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的末日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哥萨克的末日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802254350
作者:王天兵
页数:321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列宁唤醒的哥萨克幽灵柳托夫此去何往洗劫日托米尔的骑兵军已然西去,只留下满目萧杀、一片死寂。在该地停留的两天中,柳托夫参观市容、了解民情,他到大教堂街上勘查波兰人行凶的现场,探询犹太人被屠杀的经过。他预感到这次征战的千载难逢,而且自觉有记录此行的使命,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在日记本中写下所见所闻,除了描绘军中将士的言谈举止,他还尤其关注当地平民的喜怒哀乐。不过,这是隐蔽的,他所在的《红色骑兵报》的任务则是将列宁的思想变成文字的火药,在红军和平民中煽动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鼓舞他们打垮波兰侵略者毕苏斯基,最终挑起德国工人暴动,引发世界革命。1920年7月5日,柳托夫领到了军装和靴子,也许是因为接受了特别任务,他离开了报社所在的列车。他年龄不过二十多岁,却已经开始谢顶,还带着一副细圆边儿近视眼镜。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别人不会把这个身材不高、相貌平凡的人当成可以引发浪漫遐想的战地记者。他也许只是一个随军文书。暴露他非凡之处的是他的眼睛。在对视的片刻,你就会感到那抽象的“灵魂”和“心”幻相成真,在瞬时变得可触可摸,也会因自己被洞穿而隐隐胆寒。他审视着一切,仿佛要记下一切。不过,他眼中还有几分男孩儿的狡黠和顽皮,并对去往何处心中有数。7月5日上午,柳托夫坐着红军缴获的英国汽车向西行驶,在小镇诺沃格拉德扑了个空,傍晚又追到科列茨,夜间到达托夏。天色已晚,柳托夫只有在那儿过夜。他发现这里也被洗劫一空,而且凶手们活儿干得和在日托米尔时一样干净利落。他得知自己一路追踪的目标已西进到了罗夫诺。罗夫诺是一个交通枢纽,铁路四通八达,东连乌克兰首府基辅,北接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往南进入原属奥匈帝国的加里西亚,可达军事重镇利沃夫;向西则通波兰首都华沙。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648年,乌克兰人赫麦尔尼茨基就在这片土地上和沙俄共同抗击波兰第一共和国,最终使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并入俄罗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和德奥曾在加里西亚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双方投入的军队共计有两百多万。1920年,这里还残存着那时的战壕和铁丝网。第二天,柳托夫坐汽车终于抵达了罗夫诺。在7月6日的日记中,他写道:罗夫诺市内到处是尘土,尘烟如黄金的溶液在乏味而低矮的房子上空流淌。部队穿城而过。佐托夫在窗口,罗夫诺的居民,哥萨克的英姿,出奇的平静,信心十足的部队。犹太姑娘和小伙子们怀着敬佩的心情目送这支部队,老人们则显得漠然。柳托夫终于追上他的目标——红军第1骑兵军第6师司令部。佐托夫是第6师总参谋长,他身材粗壮,留着两撇八字胡。就是这支骑兵军攻克并洗劫了日托米尔和托夏,其主要成员就是赫赫有名的哥萨克,其军长是布琼尼。哥萨克所来何处?敢于跟波兰人决一雌雄的乌克兰英雄赫麦尔尼茨基就是一个哥萨克。他是第一个梦想建立独立王国的哥萨克先知和霸主。“哥萨克”一词源自突厥语,意为“自由民”或“草莽英雄”,专指自十五世纪以来游弋在黑海以北、伏尔加河以西的第聂伯河和顿河流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逐水草而居,尚武善骑。在和平时期,他们组织自治,围聚在村落中心自由选举一个“阿特曼”,他既是平时的管理者又是战时的指挥官;一逢战事,他们又结伙从军,不惜牺牲生命捍卫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骑兵战术的侧翼袭击、迂回包抄和后方突破是他们的撒手锏。俄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起义都由哥萨克而起。