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人类的知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83-12
ISBN:9787100005180
作者:[英] 罗素
页数:63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而这却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定义,因为所说的那个地方并不是每个人所公认的“此地”。可能有一个逃避开这个结论的办法:以后我们还要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显而易见或轻而易举的办法是没有的,除非找出一个办法,否则所有经纬度的确定都会掺杂着“此地”这种主观因素。这就是说,虽然不同的人给一个地方确定了相同的经纬度,他们对于他们所得出的数字到底还是没有给予相同的定义。我们相信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共同的世界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一部分是科学的,一部分是先于科学的。我们知觉到的桌子是圆形或长方形,尽管画家为了表现它们的外形,不得不把它们画成椭圆或非长方形的四边形。不管一个人离我们有二英尺还是十二英尺,我们看他总是差不多同样大小。除非我们注意到这些事实,我们很少觉察到经验让我们在解释可感觉的形象上所作的校正。从一个在一张侧面像上画出两只眼睛的小孩子到一个谈论电子和质子的物理学家,中间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路程,可是在走这段路程时却有个始终不变的目标:消除感觉的主观性,而代之以对所有知觉者都相同的一种知识。感觉到的事物和人们认为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差别逐渐扩大;小孩子画的有两只眼睛的侧面像和看到的还是很相近的,但是电子和质子同感觉世界之间却只剩下一点点逻辑结构上的相似。然而电子和质子有一种好处,就是它们可以不靠感官而实际存在,而我们的直接视觉材料,由于它们掺有主观性因素,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我们见到的物体的真实情况。

前言

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著作很多,论述范围极广。他对数理逻辑、哲学以及政治和社会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新看法。他的散文简洁明了、文笔流畅、富于风趣,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有人就认为,自伏尔泰以来,还没有一个西方文人享有他这样大的声誉和产生过这样大的影响。罗素对当代西方哲学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是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因为他第一次把分析方法引进了哲学研究领域。这种方法的应用引起了哲学的重大改变。除了他对英美哲学产生的影响外,欧洲大陆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施坦和卡尔纳普等人也是在他的启发下从事哲学研究的。从本世纪初的新实在论到三十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都和罗素的思想密切相关。但罗素从不完全同意或追随任何哲学运动,而是往往带有若干保留意见。例如他的立场是经验主义的,但他并不认为一切可以接受的信念都能从纯经验的前提推导出来。又如他虽然强调哲学要使用分析的方法,却不象有些人那样为分析而分析,也不同意那种认为哲学就是分析的看法。罗素的哲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新实在论时期。十九世纪末,布拉德雷等黑格尔派绝对唯心主义者统治着当时的英国哲学。首先对黑格尔派进行反抗的就是罗素和摩尔。罗素用外在关系说反对布拉德雷的内在关系说,从而得出了实在论的结论:外界事物的存在并不依靠人的意识。这本来是很明显的道理,但在当时却起了重大的变革作用。他在这段时期的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PrinciplesofMathematics,1903)和《哲学问题》(1912)。(2)逻辑构造主义时期。所谓构造主义就是“只要可能,就用由已知实体组成的构造来代替推导出未知实体的推论”。