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心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心灵鸡汤 >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

出版社:朱彤 新世界出版社 (2008-10出版)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802289291
作者:朱彤
页数:27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方法篇1.可见目标定律——制定够得着的目标心理法则人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就是:对于眼前的工作,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就容易失去继续工作的欲望;相反,如果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完成,做事的信心就会增强,做事的效率也会提高。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个规律。心理学家把一些从未割过麦子的学生分为两组,从麦地的边缘开始割麦子,并在麦地的中央插上红旗,作为目的地,看哪个组能先到达。在其中一组的麦地里,每隔三米就有一面绿旗,而在另一组的麦地里则没有。比赛结果正如心理学家所预料的:前一组获得了胜利。这是为什么呢?前一组的目标被分成了若干个阶段,也就是分成了可望又可及的的小目标,这样,每个小目标的完成,就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会逐渐增加人的自信,从而提高他的效率。也就是说,看得见、够得着的目标,使人更愿意去完成它。相反,渺渺无期的一个目标,可能无法使人调动起实现它的动力。就像篮球架的高度:如果太高,谁也投不进去,就不会有人爱玩;如果太低,谁都能投进去,也一样没人爱玩。正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吸引了许多人去玩它。因此,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制订目标既不能太低——低了起不到促进自己行动的作用,也不能太高——高了会让我们感觉实现的希望太渺茫,会降低信心,并降低效率。而只有不高不低的、适度的目标,才能对我们的工作起到最好的促进作用。效率启示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似乎有点牵强。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因此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对此作了如下解答:“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开始时,我不懂得这个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长距离的路程,被他在心理上分成了若干个比较短的路程,这样,心理压力就减轻了。每时每刻,心里想的只是怎样实现眼前的小目标。这样跑起来就更有信心,也跑得更快了。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万丈高楼平地起”,因为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大事情一下子做起来比较难,但是把它分成小事情一件一件去做,就会容易些。有一个中学生每天喜欢睡懒觉,在6:30起床。爸爸强迫他每天早晨5:30起床,6:00起读英语。一下子提前了1小时,他感到很难。妈妈就出面调停,允许他6:15起床,他就轻松答应了。半个月后,妈妈又让他提前15分钟起床,他又同意了。这样到了两个月,他终于能在5:30起床了。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曾说:“当我放弃我的工作而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我从不让自己过多地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涉及的繁重劳动和巨大牺牲。我想的只是下一段,而不是下一页、更不是下一章如何去写。整整6个月,我除了一段一段地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书自然就写成了。”一个接一个地实现若干个小目标,要比一口吃出个大胖子更容易。著名销售员乔?坎多尔弗曾说过:“作为一名销售员,你必须为自己建立能够达到的实际目标。当你达到了这些目标,就把目标再提升一点,然后再努力去达到。如果你仅仅建立了长期目标,而没有建立相应的中、短期目标,那么长期目标就会变得遥遥无期,甚至难以达到,它会使你泄气,甚至撒手作罢。”譬如,你是一个销售员,决定今年的销售目标是120万元,平均每个月的销售应该达到10万元。那么,为了达到这个业绩,你应该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根据你以往的业绩,平均一家的销售额是5000元;如果要达到目标的话,就必须销售20家。再调查过去的资料,你发现,拜访5家才有1家成功的几率。这样一来,你每个月必须拜访100家顾客,平均每周25家,每天4家。但是,为了获得4家商谈的机会,应该把被拒绝的几率也计算进去,因此,你每天必须拜访8家以上的顾客。这样,每天访问8家顾客,便成为你每天行动的目标。但有时在工作中,并不那么容易确认工作完成的程度,因为工作阏完成程度不只包含“量”,也包含“质”的方面,有时很难单纯地统计。比如,为了一个研究花了几十个小时还看不到成果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工作完成的进度不能用数字图表表示,我们可以用容易显现的方式来计算它。比如考会计师的时候,根据完成的程度,可以作一份“红色进度表”,把成果视觉化。就是用一张B4纸,在上面划方格,横隔为8个等份,然后在每个等份的左边一一列出考试的各个科目,最后一格为合计;再在每个科目右边的方格列出重要章节,详细记录其中内容;最后,再根据完成程度,用红色签字笔把读完的科目划掉。根据这份进度表,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知道自己做了多少。这会加强完成目标的欲望,从而提高我们的效率。小贴士:为自己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目标就像是强劲的引力,可以将努力的人提升到高一点的层次。如果把目标定在低层次上,则原先可以向上的,也无法提高层次;但是,目标如果高到不可能实现也是不行。人是现实的动物,努力的成果浮现在眼前,人就会更加努力;如果一直没有成果,努力就难以继续。可见,我们应该给自己制定适度的目标。2.最后通牒效应——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心理法则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习惯反映了人类的拖拉倾向,即:在从事一些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况下,例如不允许继续准备或已到了规定的时间,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叫做“最后通牒效应”。曾有教育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规定时间,结果用了8分钟全班才完成。第二次,规定5分钟必须读完,结果全班同学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都读完了。这个实验反映了“最后通牒”对人们的促进作用。根据“最后通牒效应”,为了避免拖拉的倾向,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制定负荷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对可支配的时间进行管理,强迫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分阶段地完成任务。也就是说,给自己一个“最后通牒”,才不至于使自己到了最后关头拼命地赶,结果完不成或者影响做事的质量。