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凡·高传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210040705
作者:林和生
页数:310页

章节摘录

插图:他的眼神专注在遥远的地方!……他对什么都有感觉,可怜的文森特,他的感觉太敏锐了!——朱利安·唐吉那个庄严而令人不安的播种者,额头饱含才华、乍看之下酷似画家本人,其身影、姿势和劳作始终萦绕在文森特·凡·高脑海中——这位画家始终认为,这个时代极需要有个人,有个先知,前来撒播真理的种子,……以挽救我们这个愚蠢的工业社会。——啊尔贝·奥里埃深深地沉入夜幕之中,像一个人有时沉入冥想一样。人们都睡着了。认为他们正睡在房间里,睡在安全的床上,可靠的屋顶下,平躺或蜷卧在褥垫之上、睡单之中、毛毯之下,如果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可是无害的做作,天真的自欺了;事实上,正像从前一样,他们又都挤在了一起,挤在荒郊,挤在野外一块宿营地上,不可计数的一大群人,一大群平民百姓,挤在寒冷的露天下,冰冷的地面上,倒卧在他们早先曾经站过的地方,额头枕着胳臂,脸朝着地,安祥地睡着。而你正在看守着,你是一个更夫,你挥舞一根从你身旁柴堆中捡起的燃烧的柴枝,发现了你最亲近的人。你为什么要看守呢?据说必须有个人看守,必须有个人在那儿。

内容概要

林和生,祖籍山东鄄城,1954年6月27目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麦田里的人:凡·高》、《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犹太人卡夫卡》、《绝望的一跃:孤独天才克尔恺郭尔》、《悲壮的还乡》等,译有学术名著《拒斥死亡》、《分裂的自我》、《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论人的天性》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在上帝之城 第一章 北布拉班特的耶路撒冷(津德尔特:1853.3.30-1869.7)  第一节 津德尔特  第二节 学习与成长  第三节 教堂、墓地与麦田 第二章 古皮尔司·海牙时期(1869.8-1873.5)  第一节 伟大的北方艺术  第二节 米勒:人与麦田  第三节 画与书·思想·提奥及其他 第三章 古皮尔公司·伦敦时期(1873.5-1875.4)  第一节 艺术之爱与人生之爱  第二节 能量的汇聚:“文森特之爱  第三节 初恋和转折第二部 朝圣者之路 第四章 巴黎的基督学徒(1875.5-1876.4)  第一节 印象主义  第二节 在上帝与艺术之间·伦布朗  第三节 仿效基督 第五章 传教英伦(拉姆斯盖特,艾罗斯,伦敦:1876.4-1876.12)  第一节 第一次讲道  第二节 一封奇怪的信 第六章 圣徒行迹:走向博里纳日(多德雷赫特,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1877.1-1878.11)  第一节 多德雷赫特的《圣经》翻译家(1877.1-1877.5)  第二节 阿姆斯特丹的神学预习生(1877.5-1878.7)  第三节 布鲁塞尔传教培训学校(1878.8-1878.11) 第七章 博里纳日的受难与救赎(1878.12-1880.10)  第一节 在命运的深处(1878.12-1879.3)  第二节 博里纳日的受难(1879.4-1879.7)  第三节 博里纳日的救赎:教会还是艺术?(1879.7-1880.2)  第四节 走向艺术:告别博里纳日(1880.2-1880.10)第三部 在人性与艺术的麦田 第八章 艺术与人性的播种(布鲁塞尔,埃登,海牙,德伦特:1880.1o一1883.12)  第一节 凯依  第二节 西恩(1881.1_1883.9.11)  第三节 德伦特(1883.9.12-1883.12) 第九章 北布拉班特原野上最后的日子(纽恩南:1883.12-1885.11)  第一节 印象派和织工系列  第二节 玛戈特  第三节 父亲之死  第四节 德拉克洛瓦和《吃土豆的人》 第十章 巴黎的碰撞和融合 (1885.11-1888.2)  第一节 安特卫普的序曲:“浮世绘”和“肉体的季节”  第二节 巴黎的麦粒  第三节 蒙蒂切利  第四节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  第五节 保罗·高更  第六节 告别巴黎 第十一章 阿尔勒大地的收获和悲壮的陨落(1888.2-1890.5.16)  第一节 盛开的果园  第二节 不朽的文森特艺术  第三节 “黄房子”:“南方画室”之梦(1888.5-1888.12.23)  第四节 不屈的文森特(1888.12.23-1889.5.8)  第五节 圣雷米(1889.5.8.-1890.5.16) 第十二章 文森特之死:欧韦的最后时光(1890.5.17-1890.7.29)新版后记:渴望完整的生活文森特·凡·高年表地图:文森特·凡·高生平行迹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凡·高传》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凡·高传》内容简介:哦,米勒,米勒,他多么感人地拥抱了人性,揭示某种伟大的事物,那么熟悉,又那么崇高;再想想,这个人动手作画之前总要掉泪;乔托和安吉利科双膝跪地而画,德拉克洛瓦则满怀悲痛,带着近乎是微笑的感觉……我渴望改变自己,为自己的画道歉,它们最终是些痛苦的呼喊。