罗素在这一时期的工作有三个方面:(a)把数学还原为逻辑,这方面的著作有他和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PrincipiaMathematica,三卷,1910—13);(b)心的构成,这方面的著作有《心的分析》(1921);(c)物的构成,这方面的著作有《物的分析》(1927)。在《心的分析》和《物的分析》这两本书中,罗素采用了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论的立场,即认为心与物只是经验的两种不同形式。逻辑构造主义是就认识论讲的,如果就本体论讲就叫作逻辑原子主义。罗素认为常识世界中看来平常的和比较简单的事物实际上都是极其复杂的、由原子事实构成的复合。世界就是由许多互相独立的原子事实组成的总和。(3)后期发展。从四十年代起,罗素逐渐认识到经验主义是不够的,承认只有靠某些不依赖经验的原则才能把经验中得到的零碎知识串联起来构成科学的世界。所以他开始研究从原子事实推导出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各种推论原则。这段时期的著作有《意义与真理的探讨》(1940)和《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1948)。《人类的知识》是罗素最后一部专门哲学著作。罗素的后期哲学思想在本书中得到最系统的阐述。他想把本书写成自己哲学见解的最后总结。罗素传记作者伍德(Alanwood)说过,这是罗素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哲学史上一个里程碑。既然经验不足以构成科学知识,那么科学在经验之外到底还需要什么必要的东西?罗素的答案就是本书最后列举的五个“公设”。其中第一个公设即“准永久性公设”是为了代替传统的“实体”观念而设立的。看来罗素再也不能随便使用他所喜欢的奥康剃刀了。‘罗素在他的后期哲学中仍然是一个中立一元论者,认为世界的构成要素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关于它们我们充其量只知道通过因果律推论出的结构。为什么我们要承认《人类的知识》所列举的五个公设?罗素提出三项理由:(1)如果不承认它们,我们就会走向唯我论;(2)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不能相信科学的一般真理;(3)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公设所抱的信念是错误的,人类就不会生存下来。他并不主张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假定为真。他的论点现在变得跟康德的立场一样,即如果我们打算承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承认的那些关于未经验到的事件的推论,我们就必须承认这些假定。另外,他认为物体只是知觉的外界原因,是经过推论才被我们认识到的,因此我们一点也不知道物体的固有性质。这一点又和康德的说法相近。在罗素的整个哲学发展中,他一直在追求着确定性。他在晚年却不得不承认确定性的获得比他所希望的要困难得多。他在《人类的知识》最后一页却作出这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全部人类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不精确的和不全面的。”但是尽可能接近确定性却决定了他关于认识以及世界性质的想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直从事把知识分析为不存在任何疑问的成分。即使他不得不承认进行超过直接与件范围的推论无可避免,他还是把这类推论缩小到最小限度。罗素曾是一个逻辑原子主义者,一直认为世界是由原子事实所构成。但是他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这一立场有了新的发展。表示一件原子事实的原子命题如“这是红的”中的“这”字指的是某一特体(paLrticular)。特体曾被认为是具有各种性质的东西,即性质所依附的基础。后来罗素相信并没有经验上的理由可以假定这样一种东西存在。在感觉经验中,人们觉察到许多性质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却觉察不到某种具有各种性质的东西。性质的负载者原来不过是表示原子事实的句子的主语。罗素的最后看法是,性质的主体只是由共现的性质集合组成的结构。按照这种看法,“东西”被“性质束”所代替,性质本身成了构成世界的最后特体。罗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按照贝克莱的办法,把常识中的事物当作性质的集合,而这些性质则由一种叫作“共现”的关系结合起来。罗素的目的一直是替公认的信念找寻理由,不管这些信念属于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常识当中哪一个领域。他的方法永远是从坚实可靠、不容置疑的命题出发,并以此为基础,用最少量的假定重建知识的大厦。使用这种方法的结果就是他通常采取分析的方式为信念提供合理根据,从而推动了当代哲学中的分析运动。在这一方面,以及在他刚健、优美的文体上,他都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成为二十世纪这派哲学的代表人物。

