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杰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神的杰作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10404702
作者:保罗•班德(Paul Brand),杨腓力(Philip Yancey)
页数:203页

章节摘录

  细胞  01 肢体  我曾试着把地球想成是某种有机体,但这种揣摩总是行不通……一天晚上,开车经过美国新英格兰区南边多树的丘陵地带时,我又在想:假如不能把它比作一个有机体,它像什么呢?它会最像什么呢?就在那一刻,我想出来了:它最像一个单细胞。  ——路易·汤姆士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活生生的细胞的情景。那时我年方二十一岁,正在英国李文斯顿大学参加热带卫生学的短期讲习班。我们在课堂上研究寄生虫,所用的标本都是死的,而我却巴望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阿米巴!一天清晨,在实验室尚未挤满学生之前,我偷偷溜进那座红砖的旧科学馆,手里捧着一杯才从科学馆旁边池塘里舀出来的池水。腐烂的叶子漂浮在混浊的水面上,一路散发着腐朽与死亡的气味。  等到我把一滴池水放上显微镜片时,整个宇宙在刹那间活转了过来——显微镜下出现了成千成百的微生物——这些纤细的单细胞晶球体,受到显微镜灯光热力的刺激,正在那儿不停地呼吸、伸展、左右游移着。我稍稍移动镜片,匆匆瞥过那些快速活动着的有机体,继续地寻找……啊哈!果然让我找到了一个阿米巴。原先肉眼勉强能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半透明的蓝色小片,显微镜却进一步显示出它内部的功能和作用。  这个阿米巴似乎在喃喃地告诉我们,它是所有生物中最基本、也最原始的一个细胞。它不知用了什么方法聚合成千上万个旋转的原子力量,产生了生命,使自己有别于其他任何最基本的无生物。它虽然只是一小撮胶液,却也能完全表现的一切基本功能——呼吸、消化、排泄、分泌,以及繁殖。它甚至可以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挪动自己——先把自己向前凸出一小块,然后像油滴在桌面上散开一样,毫不费力地朝前移动。这样不断地操作一两个小时以后,这颗湿嗒嗒的小不点竟也能移动三分之一英寸呢!  这个忙碌、悸动的小东西,使我第一次对生死的错综复杂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依我看,阿米巴正如一个全然自立的单元,带有强烈的求生欲与繁殖欲,这种体认引发了我日后探索生命细胞的兴趣。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仍在从事研究细胞的工作。唯一不同的,我是站在一个医生的立场,专门探讨人体内细胞分工合作的情形。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卡维尔城外,密西西比河畔的沼泽地,有我工作的麻风病院,这里我有自己的实验室。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再次趁着无人搅扰之前,赶到实验室去。整个房间里只有头上日光灯所发出低微的营营声打破满室的寂静。  但那个早晨我不是来研究阿米巴的,而是要来查看一只正在冬眠的白肤变色蝙蝠——它正在实验室冰箱中的一个盒子里睡大觉呢!我要用它来模拟人体对受伤和感染的反应。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提起来,打开双翼,让它呈十字形地平躺着。它的脸极像人脸,好似博物馆里陈列的枯干人头一样。我一直担心它会张开眼来对我尖叫,但它却毫无动静地继续沉睡着。  当我把它的翅膀放在显微镜下时,我好像找到一个钥匙孔,透过它,一个崭新的宇宙展现在我眼前。蝙蝠翅膀下变色的皮肤显得苍白而透明,我可以透过表皮直接看到输送血液的微血管,它们都在不停地搏动着。我把显微镜对准一条青蓝色的微血管,调整后我可以看见每一个血球在微血管里推挤、碰撞及冲刺的情形。其中数目最多的是红血球,它们个个都像平滑光亮的圆盘,中间凹进去好像油煎甜圈饼似的。每个红血球的大小和形状都一样,仿佛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压出来的。  但更有趣的是白血球,它们是生物体内抵挡外来侵略者的武装部队。它们的形状与阿米巴完全一样,也是一团臃肿、不定形的液体,当中有一粒深暗色的核心。它们先把身体收缩成像手指般的一根长条,然后就奋力向前游动。有时它们贴在静脉的管壁上蠕动;有时则悠哉悠哉地顺着血液漂浮;有时为了流过较细的微血管,白血球不得不拉长自己的体形挤过去,这时排在它后面的红血球,就会不耐烦地你顶我撞个没完。  看看这些白血球懒散的样子,你不禁会觉得,它们在巡察自己领土这件事上,实在显得太迟缓而缺乏效率了,那还能谈得上抵御外侮呢?不过,这只是在大敌未临之前。我试着不弄醒蝙蝠,同时用一支钢针刺透它的翅膀。当我戳破一条微血管时,马上好像警铃大响似的,受伤的微血管壁周围的肌肉细胞立刻全部紧缩,筑成一道堤防,不让宝贵的血液流失,同时血凝素也马上起来工作,防止血液流出皮肤表面。再过一会儿,负责打扫的细胞来了,很快地清除了所有的渣滓。而成群的纤维细胞,也就是体内的编织细胞,也都集合在伤口的四周开始工作。但最具戏剧性变化的还是那些无精打采的白血球,它们仿佛生有某种嗅觉似的(至今我们仍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感觉”到危险的),突然之间,所有在伤口附近的白血球,立刻停止漫无目的的游荡,好像猎犬看见兔子般,从各方全对准攻击的目标冲了过来。这时它们个个显出自己独特的变形本领,从血管壁重叠的细胞中,选择最直接的捷径,穿过肌肉挤向伤口。等它们一到,战争立刻开始了!  瑞士摄影家蓝纳·尼尔逊(Lennart Nilsson),一向以善于拍摄体内各种活动的放大照片闻名。他曾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白血球的防御战。远远望去,一个无定形的白血球很像科学怪谭里的主角“小不点”,它们朝着一群发光的绿霉球菌蹒跚冲去,顺着菌体的形状,用自己的身体把绿霉菌密密地盖了起来,仿佛用毯子罩住一具尸首一样。起初,这些菌体在白血球的包裹下,还能闪出惨淡的绿光,但因白血球含有带化学性炸药的颗粒,一旦罩住那些绿霉菌后,这些颗粒就炸裂开来,摧毁了所有的侵略者。只需三十秒到一分钟的时间,余下的就只是一个个发涨的白血球了。通常,白血球的任务都是带有自杀性的,战争的结果往往是自己也跟着捐躯。  就整个身体来说,损失一个白血球算不得什么。多数的白血球只能活几天到几个星期,而且人体内,除了五百亿现役的白血球在每天来回做侦查工作外,骨髓中还贮藏了一百倍于此数的后备生力军。在细胞层内,大规模的战事更是体内每天在进行的例行公事。因为我们平日所用的玻璃杯,杯口上就可能潜伏着五万个侵略者;而在半茶匙的唾沫里更含有十亿以上的细菌。细菌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各个地方——每洗一次手,我就可以从皮肤的褶缝里冲掉五百万个细菌。  为了抵挡这种种威胁,血液里就产生一些专门对付某种特别菌体的专职白血球。