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论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修辞论美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300113548
作者:王一川
页数:337页

章节摘录

  但是,历史的演进轨迹却总难以与理想轨迹相重合。实际的情形是,“语言”原被用来适当限制“理性”,想不到却最终排挤掉了“理性”,而自己成为诗学问题的中心。这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引用的黑格尔所谓“理性的诡计”在起作用。只不过,这里的“诡计”的策划者已不再是“理性”,而是资产阶级“自我”。当这“自我”发现“理性”已丧失新兴资产阶级时期那种魅力时,就请出“语言”去救助。但“语言”一旦取得与“理性”分庭抗礼的权力,就不愿再满足于与之平等相处,而是排斥它,自己成为中心。这也同时意味着,“语言”竭力逃避资产阶级“自我”的控制而走向自我放纵。因此,“语言”之取代“理性”而成为诗学中心,正是资产阶级“自我”为重新夺取和巩固意识形态盟主权,玩弄“诡计”而自食其果的证明。  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物质生产的发展。语言从次要工具一跃而拥有中心权力,并非偶然。这里起最终作用的正是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导致的语言表达方式的飞跃,从而是语言的重要性的大大增强。最初的口头语言和手写语言传达能力有限,信息相对封闭,适应于集权意识形态,这是受原始、奴隶和封建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制约的。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印刷术得以普及和发展,这就使语言可以被成批“印制”和传播,让更多的人去接触、使用,从而令语言的作用发生改变并大大增强。例如,《圣经》一向以手抄本传世,握有它的少数人便握有万能的阐释权力。但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发展,《圣经》可以大量复制了,普通人也能拥有它,从而打破了少数人对阐释权力的集权垄断。正是这一物质基础与其他因素一起促成了16世纪路德新教革命。这也可以看作由手抄本“语言”到印刷本“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的革命。  尤其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不仅印刷术持续发展,而且无线电通信、摄影和电影也相继发明和发展,这就极大地拓展了语言表达方式,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艾伦·特拉登堡在描述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化时指出,随着使用蒸汽动力的印刷机、石印和照相排版新方法的运用,以及适用于报刊机械复制照片的铜版印刷术和电话、打字机、排字机等的发展,新闻报刊的表现能力大大提高,遂“导致了阅读材料的空前增加”,使“大众传播媒介中信息量急剧增加”。这些报纸善于创造出一种“家喻户晓的语言”,以便巧妙地征服城市公众,使他们成为“别人所创造的形象与感觉的消费者”。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是力图把“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起来的美学,是力图建立一种既避免单一的“内部研究”的缺点,又避免单一的“外部研究”的缺点的美学。在“内转”倾向趋于极端的情况下,这是“外突”的美学;在“外突”倾向趋于极端的情况下,这是“内转”的美学。我认为,王一川的设想是很有创见也很有价值的,对于文艺学的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杜书瀛,《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此著创造性地在理论与批评的结合上阐释文艺本文与文化语境的互赖关系,显示了内容形式化、体验模式化、语言历史化和理论批评化等特色,从而对修辞论美学作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探索。该书尤其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卡里斯马典型、90年代电影领域里的张艺谋神话、近些年审美文化中的杂语喧哗、启蒙和沟通等新问题,作了深入的修辞论阐释,视角新颖,见解独特,在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勇于突破和创新的锐气。  ——程孟辉,“青年美学博士文库”主编总序,1997

