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走出非洲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61367360
作者:(丹麦)卡伦·布里克森
页数:25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们的城市内罗毕,坐落在群山距离庄园十二英里的一块平地上。城里有政府大厦和许多大型中枢办公室,人们就在这儿管理着整个国家。 一个城市不可能不影响到你的生活,但你对它的印象好坏与否倒并没有什么关系。根据万有引力在精神上的法则,它能将你的心吸引过来。夜晚,内罗毕上空的雾霭闪闪发光——我可以在庄园的某些地方眺望得到——它使我不禁浮想联翩,欧洲大城市的回忆接踵而来。 我刚来非洲时,肯尼亚还没有汽车,我们都是骑着马或驾着六匹骡子拉的两轮车去内罗毕的。到了城里之后,我们就把牲口安置在高原运输公司的马厩里。那时内罗毕还是一个混杂的城市——有富丽堂皇的石砖新建筑,也有一大片瓦楞铁屋顶的老商铺、办公室以及带长廊的平房。马路上尘土飞扬,两旁是长长的两排桉树。高级法院、土著事务部、兽医站,所有的一切都是乱七八糟的。不过,那些政府官员居然能在这闷热黑暗的斗室中办理一切公务,我也对此钦佩不已。 但无论如何,内罗毕毕竟是一个都市。在这儿,你能买到东西、听到新闻,或是在饭店进午餐或晚餐,又或者,去俱乐部跳支舞。内罗毕生意盎然,它如流动的水,像被注入了生命力般在运动;它如新生的事物,在蓬勃地发展;它的面貌每年都不尽相同,甚至有时你远足打猎归来,都会感觉到它微妙的变化。

媒体关注与评论

《纽约时报》:有着非凡想象力的作家,机敏而智慧。    玛丽安娜·艾斯姆森(文学评论家):关于生存的完整性,关于我们人生轨道如何给我们留下印迹以及我们如何给我们的人生留下印迹等等的思考是贯穿卡伦·布里克森全部创作的主题。    《大西洋月刊》:我们时代最优雅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    亚克·亨利克森(文学评论家):她是经过遥远的旅程被派出的信者,来告诉人们世界还存在着希望。

内容概要

卡伦•布里克森
笔名伊萨克•迪内森,生于丹麦西兰岛伦斯特德,曾在哥本哈根、巴黎、罗马攻读艺术。婚后不久即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后来,迫于咖啡市场的萎缩,卡伦返回丹麦,一直从事于文学创作。
卡伦•布里克森的作品有《哥特故事七则》《冬天的故事》《命运轶事》等,且两次被提名 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其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被搬上银幕,一举斩获第58届奥斯卡7项大奖。
缪弋
北京大学英语言文学系毕业,曾在多伦多大学主修文学与哲学,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欧美文学翻译与研究。译有:《走出非洲》《优山美地》《醒来的森林》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卡曼坦与鲁鲁
恩戈庄园
一个土著小孩
庄园里的狂暴斗士
羚羊鲁鲁

第二辑 庄园枪祸
枪祸
骑马走荒原
第三辑 庄园来客
土风舞盛会
索马里妇女
庄园逃亡之夜
朋友来访
飞行记
第四辑一个移民的札记
野生动物互救记
艾萨的故事
鬣蜥
法拉赫与《威尼斯商人》
波耶马斯贵族的医生
尊严

战时旅次
“我不让你流逝,除非赐福于我”
土著与诗歌
非洲鸟小记
地震
卡罗梅尼亚
波莱•辛格
奇事一则
鹦鹉
第五辑告别庄园
艰难岁月
酋长之死
山丘陵墓
变卖家当
辞别

编辑推荐

《走出非洲》由卡伦·布里克森著,缪戈译,《走出非洲》作者是海明威赞不绝口的丹麦文学奇女子!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安徒生奖和彭托皮丹奖的获得者,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同名电影一举斩获第58届奥斯卡金像7项大奖!

