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108022219
作者:曹聚仁
页数:481页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69页 - 第四部分·申商及韩非

历来谈政的爱穿儒家外套,骨子里正是法家思想,即如王莽,傻头傻脑真的要实行周礼,那就糟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67页 - 第一部分·十二·“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陈澧《东塾读书记》说:“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38页 - 第一部分·七·邹人之子

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只能根据《论语》所载的师弟问答,要了解孔子的生平言行,只能用《史记·孔子世家》作蓝图。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35页 - 第四部分·二·老庄

《史记》老子与韩非同传。韩非子有《解老》、《喻老》篇,也是研究老子学说最早最深入的一种。可见,法家出于道家,受老子的影响很深。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73页 - 第二部分·一·《原儒》

杞是夏民族的核心,宋是殷民族的核心,但是燕晋齐鲁各地都是殷民族的生存圈,经过长时间的政治斗争、文化交流、民族混合,周公的民族政策到了东周春秋、战国,产生了新异性的文化与文明。孔丘,他是殷民族的遗民,他们那一圈子的人,都是依靠着殷民族的文化遗产在过着“儒”者的生活。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23页 - 第三部分·六·经迷

孔乙己型的人物,就是代代相继,直到今日,还是活在我们眼前的。
举世多经迷,而经迷的最大弱点,正是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经,他们都是“孔乙己”。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40页 - 第四部分·三·逍遥

若干问题的论争,只是各人对若干名词的解释不同所引起的。······所以,我对任何问题,非要把几个主要观点弄清楚,否则我是不参加辩论的。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77页 - 第二部分·二·素王的影子

儒士殷民族的礼教的教士,他们在很困难的政治环境中,继续保存着殷人的宗教典礼,继续穿戴着殷人的衣冠。他们是殷人的教士,在那六七百年中,慢慢变成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教师。他们的职业,还是治丧、相礼、教学;但他们的礼教,已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了。
孔丘是儒教的中兴领袖而不是儒教的创造者。儒教的伸展原是殷亡以后五六百年间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趋势;孔子只是这个历史趋势的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的成绩也只是这个五六百年的历史运动的一个庄严灿烂的成功。
在那殷民族亡国后的几百年中,他们好像始终保存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渐渐养成了“救世圣人”的预言。这种预言是亡国民族里常有的,最有名的例子,是希伯来民族的“弥赛亚”降生救世的悬记,后来引起了耶稣领导的大运动。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60页 - 第一部分·十一·回想四十八年前事

章师却说:“能治国的未必能齐家,如唐太宗,要算是历史上的贤明君主,唐太宗时,要算是太平盛世。可是李氏的家,真是一塌糊涂,事事不可告人的。为了争王位,兄弟自相残杀,李世民的残忍,跟雍正皇帝差不多。不仅此也,他杀了长兄幼弟,连嫂子和弟妇都搜入后宫去的,后来成为他的媳妇。唐高宗的皇后,也曾抢了李家王位的武则天,原先也是李世民的后宫人物。他的家治得太糟,也太脏了。所以。家齐而后治国的话是靠不住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36页 - 第四部分·二·老庄

我的老子观的重点,放在老氏所说的“反”字上。《老子》说:“反着道之动。”又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又云:“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事物变化之最大通则,则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此即所谓“反”,所谓“复。惟“反”为道之动,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惟其如此,故“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惟其如此,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惟其如此,故“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惟其如此,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惟其如此,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凡此皆事物变化自然之通则,老子特发现而叙述之,并非故为奇论异说。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32页 - 第四部分·一·先秦诸子

《吕氏春秋·不二篇》称:“老聃贵柔,孔丘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14页 - 第三部分·四·魏晋玄学

玄学是经学时代的反对派,但玄学却是扬弃了经学而适应魏晋这个变乱的大时代的。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47页 - 第二部分·八·从疑古到信古

读书得从疑古开头。·····(一)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二)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三)组织自己的思想体系。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89页 - 第二部分·四·方士---儒生

我们必须弄清楚阴阳五行说是什么,才可能明白汉学是什么。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52页 - 第二部分·九·也谈三字经

我告诉儿女们,用不着读五经,等你们中年以后,看懂了《韩非子》、《庄子》、《老子》,再来看《论语》、《孟子》也不迟。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48页 - 第二部分·九·也谈三字经

所谓“六经”,这五部乱七八糟,二千五百年前的杂书,一半是后人伪造的,一般是残缺的。·····王国维便说:“其中十分之五六已经可以了解;还有十分之四五,经过清代经学家的考证,还是不了解”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04页 - 第三部分·二·古今文经之争

西汉今文家的应用方术:以《春秋》决狱,以《禹贡》治河,以三百五篇(《诗》)当谏书。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50页 - 第二部分·九·也谈三字经