图书封面


 凡·高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中国人给凡高做传,还是头一遭。对我这个几乎不太读现代大陆作品的人来说,算是开开眼界。怎么给评论这书呢?就是把现在已知的各种史料拼到一起,期望读到凡高新鲜资料的读者,你们就不要买了,里面没什么独到见解
  •     阳光日渐刺眼 已嗅到空气中特有的春天的味道 甜腥看完了满心激动买回来的凡高传心中却挺不是滋味.凡高之死乃必然 这样一位大师如果不以自杀终结自己的"生之恐惧"太概也没有什么别的结局了吧 毕竟他是一个Standing In His Own Light(跟自己战斗)的人其实凡高真正意义上拿起画笔不过8年 却成为近代艺术三位开拓者之一 无师自通 全凭借自己特有的"Vincent之爱"用画笔展现自己那近乎疯狂的艺术热情你可以说凡高并不是天生的艺术家 是的 在凡高不过37年的生命之中有一大部分是献身宗教的 然而这宗教并非传统意义上腐朽的教会制度 它充满了Vincent之爱 宗教里那些"刷成雪白的高墙"之会让他感到害怕 "他们都不需要精神医生 可他们确实都病了"这或许是凡高结束自己看似一帆风顺的伦顿布道生活的原因. 他信奉的不过是自己的上帝 那是一位如麦田般灿烂的饱含爱意的上帝 凡高在结束博里日纳的苦行乃至自虐的生活后终于发现 自己的上帝是不需要任何宗教形式的 上帝无处不在 他同情拥有苦难遭遇的普通人 他无比热爱那些"兄弟姐妹"们 当他贱卖掉自己的画换来5个法郎时 他会毫不犹豫的把它们全部施舍给路边的乞丐 哪怕自己甚至比那个乞丐还要饥饿 凡高就这样无时无刻地效仿基督 他的"宗教"热情甚至更高于他的艺术热情 而这正是天使缪斯所谓的需要花费"一天 从早上到晚上"的朝圣之路 . 在常人眼中他不过是个疯子 是的 身后的嘲笑声从博里日纳乃至更早起就不绝于耳 然而他并不与理睬 这是他自己的"虽然痛苦 却始终快乐"的朝圣之路对宗教的热爱继而转为对艺术的追随 其实把他领入宗教圣域的也正是那些出色的画家:米勒 布洛德..... 所以 艺术对凡高来说其实是一种回归. 而艺术之路却无疑比宗教之路更为艰难 人际关系一团糟的凡高无法与任何人保持长时间的友好关系(当然除了他一生中唯一信认的弟第提奥,在后面会讲到) 这也就意味着凡高的绘画技巧除了两本透视学入门和轮廓线的基本运用的书外就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间断学习 但艺术的根深深扎在他的灵魂中 只要为数不多的养分就可以破芽而出 凡高的艺术之路也就这样无比坎坷地向前延伸 他的"Vincent之爱"也始终惯穿他的作品 他偏爱画劳动者 正如他崇拜的米勒一样 金色的麦田涌动在他的灵魂之中 以前只知道凡高与阿尔勒的渊源 毕竟最出名的向日葵是阿尔勒的产物 但也正是阿尔勒进一步激化了凡高那著名的家族性抑郁症使他最终倒在了那片麦田之中 . "黄房子"是凡高的乌托邦 然而他的性格弱点注定这一理想国的破碎 高更(与凡高齐名的三大近代艺术之父之一)的离去酿成了凡高精神的大崩溃(三次的失恋已使凡高的精神极为脆弱) 近而出现了割耳事件 这之后凡高便被送往圣雷米精神病院 在那里他曾不只一次地吞食绘画材料自杀 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才能(多么悲哀!) 稍加康复后便回到巴黎与提奥会面并见到了与自己同名同姓的侄子(请注意 一共有四位Vincent Van Gogh 一位是死胎也就是凡高的哥哥 一位是凡高的祖父 一位便是他的侄子) 再之后被送往欧韦 那里便成为凡高的沉睡之地 凡高之死乃必然 他已在他的画上投注了所有热情 每次作画都意味着一次精神的倾泻 这对于这样一位热情过度而又抑郁的画家而言显然是至命的.以前所了解的凡高不过是一位画家 近乎玩世不恭 然而这次深入了解后才发觉凡高并不完全是曾经想像的那样. 他充满爱 完全是一种博爱 一种基督式的爱 (前面一再说的"Vincent"之爱的具体形式) 这样使他既使拥有如此可谓畸形的性格也还是总能交到一些朋友 在生命的各个阶断给予他至关重要的帮助 对于他们凡高也总是表现出平易近人以至柔情的一面最后想谈谈的是凡高与提奥的兄弟之情 这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其它的人或许只是在某段时间给予过凡高帮助 可提奥却默默地支持了凡高一生 从提奥保留的与凡高650多封的信件中无不体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凡高是兄长可在生活中却总是依副于自己的弟弟 