作者简介

1914年,29岁的卡伦踏上非洲这片热土,满怀憧憬地与自己的丈夫一起经营咖啡农场。那时的非洲于她而言,漂浮的云彩、静谧的山野、特有的野生动物……这一切就如诗篇里描绘得那般美好。
她在自己的恩戈庄园雇佣了许多当地的非洲农民土著,并在此后的时间与他们一同游猎,一同饮居,一同 参加舞会,一同野外奔波。朝夕相处的生活使卡伦与他们建立起一种甚至比友谊还要高贵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她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知己——丹尼斯。
然而,某一天,卡伦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她与丈夫离异,咖啡园遭遇严重的蝗灾,丹尼斯因飞机失事坠入山谷……
卡伦苦心经营16年之久的咖啡农场,最终逃脱不了被强行变卖的命运。她黯然地失去了它,失去了丹尼斯,失去了那里热切的土著人民。
她惆怅失落地与她的青春岁月告别,离开了她钟爱的非洲,走上新的路途……
————————————————
海明威赞不绝口的丹麦文学奇女子!
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安徒生奖和彭托皮丹奖的获得者
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
同名电影《走出非洲》一举斩获第58届奥斯卡金像7项大奖!

图书封面


 走出非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伊萨克•迪内森:赞美光明卡森·麦卡勒斯选自《抵押出去的心》1938年,我拜访了在查尔斯顿拥有一间极好书店的几位朋友。在逗留的第一晚,他们问我是否读过《走出非洲》,我说我没读过。他们告诉我这是本特别美的书,必须要读一下。我扭转头去,说我现在根本不在读书的状态上——因为那时候我刚刚写完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曾想当然地以为,《走出非洲》这本书是有关草原大狩猎游戏之类的,而我并不喜欢读到那些仅仅因为比赛就要被射杀的动物们。整个周末大家都在推荐《走出非洲》,星期天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们悄悄地将《走出非洲》放进了我的挎包里,什么都没说。我丈夫开车,于是我就得闲来读书了。我打开第一页:在非洲,我有一座贡嘎山脚下的农庄。赤道线横贯过这片向北延绵一百英里的高地,农庄坐落在海拔六千英尺的地方。白天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离太阳很近,但在清晨和傍晚,却是毅然决然的安静祥和。深夜里会冷。地理学上的位置与大地的海拔,创造出一处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独一无二的景致。这块土地毫不丰腴,四处土壤亦不肥沃,这是被六千英尺的海拔蒸馏净化过的非洲,就像是那个大陆上一块被萃取过的强韧的本色土地。色彩的基调是干燥焦黑的,好似陶器上的那些颜色。树木有着透亮、晶莹、精致的叶片,形状与欧洲的树木全然不同。这儿的树既不分叉也不成盖,却是一层一层水平分隔开来,此种生态给了独自生长的高大树木们棕榈树的形貌,或者某种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气氛——就好像全副武装的大帆船上所有的帆都已经上了桅杆那样。在森林边缘上有种奇异景象,仿佛整座森林都在微微颤动着。在大平原的草地上到处都是扭曲的、毫无遮掩的刺荆棘,草带着清香,味道好似百里香和泥沼地里的桃金娘。在有些地方草的味道太浓烈,浓得直刺人的鼻腔。所有在大平原上或者野生丛林里那些匍匐植物藤蔓上找到的花,都娇小玲珑得像是来自山岭高地。只有在漫长雨季伊始时,才会有一些巨大的、气味很重的百合花会在平原上绽开。这里视野辽远,几近无际。你看到的每一样事物都隐含着伟大、自由以及无与伦比的高贵。我们下午很早就开车启程,这本伟大的书中的诗性和真实使我感到晕眩,甚至天黑了之后,我还打开车灯,继续读这本《走出非洲》。我一直都觉得这种美丽和真实没有办法延续,但是翻过一页又一页,我只是变得更加着魔沉迷。读到接近尾声时,我确信伊萨克•迪内森给非洲大陆写了一本了不起的挽歌,确信这位杰出、突出的作家能给读者一个净化、升华的保证。