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是风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不是我,是风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01176304
作者:弗里达·劳伦斯
页数:206页

章节摘录

楔 子  昨晚还是那么寒气料峭,尽管已经到了五月中。  眼前是一片牧场。草场的东北部横亘着克里斯托山脉,缓缓地伸向远处的沙漠。夜幕中,高大的松树如黑黝黝的步哨,伫立在这大约二十英亩的苜蓿地边。越过这个松林,便是一片白云般飘浮的沙漠。纵目远眺,可以看见陶斯那地方闪烁的几点灯光,一堆牧人燃起的篝火。一切的一切都笼罩在缀满繁星的天穹下。繁星高挂在松树枝头,高挂在那棵画有劳伦斯肖像和凤凰的大树上,依偎在大山的轮廓旁,闪烁于银河之外。万籁俱寂,唯有星星。除了星星还是星星。  今天清晨,加利那峡谷流下来的水在渠边还飘着粼粼的冰块。这冰是从高山上融化下来的。流水匆匆,仿佛歌唱着流经我的血液。  现在已是正午,天气暖融融的。低洼处的沙漠沐浴在多云的阳光下,印着云朵投射下的一团团阴影。苜蓿地一片葱翠。近几天的太阳催发了苜蓿的绿叶。  此刻,我正端坐在劳伦斯和那些印第安人修建的小木屋里,端坐在劳伦斯自制的椅子上。椅子上蒙着一块刺绣。记得刺绣的坯布是我们在巴黎的帕伊大街买的。刺绣花了我不少时间,而每当我绣乏了时,劳伦斯就会接过去绣上几针。  这是一把漂亮的椅子,尽管十分粗糙,粗糙得就像是铅笔刀削出来的。  我就这么坐着,想写些什么。  我原先并不打算写这本书。我希望把沉默献给劳伦斯。他会希望我写这本书吗?他会像鄙视其他知识妇女那样嘲笑我吗?我写的东西会有价值吗?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自吹自擂?我想是的。问题是吹出来的能不能是一种清脆而令人振奋的声音?会不会只是一种呼哧呼哧、扭曲走调的怪音?我能听见我们真正的生活之音,听见那快活的、大胆的、又略带悲伤的旋律吗?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的书,我正要写这本书。我真的理解了一切了吗?或者,我只是在记录一些毫无意义、令人乏味的生活琐事?  我真的有必要这么写吗?劳伦斯已经说的不是比我想说的强千万倍吗?这本书,这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书能有用处吗?能给人带来欢欣吗?后人会从我们生活中汲取教训、发扬优长、避免我们所犯的错误吗?  我默默地思考着……  无论如何,我将尽可能真实地记载我们的生活。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和劳伦斯才会对某个问题达成一致。跟他生活在一起,实在是苦得很,然而又其乐无穷。一是一,二是二,没有任何修饰和装腔作势。但还是留下了一些生活事实,得出了一种永恒的真理。  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究其根本,都是因为我们之间那种不变的默契,都是围绕着我们周围层出不穷的新奇事。  我们有那么多“战役”要打,那么多的东西要摆脱,要超越。我们俩都是伟大的战士。  我们要解决一般夫妻间的争吵,力求平衡,防止一方越位而引起整体的倾倒。这种人类关系的平衡是劳伦斯探讨的一大主题。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都应该保持各自的尊严和独立,同时保持一种相互的契约关系,就像北极和南极,由此囊括他们之间的整个世界。  此外,还有阶级的差异。我和劳伦斯分别来自不同的阶级,我们都必须超越自己的阶级,再生于我们独立自我的本质之中。这种本质比任何阶级划分都要来得深刻。  除了阶级,还要跨越种族界线。他是英国人,清教徒,严峻而坚定,具有很高的觉悟和责任心;而我,则是个德国人,模棱两可,摇摆不定,像孤云般四处飘游。  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造新生活的欲望。正是这一点使我们真正地志同道合了。  至于说已经理解了劳伦斯,或者说试图解释他的思想,我想我还不至于这么傲慢,这么蠢。我和他在一起远不止只是理解。理解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我们有那么多的理想,那么多无法企及的、未开垦的领地。从本质上说,劳伦斯和我都喜欢探险,所以,我们一直在那儿探索着。  我只知道我感到他永远是个谜。有时,这种感觉压倒了一切,使我失去了自己的意识,就像大火燃尽了我的身躯,只留下敬畏和惊叹。  有时,我恨他,恨不能把他推开,仿佛他是个恶魔。而在其他时候,我则像对待天气那样对待他。当春天来临时,风和日丽,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可换了一天——咳!一切全变了,天冷飕飕地下着雨。这时,我多想,多想云开日出啊!  我知道天才具有人类全部的情感,从最崇高的到最低贱的。我知道人应该是他自己,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  生活和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不是照片,“纪念碑上的耐心”,劳伦斯不是,我也不是。我们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一部浪漫史,就像他的作品不仅仅只是职业的写作一样。  他的爱抹去了我过去全部的羞耻、禁锢、失败和痛苦。他使我获得了新生,变得朝气蓬勃,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无忧无虑。他为我生存的自由而战,他赢了,一如他的写作。他以自己对同胞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力图用自己的作品使他们摆脱陈腐的过去,搬掉压在他们头上的、历经几个世纪的僵死的思想和情感。  世人能像我一样从他身上得到那么多教益吗?   但愿如此,但愿将来会是如此。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弗里达的倾听  《不是我,是风》是劳伦斯夫妇唯一的一部回忆录。劳伦斯从未写过自传,因此了解他的生平故事的人甚少,而且有些人对其有完全失实的猜想。对劳伦斯的误解,也阻止了读者真正理解他的作品。  弗里达在书中真实地把一个“天才作家”的作品和他的生活放在一起,打开劳伦斯夫妇在灵魂与世界逃亡中的神秘历程。与年龄大于自己而且已婚的弗里达结合,可以说是劳伦斯具体生命哲学的现实体现。他说,一个不接受传统与固定文化的人,置身于世界本身就是冒险,男人与女人的相遇与结合更是冒险。对于弗里达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做出这样得选择,必定是踏上了流亡与不安定的旅途。且不说艺术家身上的激情,劳伦斯难缠的恋母情结;单单就劳伦斯对于英国文化的反抗,与现实世界的诀绝,就能想象与劳伦斯在一起的日子是不平静的风来来去去。弗里达要扮演多重角色,既要是母性的化身,又要是妻子与情人,最重要的是,弗里达要不带任何偏见地向劳伦斯倾听,她说“我和劳伦斯在当时似乎已超越了人类幸福的尺度。”  劳伦斯的一生充满关于文明与爱的浪漫追求,这种追求使他不可能过一种尘世的、平静的生活。他明白现实的生活与女人并知道现实之上有另一种生活,但这种生活却无法在现实里完美实现,只能在流放式的、动荡的旅行之地,获得可能性。劳伦斯要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真诚无欺,有时到了折磨人的地步,弗里达要习惯劳伦斯的精神风暴,却又必须像一面镜子一样没有波澜,准确,冷静。二人相互的关系注定是灵魂的对话大于现实生活的对话。  弗里达在《不是我,是风》一书中,详尽地记录了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弗里达和劳伦斯结婚后,始终陪伴在他的左右,见证、甚至参与了他许多重要作品的创作。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了解劳伦斯和他的作品的人。她说:“劳伦斯内心非常严肃、爽直,是一个真正的清教徒!他痛恨所有淫猥之物。” 弗里达经历了劳伦斯写作《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时的感受,“我每天都读他写的手稿,总想搞明白他笔下的人物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想到这一切的。同时也为他的勇气和胆略而折服:他敢于正视和写出那些人们不感写也不感说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是他最后的伟大业绩。”“他是英国文明的最后一枝新芽。”  可以说弗里达是幸福的。她见到了一个“纯真”的人怎样对谎言遍地的世界反抗;也见到了这个只活了四十五年的人,怎样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命被激活时的新鲜与新奇。弗里达写到了劳伦斯的烦躁与孩子气。由于生命力的奔涌,精神气流的莫测,二人之间紧张甚至有时对立的心绪也时常出现。可贵的是弗里达传达这种真实,而不是隐瞒,造一个虚假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神话。  弗里达与劳伦斯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之久。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直到今天,世界并没有像劳伦斯盼望的那样“新的亚当”与“新的夏娃”相遇,过上真正的男人与女人理想生活。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现在已被写成是“火星人”与“金星人”的冲突。弗里达与劳伦斯的爱情故事也不自觉地成了一个消失时代的古典爱情故事。今天的读者从弗里达的回忆录里看到的,听到的,显得特别地珍贵。劳伦斯的精神活着,他与弗里达的爱情会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而活着。    书评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鱼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就像玫瑰踮着脚慢慢地从花蕾中开放,我看见这女人的灵魂藏在她的眼内,在一阵狂喜之中,我坐着观赏那未名的花朵在那儿施弄魔法。    那是一种比语言更纯的东西,是在自己生命的完美中产生的一种胜利感。