提奥也是他一生中最为信任的人 面对这样一位哥哥 提奥所展示的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包容 面对凡高冷不丁的指责提奥从来都只是默默地承受 每月资助的生活费从50法朗一直增长到200法朗 从未中断过 即便有时闹点小矛盾也总是提奥先做出让步 而提奥也同样患有抑郁症并且身体状况还不如凡高 兄弟之间的来信大多是谈及艺术与宗教 凡高自然不用担心许多现实的问题 而提奥则不同 提奥从来未停止过对哥哥画作的宣传 以至自己的前途多次受到干扰 可却从未有过怨言 成家后 提奥的家中也是"挂满了Vincent的作品 塞满了所有可能的地方" 可以说 没有提奥就绝不可能会有凡高 不仅是出于经济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支持 说现实些是提奥把凡高的画引入了主流的视线 最后凡高自杀弥留之际也正是提奥将哥哥的头楼在手臂间听凡高的喃喃自语 "我希望就这样死去"这是凡高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而提奥也因悲伤和操劳过度死于半年之后 不能不说这是极为感人也极为罕见的 公平来说提奥身上的担子更重 凡高只是再跟自己搏斗 而提奥却要承受生活的全部重压 事业 家庭 哥哥 他需要在3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历史应该向提奥鞠躬!读完这本书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感谢论语! 如果不是论语如此无聊我不会随手抓起这本书 与这本好书也就擦肩而过了) 这绝不仅是一本单纯的传记 也包含了良多哲学与人生的思考 所有的艺术家 研究凡高足矣 他最为典型 人性冲突矛盾也最多 而传记类 读此一本也够了 但是读后感到莫名的难过... 想读的人要做好心理准备 我也抑郁了...
  •     从没有想过,一本书,对自己的影响会这样的深,以至于这些日子,心情都是阴阴沉沉的,仿佛心口压着一块石头,让人难以喘息。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而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本300多页的新书,竟花去了我几乎一个月的时候才看完。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常常即使有时间,也不敢翻开那一页柔柔的纸片,不敢走进凡高那片“虽然悲伤,却始终快乐”的金色麦田!其实,也正是这种“虽然悲伤,却始终快乐”的意境,让自己尽管跟着悲伤,即使不能体验到始终快乐,但也不至于常常悲伤得泪流满面。或者,这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本质,亦是人最好的生活态度---虽然悲伤,却始终快乐。­看完这本最新版的《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最应该一提的是要感谢林和生教授,感谢他以学者特有的严谨态度,对凡高传的第二版再次进行了细致的更改与补充,做到了精亦求精,从而让这本原本枯燥而冗长的传记,让人读来犹如读散文一般流畅而优美,尽管有悲伤,却也时时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充实与快乐。­“一位身背画具走在路上的凡高,他孤独的背影,是我们内心渴望的投射。画是我们渴望的投射,身背画具的背影更是!跟凡高一样我们内心渴望孤独和行走;与凡高不同,我们缺乏勇气和恩典。孤独和行走不取决于渴望;它们宛如恩典,总是找到最幸运的人。凡高是这样一位最幸运的人,他因而把孤独和行走表达得无比震撼:就像凭着盲目的理由,透过棱镜看世界,生活就是这样;生活,告别,别离,不停奔波,除此之外人不可能再明白什么。”带着自己的孤独与渴望,我在与扑面而来的这样短短几行字句的交汇中,开始了我的阅读中行走。只知道,千言万语也无法传递每次阅读带给我的震撼。是的,“震撼”是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撞击。在无数次的撞击中,我的行走,竟也是如此的艰难,充满着孤独与渴望。一百多年前这个只有短短三十七岁的短暂生命,再一次让我对生命有了一次更深刻地认识。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生命曾来到过这个世界。