冊(共譯註)等,尚有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知識論的相關論文。
沖本克己
一九四三年生於兵庫縣,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印度哲學)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花園大學文學部講師、同大學教授、副校長,現為花園大學名譽教授。博士(文學)。著作有《禅思想形成史の研究》、《大乗仏典十一 敦煌二》(共著)、《禅の思想とその流れ》、《二入四行論》、《臨済錄》、《趙州 飄々と禅を生きた達人の鮮かな風光》、《泥と蓮 白隠禅師を読む》、《孤高に生きる 道元》等。
橫井克信
一九六四年生於茨城縣,大正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畢業,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碩士(文學,大正大學)。曾任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員。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史。主要著作、論文有《輪廻の世界》(共著)、〈中国における內道場の起源について〉等。
入澤崇
一九五五年生於廣島縣,龍谷大學文學部佛教學科畢業,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碩士(文學,龍谷大學)。龍谷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門領域為佛教文化學。主要論文有〈アショーカ王柱と旗柱〉、〈ナーガと仏教〉、〈観無量寿経の背後にあるもの〉等多篇。
堀內伸二
一九五八年生於長野縣,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印度哲學印度文學專攻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碩士(文學,東京大學)。財團法人東方研究會主事及專任研究員。專門領域為東亞佛教(天台教理學、白隱學)。參與編纂中村元著《広說佛教語大辞典》全四卷、《現代語訳 大乗仏典》叢書全七卷。著作有《漢文仏教読本》(共著)、《白隠禅師生誕三二○年 白隠、禅と書畫》(圖錄)、《般若心経手帳》等。
丘山新
一九四八年生於東京都,京都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佛教學專攻)。一九八○至八二年,以中國公費留學生身分赴北京留學,歷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專任講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自一九九四年起擔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目標是藉由漢譯佛典的接受過程來闡明中國時代思潮,並以大乘佛教思想為基礎、創造出與他者共生的理論來做為一種宗教哲學。著作有《菩薩の願い~大乗仏教のめざすもの》、《アジアの幸福論》等。
邢東風
一九五九年生於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畢業,中國人民大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愛媛大學法文學部人文學科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思想史、中國禪宗史。主要著作有《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禪宗與禪學熱》、《神會語錄》、《馬祖語錄》,另有論文、共同著作、翻譯等著作豐富。
神塚淑子
一九五三年生於兵庫縣,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科畢業,同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博士(文學,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思想史。著作有《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老子 道への回帰》,譯註有《文選》(下)、《現代語訳阿含経典 長阿含経》全六卷(共譯)、《真理の偈と物語 法句譬喩経現代語訳》(上、下/共譯)等多篇論文。
張文良
