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之魂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美国大学之魂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301147580
作者:乔治·M.马斯登
页数:516页

章节摘录

  8 加利福尼亚:没有多少意识形态成分的革命  从旧式学院到新式大学的变迁主要是一场和平的演变,而不是战争。在守旧派中,很少有人愿意像波特一样冒着被视为宗派主义者的风险来捍卫某种立场。另一方面,大多数革命者都继承了福音派的学院传统,而且都愿意强调他们是这种理想的真正继承人。虽然他们充分意识到了突破过去的必要性,但是他们也看到了旧式学院和新式大学之间的延续性。  加利福尼亚大学产生于加利福尼亚学院的过程以一种最有趣的方式展示了这种延续性。在1867年的10月9日,私立的加利福尼亚学院的董事会投票决定把该学院的所有资产转让给筹建中的州立大学。于1860年在奥克兰市创办的加利福尼亚学院是一个典型的新英格兰式的教育机构,它处在新派长老会和公理会信徒的管理之下并且渴望成为“西部的耶鲁”。尽管这所学院举步维艰而且学生不多,但是它也并非一无所有。最有价值的有形资产是附近的一大片上好的土地,该学院的领导人把这片土地命名为伯克利。后来,这片土地被他们捐赠给了州立大学。  伯克利(Ber Keley)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18世纪的哲学家乔治·贝克莱主教(Bishop George Berkeley)而起的,它反映了该学院的创建者们所普遍具有的宗教感情。贝克莱主教对于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曾给予耶鲁学院以实实在在的捐助。在加利福尼亚,他因为像新英格兰人一样把“帝国的西进事业”与基督教高等教育的进步联系起来而负有盛名。

前言

  任何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著作遭到忽视,所以我既要感谢那些赞同本书观点的人所付出的热情,也要感谢某些反对它们的人所付出的精力。如此热烈的讨论本身就足以证明本书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因为关于宗教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的争论仍在持续。我尤其感到欣慰的是,本书将以一个能够被更多读者所接受的价格得到出版。  虽然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历史研究,但是很多评论者却更为关心它那“非科学的最后附言”。正如一位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他们有时候把这篇附言视为了“一条挂在长达400页的正文后面的、只有16页长的尾巴”。我对这种评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全面的研究和清晰的叙述。……马斯登先生这本书及时地为今天的一场激烈争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资料。美国需要一系列共同价值来保证它的历史认同吗?  ——《纽约时报》  这本书意义重大,甚至它所提出的尖锐批评也很难遭到忽视。小心翼翼的研究、令人信服的证明和对于当代争论的彻底重构都使它成为一本有价值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令一些人感到沮丧,并且让另一些人觉得烦恼。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罗伯特·伍斯诺

内容概要

乔治·M.马斯登(George M.Mar8den),美国圣母大学历史学讲席教授。

书籍目录

绪论导言一 上帝与耶鲁的巴克里(1951)导言二 亨利·斯楼恩·科芬的耶鲁(1897)导言三 一所“基督教学院”?诺亚·波特与威廉·格拉姆·萨姆纳的耶鲁(1879-1881)第一部分 新教无宗派主义的确立  1 基督教王国的负担:17世纪的哈佛  2 新的科学女王与新的共和政体  3 两种宗派主义  4 一种辉格党式的正义舆论第二部分 科学时代的美国大学之定义  5 美国的实用与德国的理想:对改革的两种设想  6 科学时代的基督教遗产  7 诺亚·波特治下的耶鲁:积极的基督教与实证主义  8 加利福尼亚:没有多少意识形态成分的革命  9 霍普金斯大学的方法世俗化及其基督教原理  10 密歇根大学的自由派新教:带来了杰斐逊主义的后果的新英格兰动机  11 哈佛与人道宗教  12 在普林斯顿坚守  13 使世界免受传统建制的危害  14 低教会派的大学理念第三部分 当联系切断之后  15 旧式的宗教所带来的困扰  16 令人费解的学术自由观念  17 基要主义者的威胁  18 基督教的生存障碍  19 局外人  20 寻找一种灵魂  21 一个拥有国家灵魂的教会  22 没有新教的自由派新教非科学的最后附言中英译名对照表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在《美国大学之魂》中,乔治·M.马斯登探讨了这一戏剧性变化发生的过程及原因。