内容概要

作者:(英)弗里达·劳伦斯 译者:姚暨荣

书籍目录

楔子相遇双双出走伊萨特尔河谷徒步去意大利1913-1914年一次大战劳伦斯和我母亲战后美国返回欧洲夜莺信札接近尾声结束语附录:劳伦斯年谱

编辑推荐

《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记录翔实,完全可以作为劳伦斯作品的参考读物,而且语言优美,富有思想性,不失为一部绝佳的回忆录、散文集。 把这本《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的传记与劳伦斯本人的散文选集《在文明的束缚下》一起出版真是太好的事情了!可以让读者两书并读时,清晰而深切地领悟劳伦斯其人、其言。在劳伦斯的散文中,他反复想要表达的就是生命的活性,灵魂与本能的自由,应该诚实于人的本质,男人忠诚于自己的男性本质,女人忠诚于自己的女性本质,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人与环境这间发生内在而自然的关系,真正活生生的关系,否则就是背叛生命。他散文的内容是那么健康、那么光明、那么纯洁、那么精深,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充满赤诚的热爱与激情。那么他的生命、他的生活呢?他是如何爱上一位有“脑袋里的性”的有肤之发,如何私奔,如何双双旅行在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的大地上,生活在海边、山林、高原、湖畔、牧场及城市中?如何爱他的妻子并与家人、朋友们真挚地交往,与世界各地的人与环境发生真切而自然的关系,如何强有力地以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感知和强烈的表达愿望来写作、绘画,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劳伦斯夫人弗里达在这本《不是我,是风》里真实地记录下劳伦斯生活和他们的爱情。★一个人的作品必须和他的生活放在一起看,孔子、屈原、尼采、斯宾诺莎等等如此,劳伦斯也是这样。★若想更清晰地阅读劳伦斯的作品,领会其中的意思,必须要了解他的生活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劳伦斯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自我生活的写照,他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多半有弗里达的身影,他的散文中的观点完全是他惯常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简介:劳伦斯夫人弗里达在这本《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里真实地记录下劳伦斯生活和他们的爱情。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里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那是一种比语言更纯的东西,是在自己生命的完美中产生的一种胜利感。
就像玫瑰踮着脚慢慢地从花蕾中开放,我看见这女人的灵魂藏在她的眼内,在一阵狂喜之中,我坐着观赏那未名的花朵在那儿施弄魔法。
D.H.劳伦斯一生漂泊,在美洲、欧洲、澳洲都曾生活过。唯一能记录他一生的当属这部由其夫人撰写的回忆录。这本《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从二人相识开始记述,直到劳伦斯生命终结。

图书封面


 不是我,是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看到劳伦斯写给弗里达的信时,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个临死前写下的那封信,以祭奠18年前的第一次相遇。是很炽热真诚疯狂的爱恋……或者是《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无以言露,只能尽意于无穷之言处了。
  •     弗里达是个勇敢的女子。可以抛弃孩子、丈夫、地位,去追寻劳伦斯,追寻自己的新生活。尤其喜欢封面里的那句话“这次,我不是为了到你那儿去寻找休息,而是为了开始新的生活。”男子对于女子,仿佛就是依赖、生活的全部。弗里达却不这样认为。她和劳伦斯在一起,是自由、平等的。羡慕这样果敢的女子。本书翻译语言流畅,细细读来还是不错的。
  •     据说,劳伦斯去世后弗里达再次改嫁本没有引起人们包括劳伦斯亲人的任何非议,因为女人风流和婚姻从来就不是欧洲人评判她品格的标准,但是,人们耿耿于怀的是弗里达的名字后面依然缀着劳伦斯的姓氏。我倒是很佩服弗里达,她敢于私奔,而且这个私奔对象是自己丈夫的学生。我也很喜欢她与劳伦斯徒步翻越阿尔卑斯,从德国一直走到意大利去,然后再与生命中的天才远渡重洋,奔往美国和墨西哥,一个女人,在异国他乡一住就是七八年,还要承担贫穷、颠沛以及劳伦斯偶尔施加的一点小小暴力。劳伦斯甚至有一次当着弗里达女儿的面,将半杯红酒泼到她脸上,抱怨她对自己照顾不周。这样的场景如果换作其他女人,岂不早就扬长而去!当然弗里达也扬长而去过,她背着劳伦斯去英国看孩子,去德国看母亲,对了,她母亲晚年竟然也把劳伦斯当情人看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劳伦斯妻子的这本书和劳伦斯的《在文明的束缚下》在我购买之前在书店翻过了,个人是很喜欢的,所以两本都毫不犹豫的买下了,非常佩服劳伦斯对于爱的勇气吧,对于比自己大五岁的妻子,两个人不顾一切的相爱,然后私奔,随意在一个地方就可住下,自由的生活并写作,让人心向往。以前买时才不到10元呢。
  •       劳伦斯遇见弗利达时,弗利达是他最尊敬的教授威克利的妻子,31岁,三个小孩,典型的贤妻良母。26岁的劳伦斯却一眼看穿弗利达外壳下的那颗不安的灵魂。他写信给她:你是全英格兰最出色的女人,劳伦斯表现出一股非凡的勇气,这种勇气在世俗的人看起来甚至可以被称作叫无耻,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勇气弗利达也有。1912年他们相识六周后私奔了。
      你并不是为自己开脱,全世界唾弃你,骂你,鄙视你,你也无所谓,随人可以说你水性杨花,你不在乎任何名分,你只知道什么才能称之为爱情的,你只知道自己的心里,什么在疼。你只知道,你为什么哭泣,为什么冷漠。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那不是你,你是自私的,因为我知道在乎谁。人都说:千万年之中,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偏偏遇见了他。你不知道我在何时会遇见谁,你只知道,遇见他,你的心在疼,为什么我没有早一步遇见你,在我还能穿着白裙子看蓝天的时候。我多年来一直寻找的百分百MRRIGHT.包容和理解,你们是相似的骨血。飞蛾扑火,义无反顾。深渊峭壁,一往无前。如果你下场凄凉,孤独终老,你无怨无悔。更重要,你明白他和你,都不是世俗人,也不在乎世俗事,你们都是自由至上的同类。与有缘人,做欢乐事,莫问对错缘劫。
      所有的口水,喷多少都不在乎,只是,你们不想让任何一个人去打扰,在这个已经很累的世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多么难得。
      
      你们不是个规矩世界的人,你们来自疯狂的世界,很多人看到是悲剧,只有一些人知道,这是喜剧的新生。谢谢他等到一个新生的你。
      
      
  •     欣赏不了 弃了
  •     这和我心目中的经典相去甚远。。
  •     毛姆和这位大咖会面的样子,想想就有意思
  •     佛里达是勇士。看过这些人们的书信之后真是羡慕嫉妒恨,书信是主流真特么浪漫~另外書的排版有点小问题,字略小,页边距离略小,有些句子可能是译者或什么人的吧觉得意义重大的,给黑色着重了,真心讨厌这样呢!有这时间多推敲一下字句好伐!
  •       劳伦斯妻子显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只是从本书看来,她有教养,但过于小器,无才无情。然而,才、情却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两点。
      
      
      即便单从回忆传记的角度来看,本书也过于牵强。作者对劳伦斯的回忆,甚至不能为读者拼凑出一个劳伦斯的模糊形象。他妻子所做的努力,似乎就是不断重复自己那微不足道的感受,试图美化劳伦斯个人和他们之间一些琐碎而对劳伦斯其人无整体意义的日常生活。
      
      
      似乎伟人的家属都有类似的倾向。所幸劳伦斯妻子因为无话可说,不得不没头没脑的用了大量劳伦斯的信件,这为读者提供了一窥劳伦斯其人真貌,和他生活态度的机会。这些信件甚至展示了一些形象真实的劳伦斯,尽管还不够完整,但也足以宽慰读者。
      