一九六六年生於中國河北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部畢業,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文學)。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史、中國華嚴思想史。著作有《澄觀華嚴思想研究》,另有論文、共同著作、翻譯等著作豐富。
古勝隆一
一九七○年生於東京都,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科畢業,同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文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古典學。著作有《中国中古の学術》,譯著有余嘉錫《古書通例》,另有論文及共同著作。

书籍目录

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序言 菅野博史
體例說明
【第一章】中國佛教 木村清孝
第一節 譯經的初始與中國佛教原貌
一、佛教初傳期
二、來朝僧與傳譯活動
三、古譯特徵
四、《理惑論》成立
第二節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與諸學派形成
一、皇朝更迭時期
二、活躍的大譯經僧--鳩摩羅什
三、翻譯原則--「五失本、三不易」
四、其他偉大的譯經僧
五、佛教思想的方向性
六、「偽經」--撰造經典
第三節 隋、唐譯經與教學之大成
一、統一皇朝下的佛教重整
二、兩大宗派成立(一)--天台宗
三、兩大宗派成立(二)--三論宗
四、三階教
五、玄奘新譯佛典的意涵
六、華嚴教學
七、密教東傳與興盛
第四節 晚唐以後的譯經,以及中國佛教的歸向
一、譯經的告終
二、中國特有的潮流--五家七宗
三、儒、釋、道相爭與融合
四、《大藏經》刊行與流布
第五節 略結
中國佛教史的發展與課題
〔專欄一〕海路 入澤崇
【第二章】佛教東傳  采睪晃
第一節 佛教傳播者--來華僧、求法僧
一、關於本章
二、佛教傳入途徑
第二節 初傳期的佛教
一、佛教傳入的傳說
二、《後漢書》〈楚王英傳〉
三、《魏略》〈西戎傳〉
第三節 初期中國佛教的特性
一、透過翻譯的內容
二、思想混亂--接受佛教信仰之始
三、安世高
四、支婁迦讖
第四節 三國時期
一、魏--朱士行:求法僧之先驅
二、吳--支謙
三、西晉--竺法護
第五節 五胡十六國
一、北方各族勢力抬頭
二、以「神異」為媒介的佛教普及--佛圖澄
三、道教
四、格義佛教及其否定之論
五、姓
〔專欄二〕羅什三藏及其弟子的教判論 堀內伸二
【第三章】東晉、南北朝佛教思想與實踐--初期佛教受容的具體樣貌  菅野博史
第一節 初期受容的時代背景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定義
第二節 道安、廬山慧遠的佛教思想
一、慧遠與道安的邂逅
二、道安的生涯
三、道安的弘法成果
四、慧遠定住廬山
五、慧遠對道安思想的傳承
六、三世輪迴與因果報應的問題、神滅不滅問題
七、禮敬問題與〈沙門不敬王者論〉
八、念佛結社形成白蓮社
第三節 鳩摩羅什的佛教思想
一、鳩摩羅什與中國佛教
二、關於《大乘大義章》
第四章 僧肇的生涯與思想
一、僧肇的生涯
二、〈般若無知論〉的思想
三、〈不真空論〉對心無義、即色義、本無義的批判
四、心無義
五、即色義
六、本無義
七、關於〈涅槃無名論〉
第五節 道生的生涯與思想
一、道生的生涯
二、理的哲學與闡提成佛說
三、頓悟說
四、感應思想與《應有緣論》
第六節 禪、戒
一、諸宗派形成之前
二、北朝禪學
三、戒律
〔專欄三〕鳩摩羅什的破戒與譯業 丘山新
【第四章】三教衝突與融合  河野訓
第一節 初期佛教與儒家、道教
一、牟子《理惑論》
二、孫綽〈喻道論〉
三、《老子化胡經》
第二節 南北朝時期的三教對立與融合
一、北魏太武帝廢佛
二、顧歡〈夷夏論〉及其後續發展
三、范縝〈神滅論〉
四、梁武帝的佛教政策
五、北周武帝廢佛
第三節 唐、宋時期的三教相克與調和
一、初唐傅奕與法琳的論爭--沙汰佛教教團
二、武后的護佛政策與玄宗的儒、佛、道政策
三、韓愈〈論佛骨表〉
四、武宗廢佛
五、宋代排佛論與三教調和論
〔專欄四〕輪迴與魂--神滅不滅論爭 邢東風
【第五章】佛典漢譯史要略  船山徹
第一節 漢譯與語言學
漢譯佛典的特徵
第二節 時代劃分與主要漢譯者
舊譯與新譯
第三節 翻譯速度與兩種譯場類型
一、翻譯速度
二、譯場類型
第四節 隋、唐以後專家集結的譯場
北宋的譯經儀禮
第五節 隋、唐之前的譯場
鳩摩羅什的翻譯方式
第六節 譯主、筆受、傳譯
分工體制的實際型態
第七節 增譯與略譯
為求譯文易解
第八節 漢譯與編輯--援引既有的經典文句
一、活用各舊譯本
二、編譯而成的經典--編輯漢譯經典
〔專欄五〕老子化胡說 神塚淑子
【第六章】經錄與疑經  沖本克己
第一節 經錄
佛典翻譯的整理學
第二節 《出三藏記集》
一、現存最早的經典目錄
二、整理方法與意義
第三節 《開元釋教錄》
一、經錄的完備與終結