传说,十八世纪的哥萨克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曾发誓:“我宁可喝鲜血活三十年,也不愿吃死尸活三百年。”就是这群嗜血的战士,历来为俄国统治者所借重。1618年,俄国沙皇就已向哥萨克发放军俸,此后两百年中,沙皇多次雇佣他们为俄罗斯开疆拓土。至十八世纪末,他们已不再独立。1814年,这些沙皇的宠臣爱将和职业杀手在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第一次扬名欧洲。接着,他们参与了和大不列颠争夺中亚的冷战;在远征西伯利亚的路上,他们又成为吞食大清王朝的开路先锋,并一手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直到1905年的俄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哥萨克几乎参加了沙皇指挥的所有战争。1918年至1920年爆发的俄国内战,也可以说是一次哥萨克内战。白军名将邓尼金、弗兰格尔、高尔察克、克拉斯诺夫等都是哥萨克;红军名将杜缅科、克楚别依、夏伯阳分别是来自顿河、库班、乌拉尔的哥萨克。其中最著名的将领就是顿河哥萨克布琼尼。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天兵这本书真不容易。所谓“十月革命”之后的这又一场“世界革命”,或“苏波战争”,在苏联一直是一个不许人谈论的话题,中国人知之更少。天兵在《哥萨克的末日》中所写的那些史实,那么多细节,还有这么深远的意义,使我看后受到很大启发。  ——蓝英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俄苏文学专家,《日瓦格医生》译者)《哥萨克的末日》穿行在作品与作者、小说与历史之间。王天兵先生用自己十多年来像集邮爱好者搜求邮票一般搜求来的有关资料,描画了他心目中巴别尔的全息影像。这年头,这份痴情委实已不多见!  ——朱正琳(原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总策划)《哥萨克的末日》别开生面。  ——余一中(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俄苏文学专家)王天兵先生编辑的巴别尔的《骑兵军》及《敖德萨故事》的中文版(戴骢译)是艺术品,他编辑的巴别尔1920年日记的中译本《巴别尔马背日记》(徐振亚译),超过了英译本,既是一本满怀爱的书,又是一本重大的学术专著。  ——格利高里·傅瑞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巴别尔研究专家)

后记

2006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别尔马背日记》不久,我在上海认识了神交已久的张远山先生。他看完《骑兵军》和《巴别尔马背日记》后,对巴别尔、对哥萨克,产生了进一步探本求源的冲动。当他得知我正在写一部有关复原巴别尔和骑兵军的全貌的书后,很是兴奋。他是拙作《哥萨克的末日》的第一个读者。他和我畅谈了读后感。张远山:布琼尼批评巴别尔没上过前线,这违背事实吧?王天兵:实际上巴别尔每每就在布琼尼的身边。布琼尼说的都是谎话和套话。而且布琼尼是文盲。这篇文章必是别人代劳。张远山:最后附的三封信很有意思,前两封是公开信,最后是巴别尔的家信。巴别尔写信时高尔基还没反驳布琼尼,但他一看到布琼尼的公开信就乐不可支。这很好玩。认为巴别尔被布琼尼的攻击吓坏了。实际并非如此。那时候布琼尼还没有绝对权威。张远山:即使布琼尼有绝对权威,也不影响巴别尔乐不可支。这是一个作家的自信。他对世俗权威的裁判根本无所谓,也不需要等到高尔基这个权威替他撑腰才敢松口气,他有足够自信。这封信作为结尾特别好。王天兵: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且无所畏惧。张远山:你加进了幕后的大背景,这样理解他的小说就能更到位了。比如,单看《契斯尼基村》中护士萨什卡给母马配种那段,不知道这已是骑兵军战败之时,我原本以为是顺利挺进中的悠闲小插曲,现在的意味就完全不同了。王天兵:实际上,女性成为本书以及《骑兵军》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最后,被人瞧不起的女人将不可一世的哥萨克打败了。张远山:我想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喻。萨什卡是女人,她的马是母马,她主动找公马给母马配种,而公马又不行了。这里面包含了两性之间,以及两性与世界之关系的隐喻,无论战时还是非战时。王天兵:而且这是师长的种马。日记中恰恰记载了师长在战后大哭的事。一个女人忽然来调教男人,因为男人已经不行了。但这一点,从未被人看懂过。