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青少年励志/大学生指南 >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304055189
作者:汪丁丁
页数:21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九、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 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 怎么挽救我们的生活呢,我觉得唯一的途径就是情志修养。黑格尔专门写过这个字,叫pathos,是个希腊字,你们可以查查黑格尔的文学评论。当年王元化系统地解释过这个字,翻译成“情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个人的生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所寻求的唯一途径就是情志修养。你们父母的那一代的前辈受的是19世纪的影响,什么是19世纪的精神遗产呢?是情志修养,就是指心态很平和,比如药农造假,我也不恨他们。我在浙江看到2007年的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调查报告。中国老龄化很严重,50多岁退了休就算老年人了,因此老年人很多。调查的时候把老年人分了层。调查发现,老老年人(80岁以上)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远远高于老年人(55~80岁),为什么?就是因为80岁以上的“老老年人”接受的是19世纪的精神遗产,他们非常平和,与世无争。而老年人就不行,他们上面有“老老年人”,下面有子女,压力大,怨恨多,因此幸福指数就小。所以,要挽救我们的生活,情志修养是个途径,但这个途径变得很困难。我自己学《论语》,我先看《论语》这本书,最原初的《论语》版本,然后找一个曾经修行过的人来解释《论语》,没修行过的人的解释就算多么花哨我也不会听。找个修行的人来解释就够了,因为真正需要的是体验,身体的体验,而不是纯粹的文字的解释,这就是“知行合一”。真实的精神生活就是保持平和、无欲无求的状态。那么,有一个外在的办法就是警惕“文过饰非”,这就是我个人的体验。生活,我们应生活在真实的体验里,而不是文过饰非的文字里。 现在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怎么影响我们财经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将来的就业呢?我们今天谈生活和学习,谈将来的谋生,那如果我们将来谋生的情景发生了变化,大家现在学的知识是不是也应该相应地变化?是的,是要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注意常识的掌握,而不要把那些高级尖端的事情记得太多。比如金融工程的学生学期权,可是在中国我们连期权都没有,那你学那些有什么用?当然,若你出国的话可能会有用,因为那都是西方的知识。但是,我们大部分同学还都是在国内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还是多学点常识。我想讲一下你们可能看不懂的这段话,就是这次金融危机会影响你们将来的平均工资吗?我个人的分析是这样的:在你心里画一条横轴,代表年工龄,即从业年数,再画一条纵轴,代表年工资率,两者关系可以用一条曲线表示。在我们国内的金融界,这条曲线和其他行业如老师等最显著的不同不是工资水平而是增长率的高低,即金融行业这条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大大超过其他行业的斜率。金融危机不影响平均工资,而是影响斜率也就是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这场金融危机造成的后果,你们毕业以后很快就可以体验到,马上你们就会发现斜率大大降低了。

