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回归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301151112
作者:彭锋
页数:30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存在美的根源吗?一、美的回归“美的回归”最早由著名批评家希基(Dave Hickey)提出。早在1993年希基就宣布,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美将成为一个主导话题。希基的这一断言在美学界、批评界和艺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美的问题重新成为美学家、批评家和艺术家谈论的热门话题。2005年在柏林的世界文化中心举行了一个“关于美”的国际文化节,期间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来讨论“美的回归”问题。希基的“美的回归”的宣言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今天的艺术真的在呼唤“美的回归”吗?美在什么时候离开了艺术以至于需要回归?艺术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将美作为它的主题?如此等等的问题在近来国际美学界和批评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我看来,希基提出“美的回归”的宣言不是偶然的。当代艺术早就厌倦了稀奇古怪的创新。当前卫艺术扮演的各种功能逐渐被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取代之后,前卫艺术就终结了,艺术到了该反思自身究竟还剩下什么东西不能被取代的时候了,一些非常前卫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美。这时有人提出“美的回归”的宣言,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前言

20世纪中国曾经涌起了几次“美学热”,在当时“沉寂”的世界美学天空中,成了最绚丽的星座。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美学热”在消退,而世界美学却不再“沉寂”,此消彼涨,中国美学已不再亮丽。中国还会有“美学热”吗?这是中国的美学研究者很感兴趣但又无法预测的问题。今天的社会的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用“后现代”、“第二次现代化”、“审美化”还是“图像转向”来描述它,都意味着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由“硬”向“软”、由“实”向“虚”的转向。在一个虚拟柔软的社会里,艺术和审美将会越出它们的边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以艺术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也有可能越出它的边界,成为人们普遍采取的生存策略。中国文化本来就以推崇空灵著称,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时代转向。在我们看来,从今天的时代条件来看,中国很有可能再次出现“美学热”。为了推动“美学热”的出现,我们需要做许多扎实的研究工作。公正地说,前几次“美学热”给今天的美学研究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但也留下了不少沉重的包袱。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我们翻译引进了不少美学著作,特别是当时出版的50余本“美学译文丛书”更是推动了这种发展,但这些著作很少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吸收。我们需要重译某些确实有价值的著作,并以重译为契机展开对这些著作的深入研究工作。同时,我们要关注国际美学的新动向,译介一些能够反映美学新动向的著作。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推动中国美学学者有原创性的研究工作。我们不仅要加入国际美学讨论的话题之中,而且要提出自己的话题,吸引国际美学学者加入我们的讨论之中。

后记

本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是我近十年来逐渐积累起来的,有些成果已经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了。第一章的部分内容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做过讲演,它的最初的文本以“美的回归”为题发表于《美术焦点》2007年第8期。第二章和第三章的一个初步的构想曾经以“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为题,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四章的部分内容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讲演,它的最初的文本以“不可定义之后的定义”为题,发表于《意象》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五章的部分内容曾经在首届宋庄艺术节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做过讲解,它的最初的文本以“艺术的终结与重生”为题,发表于《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第六章的最初文本发表于《文艺美学研究》第五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七章的部分内容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做过讲演,最初的文本以“虚构的悖论及其解决”为题,发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内容概要

彭锋,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西比较美学。主要学术专著有《完美的自然》、《西方美学与艺术》、《美学的感染力》、《诗可以兴》、《美学的意蕴》、《生与爱》。主要译著有《实用主义美学》、《哲学实践》、《生活即审美》、《美学指南》等。