      
      他一生漂泊,表面上憎恶英国,在矛盾与诽谤中生存。但他所寻求的,不过是一个有力量的祖国,一个有力量的自己。就如他在1923年12月写给他岳母的信中所说,
      
      
      “男人必须是个英雄而不仅仅是个丈夫。当然,他应该也是个丈夫,但不仅仅是丈夫……男人需要的只是力量、力量、力量。去拼搏,拼搏,再拼搏,他需要的是勇气、力量和武器……我不希望安宁,我满世界地走,满世界地战斗。呸!呸!去坟墓找我的安宁……当倒下的英雄回来时,请给我做一个栎树花环,并在窗下奏一曲小城的音乐。”
  •     朋友推荐朋友送,给这本书加了分
  •     他的妻子写的回忆录,插了很多封劳伦斯给她的情书,除了炽热的感情外,里面也有很多生活琐事,我就经常很不适应——劳在信中正说着如何思念爱恋对方然后又会穿插说自己快没钱了希望对方来的时候能带些过来或者他的稿费快到了他们生活会好点~ 大概是我还不懂爱~
  •     劳伦斯夫人弗里达在这本《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里真实地记录下劳伦斯的生活和他们的爱情。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里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人都有私心,我最希望有一份这样的感情支撑着,毫不犹豫地索取和毫不犹豫地奉献……
  •     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劳伦斯
  •     我找到了我所需要的。现在,我像小溪中的鳟鱼,像阳光下的雏菊,能够感到幸运。愛就像最閃耀的光,整個世界因此變得輕盈,靈巧,活潑,如此可愛。我感到如此幸福,不會因你愛我與否而有絲毫變化。它乾淨而純潔,沒有任何人能搶走它,侮辱損害它,我以我的生命和靈魂保護它。
  •     我还是喜欢读信。
  •     本来以为特价书都是皱巴巴的,破破的,今天拿在手上真的很惊喜!十成新,装帧设计都很漂亮,内文用的环保纸,无论是手感还是观感都十分舒服,这个价格很值哦,还有一枚书签,蛮贴心的。劳伦斯妻子的文笔也令人惊叹,英国文学巨匠的妻子都那么有才华。
  •     疯狂而炙热的爱恋,这需要多少激情
  •     被一开始的情节给shock到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后面能那么稳定到真是不可思议……
  •       书中有很多劳伦斯写的书信,感觉他写的信没他的书写的好,其余的都是劳伦斯妻子自己的感受很一些生活描写,从她的文字中我并没有体会到他们间的爱情有多伟大,也许爱情的伟大就在于平淡。
      
      如果不是作者本人,其他人可能都无法从劳伦斯书信中体会到他对妻子的爱意,也许很多的生活细节作者没有写出来,这些细节拼凑出他们爱情的全部,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那爱的刻骨铭心。
      
      从作者笔下我看不出劳伦斯的全貌,他对妻子展现出来的也只是他的其中一面,作为劳伦斯的妻子,爱情蒙蔽了她的眼睛,她无法写出一个客观,全面的劳伦斯,对于真正想要了解劳伦斯的人,这本书不合适,
  •     11.4下完。流浪的勞倫斯,孤獨的詩人。
  •     看了有感觉~花钱不多确买到了感觉~~~
  •     浪漫得发光
  •       据说,劳伦斯去世后弗里达再次改嫁本没有引起人们包括劳伦斯亲人的任何非议,因为女人风流和婚姻从来就不是欧洲人评判她品格的标准,但是,人们耿耿于怀的是弗里达的名字后面依然缀着劳伦斯的姓氏。
      我倒是很佩服弗里达,她敢于私奔,而且这个私奔对象是自己丈夫的学生。我也很喜欢她与劳伦斯徒步翻越阿尔卑斯,从德国一直走到意大利去,然后再与生命中的天才远渡重洋,奔往美国和墨西哥,一个女人,在异国他乡一住就是七八年,还要承担贫穷、颠沛以及劳伦斯偶尔施加的一点小小暴力。劳伦斯甚至有一次当着弗里达女儿的面,将半杯红酒泼到她脸上,抱怨她对自己照顾不周。这样的场景如果换作其他女人,岂不早就扬长而去!当然弗里达也扬长而去过,她背着劳伦斯去英国看孩子,去德国看母亲,对了,她母亲晚年竟然也把劳伦斯当情人看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     我遇见劳伦斯的时候正照顾着三个孩子。用他的话来说就像是一个被几个孩子争抢撕得稀巴烂的布娃娃一样。但他依旧爱着我。认识一个月之后,我抛下我的丈夫和三个孩子跟劳伦斯私奔
  •     首先,作者是个婊子。其次,作者的写作实在也算不上太有水准,还喜欢卖弄。最后,确实有值得阅读和研究的材料。
  •     单看回忆录并没有觉得劳伦斯有多爱这位“全英格兰最出色的女人”,他写给岳母的那些信札似乎都要比他们两人的交流来得深刻的多。曾经的弗里达端庄风光地周旋在上流社交圈,爱上劳伦斯之后她只是远远看着他写作的普通人。其实是我们的大作家“永远不会知道她是怎样站在他与世界中间的”。
  •        最近在看《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
      
       还没有看完,觉得这个书一定要在心平气和,脑袋清爽的状态下阅读,所以读的比较慢,毕竟现在生活,这样状态下的自己不多见。
      
       虽然是回忆劳伦斯的,不过我却对他妻子弗里达。劳伦斯很关注。虽然她一直在描绘她的丈夫,用她一腔柔情回忆和劳伦斯从相识到私奔到结婚到颠沛流离的生活到劳伦斯生病去世,她缓慢的诉说着。
      
       一边看一边在想弗里达倒底是个怎样的女子,她看似平凡,始终追随在丈夫的身后,可是她又是那样的动人。她出身于上流社会,父亲是将军,在那个时代,等级制度如此森严,嫁给了同样高贵的丈夫,养育三个孩子,过着贵族安逸无忧的生活。在她三十一岁的时候邂逅二十六岁的劳伦斯,仅仅相识六周便一起私奔。这里的私奔不是人们通常想的那种状况,他们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他们离开弗里达丈夫家,一起来到她的娘家,然后劳伦斯离去,并没有一起生活,弗里达住在家里进行很艰难的离婚过程,那个时代,离婚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上层社会的她,甚至是不能想象的,她虽然没有在书里描绘这场离婚是如何进行的,但是从劳伦斯那些书信能看出,她是很不易的,亲戚,朋友,社会,她要独自面对很多,她却又是那样的坚定。
      
       最终他们结婚了,可是她所要面对的生活不再是宽敞的别墅,美味的食物,劳伦斯是矿工的儿子,出身低下,常常要等朋友的接济和迟延的稿费生活。弗里达再也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美丽的房间,但是她从来没有觉的自己不幸福。甚至她觉的是劳伦斯让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很贫穷,可是却更加热爱生活。
      
       书中提到最多的是,他们一起散步,弗里达非常热衷于散步,他们漫步林荫小道,漫步海边,漫步荆棘草地,她总是那样欢快。她做不好家务,劳伦斯会帮助她,她不觉的辛苦,反而赞扬丈夫。
      
       劳伦斯身体不好,因此他异常的热爱生活,影响着身边的人,既然生活给与我们这样多的磨难,我们就跟更加应该热爱它。弗里达深刻的明白这一点,她很幸运,虽然生活苦难,但是她找到了自己,其实这个世上很少有人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然后才能正真的享受生活,即使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这一切其实很难。弗里达说,如果没有遇见劳伦斯,她将永远活着麻木之中,永远都无法了解自己,她很幸运上帝让她遇见的劳伦斯,于是她终于知道自己真正要的生活。然后过有着喜怒哀乐的生活。
      
       书中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毁了很多人的梦想,还有劳伦斯的,他那个时候是情绪低落的,也很容易发脾气,甚至对弗里达打骂,但是弗里达给与劳伦斯无与伦比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很幸福的走过他们婚姻的二十几年的岁月,劳伦斯去世后,弗里达悲痛欲绝,连弗里达的母亲,劳伦斯的岳母都因此郁郁尔终,劳伦斯给与了他身边的人太多太多生活的精彩,就像对他的评价:因为他总是走在人们前面好远的地方,以致于他看起来是那样渺小。他教会人们如何热爱生活,每天都轰轰烈烈的去生活,不管生活给与我们如何多的苦难。
      
       当时买这个书的时候,打开扉页,看见上面的句子,就爱上了这本书,用这句话来结束:
      
       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里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     我买书一般是用于收藏,内容还没有看,但是纸质不错
  •     书信总是一个人与其他人交流的最好见证。
  •        爱情的发生也许真的是不可理喻的。劳伦斯和弗里达相爱的时候,她三十一岁,有三个孩子,婚姻看上去很美滿。她当然不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女子,虽然劳伦斯是这样觉得的,而她也不知从哪来的勇气可以放弃正拥有的一切就跟着他远走高飞。他们就这样私奔了。
      