前言

是的,我决定要写这样一个以普通人开篇写给普通人的序言,为了说服我这套文集的编辑赵婕。她是我和我妻子许多朋友当中最体贴朋友的一位。说服她,说服这样一位认真而体贴作者的编辑,特别难。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这一陈述,包含着太丰富的道理。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虽不像茨威格那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并目睹祖国的消亡,但也经历了足够丰富的政治思想运动、开垦祖国零下40℃的边疆、参与“12月党人”那种颠覆性的地下沙龙、参加高考、读研、出国……有了这一番经历,再普通的人,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也不再普通。所以,我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是,我从来不是“天才”。其次,这也意味着,如果读者有兴趣读我写的文字,那就一定要记住:让我写了这些文字的,是偶然聚拢的一些机缘。这些机缘完全可能遇到另一个普通人,并进发出一些类似的文字。所以,我的第三层意思是,在宏观统计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或许必须产生这些文字,至于由谁来写,并不重要。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生活的维度;和父母兄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社会生活的维度;更高级的诉求,诸如“横渠四句”或“孔颜德行”,是我们传统的精神生活维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常以“耕读之家”来描写。问题之发生,是由于工业化势力太大而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从第一次洋务运动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问题还在这里,挥之不去。世变之亟,究其本源,转型期中国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为生民立命”,而人生问题仍然是“为天地立心”。不同以往,对我们而言,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的求解是纠缠在一起的,算是同一根本问题的两面。    今天,我们日常生活的三个维度,不论要延续哪一个,都很难,因为它们同时陷入相互牵扯着的困境。物质生活的延续,称为“经济发展”问题。要发展我们的经济,例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呢,先富起来的有不少人为富而不仁。于是要建立更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秩序,否则我们的社会生活势必瓦解。可是,谁之正义?何种理性?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里我们应如何做才好?这类问题将我们带入精神生活的维度,也是人生问题的求解过程。在这里,我们探讨诸如“何为幸福”或“为何幸福”这类问题。    在西方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了足够多的年头之后,我意识到西方稳态社会的生活实在平淡而无味——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同类事件的永恒循环之中,我的意思是,    改革和开放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极丰富的机缘,新的可能生活如漫山遍野的竹林里雨后出土的春笋,噼噼啪啪,目不暇接。生活,从何处下手呢?这就是选择太多带来的烦恼,可说是“成长的烦恼”。选择太多,这是市场社会的特征,它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市场化,并患了市场化社会通有的疾病——“消费主义”。这是一种行为倾向,将生活的一切环节都视为单纯的消费。存在论的最早一位思想家祁克果,年轻时就对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有所感悟。他将现代化概括为“图生活之方便”的运动,于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追求方便?方便的代价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将我们带到生存论的哲学里面,让我们面对一个“不方便”的命题:任何信仰都是某种不方便。那么,方便的代价是不再可能有信仰。推论:人而无信仰,吾不知其可为人。那么,活着的意义呢?随之消失。    生活,只要是真实的,就一定不能仅仅是消费的,它还有其他的意义。热恋中的人,很容易断定他的爱不是一种消费。可是在其他情境里,我们就很难克制消费主义倾向。谁愿意舍近求远呢?如果有洗衣机,为什么要用搓板?如果可以抄袭答案,为什么我要独立完成习题?如果撒谎带来好处,为什么我们要诚实?如果可以有更多的钱,为什么我们满足于只要较少的钱?这些问题围绕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时刻必须选择方便或选择不方便。处处图方便,最终便会丢失生活的意义。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孩子,至少他们的绝大多数,从小就学会了寻求方便,而不是寻求不方便。我们教育失败的渊源,根据党史学家高华的考证,可追溯到革命年代我们党“急功近利”的教育方针。    我以“普通人”自况,因为我有普通入的性格和弱点。例如,我喜欢美味佳肴,我不喜欢辛勤劳作,于是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另一方面,我也像普通人那样善良。例如,我喜欢帮助有才华的学生,我不喜欢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校园政治。最后,我和普通人一样意志薄弱,我和普通人一样在许多事情上想不清楚,我和普通人一样不知道中国应往何处去。    所以,这套文集的文字,我由衷希望它们在读者眼里是普通人写的文字。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在这样伟大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太多太大的问题,迫使我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反省和抗争。结果呢?我和你们一样茫然无知,或许我们的反省和抗争将会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或许使它更糟糕,或许,仅仅因为我们反省过并且抗争过,我们拾回了生活的意义。

后记

2011年10月中旬,按照此前的沟通,汪丁丁老师发给我几十万字的文稿,都是他此前文集中常见类型的单篇长短文章。大致归类如下.    关于教育问题    关于教育问题的补充    关于幸福的探讨    关于知识、科学、理性以及信仰    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    财经荐书    在汪老师面前我是双重身份。一是编辑,二是学生。2003年,我到中信出版社工作,认识了汪老师李老师夫妇,工作上甚多往来,时间也将近10年了。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就像校友同班老乡使得很多人有了文化血缘一样,我就是他的学生辈了。    作为编辑,是以工作立场对名家书稿尽责;作为学生,是以晚生后辈的敬意对恩师尽心。于是,我“大胆”又“小心”,提出了我详细的编辑策划思路。    ……    梁文道遗感当代很多人“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而不是去“找一本书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    “亲爱的,你要更美好”,我期待你因这次阅读之旅得到美好的变化,接近更真实的自我。让我们为此感谢汪丁丁先生,也感谢以下人士对出版这套丛书所做的贡献。    他们是:李维莲女士,任岩先生,吴力超先生,李炳青女士,邹怡茜女士,右意达女士,刘乃清先生,王菊萍先生,还有出版图书各个相关环节的人们。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同事挚友马浩楠女士。我因她与这个出版社和这套丛书结缘。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她处处额外帮助我。我依赖她过硬的文字编辑功夫,她的思想眼光,她的环节沟通能力,她在时间精力上的慷慨付出。所以,这套丛书,不仅对读者是某种幸运,对我与浩楠的友情人生,也赠与一份未来的美好回忆。    感谢你来分享,感谢一切。

内容概要

汪丁丁,1953年生于北京。当过农民(北大荒知青)和工人。先后获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士(1982年)、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1984年)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财经》杂志学术顾问。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走向边缘》、《制度分析基础讲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经济思想史讲义》等二十多种。教学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等。