内容概要

作者:(英)罗素 译者:张金言

书籍目录

著者序
引论
第一部分 科学的世界
第一章 个人的知识与社会的知识
第二章 天文学的宇宙
第三章 物理学的世界
第四章 生物界的演化
第五章 感觉和意愿的生理学
第六章 心理的科学
第二部分 语言
第一章 语言的用途
第二章 实指的定义
第三章 专有名称
第四章 自我中心的特称词
第五章 推迟的反应:知识与信念
第六章 句子
第七章 观念和信念的外界参照
第八章 真理的基本形式
第九章 逻辑字眼与虚妄
第十章 普遍的知识
第十一章 事实、信念、真理和知识
第三部分 科学与知觉
引论
第一章 事实的知识和定律的知识
第二章 唯我主义
第三章 常识的推理
第四章 物理学与经验
第五章 经验中的时间
第六章 心理学的空间
第七章 精神与物质
第四部分 科学概念
第一章 解释
第二章 最小量用语
第三章 结构
第四章 结构与最小量用语
第五章 公共的时间和个人的时间
第六章 古典物理学的空间
第七章 时空
第八章 个体化原理
第九章 因果律
第十章 时空与因果性
第五部分 概然性
引言
第一章 概估性的种类
第二章 概率计算
第三章 有限频率的解释
第四章 米西斯——莱新巴哈的频率说
……
第六部分 科学推理的公设
索引
人名索引

编辑推荐

《人类的知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简介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中我曾试图以我所能达到的最广阔的眼界来研究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人们和世界接触的时间短暂,观察事物又不免带有个人偏见和局限性,那以人们又是怎样得以获知他们的全部知识的?相信我们的知识这种信念有一部分是幻觉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除了依靠感官之外,还必须知道些什么?我在以前写的一些书中谈过这个问题的某些部分,所以我只好在较大的文章结构中重复我在别处已经考察过的某些问题的讨论。但是我已经在不妨碍我的主题的条件下,对这类重复做了最大的压缩。

图书封面


 人类的知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看这本书之前,应去看看别人的原著。罗素这本书所基于的哲学主要来自另一位哲学家,罗素的这整本书直接在那位大家的基础上直接开始讨论。要是不了解那位大哲学家的思想,这本书你也看不懂,最多是似懂非懂。罗素的这本书,语言清晰,思想统一,所用术语也不多,即使在使用的场合那些术语也非常易懂,这里我一个建议是看见一个陌生的术语不要纠结于罗素给它的定义,因为这种定义尽管可能能完全确定一个术语,但并不是它出现的直观起源。
  •     其实这是本人看的第一本罗素的书,也是罗素个人的最后一本书。断断续续地看了近4个月,对逻辑原子论的分析方法有深刻的印象。继康德的学说后,十分欣喜能找到喜欢的哲学学派。在众多的学派中,分析哲学鲜见地敢于直面现代以来的科学的挑战,使用数学与逻辑等工具,并敢于为科学“划界”,既阻止哲学陷入经验界的泥潭,又警告科学勿去阐释伦理与“人生意义”等一系列目的论的东西。这一意义是巨大的,某些“哲学”或“成功学”总喜欢以唯一“科学性”的名义指点经验研究,指点人们按某些教义行为,而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尤其容易得出“历史终点”的“真理”命题,最有代表的莫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勉强算是对自然的某种描述,而后者明显是个伦理性质话题,两者既不存在逻辑关系也无类比基础。粗糙地看,除了利益的分配或者“公平正义”问题,人们无尽的烦恼往往来自于,我们有时分不清楚,“这是什么”和“我相信这是什么”、“这是真的”和“这是有用的”,人类原始的“信仰”或者信念,如罗素所言,基于“动物性推理”,某两件自身“感兴趣”的事件在一定时空内多次发生,从而我们得以形成一种常识或信念,当信号A出现时,B将继而发生,无论语言在后天的作用如何,这一连续是最为原始的,在这方面,人比起巴普洛夫的狗没有本质区别。这是经验主义的典型表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经验导向是否就是结果主义或功利性质的?个人感觉,确实如此。