内容概要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赴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研修。2005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文艺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编 导论:走向修辞论美学 一 从理性中心到语言中心——20世纪西方语言论诗学的兴起  (一)一种新的诗学现象  (二)认识论转向与认识论诗学  (三)哲学、语言学和诗学中的语言论转向  (四)语言论诗学的兴起  (五)语言概念与语言论诗学模式  (六)语言论诗学评价 二 多种语言形态与现代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  (一)日常语言与分析美学  (二)诗意语言与存在主义美学  (三)无意识语言与心理分析美学  (四)拟语言与结构主义美学  (五)移心化语言与解构主义美学  (六)语言本质观与美学理论 三 高度符号化时代的美学理论——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的特征和实质  (一)语言论美学的含义和演化  (二)语言论美学中的语言角色  (三)语言论美学的话语特征  (四)语言论美学的实质  (五)面对语言论美学 四 走向修辞论美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  (一)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三次转向  (二)当前多形态美学格局  (三)新的综合与修辞论转向  (四)走向修辞论美学  (五)话语与文化语境  (六)修辞与修辞性  (七)修辞论阐释框架  (八)修辞论美学的理想境界第二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文学 五 “革命+恋爱”与转型再生焦虑——论20世纪20年代末几位革命知识分子典型  引言  上篇 重复与转型再生焦虑——论韦护和王曼英   (一)本文对焦虑的重复叙述   (二)左翼作家的转型再生焦虑   (三)重复、双重效果与自虐   (四)自动重复结构与双重资格认同   (五)重复与文化中的权力  下篇 双重本文间的现代原忧——论沈之菲   (一)有关的批评和反批评   (二)浪漫乌托邦与美的语言性   (三)父子冲突   (四)中国知识分子与原忧   (五)沈之菲与现代原忧   (六)双重本文性 六 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近40年中国文艺主潮的修辞论阐释   (一)修辞论方法及相关概念   (二)卡里斯马化与兴体   (三)超卡里斯马化与比体   (四)解卡里斯马化与赋体 ……第三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电影第四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审美文化附录一 古今融汇出兴辞——对文学属性的新思考附录二 中国诗学现代二刍议——再谈中国现代性诗学后记

编辑推荐

  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是力图把“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起来的美学,是力图建立一种既避免单一的“内部研究”的缺点,又避免单一的“外部研究”的缺点的美学。在“内转”倾向趋于极端的情况下,这是“外突”的美学;在“外突”倾向趋于极端的情况下,这是“内转”的美学。我认为,王一川的设想是很有创见也很有价值的,对于文艺学的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杜书瀛,《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此著创造性地在理论与批评的结合上阐释文艺本文与文化语境的互赖关系,显示了内容形式化、体验模式化、语言历史化和理论批评化等特色,从而对修辞论美学作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探索。该书尤其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卡里斯马典型、90年代电影领域里的张艺谋神话、近些年审美文化中的杂语喧哗、启蒙和沟通等新问题,作了深入的修辞论阐释,视角新颖,见解独特,在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勇于突破和创新的锐气。  ——程孟辉,“青年美学博士文库”主编总序,1997

作者简介

《修辞论美学:文化语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共四编,第一编为全书导论。着重从理论上分析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特色和中国当代美学现状,进而由此显示修辞论美学的出场缘由及其理论特色。后三编属于全书的主干部分,从修辞论视野依次阐释具体的文学、电影和审美文化现象,旨在说明有着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特定的本文如何与特定的文化语境形成难以分割的互赖关系。

图书封面


 修辞论美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卡利马斯
  •     审美的具体文本化。
  •     读的是东北师大出的97年版,第三、四编。第四编讲80、90年代的审美文化,总结的意义大,学理性不是很强。第三编重点研究中国第五代导演,以张艺谋为主攻对象,个案分析加学理猜想,后殖民研究视角,但这未尝不是一种误读。
  •     由“个人文本阐释”经“文化语境阐释”再到“历史阐释”,起初文本细读中的独具慧眼固然功不可没,但从文本语境到时代语境的跨越才是真正功力的展现。在对韦护和王曼英等人物的解读中(《重复与转型再生焦虑——论韦护和王曼英》),论者抓住“本文对焦虑的重复叙述”,进而“读”出主人公现实原型、作者的现实情形、同类本文、时代政治情势、同一集团成员共同的困扰等更大的时代文本,这才是最理想与大气的解读路数
  •     王一川认为20C中国美学有三转向,分别为认识论-感性论美学、语言论美学还有修辞论美学。其中修辞论美学是认识论、感兴论、语言论的一次综合,讲究话语与文化语境的互赖关系,并且认为这又是受制于更根本的历史的,此即困境与压力。王一川对话语反过来影响文化语境还有不限于横向关系而突入纵向辨析这两点的洞透是可以说超越了陈望道的。所谓修辞学转向,正要解决对这种互赖关系的遗忘与忽视。所以要重视文化语境、基本价值体系(charisma)、文化压力(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等,艺术话语使文化压力获得审美置换)、审美惯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到鲁迅狂人日记)、文化原料、文化战略、修辞论美学的基本工作(现代、西方、40岁气魄)、艺术话语与文化语境的未来关系、生存智慧、三种修辞阐释(个人本文、文化语境(张艺谋)、历史阐释)。
  •     老师推荐购买的,王一川的书简单易懂,条理清晰,还没看,准备细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