张远山:实际上,男女之事经常如此。这段插曲太精彩了。王天兵:以前人们研究《骑兵军》和日记,搞来搞去,将最重要的东西反而忽略了,忘了他写的是战争。人们在研究一个东西时,总是选择难的突破口,结果买椟还珠,越来越糊涂。而最根本的往往是最简单的。张远山:类似的还有,大到“卡庭”事件,原来谜底就在1920年甚至更早的历史恩怨,显然,过去对斯大林的批判,方向没搞清楚,有人批判这是共产主义制度的弊端。其实却是苏波有历史夙怨;小到我原来以为,铁木辛哥和萨维斯基是两个人,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小说最初发表时,第6师师长就叫铁木辛哥,《骑兵军》出版时才改名萨维斯基。王天兵:人们在阅读日记时,往往感到人名地名的繁琐以及战争背景的欠缺。巴别尔被动地随骑兵军转战南北,对骑兵军调动路线背后的政治和战争原因无从知晓。而研究日记和《骑兵军》的学者主要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即便有对战争感兴趣的,也只是一笔带过苏波战争的进程,更不会给日记中凌乱的战事以更多青睐。一些研究苏波战争的真正的历史学家和战史专家,则直接将《骑兵军》作为真实的资料来引用,他们鲜有精力去钻研艰深的《骑兵军》文本。另外,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者大都还没有机会看到1920年日记,更无从领略日记中进射出的诗意。以上情况使得普通读者在阅读日记时,那些精彩的片断夺目而出,而整体则显得支离破碎。这就是我想做的——还原战争,从战争进程角度看小说,字字句句可破。张远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军人古德里安的坦克战思路已经出现,骑兵本该已被历史淘汰,但你关于机枪车、飞机等战术、战略的背景交代。说明了苏维埃的骑兵军直到二战还没被淘汰的原因。很有说服力。你还写到巴别尔审问一个美国飞行员,资料来源是什么?王天兵:这在日记中有明确记录。有时候,战争本身提供的素材比任何虚构都更奇妙。张远山: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哥萨克,他们没有一个自己的国家,也就没有一个盛放历史和文化的器皿,没有一个国家的官方或民间的机构把研究记录他们视为己任,无法一代代积累、传承、提炼、积淀、固化出完型经典,所以他们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王天兵:而且,研究哥萨克的人很少站在哥萨克的立场上,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比如,在2004年美国举行的第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巴别尔研讨会上,几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没有提交一篇关于哥萨克的论文,都是从文学理论、政治文化、犹太人等角度来研究《骑兵军》。张远山:哥萨克不是一个种族,类似这样的人还有中世纪的阿提拉,他的种族到底为何,和匈奴到底有何关系,也无定论。欧洲人说他是上帝的鞭子。来惩罚堕落的欧洲人。这是面对强敌没有办法之时的自我解嘲。更早的时候,汉尼拔也是外来的入侵者。后来才是匈奴和蒙古人,还有被欧洲人称为萨拉逊人的阿拉伯人。他们都对欧洲民族打击很大。但近代以来,历史是由欧洲人叙述的。这些民族不是叙述者。而是被叙述者,难免被扭曲,甚至被妖魔化。王天兵:关于哥萨克和蒙古人,以前也有很多学者将他们联系到一起,但缺乏细节论证。我找到了大量证据,足以证明他们本有血脉关联。比如,关于用脚踩死敌人来复仇的方式,哥萨克和蒙古人的作案方式是惊人的一致。据我所知,从未有人发现过这点儿。张远山: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是否意味着用马踩死匈奴?王天兵:对,这不只是象征意义的雕刻,而是战场实录的纪念。这以前也没有人看明白。张远山:有句“文革”时期盛行的话语,叫“将他打翻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可能就是从游牧民族来的。王天兵:哥萨克的笛子、歌曲、三弦琴等都是从蒙古人那里来的。

内容概要

王天兵,作家、画家,生于陕西西安,曾留美十余年,编订俄国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的《骑兵军》、《敖德萨故事》(戴骢译)及《巴别尔马背日记》《徐振亚译),曾出版《西方现代艺术批判》、《我这样画画》等十余种书籍。

书籍目录

序幕
第一章 列宁唤醒的哥萨克幽灵
柳托夫此去何往?
