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五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儒学五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63363865
作者:蒙文通
页数:187页

内容概要

蒙文通(1894—1968),四川盐亭人,早年从经学大师廖季平、刘师培习经学,后又从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习唯识。先生自经学入,进而史学,而宋明理学、释道二藏,而古民族、古水地,博综群籍,无不探研,甄微抉原,创获颇丰,积稿达二百余万言,经后人整理为《蒙文通文集》六卷行世。曾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一所研究员,一生致力于弘扬祖国历史文化,竭尽辛劳。

书籍目录

重版前言
题辞
本论五篇
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
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
漆雕之儒考
浮丘伯传
论墨学源流与儒墨汇合
附:儒家法夏法殷义
广论四篇
周代之商业
秦代之社会
汉代之经济政策
宋明之社会设计
自序

作者简介

本书辟为两编,“本论”部分阐发儒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及墨学源流,脉络清晰,曲折有致,深切精纯;“广论”部分旁及周秦汉宋明诸代之商业、社会、经济,大开大阖,看似游离,实则大有深意,令人叹为观止!两编合璧,则为一精深宏美之作。
本书对儒学核心价值之体认与诠释,有别于现代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冯友兰纯粹思辨之路数,而重思想与制度、经学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其实是接续中国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本身的脉络,而又能应对现代的问题,弥足珍贵。