       还没有读过劳伦斯的书,虽然读英国文学史的时候绕不过的学了些片段,还是太容易就把他当成了情色小说家。在《性与美》那本散文集里还看到了他被禁多年的色情画作,的确前卫大胆。这样一个人,敢写别人不敢写的,还一直写不停,最后还能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占据独特的一席。他的爱情,也就像一部精彩的小说,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写出来过。
  •     上世纪的事情了 但是劳伦斯的浪漫让人感觉舒服 过程柔软并且安逸 爱情是我们永远的话题
  •       这两天一直在看,在公交车、办公室、肯德基等地方看
         劳伦斯和弗里达只是镜花水月,也可以说是琴瑟合鸣,让我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也让我想起了《莫扎特》里的莫扎特与倒霉的宫廷乐师;
         存在即是真理,感觉有时候太对了。
         没有莫扎特横溢才华的映照也就没有宫廷乐师的勾心斗角,也就没有一代天才的命运多舛;然,也正是宫廷乐师用自己的践行将莫扎特推到历史的前台,或者说是天才的注角,不然不会有生动的叙述流传后世。仔细想想,那宫廷乐师实在是亏的很,只有他的慧眼才能识别天才与平庸,当自己不能掩盖就去毁灭它,反倒芸芸众生的默然让天才显得格格不入。
         劳伦斯是需要人去作为注角而存在的,这个人就是弗里达;能作为天才的注角,弗里达谅不至于感到生而有悔。事实上,在这个温柔的女人的文字里浸透着柔情蜜意,;我想,这些文字又换来她多少的眼泪和不眠;
         这是一本情书,“我见证你的伟大”,弗里达用直白的情感展现了世间最难觅的真性情,在我们都认为它不存在的时候;正如劳伦斯所说,生命本来是自由的。对,是自由,然而谁又能做到?
         劳伦斯和弗里达是我们不能逃避的现象,在我的生命里,就有这么一个女人,那种最真最纯的感情却被埋葬在另一个空间……
         其实,我一直认为我就是劳伦斯,她就是弗里达,我们是那么的接近,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书。
      
  •     不错。反应情感的书,崇拜书里的主人公。他们会生活的人啊。劳伦斯是真正的男人!!
  •     不过这个故事还是挺……的 人妻啥的……
  •     论文需要。
  •     很一般。比起劳伦斯的文笔,他老婆的可差远了...不过倒是佩服他们冲破一切的爱情,很难得,很珍贵。 我开始明白,很多书被我们拈起,不是因为它多么好,而是一种缘分。就像这本,我一直以为08年认识的驴友的网名“不是我 是风”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一个符号。
  •     对嘛~就是这样,纯良吧~
  •     作者是情色文学大师劳伦斯的老婆,正儿八经的文艺青年,病入膏肓的那种,按现代标准看她的才艺,才女一枚无疑了。
  •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诗经研究”课上,当时老师正在讲《诗经》中关于“风”的意象的隐喻,于是提到了弗里达所写的这本对劳伦斯的回忆录。还简略的提了一下劳伦斯这位作家已及他最有名的作品:《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后来在《外国文学史》上读到了关于劳伦斯的详细介绍,中肯的评价了他作为一位有思有才华的天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我还未读过他的作品,现在对他传奇、曲折而又短暂的一生非常感兴趣。所以当我漫步在图书馆英国文学书架间,与这本橘黄色封面的书不期而遇时,我毫不犹豫的决定要读一读。
      
      在橘黄色封面的左上角,有几支洁白的羽毛。风的主题在这幅宁静的画面上让人不经意间就体会到了。粗大的标题下是两张时光久远的照片,劳伦斯一脸浓密的胡须,与我之前想象中的峭立、尖酸的英国绅士的模样相去甚远。
      
      这本书是在劳伦斯去世以后才开始动笔的,是对往昔美好生活无限的追忆与怀恋。从十八年前的一见钟情开始,将生活中点滴的温馨,以及二人漫长的心灵旅途一一述说,不疾不徐,饱含思念,却没有泛滥悲伤的情绪。幸福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我感觉到,这对于弗里达来说已经是非常的幸福和满足了。
      书中直接录用了劳伦斯在各个时期写的信,有婚前饱含热情的情书,也有婚后十几年给岳母写的温情脉脉的家书。我非常喜欢读这些信,我发现劳伦斯的散文写得非常的优美。他笔下的景色自然而优美,充满了吸引力,感情细腻丰富。他描绘出的山野、田园风光深深的吸引了我,旅途的见闻也让我流连。还有他笔下所表达的那种浓浓的深情,让人感觉无比的真挚。他真的是一个天才般的、真实的、沉稳的人。
      
      在讲到他们他们如何结合时,弗里达说:“我们一样热爱冒险,对位置的前途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或许,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契合才使他们在一见钟情后义无反顾的决定要永远在一起。弗里达更是承受着和巨大的压力,放弃了稳定的生活,放弃了丈夫和孩子。
      
      他们曾一同徒步去意大利,乘船旅行环游世界,住过很多乡间别墅和牧场。他们这种流浪旅行的生活也是我向往不已。我羡慕他们自由、快乐、幸福的生活。
      
      或许,几经辛苦和努力换来的幸福和快乐才特别的与众不同吧!
      劳伦斯和弗里达的旅行还在继续。在澳洲和美洲大陆神奇的自然美景的怀抱中旅行,真的十分惬意。还有与那些远方的朋友们一起欢聚,与异邦异族的人交往的独特经历,都那么的愉快。我真的很想读一读劳伦斯在旅途中所写的那些作品。那些作品里面一定也充满了新大陆的灵气和野性。新大陆激发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不是一个专门写奇闻异事的作家,他在远离欧洲文明大陆的美洲所获得的灵感是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以及人性的深入思考。在没有阅读他的作品前我是这样推测和思考的。
      
      弗里达和台湾女作家三毛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有周游世界的旅行经历,都有一个深深相爱的一族丈夫,爱情生活美满幸福,但是中年丧夫,是这幸福显得如此的短暂而弥足珍贵。她们同又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奇异旅行和家庭生活。在他们笔下,自己和丈夫是绝对的主角。她们都很热爱生活,爱探险,都那么的坚强和勇敢,在爱情面对巨大阻力和困扰时她们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并且最终获得了幸福。
      《不是我,是风》是弗里达写作的回忆录,劳伦斯在其中即使重要的角色,也是总要的作者之一。里面有大量他与弗里达、岳母及姐姐的通信。
      
      终于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极其平和安静的下午,上午一场密集的暴雨将长沙洗的清澈不已。空气清新,天空泛着纯净的蓝色。阳光温暖的洒在每个人的脸上,身上。
      
      我不了解潜藏在劳伦斯及他作品中的是怎样的天才想法,但是我现在至少能肯定他对生活史无比的重视和热爱的。对亲友也非常的友善。弗里达这本书读起来更像一部游记,里面充满了对旅行地的描绘,一幅幅优美宁静、让人陶醉的画卷,完全看不出那是一个正在经历战火、革命和动乱的年代。或许,这本书正是弗里达和劳伦斯的两人世界,他们虽然经受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和生活负担,但是在彼此相处的美好时光中,谁也不愿多谈那些忧愁的话题。
      
      或许,当弗里达在遥远的美洲孤独的怀念起逝去的时光,她记忆中最深刻的只有那些平凡琐碎的美,如阳台上开放的紫罗兰,或是晚饭后散步时不经意间发现的苹果树,或者梨树枝头证开着的淡淡的带着清香的花朵。
      
      时光的漏斗过滤掉了痛苦和不幸,只有幸福剩了下来。这些细碎的、闪光的、幸福的颗粒中没有太多悲伤痛苦的痕迹,只是一种客观平静的语气在慢慢的回忆,似乎还保留着时当时的那份喜悦、苦恼或愤怒,这跟读那些信件有关,这些信真实的再现了劳伦斯当时的某些内心感情和体验。
      又想起三毛了。《背影》是在荷西去世后写的,彼时她已回到了台北,并在学校任教。可是一个人的生活却是那么的孤单,常常一个人在街上走,坐在公园里发呆,回忆从前……读完《背影》感受到的是一股巨大的悲伤,让人忍不住掉泪。或许是因为三毛的幸福太短暂,荷西又走得太突然,让人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这样的打击会让整个人都崩溃。弗里达显然在面对爱人死亡这一事实时要冷静、平和得多,劳伦斯出生两周后就一直患病。或许她觉得他能撑这么久已经是非常庆幸的事情了,她不敢奢求再多。
      
      弗里达追念过去,字里行间都是浓重的抒情,而三毛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偏重叙述。
      