身体一旦遭受像天花疫苗一类的严重危机,这些白血球就负有特别的使命,抱着必死的决心,专门对抗某种特别菌体的危险分子。这类白血球一辈子就在血液中巡猎、侦候。通常它们是不蒙征召的。但一旦面对那种会摧毁人体内所有细胞的侵略者时,它们身上所带的能力足以瓦解一切的敌人。  我常常想到阿米巴和酷似它的白血球,两者间所呈现的一种矛盾现象。阿米巴是个完全自立的有机体,独自可以发展生命中一切的基本功能,它只有在摄取其他细胞作为它的食物时,才需要用上其他细胞,而白血球虽有同样的造型和结构,却远不及阿米巴来得自由,因为它的责任是由另一个更大的有机体来决定,有时它甚至必须为了那个有机体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固然它自我表现的机会受到限制,但白血球却比阿米巴担负有更重要的功能。阿米巴一味躲避危险,白血球却总是勇敢地朝着危险迎去。一个白血球能保护一个像贝多芬、牛顿、爱因斯坦……或如你我一样的人平安地活下去!  我有时把人体设想为社区,社区中的个人则有如白血球一样的单细胞。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中最基本的单元,它可以只为自己活,也可以与其他细胞协力组成并维系一个较大的有机体。这使我想起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2章中所用的比喻,他把基督的教会比作人体。因着显微镜的发明,带给我较广的视界,保罗的比喻也对我变得更有意义。保罗的比喻启示出上帝创造时所用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也许可以根据保罗的话,另加一些补充:  身子是一个,却由许多细胞所组成。细胞虽多,却仍是一个身子……设若白血球说,我不是脑细胞,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设若肌肉细胞对视神经细胞说,我不是视神经细胞,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若全身都是视神经细胞,人怎能走路呢?若全身都是听觉神经,人又怎能看呢?但如今神随自己的意思把细胞安排在人身上。若都是一样的细胞,身子在那里呢,但如今细胞有许多,身子却是一个。  这个比方对我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因为一只手、一只脚、或一个耳朵,一旦离开了身体,并不能单独活着,但一个细胞却能。细胞可以忠心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固守一己的生命为自己活。有些细胞的确选择了在人体内发展自己独立的生命,它们享受住在身体内的各种好处,却又同时坚持自己完全的独立性——但这样的细胞不是成了肿瘤细胞就是演变成了癌细胞!

前言

  当一个声音太大时,我们往往反倒听不清楚,这时候就可  从回音中找出原先听不清楚的音节。但在上帝和自然界里  面,我们却能同时听清楚声音与它的回响。  ——亨利·杜端蒙  除了序文外,本书中所用的第一人称——“我”——都是指班德医生而言。本书是按他的观点写成的,但与其他由两位以上作者合作的书不同,本书不是以“某某人口述,某某人笔录”的形式写的。  我第一次遇见班德医生,是正在为《有话问苍天》这本书收集资料时。他所作有关“疼痛”方面的医学研究,其成就是不容置疑的。除了在印度作研究麻风病的开路先锋18年之久,他也是施行手掌手术的世界权威和康复专家。因着他的贡献,他得到最有名的阿伯特.拉斯卡奖(Albert Lasker Award),并受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爵士。他一生的事迹都记载于他的自传——《献给上帝的十指》(Ten Fingersfor GDd)一书中。  在我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去他工作与生活的卡维尔麻风病院拜访他之前,我已略知前文中所提到的他的各项成就。但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的信仰融化在他生活和思想中的程度。身为一个勤奋的科学家,他不仅是个喜欢赏鸟、爬山和爱用有机肥种菜的人,他更是一个努力把自然次序与属灵次序融合起来的人。  当我第二次拜访他时,班德医生颇迟疑地拿出一份九十页的手稿,一部分是打字的,另一部分则是医师的手记,里面包含着许多他对人体的想法。这份手稿是从他在印度维罗医学院发表的谈话中收集来的。他说,有时候我们医生就像是在大百货公司中,专门听顾客抱怨的雇员一样。等我们听多了人们的埋怨后,自己也往往会先人为主地认为产品的品质的确有问题。但在这份我保存了很久的手稿中,我试着停下来,想想上帝所创造的一切。我从新约圣经中找到一个古老的类比,然后把它拿来与今天我们从近代科学所得到的知识比较。很奇怪,每一种医学上的发现似乎都能应用在这个类比上,没有任何一个医学上的新发现会削弱使徒保罗最初的看法。”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杨腓力和班德医生用精彩绝伦、不可思议的表述,开启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双眼,让我们发现我们的身体竟然如此神奇地联结了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创造的奥秘如此的长阔高深!  ——Amazon.com  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书……我们的身体总是被描述成我们美妙灵魂的丑陋禁锢。这本书却扭转了我们不平衡的旧观念,并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的理解身体之路。  ——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  保罗-班德的这本书,充满了对受伤灵魂的人道主义反思,一如他的医生生涯,令人钦佩。  ——理查德·塞尔泽(Richard Seizer)  如果你期待别人说“你很了不起”的话,那么请读一读这本书。班德医生和杨腓力带我们探索我们的内在之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销售过百万,因为上百万的人都需要知道我们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奇妙意念下的奇妙创造。  ——查尔斯·歇德(Charlie Shedd)

内容概要

杨腓力(Philip Yancey)美国当代作家、编辑。三十多年来,凭借纯熟的文字和过人的洞察力,诚恳深入地探讨信仰和生活中的艰难和困惑,影响了超过1500万读者。他的作品曾12次获得美国ECPA年度图书金奖,并被翻译成25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代表作有《无语问上帝》、《有话问苍天》、《恩典多奇异》等。杨腓力是Christianity Today杂志的主编。
