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凤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科学家 > 陈恩凤传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07740790
页数:33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 克尼堡和柯尼斯堡 陈恩凤自己填写的档案和简历里,在德国留学内容不到60个字:“1935年11月至1938年4月赴德留学,在克尼堡大学研究院攻读土壤肥力,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38年6月回到长沙。” 在网上搜索“克尼堡大学”,但搜索到的全部是陈恩凤自己简历中的60个字,或是他的学生们照样写下来的。 在德国现存的大学名单里,找不到这个“克尼堡大学”。 陈恩凤的人事档案主卷部分不在沈阳农业大学,留在农大的只是一个副卷。档案室的韩主任说,陈先生的档案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我在农大的档案里认真查找,没错,凡是由他填写的所有登记表上,留学一栏都填写着同样的校名。 德国的大学以治学严谨著称于世,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怎么会在网上找不到? 德文的一个特点是可以拼读。比如Hochschule Esslingen,这应该是拼成爱斯林根科技大学。但如果拼成意斯林根也是对的,是不是拼读有误? 可我们都知道,陈先生的严谨是公认的,即便是拼读有误,也会在搜索中有相关提示。 为什么会没有呢? 会不会是德国也曾有过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就像中国曾经有过的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等等,都在1952年兼并进某所高校而不复存在呢?即便是这样,这些老牌私立大学的踪影也还会找得到。会不会是语言阻碍了找寻?另外,陈先生是于1938年回国的,难道这所大学的人间蒸发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什么联系? 这时,陈恩凤的长子陈锡平寄来了邮件。这位远在上海年逾古稀的兄长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他的第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里,提到过父亲留学和回国。他说父亲到德国后先学德文,“三个月之后即赴东普鲁士的克尼堡大学拜见导师”。 这所大学的具体地址是在东普鲁士。 还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加上东普鲁士后,仍然没有克尼堡大学。但是一个名字跳出来:东普鲁士的首府在K(o)nigsberg——柯尼斯堡。 再输入柯尼斯堡大学。 于是,这所有着400余年历史的大学在氤氲的远处,微笑着接纳我的注目礼。 这个城市有一个我们这一代人还熟悉的新名字:加里宁格勒。而柯尼斯堡大学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言

《陈恩风传》的出版,是沈阳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读了这部传记,又一次勾起了我们对陈恩凤先生的不尽思念。传记书稿中那些精心拣拾的陈恩凤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片断,让我们能够较为完整、连续地了解陈恩凤先生人生的历程;陈恩凤先生这样一个杰出的个体生命的修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知了那段刚刚过去的历史,深切地洞悉了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沈阳农业大学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坎坷、经历中的多灾多难。在曲折与困难面前,老一代沈农人从来没有动摇过理想与信念,他们迎着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奋勇向前!正是他们的所为,才有了今天沈阳农大的发展。    1952年,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北迁,和因抗美援朝迁往哈尔滨的原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在沈阳东陵重建沈阳农业大学的前身沈阳农学院。60年来,在沈阳东陵天柱山脚下,几代沈农人以其自身特有的忠诚、执著、智慧和勤奋,谱写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陈恩凤教授长期担任学校副院长、院长,为学校的创建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恢复重建,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陈恩凤先生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根本、教师业务培养要“少而精、学到手”等办学思想与治教理念,成为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启迪着我们,必将继续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这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对那些创业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历史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懂得珍重,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历史使命,每一代人都要自觉地承担!    陈恩凤先生是著名的土壤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有幸成为陈老师的学生,是在38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著名土壤学家、一级教授”等非公开场合的介绍让我们为有陈恩凤教授这样的老师激动不已,而对他“反动学术权威”的批判更让我们心中布满不解,感受着“美好”中的“缺憾”。即使是在那些岁月,陈老师也从没有放弃对土壤科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教导我们要坚信土壤学是科学、一定能够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他终生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深邃的学术思想、丰硕的科研成果、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影响广泛:作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他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陈恩凤教授是我校最杰出、最长寿的师长之一。和其他老一辈知识分子一样,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勤奋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他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严谨务实的品格和果敢硬朗的作风,在9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始终如一。他老人家言传身教,让我们初懂如何做学问、做事和做人并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努力实践。他老人家留下的精神财富,使聆听过他老人家教诲的我们这一代人受用终生,作为特有的沈农品格,应该得到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进入21世纪,当年创建沈阳农大的师长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们写就的历史将长久地影响、温暖这所大学。此时此刻,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有过他们是沈阳农业大学的幸运。    正因为如此,这本传记的作者真的是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为完成本书稿的写作,她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几乎采访了所有能采访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知情人,广泛地收集素材,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她用默默的辛劳把自己对文化寻根的理性追求变成文字,为我们回望学校历史传统、找寻积淀一代又一代沈农人内心的精神精华开拓出一条捷径。她之所以着墨于往事,是因为她懂得今天的沈农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才能更加积极努力地创造明天。    时代在前进,沈农也在发展。回眸历史,尊重历史,是要很好地总结过去,通过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凝聚一代又一代人朝向科学发展的目标迈进。当我们珍视、敬重老一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时候,一个更为美好的精神与文化氛围正在沈农校园里悄然勃发,而这正是对陈恩凤教授等老一辈的最好纪念。    张玉龙    2011年9月17日于沈阳农业大学