哥萨克所来何处?
柳托夫第一次骑马出行
青春的铁和花
蒙古人之后
打回匈牙利,解放全人类
柳托夫第一次目击骑兵军作战
犹太人到底惹了谁?
哥萨克中的犹太书生
犹太人中的叛逆
“有谁比我更理解她的心灵?”
第二章 哥萨克的对手和克星
从克里米亚到加里西亚
哥萨克的胃
所有士兵都得了梅毒
布琼尼悬赏五十万卢布
犹太顽童审问美国男孩儿
飞机炸出的诗
巴别尔为什么痛恨战争?
“我是一个外人。”
第三章 决战之前
两个世界
瞧,这就是波兰
巴别尔怎样看杀人
犹太教的孩子
浪漫而狂暴的爱神
骑兵军中的女人
一匹马的故事
东正教徒哥萨克
巴别尔与上帝
第四章 哥萨克的末日
是去卢布林,还是去利沃夫?
通往利沃夫之路
维斯瓦河上的奇迹以及苏俄最愚蠢的决定
哥萨克的闹剧
“犹太佬把人都得罪光了。”
欧洲最后一次骑兵大会战
决战前后的真相
拉比之子
尾声
附录
1920年至今相关大事记
布琼尼攻击《骑兵军》,高尔基捍卫巴别尔
漫谈巴别尔与哥萨克(代跋)

编辑推荐

《哥萨克的末日(插图本)》是一部勾勒哥萨克兴衰的简明史诗,一幅还原苏波战争与世界革命的恢宏画卷,一张透视文学天才灵魂与良心的全息影像。

作者简介

《哥萨克的末日》是中文领域内第一本研究俄国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及其哥萨克经历的专著,浓缩了作者对巴别尔十余年的痴迷和研究,全书随文附两百五十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许多从未在中国面世,第一次全方位复原了曾震撼世界并波及中国的1920年的苏波战争。全书又非一般学术论文可比。作者在对有关这场战争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巴别尔1920年日记——的精细研究基础上,参考数十种相关书籍与文献,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展现密集庞杂的研究成果,其中每个细节都有根据、每个情节都经考证,结构精炼、文体新颖,仿佛是巴别尔的《骑兵军》所折射出的一种变形镜像,飞扬灵巧地勾画哥萨克在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骑兵军大会战中的曲折命运以及一个卷入其中的艺术家的心灵的种种变形。

图书封面


 哥萨克的末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作者在书末的对话录中讲到,《骑兵军》记录了苏俄向西方输出革命的一次重大失败,它的作者是作为文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来写这场战役,写尽了战场上的官、兵、民的精神世界,又是亲身经历,就显得特别的真切和细腻。当然这个历史事件是共产主义者竭力想要掩盖并抹煞的一段历史,《骑兵军》作者无意中贡献了历史学家没有做到的工作。有读友觉得这部书评不如原书的艺术水准,这完全是误读了,书评作者只是告诉读者,如果仅仅以单纯文艺作品的方式去读原书,可能会漏掉很多有价值可借鉴的东西。
