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030335036
作者:苗东升
页数:26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1章 钱学森学术生涯的整体评析写书好似搞建筑,属于典型的他组织。一本书就似一座建筑物,需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中国传统建筑常常在建筑物门户两旁加木楔,以收“加紧结构之用”。此种手法早已为文学家使用,叫做楔子①。本书是哲学著作,我们主要追求哲理性和科学性,也想讲究点文学性。故也试用此法,在全书大门加点木楔,以楔辅佐门限。读者诸君,您将由此步入这一建筑,评审它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质量。1.1 楔  子无论是自然生命,还是学术生命,钱学森都是长寿的。如果从赴美留学算起,他的学术生涯长达70多年,由三个大阶段构成。他的学识、智慧、修养也逐级跃上三种不同境界:世界一流的技术科学家→中华民族大功臣→大成智慧者。哲学探索是钱学森全部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他所倡导的“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②的系统原理,应当把钱学森的学术生涯作为一个整体,放在这个整体中考察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本书第1章首先对钱学森的学术生涯作一整体的评析。若就振兴中华、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而论,钱学森毕生的贡献在两大方面。有诗为证:东方红・百年钱学森回眸冲罗决网归故国,道义铁肩真智勇。弹指一挥,星箭升腾,寰宇响彻《东方红》。麦卡锡们好悔恨:不该放走钱学森。中华起天军。古稀已过又长征,悠悠历史感在胸。发展马哲,智慧大成,构筑体系雄古今。五十年后花似锦,钱翁两眸清炯炯。谋国老轮。1.2 第一阶段:世界一流的技术科学家从1935年到1955年是钱学森学术生涯的第一阶段,他在三个领域都走向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为闻名世界的一流技术科学家。一流的力学家。钱学森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35年到美国学习航空工业。此时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龙头老大”,新思想、新技术、新动向往往首先出现在这里。20世纪的一个重要趋势为工程与科学的一体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①,要在工程技术上走在前面,必须在科学理论上走在前面。钱学森到美国后不久便认识到这一点,决心改变专业,主攻航空理论(主要是应用力学),师从世界一流的航空理论和工程学家冯・卡门。钱学森是幸运的,卡门教给他如何从工程实践发现理论研究对象,也教给他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这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工作中的辩证思维。钱学森的幸运还在于,1935年是世界航空科技史上超音速时代的开始,他在卡门指导下拼搏于超音速时代应用力学的前沿,前后共10多年。他紧密联系当时技术科学前沿的高速飞行实践,为突破“声障”和“热障”等进行探索,发表了多篇这一领域的经典性论文,解决了一系列前沿难题。1953年,他又提出力学研究要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道路,开辟物理力学这个新领域。一流的导弹专家。1935年,卡门的学生马利诺开始研究探空火箭。钱学森于1937年参加他们的实验活动,负责理论分析,这成为他自己航天科技生涯的起点。1945年,钱学森随同卡门代表美国到欧洲考察德国导弹火箭的研制情况,了解了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V-2导弹。在总结欧美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团撰写了《迈向新高度》的著名报告,为美国在航空航天科技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钱学森负责撰写了报告《面向新水平》中的几个重要部分。此后,给美军讲授《导弹概论》,作《飞向太空》演讲(1947),参与创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1949),作“惊人的火箭理论”的演讲(1950)等,这些经历和成果标志着钱学森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一流导弹火箭专家。一流的控制论科学家。控制论是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一门与自然科学显著不同的新科学,但维纳的开山之作《控制论》主要是阐释这门科学的新思想,要应用于工程实际尚有距离。钱学森于1954年以英文出版的《工程控制论》解决了这一问题,建立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新学科,开启了其后30年成为世界科学前沿热点之一的现代控制理论。此书陆续被译成世界各主要语言出版,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本产生世界影响的名著。三个“一流的”,是笔者的着意粉饰,还是客观的评价?让我们听一听某些美国著名人士的说法吧。一是科学界。卡门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家,他在后来撰写的自传中就专列一章写钱学森,足见钱学森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若要更直接的评语,不妨听听跟美国科技界深有交往的专栏作家维奥斯特的话:“钱被公认为是科学上与卡门齐名的人……自从这位老人去世,钱在他的领域里已成为无与伦比的人。”(52页)二是美国军界。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在拒绝让钱学森回国时讲过一句名言:“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75页)这是从军事价值角度提供的有力旁证。还可以听听美国专栏作家维奥斯特的评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钱的帮助下,使大大落后于德国的非常原始的美国火箭事业过渡到相当成熟的阶段。”(58页)傲慢的美国人能够这样说,足见钱学森对美国国防尖端技术贡献之大。作为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导弹火箭研制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理论首先是力学,关键的前沿技术之一是制导,即自动控制。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刚刚起步的导弹火箭研制由钱学森这样一位世界一流的应用力学家、火箭导弹专家、工程控制论创建者来领导,实在是一大幸运,一种历史的机遇。如果仅仅就以上所说来评价这一时期的钱学森,未免有点肤浅。应该指出的是,钱学森在这一阶段的科学探索也为他攀上第三境界做出某些重要铺垫。请看:①《钱学森手稿》表明,他这一时期不仅在自己的学识中初步做到打通理工,而且对于打通理工有了理论的自觉性,1947年回国完婚期间所作关于工程科学的报告就是证明。作为第三阶段重要创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研究,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划分自然科学层次结构的思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②在担任美国喷气推进中心第一任戈达德教授期间,钱学森参与了美国建立和发展航天系统工程的工作,可以看做他后来走向系统科学的起点。