      看完这本书,爱上的劳伦斯,也爱上了他的诗。
      
      
  •     书中有很多劳伦斯写的书信,感觉他写的信没他的书写的好,其余的都是劳伦斯妻子自己的感受很一些生活描写,从她的文字中我并没有体会到他们间的爱情有多伟大,也许爱情的伟大就在于平淡。... 阅读更多
  •       看到劳伦斯写给弗里达的信时,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个临死前写下的那封信,以祭奠18年前的第一次相遇。是很炽热真诚疯狂的爱恋……
      或者是《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无以言露,只能尽意于无穷之言处了。
  •     读了一半,不是我的菜!
  •     伊萨尔河畔的黄昏,
      我俩流浪并歌唱。
      伊萨尔河畔的黄昏,
      我俩在猎人的梯子上攀登,
      并坐在摇摇晃晃的枞树上,看着河流。
      河水不停地流淌,浅绿冰冷的水,
      在歌声中填充黄昏。
      伊萨尔河畔的黄昏,
      我俩觅得的给人温暖的野蔷薇,
      红红地涌向河面。
      闷闷不乐的青蛙在歌唱,
      蔷薇的香气使河岸的一侧在薄暮中蒙胧,
      我俩的亲吻在蔷薇中相遇,
      我俩的脸就是蔷薇。
  •       对于喜爱或欣赏劳伦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回忆录,当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两人的爱情。这份情当年可以说惊世骇俗,一个女人为了爱,抛弃了尊贵的阶级,抛弃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身份,就算放在今天也是非同寻常的。当然,弗里达遇见的不是一般的男人,而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和思想者。两人彼此吸引,或者说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在彼此的生活中。两人的身上都具有彼此向往而可能不具备的东西。于是,热烈的激情诞生了,激烈的冲突也随之而来。他们浪迹天涯,足迹踏遍欧洲、美洲,历经战争、病痛、评论界反响等等各种考验,最后以弗里达笔下跌宕起伏的劳伦斯之死降下帷幕。这样的爱情是不能放在伦理的层面来考量的,它更像一件艺术品。
      
      这本回忆录也生动地反映出写作者自己的性格。弗里达是一个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女人。勇敢到可以“厚颜无耻”的地步,不受条理和规范的拘束(像这本书的叙事也是相当散乱的,只是大致以时间为线索,散文诗式的笔法穿插着劳伦斯的书信),加上她“脑袋里的性感”,使得劳伦斯爱上她是一定的,并认为她是“全英格兰最出色的女人”。
      
      那么这个全英国最出色的女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从书中提到的几件小事可以窥见一斑。例如,有一次弗里达在河边走时,一只鞋跟掉了,她立马把两只鞋都脱下来,扔进了河里。又如,劳伦斯生病时,朋友问他弗里达来了会怎样,劳伦斯回答说:“你看见碗里的那些桃子了吗?她会说,‘呵,桃子多美呵!’她会狼吞虎咽地把它们吃了。”(142)结果事实正是如此。
      
      曾经看过她年轻时的照片,认识劳伦斯以前,端庄、漂亮的脸庞上,眼睛晶亮,闪动着活力与不安,嘴角微微歪斜地笑着,带着一丝嘲讽与狡黠——给我的印象。这样的女人,要么一辈子表面风光地周旋于社交圈中,受人羡慕却总隐隐地不快乐;要么就会折腾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名堂出来。
      
      遗憾的是,弗里达的回忆录对劳伦斯的深度刻画却不够。读者可以从其字里行间的缝隙中拼接出一幅肖像,劳伦斯的敏感、焦虑、斗争精神无处不在,让我甚至想到了鲁迅。但作为劳伦斯深爱过的人以及唯一的妻子,她却没有把这些表现背后的思想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也许是苛求,但总觉得她和劳伦斯之间还是有一条没有通达的路,尽管他们已经很近、很近……劳伦斯将她关在门外时,她会伤心,会哭泣,但却没有弄清、也没有说出被拒绝的原因。也许,就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做无数种阐释一样,艺术家的头脑与心灵,即使最亲密的人也无法完整地读解和理解。所以,聪明的弗里达,或者说无可奈何的弗里达,特意附上了不少劳伦斯的书信。这样,回忆只是提供一个角度,那些隐含的、模糊的信息,还是让读者从作家本人的话语中去揣摩吧。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的翻译很好,尽管没有与原作对照,但从阅读体验来说,文笔优美、自然、形象,让人好像望见了阳光下的雏菊,开阔、空旷、雾蒙蒙、无边无际的丛林,闻到了一些清新的、似乎从来不曾有人呼吸过的空气。
      
  •     书是一本好书。不过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评价,这夫妻二人的行为似乎是不道德的:劳伦斯的妻子为了爱抛家弃子,而劳伦斯则为了爱抢了朋友的妻子。然后,他们的人生就是永无止尽的旅行。或许,跟一个天才一起生活,追随他、崇拜他,是每个女人的梦想吧,弗里达也不例外。无论如何,我只花一天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挺喜欢的。
  •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前几天,Celia刚刚给我推荐了关于劳伦斯的另一本书。在冗长的专四准备阶段,整颗心变得异常烦躁,常常看着一道道选择题却不知道要干什么。
      然而这本书,让我浮躁的心情沉浸下来。直到专四后的现在看完这本书,于是觉得这样的爱情从来都不仅限于相濡以沫。
      弗里达是个幸福的女人吧。
      劳伦斯爱她,她亦爱他。两情相悦,多好。
      而且他待她,她待他,都忠于自己的心,多好。
      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他们携手走过,欢声笑语。即便有争吵,过几天之后还是会和好如初。
      你说,爱情不都是这样的麽?有快乐,有争吵,也有伤心。
      可是你错了。他们的爱情没有伤心,除了劳伦斯意识到自己将先弗里达而去之后,而这在我看来,这伤心恰恰是心心相印的证据。
      他们争吵,劳伦斯扶手而去,弗里达却并不伤心。这是因为在她心里,她从来不认为劳伦斯会离她而去。他们像亲人一样互待彼此,直接并且好不带掩饰的指出对方的缺点。哪怕不愉快,那又何妨。
      这种赤诚的不离不弃,比所谓的誓言有用得多。
      我想起前几次上课说到的关于现在社会的离婚问题,吵架、财产问题、感情问题、小三介入......拿最简单的来说,吵架,人说,吵得多了,再深的感情也会变淡。
      可是我多希望遇见一个像劳伦斯一样的把我当做亲人一样看待的人。吵架,那算什么。那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时间它慢慢的走,几个月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些都不足挂齿。
      一开始我总觉得是弗里达爱劳伦斯多一点吧,她老是说,我的洛伦佐。
      可是看到信札的时候,那些沉甸甸的只言片语,琐屑的生活痕迹,都是弗里达的财富。
      每一篇劳伦斯都会提到弗里达,那样的顺其自然。哪怕是写给自己的岳母,也仿佛弗里达是劳伦斯的女儿而不是她妈妈的。
      这就是劳伦斯的爱情吧。
      我还记得一个很可爱的小片段。
      他们过圣诞节的时候,弗里达很高兴并且一直希望能够担任孩子们得圣诞老人,于是劳伦斯无不讽刺的称她为“圣弗里达”,最后“圣弗里达”因为小孩子不肯去医院又哭又闹而变得非常不耐烦,所以劳伦斯说,“圣弗里达”又掉入了凡间,变得比世俗还要世俗。
      
  •     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写的回忆录。看书的时候在高中。现在再看。和那时感觉应该不一样了吧。
  •       对,看起来,那真的是一阵风,因为只有风才有无视陈规的不羁。
      
      风,流离在任何固有形态之外;风,带着居无定所的来去自由。
      
      风就是风,无处不在又无所不包。风逐云起,不存隔阂,无谓悲欢。
      
      风的承诺是淋漓着更替四季。
      
      风对春花的感情,是柔爱地催促着美丽的蓓蕾。
      
      风对秋叶的感情,是尽力地让它们飘落到大地之上,切合着泥土的把戏。
      
      风对落水的感情,是竭力任它们飘落到任何的角落,带着滋润更纵恿着侵袭。
      
      风对路人的感情,是早春温柔的触碰,盛夏肆意着张扬,深秋里诡异地呼喝,冬日凛冽更无情。
      
      只有你懂他,你就会明白,他的爱情是自然意志的考验。
      
      只有你爱他,你才能看尽自然的告白,饱尝春绿夏日秋萧冬白的冷暖。
      
      这是一阵风,需要用一生追随他脚步的风。
      
  •     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有幸福时刻,也有怨恨和不满。应当说,孩子们的普通生活,并未受到任何波及。
  •       班多尔是哪里?我查到它是法国的滨海小镇。有一种葡萄酒的名字也就叫BANDOL。
      “在床的对面,就是大海和每一天从海上轻轻升起的朝阳。”我当然认为以下的联想是不能与此相提并论的。——深圳所城的海湾。提一下而已。
      在所有的人世关系里,男女是很精微(借一词)的一种。
      算了。还是不评了。
      “我总相信你对我有一种正确的本能。”想必这样的关系只能说是超越了关系的概念而直抵生命本质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是何其困顿混乱的经历,都不重要了。以此为名义,一切尽可尝试。像一起秘密偷尝着一罐糖。
  •     闲得蛋疼重读,不知道原文怎样,译文好像老乡啦家常语气一定要搞得和劳伦斯夫人很熟……不知所以然地半页半页是黑白风景图片,浪费……满纸“我我我我我我”,用力太甚
  •     他26她31,“从此我们再也没分开过”。直至他45她50。他将永远45岁。
  •     健康,强壮甚至有些粗壮,母性的白人女人
  •     只是喜欢弗里达的性格,还有那漂亮的脸!
  •     不是全新的 像放很久的感觉 当然还是不错
  •     还好是做活动送的,内容很乏味,不喜欢
  •     作为回忆录书名儿不要太诗意了 读下来发现其实不如叫『关于我亡夫的碎碎念』不过这迷糊太太吐槽"大作家"毛姆那段儿倒蛮可乐的 还有血性女婿向岳母大人的各种讨好卖萌~
  •     把生命的本质拽住咯~
  •     我确确实实地感到再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像他那么细致而敏感地意识到我的存在。/当时的我像一件“被缠得乱七八糟的罩衫”。/他问我,如果他不是学建筑的,我还会和他在一起吗
  •     文笔不错的流水账
  •     DH 劳伦斯和菲兹杰拉德在我心目中都是大神一般的人物,哦不,还有爱伦坡。
  •       " 是他使我在身心两方面都从过去的生活中得到提高。"
      