  •     从沙皇伊凡雷帝开始收买收编哥萨克骑兵开始,到斯大林将其拆散、流放止,这个剽悍好斗的族群为俄罗斯民族卖命征战了近四百年,开疆扩土、镇压起义、卫国战争,每次重大事件背后都留有他们清晰、忙碌而沉重的影子,让从近东、中东和远东广袤大地上生存的民族和国家在他们铁蹄践踏的硝烟里瑟瑟发抖,最终成就了不可一世的俄罗斯大帝国,观览历史,好象还没有哪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贴靠的如此之近之久。环境?习俗?信仰?气质?使然,作者好象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一定要找出点一致的话,我觉得对无垠土地嗜血般的征服占有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忍耐力是他们惺惺相惜的可能基因。400年骄傲的影子不可能那么快散尽。此后,好象在新疆被马仲英率领的回回马家军又砍了个人仰马翻,于是残留的最后一点尊严也随之灰飞湮灭,剩下的只有被迁徙、流放的份了。此后,钢铁坦克取代了萧萧战马,战争也就不再有“诗意”了,如果一定要为战争找出点“诗意”的话。在近现代史上,波兰好象算一个悲伤的民族。毕苏斯基作为现代波兰的开国之父,功勋卓著。他完全可以做一个华盛顿式的领袖,将这个国家引向更文明的境界。但他终于还是选择了独裁。在一个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影响、社会基础条件不具备的状况下,期待一个领袖的高尚作为似乎要求过高了。于是,这个国家只有接受再此被瓜分、被统治的命运。也许,现在的波兰可以让人期待一下了。
  •     《哥萨克的末日》:仅仅是有趣刘苏里、蓝英年鼎力推荐,光环华丽;然我是这么看待此书的,如果你已经读过巴别尔的《骑兵军》,那么此书可读可不读,因为相较原著而言,书里研究性的原创东西并不多,更多的是对巴别尔的小说日记进行“机械复制主义”,此外,书名文不对题,究其内容应为“巴别尔与哥萨克”更合适。巴别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军经历了苏波战争,1924年开始在《红色处女地》、《列夫》等杂志上发表描写第一骑兵军的短篇小说,共写了三十四篇,1926年结集出版,定名《骑兵军》。书籍一出,在面对布琼尼的攻击恶骂时,高尔基挺身而出为其辩护。厄运终是难逃,1939年5月被逮捕,罪名是“托洛茨基分子、外国间谍和恐怖分子”。而克格勃档案记载:“巴别尔,1940年1月27日在莫斯科被枪决,埋葬地点不详。”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么悄无人息消陨在古拉格群岛的某个角落。关于哥萨克,词条源自突厥语,意为自由民或草莽英雄,“专指自十五世纪以来游弋在黑海以北、伏尔加河以西的第聂伯河和顿河流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尚无善战,彪悍成性。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就是描写顿河流域的哥萨克民族在革命恐怖年代的经历。列宁继承沙皇的衣钵,将这支从中世纪走出来的充满活力的野蛮力量,给调动起来,他们性格单纯而狡黠,活力而野蛮,信仰而非神,勇敢而涣散,草原上飙风席卷的哥萨克骑兵与伏尔加河两岸挣扎前行的纤夫形成了代表着俄罗斯精神的两种面容。这支崛起于蒙古人征伐世界失败后的力量,很多方面,与发展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世界文明,格格不入,但却被信奉共产主义的列宁与托洛茨基召至麾下,打内战,侵波兰,直至消亡。从来一体的民族一分为二,一边参加苏维埃政权,一边参加白军,红白两色互相残杀,近于亡族灭种。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那么革命胜利后呢?