③那时的钱学森也注意到运筹学的发展。他在美国时的博士生郑哲敏(现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回忆说,他回国前钱学森要求他关注运筹学,因为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这门新科学。(95页)而有关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知识积累对于他在第二阶段从事中国航天科技组织管理十分关键,运筹学还是钱学森进入第三阶段后倡导系统学的思想源头。④20世纪40年代是复杂性科学孕育的重要时期,而系统科学是为复杂性研究锻造方法论的学科。钱学森在这一时期的学术探索,无论系统工程,还是工程控制论,都为他后来走向复杂性研究、倡导大成智慧学做了某些铺垫。1.3 第二阶段:中华民族大功臣1956年到1977年是钱学森科学生涯的第二阶段。从1956年起,受国家重托,钱学森负责组建和领导中国导弹卫星研制。20多年中,他既是这一事业的主要组织者、首席科学家、重大技术问题的最后拍板者,也是培养航天科技人才的首席教授,是今日强大的中国航天科技大军的祖师。在经济基础极其薄弱、科技水平极端落后的中国,以显著少于美苏两霸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惊人的组织力,人民群众高度的革命觉悟,等等,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就科学技术方面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仰仗于钱学森的知识、才干、奉献精神。外国人称他为“中国航天之父”,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的色彩,不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不为钱学森本人赞同,但也颇为形象地反映了他的贡献之重大。钱学森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不在于创造新知识,而是身系国家民族的安危荣辱。他因此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功臣,受到举国上下的尊重。在古代,这等于上了凌烟阁。对于一个科学家和学者来说,能够获此殊荣、达此境界者,实在是凤毛麟角。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重新崛起的世纪,钱学森作为无数科技工作者的首席代表而载入史册。航天科技是当代涉及学科最广泛的综合性高科技领域,正在飞速发展,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所有学科的知识几乎都能派上用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科技领军人物,钱学森本人这20年中也在不断学习、研究、创新,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已非在美国期间可比。中国能够在航天科技领域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必定有自己的独创性,绝非仅仅是学习借鉴美苏两国的经验。这种独创性无疑和钱学森分不开。钱学森十分感谢国家和人民给予他的荣誉,至于对自己在这一时期航天科技上的新成就,他本人并不太在意。晚年钱学森曾经对他的合作者之一钱学敏这样说:“其实,关于‘两弹一星’的科学与技术,我在美国时就都掌握了,也做出来了。回到祖国以后,只不过是把它拿过来运用,虽然也有一些创新,但基本的、原始的创新不多。而我多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与设想,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①这段夫子自道告诉人们,钱学森是如何评论自己的全部学术生涯的。这席话的前一段基本符合实际,极少有人持有异议。中国航天科技在钱学森时期的原始创新不多,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组建队伍,组织管理科研工作和培养人才,利用他已掌握的知识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同时为后来的发展创新奠定基础。这一点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今天中国航天科技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是在钱学森打下的基础上、在他培养起来的人才领导下取得的。后一段话却令许多人大惑不解,学界相当多的人不接受他的这些新观点,更不会给以如此高的评价。钱学森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人认为他年事已高,智力难免衰退,判断失准。有人说他会来事,故作矫情。我们则断言,前者是一种误解,后者则是由思想感情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曲解。钱学森后30年的学术探索的确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发前人和洋人所未发,其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的确远远超过他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从第三阶段回眸第二阶段就会发现,仅仅就航天科技来评价和认识这20年中作为学者的钱学森是很不够的。第二阶段的钱学森在知识结构、学识、智慧、品德素养等方面正在经历着重大嬗变,越来越超越领域专家的本色,处于从专家向全才、从科学家向思想家转变和升华的过程中。这在钱学森作为学者的人生经历中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只是国家功臣的耀眼光环至今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此种嬗变一直未引起注意,“中国航天之父”的说法尤其容易误导人们的视线。欲真正了解处于人生第三阶段的钱学森,必须留意他在第二阶段所发生的思想嬗变。如果说钱学森在美国期间已经研究过系统工程和运筹学,那也主要是研究和关注,回国后的他才得以把系统工程付诸大规模的实践,这对作为学者的钱学森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实际国情更使这种实践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而也就具有了特殊的内涵,足以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系统工程理论。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主要提炼者和实践的主要领导者。正因为有这种难得的实际经历和理论思考,他才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从系统工程的范围中走出来,在更大的视野中去考察,构建系统科学体系,探索建立系统学。航天科技是一项规模巨大、内涵复杂多样的现代科技,组织管理十分关键,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向世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世纪60至70年代,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科技极端落后的国家搞航天这种大科技、大工程,组织管理尤其是关键。事实上,钱学森这20年间花费精力最多的不是具体科技问题,而是组织管理问题。这对他本人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在此阶段的知识创新主要就在管理科学和软技术上,而不是航天科技的硬科学、硬技术上。