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九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哲学十九讲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ISBN:9787546313948
作者:牟宗三
页数:396页

鲜能得当

此《十九讲》乃一九七八年对台大哲学研究所诸生所讲者。当时口讲本无意成书。诸同学认为将各讲由录音整理成文可供学者悟人中国哲学之津梁,否则茫茫大海,渺无头绪,何由而知中国哲学之面貌耶?如是由陈博政、胡以娴、何淑静、尤惠贞、吴登台、李明辉六位同学分任其责,而以胡以娴同学尽力独多,诸同学之辛劳甚可感也。吾顺其记述稍加润饰,期于辞达意明,虽非吾之行文,然较具体而轻松,读者易顺之而悟人也。于所述者尽举大体之纲格,不广征博引,缕述其详;欲知其详,当回看上列诸书,知吾之所述皆有本也。无本而综述,鲜能得当,此不得曰综述,乃浮光掠影也,故多肤谈而错谬,不足为凭。综述已,则各期思想之内在义理可明,而其所启发之问题亦昭然若揭。

中国哲学十九讲

我觉得把这本书作为我了解中国哲学的开端貌似不太合适,因为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真的很难读,超过我所读的关于西方哲学的任何一本。我总觉得这不全是背景知识的问题,而是我没长那个有慧根的脑子、天生不是中国哲学式的思维。但这本书显然激起了我进一步了解“佛老”的兴致,也算是开了一扇不错的窗。

纵贯系统的圆融

牟宗三先生这本十九讲,在我看来,如果要把宋明理学或者近代经学真正包括进去的话,三十讲也不一定够。在结构上,儒家仅用一二讲而隋唐佛学竟占六讲,这样的结构令人匪夷所思。而且,一部讲稿汇成的书,作者虽然是大家,然而不免话语随意欠斟酌,在注视中尚有几处作者注明此处不妥的补牢之论。然而,虽有以上不足,作者的学养毕竟摆在那里,本书专业性还是可观的。牟先生从一个中西方学统的特殊性入手,谈到儒家的纵贯纵讲和释道两宗的纵贯横讲。儒道两宗讲法均别开上面,我们一般以为儒家不尽涉及本体论问题,而道家尽言道生万物。在作者分析下,儒家反而是“道体”本体的振聋发聩者,道家的宇宙论反而是不生只生的境界形态。话语间随处可见与康德哲学之汇融。至于作者着力宣扬的释教,鄙人学养不足,然牟先生一花一叶之中流露出的崇佛之态,鄙人实不能苟同。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虽是高妙哲学,亦不至于引为至尊。本书,作为中国哲学入门书显然不适合,有毅力为学者与初有学养者可读之。

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质

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质,有一个方式就是按那小册子的讲法,直接从正面叙述,把它的内容简单地表示出来。还有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讲法,这就不能像那小册子那样讲。这种讲法是带点批道性的。这种讲法,如果我们用普通的逻辑里面的名词来说,这是属于第二序上(second order)的讲法。那本小册子的讲法,是属于第一序上的讲法,只是正面把中国哲学的内容叙述出来,没有批导出它所涵蕴的问题。

一些总结与想法

第一讲 讲历史,一定要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两者都有。什么是历史必然?我们说的历史是指民族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具有精神发展的人。那么历史的必然性国家民族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由这个民众的集体精神决定的,也就是由这个国家的哲学观价值观世界观推动向前。还有一点作者指出,研究历史,不是研究历史资料历史文献,那些都是学问,都是由人撰写;研究历史应该把当时的人文精神道德准则社会风气哲学观念等等这些思想方面的东西抽象抽离出来,形成一种民族意志流,然后去研究这个意识形态的发展,看它走向如何选择如何,可以得出所有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偶然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不是所谓逻辑必然性科学必然性因果法则等。中国哲学的发端。中国哲学是从尧舜禹汤文物周公这些圣王开始的,西方哲学是从自然哲学开始的。这样中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不同的道路。中国哲学一开始研究的就是生命,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用俗话来说就是让我们的生命接地气,重实际,重人的问题。而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自然哲学这便会走向两个方面一个是神学一个是自然科学。所以我们中国到现在没有宗教自然科学也不厉害,我们就厉害了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神-人-物,这样你便看出东西文明的着重点在哪里,由此产生两个不同的文明。此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二讲这一讲主要说的是,人类社会不光有科学技术逻辑算法这么一方面的真理,还有一种真理是儒释道,可以理解为人类宗教思想信仰问题儒家的仁佛家的道基督教的上帝等对于人类本性的一些思考。这些被称为内容真理。凡真理就有普遍性,内容真理也不例外,仁的普遍在生命的方方面面提现出来,强度不同而已。仁的现象是普遍的,但仁的事件是具体的。上几句的仁同样可以替换为佛家的道、性、空等基督教的上帝之类的。还有一点,由于哲学注重点发端不同,中西方产生了不同的侧重点,中国注重内容真理即人的问题,西方注重科学的问题。现在是西方社会引导人类生活,所以他们的科技科学真理没有问题,但是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在科学真理方面赶上的话,慢慢西方社会就开始反省自己对内容真理方面的研究。人类都是相同的,真理也是想通的不论科学真理还是内容真理。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真理和内容真理之间侧重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需要整个民族整个文明的自我否定,这应该是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过这里时间跨度应该更长一些。第三讲这一讲主要说中国哲学如何起源,从夏商周慢慢发展出礼乐,至周朝末年礼乐崩坏,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社会形态开始慢慢发生转变,需要新的思想来主导,于是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儒道法墨等四个方向的形成是因为他们对待周朝时代礼乐崩坏的态度上不同,进而发展出各自门派的思想蓝本。儒家认为礼乐没有问题随着时代也可以微调,是人出了问题,所以儒家的做法是承认接受周礼是正确的,这样儒家就确定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定性也就是仁以及礼。道家认为周礼束缚了人的心,人生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所以道家否定周礼而出世高于周礼追求生命的自在,这当然对显示社会无益。墨家从功利的角度认为周礼这些繁文缛节浪费社会资源,所以也是否定它去除它,墨家讲究功利时效,这当然也是片面的。法家从当时社会角度出发讲政治,综合社会现实接受改进周礼改革贵族制度设立郡县制分土地私有等等,所以法家以改革立法确定国家形态,这些过于把人物化,到后来和权术结合法家伴随秦朝的灭亡而隐于朝堂之上。1、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2、察事变莫过于道3、察业识莫过于佛到TG出来,他也不说是用法家,他用个新名词,什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这一类话,其实意思是一样的。TG也是以法为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阶级斗争等为教;也以吏为师,这个吏就是干部。第四讲儒家贯通,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性-天-良知。儒家给人生的价值或者信仰划出一个范围,那便是为仁为性善为良知,然而具体怎么操作却没有说,每一件事情都得追求内心的安宁方为仁的提现。这么说其实并不是一种宗教,但是又引入天的概念,天又是什么?天在仁之下。儒家就是用一套法则规范指导人的内心行为,所有的行为必须提现出仁这个概念。第五讲道家。无中生有,有中有无。无—有—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无是一种法则一种消失一种隐身无是一切的总则,有也是一种法则,依附于无,无才能衍生有,有依据着无的规则,物体现着无-有的辩证关系。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平常所谓深藏不露就代表无的状态,但不能永远深藏不露,总有露的地方就是徼向性。道家这一套是帝王之学。


 中国哲学十九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