书里没有提到他们的还乡归途,可想而知,在集体农庄化和严格户籍管理制下,昔日辽阔平展的草原蓝天不再是这个自由民族随心所欲的放牧地生活地,在一切私人领域俱被公域侵蚀代替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接受集体化的桎梏和浩劫,甚至在行政命令下强迫迁徙、流放,这些发自血液、撕心裂肺的恸哭你可以在《古拉格群岛》里倾听到。失掉了马匹与草原,哥萨克也就不复存在。索尔仁尼琴将农业集体化正常比作“伟大的瘟疫”,看他的记录:“库班地区的哥萨克村镇(例如乌鲁平镇)整镇整镇地“横扫”掉,把男女老幼一概赶走(迁来了一些复员士兵)”。书中论述有两条平行线,犹太民族的苦难灾劫和苏波战争的全景俯瞰。巴别尔出身犹太民族,改名后冒险进入排犹氛围强烈的哥萨克军队中,透过他的近视眼镜,我看到许多原生态的第一手文字记录:屠杀,掠夺、奸污,犹太民族梦想中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遍布污秽和鲜血,尸横遍野。哥萨克大军过处,家家户户倾家荡产,马和车被无偿征用,家畜屠宰殆尽,苹果树、梨子树和樱桃树被摘光打净,甚至蜂巢也不被放过。犹太民族的求生更是雪上加霜,波兰人来了杀,俄国人来了杀,最后还有第三帝国的计划性迫害等着他们。战争的对手——波兰,也是一个骑士传统悠远的国家,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十字军骑士》讲述了波兰骑士们为争取独立、摆脱日耳曼条顿骑士团统治的一场抗争。物换星移,遂两国骑士狭路相逢,进行了欧洲最后一场骑兵大战,颇有史诗般的悲壮色彩。胜败结局已不重要,在机械化革新的浪潮里,已逐渐宣告了骑兵的死亡。可是波兰勇士们在二战时依然策马举矛冲向德军的装甲车辆,而布琼尼在1967年还夸夸而谈骑兵军在核子时代的决定性作用。书名“末日”一说,唯有在此体现了技术冲击下的必然性出局变革。苏联在战争中的惨败,给日后与希特勒一道瓜分波兰以及“卡廷惨案”植下了宿怨和复仇的动机,但仅仅是一小方面,更多则是意识形态的输出争夺。书中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值得回味,作者将被人忽视遗忘的苏波战争比作“二十世纪第一次输出意识形态的远征,也是东西方长达数十年的冷战的真正起点”。因为列宁的革命输出论在对西方的传播中被拒之门外,至少看不到一点希望,于是转向东方,1920年,一位叫维经斯基也叫吴廷康的苏联人,跑到北京、上海,就此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捩。一本有趣的书,图文并茂,一晃就翻到底了。成稿于08-03-20王天兵《哥萨克的末日》新星出版社2008年3月版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小时候就知道柯楚别依,不过这书在给我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也让我再一次觉得,其实有时经过美化的事物更容易让人接受……
  •     准备直接读一下《骑兵军》
  •     这本书是对巴别尔作品的解读与阐释,以前没有看过巴别尔的作品的话,这本书会有点看不懂.最好能配合王天兵和戴骢翻译的巴别尔作品一起读.
  •     文不对题,此书实为对巴别尔再研究。但煞是有趣啊!
  •     推荐朋友购买.这个是一本好书,真实的历史.