她的朴实与“无与伦比的高贵”使我意识到,这是我一生中所读过的最为烁烁生辉的书之一。那些燃烧着的荒漠、原始丛林和山岭开启了我向往非洲的心。使我开启这颗心的,还有那些动物们,那位光芒四射的存在——伊萨克•迪内森,以及那些农妇、医生、猎狮者。就因为《走出非洲》,我爱上了伊萨克•迪内森。如果她愿意骑车穿越一大片玉米地,我也愿意骑上车跟随着她。她的狗、她的农庄和“露露” 都变成了我的朋友,那些她那么喜爱的当地人——法什、卡曼特、还有农场上所有的其他人——我也全都喜爱。我读《走出非洲》读得过多,太过喜欢这本书,以至于作者变成了我想象中的朋友。尽管我从未给她写过信或者渴望去拜访她,她仍旧在那里,带着她的内敛、她的沉静,还有她那伟大的、使我安心舒适的智慧。这本书中闪耀着她的人性,在那片伟大而悲壮的大陆上,她的人民成为了我的人民,她的风景成为了我的风景。显而易见,我想要去读她的其他著作,我所读的下一本书是《七个哥特传说》。与《走出非洲》的闪耀相比,《七个哥特传说》这本书具有明显不同的特质。它们杰出、克制,每一篇都给出深思熟虑的艺术作品该有的氛围。从她漂亮文体那陌生的、古雅的特性之中,人们意识到作者本人是在用一门外语写作。它们有一种清晰的、如硫磺灼烧般的特性。当我身体不舒服或者对这个世界感觉沮丧时,我就去读《走出非洲》,它使我感觉舒适,并且支持我的内心,从来都不曾失败过;当我想从我那肉身中抽离出来时,我会读《七个哥特传说》或者《冬天的故事》;而后来的时候,我会去读《最后的传说》。大约两年前,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我是其中的一名会员——给我写信,说学会已经授予伊萨克•迪内森荣誉会员称号和并邀其前来访问。我对见她一面这件事颇有些踌躇,因为伊萨克•迪内森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如此根深蒂固,我担心真实将会对这一印象造成干扰。但是,我还是去了那场晚宴。在鸡尾酒会时间里,当我遇到学会主席时,便向他提了一个不情之请。我问他,在晚宴聚会的时候,我能否坐在她旁边。出乎我意料之外并使我倍感欣喜的是,学会主席说她也提出想要挨着我坐,因此桌子上的座位牌已经如愿摆好了。他同样也对我提问,请教我们应该怎样称呼她,因为她的名字是卡伦•布里克森—芬内克男爵夫人。我能够跟他说的全部就只是,在第一次聚会上,我不会去叫她“布奇” ”。我说:“我觉得其中最好的是‘布里克森’,因此我将会称呼她‘布里克森’。”我就是这么叫的,直到我们讨论如何直呼其名的问题时,她请求我喊她谭雅——这是她的英文名字。人们还能怎样想象一位闪耀的存在呢?我只见过一张她二十岁上下时的照片:身体结实、充满活力,极为漂亮,带着她的其中一只苏格兰猎鹿犬,站在非洲原始丛林的树荫里。我并未具象化地去想象过她这个人。当我遇见她的时候,她看上去非常非常虚弱、衰老,不过,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的脸色红润,就好像哪间老教堂里燃着的蜡烛。当我看到她的脆弱时,我的心颤抖了。当她在那晚的学会晚宴上讲话时,我以前在那儿从未见过的事情发生了——当她完成演讲时,每一位会员都起立鼓掌,向她致敬。用餐时,她说想见见玛丽莲•梦露。因为我见过玛丽莲几次,加上亚瑟•米勒 当时就坐在旁边一桌,我就跟她说,我觉得这件事要安排好是非常容易的。我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想象中的朋友——伊萨克•迪内森,请她与玛丽莲•梦露和亚瑟•米勒一起在我家里共进午餐。谭雅是个特别健谈的人,相当喜欢说话。有着漂亮蓝色眼睛的玛丽莲和我们所有其他在场的人一样,以一种听故事的方式聆听着那些以“很久很久以前……”起头的事。谭雅聊到她的朋友贝克莱•科勒和丹尼斯•芬奇-哈顿 。她说话时总是那么热情且温暖,听众们完全想不到去尝试打断她的讲话,或者转换她那奇迹般精彩的话题。谭雅只吃牡蛎,只喝香槟。在午餐会上,我们准备了很多的牡蛎,还给大胃口的食客备好了特大号的蛋奶酥。亚瑟问她究竟是哪个医生告诉她除了牡蛎和香槟之外其余一概不用的营养食谱,她看着他,回答得相当直爽:“医生?医生们可被我的食谱给吓破了胆。这不过是因为我爱香槟,我爱牡蛎,它们同我是完全合拍的。”稍后,她补充道:“不过,有些令人感到伤心的是,如果牡蛎不当季,那么,在那沉闷的好几个月里,我就不得不回到芦笋上面去了。”亚瑟提到某些有关蛋白质的东西,而谭雅应道:“关于那个,我可是一点儿都不懂,但是,我老了,我只吃我想吃的东西和那些跟我合拍的东西。”