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哲学与文明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古哲学与文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561743461
作者:(比利时) 伍尔夫
页数:170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古哲学之各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中古哲学之方法
第三节 中古时代之最盛期
第四节 十二与十三世纪欧洲文明之概况
第二章 十二世纪欧洲之文明
第一节 封建制度
第二节 天主教的势力
第三节 个人之价值与尊严
第四节 新兴艺术
第五节 十二世纪法兰西之地位
第三章 十二世纪文明之哲学的反映
第一节 学院之分布
第二节 科学之分类
第三节 个人价值之封建的感觉与形而上学个体实在的观念之相应
第四章 十三世纪哲学之勃兴
第一节 十三世纪哲学发达之原动力
第二节 大学校之产生
第三节 托钵僧之兴起
第四节 新译书籍之流行
第五节 经院哲学之特殊的价值
第六节 具体的知识分类
第五章 统一及世界的趋势
第一节 统一的要求
第二节 地球中心和人类中心的理念
第三节 大同社会之理想和实行
第四节 世界主义的倾向
第六章 乐观主义和无我态度
第一节 表现于哲学艺术及宗教中之乐观主义
第二节 无我态度
第三节 中古学者之哲学史及考据学的见解
第四节 真理之永恒性
第七章 经院哲学与宗教精神
第一节 经院哲学非宗教哲学
第二节 哲学与神学的区别之反省的分析
第三节 中世宗教的精神
第四节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无损于前者之独立
第五节 哲学对于神学之从属的性质
第六节 一般对于经院哲学的见解之非是
第七节 结论
第八章 理智主义
第一节 理智主义之意识形态
第二节 知识论的见解
第三节 自由意志的理论
第四节 一般思想中之理性的地位
第五节 其他文化方面之理智的表征
第九章 多元的世界观
第一节 何为形而上学
第二节 静的状态中之实在
第三节 动的姿态中之实在
第四节 本质与属性及物质与形式
第五节 分殊的问题
第六节 人格之本性
第七节 上帝的存在
第十章 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 社会哲学
第二节 社会乃为个人而存在
第三节 伦理论据
第四节 法理的观念
第五节 形而上学的根据
第六节 团体与人身之比较
第七节 结论
第十一章 国家论
第一节 主权神授
第二节 主权即作用
第三节 主权在于人民
第四节 阿奎那理想之政治
第五节 立法为主权之基本表现
第六节 阿奎那政治思想概说
第十二章 进化的观念
第一节 常住不变的理想
第二节 科学道德社会政治及文明的进步
第十三章 十三世纪哲学与民族精神
第一节 经院哲学在民族精神中之反映
第二节 中古哲学之三大主张
第三节 经院哲学乃新拉丁及盎格鲁凯尔特人之产果
第四节 十三世纪拉丁阿威罗伊主义
第五节 新柏拉图主艾与日尔曼人
第六节 反学院派哲学之主要的特征
第十四章 殿言
第一节 十三世纪哲学体系于晚近西洋思想之影响
第二节 学院派理论在现代哲学史上之价值

作者简介

本书目的在从一个新的观点来研究中世的思想,说明这一时代的哲学与其所属的整个文明的密切的关系,以及上承希腊下接现代一贯的因缘。
中古哲学远绍希腊,直接与现代思潮一派相通。当时新兴民族承袭罗马及东方文化,复出其特有之创造力,经长期之涵育,至十二、十三世纪,而开成中古文明美丽之鲜花,学术昌期为希腊以所仅见,尤以经院哲学为其最光荣之结果,不单文艺复兴时代及十七世纪学者逃不出它的影响,即十八、十九世纪,乃至现代思想都无不在其势力之下。所以希腊哲学的传统从未中绝,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亦决与中世截然分开。欲研究西洋思想,固不能不知道希腊哲学,而于中古一千年潮流变迁之大势,当然也非有一个相当的了解不可。
但是一时代的哲学,便是一时代的现实生活之反映,一时代的整个文明的结晶。离开社会实况而谈哲学是空想。要想把握一个时代的哲学的意义,必求之于当时全部文物制度连锁的关系之中。于此,本书实可以为吾人研究中古欧洲哲学思想之一助。