效率启示1998~1999赛季,美国NBA球队的老板和球员围绕着新合约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这场劳资纠纷致使NBA一度停办,球员和老板们谈判了将近6个月,彼此都损失了大笔的美元。最终,资方下了最后通牒,才解决了冲突,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如果没有最后通牒的作用,这件事还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在学校里,如果老师在星期一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星期五前交上来,同时强调最好尽快完成,那么星期二到星期四能够收到的作业总是寥寥无几,而星期五才是交作业的高峰,并且在星期五放学前基本上可以收齐。可是如果布置作业时要求星期三之前交上来,即使不强调尽快完成,学生大多也能够在星期三放学前交齐作业。就是说,如果设定期限,学生们往往会赶在期限之前完成作业。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刘小姐是一位市场活动主管,单独负责公司的促销活动。她做工作总是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有五天时间来筹备活动,前四天她总是心不在焉;而到了第五天,“大限逼近”,她才像疯了一样联络商场、备货、急聘促销员,往往到了最后一秒钟,她才搞定所有的事情,让悬着的心放下。这些都体现了“最后通牒效应”对人们的影响。那么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能拖就拖呢?许多拖拉者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在重压之下,会表现得更出色。许多人说:“我总是故意把事情推迟到最后一分钟,因为我喜欢在压力下工作。只有当截止日期临近的时候,我才能够达到最高的效率,那样我就会花费更少时间,并产生更好的创意。我不会因为拖拉而受损失,它反而会让我更加高效!”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心理专家指出:在压力下,人们的表现只会更蒡,而不会更好。著名作家金庸就曾表示:对自己在交稿压力下创作的作品感到不满,因为觉得那些作品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水平。试想,如果你面临的是重要的大型项目,而你指望在期限到来之前再把任务完成,可是如果在最后期限到来时生病了怎么办?或者突然接到了新的任务怎么办?或者,你突然发现该项目所需要的时间比你预期得要长,又该怎么办?情况往往是这样:当你一直拖延一个项目,直到最后截止日期的时候,你会发现时间不够,结果只能错过截止日期,或者敷衍了事。比如你是一名大学生,把论文拖到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赶着完成,你很可能因为时间不够,无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因为写论文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时间不够的话,你可能就要省略这些工作;而且你无法斟酌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无法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也没有时间对论文进行润色。一味拖延,往往使人们不得不为一个任务投入更多时间。超负荷工作会使你身心俱疲,思维模糊不清,结果一件事本来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却可能占用你几小时的时间。拖延还可能给我们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讲到自己这样一个经历:“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一项物质资产——电动割草机。我经常使用,却从不保养。前两季还没有问题,到第三季就出故障了。这时我才着手维修,可是已经太迟了,引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马力,可以说成了一堆废铁。如果我及早开始保养这项资产,那么现在还能享受它的产出——修剪平整的草皮。如今我必须花费更多时间与金钱来更换一部新机器,显然这不符合效能原则。”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其实很多。有时候,我们的牙齿出了一个洞,我们懒得去看,或者借口工作太忙。可是时间长了,等你终于有时间去看,却发现这颗牙的牙根已坏了,只能拔掉了。但是如果当初你及时地去看,这颗牙本是可以保住的。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对于要做的事情,一定要给自己规定一个“最后期限”。同时,要让自己很清楚如果突破这个期限,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什么。人们做事情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躲避痛苦。为了避免拖延,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超过期限,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是否能承担起这个后果?比如,收入上会遭到怎样的损失,在健康、人际关系上会付出怎样的代价?相反,如果及时地完成任务,我们将获得多少快乐,能多赚多少钱,少承受多少压力等等。这样想,就是给自己下一个最后通牒,促使自己赶在期限前把事情做完。小测验:你计划与控制的能力如何?1.计划的能力(1)在工作上和非工作上,你会从事长远规划的设计吗?(2)对于工作,你是否至少在一个星期以前就筹划完善,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吗?(3)你熟悉计划的技巧和计划的评核术吗?(4)当你被指定从事某一专门工作时,在开始动手之前,你能详尽地规划你的工作方法吗?(5)你常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吗?2.控制的能力(1)你现在的工作是否符合工作部门的时程表与计划?(2)你知道本部门的报告系统如何遵行吗?(3)你知道整个单位的报告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吗?(4)你会将自己的工作划分为几个部分,并为每一部分建立标准吗?(5)你是否定期检查工作成绩?(6)你知道资料处理如何进行以及它在你的工作部门所占的地位吗?(7)你有提醒自己在一定时间完成工作的制度吗?上面的问题,回答“是”越多,越表明你具有计划与控制的能力。3.注意的稳定性(一)——专注,效率才高心理法则心理学上,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注意长时间地稳定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如上课时专心听讲,注意就会稳定在老师的讲课上,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注意就稳定在手术的过程上。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就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而引起的“分心”、“走神”现象。一般来说,注意越稳定,做事的效率就越高;注意越分散,做事的效率就越低。注意的稳定性对于学习和工作的高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效率启示大家都知道,太阳光的温度再高,也不能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点燃。然而,用放大镜就可做到把所有的光线聚于一点,纸就会燃烧起来,做事情也是同样道理。如果你不能把你的精力全部集中在一点上,集中在一个事情上,即使你本来有很多精力,那也无法产生成效。孟子讲过一个“学奕”的故事:有甲乙两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学棋,其中甲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乙则心不在焉,只想着怎样弯弓搭箭去射下飞来的天鹅。最后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却一事无成。