图书封面


 儒学五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历史学家”这个名称在今天的中国似乎充满着歧义:一个被纳入现代学术体系,并习惯编纂索引、注释、文献资料来证明若干观点的历史学家,和诸如章学诚、司马迁等古典意义上的历史学家显然是不同的。而活动于近代的“历史学家”则更与众不同,这类学者如蒙文通,具有扎实的经学基础,有自己的经学思想,才得以构建起自己的历史研究。今天的学界称蒙文通为历史学家,主要因为他的《古史甄微》、《古族甄微》、《古地甄微》等作品在早期民族史、边疆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因为他晚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但“历史学家”这一称谓很容易令人忽视他历史研究的儒学基础。事实上,蒙文通早年师从晚清经今文学大师廖平和古文学家刘师培修习经学,他的《经学抉原》(1933年)、《儒学五论》(1944年)等著作都是专论儒家与经学思想的。换言之,如果不能理解蒙文通对儒学的看法,就无法理解他的历史研究,他“历史学家”这一头衔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性而非学术性的。《儒学五论》是蒙文通写于1944年的一组文章,据他在《自序》和《题辞》中的陈述以及他的儿子在后来的追认,这是他儒学思想的成熟之作。这种成熟性尤其体现在,蒙文通把儒学描述成一种包含了哲学思想、政权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圣外王”之学。这既不同于延续清代乾嘉学派将儒学更多的看作为文献学与语言学,也不同于康有为等人将儒学看作直接可以维新当代政治的政治学,也不同于在当时已经声势浩大的“新儒家”将儒学看作心灵哲学。总而言之,蒙文通的儒学观念是一种基于经学思想的历史构建,既不是纯粹的思辨哲学,也不是直接面对大众的政治学或社会学。用蒙文通自己的话说,就是“儒之学,修己以安人。达以善天下,穷以善一身,内圣而外王,尽之矣”。《儒学五论》一书包含了“本论”和“广论”两部分,书名中的“五论”指的是“本论”中的五篇文章。“本论”意指关于根本问题的一组讨论;而“广论”的意思是“本论”的拓展和补充。这种分类效仿了中国古代的诸子著作中“内篇”与“外篇”的区分。所以,这部写于1944年的著作仍然延续了古典撰述的体例。本文下面将简要介绍《儒学五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篇文章,他们分别是《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和《宋明之社会设计》。其中前两篇属于“本论”,后一篇属于“广论”。《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是这本著作的第一篇,所谈论的是儒家的“内圣”之学。从题目可以看出,蒙文通认可了“儒家哲学”的说法,与冯友兰、胡适等人力图建立一种现代学科类型的“哲学”具有某种时代的一致性。但蒙文通与冯友兰等人显然有着观念上的根本不同。冯友兰等把儒家看做“哲学”之一种,目的是用现代学术方法来研究儒家思想,这样,他的“儒家哲学”本质上只是对历史上儒家思想的描述和记录。而蒙文通在这篇文章中思考的是“儒家哲学”中最为核心的几个问题,即关于“性”、“命”、“理”以及“德性”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他从“五经”讲起,先后阐述了所谓“思孟学派”、荀子、管子、《大学》等先秦思想,以及汉儒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最后评述了宋明儒家。他并非旨在描述“儒家哲学”的面貌,而是通过这些核心问题在历史上的发展来继续思考作为哲学的儒家。“儒家哲学”能够培育一个人的德性,告诉他怎样的生活是一种好的生活。蒙文通始终认为,关于“性”“命”的思考在两次大战后的世界更有意义,作为哲学的儒家仍然富有生命力。他在二战后期的这一观点,显然更契合当代中国的儒学思考。《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是“本论”的第二篇,所谈论的是儒家的“外王”之学。最近几年,儒家的“外王”之学在中国很热,也极易让人把“外王”误认为儒家与当代政权的合流。实则不然,蒙文通在这篇文章中较多的继承了他老师廖平的早期观点,即把今文经学的理论看做是儒家政治制度的至高理想,也是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而他同时认为,这一理想的论述是由汉代儒家完成的。所以,蒙文通在这篇文章中勾勒了今文经学视野中最理想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包括“井田”、“辟雍”、“封禅”、“巡狩”、“明堂”诸方面。而从当代的视角看,这几方面分别谈论的是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政权交替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议会制度。贯穿这些制度的,是儒家经今文学对一个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的设计。蒙文通之所以重视汉儒的这些言论,是因为他坚信“外王”之学不能只是空洞的理论,也要有制度的支撑。而汉代的政治制度多少体现了这些制度理想。这两篇文章可以说体现了蒙文通最核心的儒学思想,即对“内圣外王”的阐述。所以,儒家或者说经学,就不是一个能够用现代学科来限制的学问,而是中国其他学问的核心。儒学既有助于修己,又有资于治世,这才是儒家意义上的政治哲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为何蒙文通在“广论”里的几篇谈论历史的文章:《周代之商业》、《秦代之社会》、《汉代之经济政策》等。为何这些有关商业、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历史被纳入蒙文通关于儒学的论著中?这其中的逻辑已经说明了蒙文通对儒学的观点。“广论”里最有趣的一篇文章是《宋明之社会设计》。宋明之学,自清代以来就逐渐被描述为“理学”和“心学”的代序。尤其近代新儒家兴起后,宋明儒学成了现代儒学的代表,而代表宋明之学的也是“理学”与“心学”。于是,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宋明儒学就是“内圣”之学。但蒙文通这篇文章,足以澄清这些误解。蒙文通认为,宋儒固然对汉儒重视的政治、军事、刑罚等并不措意,却“谆谆于社会教养之道”。这里的“社会教养”,指宋儒在重视内圣之学的同时,并没有偏废对社会的关注,而宋儒采取的手段不是自上而下的政治统治,而是自下而上的社会教养,比如鼓吹家族制,用家族的义田、义学来教养民众;建立书院和民间的保育、慈善机构;以及如朱熹设计家礼和乡规民约。总之,用这类自下而上的社会设计来实现教养。蒙文通认为,这种社会教养与宋明的“理学”和“心学”都是重要的,假如只谈论后者,则儒家就变成纯粹的“心灵哲学”。近年来,国内外颇多学者都在谈论儒家的“政治哲学”,而掀起这一潮流的是施特劳斯学派的引入。但究竟何者才是儒家“政治哲学”?这恐怕不是一两个学派的独白可以概括的。蒙文通的这部《儒学五论》也可以说描绘了一种“政治哲学”,但显然,他的“政治哲学”并没有站在某个政治力量的立场上,而是扎实的站在儒家立场上,用儒家的“内圣”来保证好的德性的维护;同时用儒家的“外王”来保持对坏的政治的批判。始终不与现实政治合流,这恐怕是蒙文通更愿意看到的儒学。(本文仅为该书内容介绍,英文版刊于Dao:Volume 9,Issue 2【2010】,Page 245)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读起来很费力,实在为一不可多得的巨著。恨不早读此书。其可贵者在于疏通先秦各家关系,此问题亦正为近期关注之一。
  •     没有读完,顺序错了,觉得大部分东西都看到过了,虽然可能是他的晚辈写的.宋元时代的观点跟蒙思明相像.持论不同而已.那个时代这样的兄弟还不少
  •     收到一个全本的,比较好
  •     3.5
  •     一本好书,内容很有价值。
  •     不错
  •     看的较为浮皮潦草,要再读。但是过于古雅的语言难以阐释近现代的历史观念,作者对于西方历史的见解,莫如说是一种意见。
  •     蒙先生的著作有独到的地方,需细品才可知。
  •     臆断之处甚多。
  •     此书可能是建国后唯一的一个版本,点校有些许错误,大致不影响阅读。蒙默先生认为本论前两篇是核心,这没有问题;另外本论第五篇及附文,广论第二、三篇,以及自序、题辞,都是蒙先生学问着力之处,值得精读。本书封面评论语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个人以为言简意赅,甚得著者意旨。本书为蒙先生五十岁时著作,当时正值先生学术壮年,其文风甚是雄健,意气风发;当日读《佛道散论》,其中多为晚年作品,意境雍容冲淡,两相对比,别有风味。
  •     仍是讲内圣外王。以哲学、政治、经济、社会为四大支柱。骨子里还是今文派的理想建构,不是古文派的确凿考据。但是文中诸多发明、创见,洵为大家。
  •     观点多有精到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