图书封面


 中古哲学与文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很棒的一本书,虽然篇幅很小,但是眼光很独到,也很有大师的风范。华东师大有再版的此书,我看的就是那个版本。现代有些人写文章拿着无知当激情,动不动要蹦出一句“现在已经不是中世纪了,人们应当享有学术的自由”,但是事实上,中世纪的学术自由还是相当值得我们今天的当权者借鉴的。这里面主要讨论的是思想史问题,是作者于三十年代在哈佛大学的一系列讲演,篇幅都不很长,但是确实是很有深意的。在开篇的时候所讲到的研习中世纪史所应抱持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这些所谓“从业者”贴在书桌旁,放在心坎上!中后部分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论述尤为出色,国家论以及个人与国家之关系与中世纪之关系实在值得反复玩味!另外还要提一点,这本书是民国时期翻译的,虽则有些句式和现在的很有些不同,但是我觉得那种半文半白的笔体较之于生涩的西方句式好看的多。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常常写那样冗长的句子。
  •     不仅有“哲学与文明”,伍尔夫还爱把政治、建筑和工艺美术的内容拉进来表达他们的共同的时代特征,这种方式非常地Hegelian,虽然如沈清松说,Gilson《中世纪哲学精神》在哲学论述上远超本书,但“与文明”的部分应该有助于理解其中哲学的内容。但很迷惑鲁汶是否继承了这种研究倾向。哲学部分太过薄弱,当然是因为作为讲座讲稿的关系,尽管把十三世纪作为一个统一体来重点论述,但100年间的大哲们还是有些差异的。作者论述也没有详尽地引述原著,只是泛泛而谈。但对本体论上的个体优先的论述使我颇有收获。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分野的价值意涵由此可见。作者谈起十三世纪时所带着的激情透过纸背粲然可见,也感染着读者,对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时期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如宗教与哲学的暂时和谐、本体论上个体的优先、伦理学中的理性意志等。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今天自然辩证法老师讲中世纪,突然想起来自己还读过这样一本书
  •       关于中古时代,我们常常联想到的一个词就是“黑暗时代”,并由这个词顺带着联想到文明的衰败与生命的沉沦。然则马恩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大意是虽然我们将中古贬斥为黑暗时代,可须知没有中古时代便没有今日的资本主义之发达。当然,这虽是对中古的辩护,却也算不上是多大的赞美。黑格尔用穿着七里靴的速度飞快地越过了中古哲学,仿佛理性从未在这个时代停歇,我们也可以想象马恩是如何以七里靴的速度掠过中古的物质文明及其上层建筑。一个时代之所以值得我们去探讨,除了它相对于前后时代的承上启下作用外,其自身的吸引力也必定是一个极大的原因,只可惜我们往往只看到中古时代的前一作用,而很少注意其自身的魅力。不过无论如何,随着启蒙主义日渐遭到怀疑,启蒙者所否定的对象倒是逐渐为我们所再发现。仿佛当日文艺复兴再发现了古希腊一样,今天我们正处于对中古时代的再发现之中。
      说起来,我们大可由此引发一通对历史哲学的议论,更可预言今后定然会有一个启蒙之再发现的时代,这种迂回前进不过是人类智识发展的普遍现象而已。不过此处并不是发此议论的场所就是了,还是回到正题。以上述标准来看,伍尔夫的《中古哲学与文明》虽然简短,倒也具备了为中古时代辩护的两个特征:要么是在中古发现了现代文明所崇尚之价值的些微起源,要么就是重新看到了哲人所说的各种不为时代所磨灭的真与美。先说说第一点。
      二十世纪虽是个意识形态纷争不断的时代,但历史最终还是表明,这是个自由主义以及自由主义所蕴含之个人主义价值观全面胜利的世纪。此书作于二十世纪之初,当时正是自由主义全面勃发的年代,在如英国这样的国度,学者甚至断言国家只存在于邮局之中。正因为时代崇尚个体,因而毫不奇怪,伍尔夫能够在经院哲学中找到个体主义之起源,这就是唯名—唯实之争中前者所谓的全面胜利。然而我们大可对作者的结论打上一个问号,一来名实之争始终是经院哲学的核心问题,并且绵延至现代哲学,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罢了,绝不存在什么唯名论的彻底胜利,二来我们也大可推测,如果此书主题为“古希腊哲学与文明”,则伍尔夫也定然能够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个体主义之勃发,毕竟所谓名实之争,即便不是亚里士多德之存在论内部的争论,至少也是亚里士多德及其师傅柏拉图之间的争论,况且日后皮浪主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也大都强调个体内在之寂静,强调个人之德行等等,其理论大都可以视为提倡个体主义。如探讨的是契约论,则我们更可上推至前苏格拉底之智者了。其实这种视角主义对于我们并不陌生,马克思之博士论文无疑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伍尔夫自此纯然形而上学的争论推导出政治哲学与伦理学之结论,实在有点跳跃过大,我们倒不如采纳罗蒂之结论,而承认此政治立场与彼形而上学之间并无什么必然联系。