保罗.班德(Paul Brand,1914-2003)世界著名的手部外科医生和痳风病专家,他在印度投身痳风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达十八年之久,赢得无数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素负盛名的阿伯特•拉斯卡奖、美国达米恩-杜顿痳风奖,并受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爵士。随后在担任路易斯安那州卡维尔痳疯中心的康复主任时,获得美国公共卫生部杰出服务奖。晚年半退休的他,曾任华盛顿大学骨科系退休名誉临床教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顾问。

书籍目录

序文
细胞
01 肢体
02 各有所司
03 分化
04 价值
05 相属性
06 服务
07 叛变
骨骼
08 骨架
09 硬度
10 自由
11 成长
12 适应
13 里外颠倒
皮肤
14 可见性
15 知觉
16 适宜性
17 传达
18 爱心
19 面对
运动
20 运动
21 平衡
22 官能失调
23 阶级管理
24 引导
同在
25 同在

作者简介

我们的身体是神奇妙可畏的创作。诚如诗篇139篇14节中说的,“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杨腓力和保罗.班德医生一起,为我们揭开身体中所隐藏的神的宝贵信息和意念。
原来,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座使人迷乱的细胞动物园,它是由许多个别、互不相同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生命。阅读身体犹如阅读圣经,让我们更深认识上帝作为的奇妙,我们的受造绝非偶然;也更加肯定我们的自身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造物主赐给我们的每一个头发、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关节,作者透过细胞、肌肉、骨骼等微观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原来我们自身之内充满了创造的伟大。在书里跟随作者阅读身体,可以拓宽我们的属灵视野,也让我们更深明白保罗所说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一真理,我们的身体构造也象征了我们的所处的社会和团契,彼此相异,却是一体。
《神的杰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体现了班德医生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信仰,糅合了他长期服务麻风病患者的医学实践,并由杨腓力鼎力编撰而成,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身体是如何生动体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创造之奇妙,并揭示出我们曾经熟视无睹的平常事物中隐藏着的生命和信仰的答案——关于生命的重要原则,其实已经启示在我们身体之中。
《神的杰作》荣获ECPA 最富启发性书籍金牌奖。

图书封面


 神的杰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因我受造其妙可畏,你的作为其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诗篇139:14我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神的杰作》。2003年,某个周末下午,在铜锣湾的福音阅览室,我已进出两次,仍未有所收获,正懊恼着要离开之际,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我见到杨腓力与班德医生的这本合著。当时不知道这本书的我异常欣喜又困惑,毕竟我已搜索杨腓力的书一段日子,怎会遗漏《神的杰作》和《神的形象》这两本书呢?对我生命影响至深的书都有一共通点:就是用一整本书去解释一小段经文。卢云的《浪子回头》解透了这比喻,使做过大小儿子的我开始学做父亲。奥伯格的《行在水面上》使我走出船身,在2005年改变了工作方向。杨腓力的《神的杰作》使我彻底醒悟我的身体确是受造其妙可畏。打从看完《神的杰作》那天起,我再也没有怀疑过人类是神花尽心思的伟大作品,绝非大自然“偶然”之作。有一段时间,我看见自己手指头在动,别人眼睛在流泪,我也从心底感谢神的创造。诚然,此书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恢复受造世界的神性,使我们看出自然界如何响应造物主的奇妙。在诗篇139篇14节中,诗人透过自身的受造奇妙可畏,从而看见神作为的奇妙,在我默想诗人说:“这是我心知道的。”所指是对自身及神作为的奇妙认识。当我们不能认识神在我们身体中的奇妙作为,我们赞美神是奇妙之时也显得十分空洞。也许,这是面对弟兄姊妹信仰内容空洞之举措,就是在医学、哲学、生物学、甚至心理学的范畴中,看到神的奇妙作为,并进行对话。这正是班德医生一生的努力成果。其实,身体是神的杰作,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杨腓力在《神引导的秘诀》中写下一段“绝非偶然”的文字:“在为这本书(《有话问苍天》)作研究的时候,我认识了保罗•班德,他是世界公认在痛楚这议题上的权威。我是‘碰巧’认识他的,是我妻子在基督教救援组织的仓库整理柜子时,她告诉我:‘这个国际会议里面有一篇讨论痛苦的文章,我想你会喜欢。’班德医生在其中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了我,我立刻与他安排了一次会面。在谈话中,我最后得知,二十年来,他在档案抽屉里保存了一些谈论灵修的破旧手稿。这些手稿后来变成了《神的杰作》这部作品的起源。” 看来,杨腓力写《神的杰作》也是神的杰作。阅读《神的杰作》另一收获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透过身体的类比及讲解,我们更深刻明白保罗所说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的属灵真理。这使得长期不能肯定自身价值的我们透过内视身体的奇妙而发现了身体的价值。也许,我们已长期习惯靠外在的成就,甚至事工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但《神的杰作》让我们正视了自身的存在已是极大的价值,我的身体是造物主的精品,实在如此奇妙。 后来,我终于明白为何在搜索杨腓力的好书时,早期会漏掉此作品,一是很多书店都把这书归入班德医生作品的分类中。此外,此书的独一无二性使其难以归入传统的基督教图书分类中,书中大量引用医学知识是基督教书少有的;而它也非传统灵修类图书。 班德深厚的医学知识,杨腓力优美的文字,二人掷地有声的神学基础——这书的结合是一个异数,实属可一不可再之作。今天,回想这一年多的文字事奉,我能有份于《神的杰作》在中国的出版,并能亲笔为此书撰写评论,这些让我更明白那个下午在书店的“偶然”发现也绝非偶然。这一切都在神更伟大的“杰作”之下,只是有时我们得以窥探,并发出赞叹之情,有时却不得知已矣!
