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幽灵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马克思的幽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09726198
作者:(美) T. C. 帕特森
页数:34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考尔( Kohl,1978)和吉尔曼(Gilman,1981)在《当代人类学》期刊上披露了自己的观点。编辑部围绕着他们的文章,组织了一批考古学同行撰写声援和反对的评论,允许两位作者回应这些评论。考尔的文章实际上是旧话重提,但讲得更加透彻。他的观点是必须把贸易和生产视为一套复杂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不同环节,而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套生产关系在亚洲西南部的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考尔指出,随着贸易把地方社会的形成连接到一个网络当中,地方社会本身也在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考尔不是从中心和边缘交叉的角度来考察早期文明的发展,而是依据多极中心的世界经济体来看问题,这个世界体系不是只跟单一的政治实体相连接。(Kohl,1987a,1987b,1989)吉尔曼(Gilman,1981)批评了过程考古学家的功能主义观点。功能主义在解释统治阶级时不是专注于他们的剥削,而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提供了有益的服务。吉尔曼重申,某种联系内在于生产力与财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的变化中,此乃西班牙东南部社会分层的基础。他在随后抛出的一篇文章中不但探讨了这份观察资料的含意,而且讲述了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能否给考古学家的前阶级社会传统研究带来一线曙光。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相当重要的著作。作者把马克思的思想糅入考古学理论,借以包装历史的设想使人拍案叫绝。此书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不但是了解马克思的入门卷,更由于作者用马克思的观点解释田野发掘工作,引发了考古学家的兴趣。  ——卡罗尔•克拉姆雷(Carole Crumley),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帕特森复活了过去50多年来考旨学家讨论中游荡的幽灵或“魂灵”。因而,这本充满作者睿智的著作值得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阅读,就连职业考古学家,也是可以借鉴的。  ——菲利普.L.考尔(Philip Kohl),美国卫斯理学院本书阐明了考古学家在很多方面受到马克思著述的影响。考古学家肩负的重任是发展我们对人类生存史的理解。帕特森的书对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所有领域的科学家便具有这样的意义。作者用清新透彻的语句,道出马克思在风云变幻的19世纪对当代知识的悉心洞见。  ——罗伯特•培恩特(Robert Paynter),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内容概要

托马斯·C.帕特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人类学系杰出教授。

书籍目录

目  录

中文版序言……………………………………………………………………………………/1
序………………………………………………………………………………………………/1
导 论…………………………………………………………………………………………/1
第一章 马克思的遗产………………………………………………………………………/1
马克思的方法……………………………………………………………………………/4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17
马克思的生态观…………………………………………………………………………/47
第二章 V.戈登·柴尔德和公开对话………………………………………………………/60
“相互漠视”与批判……………………………………………………………………/63
柴尔德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学说………………………………………/80
战后对柴尔德的最初回应………………………………………………………………/102
第三章 漠视、交锋和对话(1945~1980)………………………………………………/120
规避:社会文化进化诸时代……………………………………………………………/121
挣脱:新考古学、适应,以及交流……………………………………………………/139
交锋:共生、交换、人口,以及冲突…………………………………………………/151
对话:修正了的“城市革命”…………………………………………………………/164
第四章 理论争辩和对话(1975~1990)…………………………………………………/172
显性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批评与争辩………………………………………………/175
插话:文化唯物主义与过程考古学……………………………………………………/196
论坛:酋邦与国家的形成………………………………………………………………/218
第五章 趋同和对话(1990年以后)………………………………………………………/235
讨论与批评Ⅰ:历史特殊性、政治和国家诸结构……………………………………/237
讨论与批评Ⅱ:异构与转型……………………………………………………………/257
讨论与批评Ⅲ:交换、影响、离散和世界体系………………………………………/273
参考文献………………………………………………………………………………………/291
译后记…………………………………………………………………………………………/324

编辑推荐

《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之一。

作者简介

《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内容主要包括:中文版序言、序、导论、第一章马克思的遗产、马克思的方法、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马克思的生态观、第二章V•戈登•柴尔德和公开对话、“相互漠视”与批判、柴尔德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学说、战后对柴尔德的最初回应、第三章漠视、交锋和对话(1945~1980)、规避:社会文化进化诸时代等等。