然后,她就又回到关于非洲朋友的记忆碎片中去了。与非白人在一起,对她而言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我的管家埃达就不是白人。我的园丁杰西和山姆也都不是。午餐过后,每个人都载歌载舞、尽情狂欢。埃达的一位朋友带来一台摄影棚用的摄影机,那里面存下了谭雅和玛丽莲、我和亚瑟跳舞的影象、以及全体围成大圈跳舞的热烈场面。我喜欢回忆这件事,因为我之后再也没和谭雅见过面。作家们之间很少写信,我们的交流虽不频繁,却也毫不含糊。在我生病的时候,她给我捎来花束和她在昂斯塔德海岸 的照片,还有她的奶牛和心爱的狗儿的可爱照片。去年,在我被邀请去英格兰参加切尔滕纳姆大学庆典讲座时,我给谭雅写信,问她是否可能跟我在伦敦相会。我收到克拉拉的回信,说她不仅不能来伦敦,而且现在几乎已不能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了。那之后不久,我从报纸上读到,这位最闪耀的存在去世了。在伦敦,塞西尔•比顿 给我打了电话,说他在谭雅过世前两周,跟她一起待了一个下午。他邀我去喝茶。于是,我到了塞西尔那奇异的屋子里。起居室的墙壁镶了黑色天鹅绒,墙上挂了一张由碧碧•贝拉尔 所画的、壮观大气的塞西尔肖像画,是橙色的。贝拉尔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已经去世差不多十年了。在这一氛围之下,我仿佛能看到满是活力的谭雅正以那漂亮雅致的动作喝着香槟酒,以此代茶,同时向听众们施展魔力,使他们沉迷在她那些已然久远的故事传说之中。我能够想象,她会很享受这儿的装饰风格。塞西尔说,她去世前两周时,他人在丹麦。他跟谭雅通了电话,告诉她自己在西班牙有个约会。谭雅听了便说:“嗯,那就意味着,塞西尔,我再也见不到你了,这使我感到很伤心呢。”于是,塞西尔取消了他在西班牙的约会。在他有空租一辆车开去昂斯塔德海岸之前,她又打电话回来说:“塞西尔,我们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我不希望我们的友谊仅以上一个电话那样令人倍感失望的注脚来结束。”塞西尔说:“我正要动身前往昂斯塔德海岸,今天下午应该就可以见到你了。”谭雅在房门口见了他,还有那位司机。当他看见她时,向着她深深鞠了一躬。塞西尔问她是否正受到病痛折磨。她说他们给她用的药量很足,以至于她完全都不会有疼痛。塞西尔给了我她最后一些照片的拷贝:谭雅年长且高雅,置身于心爱的收藏物、祖先们的画像、枝形吊灯和那些漂亮的旧家具之中。克拉拉后来又给我写了一封信,说谭雅被安葬在她最喜爱的山毛榉树下,就在昂斯塔德海岸的海滩附近。
  •     The Natives have, far less than the white people, the sense of risks in life. Sometimes on a Safari, or on the farm, in a moment of extreme tension, I have met the eyes of my Native companions, and have felt that we were at a great distance from one another, and that they were wondering at my apprehension of our risk. It made me reflect that perhaps theywere, in life itself, within their own element, such as we can never be, like fishes in deep water which for the life of them cannot understand our fear of drowning. This assurance, this art of swimming, they had, I thought, because they had preserved a knowledge that was lost to us by our first parents;翻译的非常糟糕。译文:白人在生活中的冒险精神远胜于土著,...他们对我们的冒险精神无法理解..在生活中,他们或许在本质上更喜欢深水下的鱼。...看了中文没看懂,于是去看英文版了,发现英文版比中文版都好懂。