       "我认为,男人有两次诞生。开始是母亲生他,然后他必须从他爱的女人那里得到再生。"
      
       "我们虽没有触犯上帝的法律,但由于我们违反了人间的法律,所以我们是要遭报应的。" "他的美是奇异和忧伤的。"
      
       "人比自然要残酷得多,而正因如此,人要遭报应的。 "
      
       "正象人的一生要丢失许多东西一样,我把绿宝石的花也弄丢了,月长石也不知弄到什么地方了,只有肉桂石我还保存着。"
      
      "岳母,你温和、上了岁数。你会理解男人不应仅是温和善良的人,英雄要比圣者更有价值。可是弗莉达不理解男人现在不光是丈夫还应该是英雄,男人是丈夫的同时还应是更强的人。"
      
      "男人要求的东西不是来自妻子的爱,而是力量,力量,力量。"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尽管分离着,但我们能同行。你虽然上了年纪,但是你哪儿都能去。 "
      
       "你对上了年纪的母亲的关怀,但愿能在你们自身的生命中闪耀光辉。"
      
      "然而,人应该忘记命运,应该前进。"
      
      
      "我认为,女人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是在有创造性的男人前进、战斗时和他生活在一起。我尝到了这种事情。他在写小说的过程中或正在写小说时我总是幸福的。就象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一样,我感到了一个新的事物诞生了。在琢磨什么新念头时,他时时起火、不愉快,而当新的理想涌现后,他就勇往直前,热心起来,沉浸其中。 " "我感到了一个新的事物诞生了。在琢磨什么新念头时,他时时起火、不愉快,而当新的理想涌现后,他就勇往直前,热心起来,沉浸其中。 "
      
       "本地的天气很糟——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海,我时时想起南方。燕群要南飞。后面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
      
      "人群混杂、尘土飞扬"
      
       "只要与我有关,世界就能继续燃烧。 "
      
       "让槲寄生树的果实落到想要它的人身上为好。"
      
       "这里笼罩着浓重的出发气氛,让人觉得有些不愉快。我喜欢不象任何人说再见地轻松地上路。希望夏天在一个舒适、自由、容易忘记的地方见到你。在意大利的回忆太多了,而勇气不足。 "
      
       "这里笼罩着浓重的出发气氛,让人觉得有些不愉快。我喜欢不象任何人说再见地轻松地上路。希望夏天在一个舒适、自由、容易忘记的地方见到你。在意大利的回忆太多了,而勇气不足。"
      
       "他的生命开始坠落,我还充满活力,却无依无靠了…… "
      
       "虽然清瘦,但是不曾一会儿失去威严。他一直在战斗,没有失去任何希望。"
      
  •     有一种难以言语的味道,收到书,看了一下封面,感觉就不错。内容也不错。
  •     这个书名实在是适合用来做传记的名字,活过爱过,离开了。这娃感情抒发得不够好,还不如搞个书信集神马的出版。
  •        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讨厌听到这些,但耳朵在好奇的促使下还是听到了所有的坏消息.理性告诉我:不要碰它,但身体却不由自主地背道而驰.
       我害怕它,鼓励自己试图忘掉它,告诉自己它与现在无关紧要。可是不经意间去发现它渗透于关于我与你的生活的每个隙缝,像一种咒语。越是在我开心的时候,它就会突然冒出来,提醒自己他当初犯下的那个永远无法得到原谅的错误,那个永远无法得到弥补的瑕疵。
       BJ说,你就是小心眼,就是脸皮薄,就是神经细,就是完美狂。只有对她,我才有勇气说出自己所有的不满意。
       Mondesquère,Lettre de Persain,我认识一个女子,她走路的姿势向当好看。可是只要有人大量她,她就一瘸一拐起来。
  •     不是很好看,也没有多大意思。
  •       
      
       劳伦斯问他的妻子弗里达:“你总是把自己视为生命,是吗?”弗里达的回答“因为我喜爱生命” 这些天有读了弗里达回忆劳伦斯的《不是我,是风》,又让我看到他天才的小说与他自由、充满创造性的生活的重叠,他生命的本身也就像是一幅作品。劳伦斯和弗里达在欧洲、美洲、亚洲旅行,在海边、山林、湖畔、牧场生活和写作, 他们是如此真切、自然的与世界各地的人与环境发生着关系。 如弗里达说的劳伦斯的生活魅力就是他的天才。
      
       这也象是一本情书,“我见证你的伟大”,弗里达用直白的情感展现了世间最难觅的真性情,在我们都认为它不存在的时候;正如劳伦斯所说,生命本来是自由的。劳伦斯与弗里达之间的爱情,更多的会让我想到劳伦斯在他的散文或小说里所认为的爱情,所谈论过的男人与女人,其实他一生也是在这么做着。
      
       男人和女人真正相会时,对双方都是一种可怕的冒险。对她和他来说,总是险象环生。冒险、历险,承受血液变化带来的折磨和喜悦。
       男女之间的爱是完整的,它追求神圣和世俗的统一。男女之间的爱既不是崇敬,也是不是宠爱,它是更深刻的东西,并不引人注目,也不艳丽多彩,而是像呼吸那样的东西,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简直象呼吸一样普通,也像呼吸那样必不可少。事实上,男女之间的爱正是一种呼吸。
      
       爱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并不是满足的全部内容。爱即聚合,但没有分离也就无所谓聚合。快乐和赞美合成一体凝结在爱之中。然而,倘若没有先前的分离,就不会有后来的合体。
      
       爱是一种历程。有人曾经说过“在途中总比到达终点强”。它相信绝对的爱,即爱依照其本性是相对时候。这是相信方式而不是相信结果,严格的说,是相信力,因为爱就是一种凝聚力。
      
       爱就是一种旅行,一种运动,一种聚合的速度。爱是一种创造力。但一切力,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爱也是如此。爱,就是在创造的喜悦中加速万有引力的作用,使精神朝着精神,肉体朝着肉体互相吸引。但如果一切都被包罗在爱的境界内,爱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那些爱上爱情的人来说,在途中便胜过到达终点了,因为一旦到了终点,人就可能超越爱,或者不如说,人就会把爱圈进新的超凡界限内。旅程的最大幸福莫过于到达终点。
      
       爱不是目的,它只是旅程。同样,死亡也不是目的,它是摆脱现世进入原如混沌状态的旅程——而万物在原始混沌状态中又会得到再生。
       至于爱情,它是注定被包围、被超越的。爱总是被真诚的情侣们所包围和超越。我们则象玫瑰——完美地抵达目的地。
      
       爱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有男女之间的爱,神圣的或世俗的;有基督徒的爱:“你应该象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 有上帝的爱。但无论如何,爱总是一种聚合。
      
       世俗的爱寻求的是它自己。我在我的爱人身上寻求我自己,从她那儿争抢出一个我来。我们不是清澈的个体,而是复杂的混合物。我寄寓在我的爱人之中,她也寄寓在我的身上。这种状况是不应存在的,因为它只是混杂和迷惑。
      
       因此,我们必须彻底的收扰自己,从我的爱人身上解脱出来,她也应该完全地从我身上分离出去。我们的灵魂像是黄昏,即不明亮也不黯然。光线应该是收敛回去,变成十足的闪光,而黑暗也应该自立门户。它们应该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完整体,互不参涉,泾渭分明。
      
       所谓神圣的爱其实只有半个爱,这种爱却知道什么是最圣洁的幸福。世俗的爱总是在欲火和分离的悲剧里结束,总是以痛心疾首的悲剧告终,那么神圣的爱则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它总是强烈的渴求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而告结束。圣弗兰西最后死去,撇下圣克莱尔了然一人,悲痛欲绝。
      