  •     绝对是莫名奇妙。对一段金戈铁马的生活的期待失望了。竟然是一本小说的解读本。讲述的是俄国和波兰的战争,可惜没头没尾。
  •     哥萨克的简单历史,犹太人悲惨地位的原因,苏联与波兰的战争,红色共产在欧洲的横扫等,本书都有交代,文章短小精悍,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主要是围绕1920年期间,以苏联红军第一骑兵军为主线,描写了一些日后为我们熟悉的人物:布琼尼、铁木辛哥、图哈切夫、伏罗希洛夫等等的战斗经历。 同时也书写了战争的残酷,和犹太人在战争中的苦难。
  •     完全是在介绍巴别尔
  •     了解一段以前不为人熟悉的历史。卓越网送来的书还用塑料皮包着,比较新,很好。
  •     这本书是我找凑单书时候偶然发现的,结果证明非常好,是目前写苏波战争的最好的中文作品,巴别尔和作者笔下的红色哥萨克骑兵军的形象非常具有历史真实感。对理解目前举世瞩目的西乌克兰的历史文化也非常有帮助。
  •     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巴别尔的粉丝,而且是一个超级粉丝。书中的记述表明了作者在有关巴别尔的资料发掘工作方面的成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巴别尔这个积极参加革命的犹太人的叛逆,在经历了灵魂的考问以后化蝶而出,成就了一生的鬼性和鬼才。这本书就是有关这一命题的最令人信服的注释。
  •     一声叹息〜
  •     战争史
  •     推荐与《红色骑兵军》配合阅读
  •     可读性还可以,但是如果读过骑兵军,就没有必要读这个了。
  •     与巴别尔是一次精彩的遭遇,那扑鼻的汗腥气。。。
  •     内容很丰富,但组织得不好。
  •     他,不是一个极富文采的人,但他是有责任感的人——真实的记录时代;他,也不是一个置身于外的旁观者,他是一名战士,选择用笔来战斗,一个站在大时代当中的战士!当文学只剩下浮华辞藻,和富丽堂皇的情感堆砌后,你会感受到巴别尔的真实;当文学也仅只被当作是文学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富营养化”的快餐,而我们从巴别尔的文学中得到的是什么?是历史,是真实,承载时代的真实!
  •     比较难阅读,一般的,必须有点文学知识!
  •     连结《骑兵军》与《巴别尔日记》的一部书
  •     基本都是引史料然后解说,但是读起来很无趣。少有眼前一亮的地方。
  •     此书是王天兵一个搞美术的研究巴别尔近十年,找了许多资料和图片,谈了自己的观点,我作为收藏,买了本,可惜品相不佳,封面底折断,好在亚马逊服务到位,换了三次,最后还是以书背右上方缺损留下,自己用颜色补白,此书批次质不好,无奈!网购最怕这问题,只得在有问题的书中选比较好的,一般书最忌封面书背封底破裂缺口折断划痕!看后内容般般,资料重复,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     “柔软的脖子一下子粗了起来” T_T。。近百年前的俄国农民秒杀一切当今虚构的变态偶像啊!走入歧途的人快回来吧~
  •     哥萨克,被唤醒,而后隐匿于历史长河中。
  •     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其实好和坏有时真的难区分。历史有时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这个JB玩意怎么出版的
  •     共产主义幽灵扩张的偶然性
  •     混着蒙古、突厥、俄罗斯、波兰、乌克兰、格里吉亚的血统的混蛋
  •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那段作者亲眼见证却被隐藏在时间中的历史
  •     第一次知道了苏波战争
  •     这本书对了解苏波战争有很大帮助,但更大的帮助在于阅读巴别尔!就是冲着巴别尔才读的!
  •     这一段血腥腥的历史,把人性的恶充分揭示出来,也让世人明鉴,战争其实是人类最愚蠢的行为。
  •     文不对题。但对了解哥萨克和1920年苏波战争有作用。
  •     服务态度一般,发货超级慢,价格超级贵,比EMS还贵,比EMS发货速度慢了3倍
  •     还可以,就是排版的时候文中注释太多,又全部在章节末,实在是有些乱。
  •      哥萨克的末日!史诗!
  •     我森森地觉得作者就是个巴别尔的脑残粉………………OTZ
  •     没想到是这么一本专著,注释、插图、引用等做得相当严谨。了解巴别尔和哥萨克,还是很有趣的。
  •     实在不咋的。要了解哥萨克,读巴别尔的骑兵军和肖洛霍夫的顿河,就够了。
  •     视角狭窄,结论幼稚。
  •     难得由中国人首先梳理巴别尔在苏波战争中的经历,看看有别于宣传的真实的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