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黑夜漫游》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拓展读物 > 茫茫黑夜漫游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40219635
作者:[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页数:310页

小说的韵律 兼谈翻译是非

很高兴能够在我还年轻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它使我感动,使我疯狂,使我在一片黑暗中听到了动人的旋律,如诗,如歌,像是夜空中陡然飘来的乐音。是啊,那就是音乐。那是语言创造的传奇。请看:       我们生活在严寒黑夜,     人生好象长途旅行;     仰望苍空寻找出路,     天际却无指引的明星。       ——沈译《茫茫黑夜漫游》       我们的一生是一次旅行,     在严冬和黑夜之中,     我们寻找着自己的路径,     在全无亮光的天空。          ——徐和瑾译《长夜行》题记       这是作者杜撰的一则瑞士王室卫队之歌。    可是,我却由衷地喜欢后者。前者的优雅,却破坏了它内在的韵律,使它由一首诗变成了散文。而后者,却显示了勃勃的生机,那是生命的律动,无望,却不缺少光明。这正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我想,一部伟大的作品,源于对生活的描摹,犹如摆上一面明镜,照入芸芸众生,于是,在这其中,我们都看到了自我的身影。不不,不仅如此——伟大的作品,是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敬意的,那里,不仅有黑暗,更有光明。如雨果,如鲁迅在革命者坟头献上的花。    这部作品里,我们听着作者滔滔不绝地讲述,追随着作者的脚步,游历世界,我们随着他喜怒哀乐,品味人生,宛如作者就在我们面前,那些文字随机转化为声音在我们耳边响起;这使得作品看上是那么松散,仔细品来却有内在的完整性;这部作品,看上饱含控诉,却又不乏温馨,更主要的是,她的言语像是一首诗,捡起一句,读来犹如音乐在跳动。这部不是典雅的句子所能给的,他是活生生的,像是雨后的小草,是狂野不羁的。如这一段:       “我难道是地球上唯一的懦夫?我心里这么想,而且怀着极度的恐惧!……我是否陷入了二百万脱掉锁链、武装到头发和充满英雄气概的疯子之中?他们有戴钢盔的,有不戴钢盔的,有不骑马的,骑摩托的,吼叫的,坐汽车的,吹哨的,射击的,密谋策划的,天上飞的,跪着的,挖沟的,隐蔽的,驱马跳跃在小道上的,把车开得劈里啪啦响的,他们关在地球上,就像关在疯人院里一样,要在地球上摧毁一切,把德国、法国和新旧大陆统统摧毁,把一切生灵统统摧毁,他们比狗还要疯狂,居然喜欢自己的疯劲(这点是狗所不及的),比一千条狗还要疯狂一百、一千倍,还要坏一百、一千倍!我们真行!我想,我真的加入了世界末日的十字军远征。”       如:    “在精心组织的葬礼上,人们也都十分悲伤,但心里仍在考虑遗产,考虑未来的假期,考虑那娇小可爱、据说性欲旺盛的遗孀,还考虑相比之下自己会活得长久些,也许永远不会死掉……谁知道呢?    “ 当你走在送葬队伍后面时,所有的人都会向你举帽致敬。这使人感到高兴。这时可得举止文雅,神情得体,不能高声说笑,只能心里欢喜。这是允许的。在心里干什么都行。    “在战争时期,人们不是在中二楼里跳舞,而是在地下室跳舞。这点战士们可以忍受,他们甚至喜欢这样。他们一到就要跳舞,但没人觉得这样做可疑。其实,只有勇敢才可疑。让自己的身体勇敢?你等于是叫蛆勇敢,蛆颜色淡红、苍白,身上软绵绵的,就像我们一样。”       “我们之间有五个法郎的隔阂,就足以产生恨,希望他们统统死光。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五个法郎的隔阂,就不会有爱。”       “人的身上已经没有很多音乐,无法使生活像舞蹈一样优美,情况就是这样。整个青春都已死在天涯海角,死在鸦雀无声的真理之中。……真理是快要死去但又死不掉。这个世界上的真理就是死亡。必须作出选择,要么死亡,要么撒谎。可我却一直没能把自己杀死。” ( 我和他们之间有了这五法郎的交易,就足够可以怨恨他们,巴不得他们统统归天。只要是五法郎之争,这个世上就谈不上怜爱。/我们自身的音乐所剩不多,难以让生活翩翩起舞。青春已经消失在遥远的、真实的寂静之中。……真实就是无尽无休的弥留,人间的真实就是死亡。必须在死亡和说谎之间选择。我却从来不敢自杀。——沈译《茫茫黑夜漫游》。显然,徐译,高度凝练,活泼,更口语化,也更传神。沈译典雅,文绉绉的,却少点什么。其实,整部作品,就是一个人在那里喃喃不绝地讲述他的经历,有时,甚至使用第二人称,用“你”来强化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读来如闻其声。其实,典雅与工整并不是诗意,诗意存在于内在的韵律。显然,徐译,既有口语的粗俗生动,又混合了诗意的高度凝练。)      这些文字,一语道出了生活的真相,又保留一丝温情。我知道有很多人都喜欢控诉,是的,那就是生活之恶,我们剩余困顿之中 ;然而,倘若只剩下控诉,那么,文学也就变成了檄文,世界也就剩下沉沉的黑暗。所幸,我们总是会看到光明。哪怕是一点自嘲,一点幽默,即便冷峻,深刻,一针见血,但是总会让人觉得毕竟还有一方艳阳天。    可喜的是,这样的文字是如此畅快,喃喃自语却不觉得啰嗦,读来酣畅。它简洁,凝练,粗俗但不鄙陋,畅快但不做作,仿佛有一种韵律在回荡,犹如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音乐性吧。事实上,小说的音乐性还体现在他的节奏上。小说不分章节,每章之间自然空出,更没有所谓的标题,一切宛若一气呵成,或长或短(大多篇幅相当),率性为之。后来,莫里森也以类似的方式创作了《爵士乐》,以音乐方式来表现小说。我不知道,她是否也有所启发。总之,这篇小说要大声读出来,读出它的韵律与节奏,因为它的每一个句子都是有魔力的,像音乐在流淌,像是夜空里绽放出来的烟花,我们不得不诧异于这种美丽。