书籍目录

人生的十大命题
——与东财的学生们谈生活和学习
一、凡说出来的,都不重要
二、重要性只在言说之外
三、关于世界的体验和想象
四、真正重要的是常识
五、人类对常识的回忆只有两个途径
六、“国学”是体验与常识
七、人生问题永远是求解之过程
八、“穷物理”与“致良知”
九、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
十、关于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德鲁克:生活在未来
海深义:穿越沼泽,与安妮—起
贝蒂:布坎南教授和我……
拉姆齐:天才,流萤穿过空庭
季羡林任继愈:20世纪中国的卓越者
王元化:孤独者,思虑中国
马洪:改革推手,海水里的盐
陈振汉:经济学的中国化
刘静君:李大钊的身后事
真正的幸福
富了之后又怎样
幸福的感觉
再谈幸福问题
幸福与情感
幸福感的三种来源及其他
善与幸福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善”与“幸福”均不能孤立地被追求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适度与中庸之道
自由的人
我们的情感
仁爱与正义
中庸
“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更多的生命,活着是更快乐的
第三种文化
把幸福定义为……是错误的
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幸福和正义
功利主义包含一种反逻辑的荒谬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我们应当怎么做
从荣誉和权力到金钱和物质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以害处较小的激情抑制害处较大的激情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反对享乐主义
所谓发展是什么
自由是什么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到底幸福是什么
我们的幸福
幸福与经济增长
世界明天会更好吗
娜拉出走之后如何
谁说合作的思考不可能
这个世界幸福吗
幸福与经济学
什么是“造福”
闲暇幸福疯狂假期
保护大众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人格与理性选择
追求幸福
祝他和她幸福
编辑后记

编辑推荐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作者汪丁丁先生讲了人生的十大命题,以及现当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数位杰出人士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省察自己的人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作者简介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是“青年对话录”系列之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不论怎么平凡,总是有目标的。最重要的目标,由于未来的极不确定性,只能称为“志向”——物质生活的、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的。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或迟或早地总要面对他自己的人生问题。我们对人生问题的求解,因我们的秉性、体验、感悟和社会处境而迥异。