前言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的高低。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与训练。你是否感到工作量日渐加大,力不从心?你是否感到过虽然特别努力,但是工作绩效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人和人的做事效率相差很大。即使智力相同,也会因为做事的效率不同,而取得迥异的成就。当我们的工作量不是很大时,也许不能明显感到提升效率的必要;但是当我们的工作量逐渐加码,使我们越来越难以应付时,怎样提升效率就一定会提上我们的日程。每个人的工作要想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都必须过提升效率这一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效率,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呢?许多书中已经讲过一些提高效率的“工作方法”。而此书要讲的是:怎样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怎样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态度、思考方式、身体状态或者情绪状态,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我们应怎通过改变自己来提升效率。那么,心理是怎样影响效率的呢?根据人的心理特征,某些思维方法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通过脑力活动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如果树立了某些正确的观念,会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快取得成果;人的情绪会影响效率,因此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做事情才会有更强的动力和劲头;身和心是一体的,身体状况会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到效率;另外,环境也会通过对心理的影响,左右我们做事的效率。俗话说,知己者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才能够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具体来说,从本书中你会了解到一些平时或许没注意到,但会影响我们做事效率的心理规律,比如:你的效率低下,也许不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好,或者工作经验不够丰富,而是由于你的内心里积压了一些不良的情绪。这种情绪使你状态萎靡,缺乏活力,结果效率低下。这时你要学习的也许不是怎样改善工作的方法,而是怎样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正常的状态。很多时候你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这时你要做的也许不是继续想下去,而是暂时停下来,放松一下,去做点别的。也许在不经意之间,你的灵感可能会像不速之客一样来光顾你,使你“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因为灵感的规律是:只有在人不疲劳、比较轻松和愉快的时候,灵感才更容易光顾。当你的状态不好时,比如出现不自信、恐慌、消沉的时候,最简单改变自己状态的办法也许不是别的,而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诫自己:“糟糕的情况很快会过去!我的能力没有问题,我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一定能突破这个困境!”等等。在很多时候,这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摆脱不良状态的方法。又如,有时候我们做一项没有多少兴趣但是收入却很不错的工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工作劲头越来越差,效率也会越来越低。心理学上的“德西定律”告诉我们:兴趣,而不是金钱,才能成为我们做事的持久的动力。因此,为了在事业上有更长久的发展,我们应该尽量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寻找一些乐趣,这样才能使我们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心理规律对于提升效率的奇妙的影响。本书就是从人的心理特点入手,讲述有助于我们提升效率的各种心理规律,指导我们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或思考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率。但愿它能够成为读者了解自己和提高效率的好帮手。

媒体关注与评论

提升自己的要诀是切勿停留在原地不动,而欲达到此目的,首先要有不满现状的心理。但是仅仅不满足是不够的,你必须决定下一步往何处去?千万不要做个只会成天抱怨的懒人。   ——作者:麦尔顿 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作者:培根 效率是做好工作的灵魂。   ——作者:切斯特菲尔德