  •     之前我以为我不会读与班德有关的书,理由很可笑,我害怕看到麻风病这个词,之前见过麻风病村的摄影作品,那是我对极端苦难的理解。而关于身体奥秘的书,我以为会读起来太专业,我消化不了。然而,我在一小组上看到一段此书的摘要,就改变了,所以,在书店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是一本阅读时让我不断被触动和感动的书,它对我的信仰有很切实的帮助。真的很好,好过我过去看过的所有的关于基督教的书,我想这个好,来自班德和他一生的事奉。先写这么多。
  •     以下是我在朗读这本书的译文的 25 天中随时有疑问随时查考得来的琐碎笔记。英文原文参考的是 Google Books 上的两个有限预览版本。关于篇章小标题——建议在目录和每一篇章开始的地方保留英文原文的标题写法,与译文对照。关于每章开头的语录——建议把落款的人名按照原文译出全称,而不要只保留姓氏。建议同时保留姓名的原文,附在括号里,以便读者另外查检。又,全书文章中的某些重要的人名和地名,也建议不要仅仅保留译名,比如印度的“青果埔”(Chingleput)等。关于圣经引文的缩写——建议不要用中文缩写,比如“林前”等,而是写出圣经书卷的全称,比如“哥林多前书”。其实数量不多,全称也不会占去很多版面,没必要简省这几个字。这也是为还不特别熟悉中文圣经“门道”的读者着想。“上帝”“神”——全书译文选择“上帝”比较多,但也有几处“神”。建议统一。自序p.2 “《亚阿西西的圣方济》”——原文地名 Assisi 或译作“亚西西”或译作“阿西西”,没有“亚阿西西”的译法。建议改为“阿西西”。p.4 “一起讨论人体和它的四个器官”——本书中主要的四篇“细胞”“骨骼”“皮肤”“运动”,其中只有骨骼和皮肤是器官。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单位层级可以分为 5 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第一篇显然是总论“细胞”,而“运动”篇是关于运动“系统”(还有神经系统)的。原文“together we examine the Body and four of its parts”也没有说是 organs 而是笼统地以 parts 相称。建议把“四个器官”改为“四种结构与功能”。02 各有所司p.12 “专门收集标本和编目的科学家”——原文“The scientist who collects and catalogs.”译文的“和”字让人误会是“收集标本、收集编目”,不如“并”字。“编目”不如“分类”或“归类”。建议改为:专门收集标本并进行分类的科学家。p.13 “因为要能这样邀游”——别字。邀游 -> 遨游。p.15 “经过荷尔蒙和酵素的滋润”——酵素,大陆如今通译“酶”。又,后面 22 《官能失调》p.173 也有一句“关节中充满酵素”。03 分化p.24 “教会(ekklesia)这个字的意思”——这应该是希腊文。注明一下比较好。p.25 “日本人烤冰淇淋”——原文“Japanese fry ice cream.”这桩轶闻所指为何?跟现在有个 300 度烤冰淇淋是一回事吗?也许需要说明一下……04 价值p.33 “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希利尼人”是和合本圣经旧版的译名。现今大陆“两会”印发的新版已经改为“希腊人”。05 相属性p.37 “一百兆个细胞的名字”及“百兆个细胞的合作”——“兆”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位?在大陆貌似有争议。原文为“trillion”,班德是英国人,但执笔的杨老师是美国人,按美国习惯用法可能指 10 的 12 次幂,即“万亿”;一百兆就是一百万亿。p.38 “一千六百页的书”以及“第四册书”“第 25 册”——原文“a thousand six-hundred-page books”中的两个 hyphen (-) 符号将 six, hundred, page 这三个词连接为一个合成形容词(六百页的),而与前面的 a thousand 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由此可知,译文脱落了一个“册”字,应当是“一千册六百页的书”。也只有这样,随后的“第四册书”“第 25 册”才能呼应上。另外,这几个(以及全书其他很多位置上)数目字的体例,有的是中国数字,有的是阿拉伯数字,不统一。06 服务p.42 “那一顿大餐、那一次难忘的假期,或那一个颁奖典礼”——这几个“那”都应为“哪”。p.46 “好像……中中跷跷板一样”——“中中”二字,何解?07 叛变p.55 “一旦那个细胞开始繁殖”——“那个”疑应为“哪个”。08 骨架p.62 “写了一本很了不起有关麻风病的书”——“很了不起”后加一个“的”并加顿号为宜。p.64 “有一群修道士曾经在这群麻风病者当中工作”——“麻风病者”宜改为“麻风病人”或“麻风病患者”。p.65 “砂砾和胶水”——这“砂砾”和“胶水”是两个比喻,加上引号会更明白。“每天产生一兆个新细胞”——又是“兆”。原文“trillion”,若按美式用法计,大陆作“百亿”为宜。p.66 “死去的微生物其骨骼联结在一起”——中间的“其”宜改为“的”。“一个三度空间的雪花”——“三度”在大陆多作“三维”。09 硬度p.68 “它光有沙砾,却没有黏胶”——跟上一章提到的“砂砾”和“胶水”(p.65)显然是同一组比喻,字面形式却前后不统一。“他那双易脆的腿”——“易脆”,语义上是个叠床架屋的结构。据《现汉》第 5 版“脆”字条:[形] (1) 容易折断破碎;(2) (较硬的食物)容易弄碎弄裂——建议改为“易碎”。p.72 “但我们可以战胜这一关”——“战胜这一关”,这样的搭配在大陆一般不用。建议改为“渡过这一关”。p.73 “真理要就是严肃的、可靠的”——“要就是”不通顺。建议改为“应当是”。10 自由p.76 “就像这位威尔斯的矿工一样”——威尔斯 / 威尔士。这一处非大陆译名没有改过来(前面的都改过来了)。p.82 “我只会想到要往那里去”——“那里”应为“哪里”。“它们就能维持人际间良好的关系”——“人际间”,叠床架屋。建议改为“人和人之间”,或整句改为“它们就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11 成长“安女士”——本章中,原文“Mrs. S”在译文中都写成了“安女士”,不知何故。不妨就用“S 夫人”。p.84 “骨头一向被万圣节和博物馆用来代表死亡”——原文写的是“Halloween”而不是“All Saints' Day”,翻译成“万圣节”不准确(日期不同),也不妥当(宗教意义有冲突)。建议改为“(西方的)鬼节”。