而“文森特·威廉·凡·高”这个名字,竟传承着一个又一个生命与生命的延续:祖父、出生就意味着死亡的哥哥、一生中最亲的弟弟的长子,他们都分享了“文森特·威廉·凡·高”同一个名字,承载了几代人太厚重的生命意义!­“教堂、墓地、麦田”隐意着难以言述的、微妙而某种神秘。“墓碑永远地留在教堂的墓地中,所有的悲哀和神秘与它静静相守,留给自己一片特有的森然。而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生活就像那孩子的一头红发在燃烧,它象征着文森特生命中令人目眩神学的复杂,一如他日后的画作,或者洋溢着深厚的同情、朴素的挚爱、温柔的渴望,或者席卷着汹涌澎湃、流动不止、金光灿烂的旋律,令人不由自主地沉迷,被久久地、深沉地震撼。”­生命,如此之轻,生命又是如此之重。我知道,此刻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多么力不从心地显得苍白、无力。凡能说出的痛,只是其中之二三,大多数的都是无法能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的。正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文森特那样,一生承受着难于承受的分量,经历过阿尔勒—圣雷米时期的全部病痛、疯狂、幽闭、痛苦、恐惧、孤独、绝望…让残酷的自虐和被迫的禁闭挫伤了肉体生命之最根本的基础。悲剧在于,从根本上说,一个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另一个人的某种切肤之痛,除非他自己就遭受过同样的切肤之痛。”爱与理解的缺失,作为自诩“我是圣灵”的凡高,从自虐到自残,最终以他极端的 “破坏自己,毁灭自己,成为了他与外界交往的最后语言”这样的方式来与世界告别。而他所能做的,就是“用生命换取艺术,往画布上抛掷他自己的生命!在他画面的麦田里,生命在永恒而坚韧地流动和燃烧,如火炬一般,祭起某种浑然而博大的使命,那是一种伟大的神秘,它属于圣灵般的奇迹。­”终其一生,凡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他,与其亲密无间的弟弟提奥长达二十多年652封数百万字的通信,是他留给这个世界另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正如作者所预言的那样,“然而凡高的时候要到!”让我们在凡高的思想中再一次感受他那博大、痛苦而深沉的爱吧。­“……但我始终认为,理解上帝的最好方式,是爱许多许多事物……爱你所爱,这样你就会更了解上帝——我就这样对自己说。然而,一个人必须带着高尚、严肃和亲切的同情心去爱,带着力量去爱,带着理智去爱;而且,一个人必须永远努力让自己了解得更深、更好、更多。这是通向上帝之路,这是通向坚定不移的信仰之路。”­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书很好,活动更好。没得说sr
  •     还行,但和预料有些差距
  •     我们悲伤,却始终快乐
  •     也许这就叫做“ 不疯魔,不‘成活’ ”。
  •     这本书让我开始了解真正的梵高,推翻了曾经人们对他的误解
  •     ....人生,人生,
  •     喜歡啦很棒一直都把梵高當做我的神只要與梵高有關的都好超級推薦
  •     还没有读,字有点小
  •     这本书讲的就是救世主一样的悲天悯人的梵高。感人至深的奇异举动与孤寂心灵深深震撼了我。林老师写的很好,推荐他写的卡夫卡。
  •     其实还是喜欢看一些没有附加任何东西的传记,以还原历史和人物。但是貌似很难得到啊。不过这本书对凡高的绘画史有比较详细(对于不懂画的人来说)的叙述,人物性格和背景觉得人为附加了一些个人看法,甚至加入了推理和直觉判断。
  •     排版不够合理,有点小失望
  •     写梵高的书看了很多本,最喜欢这部。虽然也许不够客观,但最认同作者对梵高的理解。这个见仁见智吧。
  •     有梵高与提奥的书信往来,书写得很好
  •     不错,中学生都要应读一下
  •     第61人读过。
  •     没有磨损的问题,拿到时很新,包装的还可以,就是翻开來里面的纸上有些灰尘
  •     Vincent Van Gogh!一个被他时代所遗忘的人,注定是孤独一生,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死后才生!一个绘画史上的绝世天才,终不会被历史所掩盖!