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是这种努力取得成功的实践证明,钱学森在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论文,如1957年发表的《论技术科学》、1963年发表的《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等,则是初步的理论总结。钱学森在美国搞的完全是自然科学的技术和工程,而中国航天系统工程包含了他在1980年以后反复强调的社会技术,社会技术这个重要概念就萌发于此一阶段。从自然科学的技术创新(火箭技术)到社会技术的创新,仅就这一点即可看出钱学森的知识结构在第二阶段发生的变化有多大。明白了这一点,作为第三阶段起步的著名论文《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以及随后的一系列论著问世,最后又走向大成智慧工程,就不难理解了。这个阶段的钱学森并没有停留在社会技术层面,他已开始从理论层面上思考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法于事理活动的横贯科学,钻研管理科学无疑促使他学习了不少社会科学,但远不止于此。钱学森于20世纪90年代说过:“‘文化大革命’使我觉悟。感到只是理与工是不够的,不懂得社会科学不行,所以开始下工夫学社会科学,也涉及哲学。”(8-059)这一学习过程对钱学森的意义非同小可,使他在打通文与理、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应该说,促使钱学森转而研究社会科学的不只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还包括经常被人诟病的1958年发表的那几篇文章。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都是特殊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尤其复杂艰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当时都不具备成熟可行的知识体系,搞社会主义建设在早期基本属于试错式的行为过程。这就决定了,从毛泽东到钱学森,再到普通百姓,不可避免地都曾经头脑简单过。此乃历史局限性使然,不必大惊小怪。钱学森说的对:“认识这些复杂巨系统是有个过程的,因为我们都曾经头脑简单过,曾经想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但结果不行,碰了钉子。”①发动和参与“大跃进”的人都把社会主义建设简单化了,不懂得那是一种开放复杂巨系统工程,显著不同于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就钱学森那时写的文章而论,简单化的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他只考虑了如何利用太阳能来增产,视之为一项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未考虑中国当时的实际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能否做到这一点。其二,集体化了的农业生产应该发展为一种巨大的社会产业,除了生产力因素,更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和科学管理,还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制约,异常复杂。作为学者的钱学森只考虑了生产力中的科技因素,未考虑组织管理等复杂社会问题,头脑有些发热。但也情有可原,总结经验教训就是了,没有必要揪住不放,更不必要他道歉。人总是在犯错误中学习的,只有不干事才可能不犯错误。应该说,钱学森能够提出社会是特殊的复杂巨系统这一命题,同1958年的经验教训有关。钱学森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嬗变还表现在哲学方面。在美国时期的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一无所知,回国后的他更进行了自觉而系统的学习。十分可贵的是他真正学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了它的精神实质。当后来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动摇、怀疑、甚至更换门派时,钱学森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捍卫它,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应用于复杂性研究。

书籍目录

《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钱学森学术生涯的整体评析
1.1 楔子
1.2 第一阶段:世界一流的技术科学家
1.3 第二阶段:中华民族大功臣
1.4 第三阶段:大成智慧者
1.5 张纯如等对晚年钱学森的误读
第2章 钱学森哲学思想的形成和演进
2.1 钱学森的家庭教育
2.2 钱学森的学校教育
2.3 钱学森在美国时期的思想演进
2.4 钱学森回国后头20年的思想演进
2.5 晚年钱学森:致力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章 钱学森哲学探索的时代背景
3.1 世界社会形态演变的新阶段
3.2 人类文明新的转型演化
3.3 科学作为系统的转型演化
3.4 苏联解体与时代变迁
3.5 中国改革开放与时代变迁
3.6 钱学森的悠悠历史感
第4章 钱学森哲学探索的指导思想
4.1 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
4.2 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4.3 文化上:依托中华文化,走中国自己的路
4.4 科学上:哲学要扎根于现代科学技术
4.5 如何读懂钱学森
第5章 钱学森哲学探索的知识基础
5.1 钱学森科学技术体系的思想渊源
5.2 钱学森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形成过程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
5.4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环境——人类知识体系
5.5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矩阵模型
5.6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柱模型
5.7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功能
第6章 钱学森构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6.1 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行体系的欠缺
6.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钱学森架构:殿堂+基石
6.3 关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6.4 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6.5 问题讨论
第7章 钱学森与辩证唯物主义
7.1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看法
7.2 不赞同实践唯物主义
7.3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评价
7.4 问题讨论
第8章 钱学森与自然科学的哲学——自然辩证法
8.1 对自然科学的总看法