图书封面


 马克思的幽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几天里连续吐槽,终于到了精疲力竭的时候了,原计划把平时没时间说的,都写一遍,这是最后一本,估计吐槽无力了。由于没有买这本书,就在书店里站着看完,已经无法记得原文了。。。Orz前几天有人问我对柴尔德怎么评价,我只是很笼统说他很牛,考古学家里最好的人类学家,人类学家里最好的考古学家,这样虚虚实实就糊弄过去了,其实我当时也不太明白戈登柴尔德怎么就很牛了,从他下面,什么莱斯利.怀特,埃尔曼.塞维斯,一直到萨林斯这些都贴上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标签的人(马文.哈里斯在这个谱系里的位置,我还没弄清楚)。看了这本书,至少把柴尔德为什么牛弄明白了,顺带还能把当前考古学的脉络理顺了。话说柴尔德牛,肯定是干了前无古人的事情,作出开创性工作。换言之,前人必定有不如他的地方,不然也显不出他的特别。那要知道他为什么厉害,就得先看看他之前的美国考古学。戈登.柴尔德(1892~1957),假设他在194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成名了,那么我们要弄清的就是40年代之前的考古学。花开两头,各表一枝,这时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考古学家,李济这些20年代就已经回国主持发掘,但二战在华爆发后,中国考古中断,40年代后期柴尔德提出理论的时候,正好错过,便只留下了40年代柴尔德出名之前那截子的传统。而最糟糕的是,这之前的那些在此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就一直没有改变,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一直延续至今,不仅如此,还一度杂糅了民科马的社会形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考古,只有发掘报告,只有类型学分析,只有“三代起源”的做法就完全成了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活化石”。而此时,柴尔德已经开始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其实按帕特森的说法,影响柴尔德的源头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柴尔德通过复活马克思的一些概念:生产、交换,间接复活了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又从马尔萨斯那里借用了人口观念,从新康德主义那里发现了“社会”——实际上,就是用一些新的工具,来对待那些有限的考古资料。一个社区的遗址中,出现某些当地没有的物品,这显然来自外界——通过贸易。一个墓葬并不孤立存在,附近必然有一个地方聚落,同时当地还有食物生产和物质生产。而人口的密度与食物生产的能力和规模有关。这些都决定了,这个地方聚落在面对外界(环境、人口)压力时的具体策略。因此,与其说他拥抱了马克思,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不如说,他从后者那里借用了一些分析工具。一言以蔽之,柴尔德的这套新的概念帮助他建立了一套模型,而这套模型可以供人类学家分析考古材料中没有直接提供的东西。比如说,从农具或房屋结构,评估粮食生产水平,然后推测人口规模;从墓葬特征,模拟社会结构;而不是简单地以所谓居住区,祭祀区这样笼统划分。当然,这套方法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从一个平面的考古时段,延伸到更长时段的人类活动。于是,我们就能讨论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结构的关系了——这是当前考古人类学尝试的一个主流方向。其实在柴尔德后面那些,西敏寺和沃尔夫在内都是借助了这套工具,把抽象的生产还原到具体的文化物质过程当中,这不但对考古人类学,还是对文化人类学,都把平面材料,扩充到立体的维度。写这篇的目的,是想感谢一下柴尔德,某人的生态-人口/政治-经济的大杂烩,终于可以找到从他那里开始的源头了。但最最怨念的是,某国还在出考古简报,考古报告,然后,然后就没了。。。附:关于柴尔德的豆列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008887/
  •     托马斯•C. 帕特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杰出教授。最近十年关注民族国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学、考古学的历史发展,热衷于评论、分析当代社会与文化理论思潮,比较政治经济、阶级与国家的形成,以及阶级、种族、性别的互动。他在英美考古学界具有重要影响,不仅是由于他是研究中美洲的专家,著述丰富,而且其政治与学术观点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不少作品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社会思想,《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作者看来,马克思给考古学家、社会学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不仅是因为他的重要思想方法如唯物辩证法、关于历史和社会的理论,以及马克思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等为马克思主义的考古学家继承和发展,而且也对持其他理论的考古学家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为考古学的发展铺就了一条调查阶级、性别、族群和种族之间相连结的道路。本书还可看做是考古学20世纪发展的简史,它不仅介绍了20世纪考古学界大家柴尔德思想产生的来龙去脉,而且包括了柴氏观点的演化,60年代“新考古学”的出现,70年代的困境,以及90年代的学术之争等。20世纪的考古学发展让作者用马克思思想串联起来。可以说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以此相应的社会文化理论家的必读本。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翻译的不错,内容挺好的,只是纸张香味不好闻
  •     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构成了柴尔德考古学中的三股潮流,我终于搞清我的生态-人口、政治-经济路径的源头了~
  •     在读中 老师推荐的
  •     前两章确实是对马克思发展路径以及对人类学影响的很好的梳理。。。后面的漠视、交锋、理性争辩,不明觉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