书的结尾

拖轮的汽笛声从远处传来,越过一座座桥梁、一个个桥洞,越过船闸,传向更远更远的地方。汽笛声向所有的驳船呼唤,向全城呼唤,向天空和田野呼唤,向我们呼唤,也向塞纳河呼唤,要把我们带走,要把一切带走,永远带走。

记得过去的文学评论把这作者说成是反动作家

呵呵呵,历史总是富有讽刺意味...................................................................................................................................................................................................................................................................................................................................................................................................................................

一个人的黑洞

 当法国电视五台在晚间播放一战纪录片时,我才体会到90年前的硝烟离现在并不遥远。即便像我这种踏上欧洲土地尚不满10年的年轻人,也能从日常的建筑器具中嗅到上个世纪初的味道。军事博物馆的戎装军刀和老照片,电视里的纪录片画面,沉厚徐缓的解说词,背景则是更为嘹亮的战争动员,工人、农民、报童、医生、邮递员,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推上前线,有的永远留在那里,有的成了敌人的俘虏,而有的,虽然拖着残躯侥幸归来,内里却只剩下一个异类的灵魂。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笔下的巴达缪就是个从战场回来的扭曲灵魂,他把对战争的轻蔑,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质疑,对所谓爱国群众的嘲笑,对殖民主义的讥讽,统统带回巴黎,带到纽约,甚至带入到女人的“爱情”里。塞利纳本人对于死亡线旁挣扎的小兵心态,有着亲身体会的敏锐;对于那些充当工业文明流水件的工人,又有一种无奈的孤独感。他对景色,对人物的描写,透过主人公的口,用一种不屑和自嘲的语调道出,看似轻佻随意,却一针见血,勾勒出众生心中隐藏的冷漠和龌龊。  比起照片和影像,文字是如此机警而聪慧,寥寥数笔,就可以把一个人由外向内解剖开来。塞利纳的短句,既是精准的手术刀,也是粗暴的榔头铁锥。他能毫不留情地剥开某个华丽的皮相,翻出其内心的肮脏和自私,再对照另一个距离外的形象,读者这才发现,世界的联系不过如此,流浪汉才是真正独具慧眼的见证者。譬如巴达缪要去美国,不过是和美国女人厮混无聊后的一念只想,而战争对于劳拉这样的“有背景”的女人来说,从不是残酷的杀戮地狱,而仅仅是每天早上吃一口苹果煎饼的增肥“痛苦”。小说中的许多逻辑都包含了这种荒诞。  小说中许多场景,读起来颇有些电影画面的味道。从欧洲战场,到非洲,再到美洲,许多描述、特写、对话,都给读者带来一种生动的现场感,“布拉格通海军上将”号的一幕,活脱脱就是个讽刺世界的微缩舞台。而更多绝妙的心理描写和喻指修辞,也只有高超的大师才能用电影语言重现出来。难怪塞利纳曾说过“凡是能被电影改编的小说,都应当统统死亡”。的确,迄今为止,塞利纳这部“不可改”的小说还没有被搬上过银幕,但是我依然盼望有一天,能在电影院里重温《茫茫黑夜漫游》。虽然巴达缪不是《漫长的婚约》里那些煽情的角色,但他同样真实,如同黑暗里挥之不去的箭头,为法国文学史铸造一个孤独冷峻的小人物雕像。  颇为遗憾的是,塞利纳虽然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他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被介绍翻译给中国读者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沈志明先生翻译的这部作品在1988年即获得了读者广泛的认可。虽是翻译作品,仍然凭借其充满生命力的写作方式,为中国读者所喜爱,甚至于模仿。70多年前的小说,投射到今天依然鲜活,书中简短有力的语句,也同样可以标注于当下的东西方社会。战争、贫穷、歧视、庸俗依然横行,在夜幕下吞噬着漂泊者的良心。《茫茫黑夜漫游》的再版,必将影响又一代寻找精神家园的年轻人。Luc,2008年秋于法国兰斯,书评约稿http://www.chinaxwcb.com/index/2008-12/05/content_163559.htm

