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地理人物 > 呼兰河传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7
ISBN:9787503312427
作者:萧红
页数:188页

书籍目录

1 丛书前言
2 评选委员会
3 丛书编辑委员会
4 丛书书目

作者简介

呼兰河是萧红的出生地。最苦难寂寞的1940年,萧红在中国的南端香港,把记忆中的生命情感写成一部《呼兰河传》。感情是寂寞的,冰冻的,凄婉但是淡淡,单调而绚烂。“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样的文字,茅盾也说不清是小说、自传,还是叙事歌谣。这部书成了萧红的绝唱,1942年1月22日,她病逝于凄凉中。

图书封面


 呼兰河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BBC的记录片说美国蓝调音乐是“Poetic tales of lives untouched by either lipstick, or collars"。天然去雕饰,是属于蓝调音乐的诗意。萧红的《呼兰河传》也应归于此列。萧红文字的美如入化境。体现了中文字独特的美,节奏明快,表现力十足,又不失细腻灵巧,正如史湘云的身段,结实而富有弹性,“鹤势螂形”。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回忆录,在呼兰河的小城里,有萧红童年的一切。呼兰河的世界一分为三。其一是化不开的亲情,年老而神志清明的爷爷,把绝大多数优秀的品质传给了她,给了她后来很少能遇到的温暖。其二是故土风情,活灵灵的生活,北土荒凉的景色,独特的北方小城给了萧红永恒的回忆。其三是呼兰河的大泥坑,正巧在大街正中,雨后形成深深的沼泽,吞噬过路的人和动物。呼兰河人总是受泥坑的困扰,埋怨,看热闹,但从没有要填没了它的打算。把中国人的末世心态写得那么苍茫,末世中的生机那么鲜活,几乎不像年轻女人的手笔。前三分之一只写故土风情人物,后半程写亲情和人间。大泥坑串起一条总线,从之前吞没了狗马,到之后吞没了活生生的人,到最后竟然诞生了一位它吞没不了的人。小说妙,妙在形散而神凝。初看是回忆录,温暖、活灵活现、伤感和琐碎。细看是小说,荒凉四溢。深看是战斗檄文,切开了肌肤,流出来一摊脓血。切开爱的回忆,唤醒黑色的真相。萧红29岁上完成《呼兰河传》,29岁正是年轻女子黄金般的年龄,美好,充满活力,萧红31岁离开人世,早谢的花朵自有她的悲情,这种美好与悲情在《呼兰河传》完美地交织到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读者可以对阿Q的命运无动于衷,但没法轻易略过《呼兰河传》里的伤痛,这就是女性作家的独特优势--比较男性荷尔蒙的强大战斗欲望,她可以更美好,也可以更痛切,由此更紧地抓住读者的心灵。还有什么比美好中的毁灭更让人悲伤和愤怒呢?还有什么比强烈纯真的爱背后的黑暗更能让人颤抖呢?所以女性作家如萧红,在鲁迅面前也不会显得个头矮小--她的悲悯和洞察力淹没了一切。萧红是孤单的。最爱的爷爷早已不在人世。熟悉的故园大约已经荒芜。玩伴团圆媳妇死于家暴。只有那大泥坑还在继续吞没生灵。萧红也是自由的,她喝着呼兰河水长大,她热爱故乡,她看到了真相。我对她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嫉妒,包括才气和心灵的自由度。小说的结尾,最后一位重要人物登场,这位潦倒的磨坊工人在这吃人的世界里顽强地生存下去,不肯被大泥坑吞没,很低调也很强硬,描写他的文字是纯纯地白描,如果不是特别关注,几乎猜不到为什么要以这样的人和事来将一部堪称才情横溢的小说收尾。从《呼兰河传》可以看出,萧红超前得不会有好下场,萧军或鲁迅勉强接盘已属不易。但也许,这样的女人在任何时代都会显得格格不入,太锐利太纯真太有才。如果没有早逝,她会进化成什么样?这种揣测让人有点轻微眩目,浮想维纳斯的断臂也不过如此。
  •     我用这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小说,不算快,也不算慢。读时,我总会不禁联想起沈从文笔下那个民风淳朴、环境安宁的湘西古城。  可是,与读边城时不那么相似的感觉是一种明显的心痛,心痛于呼兰河人民那种被无知与迷信包围的“淳朴”,那种囿于科学与理性的“热心”。  的确,没人想把小团圆媳妇害死,那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十二岁女孩。可是从她出生起,就生活在了迷信与愚昧的围栏中,不会人去拯救她,因为所有人都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甚至根本就是迷信与愚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当她的婆婆为了好好管教她,而把她吊起来打,为了嫌她乱跑,而用烙铁烙在她脚心时,我看到了愚昧可以把人变成的可怖模样。可这又绝不是一个人的错误,因为邻居听了并未感到什么不妥,她们并不自知,仿佛她们也都是这样管教小辈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那个婆婆和邻居们也是受害者,这种闭塞生活让她们麻木愚昧,同样值得人们思考与同情。