后记

能为陈恩凤写传记,是我们的荣幸!    从收集资料开始,到书稿付梓,用了近3年。那个曾在我们眼里并不特别熟悉的老人,随着资料的积累和采访的深入让人倍感亲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读者看了这部传记没能有些许感动,那一定是作者没能写出陈先生的风采。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接受采访、提供资料的人有:石金成、张尔平、彭健、张和平、李鸿鸣、冷绍哲、徐贵华、张玉龙、唐耀先、须湘成、陈维新、刘孝义、金耀青、谭成君、张继宏、王秋兵、韩晓日、依艳丽、汪景宽、关连珠、刘明达、张旭东、窦森、孙福军、周航、陆欣来、孙为华、张惠林、张宝环、王汝镛、谢群、尚广林、杨牧兰、王娟、陈光华、焦静娥、胡晓梅、王深、李晓安、安俊学、,李沫、张辉、刘丽娜、李启坤、韩艳君、杨思尧、张宜军、于洪飞、亓国、马迎杰、聂颖、赵书平、王乐成、陈珏、陈锡平、陈锡时、陈锡群、陈冲宇等。支持或参与采访和调研的有:赛树奇、赵书平、何常吉、王冰。提供帮助的还有:朱巍、董俊厚、杨奇、朱四光、雷庆国、李晟阳、韩晓东。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初国卿对校园寻根文化给予充分肯定并推荐了人物传记图书、编辑体例和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沈阳农业大学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所给予的鼎立支持。    感谢九三学社辽宁省委的鼎立支持。    特别感谢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张玉龙为本书做序。    感谢责任编辑许力、方晓喆的认真细致和辛劳。    人们常说,身边没有风景。王琦从毕业留校一直到退休都生活在沈阳农业大学,李严冬就出生在这所大学里。对这所大学的依赖和感恩,让我们在追踪建校之初就在里工作的人们的足迹中,感到骄傲和快乐。但愿读到这本书的人们能和我们有一样的体会。    因为学识所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作者    2011年9月9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求索
第二章 跋涉
第三章 耕耘
第四章 赤诚
第五章 至仁
附录1 陈恩凤著作年表(陈恩凤整理)
附录2 我的简历材料
附录3 陈恩凤书信选
附录4 陈恩风子女纪念文章
附录5 陈锡平复王琦同志函
附录6 从夏坝黄桷树到江湾五角场64年前的往事
附录7 在纪念陈恩凤百年诞辰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九三学社人物丛书:陈恩凤传》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九三学社人物丛书:陈恩凤传》是《九三学社人物丛书》之一,由王琦、李严冬著。《九三学社人物丛书:陈恩凤传》主要内容包括:求索、跋涉、耕耘、赤诚、至仁、陈恩凤著作年表、我的简历材料、陈恩凤书信选、陈恩凤子女纪念文章等。

图书封面


 陈恩凤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母校的老教授,伟大的土壤专家。想想毕业四年我做的事,真是无比惭愧啊,像老先生学习,为祖国农业现代化而奋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