       自由、平等、博爱,这便是兄弟般爱的终结。如果我不能从博爱和平等中解脱出来,自由又从何谈起?如果我将获得自由,就必须分离出来,真正做到独立和不平等。博爱和平等是专制中的专制。由于得不到满足,它就越发变得灼烈,以致成为支配一切的因素。
      
       这世上应该有兄弟般的爱——这是人类的整体,但同时也应该有完全分离的个性——狮子和雄鹰一般独立不羁的个体。应该两者兼而有之。所谓满足就寄寓于这两重性之中。人必须与他人步调一致的创造性的、愉快地行动,这是最大的幸福;但人也必须单独行动,不受他人影响,单独地,自我负责地、骄傲地行动。
      
       这两种运动是对立的,却不是互相否定的。人都有理解之心,只要我们理解了,就能在这两种运动中很好的得到平衡。我们既是单独的个体,又是与众协调的人类,两者兼有。这样的话,完美的玫瑰就会超越我们,这朵世上的玫瑰还从没开放过,但一旦我们理解了双方,根据肉体和精神的需求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从两个方向开始生的历程,这玫瑰就必定会常开不败。
      
        「“爱不过是一种情绪,它不是绝对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去到处感受爱,比对悲伤和欢乐的感受还要多。爱不是人们迫切需要的东西,它是根据不同场合感受到的东西。”“爱情是一种人与人的平衡,这种平衡其实并不需要相见或者相混。爱是排出了所有其他方向的一种方向。和谐的状态一旦能改变就变成了一种方向,而不是和谐和平衡了”——《爱恋中的女人》」
  •     就当看看了,研究劳伦斯可以参照一下。
  •     贴几首 D.H 劳伦斯的小诗:
    山中不期而遇
        路旁小巧的三色紫罗兰,
      背对着紫草的面,和他们的钱,
      傍晚,蜜蜂都离开野生的立麝香草,
      所有的花香都被寒冷消除。
      夕阳在苍白的天空上,
      山上新积的夏雪,
      静谧中清晰地闪光,
      清爽地给我们送来凉意。
      十字架上的基督,他年轻美丽的肉体,
      被钉子钉住。
      他的耷拉的白色的嘴唇里藏着痛苦,
      如生的眼睛看着最后的苦难。
      公牛拉车无声无息地下山。
      啊,我感到羞耻,无法再看基督。
      前方山上积着白雪,
      我的心燃烧着,蜷缩着。
      在寒冷的空气中,公牛的喘息加快。
      它前额上系着绳索,几乎拉不动车上的重负。
      牛在缓慢、懒散地走着,
      车夫在车的左侧昏然入睡。
      确实,在你那晒黑的手掌中有某种东西,
      能使我想起一些人的面容及其他。
      他安然坐着,任公牛随意走去,
      弯曲着身体进入梦乡。
      我立在旁边的草丛中,躲避着,
      我的目光再次和基督的目光相遇。
      他悲哀和憎恨的阴沉的棕色眼睛,
      紧紧地盯住我,苦恼再度出现。
      有时,憎恨扑向一旁的我,
      有时,我看到苦恼的静寂,
      冰冻在不懈怠的安静中。
      有时,我害怕黑暗。
      我站在眼花缭乱的三色紫罗兰中,
      在高耸的埋葬着基督的白色雪峰下,
      在冷清的苦恼中,
      我得到的欢乐并没受到多高评价。
      然而,他已离去,不停地憎恨着我。
      他象山一样忍耐着,因为他很坚强。
      但死在他心中十字架上的苍白的基督,
      感受着他的错误的冰冻的记忆。
      他的鼻孔里还有绝望的冰冻的呼吸,
      他的心里还有一些丧失的苦恼,
      他紧握的拳头中有耻辱,
      他的胸中有苦闷的我的憎恨。
      我站在移开羞眼的冷淡的花中时,
      我感到了使他握紧拳头的耻辱,
      在他的额角上感到了绝望,
      他的冻僵的苦恼使我心如坚石。
    翌晨,她醒来,
      我游移不定,想想她。
      她站起来挡住窗光,
      雪白的肩膀熠熠发亮,
       当时她的身体,
       在强烈的金色光影下模糊。
       她的乳房晃动着,
       象盛开的蔷薇。
      她把水淋在身上,
      她的肩膀,
      闪着银光,
      湿漉漉地晃动,
      象蔷薇那样起皱纹,
      并能听到纯洁的花瓣伸展开的窸窣声。
       窗旁布满阳光,
       她摇动着金色的影子,
       她的全身象太阳一样发光,
       象蔷薇和蔷薇在攀比一样。

        刚从伊萨尔河摘来的一点蔷薇花,
      凋谢了。红里透紫的花瓣,
      在桌布上象河面上漂浮的小舟,
      她从桌子对面向我微笑,
      她说她爱我,
      我吹动小舟,使它穿过茶具中间的浅滩,
      然而,它满载亲吻怎么也浮不起。

        蔷薇伸展出花蕾,
      我看到女人的灵魂在她的瞳孔里。
      我兴奋得发抖,坐着看着,
      魔法变出的神秘的花。
      日复一日,从忌妒的花蕾中,
      我的宝贝悄悄地出来,
      每天,围绕着世界,
      我的幸福渐渐地扩展,极大地扩展。
  •     如题 读起来很舒服 文学大家的妻子会回忆文学家 诗情画意浪漫生活
  •     “在那儿的第一个春天差不多全和花朵连在一起,最初是森林中发现的紫罗兰,整片整片的,如地毯一般。… 在田野旁的伞松林边上,是红色或紫色的银莲花,细细尖尖的,样子十分奇异。还有红色和黄色的野郁金香、蜂兰和紫色的兰花…各种各样的花卉厚得就像天鹅绒地毯,又像是安吉利科笔下的浓彩风景画。” 两人在佛罗伦萨领略地中海的春天,甜美的鲜花接连不断。他们四处漂泊,但在每一个生地,都能拥有充实而富有创造力的生活。都是天才。
  •       不敢说这本书有多好,也不敢说自己的这几个破字可以称作评论。
      昨天下午看的,而且还没有看完,因为电子书莫名其妙的只有一半,不过自己也不急着把后面的看完。
      第一部分是讲两人的相识和最初的热切,基本上劳伦斯给弗里达的信,也基本上都是爱啊爱的--可能弗里达把着这些信放在书中时心里满是回忆的甜蜜,不过作为读者,我一是觉得很无味,二是觉得,这以前的人说起爱来似乎是比现代的我们更直接、更有信心(总感觉现在的人不知道怎么去爱)
      第二部分是我最喜欢的,完全是两人的柏拉图世界,似乎与世隔绝。
      战争的爆发给劳伦斯敏感而向往美好的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有血有肉的劳伦斯--他不仅是活在自己理想世界的劳伦斯,他也时刻为世界而担心忧虑着,就像弗里达说的“他是一个深刻的生活家”。
      弗里达对景色的描写也是喜欢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她总说自己的生活是因为劳伦斯才如此的不一般,但我相信那只是她表达爱的一个托词。书中的景色描写(尤其是第二部分和写澳大利亚那一部分)都无不突现这位劳伦斯眼中“绝无仅有的凤凰”真的是一位值得他付出和拥有的性灵的女子。
  •     他老婆的文笔原来业是这么的好,娓娓到来,丝毫不显做作。
  •     读的过程中想到了楚门,想到了追逐与勇气,拥有这些才配享有幸福。
  •     不需要幻想
  •       值得一读,不管对劳伦斯作品是否感兴趣,他的经历都十分传奇。他女朋友还写了一本《私人档案》,不知现在还找不找的到副本,这两本要一起看。
  •     弗里达的孩子们呢?幸福吗?
  •     这书应该叫我与洛伦佐的流水帐吧
  •       文如其名。《不是我,是风》虽是弗里达对劳伦斯的回忆录,但书籍的线索并非由详细、完整的事件构成,而是如同风一样流动的意识。弗里达跟随着无常性、任意飘荡的风,风到哪里,她的文字便落向哪里。她忠诚于她的感觉,忠诚于一瞬间眼前劳伦斯的形象与自己对往事进行追忆时当下的印象。
      人在栅栏之内。若只见栅栏,会想如此就好。若见到栅栏外世界,知晓世界广阔,就会明白栅栏只是栅栏。它横亘于此,表面看起来无法逾越,其实只不过是个障眼法。有勇气的人会穿过它,迎向新的人生。弗里达在书中便是用栅栏来比喻自己。她31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有着外人看起来美满幸福的婚姻。但她遇见了劳伦斯,他的出现使她燃烧,并且义无反顾迎向劳伦斯。就一个有着稳定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抛弃所有,金钱、地位、亲情。同时还要承受所有责难,社会舆论,家庭的反对。弗里达说过,社会的标准不真实,其游戏不值一顾。在劳伦斯的引领下,她与这些标准战斗对抗,即使颠沛流离,在城池、村镇之间不停穿梭,但她从无悔意。她坚强伟大,若劳伦斯有所成就,那么无疑,弗里达每时每刻都在为他的成就添砖加瓦。
      书中引用大量劳伦斯写给相熟人的信件。这对于认识劳伦斯来讲意义非凡。阅读小说可以间接了解一个人,阅读散文可以侧面了解一个人,而阅读信件则是可以真正深入到他的内心。毕竟小说、散文可以用辞藻来修饰,且其中不乏隐义,信件却可以直接触摸此人的真实。他的生活,态度,身体是否健康,某个时间段存在什么样的烦恼。
      感谢当友冰豆粥。2008年,在阅读完劳伦斯散文后,她曾建议我阅读《不是我,是风》。虽然时隔一年半我才拾起这本书来,但请相信,假如你阅读,你就会发现横在你面前的栅栏正在打开一处缺口。它将指引你脱离一成不变与乏味。
      