炸裂吧!暗夜尽头! ——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

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波伏娃的终生伴侣萨特先生这样评价过塞利纳:“也许塞利纳将是我们中间唯一永垂不朽的”。这可是一句至高无上的评价了,毕竟萨特可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当然,他并没有去领取——“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也有可能,萨特先生心里在想:在《茫茫黑夜漫游》这部小说中,塞利纳为我们展示了一场从生到死的旅行,人、畜、城和物,一切都是虚构的,却也是生活的另一面。塞利纳的世界是一个异化的世界,罪恶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每个人既是恶的受害者又是恶的制造者,人生活在永久性的茫茫黑夜里,走投无语,束手待毙。就仿佛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结尾的喟叹:“他们在苦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说的主人公巴达缪(BARDAMU)的词源是旅行者,像作者本身那样,足迹遍及全球,尝试过各种职业:求过学,当过兵,务过农,沦为非法移民而打过工,失过业,做过医生等,可谓阅尽人间一切辛酸。可是无论他在哪里,做着什么职业,最后都以注定的悲剧收场。最终我们发现,人们的苦难是世界性的,没有怜悯,没有出路,没有尽头。没错,“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做的事情莫过于离开这个世界,不是吗?”在塞利纳看来,“在人的一生中,有些日子特别重要,相形之下,漫长的岁月似乎是白活的。”不过,那些特别重要的日子是什么呢?在这部小说中,塞利纳就好像带着我们游历了人间炼狱,然后把我们推到悬崖边上,他就忽然消失不见了。留下我们在悬崖边上左右张望,像是一只小心翼翼、生怕被猎食的兔子,在茫茫黑夜中,茫然无措。就好像福柯一般,塞利纳将血淋淋的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却并没有告诉我们解决之道。他让我们明白了,自身的存在就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悲剧,我们集体性的是“无用的人”。在这一点上,塞利纳与福柯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一个名词在后世的勃然兴起,那就是——人艰不拆。最后,为了你们的心理健康,请大家跟着我大声念三遍:********************************************************************这个时代鸡汤太多,不如来份狗粮 每天推送一篇文学经典,请戳:

表面上很萨德,骨子里很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读的过程中想起很多作者。起先觉得那愤怒类似于伯恩哈德,但细想想并不一样。伯恩哈德的愤怒大抵还是文人式的愤怒,赛利纳的愤怒则赤裸多了,其间生活的毒汁四溅,十分地“感官”。说是“感官”仅仅是就其文字而言的。这种语言的魔力即便隔了层翻译,也还是十分具有质感。让我想起一些拉美作家语言的活色生香、荤腥不忌,极具表现力。许多的比喻都使人吃惊。小说对人生、对“行旅”的勾画,令我想起萨特的小说《中年》;对亲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部分描述,令我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不过《变形记》是夸张漫画式的写法,赛利纳却把平静日常生活掩盖下的人性中的冷漠残酷一面,轻巧又淋漓地展现了出来;结尾那死寂乏味绝望的味道,则让我想起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的结尾。说到底,“人生的枷锁”也即“茫茫黑夜”。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一段:“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辛劳莫过于竭尽全力在二十年、四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理性,干净彻底地扼制自我,即邪恶的、残忍的、荒诞的自我。我们生来就是跛行的下等人,却偏偏从早到晚遵照普遍的理想争当超人,人生真是一场噩梦”。真是相当讽刺。但是不要以为塞利纳是很“左”的,他当然表现苦难也同情苦难,但是看看小说里的昂鲁伊老太太这个形象就会知道,被“吃”的人,一旦有机会翻身,也同样会去“吃人”;小说中间写家庭吵架,写一个小女孩子被父母虐打,笔触间的“非人间”的感慨,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作夫兄弟》里面伊万对着阿辽沙的大段的议论如出一辙,连情节都是相似的。 “莱翁”的死亡,则是最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救赎。“莱翁”式的拒绝,比之小说当中妓女莫莉与男主之间的那点儿温情,更加地使人动容。而感慨“我们习惯于每天欣赏欺世大盗,全世界为他们的富足而倾倒……轻微的小偷小摸,尤其偷吃极为平常的食物……必然蒙受耻辱,遭到团体的唾弃,受到严厉的惩罚,立刻名誉扫地,一辈子也洗不干净……”这正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样的感慨,雨果也曾经写过啊。小说读来表面上颓废色情,其实弥漫着一股子“性冷淡”的味道,其本质上的“清教徒式”的认真严苛与字面上的放荡不羁之间产生的反差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嗯,还是继续去读一读他的《死缓》。

长夜漫漫

从书名看以为会是一部晦涩的哲学性作品,实际上却是一部充满了讽刺和自嘲意味的小说。主人公的“漫游”从法国开始,由战场起端,从开始就具有黑暗色彩。没有感人的呼喊和壮烈的牺牲,只有作为一个普通士兵的痛苦和厌倦;无尽的硝烟和流血只让人寻求长夜作为庇护。主人公觉得这种战斗毫无意义,纯粹是在消耗生命;他只想办法求生。在通常意义上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怯懦的、自私的、无爱国心的,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普通人,尤其是无政府主义者,很难面对战争而依旧顽强。所以他选择装病(最后真的生病)来摆脱战火——这一下漫游地到了非洲,在航船上被诬陷和阴谋压制,到了殖民地土地上依旧穷困,货物还被别人偷走,最后被卖到了前往美国的航船。尽管船上生活算得上舒心,主人公还是选择到美国闯荡。陌生的土地并不像“美国梦”宣传那么美好,作为社会底层的人,美元沙沙作响的声音只能算是天上有的仙乐。黑夜依旧笼罩着贫苦人的生活。在体会到一次真正的爱情之后主人公回到法国当了医生。所目睹的是没有体验过真正幸福和爱情的年轻舞女唱着歌颂真爱的歌曲,一个子儿一个子儿为儿子攒钱的父母却想着要用炸药杀了老母亲,研究科学的教授穷困潦倒却倒因为滑稽的发现改善了生活……最终是以一个枪击案结尾,却并不显得悲伤——一切依旧麻木,长夜依旧没有离开。

赛利纳的笔力

这本书我比较欣赏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的营造能力,这里的语言风格有着自己的特色,有些放荡的口语,令人感受到随处鄙视无趣漫无活力的语言格力,这种语言风格跟想表达的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人感觉置身其境,没有阅读的隔阂,跟网络上的那种肆无忌惮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我很欣赏的地方是透露出来的精神状态的结构视角。这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极力追求高尚或者上进的单纯的心,在无所适从的世界被一步步击碎,由单纯变成一个浅陋无知的心,但这颗浅陋的心是一种既是跳出“红尘”外的旁观者,又是大乘佛法中坠入地狱的视角。我想作者的笔力能体现在这个结构视角上。事实上,许多作家,不管有没有名气的,都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时代精神状态的缺失点,只是他们选用的表述方式不同。而能比较优秀地阐释他们所观察和理解到的时代精神病态,也就寥寥可数了。塞利纳的笔力很深厚,他能传达出他看到的虚无、漫无生趣、无视人类道德的时代精神病。我看这本书很是深有同感。联想到现在的流水线工作人员与拼命考公务员的人们,古今无不同。


 茫茫黑夜漫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