经验的意义本身便在于某种“操作的简易性”,当我们看到一堆发红的炭火在眼前,无论何种渠道的经验会警示我们不要靠太近防止被烧伤,没有人会去考虑这里的“红”意味着什么;在某种紧急时刻,这种由经验主导的行为会更加明显,这与狗在受威胁时所采取的行为如出一辙。在没有对这些“动物性推理”进行重新评估之前,我们的经验可能源自于为了生存的连续性与简易性(原始的信念居然和现代科学有种同样的目的特征)。换句话说,我们的经验,是基于结果主义(如果不是功利主义)的产物。----弱智儿童欢乐多是有道理的。那么,知识(为真的信念)又缘何有更高的意义呢?显然,知识能比动物性推理有更准确的预期(仍然是结果导向的,但已经引入“真”的意义),但人类的知识走得过远以致出现了体系科学,比起“流星降落就有人要死”这类蹩脚的归纳法,现代科学使人类对真的追求几乎无视了结果导向的一般信念,前科学时期积累的大量为假的信念被颠覆,这意味着冲突(不要忘了之前的经验具有其本身的简易性意义),更意味着失落与对道德命题的绝望(前科学信念往往带有强烈的目的论色彩,我国的古典儒学便是)。科学走得太远,以至于人们开始认为科学能摆脱生物经验习惯的约束,不以功利主义为目的,从而有了“追求真理”这一说。也有了,“知道得越多越痛苦”一说。然而,人们对“真”的追求也绝非一帆风顺,“实在”的存在性充满了争议。罗素大胆地使用了自己归纳的“科学公设”,遗憾地宣告,人类的知识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罗素并没有对实在论命题有公开的表态,但根据他对“结构”这一词汇的大量引述又表达了一种模糊的科学实在论。说“模糊”,罗素直接声称,“人们认为精神与物质不同之处在于人们看得见物质看不见精神,这一论断的错误在于它假设人们看得见物质”,这是高度明显的反实在论语句。但罗素的做法仅限于此,他似乎在说,我们看不见物质,如同我们看不见电子质子。而他在书中屡次使用结构(类似与映射或函数)的概念,几乎与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说一致,也即,我们不知道科学实在与否,但我们能肯定结构的存在,正如我们肯定按五线谱能奏出对应的音乐,一定频率波长的电磁波会在我们大脑形成何种形象。罗素似乎成功地绕过了实在论命题,但这无疑让那些追求“真”的人们大感失望。这意味着人类即使像养在鱼缸里的鱼一样,也能做出科学研究,这也是结构的范围,因为这只需要加上鱼缸一个变量!但没有人会认为在凹凸不平的鱼缸里能看到“实在”。在此,仿佛看到了罗素的后辈们所争议的“心灵哲学”与人工智能。塞尔的中文屋实验高调声称人工智能即使能翻译所有外界的信号,也不能说人工智能“理解”了这些信号,或者知道这些信号的“意指”。但我们不妨分析下“理解”或“意指”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理解与意指无法突破信号反射式的“结构”转换的涵义,我们如何认为人工智能与我们大脑处理的信号是有本质区别的过程?从而,仅从结构转换的角度考虑,大脑似乎无异于一台图灵机。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回答,应该来自于哥德尔的定理。古典哲学的“理性”,这一人类引以为豪的东西,正在被视为如同高级的“动物性推理”,价值成为纯粹的生物功利主义,而我们又陷入了“真”的陷阱,我们揣摩着鱼缸外的世界,也不断纠正鱼缸的弧度对我们的影响。罗素称,知识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行为更接近自然律。多么伟大的理想,让我们不会像猫狗那样听到异响而错误地尖叫,不会像古人那样总在自然不祥中忧郁,能走在自然之前,淡定地生存。上文不可能概括了本书内容,甚至有误读可能性,有兴趣的读者应亲自鉴赏。
  •     初学分析哲学时看了罗素的“人类的知识”,当时觉得很好。后来发现罗素的文体有些文体,慢慢不太满意罗素非严格技术的讨论方式,虽然讨论方式不是最重要的。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3天就收到书了。不错。书还没来得及看。我知道这是本好书。
  •     挺好的一本书,很不错。
  •     太难读,如果不是学术专攻只是作涉猎,确实显得有些细碎
  •     宇宙之浩茫 人类之微渺
  •     罗素是个比较糟糕的数学家,不过糟糕的数学家做哲学还是有点精彩的。
  •     : B561.54/6259-31
  •     经典著作
  •     看多了其实不好,但是对辩论很有好处
  •     罗素的哲学的一个总结的书籍,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就已经把罗素关于世界,关于哲学的全部包含了进去。。 可以对应一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进化的部分是语言的分析,科学的进步。。 罗素哲学的大成之作, 罗素的全部, 这本书比《哲学的问题》,那本书籍更加适合思考!!!