  •     林老师的精心之作!
  •     文章开始关于人学的那部分完全不想看
  •     梵高的成就身后有一位伟大的弟弟,提奥是为梵高而生。
  •     根据书名,就可知这本书的立意,并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传记,里面写到了当时社会对凡高的不认可,写到了他悲惨的爱情,写到了他与高更啼笑非宜的友谊。语言中肯,但是还是看得我非常的痛心。最后一章,写凡高死在了提奥身边,说的最后一句遗言:"生活是如此痛苦,悲伤将永远伴随我们。"
  •     基本上很满意。但是图片都是黑白的而且有点小。如果能有点彩色的大图就5星了。还有书本身还是没有塑胶包装,所以书封面有点划痕。希望以后卓越的书能每本都个别封起来。
  •     书不错~就是有点像盗版,纸质不是很精致。
  •     写的很客观,内容非常好。很喜欢!
  •     旧旧的,脏脏的。
  •     读了这本书,才对凡高这个画家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对他的印象都不太对。
    凡高是个天才,可能天才都和正常人不太一样,之所以不太一样,是因为别人不会欣赏。
    凡高说过的一句话非常之精典:”艺术之爱会让生活之爱丧失“。
  •     在人性的麦田深处,人性的偏执、挚爱、宗教狂热、艺术躁狂兼之一些左翼的色彩,但文森特的悲剧不是个人造成的,是19世纪的社会、人类的冷漠,爱情的挫折、艺术的不被理解与争执……令人叹息……
  •     一般的商家一般的商品一般般
  •     林老师的书对我影响很大。
  •     还没看。。。。貌似不错
  •     对人性剖析得很细致,个人觉得比渴望生活更好。也许还是比较看得惯中国人的文字吧。
  •     这本书终于再版了。。还是喜欢原来的名字--《麦田里的人》。。。。记得高中的时候一遍一遍一遍反复的读这本书
  •     阅览群书,都是好的,所以,值得看
  •     书中体现了梵高的品格独特之处,不错,还附有梵高的画作。
  •     书的内容很充实,我是四月份买到书,拿回去后才发现书有破损,而且旧旧的,我想这是选货人的不负责任导致的结果。所以在这方面希望商家能够体谅买家,买新书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     特别当我拜访了凡高博物馆,带回了很多关于他的记忆,所看所想,我觉得再读这本书时内心是深深触动的,读完的时候内心有种说不出的痛感,很切身,就像一同走过了那段日子,但虽然悲伤,却始终快乐
  •     凡高的人生加上林和生的笔法很是震撼
  •     伟大而痛苦的一生,欢乐都只是短暂
  •     很不错,就是不太好看。
  •     一个活得如此炽烈的人! 一个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人,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
  •     品相不错,派送速度不错,值得推荐
  •     本书买了一直没有时间看,不过封面和质量都不错,一有时间要赶紧读一下
  •     读传读什么 读的是意见,作者对他的理解和他的思想 ,这是互相交融的。比较喜欢这本书 有一直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想要纯粹的产生自己的理解 为什么不去读凡高的书简呢?自己去发现,去推理。
  •     凡高活着的时候一生跌宕,靠着弟弟维生,死后捧上了神坛。好些人如此,天才与神经质共存,不被世人认可。如尼采般的疯子,还好,总归成了名,可是又如何?人,生而孤独吧!
  •     Assoowful,yetalwaysejoicing。
  •     看了一半吧,是闲闲的翻着。他原来很爱看书,呵呵。遭受比较多的打击,可是有信仰不是么
  •     初级版本,对得起价格
  •     我喜欢梵高的作品也就喜欢这本书
  •     不一样的孤独。
  •     给孩子看了有点早,书挺不错的.
  •     关于宗教和艺术,描述了梵高悲剧的一生,让我想起了北野武的阿基里斯和龟。
  •     新版导言有点深刻性。如果这不是传纪可能会是很好的读物,但这是一本传记,作者不懂简洁为何物,无须强加太多个人色彩进去。
  •        阳光日渐刺眼 已嗅到空气中特有的春天的味道 甜腥
      