书籍目录

期待“美学之夏”——丛书代序
前言
第一章 存在美的根源吗?
一、美的回归
二、美的滥用
三、永恒之美
四、古老的构想
五、美的消失
六、哲学意义
七、社会学意义
八、小结
第二章 审美对象是何物?
一、哈奇森:审美对象作为心理对象
二、萨特:审美对象作为想象对象
三、茵伽登:审美对象作为纯粹意向性对象
四、杜夫海纳:审美对象作为感性对象
五、西布利:审美对象作为突显对象
六、小结
第三章 存在审美经验吗?
一、迪基对审美经验理论的批判
二、比尔兹利对迪基的回应
三、古德曼和丹托的审美经验理论
四、实用主义与分析美学之争
五、小结
第四章 艺术可以定义吗?
一、韦兹与曼德鲍姆:艺术从不可定义到可以定义
二、丹托的艺术界理论
三、迪基的体制理论
四、列文森的历史理论
五、古德曼的符号理论
六、也许艺术真的是不可定义的
七、小结
第五章 艺术终结了吗?
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三、艺术终结与美学独立
四、艺术的重生
五、也许终结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理论
六、小结
第六章 作品的意义由作者意图决定吗?
一、浪漫主义文艺批评中的意图主义倾向
二、反意图主义的盛行
三、意图主义的复兴
四、实际的意图主义与假设的意图主义
五、小结
第七章 虚构的作品能产生真实的情感吗?
一、问题的起源
二、解决方案之一
三、解决方案之二
四、解决方案之三
五、虚构的情感反应机制
六、一种假说
七、小结
第八章 趣昧有高低之分吗?
一、现代美学的趣味标准
二、后现代美学的多元趣味
三、全球化时代的趣味标准
四、趣味与艺术评价
五、高级艺术与通俗艺术
六、小结
第九章 如何欣赏自然环境?
一、现代美学的分离模式
二、当代环境美学的介入模式
三、自然环境模式
四、情感唤起模式
五、显现模式
六、小结
第十章 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发生的社会条件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哲学解释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一政治批判
四、口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批判
五、小结
第十一章 如何定位中国美学?
一、以现代为中心的理论框架
二、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困难
三、两种“实践”
四、超越“现代”模式
五、从模式二美学展望中国美学
六、小结
后记

编辑推荐

《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是美学与艺术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主要内容是:纽曼曾经说过现代艺术的冲动“就是要摧毁美”。这一论断在20世纪的西方艺术历程以及中国当下的艺术实践中都可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和美还会继续彼此蔑视吗?而关于美学理论,基维宣称如今的美学界是狐狸当道的时代,是一个被分割成众多领域,每个领域都被一些专家统摄的时代,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一种宏大理论包罗万象的刺猬时代已经逝去。
美学还会走向统一吗?
作者通过对当代艺术和美学界最为热议,同时也和当下中国最相关的11个问题的梳理,呈现了三个回归的趋势:其一,当代艺术重新肯定一些正面的价值;其二,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开始形成放下成见和独断、重新建构一种统一理论的趋势;其三,中国美学开始了一种回归古典资源,并以此参与到世界美学对话的过程。

图书封面


 回归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老师介绍买的,看了还可以,书的质量也好,就是快递速度是在太慢了,不能称快递了,不快,不过送货员态度很好,服务也满意
  •     入门书,梳理的很有条理,值得反复阅读(果然一读引用的原文就一头雾水呀)
  •     眼界开阔,受益匪浅
  •     整体不错,对考研很有帮助
  •     活泼泼的此在
  •     当代美学第一本看完的书 哈哈
  •     美学入门
  •     很不错的入门书。
  •     很有启发的书。
  •     英美美学
  •     转向艺术看来是个趋势,这本书可以当做教材,还可以写厚一点
  •     每一章节都是一个极好的入门级导论。
  •     真的不太懂西方的东西
  •     啊啊啊啊从个人层次上的大爱!
  •     能读懂,平易近人
  •     好像是读完,又像是没读完。不过写的真心好。打算日后买一本收藏之。
  •     嘻嘻,只看了艺术是否可以定义那一章节,看了两本彭锋老师的书了,貌似彭锋老师两本书最后都是以不太确定的口吻,认为也许艺术是真的不可定义哦
  •     注定是一本读了之后会痛苦的书——它没能力给出答案。
  •     内容不错~
  •     作者将美学中的很多概念、争论梳理的清清爽爽,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获益良多
  •     专业课 不评论
  •     但是速度确实是慢了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