8.2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8.3 论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8.4 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8.5 自然科学方法论
第9章 钱学森与社会科学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9.1 对社会科学的总看法
9.2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9.3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见解
9.4 革命链理论
9.5 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10章 钱学森与数学科学的哲学——数学哲学
10.1 对数学科学的总看法
10.2 关于数学哲学的思考
10.3 数学科学方法论
第11章 钱学森与系统科学的哲学——系统论
11.1 一个精彩的哲学分析:谈系统概念的起源
11.2 对系统科学的总看法
11.3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11.4 关于建立系统论的努力
11.5 系统科学辩证法
11.6 系统科学方法论
第12章 钱学森与思维科学的哲学——认识论
12.1 思维科学的产生
12.2 对思维科学的总看法
12.3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12.4 “重新发现”《实践论》
12.5 思维科学需要《实践论》的指导
12.6 用复杂性科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2.7 思维科学方法论
第13章 钱学森与人体科学的哲学——人天观
13.1 人体科学的产生
13.2 对人体科学的总看法
13.3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13.4 人体科学辩证法
13.5 人体科学方法论
第14章 钱学森与军事科学的哲学——军事哲学
14.1 对军事科学的总看法
14.2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14.3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新篇章
14.4 论武器形态与战争形态的演变
14.5 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阐释
14.6 军事科学辩证法
14.7 军事科学方法论
第15章 钱学森与文艺科学的哲学——美学
15.1 钱学森文艺理论的实践基础
15.2 对文艺科学的总看法
15.3 对桥梁学科的界定
15.4 文艺的哲学透视——论美的本质
15.5 文艺科学方法论
第16章 钱学森与行为科学的哲学——社会论
16.1 对行为科学的总看法
16.2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16.3 道德哲学
16.4 行为科学辩证法
16.5 行为科学方法论
第17章 钱学森与地理科学的哲学——地理哲学
17.1 对地理科学的总看法
17.2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17.3 地理哲学的总精神
17.4 地理科学辩证法
17.5 地理科学方法论
17.6 问题讨论
第18章 钱学森与建筑科学的哲学——建筑哲学
18.1 把建筑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大部门
18.2 对建筑科学的总看法
18.3 关于桥梁学科的界定
18.4 建筑科学辩证法
18.5 建筑科学方法论
18.6 建筑美学
第19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论的第二个里程碑
19.1 什么是科学论
19.2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论的第一个里程碑
19.3 马克思主义科学论在苏联
19.4 钱学森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论的第二个里程碑
第20章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看钱学森的哲学探索
20.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发展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20.2 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前两次伟大尝试
20.3 钱学森与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三次伟大尝试
第21章 从第二次文艺复兴看钱学森的哲学探索
21.1 欧洲文艺复兴回眸
21.2 人类历史正在经历一次新的文艺复兴
21.3 两次文艺复兴的比较
21.4 中国是第二次新文艺复兴的主战场
21.5 钱学森在第二次文艺复兴中的地位
21.6 中国文艺复兴的未来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适合党政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及社会人士、高校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钱学森哲学探索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和知识基础,第二部份评论钱学森构筑的殿堂+桥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分章对殿堂和11架桥梁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从三个不同视角论述钱学森哲学探索的历史意义。宣传、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钱学森学术生涯后期的重点之一,而且成绩斐然。《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考察了钱学森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和时代背景,分析了其哲学探索的指导思想和知识基础,核心部分是对钱学森构建的由一个殿堂(辩证唯物主义)和11架桥梁(哲学分论)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梳理,揭示他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问题,最后从三个不同视角论述了钱学森哲学探索的重大历史意义。

图书封面


 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绝对好书,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
  •     苗先生大作,功力可见一斑。非常棒
  •     不是手稿,主要是研究者对大师思想的整理总结,并不是空泛的讲理论,而是结合现代科学体系来谈的,少有的联系哲学和实际,内容扎实的好书,有哲学基础和对现代科技树有兴趣的推荐读,想了解大师怎样看世界的推荐读,没有基础的不推荐。
  •     思想家钱学森比科学家钱学森更伟大
    作者写得也很投入
  •     钱学森的哲学思想,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学就在他们中间。
    只有杂家,只能成为专门家。
  •     钱老都毁誉参半,人无完人,众口铄金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