12 适应p.92 “也需要一套相同更新、适应活动的形式”——“相同”后面加上一个“的”字会更通顺。p.95 “和必须冒险生孩子分成是两件事”——“是”字多余了。p.96 “虽然我们今天在新的医学进展”——“在”字意义不明确。建议根据原文 in light of 改为“借助”或“根据”。13 里外颠倒p.101 “会像律法主义一样,那样让耶稣愤怒”——“一样,那样”连着用,读起来别扭。建议把后半句改成“让耶稣那样愤怒”。“所谓‘圣经带’的基要派信徒”——“圣经带”原文“Bible-belt”,非正式概念,指的是美国的一片地区,最好翻译成“圣经地带”,即使不加注释,意思也会更明确。p.103 “我们是不是应该”——这里的“是不是”删除了更好。“它们并不是通到上帝面前的阶梯”——这小句前面改用破折号更好。“然后倒躺下来”“在壳里多有一点空间”——这两处译文读起来别扭。p.106 “有很多小龙虾是在蜕壳时灭亡的”——“灭亡”只能用于集体,不能用于个体,即使是“很多”个体。改成“死亡”就可以了。15 知觉p.122 “玛琍的呼吸急促”——“琍”字改为“丽”为宜。16 适应性p.124 “也能肯定其他医生要靠过程才能测出的”——“过程”对应原文“procedures”,指的是医学过程,但是在“靠过程才能……”里面显得不够明确,也很别扭。建议改为“以及本来需要更复杂的医学程序才好确定的”。“人体的每一平方英寸”——此处没必要照原文(square inch)翻译。汉语的习惯是使用二维的长度单位,所以,说“人体的每一寸皮肤”就可以了。“非到每平方厘米……否则它是不会有感觉的”——否定词太多了。建议去掉后面的“否则”。“手背则需要十二毫克”“指尖(三毫克)”“舌尖(二毫克)”——这几个“毫克”,原文就是“milligrams”,但严格(而且能够避免混淆)的写法是“毫克力”。p.125 “这么一来我那还可能”——“那”应作“哪儿”。“就好像躺人一堆毛刺刺的”——“躺人”应作“躺入”。p.126 “华氏一百十五度”——数词建议改为“一百一十五”或“115”。另外,最好注明一下摄氏温标的数值(约 46 摄氏度)。17 传达p.130 “变数”——出现了三例。第二例是根据汉语习惯还原的,另外两例的原文都是“variable”。对于这类语境,大陆一般将其译作“变量”,但在这本书中说成“影响因素”会更容易懂。建议第一例用“影响因素”,后两例简化为“因素”即可。“它们也只在喂奶时才肯就接近她”——多余了一个“就”字。p.136 “在卡维尔因为基督徒的行动”“使麻风病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在卡维尔”后面加上一个逗号,停顿一下,读起来更明白。“使”字去掉,“有”后面加上“了”。“类似印度维罗地方和医疗队”——“和”疑为“的”字之误(参看原文 Medical teams at places like Vellore, India)。18 爱心p.140 “于是处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处”应作“她”字。“从当天晚上她脸部沮丧的表情上,我就可以看得出来,”——“当天”也许是“每天”之误?核对原文“Whenever she encountered... on her face at that night”,注意:at that night 照应的是 whenever 这个词。另外,所引文字末尾应该是句号而非逗号,文意方可通顺。p.141 “从飞机上丢下单张”——这个“单张”(原文 leaflet)就是大陆常说的“传单”。大陆教会也常说的“福音单张”是另一个词 (gospel) tracts 而不是 leaflets 这个一般意义上的传单。p.144 “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影响到塞尔特人、日本人或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三个问题:“塞尔特人”(原文 the Celts)大陆似乎更多译作“凯尔特人”(现代英语并存两种读音);“日本人”位置上的原文是“the Chinese”,即“中国人”,至于是谁以及为什么换成了日本人,就不瞎猜了,能改则改吧;“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原文作“the Aztecs”,其实可以采取音译的“阿兹特克人”,顶多再辅以注释——“印第安人”这个说法若是作者原文如此也就算了,既然要替换,还用这个过时的名词,而不用“墨西哥原住民”(英语有 Mexican natives 的说法),也显得不大妥当(不够“政治正确”);另外,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或“原住民”也并不只有阿兹特克人。19 面对p.145 “;那么,这就是我的疏忽。”“自然界绝不会这么奢侈,”——“那么”前面不该用分号。“奢侈”后面应当是句号(原文如此),而与下文相隔,因为代词“这么”是回指的。p.146 “(Lennart Nilsson's)”——括号中这个保留原文的姓名,其后的物主标志“'s”不应当保留。p.147 “但其他的细胞又都到那里去了呢”——“那里”应作“哪里”。“有时候弹吉他时还会流血”——“有时候”(原文 sometimes)和“(弹吉他)时”(原文 when (he played))给人重复的感觉——其实不然,但有点儿这种感觉。建议改成“有时候一弹吉他还会流血”。p.148 “人体有时要流两加仑的汗水”——中国人不熟悉“加仑”的大小,最好注释一下:2(美制液体)加仑约合 7.6 升。20 运动p.157 “手要靠七十条分开的肌肉才能运动”——原文 separate 翻译成“分开”恐怕不妥。建议改为“不同”。p.158 “蜂鸟心脏重一盎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据报道即使是最大的蜂鸟,体重也仅有二十多克,而一盎司就合 28.3 克之多。原文“A hummingbird heart weighs a fraction of an ounce”,请注意“a fraction of”这个数量词,意思是“一小部分”“微小比例”。又,根据 Google 结果中的非权威资料,蜂鸟心脏重量比例有 2.5%~20% 不等的报道。建议改为“蜂鸟的心脏远不足一盎司重”,并给“盎司”这个洋单位加注。p.159 “我们最佳的体操世锦标赛选手”——“锦标赛”前面脱落了一个“界”字。“你我看出所谓的‘美妙’是怎么回事”——怀疑“我”字是错字。原文“infuse the word "graceful" with new meaning”这一句的意思翻译得也有毛病,译文似乎想说水下的海豹和海狮其实不够“graceful”。