图书封面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汪丁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凡说出来的,都不重要。因为首先“生活”不是说出来的,是活出来的。其次文字和语言早已被污染。既然说出来的都不重要,那么不说的话就只采纳孔子的弟子颜回“刚毅木讷近仁”。重要性只在言说之外。因此,不言说,只能在常见的美好的文字之中,装上我们的真实体验。这时候应切记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警告:巧言令色,鲜以仁,即文过饰非,不要过度地粉饰文字来掩盖内心的不真实。所以一定要追求合适的表达。 评注:但是现代社会必须得有交流,人类也是借交流这一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没有表达就没有理解,想要进一步的发展也就较难以进行。因此,合适的表达需要真实的体验。但是,文过饰非的情况也有很多帮助别人成功的事例,这是否也就归纳为这样的一句话:内心的宁静是思维的主宰。而不管这内心是“善”,抑或是“恶”,行为主体自己认为是“心安理得”的,这样的人生也是可取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关于世界的体验和想象,可表达为一系列陈述,依确定性由左向右排列。在最不确定的一端,是变幻莫测的生活世界,在最确定的一端是逻辑命题及确定不移的“信条”,即关于世界的假设。至于这些假设怎么检验,则是我们一生的事情。身体的感受是体验,它积淀成为我们的常识;知识不是体验,是一种抽象的元素。然后我们把知识的抽象反过来作用于、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实践里,就有很多种不确定性了,不温暖,也没有历史感,最重要的是无法回忆。 评注:1。以社会学的学科角度来看,信条的确定是个人性格的一个体现,但是性格的形成及转变会在整体生命的社会化过程再造。因此,是否对性格分类说、血液性格学说及星座性格说形成了反证。2。以西方分析式的思维范式来看,他们需找精确的定义及实物。而哲学在欧洲的长期统治使得他们一直徘徊在分析的圈内,一直无法真正走到综合的道路上。东方儒家学说以伦理学为基础,讲究仁义礼智信等日常习俗的传承与延续,在日常生活中将学说的礼仪“内化”到思想中,更加讲究的中庸和谐之道。这也是否印证了西方“穷物理”和东方“格致知”的两种学习途径。到20世纪初期,东西方学者对双方的学说产生极大的兴趣,西学东渐速度加快,而东学西入的呼声也不断高涨,目前还未能有学术何者为圣为王定论。也许正是这种“和而不同”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民众的信念、生活、思维。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关于“主观幸福感”已有丰富的阐释。这一思想传统又由当代的脑科学研究者加以实证并细致化,以致现在能够一直反复强调的这样一句话:主观幸福感的特征,甚至是唯一可感觉的特征,是“内心宁静”。 评注:内心宁静需要的也许是作者讲述的“心--物--社会”三维空间的演化路径。而这样的路径需要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们提倡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或者是布迪厄的“反思性反思”(例:康德----沉思,沉思可理解为深思熟虑或一种有计划的思维。沉思必须伴随一切阅读和学习。此外,先作临时性的研究,然后再使思想井然有序,或依据一种方法将思想联结起来时必要的。)难怪学术的发展道路慢慢地体现出从先辈们的成果中“淘宝”,以在当代将它们再次呈现的现象。也难怪雅思贝亚思说在“轴心时代(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东方的孔子儒家思想,美洲的玛雅文明)”已经为随后的人类文明奠定了根基。   休谟相信“幸福”是一种感觉,但幸福感比“快乐”更高级,它不仅是私人的快乐而且是伦理的从而是一种社会情感。最高的善事“自我充足”的,它为它自身提供值得追求的充足理由。这个充足理由是对个人和对社会而言的,必须使家人感到幸福,而不是一个人感到的幸福。但是,我们又不能过分追求幸福的社会性,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应该过度考虑社会的评价,个人认为幸福,而且他周围的社会成员(父母、子女、朋友和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他幸福就够了,不能太“较真”,这是古希腊人的特点--中庸。 评注:在当代的经济学中,阿玛蒂亚·森的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观点(经济伦理学)是值得采纳的。在印度的众多邦域中,发展状况的好坏不是决定人们生活快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的死亡率是最低的,孟买的蒸蒸日上却带来了犯罪的高涨。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最高的,但他们的人文居住环境是最幸福的。这反应了选取的对比标准不同,造成的数据结果也有差异。所以,中庸的准则是什么,“较真”的意义在何处,内心宁静寻求的安稳是什么?这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争论,至今也没有解决这场研究范式的斗争。  弗兰克·奈特认为:发展总是指称一个精神的或审美的而不是简单生物功利主义角色的欲望满足的扩张过程。发展不是简单地指生活的量的增加,那是增长growth,我们知道growth和development有本质差异。经济学家不应当简单地把人的物质生活降低到行为科学层面上来研究。我们不接受把欲望的满足当做最终的价值判断标准。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把欲望当做目的。你问你自己,你的欲望是你生活的目的吗?不是。这里最困难的是评价我们的欲望,这就是反思。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要时时停下来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的让自己幸福。这种反思的能力决定了精神的自由程度。因为幸福的千差万别,所以应当给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自由,但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合理的社会秩序变现为权利right而不是权力power。奈特认为:1、人类是唯一的无止境地追求自由和权力的物种。2、所有的权利,所有的法权的权利都是关于自由与权力的权利。3、权利是制度的,而制度是被历史和法律双重地界定的。认知的过程,cognitive model,知道自己应当追求什么才是对自身而言最高的幸福。人们的每一个对幸福的预期值aspiration level,都受到过去行为的累积影响。特拉维夫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Itzhak Gulboa和David Schmeidler认为有三个行为学的影响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对于当下事件的幸福预期水平。第一类要素是个人的历史。个人的出身、成长经历对性格的行程起主要作用。第二个因素是peer effect,是社会学因素,即同龄群体的可比性造成的幸福预期,从而决定了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左右同龄人的人生际遇、事业会对个人的内心产生对比心理,这需要个人去定义自己的生活。第三个因素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