       看完了满心激动买回来的凡高传心中却挺不是滋味.
      
       凡高之死乃必然 这样一位大师如果不以自杀终结自己的"生之恐惧"太概也没有什么别的结局了吧 毕竟他是一个Standing In His Own Light(跟自己战斗)的人
      
       其实凡高真正意义上拿起画笔不过8年 却成为近代艺术三位开拓者之一 无师自通 全凭借自己特有的"Vincent之爱"用画笔展现自己那近乎疯狂的艺术热情
      
       你可以说凡高并不是天生的艺术家 是的 在凡高不过37年的生命之中有一大部分是献身宗教的 然而这宗教并非传统意义上腐朽的教会制度 它充满了Vincent之爱 宗教里那些"刷成雪白的高墙"之会让他感到害怕 "他们都不需要精神医生 可他们确实都病了"这或许是凡高结束自己看似一帆风顺的伦顿布道生活的原因.
      
       他信奉的不过是自己的上帝 那是一位如麦田般灿烂的饱含爱意的上帝 凡高在结束博里日纳的苦行乃至自虐的生活后终于发现 自己的上帝是不需要任何宗教形式的 上帝无处不在 他同情拥有苦难遭遇的普通人 他无比热爱那些"兄弟姐妹"们 当他贱卖掉自己的画换来5个法郎时 他会毫不犹豫的把它们全部施舍给路边的乞丐 哪怕自己甚至比那个乞丐还要饥饿 凡高就这样无时无刻地效仿基督 他的"宗教"热情甚至更高于他的艺术热情 而这正是天使缪斯所谓的需要花费"一天 从早上到晚上"的朝圣之路 . 在常人眼中他不过是个疯子 是的 身后的嘲笑声从博里日纳乃至更早起就不绝于耳 然而他并不与理睬 这是他自己的"虽然痛苦 却始终快乐"的朝圣之路
      
       对宗教的热爱继而转为对艺术的追随 其实把他领入宗教圣域的也正是那些出色的画家:米勒 布洛德..... 所以 艺术对凡高来说其实是一种回归. 而艺术之路却无疑比宗教之路更为艰难 人际关系一团糟的凡高无法与任何人保持长时间的友好关系(当然除了他一生中唯一信认的弟第提奥,在后面会讲到)
      
       这也就意味着凡高的绘画技巧除了两本透视学入门和轮廓线的基本运用的书外就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间断学习 但艺术的根深深扎在他的灵魂中 只要为数不多的养分就可以破芽而出 凡高的艺术之路也就这样无比坎坷地向前延伸 他的"Vincent之爱"也始终惯穿他的作品 他偏爱画劳动者 正如他崇拜的米勒一样 金色的麦田涌动在他的灵魂之中
      