      伍尔夫对经院哲学中之自由意志的阐发其实也与上述对名实之争的阐发相当,并且同样无法避免我们的质疑。须知,意志自由与个体自由实为不同观念,前者为形而上学理念,后者则为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理念,譬如启蒙思想家休谟便说过,凡头脑清醒者,绝不会将形而上学的自由与政治的自由彼此混淆,德国古典哲人康德也清楚地区分了二者,分别予以不同的价值意义,而没有以此代彼,相互混淆。有趣的是,后世自由主义者恰恰认为所谓自由意志之说容易成为侵犯个体自由的借口与工具,因此最好是存而不论,或者将其纯然留给形而上学家,勿混入现实政治实践。著名自由主义者柏林之“两种自由”所申而论之者正是此种见解。虽则今日左派大都强调意志自由乃真自由,或者强调此自由对政治自由的积极作用,然而此等左翼所否认或贬斥者,又恰恰是伍尔夫以之为出发点来阐释经院哲学之自由意志理论的自由权利之说。因此,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认为经院哲学之意志自由的大讨论与今日自由主义所秉持的个体自由权利之说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相反,如走极端,我们倒大可认为此种论说实在是为了让个人在面对现实之残酷时,恰如斯多葛主义所行那样,能够找到心灵上的慰藉,因而倒是纵容了现世的无道。
      再来简单看看伍尔夫所说的中古时代的主权理论。虽则伍尔夫把中古时代的封建政制与阿奎那等人的主权理论说得天花乱坠,但事实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各个王国、公国及其管辖区域、管辖权相互交织,纷繁复杂,完全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甚至连古代共和国都比不上,至于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理论,要到马基雅维利、博丹、霍布斯等人才逐渐形成,至于认识到主权中心对共同体的重要性,那已然是十七世纪的事了。再说那主权在民的理论,以中古时代主权在民理论的最著名提倡者马西利乌斯为例,在他而言,所谓的民也不过是公民之中“较有分量的部分”,而绝非今日所说的“人人”;差异之二在于,今人所谓主权在民,意指人民实际参与到主权之运作中去,而中古即便存在主权在民理论,所指亦不过是公民中“较具分量的那一部分”乃权力之来源罢了。且不提前述现代主权理论在中古远未出现,即便此“民”之演变也历时数百年,由此反复思之,似绝没有理由将此两种“主权在民”相提并论。至于伍尔夫所说的经院哲学对西人民族之意义,更是纯属误植。须知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并非自古就有,而实在是十八世纪的创造物,至于创造这民族的民族主义,也不是什么远古的遗产,而是十六、七世纪才出现的思想理论。故而我们完全可以说,一则中古实在很难说存在什么民族(即便有,也是通过事后追溯而来),二则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民族之诞生实在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此中经院哲学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
      二十世纪初,理性尚未如今日这般臭名昭著,故而伍尔夫依旧能够张扬理性之力量,这也正是为何在《中古哲学与文明》一书中,作者将九成以上的篇幅留给了经院哲学,更将经院哲学的核心理念申之为理性主义,而将各种非理性主义哲思作为对经院哲学的不成功的反动,简单地一笔带过。然而如是今日学者(如施特劳斯学派中人)来做此种讲演,则势必要花大力气在伊斯兰思想、新柏拉图主义等所谓的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上,将其对中古文明及哲思的影响着实好好探究一番。因而归根到底,虽则伍尔夫想要引领我们重新认识中古时代,然全书的布局却早已指明,作者所引领我们去认识的并非是作为中古时代的中古时代,而是作为今日之前身或现代主义之隐微发端的中古时代。虽则就其对中古学术机构之设置与学科之分类的论述而言,确实为我们指明了今日大学机构与学术科目是如何出现并渐次发展的,但其对经院哲学、政治理论等的论述却实在犯了过度阐释的毛病。当然,这并非是伍尔夫的错误,须知任何对历史的阐释都必定带有阐释者当下的眼光,但我们却没有理由步极端者的后尘,断言任何历史都不过是当代史。应当说,伍尔夫真正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还中古时代各种思想理论以本来面目,从而张冠李戴,对其论述对象作出了错误的阐释。要之,便是伍尔夫未能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实在,正如我们开篇所说,一个时代的价值并不仅只是其相对于前后时代的承上启下作用,任何时代只就其自身而言,也都必然有不可否认的魅力。正如伍尔夫在其讲演的其余部分所提到的那样,此种魅力正存在于中古时代之建筑、雕刻、绘画、文学等艺术当中。即便抛开各种艺术不谈,难道经院哲学的意义非要体现在后世哲学之中吗?难道中古哲人凭自身与团体之力所缔造的一个又一个纷繁复杂的思想体系、一个又一个深奥难解的心智迷宫其自身不就是一种人类精神的奇迹,体现着前所未有的奇特美感吗?再者,中古时代那些盘根错节的政治格局与民风民俗只有当其作为后世政制之开端才值得我们探讨吗?难道这些人类实践以及由这些人类实践所产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其自身不就是一种值得我们珍视的遗产,透过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吗?其实,正如歌德发现哥特式建筑之美那样,只要我们能够抛开视角性的成见,深入到中古时代自身中去,就必然能够在新的层次上发现中古时代自身的真、善、美。或许也只有抛开功利性的实用态度,我们才能意识到,此种另一层次的真善美才是中古时代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正是前述伍尔夫对中古时代所做辩护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其真正成功的一个方面,只可惜在这个方面他谈的太少,也太不深入。
      就今人而言,吸取沃尔夫式辩护的教训,以真正历史主义的态度还中古时代以本来面目,从而发现不同历史时期间,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联系,固然是努力的目标,但要真正为中古时代一辩,只怕还是要回到中古时代自身,去发现上述“历史意义”之外的,中古时代的另一重“历史意义”。
      