作者简介

《美国大学之魂》绝不是一篇对那个已经一去不返的、由主流新教支配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的悼词,而是一份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批评。它审视了新教在17世纪30年代哈佛学院成立之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白人清教徒的建制崩溃之前的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许多曾经在历史上特定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里故事的分析,以及对有关达尔文主义的争论和不断改变的学生风气的影响等难题的分析,乔治·M.马斯登令人信服地指出,正如高等院校已经给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观点提供了空间一样,它们也应该再次为传统宗教观点留出空间。美国大学的建制有其严肃的宗教背景。就在一个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州立大学都有必须参加的礼拜,而且有的大学还要求星期天去教堂。然而今天,宗教在美国一流大学和学院的学术与文化生活中的深远影响几乎荡然无存了。

图书封面


 美国大学之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牵动无数人心的高考刚刚结束,有1020万人参加了考试,这些年轻人怀揣梦想,憧憬着进入理想的大学,去寻找无限美好的明天。但问题是,当下的大学似乎已经没有了魂魄,在市场经济的喧嚣与权力纠结的复杂之下,大学早已经迷失了方向,那里再也不是什么象牙塔,其纯净与纯洁都已经成为了神话。这么讲,不是为了打击那些还没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因为不管怎么样,要上大学才是大多数人的正途;但之所以这么讲,是在读《美国大学之魂》一书中想到的中国大学的现状。这本书其实是赫赫有名的乔治·马斯登教授15年之前的大作,马斯登任教过多杜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其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揭示了美国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福音派)的历史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这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这本书是马斯登的主要著作,当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本书的时候,创造了欧美图书市场上的一个奇迹,刷新了学术类书籍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上的纪录。书的内容探讨的是以下戏剧性变化发生的过程与原因:美国大学的建制有其严肃的宗教背景,就在一个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州立大学都有必须参加的礼拜,而且有的大学还要求星期天去教堂;然而今天,宗教在美国一流大学和学院的学术与文化生活中的深远影响都几乎荡然无存了。马斯登的历史探讨,显示了他作为研究美国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权威学者,所发出对美国大学之魂的历史感喟和现实思考。但是,从殖民地时期的新教信条算起,美国大学好歹还能找到原来的魂魄与根源。而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国度,对大学之魂的寻找,却似乎只能找到上世纪初的五四前后。即便如此,当下的大学也无法与之比拟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已经被“钱先生”和“权先生”所替代了。大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利场,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个场域中发生的蝇营狗苟的龌龊事太多,造成了整个社会对高等学府及其知识分子的怀疑和嘲笑,丧失了基本的学术尊严和知识分子的体面。对于无比重视教育的古老国度,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不能不说是国人的悲哀。于是,这几年中追忆和怀恋原有大学魂魄的书籍,在一波又一波推出,上个世纪40年代的北大、清华的人文学术环境,成为了很多人的向往。历史是一面镜子。或许在回忆过往时,会有很多美好的臆想附加其上,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确实需要在历史中找回一些珍贵的东西,来修补我们的大学衰败的灵魂。高楼大厦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行政级别高企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四处圈钱圈地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没有大师的大学,如何称之为大学?大楼又为谁而建?人们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来解释当前大学魂魄丢失的缘由,但问题是这些都不过是犬儒主义者的借口,都是不想改变现实而偷懒的搪塞理由。功名利禄盖过了学术与思想,身处其中与置身事外的人,都应该有所反思,没有反思能力的国家与民族,不可能在世界上持续强大;没有反思精神的国家与民族,不可能受到世界人民的持续尊重。大学本该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所依赖和敬重的精神家园,丢失了精神家园的人们不可能活得那么体面而尊严。社会上流传着一句具有反讽意味的言语,“穷得只剩下钱了”。它意味着表面上保持的体面与尊严,无法掩饰内心的空虚。《美国大学之魂》在追寻美国大学的历史魂魄,以期与当下的现实对话。中国又何尝不应该呢?要知道,我们的子孙后代,绝大多数人都要进驻中国的大学,而缺少魂魄的大学,如何能教育好他们与她们,实在是一个不得而知的神话。