       以前只知道凡高与阿尔勒的渊源 毕竟最出名的向日葵是阿尔勒的产物 但也正是阿尔勒进一步激化了凡高那著名的家族性抑郁症使他最终倒在了那片麦田之中 . "黄房子"是凡高的乌托邦 然而他的性格弱点注定这一理想国的破碎 高更(与凡高齐名的三大近代艺术之父之一)的离去酿成了凡高精神的大崩溃(三次的失恋已使凡高的精神极为脆弱) 近而出现了割耳事件 这之后凡高便被送往圣雷米精神病院 在那里他曾不只一次地吞食绘画材料自杀 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才能(多么悲哀!) 稍加康复后便回到巴黎与提奥会面并见到了与自己同名同姓的侄子(请注意 一共有四位Vincent Van Gogh 一位是死胎也就是凡高的哥哥 一位是凡高的祖父 一位便是他的侄子) 再之后被送往欧韦 那里便成为凡高的沉睡之地
      
       凡高之死乃必然 他已在他的画上投注了所有热情 每次作画都意味着一次精神的倾泻 这对于这样一位热情过度而又抑郁的画家而言显然是至命的.
      
       以前所了解的凡高不过是一位画家 近乎玩世不恭 然而这次深入了解后才发觉凡高并不完全是曾经想像的那样. 他充满爱 完全是一种博爱 一种基督式的爱 (前面一再说的"Vincent"之爱的具体形式) 这样使他既使拥有如此可谓畸形的性格也还是总能交到一些朋友 在生命的各个阶断给予他至关重要的帮助 对于他们凡高也总是表现出平易近人以至柔情的一面
      
       最后想谈谈的是凡高与提奥的兄弟之情 这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其它的人或许只是在某段时间给予过凡高帮助 可提奥却默默地支持了凡高一生 从提奥保留的与凡高650多封的信件中无不体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凡高是兄长可在生活中却总是依副于自己的弟弟 提奥也是他一生中最为信任的人 面对这样一位哥哥 提奥所展示的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包容 面对凡高冷不丁的指责提奥从来都只是默默地承受 每月资助的生活费从50法朗一直增长到200法朗 从未中断过 即便有时闹点小矛盾也总是提奥先做出让步 而提奥也同样患有抑郁症并且身体状况还不如凡高 兄弟之间的来信大多是谈及艺术与宗教 凡高自然不用担心许多现实的问题 而提奥则不同 提奥从来未停止过对哥哥画作的宣传 以至自己的前途多次受到干扰 可却从未有过怨言 成家后 提奥的家中也是"挂满了Vincent的作品 塞满了所有可能的地方" 可以说 没有提奥就绝不可能会有凡高 不仅是出于经济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支持 说现实些是提奥把凡高的画引入了主流的视线 最后凡高自杀弥留之际也正是提奥将哥哥的头楼在手臂间听凡高的喃喃自语 "我希望就这样死去"这是凡高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而提奥也因悲伤和操劳过度死于半年之后 不能不说这是极为感人也极为罕见的 公平来说提奥身上的担子更重 凡高只是再跟自己搏斗 而提奥却要承受生活的全部重压 事业 家庭 哥哥 他需要在3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历史应该向提奥鞠躬!
      
       读完这本书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感谢论语! 如果不是论语如此无聊我不会随手抓起这本书 与这本好书也就擦肩而过了) 这绝不仅是一本单纯的传记 也包含了良多哲学与人生的思考 所有的艺术家 研究凡高足矣 他最为典型 人性冲突矛盾也最多 而传记类 读此一本也够了 但是读后感到莫名的难过... 想读的人要做好心理准备 我也抑郁了...
      
  •     和自己作对的白羊座
  •     不怎么适合刚想去理解梵高的人读。
  •     一直以为梵高是张狂的暴躁的尖刻的就如他的画一样平和中有着某种对立黑色中发亮的墙面让人感觉不安和突兀但是从他给提奥的书信中会发现他其实是个内心充满善和爱的人他也有温柔细腻的那面
  •     梵高是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有關他的書會盡量買到手,內容不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