  •     看的不是很懂 所以不做评价,但是这本书是我认识罗素的第一本书,他让我看到另一种思维方式
  •     大一
  •     商务印书馆的系列不错,还没有深入内容,书比较厚
  •     罗素的哲学比较好懂
  •     罗素一生最后一本哲学大部头,中大哲学系推荐之一
  •     没读完呢
  •     一直以来,我非常喜欢罗素的书,因为他展开思想的方式我很喜欢,很可能因为我也是数理出身的缘故吧.这本书对人的知识,其实主要是认识进行了详细考察.让我们能够反思我们的知识的一些被忽略的特点.非常精辟.
  •     犊子装大了,根本看不懂……
  •     囫囵吞枣,就当是看完了吧。
  •     这本书应该在高考完结之后给孩子看。
  •     我們知道什麽,我們是怎麼知道的。
  •     书很厚,但读起来很薄!很久之前读过,现在大部分都忘记了。书中预言有很多实现了,其中一点就是心理学的发展!。。。读了第二遍。
  •     书很好,质量上也过的去,内容是很好的入门级哲学书籍。
  •     思想很深邃
  •     好就不用说了 要是能便宜就好了
  •     中學的時候不知死活的讀了一點,讀懂的地方印象還是很深的,可惜半途而廢,不敢打分。
  •     看的电子版
  •     罗素的知识结构广得可怕
  •     说实话,有些部分读着有些感触,但是其中一章的部分q和p的出现让我感觉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主要是q证明完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推论后,突然加了一个p再证明,q和p本身并不相干但是强硬地加入了p一个单词进去。罗素的哲学虽然在逻辑原子论里谈的有点意思,但是还是无法解决第一性质的问题,第一个原子怎么证明?如果解决不了这个哲学问题,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欧陆理性哲学的第一性问题?从部分绝对的运动规律(真理)推论部分(同样真理)直至整体和从整体的运动规律(真理)去推论所有的部分其实在逻辑中的结论是一样的,只不过对整个真理过程的认识视野的不同,但并不表明不存在真理,只不过人还没有发现它罢了,没有发现就强调不存在这等于是自蒙双眼。
  •     罗素的东西
  •     有这么清楚明白的哲学著作,却还要被逼着背那些无趣的东西。何时把下卷看完呢?
  •     内容还没来得及看,印刷质量很好
  •     由此可见自己的浅薄 .
  •     对“确切知识”很感兴趣,这方面要研究。
  •     终于搞定它了
  •       看这本书之前,应去看看别人的原著。罗素这本书所基于的哲学主要来自另一位哲学家,罗素的这整本书直接在那位大家的基础上直接开始讨论。要是不了解那位大哲学家的思想,这本书你也看不懂,最多是似懂非懂。罗素的这本书,语言清晰,思想统一,所用术语也不多,即使在使用的场合那些术语也非常易懂,这里我一个建议是看见一个陌生的术语不要纠结于罗素给它的定义,因为这种定义尽管可能能完全确定一个术语,但并不是它出现的直观起源。
  •     书中没有印数、印张等信息,而且纸张的质量与其他商务的书所用纸张相差极远,怀疑是不是卓越盗版的!!!!