  •     二战之前,这位来自芬兰的白人女性,还有着公爵夫人这种花哨的贵族头衔,却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的非洲土著、索马里人、印度人……看她的这本书,我有一种在看马尔克斯的感觉。他们都展现了一个与我所熟悉的、当今世界所谓主流文明截然不同的一种或多种文明,从他们的长相、着装、生活习惯到价值观、信仰、做事方式,全部与我们如此不同。这种不同,即使在今天的世界里,在很多人眼里,都会被视为异己,于是贬低之排斥之,别提去理解和欣赏它了。为什么她有能力去认识这么多与她不同的人?她能从一句话、一个动作捕捉出那个人的特质,然后用流畅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于是我读到的这本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书,里面没有白人殖民者所常见的傲慢与偏见,而是理解和温柔的爱。这个女人在看到世界的险恶后,决定以“哈!哈!”大笑地方式回击。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她更清楚地看见了何以为人。于是她也能看见身边其他那些人,那个悲剧演员,那个叫卡曼坦的土著小孩,她的仆人法拉赫,甚至她的动物们和野外的动物们,一座山,她统统能从中看到人性的丰富之处,像她自己一样,一个丰富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96条)

  •     文笔优美 故事里渗透着独特的非洲美
  •     再看看译文的吧。书品设计得不错。
  •     看这本书的时候,眼前总是晃动着电影里面的情节,有的时候,还在寻找电影编导的入手点,这样就有了一个误导:书也是按照电影的顺序来展开这个故事的。其实,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 如果从传记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与众不同。作者不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完成她在非洲的生活的。尽管大的时间顺序有,来非洲,离开非洲。具体的内容是以人物和事件的顺序来安排的。比如她的仆人,她的庄园,她的打猎犬等。其内容的主人公并不完全是她,主要是以当地的土著人为主,她似乎只是一个配角。事实上,一个白人来到非洲这块殖民地确实只是配角,如何适应并统治那个所谓野蛮区,是不容易的,自始至终,作者都认为自己并没有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但是,她爱非洲,她爱这种与天地自然成的原始感觉。这两点很有新意。 这本书给我最深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更是作者使用的语言,也包括翻译所使用的语言。太美了!我很欣赏作者的创作角度,她不仅可以把景色描写得惟妙惟肖,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描写一处景物,用很少的字打通各个不同的观感通道!比如:正午时分,酷热难耐,空气仿佛小提琴的琴弦,微微地颤抖、振荡。荆棘树丛生的草原,草原上起伏的山峦,似乎所有的层次都升高了。干枯的草地变幻成一片片闪着银光的汪洋。像这样的文字很多,细细地咀嚼过后,发现那种真实的美。 书中并没有过多的章节形容作者自己的婚姻生活与丹尼斯的爱情。这让我有些失望,原来以为是电影中描写得不够,现如今看起来,书中提供的素材就很有限。仔细想想,这也很符合这本书的基调,安静,平和,没有大起大落,那种天地自然成的大气才能容下各种危机,各种灾难,而后孤独的只身一人回到丹麦。作者把自己对非洲,对庄园,对仆人深深的爱都化成每一个字写到了书中,这些美好的回忆也给她丹麦的孤独生活带来乐趣,尤其是她收到以前仆人找印度人代写的信,尽管不知所云,我想那种心里的宁静,心里的爱不会改变! 最后,就是要赞美一下电影的编导了,这样的一本书,他们可以拍成那么美的电影,把支离破碎的爱情串成一个感人的故事,丰富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让她更加鲜活,让她的生活更加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的伟大就在此吧! 这趟心里的非洲之旅,真是不错!