  •     中国大学的魂魄在哪里——读《美国大学之魂》文/任孟山牵动无数人心的高考刚刚结束,有1020万人参加了考试,这些年轻人怀揣梦想,憧憬着进入理想的大学,去寻找无限美好的明天。但问题是,当下的大学似乎已经没有了魂魄,在市场经济的喧嚣与权力纠结的复杂之下,大学早已经迷失了方向,那里再也不是什么象牙塔,其纯净与纯洁都已经成为了神话。这么讲,不是为了打击那些还没考上大大学的年轻人,因为不管怎么样,还是要上大学才是大多数人的正途;但之所以这么讲,是在读《美国大学之魂》一书中想到的中国大学的现状。这本书其实是赫赫有名的乔治•马斯登教授15年之前的大作,马斯登任教过多杜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其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揭示了美国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福音派)的历史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这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这本书是马斯登的主要著作,当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本书的时候,创造了欧美图书市场上的一个奇迹,刷新了学术类书籍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上的记录。书的内容探讨的是以下戏剧性变化发生的过程与原因:美国大学的建制有其严肃的宗教背景,就在一个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州立大学都有必须参加的礼拜,而且有的大学还要求星期天去教堂;然而今天,宗教在美国一流大学和学院的学术与文化生活中的深远影响都几乎荡然无存了。马斯登的历史探讨,显示了他作为研究美国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权威学者,所发出对美国大学之魂的历史感喟和现实思考。但是,从殖民地时期的新教信条算起,美国大学好歹还能找到原来的魂魄与根源。而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国度,对大学之魂的寻找,却似乎只能找到上世纪初的五四前后。即便如此,当下的大学也无法与之比拟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已经被“钱先生”和“权先生”所替代了。大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利场,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个场域中发生了很多蝇营狗苟的龌龊事太多,造成了整个社会对高等学府及其知识分子的怀疑和嘲笑,丧失了基本的学术尊严和知识分子的体面。对于无比重视教育的古老国度,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不能不说是国人的悲哀。于是,这几年中追忆和怀恋原有大学魂魄的书籍,在一波又一波推出,上个世纪40年代的北大、清华的人文学术环境,成为了很多人的向往。历史是一面镜子。或许在回忆过往时,会有很多美好的臆想附加其上,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确实需要在历史中找回一些珍贵的东西,来修补我们的大学衰败的灵魂。高楼大厦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行政级别高企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四处圈钱圈地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没有大师的大学,如何被称之为大学?大楼又为谁而建?人们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来解释当前大学魂魄丢失的缘由,但问题是这些都不过是犬儒主义者的借口,都是不想改变现实而偷懒的搪塞理由。功名利禄盖过了学术与思想,身处其中与置身事外的人,都应该有所反思,没有反思能力的国家与民族,不可能在世界上持续强大;没有反思精神的国家与民族,不可能受到世界人民的持续尊重。大学本该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所依赖和敬重的精神家园,丢失了精神家园的人们不可能活得那么体面而尊严。社会上流传着一句具有反讽意味的言语,“穷得只剩下钱了”。它意味着表面上保持的体面与尊严,无法掩饰内心的空虚。《美国大学之魂》在追寻美国大学的历史魂魄,以期与当下的现实对话。中国又何尝不应该呢?要知道,我们的子孙后代,绝大多数人都要进驻中国的大学,而缺少魂魄的大学,如何能教育好他们与她们,实在是一个不得而知的神话。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2009.5
  •     很专业,是很实用的教材。
  •     很好,但是学术性太强,趣味性不足
  •     强力坚持某些宗教观,并视之为灵魂所在,难免令人感到困扰。这本书恐怕也会给美国人带来这样的感受。对于大学来说,真正的灵魂在于在捍卫人类文明的重叠共识(也就是普世价值)的同时促进多元价值的并存。尽管本书的主题是在大学中倡导宗教,但是我们视之为对大学与价值观塑造之关系的探讨
  •     这一套书,都不错,建议对高等教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拜读一下
  •     这本书是我的英美概况老师推荐给我的,她说这本书能在我决定留学之前,给我很多深刻的思考。书本很朴实。我喜欢。
  •     前八十页我真的快读不下去了 停了两天接着看 才发现是本好书 继续
  •     行文,啰嗦,好啰嗦哦!是否是因为翻译的问题?难以完成阅读任务!
  •     年底了快递业务繁忙可以理解,但是商品已经到了杭州,还过了这么多天才送到客户手中,这个快递服务不敢恭维,稍微差劲了一点。
  •     虽然大多讲宗教,但是这本书本身的思想值得品味。还有文章中透漏出来的哲思。很多是值得深思的。
  •     浏览了下……
  •     书一般。。
  •     大学之道丛书(第二辑)—美国大学之魂 了解美国教育,有点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