      
  •     纪实性的东西写出来就极少有人评判了
  •     大一的时候读的。我tm连一本DH劳伦斯的书都没看过,看这个纯属是当时觉得书名好好听._.
  •     《不是我 是风》,拿到这本书,无论装帧还是内容,都非常喜欢,真的的懂得了什么叫爱不释手!
  •       作为劳伦斯的伴侣,弗莉达这本书有多一半都是劳伦斯信件的堆积。这样可以让人了解很多原始资料,但是却无法形成对作家完整的印象。更多时候,弗莉达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从信中看,劳伦斯和老岳母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难道老外也有“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的毛病?
      另外,文字的翻译实在一般。
  •       弗里达是个勇敢的女子。可以抛弃孩子、丈夫、地位,去追寻劳伦斯,追寻自己的新生活。尤其喜欢封面里的那句话“这次,我不是为了到你那儿去寻找休息,而是为了开始新的生活。”
      男子对于女子,仿佛就是依赖、生活的全部。弗里达却不这样认为。她和劳伦斯在一起,是自由、平等的。羡慕这样果敢的女子。
      本书翻译语言流畅,细细读来还是不错的。
  •     弗里达的文字优美,书的质量及性价比都很高。拿在手里的感觉心情都会很愉悦
  •     我们回忆,本来就不是为了追求真实,而是为了我们自以为的温暖,我们需要的美。
  •     可能是翻译的缘故,感觉不到美,语言或情节。似记流水账,未能对劳伦斯的个人有更贴近的了解。而且,虽然作者在文中经常直接表述对劳伦斯的爱,但是,的确感觉不深切。是赠送的书,所以,也就罢了。
  •     火车书
  •     那一直在你身边的,不是我,是风
  •     有关劳伦斯。加入购书单。
  •        看了劳伦斯的“在文明的束缚下”,十分喜欢,就看了这本他妻子的回忆录。里面有许多劳伦斯的信,从信里可以看到劳伦斯的人怎样。
       不由让我想起上个月看的陆小曼写的“寂寞烟花梦一场”,回忆徐志摩,有了对比,弗里达的文采比陆小曼强多了,而且从劳伦斯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性。陆小曼的书中也有许多徐志摩的信,但都是情书,好像离了爱情就没法活了。相比之下,我更羡慕劳伦斯,他和妻子是平等的,徐志摩太疼陆小曼了,总是娇惯,这样就不平等了。
       两本书一起看,更能看清劳伦斯,一个天才,他的思想和他的生活一样桀骜不驯,自由自在!
  •     “过去我负伤碰头什么的,没有任何人为我着想,所以我不理解人们的心,我感受到那样的温和,这一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奇迹了”大学时候夏天宿舍桌上一本书被风刮动作响,室友问是否我在看书,我说不是我,是风。现在才知道这句话原来是一本书,还是一本如此细腻温润的回忆录。
  •     他爱的是她的本质;而她从他身上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并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不是男欢女爱,更不是相夫教子啊!
  •     上帝是公平的,不会给夫妻双方同样的才华
  •     很喜欢这本书,内容好,质量好,值得一读。
  •     收到这本书时发现是旧的,边角都破损了,只好自认倒霉
  •     看完倒是对弗里达很感兴趣
  •       私奔在中国人眼里不是一个褒义词。唇齿间吐出这词时多半带有鄙夷不屑的神色。其实私奔这挡子事一直是成者为王败为寇的。 倘若做的不好,私奔的结果便只能如安娜.卡列妮那,最终把自己孤独地交付给冰冷的铁轨;若是做的好,私奔也可以如劳伦斯夫人描写的如此令人希冀和向往。      在劳伦斯的散文中,他反复想要表达的就是生命的活性,灵魂与本能的自由,应该诚实于人的本质,男人忠诚于自己的男性本质,女人忠诚于自己的女性本质,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人与环境这间发生内在而自然的关系,真正活生生的关系,否则就是背叛生命。      他散文的内容是那么健康、那么光明、那么纯洁、那么精深,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充满赤诚的热爱与激情。那么他的生命、他的生活呢?      他是如何爱上一位有“脑袋里的性”的有肤之发,如何私奔,如何双双旅行在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的大地上,生活在海边、山林、高原、湖畔、牧场及城市中?如何爱他的妻子并与家人、朋友们真挚地交往,与世界各地的人与环境发生真切而自然的关系,如何强有力地以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感知和强烈的表达愿望来写作、绘画,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劳伦斯夫人弗里达在这本《不是我,是风》里真实地记录下劳伦斯生活和他们的爱情。      劳伦斯夫人如是说: ★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里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我们生命中若有人慷慨如此:“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你是会惧怕还是彻底地感动,你会不会毫不犹豫地去索取和奉献?你会不会慷慨地为之付出你的一生?      。。。。。。。。。。。。
  •     所有人都指责我们,反对我们。我很惊奇为什么世间的一切都不理解我们的生活也是正确的、美好的呢。实际上我不理解。我说,“劳伦斯,为什么人们不能象我们那样从人生中得到许多东西,从而使生活更幸福呢?谁都可以用我们所用的很少的钱变得幸福。”他一半认真一半开玩笑地答道,“你忘了我是天才吗?”
      当时,我还没有感到他是位天才。因此嘲笑他。现在我才明白过来,他的魅力都产生于他的天才。
      他有着绝对的自信,他确信上帝和他同在。我们去澳大利亚途中遇上风暴,我感到害怕,说:“要是船沉了……”他说,“我乘的船不会沉。”
  •     romantic,我总觉得真正的爱情就是充满了浪漫的,不管会不会永远浪漫,但是一定是一种震慑心灵的浪漫,在此之上重新构建世界,此后,漫长的时光也能相守。
  •        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里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一直怀念起小时候偷看劳伦斯的《虹》、《儿子与情人》的面红耳赤之感
  •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命个体;
       在某个时间遇到一个对的人,是为缘分;某个地点邂逅一本直达内心的书,是为缘分……
       你认为这个人是为你而来,而你是为他/她而生;
       你认为这本书的主角是你,而最适合的读者也是你!
       这正如《不是我,是风》……
       我认为故事的主角是我,只是置换于不同的时间地点身份国度等不相干因素;
       坦白来讲,我至今依然无法理解劳伦斯的天才,或许是时代使然,我们已经无法读懂他的才智也无法理解那种清醒的勇气;但又如何呢?这丝毫无损于他作为一个真性情的男人形象,毕竟这是一个缺少男人的时代.
       “什么是男人”已经被许多人给概念过、定义过,这里边包含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热血男儿,也包含乳臭未干、不谙世事的小男孩,包含那行幸福和悲伤的女人,被男人宠或者被男人伤;只是我觉得这个词汇包含着太多的自由与才情,让人重生与毁灭,让人信仰与沉沦,让人但当与放弃,这一切的一切便是男人。女人呢?一样的道理,“他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类的猜测是毫无意义的,它呈现的就是原本的男人和女人,两种对立、融合的情感载体,值得尊敬与蔑视,因为他们只是男人与女人而已。
       世上万千情爱事,好像我们记住的只有眼泪和悲离,只有劳伦斯和弗里达是一种例外,他们那种人格的智慧与独立、承担的勇气与觉悟非常人可比,这注定是一段让人仰视的感情,几多风雨,他们像两个饥渴的孩子吞噬着对方的爱,懂得奉献、知道索取,这才是爱趋于长久的唯一法门,别无其他;而我们倾尽一生居然难以得其真谛;我们都以为自己是有故事的人,其实我们只是作茧自缚罢了。
       《不是我,是风》是那种能让人找回自己,找回温暖的灯火与港湾,找到执手相牵的那个人,真正的爱情就像永不停站的列车,就像那不落的太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