建议改为:却能为“优雅”这个形容词赋予全新的用法。21 平衡p.162 “报告肌肉声调活动信息的声音”——本篇前文曾把“Muscle tone”翻译成“肌肉张力”,这里又成了“声调”。虽然这里是在说声音的隐喻,但读者能否联系起来?后面 p.165 “调整肌肉声调、适应在运动中的所有改变”也是。p.163 “水流使铁肺开始工作”——原文“water pumps lunge into motion”,没有提到 iron lung 而且 water pumps 恐怕也没有“铁肺”的译法。怀疑是误把 pumps 当作动词而又把 lunge 当成 lung 了。建议改为:水泵开始压水。22 官能失调p.175 “他们往往不愿意肯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愿意”和“肯”重复了,去掉一个吧。23 阶级管理小标题“阶级管理”——别扭。原文“Hierarchy”,等级制度之类的意思。在这里怎么翻译好呢?“等级制”?p.176 “神经原就好像一个缩小的人”——“神经原”应作“神经元”。后面还有:p.179 两处:“一百二十亿个神经原”“神经原却不然”;p.183 “单一的神经细胞或神经原上”。p.177 “意大利人加凡尼(Luigi Galvani)”“古希腊名医伽林(Galen)”“透过一套空心管的网路”——两个人名的音译,前者大陆多作“伽伐尼”(本章多次出现),后者大陆多作“盖伦”。“网路”的大陆用词为“网络”。p.178 “把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世”——“公诸于世”应作“公之于世”。“它不能从电插头一样爆出电流……”——“从……一样”不通。对照原文,建议改为:“不能拿它跟从墙上的插座里爆出的电流相比,因为……”。p.179 “如果能把这些树压缩成几平方码”——虽然只是约数,但最好还是给“平方码”做个注释:1 平方码约合 0.84 平方米。p.180 “在一个神经细胞的度范围内”——什么“度范围”?据原文“Along the length of that one nerve cell”,应为“长度范围”;脱落了一个“长”字。p.181 “身体却不知通知它要这么做”——“不知通知”似乎多了一个“知”,应作“不通知”。p.182 “它则最容易受伤害的”——建议把“则”改为“是”。“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两个首字母没有必要大写。另外,此处英文原作“glia cell”,是简称,相当于汉语把“神经胶质细胞”简称为“胶质细胞”。需要补足全称吗?不知道。“但是这种解释是行不通”——末尾添上一个“的”字更好。p.183 “这种地区化的意志”——“地区化的”原文作“localized”,翻译为“本地化的”更好?“最后一条民主大道(The Final Common Path)”——本页出现了两次,下一页还有一例,第 24 章《引导》也有。国内神经科学专著多将这一理论模型翻译为“最后公路”——最后的公共通路,大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一切影响指令最终都会聚于运动神经元的一条通路。其中的 common 与“民主”毫无关系,尽管本章确实也在描述这一机制如何与大脑协调分担对身体运动的决策权(其实仍然与民主无关)。把 path 翻译成“大道”也太夸张了。另外,英文原文没有首字母大写。24 引导p.185 “如果意志力只用在完成某个目标上”——原文“the will that only wills that object”中的“that object”如果理解成指代前文的“every other object”(任何其他目标),意思会更明白,所以建议把“某个”改为“那种”。“纵使要靠成千条神经突键”——“神经突键”(原文 synapses)大陆多译作“神经突触”。后面还有:p.191 “它那种神经突键的连接”。p.188 “‘循道会’(即卫理公会,译者注)之以会得到这个名称”——“之以”疑为“之所以”之脱误。p.192 “用塔密尔的土话问他说”——“塔密尔”(原文 Tamil)大陆多作“泰米尔语”。另外,作者所在的青果埔(Chingleput)属于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State of Tamil Nadu),泰米尔语正是该邦的官方语言,称之为“土话”恐怕不妥,但可以补充翻译作“当地的泰米尔语”。///EOD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人体的奥秘,彰显出神的荣耀的期盼。这是一本不可替代的书,因为作者不是神学家,不是牧师,不是宗教领袖,他是一名尊重科学的医生,从医生的视角折射父神的荣光。书中对于人体构造,功能,以及各种医学案例的描述让人增加知识,同时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教会被比喻成基督的身体,我们做为基督的肢体,应该如何运作。推荐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阅读。
  •     杨腓力的书都非常好,是现代人对神的恩典有更清晰认识的好书!
  •     比较喜欢文中的理性色彩,利用人的身体来类比基督社会。最欣赏他对骨头与戒律的类比,骨头必须硬,对戒律也必须如此。实际上生活中对真理、对基本的道德原则也应如此,书中073页写到“有些时候不诚实会比较方便,比较不冒犯别人。但是我们对真理不能等闲视之,也不能像穿夹克一样,爱穿则穿。爱脱则脱;它不能像肌肉一样地伸缩。真理就是严肃的、可靠地、像健康的骨头一样,否则它就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但是反观中国现在的社会,什么原则都可以改,为了所谓的发展。
  •     有趣,初级科普值得一读
  •     开阔眼界
  •     肉体与灵魂,相通的奥秘。谢谢春安的推荐!
  •     赞叹!重新认识人的身体!
  •     不全然是一本我以为的科普书籍,不过这书里的类比是挺有想法的。
  •     把圣经用医学和人体来诠释,奇妙与不可思议之外让人更能接受那种对于付出、给予、爱的属灵的信念。
  •     感动的地方太多太多。。。还有,就是和小组朋友一起看的,这点比什么都开心啊
  •     来自外教的赠书
  •     细胞可以忠心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固守一己的生命为自己而活。后者,享受住在身体内的各种好处,坚持自己的完全独立性,却演变成了癌细胞!