  •     一口气读了40页,觉得这本书写的满好的,很在理,而且也很符合我的阅读习惯,作者基于自己体验的思考,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和我的认识能够印证,同时旁征博引很多事例,让我对这些人这些事都很感兴趣,是一本休闲中激发人阅读兴趣的好书。
  •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就击中了现在的我,虽然我知道这是一个大命题,不可能很快就得出答案。但在常规的乐与痛都经历一番之后,这个问题已然成为了我的日常思考,并且日渐让我的行动无所适从。我很困惑,不想茫茫然的活着。初翻本书的目录,会以为是那种惯常的散文集,一篇挨着一篇,主题集中,但内容较散。可当我一部分一部分的读过之后,觉得还是有清晰的脉络的。尤其是“善与幸福”那个部分,发现逻辑上实际是有递进的。在我看来,本书其实是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出人生的十大命题,应该是与东财学生讲座的内容集结。这十大命题,很多我的感触并不深,也许是理解还没到这个份儿上。但也有比如“人生问题永远是求解之过程”事实上回答了我内心的疑问。所以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可以反复阅读,每到一个阶段想起来都可以再拿出来看看,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增强。第二部分叫“仰望星空,成为自己”。看头几篇觉得就是给读者介绍了一些相对不那么著名的牛人。可对照了下本章标题,突然悟到应是从别人的人生中体会自己人生的道理的意思。一下就清楚了为何要介绍这些人,并且作为这么一本书的内容。其实没谁能告诉你自己人生的答案,所以看看别人的品格与所为是最容易帮你找到自己的。剩下的内容都与幸福的追问有关,对我来说就没那么容易读了。引用了大量经济学、哲学的名词或名家言论,个别文章可以说只读了大概意思,没弄清全貌。看这本书的书名就知道探讨的是哲学问题,但由于作者的经济学背景,本书的多数内容都是经济学与哲学交织的。让人开阔了眼界,但不免也有费力之感。我觉得很多篇目看题目都直指核心,但看过内容之后不是都有茅塞顿开之感,甚至很多普世价值的逻辑关系我都没有理顺。也许,还是我的基础太差、读书太少,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次就能读完的书。不能说艰深,但不是那么容易读,其中有一篇文章我都没搞清汪教授想说什么。可尽管这样,依然让我在很多问题上有了启发,并且认为这是青年人应该阅读一下的书,对思考自己的人生是有指导意义的。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中间的小传比开头的命题好,开头的命题强过后面的幸福讨论
  •     六年后与xyq师兄重逢,听他说起Agnes Heller关于美好人生的三个维度,又说他也是从丁丁老师那得知的。于是我迫不及待,找到这本书。可惜书中并未就此进行论述,第二章和最后一章也有拼凑老师零散文章之嫌。但书中对于幸福的前人论述做了深入浅出的总结概括。感触较大的,一是原来先哲们也认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幸福,二是理性是并且应当是激情的奴隶,而原来亚当斯密等思想家提倡逐利,是宁愿人们庸俗也不愿所有人去"解放人类",他们是在利用自利的算计去抑制权力的冲动,因为在赫希曼的人类四类欲望中,性和财富的欲望是温和的,而权力与荣誉的欲望才是对别人可能带来毁灭性的
  •     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04848/
  •     揉合了哲学-经济学-文化传统-20世纪中国个性知识分子,各种精彩
  •     11
  •     「塞内卡说: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不在于它有多长,而在于它有多精彩!」
  •     偏哲思,不适应
  •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亚当斯密,边沁等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我表示现在我还看不懂,只是扫过一遍,留着以后人生阅历丰富一些再看吧。
  •     这本相当赞。
  •     丁丁老师的新书。人生十大命题,可见汪老师对跨学科教育的思考越来越明晰了
  •     海深义和第一部分很棒
  •     It seems to me some fine things had been laid on the table, but you only want the ones you can't get.
  •     小易说汪老师的知识量太大,确实如此,而且最重要的是表达方式行云流水,喜欢!
  •     启发还是蛮大的 感觉后面略水 又回到了几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上 并且进行了经济学解读
  •     内容稍微有点专业,很多大家很多名言,作者在尽量深入浅出讲自己的人生体会。
  •     掌握好这个度,不要超过去。
  •     汪丁丁是我比较喜欢的经济学家之一了
  •     : B821-49/3111
  •     当初迷茫,现如今未走出来,但一直在努力,相信!这本小册子记得是一个晚上看完的,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引用一位女性伦理学家的话,在书后封面,书已经封箱了,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     起初看到名字以为又是网文鸡汤系,读了一下之后发现确实是靠谱的学者应该有点而水平,虽然对于政治经济法律我都不太了解,但是整个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我是非常喜欢的。
  •     我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我有用力去找过,挺不错的书。中间第二部分他的师友尤其出彩,我最喜欢是“海深义:穿越沼泽,与安妮—起”这一节
  •     早就读完了
  •     “幸福”永远难以被界定和分析
  •     因为艰涩而愿意读下去
  •     内容涉及经济、哲学、心理学、国学等内容,可见作者渊博知识与读到思考。但感觉书名大于内容,感觉书的内容并没有真正面向青年人的人生困惑,而更多是经济哲学随笔。
  •     2013•1•27购于当当。
  •     乍看下这些文章很散。或许会让有些人感到摸不着头脑。我在亚马逊看到一个人对这本书评价不高,或许是其未经深思熟虑,或许他的高度已经无需再读这样的书。借用罗素《幸福之路》中的话,”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
  •     发货很快。但书的内容,说实在很一般,颇失望

类似图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