内容概要

  朱彤,出生于70年代,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记者、编辑、营销策划等工作,曾任职hilton hotel市场调研员、美国ming tree企业中国区代表,现为个人职业设计师和心理咨询师。中要作品有《你身边的心理学》、《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生活》、《做自己的人生设计师》、《你值多少钱——个人形象与影响力》、《新职业风暴》等,其多部作品被推广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深受读者好评,畅销不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方法篇1.可见目标定律——制定够得着的目标2.最后通牒效应——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3.注意的稳定性(一)——专注,效率才高4.注意的稳定性(二)——换个事做,可摆脱厌倦5.记忆系统性定律——把知识系统化再记忆6.过度学习理论——及时巩固所学知识7.短时记忆容量——把记忆的内容分成7个单位8.反馈效应——及时总结反馈,才能不偏离航向9.思维外化——把想法描述出来10.大脑的训练——左右脑同时开动11.“热身”法则——用简单工作来“热身”12.记忆自我参照效应——学习和自己有关的知识第二章 观念篇13.手表定理——做人处事只能选择最高原则14.格式塔定律——从整体考察事物15.注意选择性定律——别关注太多领域16.迪斯尼法——用三种角色进行思考17.布里丹毛驴效应——优柔寡断会错过机会18.时间成本原则——你的时间值多少钱19.定势思维——思维不能僵化20.满意原则——不必完美,满意即可21.不值得定律——你做的事值得吗?22.选择适度原则——选择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23.功能固着心理——发现物品的新用途24.定位效应——你的定位正确吗?25.优势效应——向你的优势方面发展26.权威效应——别让权威绊住了你的脚步第三章 情绪篇27.成就动机——“动机”是你的“发动机”28.态度的重要性——端正做事的态度29.德西效应——兴趣比报酬更重要30.灵感的酝酿——当思维卡壳时,先放一放31.心理疲劳——情绪好,就不容易疲劳32.应激心理——保持适度的紧张33.霍桑效应——不良的情绪要宣泄出去34.延迟满足——放长线钓大鱼35.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真棒!”36.普雷马克原理——做完了给自己一个奖赏37.沉没成本——别因为已经付出,就要付出更多38.下坡容易定律——没有约束,就会放纵自己39.自我意象——你怎样看待自己40.归因理论一怎样解释你的失败第四章 生理篇41.身体状态的重要一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42.生物钟原理——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43.感官协同效应——多使用感官,学得会更好44.神奇的直觉——直觉可能直达目标45.“安德那林高度兴奋综合症”——强刺激之后的放松46.运动的活力——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第五章 环境篇47.环境的影响——营造有利于效率的环境48.感觉剥夺定律——生活丰富多彩,思维会更加活跃49.对比效应——不比不知道50.投射效应一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51.模仿的作用——找一个学习的榜样52.观众效应——单独做事还是和别人一起做事53.竞争的刺激——在竞争中刺激自己的能力54.异性效应——和异性搭配干活更出色

编辑推荐

认真能改变自己,执着会改变命运。同事不同人,效率差万分,《事半功倍的心理学》是一本解读行为心理学的书。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心理素质的高低;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你是否感到工作量日渐加大,力不从心?你是否感到虽然特别努力,但是工作绩效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譬如你的效率低下,也许不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好,或者工作经验不够丰富,而是由于你的内心里积压了一些不良的情绪。这种情绪使你状态萎靡,缺乏活力,结果效率低下。这时你要改善的不是工作方法,而是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正常的状态。灵感只有在人不疲劳、比较轻松和愉快的时候,才更容易产生。

作者简介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从人的心理特点入手,讲述有助于我们提升效率的各种心理规律。指导我们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或思考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率。人和人的做事效率相差很大。即使智力相同,也会因为做事的效率不同,而取得迥异的成就。如果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合理地调整和改变自己,就可以提高效率。 
应该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呢

图书封面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书是一本好书,没得说,对上班族很有帮助建议大家看看。就是书太脏了,真是不敢恭维,在卓越上买了很多书了,这次等待的时间最久而且书本的表皮都是黄色的,用湿纸巾擦过之后才略显本色--白色的表皮。黑色的书角.呵呵,不影响阅读就好啊。
  •     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     这应该是一本好书,能提高我的工作效率
  •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真的很不错,是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对于还没有完全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来说很重要,对于思维很乱的人是很好的整理,
  •     书是好书,但是我对物流不满意,慢且不说,感觉送来的书还弄破了,皱巴巴的,像是货架上别人翻过的旧书,很不舒服,这个急需改进!!!
  •     价钱优惠,但书有点发黄~本书的内容真的很值得大家一看,如其名:事半功倍~
  •     好书,值得一读,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