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白垩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科学 > 江苏白垩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894905673
页数:470页

章节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几乎未开展孢粉学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石油地质工作的开展,孢粉学工作迅速发展。建国初期,我国石油地质调查勘探工作始于西部地区,孢粉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那里。徐仁教授(1955、1956)的《植物碎片和孢子花粉的研究及其在地质学上的意义》和《吐鲁番、酒泉和柴达木盆地第三纪沉积中的孢粉组合和其地质时代》是我国孢粉学最早应用于石油地质的论文。徐仁教授是我国孢粉学的创始人。  20世纪50年代末,根据李四光的理论和建议,我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自西部地区转移至东部地区。1958年,在江苏地区开展了石油地质调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紧跟着开展了江苏地区的孢粉学研究工作。6。年代末,中国地质科学院王大宁、孙秀玉等从北京来江苏协助地矿部第六普查勘探大队培训孢粉分析、鉴定人员和筹建孢粉组。70年代初,地矿部第五普查勘探大队自湖北江汉地区调至江苏地区开展工作。该时期,除上述三个单位外,尚有南京地质矿产所、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等6-7个单位,在江苏地区开展了孢粉学研究工作。  张春彬(1962)的《江苏句容早白垩世孢粉组合》是江苏地区孢粉学的第一篇论文。以后研究规模较大的论文有: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教研室和江苏省第六普查勘探大队实验室(1978)《苏北地区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地理古气候意义》,郑亚惠、周山富、刘祥琪等(1981)《苏北和南黄海盆地晚第三纪孢粉>>和宋之琛、钱泽书(1989)《苏北盆地泰州组孢粉研究》。尤其值得提及的是1973年在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崔振东指挥的授意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地矿部第五、第六普查勘探大队合作,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65年的初步总结的基础上,补充充实资料,深入全面研究,进一步对江苏地区的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的孢粉组合。进行总结、提高,合作编写了《江苏地区白垩纪一第三纪孢粉组合》一书。1975年2月脱稿交出版社,计划年内出版,同时手稿在全国流传。因某些原因,该书直至1981年才正式出版,导致一些著作中的某些新属种创建日期的混乱。该书被中国孢粉界公认为中国孢粉学发展和繁荣时期(1976一1998年)的代表作之一。至目前不完全统计,有关江苏地区的孢粉学著作和论文有60篇(册)以上,其中有关白垩纪的孢粉学著作、论文有20多篇(册)。

前言

  江苏地区白垩系较发育,仅“淮安组”(包括部分浦口组)最大沉积厚度可达6000m以上。钻遇的中生界中油气显示活跃,迄今有70余口的钻井中见油气显示,主要在白垩系,尤以“浦口组”、“淮安组”较多。“淮安组”中的暗色泥岩厚达1500m,是有希望的生烃源,又有丰富的盐矿资源。晚白垩世晚期的泰州组更是储油层之一。世界上分布于白垩系的大油气田十分丰富,其储量可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近1/3,且90%以上的大油气田的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时间在白垩纪和古近纪、新近纪。我国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是我国主力产油气基地就是例证。这些均与白垩纪气候温暖、海浸范围较广、板块活动强烈、生物死亡和演化较频繁,导致有机质丰度较高有关。同时白垩纪的三期缺氧事件,使有机质得于保存,成为油气源的物质基础。从油气普查勘探和盐矿等综合找矿看,对江苏地区的白垩系应有足够的重视。  江苏地区的白垩系主要发育于盆地内,地表出露十分零星。地层的发育、后期地壳运动的改造和在盆地中对揭露深部地层能力的限控,至目前,上白垩统主要见于苏北盆地;下白垩统主要见于苏南句容盆地。苏北盆地面积3500km2,是苏北一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是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句容盆地面积1500km2,是位于苏南隆起上的陆相中生代残留盆地。  江苏地区白垩系虽发育,但由于陆相地层沉积相变化较大,沉积岩与火山喷发岩的同期异相或交替出现,甚至不同坳陷因构造间隔而沉积自成体系,这些均导致了本区地层对比或与外区地层对比的困难。盆地边缘或隆起地区地层出露范围的窄小和零星,所含化石的稀少,对地层的全面认识和对比更是雪上加霜。  笔者在近30年的生产实践中,亲自或参与鉴定了约12。口钻井和若干露头剖面近2t)00块(包)的白垩系样品,在逐年对白垩系的龙王山组、云合山组、大王山组、葛村组、浦口组、赤山组或“淮安组”、泰州组等井下系统剖面样品的孢粉组合等的研究中,渐渐积累和完善了江苏地区白垩纪各期的孢粉资料。  本书简要叙述了江苏地区白垩系的建组史、各组段的岩性特征及地质概况,论述了我国早、晚白垩世的微植物地理区及本区在世界微植物地理区中的属性。在已产有较多或丰富的孢粉化石的约1200块(包)样品的基础上,精选系统产出孢粉化石的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钻井剖面为主体,进行近距离的孢粉组合和地层对比,结合其他一些样品或地面露头样品,综合成了白垩纪各时期的孢粉组合带序列。