二、經錄所顯示的數據
第四節 疑經
一、何謂疑經
二、述而不作
三、判定基準的差異
第五節 疑經撰造動機
一、「現世利益」與「單純化」
二、抄經、要文集與疑經
三、末法思想與疑經
第六節 疑經諸相
一、疑經橫行
二、疑經分類
〔專欄六〕《父母恩重經》與孝道重視 張文良
【第七章】王法與佛法   橫井克信
第一章 東漢至南北朝時期
一、中國獨特的佛教信仰方式
二、東漢
三、五胡十六國
四、釋道安與戒律問題
五、東晉
六、南朝
七、北朝
第二節 隋唐時期
一、隋
二、唐
三、武后護佛
四、內道場政治化與密教發展
第三節 宋代
一、五代
二、北宋
三、南宋
四、奠定國家佛教
〔專欄七〕儒家經學與佛教經疏 古勝隆一
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作者简介

【序言】
釋尊創立及提倡的佛教得以傳布於全亞洲,主要是藉由思想普遍性、佛教徒死身弘法、佛教國家所具的政治及文化意圖等綜合因素影響。其中,中國佛教因有內容弘富的《大藏經》,形成獨特卓越的佛教思想,在以漢譯佛典為基礎的東亞佛教文化圈中成為核心所在。
「新亞洲佛教史」系列全十五卷之中,中國佛教共有三卷,本書為首卷,探討時期從西元元年前後,佛教在追求商業貿易的東西交流背景下入華,至六世紀後期隋統一南北朝為止。本書的主題「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是指佛教入華後緩緩滲透中國社會,至隋、唐各宗派經由中國化後成立為止,意味著中國人學習佛教、佛教逐漸落實於中國人血脈的歷程。
本卷是探討中國篇章的首卷,第一章〈中國佛教〉安排涵蓋全三卷的序論,以佛典漢譯及其解釋(包括代表宗派的思想解說)為主軸,概觀從安世高至支婁迦讖以來,乃至宋代的佛教歷史。由於此章為整體概論,必然與其他兩冊的專題探討有所重複,故盼讀者能掌握大方向閱讀,將本書與其他相關專題進行比較、對照。
有關本書探討的時代,首先必須闡述佛教如何傳入中國,第二章〈佛教東傳〉除了探討佛教傳入的相關傳說和事實之外,更以佛教藉由譯經這種具體方式入華,列舉了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竺法護等譯經僧的事蹟,進而包括探討佛圖澄如何以神異化眾、身為最初至西域求法的漢人朱士行之事蹟、道安採用釋姓的意義等項目。此外也以重視神異為背景,兼而探討道教方面的課題。
第三章〈東晉、南北朝佛教思想與實踐-初期佛教受容的具體樣貌〉,主要是考察活躍於當時的道安、廬山慧遠、鳩摩羅什、僧肇、道生等人的生涯及思想成果,更論及禪宗與律宗成立之前,禪觀實踐和戒律信受過程等課題。
無庸贅言,若提及中國三大思想或宗教,即指儒教(或儒家)、佛教(釋教)、道教,在歷經對立和影響、融合等過程後,佛教愈益中國化,中國佛教發展可說是成果璀璨。
第四章〈三教衝突與融合〉首先探討初期三教交涉,介紹牟子《理惑論》、孫綽〈喻道論〉等思想,其次是南北朝的三教交涉,探討北魏太武帝廢佛、顧歡〈夷夏論〉、范縝〈神滅論〉、梁武帝的佛教政策、北周武帝的廢佛論。之後更跨越南北朝時期,考察唐、宋三教交涉,包括武后、玄宗施政、韓愈《論佛骨表》等課題。
第五章〈佛典漢譯史要略〉以新鮮手法切入各種漢譯問題,除了闡明漢譯佛典基本特徵,並介紹漢譯史的時代區隔及主要譯者。其次,說明翻譯速度與兩種譯場類型,其一是「附帶講經型態,由多數人參與,屬於分工體制粗略化的譯場」,六朝譯場多為此類。其二是「僅由較少數的專家組成團體,屬於分工體制明確化的譯場」,此為玄奘及其後學設立的譯場,本章將具體說明各種情形。此外,亦提到譯文添刪、漢譯及編輯等有關漢譯佛典在成立時所面臨的問題。
前述的第五章內容中,不少是針對佛典漢譯考察,從中國佛教源於印度佛教的觀點來看,足以顯示漢譯佛典何其重要。第六章〈經錄與疑經〉是列舉彙編各種漢譯佛典的經錄,具體介紹《出三藏記集》、《開元釋教錄》,進而考察疑經定義、疑經撰造動機,介紹其實質內容。
基本上,中國是屬於中央集權專制國家,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佛教與王權關係緊迫,最終被迫在國家保護及監督下發展。第七章〈王法與佛法〉即是針對此問題,對自東漢至南北朝、甚至跨越至隋、唐及宋代進行詳細考察。
至於專欄方面,分別是與第二章內容有關的「海路」、與第三章有關的「羅什三藏及其弟子的教判論」、「鳩摩羅什的破戒與譯業」,與第四章有關的「輪迴與魂--神滅不滅論爭」、「老子化胡說」,以及與第六章有關的「《父母恩重經》與孝道重視」,加上第七章結尾的「儒家經學與佛教經疏」,是基於中國佛教人士著作多以經疏形式呈現,再以中國哲學立場探討經學和經疏的關聯。以上專欄分別為各專家學者執筆,皆是心血之作,盼讀者們能獲益匪淺。
菅野博史(編輯委員)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翻译本错字太多,这个系列三本都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