“善、恶”乃是世俗所下的道德标准,与性本身无关;从性本身说,应该说是“无善无恶”;若从作用说,应该说是“可善可恶”的。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63页 - 第四部分·七·战国百家中之绝学

前人所说古人如何如何,那只是前人的主观想法,不一定和古人的实情完全相合,有时简直完全不合。上一代的人,给宋元明理学家的绳索扎得太紧了,尤其是给科举时代的制艺观念套住了,许多人脑子里的想法,只是孔乙己型人物的腐见······我们要贬斥他们,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愚”,而是他们的“愚而好自用”。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25页 - 第三部分·六·经迷

依前人的习惯,大多称为五经或十三经,我是反对年青人读经的,去了所有的经,只读一部《左传》,已经够了。
章太炎认为:经是一切群书的通称。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39页 - 第四部分·三·逍遥

什么是逍遥游呢?译成现代话,就是绝对自由论。······(以庄子看来,如果不是绝对自由,那就算不得自由),······他是追求绝对自由的,他的追求绝对自由,是向内要求的,即在自己的心灵上,在幻想中达到自我欺骗,阿q式的绝对自由。于是,他构造了幻想的绝对自由的理论体系,作为他的人生指导原则。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03页 - 第三部分·三·古今文经之争

提倡尊孔读经的腐儒们,爱说“通经致用”,有人还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究竟通经有什么用处呢?顾颉刚氏说得好:我们可以干脆回答一句——没有用处。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45页 - 第一部分·八·从疑古到信古

钱氏(穆)说:"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生殖器的记号。”请卫道士先生们不要急得跳起来。《易·系辞》:"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说是“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原理,初民对于男女性器官并不隐讳,把性生活描画出来,便是《易》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35页 - 第四部分·二·老庄

儒家的毛病,就在太重视古人的躯壳。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58页 - 第四部分·六·孟荀

荀子学说中,“礼”与“分”,乃是核心问题。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80页 - 第二部分·二·素王的影子

二千五百年前,那是产生圣人的时代,释迦之于印度,耶稣之于希伯来,和孔丘的时代相先后。先前读书人,觉得颂扬孔圣人是该这么说;到了我们这一代,这才明白《论语》上的话,跟《佛所行赞》、《新约》圣经中所说的,差不了多少。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65页 - 第一部分·十二·“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杜少卿道:“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17页 - 第三部分·五·《易》、《老》与《论语》

古人欢喜把自己的意见,寄托在古人的经纶中,和现代人欢喜自己来创作,恰好是相反的手法。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57页 - 第四部分·六·孟荀

孟子实在不如荀子。荀子乃是儒家集大成的人,比孔子高明得许多。······墨子批判孔子,他的思想中,有着孔子的·1成分,······孟子距杨墨,他的思想中,有着杨墨的成分,······荀子学说中,以儒家根柢,吸收道墨名法的成分,融会贯通,开了法家的路子。替秦朝开先路行新政的韩非、李斯,便是荀卿的大弟子。“百家争鸣”与“互相渗透”,正式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我们研究先秦诸子的途径。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65页 - 第四部分·七·战国百家中之绝学

孔门弟子三千人,即算那升堂入室的七十二子,他们该有七十二种不同的《论语》。可是,那几位最有名的,如颜渊、曾参、子路,他们的《论语》都没有流传下来。于今,我们所看到的《论语》,乃是子夏的笔记本,子夏虽在七十二子之列,却不是最得意的门生。古人的著述,在那样困难的记录条件之下所产生的,何者能流传下来,只能付之于命运。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37页 - 第一部分·七·邹人之子

戴震戴东原告诫后学:
“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
“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57页 - 第二部分·十·一字之差

新中国对整理语言文字最有意义的工作,乃是《辞海》的诂训,限于十九世纪以后的辞语,而十八世纪以上的辞语,都划归《辞源》的范围中去。
我们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要去了解纪元前十世纪的语文,正如欧洲人读拉丁文一样,一字之差,就会闹大笑话。
严复曰:“物有本性,不可齐也,所可齐者,物论耳。”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51页 - 第二部分·九·也谈三字经

我觉得《三字经》之代表儒家思想,正如《惜时贤文》之代表道家思想。《三字经》把社会人生的积极意义说了,所以认为“勤有功”、“嬉无益”。《惜时贤文》却淡淡地在我们耳边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植柳柳成荫”呢!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12页 - 第三部分·四·魏晋玄学

东汉末年,曹操重法术,曹丕慕通达,于是研经之士,失去了利禄之门,儒家经学,便呈现了极度的衰微。
汉魏之际,中华学术大变。然经术之变为玄谈,非若风雨之骤至,乃渐靡使之然。经术之变,上接今古文学之争。······今学乃汉代经师之正宗,有古学乃见歧异。歧异既生,思想乃不囿于一方,而自由解释之风始可兴起。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33页 - 第一部分·六·顾颉刚之言