  •     神奇的土地 ,并不遥远的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的肤色,种族,文明。与土地颜色接近的人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们,自有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     虽已离去,永在心间
  •     和电影不同,爱情线基本上找不到踪迹,而且很多人物也描写得更加活灵活现,让人印象深刻。是比电影更为饱满的人生经历记录,不过这个译本有很多次出现错别字啊真是不应该。
  •     梅丽尔斯特里普,是我偶像的偶像。我自己也很喜欢,看着这书,就会想起这个故事。书也写得很好。当年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值得一读 也值得收藏。
  •     始终没看完,标记一下kindle看到27%的样子,始终不太喜欢这种近乎日记的风格
  •     P84,120,131有错字,这个版本好像不太好。 自传不错,散文化的语言,电影情节和书有部分不一样。重要的是给我留下一个很美的非洲的印象(当然,不包括乱飞的蝗虫。 诗化语言,境界辽阔。
  •     应该算是三毛的祖师奶奶了吧
  •     故事很有趣,文笔很烂,行文缺逻辑。翻译糟糕,作者孤独不矫情。
  •     最后离开的部分 有了不舍 几天之后才重新打开继续。电影与书是两个视角。我更爱她写的故事。
  •     爱死
  •     这是一本壮丽的诗一样的书。看着诗一般的文字,非洲的景象像电影一样展现在你的眼前。很喜欢。一百年前的生活景象。。。。。。十年前就看过这部电影。但如果先看了这本书,再看电影,觉得电影只是书中很少的一部分。书内古关于非洲民族生活的描写和许多人物都有很多篇幅,电影并没有一一展现,只是沿着一个脉络,一个侧面讲了一个故事。
  •     有点意外,和电影很不一样。电影的主线是与丹尼斯的故事,而书中略显散乱,也没有看到多少其丈夫的影子
  •     人是一种情感复杂、难以琢磨的物种。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即便平日对生活其中的人与事颇有微词,也会在离开时和离开后怀念那片土地上的一切。
  •     久闻本书的大名,一直无缘得到,在当当上看到了,马上订购,还没来得及看,想来不会失望。
  •     他们有真正的勇气:对危险的纯粹爱好。
  •     凯伦的非洲充满了智慧和独立,走出非洲从书到电影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     无数错别字,最失望的一本书。
  •     教师要求的拓展阅读。应该不错。
  •     非洲大地的故事,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我记性太差,故事和人名已经对不上号了,但是故事动人对我而言已足够,没法经历的生活,在书里过一遍也是可以的。
  •     当悲喜交加的生命映衬在了广袤深沉的非洲大地上,也只剩狂笑一声,长叹一声,笑看人生,一切随风。
  •     文章写的是一个白人女性在肯尼亚经营大农场的故事,书中都是一个个围绕某个人,或某个事的小片段,像散文的风格,可能翻译的原因,感觉叙述冗杂,不流畅。ps虽然写的是大农场,但是没写到具体农场的经营
  •     这本让三毛念念不忘的书,一个让传奇女性动容的传奇女性。
  •     替朋友订的,朋友说 还不错。
  •     你开始向往那片土地,想象着目睹野生动物浩浩荡荡的迁徙,在寂静的夜里看斗转星移,与牧民一起等待雨季的来临,或者在炙热的烈日下同远道而来的友人在合欢树下乘凉,直至夜幕…
  •     其它都没啥,就是有满多文字错误,不下十多处,让人怀疑是否为正规出版物?