当小团圆媳妇终于不堪折磨,病倒在床时,家人不但不求医,反而依照传统,为她请来了跳大神的,希望能够以此治好她的病。而邻居们也只是当个节日凑热闹似的,看着大神在院子里跳来跳去,似乎忘记了屋里还有个垂死的女孩。治不好,大神就说她被鬼魂附体太深,于是人们纷纷附和,转眼间,那个原先活蹦乱跳的孩子变成了“妖精”。而后,出于好心的婆婆再次听从大神的建议,让人将她按在盛满滚烫开水的大缸中烫了三次,以此做为最后的努力……终于,又一个迷信的祭奠品诞生了,好好的小女孩被活活折磨死了……看到这里,我真想跳进书里给那些人几个大耳光。可是我不能,即使能,我也恐怕要在里面因为触犯各路神明而被开水烫它个好几回。再往后,看到冯歪嘴子的生活,又想起了《活着》里面的福贵,只不过,福贵喂的是牛,而陪伴冯歪嘴子的是一头跛脚驴。冯歪嘴子给磨房掌柜的打工,他偷偷的结婚了,他的老婆抱着孩子,在冬天里盖着几张麻袋睡着……后来她因为生第二个孩子死了,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健康的老大和一个几个月都几乎没长的老二。在别人眼中,冯歪嘴子已经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可他并不这么认为,他看到别人生活的样子,他觉得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也应该生活成那样。再说,他的大儿子已经能牵着驴去喂它喝水了,每每看到,他那双含泪的眼睛里就立刻充满了笑容……我相信他会坚强地活下去。但是说实话,我相信又有什么用呢?我不能代替他和她受罪,也不能代替他们享福。慢慢地,我明白了:每一句对呼兰河城里这些人这些事的评价都是多余的。作者只是告诉我们曾经有那么一个城,一群人,发生过那么一些事情。不论你对它持怎样的态度,它仍旧不会改变,它是围栏,活在其中的人冷暖自知。不论我怎样的同情与感动,他们不会知道,也不愿知道。日子在他们那里依旧缓慢地流逝,一如往常。我从呼兰河走出,也将开始我的生活。
  •     读《呼兰河传》的时候,会想起那个流传很广的打豆豆的冷笑话。许是文中的“我”如同豆豆,一切的苦痛都只朝向我。一切一切的残忍、冷漠、伤害就像祖母躲在窗后用的针,刺进手指,痛到灵魂深处,从此,成为缠绕一世的梦靥。第一次读萧红的文字,那些潜伏于冷漠后深暗无边的绝望如同一场梦,恍如隔世。却分外醒目。始终以为,这是篇灰暗的散文。萧红说:“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时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但愿这样一个遍体鳞伤的女子, 沧海桑田后,能在文字的安抚下,释怀。也许,人是由他的记忆构成的吧。故事结束时,浮在眼前的是荒凉的院子,寂寞的童年,那里面有祖母的针扎,父亲的踢翻。料想,回望的时候,那曾经的一幕幕,如同诅咒,在头顶盘旋 挥散不去。“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如同一场反反复复的噩梦。然而“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事呢?虽然父亲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她在 吹牛。无论大泥坑子的喧嚣还是团圆媳妇周遭的热闹,觉出的反而都是无垠的荒凉。是不是女孩子都热爱说反话呢?关于小说的结构、语言,关于大泥坑子的隐喻,关于看客,关于那些空虚、冷漠的灵魂,关于那些脆弱而顽强的的生命,关于那个破败的世界,已不愿多说。因为这所有的一切,在我看来,不过是为荒凉的记忆做一长串的注解。而我说的只是荒凉本身。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出色的小城小说,写出了小城里的人,淳朴民风,但没几个人有好结局。祖父是童年里温情的记忆,也是我眼中真正的善良人,小说文字很简单,却能发人深思。
  •     质朴的文字,无声的控诉
  •     童年喜与悲都是弥足珍贵的。
  •     很荒凉
  •     讀蕭紅的小說就是坑 算小說麼讓人讀不懂 算詩麼又不夠格 胡風先生批評的好 這蕭紅同志嘛 無組織無修辭無情節 語言張力還是不錯的 你說是不是的撒
  •     民族志式的小说,语言平静优美
  •     好像是在南阳看的,看得心里特悲凉
  •     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     最爱之一,读过几遍
  •     第一章还是写得不错的
  •     生活被时间拉长形状,稀释成一份份苍白平淡的剪影。可身处其中的平凡人,却以近似冷酷的韧性活出了击穿历史的从容
  •     东北民俗画
  •     冷,悲,盖不住通透的凄凉
  •     确实有鲁迅的影子,只是没有鲁迅那种痛打落水狗的执拗,而是多了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悲哀
  •     #2015109#