  •     “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     我们的身体是神奇妙可畏的创作。诚如诗篇139篇14节中说的,“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杨腓力和保罗·班德医生一起,为我们揭开身体中所隐藏的神的宝贵信息和意念。
      原来,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座使人迷乱的细胞动物园,它是由许多个别、互不相同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生命。阅读身体犹如阅读圣经,让我们更深认识上帝作为的奇妙,我们的受造绝非偶然;也更加肯定我们的自身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造物主赐给我们的每一个头发、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关节,作者透过细胞、肌肉、骨骼等微观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原来我们自身之内充满了创造的伟大。在书里跟随作者阅读身体,可以拓宽我们的属灵视野,也让我们更深明白保罗所说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一真理,我们的身体构造也象征了我们的所处的社会和团契,彼此相异,却是一体。
      《神的杰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体现了班德医生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信仰,糅合了他长期服务麻风病患者的医学实践,并由杨腓力鼎力编撰而成,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身体是如何生动体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创造之奇妙,并揭示出我们曾经熟视无睹的平常事物中隐藏着的生命和信仰的答案——关于生命的重要原则,其实已经启示在我们身体之中。
    《神的杰作》荣获ECPA 最富启发性书籍金牌奖。
  •     写得太有感情了!看完也会多多珍爱自己奇妙可畏的身体与基督牺牲的爱!
  •     上帝真奇妙
  •     作者通过一系列剖析,告诉我们神的伟大,我们人创造一个新概念,新产品要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和时间,但上帝却只用了6日创造了包括我们自身在内整个宇宙。
  •     微观的世界,不一样的感受
  •     对生命成长极有帮助!大大推荐大家来看!
    太难得了,一位医生的视角是何等可爱并深入,为我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属灵视角,也光照我那么多的不足和丑陋。书里的内容活泼生动,有很多作者从医的经历,还有他在印度从医宣教的所见,原则与应用结合,也极大的激励人在基督的身体里做一个健康的细胞,有为之奋斗的更高组织机构~~
  •     伟大的科技似乎使得人类自足于每天的生活,不再需要求助于他人。我们愈来愈需要隐私权,于是我们也就变得愈来愈孤立,愈来愈寂寞。——史特拉 人是一个奥秘的存在!通过降生成人的基督认识人,通过人体认识基督的肢体教会!
  •     神的杰作-我们的身体
  •     作者完全是个基督徒,里面每一章开头都有提到圣经里的内容,但不影响他的科学性,配合discovery的纪录片《人体密码》会不错
  •     刚看完,感谢神的创造,感谢作者与我们分享作为医生的种种经历,让我了解身体与疾病。被最后的一段话感动:“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上帝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感谢神。
  •     通篇基督教徒的呓语,不时显露令人悚然而惊的启示
  •     我们人是上帝最奇妙的杰作
  •     作者通过身体上的细胞与圣经的紧密结合,巧妙的应用在生活中,很好的一本书,
  •     喜欢里面对白细胞的描速,就是神学内容有点多
  •     很好的书,杨腓力的书都值得一读
  •     是杨腓力与班德医生的合著,透过对上帝创造的人类身体的奥秘的揭示,使我们更加敬畏、感恩上帝的创造与救赎的恩典。也可以介绍给愿意更深了解基督教信仰的生物学背景的慕道的朋友。
  •     书还没来得及看,但希望这书真能让我了解我们的身体
  •     作者作为一个医生在对人体细胞、肌肉、骨骼、形体的表述上非常神奇,尤其是在对麻风病人的医治理念上独特思维,带领读者领略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虽然作者作为一个宗教信徒在文中有大量对主与上帝的虔诚表达,但这并不妨碍阅读,作者有一颗温柔而渴望奉献的心,他的“说教”出自本心真意,值得人敬佩赞赏。而他在对部分未理解主的意念而沉溺于优渥奢侈生活的信徒,表达了温和而严肃的批评。
    无论是否信基督,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     作为一名医学生,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发现了上帝创造的奇妙,第一次感觉到我需要有责任心来学好自己的专业,除了谋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服务与人类,这也是在渐渐长大的途中丢失了梦想,又重拾对梦想的渴望,并且是带着爱的,这爱来自于基督!
  •     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的奇妙!“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     实话说这本书不如它的姊妹篇---神的形象。但其本身不失为一本好书,很喜欢杨腓力的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给我们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身上的疼痛和周身的遭遇。
  •     杨腓力的书都超爱的,趁着活动再入手!
  •     我不喜欢不负责任的比喻。
  •     班德医生通过医学的角度联系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很是新颖。极力推荐,中国人缺乏信仰,也无敬畏之心,但不管你需不需要,总应该了解一些。
  •     原来我们的身体是那么奇妙,一看就被吸引了,一天就看完了
  •     使我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看到了上帝创造的伟大,也为现在科学的进步感到欣慰!
  •     很有趣的属灵书籍,值得再读一遍。
  •     正在看,打开第一章,就被吸引了。
    这是一本了解人体奥秘的好书。
    虽然作者是一位基督徒,但是,他能够结合人体的每一处细致的构造,而了悟了神的旨意,着实也是很棒的。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作为一本人类学丛书,这本书堪称佳作。
    非常值得一读。


    继续看,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谢谢
  •     看了对身体更敬重了
  •     这真是一本奇妙的书。最优秀的医学专家与最优秀的信仰畅销书作家联袂之作。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认识生命的神奇,更认识创造天地的上帝之神奇。我 很喜欢这本书。读它让我明白我自己的生命是特别又美好的。我的受造奇妙可畏。果真如此。无论你是否信仰基督,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     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奥秘,专家解读,言之有物,还有感人的生命故事。非常棒,已经送给朋友的中学孩子了。
  •     人这这种存在,怎么可能是偶然进化来的,只能由一个伟大智慧创造出来
  •     非常好!陶造生命的这个系列的都不错!我们就是神的杰作!你就是神的杰作!
  •     身體——奇妙的組合,這是神給我們的···
  •     很好的书,买来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弟兄姐妹的,我自己也翻了下,从科学的视角认知神手所造的世界~非常奇妙,非常感恩!
  •     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我们至少可以感激他。
  •     重新唤起我对生命及其背后造物主的敬畏。
  •     翻译很好
  •     绝妙的对人体和信仰的类比.透过习以为常的人体看到神的心意和智慧.