内容概要

  周山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7年退休。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在地质矿产部第六普查勘探大队从事钻井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1969年开始从事孢粉学研究。连同本著作,单独或合作发表专著、论文达300多万字,共37篇(本)。合作专著《江苏地区白垩一第三纪孢粉组合》和《中国孢粉》(第一卷,晚白垩世和第三纪孢粉)分别被国内孢粉界公认为是我国孢粉学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单独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论文集有《古孢粉学研究和应用》,专著有《拟千屈莱粉类(化石)及其演化》和《孢粉地质学》,连同本著作创建新属18属,新种260多种。多篇论文被俄罗斯莫斯科全俄科技情报研究所和美国杜尔萨大学等有关杂志转载,有3篇论文摘要发表于第5届和第7届国际孢粉会议论文摘要集。  在近30年的生产实践、研究中,将孢粉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应用孢粉学解决地质构造方面的宏观地质研究作了些奠基工作。撰写了《应用孢粉资料探讨苏北白垩一第三纪地壳运动》、《双气囊花粉与三垛运动》、《孢粉学与地壳运动及实例分析》和《正常孢粉颜色指数与埋深的关系及其在地质构造中的应用》等论文。依据国内外孢粉学的有关资料及本人的生产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综合研究和总结,编写了《孢粉地质学》,这是孢粉学与地质学边缘科学的首部专著,是以研究微观的孢粉等微古植物化石,来探讨、研究宏观的地质现象、地质作用和有关矿产等与地质学有关內容的专著。  在孢粉结构功能和演化方面的研究也有较高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代表作有《刺参粉和江汉粉的结构功能和演化》、《风媒向虫媒演化的刺参粉》和《拟千屈菜粉类(化石)及其演化》。后者被美国同行称为杰出的单型花粉著作,对演化作了高标准的解释。  1979年中国孢粉学会成立至2000年,被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国孢粉学会理事,是国际孢粉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个人业绩被收编于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知识界国际名人录》(1995-1996)和国内的《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国世纪专家》(第四卷)、《中国专家大辞典》(5)等10多种名人、专家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江苏地区孢粉学研究简史和地质概况第一节 研究区位置和材料、方法第二节 江苏地区孢粉学研究简史第三节 白垩系划分及分阶年龄值第四节 地层建组简史第五节 地层岩性简述第六节 构造概况第二章 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带序列及时代归属第一节 第1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苏铁粉-希指蕨孢组合第二节 第2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松科-原始松粉组合第三节 第3孢粉组合带,松科-原始松粉-克拉梭粉组合第四节 第4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苏铁粉-隐孔粉组合第五节 第5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隐孔粉-棒面粉组合+第六节 第6孢粉组合带,无突肋纹孢-克拉梭粉-星粉组合第七节 第7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无突肋纹孢-晚三沟粉组合第八节 第8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隐孔粉-早三孔沟粉组合第九节 第9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希指蕨孢-晚三孔沟粉组合第十节 第10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锡林粉-晚三孔沟粉组合第三章 晚白垩世孢粉组合带序列及时代归属第一节 孢粉化石产地和资料来源第二节 第11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希指蕨孢-紫树粉组合第三节 第12孢粉组合带,希指蕨孢-克拉梭粉-英吉莎粉组合第四节 第13孢粉组合带,希指蕨孢-克拉梭粉-克氏粉组合第五节 第14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希指蕨孢-泉头粉组合第六节 第15孢粉组合带,克拉梭粉-希指蕨孢-拟千屈菜粉类组合第七节 第16孢粉组合带,希指蕨孢-克拉梭粉-北方粉组合第八节 第17孢粉组合带,希指蕨孢-刺参粉-棒瘤四沟粉组合第九节 第18孢粉组合带,皱体双囊粉-隐孔粉-榆粉组合第十节 第19孢粉组合带,榆粉-鹰粉类-坚固粉组合第十一节 第20孢粉组合带,榆粉松科-刺参粉组合第十二节 第21孢粉组合带,松科-榆粉-江苏粉组合第四章 江苏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阶段第一节 国际上对被子植物花粉的研究概况第二节 我国对被子植物花粉演化阶段的研究和意义第三节 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特征和认识过程第四节 江苏地区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阶段第五节 江苏地区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演化的特性和共性第六节 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演化序列和规律及其成因第七节 江苏地区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演化阶段与国内外的对比第五章 江苏地区白垩纪微古植物地理区的属性第一节 早中白垩世全球的微植物地理区第二节 晚白垩世全球的微植物地理区第三节 我国白垩纪微植物地理区第四节 江苏地区白垩纪微植物地理区在全球中的属性第六章 被子植物花粉描述第一节 无萌发器粉类和歧槽粉类第二节 单沟粉类第三节 椭球形三沟粉类第四节 扁球形三沟粉类第五节 多沟粉类第六节 三突起粉类(包括鹰粉类)第七节 椭球形三孔沟粉类第八节 扁球形三孔沟粉类第九节 三孔合沟和三孔副合沟粉类第十节 多孔沟粉类第十一节 单孔粉类第十二节 赤道、亚赤道多孔粉类第十三节 正型粉类第十四节 散孔粉类和多合体粉类参考文献属种索引英文摘要图版及说明

作者简介

《江苏白垩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经近30年的潜心生产、研究、资料积累,建立了白垩系自下而上的系统有序的20组孢粉组合带和1组丹尼期孢粉组合带。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江苏地区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阶段和演化规律,论证、补充和完善了江苏地区白垩系各组段的序列。从第一手资料积累的长期性、系统岩芯孢粉分析资料的可靠性而言,这是一部该领域的“绝版”性专著。著作中第一手资料丰富,内容新颖独特,并兼有鉴定孢粉化石“工具书”的性质,对于石油地质、煤炭地质等地质生产单位以及与地质、孢粉学领域有关的科研、教育、生产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江苏白垩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