  •     罗素的知识结构确实复杂的惊人,不过到底是哲学家,好多句子都长得拗口,需要反复品读
  •     都神马年代了还写这种东西?难怪被维特鄙视╮(╯▽╰)╭自娱自乐就算了
  •     春节后跟江琦学长一次聊天,他推荐我读一点科学哲学和思想史方面的书。选了一些,这是其中一本,很难读。前前后后读了小半年,虽然每个字都看到了,思路却很难一直跟上。总的印象好像在不停地讲车轱辘话,读完后也只记得几个概念,但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却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点像被催眠了。虽说读过了一遍,但将来肯定还要重读。
  •     我真的觉得开阔了视野,带来新的思维方法
  •     对于罗素的书
  •     我们所相信的从哪里来。
  •     好书,非常建议购买
  •     关于知识,我们可以提两个问题:我们知道什么和我们如何知道。第一个问题科学可以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心理学,个人经验积累及推理,模糊的,概然的,或者说形而上的。于是知识的获取也变得不那么靠谱,甚至包括科学知识!可是不靠谱的知识就是废物吗?不,利用它我们创造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我将知识视作幻象,幻象很美,很有用。
  •     罗素的,有意思的
  •     不错的书,虽然有些枯燥,还是值得看看
  •     一个人在图书馆角落里打开一个有趣时间虚度半天的感觉总是不错
  •     工具书?总结型。
  •     他的书我都喜欢不过这个有点他的哲学观点成熟了书质量很好,虽然多次印刷了,不过好像没有关系这种书买新的比旧书划算多了纸张很白,就是爽
  •     没什么太大的触动。没有结论。无聊的分析。
  •     那主要来自哪位大哲学家的思想啊?
  •     人类的知识!
  •     关于语言、逻辑那几章看不下去,先放着等以后再消化。
  •     1990年1月18日
  •     读这书要常常注意我们平常的用语如物体、东西和事件的区别,不然会觉得罗素的话很反常。
  •     有一定深度,适合各类读者。建议推荐。
  •     第一次读完这样的哲学著作。历时半年非常艰辛,只能说囫囵吞了一点东西,稍稍把握了罗素大师这本书的脉络- -
  •     挺不错的,适合大众阅读
  •     感觉很厚实
  •       人类的知识》是罗素最后一部专门哲学著作。罗素的后期哲学思想在
      本书中得到最系统的阐述。他想把本书写成自己哲学见解的最后总结。罗素
      传记作者伍德(Alan Wood)说过,这是罗素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
      哲学史上一个里程碑。
      既然经验不足以构成科学知识,那么科学在经验之外到底还需要什么必
      要的东西?罗秦的答案就是本书最后列举的五个“公设”。其中第一个公设
      即“准永久性公设”是为了代替传统的“实体”观念而设立的。看来罗素再
      也不能随便使用他所喜欢的奥康剃刀了。罗素在他的后期哲学中仍然是一个
      中立一元论者,认为世界的构成要素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关于它们我们充其
      量只知道通过因果律推论出的结构。为什么我们要承认《人类的知识》所列
      举的五个公设?罗秦提出三项理由:(1)如果不承认它们,我们就会走向唯
      我论;(2)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不能相信科学的一般真理;(3)如果我
      们对于这些公设所抱的信念是错误的,人类就不会生存下来。他并不主张我
      们可以认识到这些假定为真。他的论点现在变得跟康德的立场一样,即如果
      我们打算承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承认的那些关于未经验到的事件的推论,
      我们就必须承认这些假定。另外,他认为物体只是知觉的外界原因,是经过
      推论才被我们认识到的,因此我们一点也不知道物体的固有性质。这一点又
      和康德的说法相近。
  •     明明手头有实体,可大部分内容却是在手机上看完的,感觉略逗。整体读起来不怎么吃力,这点甚好。
  •     书的质量不错,买了大量罗素的书。
  •     罗素晚年收官之作,知识结构广得可怕,感觉白活了二十多年。本书探讨了个人经验与科学知识整体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是怎样获知他们的全部知识的。
  •     一本知识论的著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