  •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萧红,一读便停不下来。那种细枝末节的琐碎言语,那种夹杂回忆与儿童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当时可谓极具原创性。即便现在看来,萧红对淳朴语言诗意般的把握都难有作者出其右,我朝开国以来有的是语言淳朴的作者,但他们的淳朴是直白的淳朴,是对语言的粗俗派遣;萧红的淳朴是有诗意做底的。这虽然被称为小说,却是一片土地和一个时代的回忆录。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被人遗忘的偏远土地,而这土地上的每一张面孔组成了这个小城的面容。这些苦难可能已经成为历史,但触动心灵的人性万象依旧笔墨未干,在任何时代都是永恒的。
  •     一座小城的记忆和情感。只是开头那段我怎么都读不顺。
  •     荒蛮带来的阵阵凄凉
  •     以孩童的视角去回忆呼兰河的人和事,充满天真烂漫的情思,和对蒙昧的人们的疑惑。书中有诸多对人生荒凉的思考,和对生命形式的诘问,到底是挣扎奋斗还是得过且过,是逆来顺受还是随遇而安。值得思考。
  •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     结构还是松散式的。内容、气质上都是《朝花夕拾》+《呐喊》。结局是一个光明的留有希望的结局。
  •     上世纪中国农村的生活,很有共鸣,虽然我是山东的。 这场景,这感想,这文笔很像我自己,自己也曾经独自玩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巨好看 虽然萧红的文字很冷 但是看到她写外公那一段就感觉无比温暖
  •     今天下午一口气读完了,想到了《城南旧事》都是回忆童年身边的人和事,两本书中的人都是穷困潦倒悲惨的,但是《城》里写的多是人情的暖与坚毅,而《呼》中却只有“我家是荒凉的”,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这大概和两者的人生经历有关吧,想想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坎坷不平最终客死他乡。喜欢她写的书
  •     共鸣
  •     看过的第一本萧红的著作,看完之后便想再看一遍,很喜欢有二伯这个人物,也喜欢她对祖母的态度的描写和对祖父的情感表达。
  •     那个时代的丑陋。
  •     泥坑,跳大神,團圓媳婦和有二伯,這是我對蕭紅呼蘭的印象。
  •     前两章的描写太生动了!
  •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真是凉透心底让人着魔的文字。芸芸众生各有各的挣扎,才华如萧红,最终也是淹没在自己无尽的荒凉和寂寞里。
  •     我以前不以为然,现在看是我狂妄了。
  •     不知怎么的形成描写战乱的印象,读来后才明了是地方志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文火慢炖,架起柴烧一锅水,呼兰河的人事就这么咕噜咕噜得冒开了。有有兴味的,也有辛酸不堪的,徐徐袅袅。
  •     非常熟悉,非常熟悉,非常熟悉
  •     大一下上现代文学史时读的。
  •     文字疏离 冷寂 讲述呼兰河城里的往事 看到时代 看到那时代下的人 冷漠吗 无奈吗 还是我爱着这一切又无所爱的哀
  •     每天在地铁上的一个半小时成了一天的期待。坐穿四号线仿佛也不是个事了。
  •     看的时候不时想起聂绀弩对萧红说:“你是写出《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才女,你不是人间的食客。”这一篇篇的小文,真是好,写得诙谐,写得朴实,写得波澜不惊,写尽人间世的沧桑和悲凉。
  •     2017.2.23 琐碎而简单的语言,写呼兰河小城的人鬼神,尤其是盂兰盆节,清新可喜。长大后的人生常是苦乐参半,现在回望童年也总带有着一丝寂寞和荒凉,但因为曾经的人和事,所以才不得不把他们记录下来。
  •     家乡。
  •     2015.6 在花园玩耍和团圆媳妇这两章让我印象深刻
  •     一年之后竟然莫名开窍了,觉得写得简直不能更棒了!明显可以嗅出萧红的才气完全是天生的,短句用的简直太灵动了!= = 只是每次一脑补上东北口音就觉得怪怪的哈哈哈哈哈
  •     第一章大坑,二风俗戏台,……我的祖父……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 =…………
  •     读下去喜欢下去的感觉,孩童的视角,天真毕现。沉重的时代在轻快的口吻下变得很轻很轻,可爱又值得悲悯的世界。
  •     我还真的蛮喜欢的。她黑的还是极其的有趣,有趣~~
  •     萧红最经典的著作,个人非常喜欢
  •     读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一个熊孩子的视角,不难想象呼兰河那座小城的构建以及城内居民的生活,也不难想象作者千帆过尽之后仍保有的心无旁骛。
  •     小学的记忆啊
  •     接地气。中国大众普遍的(也许是曾经的?)不痛不痒的活着;无意识的集体暴力。
  •     那一段写后花园和爷爷的真好看。电影里也念到了。
  •     为了去看《黄金时代》。这算是蒙太奇一样的写作手法吗?啊还有为什么我总是分不清她和丁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