      
  •     民国那一代人好多人,都是这样,阅尽千本书,择其善者一二而翻译。现在很多东西,无论中西,都在装逼。就像我老师教训我、,你不要像李hc一样,总是别人说什么就什么的,自己没有脑子么?哈哈哈~
  •       不仅有“哲学与文明”,伍尔夫还爱把政治、建筑和工艺美术的内容拉进来表达他们的共同的时代特征,这种方式非常地Hegelian,虽然如沈清松说,Gilson《中世纪哲学精神》在哲学论述上远超本书,但“与文明”的部分应该有助于理解其中哲学的内容。但很迷惑鲁汶是否继承了这种研究倾向。
      
      哲学部分太过薄弱,当然是因为作为讲座讲稿的关系,尽管把十三世纪作为一个统一体来重点论述,但100年间的大哲们还是有些差异的。作者论述也没有详尽地引述原著,只是泛泛而谈。但对本体论上的个体优先的论述使我颇有收获。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分野的价值意涵由此可见。
      
      作者谈起十三世纪时所带着的激情透过纸背粲然可见,也感染着读者,对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时期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如宗教与哲学的暂时和谐、本体论上个体的优先、伦理学中的理性意志等。
  •       很棒的一本书,虽然篇幅很小,但是眼光很独到,也很有大师的风范。华东师大有再版的此书,我看的就是那个版本。
      现代有些人写文章拿着无知当激情,动不动要蹦出一句“现在已经不是中世纪了,人们应当享有学术的自由”,但是事实上,中世纪的学术自由还是相当值得我们今天的当权者借鉴的。这里面主要讨论的是思想史问题,是作者于三十年代在哈佛大学的一系列讲演,篇幅都不很长,但是确实是很有深意的。在开篇的时候所讲到的研习中世纪史所应抱持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这些所谓“从业者”贴在书桌旁,放在心坎上!中后部分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论述尤为出色,国家论以及个人与国家之关系与中世纪之关系实在值得反复玩味!
      另外还要提一点,这本书是民国时期翻译的,虽则有些句式和现在的很有些不同,但是我觉得那种半文半白的笔体较之于生涩的西方句式好看的多。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常常写那样冗长的句子。
  •     言简意赅恩恩恩!!!!!!
  •     译得不怎样,又有错别字,最好别读。表述都太概括了,让人读来没有真实感。
  •     在开篇的时候所讲到的研习中世纪史所应抱持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这些所谓“从业者”贴在书桌旁,放在心坎上!
    昨晚上才开始看,深有同感。。
    民国翻译的我感觉比他原文可能更条理清晰。
    英文论文我就没明白有几个是清清楚楚的。。。
  •     大体看了一遍,还要再看一遍
  •     作者的学识让人想起宾四先生
  •     看不下去了……
  •     平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