  •     非常伟大的书,却认识的人这么少。
    身体如此奇妙,你根本就是神。
  •     感谢神,保罗班得医生的行医感悟加上杨腓力的精心文字,很有恩典的书
  •     emmanuel
  •     “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著者视角很独特。
  •     curiosity
  •     麻风病专家论述人体和灵性。
  •     基督肢体的比喻
  •     由身体去发现神,明白神的伟大,一本要用心,怀感恩之心阅读的书
  •     在电子书库里发现的这本书,先下载的电子版看了,就迫不及待地买了这本。这是一本让人眼界、思维、精神都为之一震的书。刚开始本来是奔着知识性去的,因为皮儿上写着“身体奥秘的发现之旅”,看了以后很快被趣味性吸引了,作者和译者对事物的表述充满了感情和乐趣!最初几章觉得和宗教的联想让人觉得有点偏离“身体奥秘”这个科普的主题,读了几章才发现原来后面和宗教的联想部分才是作者想要表达和诠释的部分。用科学去理解信仰,或者说在科学中发现了信仰。好书。好书。
  •     这本书让我更认识自己的身体,真是奇妙恩典
  •     看了这本书对身体的理解真的不一样了。
  •     我还在读这本书,但觉得很吸引人,原来以为只是护教学,跟一些小册子的内容相似,但看了以后,觉得作者用身体细胞的功用类比基督身体的合一,写的很吸引人。喜欢这本书
  •     同样是写身体奥秘的,却有点不同的味道
  •     每个人都应该看这本书,人非进化而来,是上帝的杰作。
    别总把自己跟高级动物、低级动物、简单细胞挂钩,人受造奇妙可畏,有灵魂。
  •     杨腓力的书值得购买,对孩子也有帮助
  •     我们的身体就是个宇宙,一个个细胞就像是星辰,各自有规律和生死,运转不息。
    上帝真是伟大!
  •     之前读的,不小心误删了~ 写得很好的书,读过很多类似的书,都不错!
  •     喜欢杨腓力的书,因为可以更了解上帝的话语。
  •     希望能在当当网买到陶造生命系列的其它好书,希望当当网能够把班德医生和杨腓力的其他作品中译本都集中起来可以买到,我已经在其他网上书城中见到了,但那些书城价格贵,手续麻烦,请当当网能力想办法替读者实现这个请求!
  •     人的身体是何等奇妙!我读完之后觉得非常震撼,也开始为自己的细胞、眼睛、皮肤、骨骼等等而感恩。
  •     教会不过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却带有基督的形象。基督,菩萨,佛陀,主...其实是一样的,所有接近他的人,要么是死,要么就是带着非人性的光辉回来。这本书让我对细胞生物学产生的兴趣远远超于研究生时期!感觉整个宇宙在围着我转,也感觉我围着整个宇宙转,我大概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了……这本书是本好书,值得收藏,不为书里的字,只为作者那颗温暖自由的心...
  •     小书大智慧,展示了身体的奥秘
  •     杨腓力的书不错,东西超值,赞!
  •     如果上帝是创造世界,创造人的上帝--生物学是否可以借喻于基督教神学观念? “我能从每一片树叶里,看到上帝奇妙的工作。”
  •     非常感动!原来人体中有10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功能分明。宇宙中有100万亿颗星星吗?人体与宇宙,本质是一致的。上帝创造宇宙,就是放大的一个人吧?这本书不但适合成人看,更适合青少年看。所以我又买了五本,打算送给家有少年的人。
  •     买这本书的时候后,也是因为好奇,想了解一位医生眼中的神和他的杰作,本以为自己从来不会读讨论医学,人体什么的书...拿起来之后 才发现挺有意思。
  •     已购.
  •     很特别的一本书,从很新颖的角度让我们看到身体的奇妙,也用很特别的比喻让我思想为人的道理。
    如:骨头很坚硬,支撑身体,我们所有的行动都要靠它,就如人应该有一套坚定的信仰体系。但是人不是象小龙虾,将硬壳穿在外面,人是用皮肤包在外面,这也提醒我们为人要谦卑柔和,不要用大道理将别人拒之千里之外;
    类似的比喻很多,都蛮经典的,值得一看,大力推荐!
  •     神创造生命的奇妙,值得一看了解。
  •     上帝很酷 身体很神奇 如果中学时代的生物书是这样的就好了 恩恩...
  •     作者本身是一名医生,他从人的身体结构奥秘和医学的视角阐释了神的恩典,我要再买几本,送给几个医生朋友,向他们传福音。
  •     很有感召力
  •     神创造的身体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奥秘,学习了。
  •     生动形象!
  •     : R32-49/1122
  •     这本实在太有趣了。(2011.9.4)
  •     显示身体的奥i定要看秘,
  •     不懂宗教看这本书真是煎熬。
  •     一系列买的,还没看,不过杨腓力的书很不错
  •     看完这本书怎能还不信我们是被那位有智慧者创造的呢?
  •     你可曾想过要感谢每天都在不停工作的每一个细胞?当你拖动着鼠标的滑轮来浏览这篇文章时,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动作的发生?当你正在奋笔疾书的时候,需不需要停歇下来,让你的神经细胞恢复“元气”?…… 也许这些问题你都没有想过,但是当你带着好奇的心理走进这本《神的杰作》,你会对这些问题给出全面的答案。从那个清晨,跟随着班德医生......
  •     神的杰作 讲的是身体细胞之类的相关解析~对了解自己还是有帮助的~
  •     我们一直在追求神迹,却无视了我们的身体就是最伟大的神迹之一。好吧,我已然成为一枚不折不扣的神棍。
  •     心中充满感恩,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     第一次买杨腓力的书,把神学和科学结合而且达到平衡,赞!
  •     人体很奇妙,上帝很奇妙,上帝的旨意贯穿在所有我们想不到的地方
  •     一位信基督的朋友推荐我读这书并借给我,手头上的书太多,挑着看完几本后,终于打开了它。读着读着就惊呆了,原来我们看似最普通不过的身体里原来藏着一个这么伟大的世界!造物主赐予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经脉,每一寸肌肤,每一处关节,无不配合得天衣无缝。不能轻易忽视每个存在。作者从生物学和医学角度分析了我们自身之内所蕴含的创造之伟大。宗教那部分,属灵方面,我不予评价。总之,强推。
  •     从身体组成及原理,透析神的品性。很值得一读的书。
  •     我们的受造奇妙可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