  •     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经历,更像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记录和对非洲生活的一种感受。里面有很多段落也得非常美
  •     描写细腻精致的小说。
  •     想起那部同名电影一样,在遥远的非洲,有那么一个人,一直在等着你。那是你的家。
  •     跟电影一样,书里面也是一种历经沧桑之后平和的感觉。书里面,看到最后才有丹尼尔
  •     非洲
  •     很神秘向往的地方。希望可以有机会漂流过去看看
  •     想起了自己在非洲的那些时光
  •     很喜欢的书,很喜欢的故事,就是翻译得不太好,让人有点失望
  •     在肯尼亚呆过两年,读起来是那么的熟悉
  •     文字充满神奇的想象力,值得一读,不过错别字不是一般的多,强烈怀疑出书前校对过没有?
  •     非洲原野深厚雄浑的自然心跳与精神悟力全被布里克森描摹下来了,与山与土共同震撼的归宿情怀,像傍晚的高原风一样从文字中鼓动着拂面吹来。记得德波顿借《约伯记》劝导人们在雄伟壮景中认服命运,很巧在《走出非洲》中布里克森也想到了这一层,对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对上帝无限能力的感知,还是最应该跪拜在非洲的旷野上去领悟。最后一辑里告别庄园、埋葬丹尼尔,肃穆却有力的隐痛感显得那么崇高,可以感到布里克森已被非洲熔化,一个克制的高贵灵魂被赐福在无限夕阳中…当时决定要去非洲的一刹,我头脑中闪过的何尝不是地平线上日落的命运启示呢,看完《走出非洲》更笃定地期待我的非洲命运了,就在今年。
  •     好书。但出版社显然没有认真校对,书中打错的字太多,给这本书的质量打了折扣。
  •     有很多电影里面没有的细节
  •     果然是经典,描写非洲美景真是动人
  •     收到后立刻看了几页,文字细腻,翻译也还好,小瑕疵是有排版的错还有别字,不应该啊!另:当当加邮费可以理解,速度却是从高铁降到了蜗牛,真心有点失望。
  •     好硬
  •     我受朋友之托给她买的,拆开看了封面还不错,估计他会很喜欢的!
  •     一直想买这本书 看后大失所望 翻译的不流畅 最糟糕的是书居然有那么多错别字 建议不要买这个版本 内容也不如陶立夏翻译的《夜航西飞》 她的翻译文笔干净 优美 给你一个享受的非洲
  •     看了电影后,一直想找原版来读。今天读了翻译版,幸好自己没有装逼的读英文版,那么多优美动人的描述,如果是英文的话,怎么读得懂。想大段大段抄下来啊.....“我决不因怜悯而来,我为欢乐而至”
  •     最遗憾莫过于告别时刻那一场没有能跳成的恩戈马土风舞。
  •     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希望有生之年一定要能去一次。
  •     语言优美细腻,有必要看英文原著
  •     在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里知道这本书的,买来看看
  •     坚强,有的时候真的是被迫的
  •     除了错别字,其他都不错;作者略带悲凉的语气,描绘出了一个来自欧洲"文明世界"眼中的真实的非洲图景
  •     翻译的太差了,狂多错别字!