两汉的经学骨干是“统治集团的宗教”的创造(统治者用以装饰自己的宗教)。无论最高的主宰是上帝还是五行,每个皇帝都有方法证明他自己是一个“真命天子”,每个儒生和官吏也就都是帮助皇帝代天行道的孔子的徒孙。皇帝利用儒生们来创造有利于他们的宗教,儒生们也利用皇帝来推行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宗教。皇帝有什么需要时,儒生们就有什么来供应。这些供应,表面上看都是由圣经和贤传里出发的,实际上却都是从方士式的思想里借取的。试问汉武帝以后为什么不多见方士了?原来儒生们已尽量方士化,方士们为要取得政治权力已相率归到儒生队里来了。至于今文家和古文家,只是经书版本的不同,或是经书上的解释不同,不是思想根本上有什么差异的。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50页 - 第四部分·四·杨墨

“功利”乃是墨家哲学的根本意思。墨子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云:“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三表中,最重要的乃是第三。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36页 - 第一部分·七·邹人之子

儒家的思想,照说只能孟荀并称。孔门最够入室的是颜回和曾点。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21页 - 第一部分·四·鹅湖之会

关于“格物致知”的三派解释:
一.学究派-朱熹:穷究事物之理以知:多读书、多观察,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归纳然后得出结论(一贯之道)。
二.心性派-陆九渊、王守仁:格除物欲致良知:发明本心、尊德性、养心神,去本心之蔽(物欲)
三.经验派-吕祖谦、颜元、李塨:格物手犯致实知:亲手实践以获得切实知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45页 - 第四部分·四·杨墨

在二千五百年后的我们,说古人如何如何,而且肯定古人确乎如何,其人必是“妄人”;相信那些妄人的话,以为古人真的如何如何,其人必是“蠢伯”。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63页 - 第一部分·十一·回想四十八年前事

章师又说:“赋者,铺也,如铺衣服似的。古代凡兵事所需,由民间供给的谓之赋。在收纳民赋时候,必须一一按件点过。赋体也和按件点过的一样,因此而得名。”
“古代没有字典可查,一般人识字不多,这些赋篇,有如《千字文》一样,供给了许多新字,所以大家抢着去抄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18页 - 第三部分·五·《易》、《老》与《论语》

今日之所谓迷信,正是古代人士所信赖的哲学与科学。于今丢到后边仓库去的废物,在古代正是摆在客厅上的家私。我们得了解它们,当年摆在客厅上的是怎么一种神情!
《易传》代表初民的朴素宇宙观。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26页 - 第三部分·六·经迷

老庄韩非,无论哪一点,都比孔孟高明一点。儒家只有荀子,还够得上和老庄抗衡。而魏晋间的何晏、王弼、郭象他们,在某些方面都在先秦诸子之上呢!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02页 - 第三部分·三·今古文经之争

“榖”“公”是双声,“梁”“羊”是叠韵,为什们这两位作《春秋传》的人,都是复姓,而且几乎是同音的呢?我们已经明白这是当时学《春秋》的人,看见别经分家而春秋不分,另写一传,别树一帜的。我们只要看《榖梁传》极多灾异之说,其立博士,在宣帝之末,就可知道它必是西汉中叶以后的作品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62页 - 第四部分·六·孟荀

孔孟之道,养成一众“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废物。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62页 - 第一部分·十一·回想四十八年前事

历史上的大学者或大政治家,大半是由他们的门生、故吏和社会上仰慕他们的群众,在他们死后,搜辑他们的言论、行事,编写而成。这一类的实事,体现在周秦诸子之书,更是显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40页 - 第一部分·七·邹人之子

总之孔子是一个”有教无类“的教书匠,一个没落贵族后裔的智者,如此而已。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61页 - 第一部分·十一·回想四十八年前事

张舜徽先生说:“读书而弄不清楚古代书籍的体例,必然对于某些问题在总的看法上会很模糊的。每每会拿今日著述界的一般现象去衡量古人,因而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怀疑与假设。不独抓不着书籍中所载内容的真相,同时也离开了书籍本身的原来面貌。”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64页 - 第四部分·七·战国百家中之绝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隋唐学这一段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得从敦煌学来重新写来。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75页 - 第二部分·一·《原儒》

在周初几百年中,中国东部的社会政治情势,如所说的,一个周民族成了统治阶级,镇压着一个下层被征服被统治的殷民族。·····殷商的知识分子——王朝的贞人、太祝、太史以及贵族的多士,在那新得势的西周民族之下,过的生活虽然是惨痛的奴虏生活,然而有一件事是殷民族的团结力的中心,也就是他们后来终久征服那战胜者的武器,那就是殷人的宗教。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笔记-第106页 - 第三部分·三·王充——郑玄

我曾说到我在史学方面,也和先儒一样,皈依前后二司马;在经学方面,则推许先后两郑学(郑康成和郑渔仲),这就足以发蒙砭愚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