  •     同一个地球,不同的世界,判若两个时空,令人神往。
  •     这书的内容值五星,但翻译的问题太大了。读完后,马上去亚马逊买实体书。
  •     神秘而广阔的大地,未经开化而质朴的人们,走出非洲,走不出非洲。
  •     不错的书,把非洲描绘得什么壮美、真实。不过感觉翻译的不够流畅。不影响整体阅读。
  •     之前看过电影,很喜欢,这次正巧遇到降价促销。
  •     语言真的很美啊 没有理由
  •     非洲曾经吸引了大批的欧洲冒险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心里的开放、自由。。。。
  •     看起来比较舒服的一本书。
  •     这本书还可以,建议买家要买亚马逊自己发货的东西,否则有很多不确定性。
  •     质量很好,我觉得不太吸引人,很多写景的,也许是我不懂欣赏。故事并没有像简介那样有条理,而是穿插了许多情节的
  •     看过电影,所以想买原著看,果然不错
  •     看完更想去非洲啦
  •     8月份去过非洲,参观了卡伦庄园,回来就想买这本书。但还没有时间看,留着以后看啦。
  •     语句清晰,简单,易懂。电影看了很多次,然后想着将这本书买下来珍藏。这是三毛一再在作品中提到的,看见了吗?非洲广阔壮美的大地..一起来走进这个神奇的国土吧。
  •     传奇人生
  •     文字很生动。能不带傲慢和偏见地生活在非洲,真心热爱那里的人们。让人想起三毛和她的那段非洲时光
  •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借来看过的,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     可能是我读过的描写风景描写的最好的书之一 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 非洲大地的壮阔宁静 空气中的轻盈深邃放佛就在眼前。相比较电影 书给人的感觉更慢更温柔 读到最后 好想我也离开了那片土地. 据说这个版本少了一章?
  •     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电影叙事手法果然很不同啊,原作更有那种自由自在、清新的调调,很喜欢的一本书
  •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在于当下的日子,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这是后话。
  •     用人生凝练成的碎片故事,华章妙句不断,描写部分十分传神
  •     还没有开始看这本,但感觉应该会很不错。
  •     很喜欢的一本书,向往非洲原野上的那样子的生活
  •     书是好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遗憾的是翻译水平不尽人意,不知所云。
    看来,翻译人员的素质太重要了!
    只能再买一本。
  •     只要坚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终会有一天到达成功的彼岸
  •     和《夜航西飞》放一起是一本女性奋斗史,和历史书放一起也是一本令人神伤的黑人磨难史。
  •     买来留给女儿长大读
  •     好漫长的阅读过程,最后有点不耐烦了
  •     好多错别字
  •     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经常看着看着就眼睛一酸,决定看完这章把下一个故事留给明天。终于今天还是翻到最后一页,有种我的人生失去了十几年的感觉。读这本书是一次悠长、沉静地旅行,其中温柔和残忍共伴左右,对生命和世界的真相有了更近的认识。虽然翻译错别字不少,忽略它的话还是时不时被作者优美的文字打动,忍不住一字一句地摘抄下来,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     和电影差异很大。作者的文笔还是非常好的。
  •     感觉更像回忆录~
  •     由于我对非洲的认识和印象只浅显的停留在动物世界的层面,对于很多场景和事物联想的很难贴切于实际,所以对于把书中的文字在大脑中转化成景象的过程就有些吃力了。但依然不得不说的是,作者那细腻的文笔,以及真挚动人的情感。
  •     两本写非洲的好书之一,听说另一本是《夜航西飞》。
  •     等了多少年,终于等到中文版上市了。
  •     今年读过最佳
  •     手法和文字不是很流畅,看起来有些别扭和拖沓
  •     里面错别字不是一般的多啊,都要怀疑这到底是不是盗版了。
  •     非洲在作者笔下 那么壮丽唯美 有点喜欢非洲了呢
  •     电影版是梅姨演的,还没看完,打算有空就看完。
  •     看了几十页。曾看着作者对非洲的青山的描写,想象着憧憬着进入了睡眠
  •     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Karen Blixen)在1937年发表了她的第二部作品,即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作家以优美的文字叙述了1914年至1931年她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充满深情地回忆了非洲的自然景色,动物和人。故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家对非洲风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恋,处处洋溢着散文美的内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