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章节试读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ISBN:9787546313962
作者:牟宗三
页数:228页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笔记-第170页 - 13

一开始你以为是体天造地设的自然立法,现在你知道不是替天造地设的自然立法,乃是替现象立法。
现象是对人而显。假如一物不和任何主体发生关系,绝对地内敛内缩于自己,不露任何征兆,则它什么也不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笔记-第118页 - 9

故外在世界无时间、空间这种东西,但时间、空间的作用又非常大,故时、空间的作用非常大,故时间、空间是虚发,不相应法都是虚法,这些虚法由我们的主体发出的,而用来控制、安排那些外在世界的对象,使这些对象有客观性真实性,以此谓“虚以控实”。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笔记-第105页 - 8

一个现象摆在时间、空间就有客观性、实在性。时间、空间是主观的形式,它们使主观的表象初步的客观化。第二步要靠范畴来决定,这就是第二步的客观化,到此完成充分的客观化
我们的知识为自然立法:知性为自然立法;自由意志为道德立法。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笔记-第109页 - 9

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式,犹若“立于礼”
要想使其能关涉到对象而客观化,这就要靠形式(form),形式是由我们主体发出的,由主体发的形式使主观的表象关涉到对象客观化。
依孟子就直言礼是出自人的本心,此本心就是是非、恻隐、辞让、羞恶等四端之本心,故礼乃由本心而发,故为由主体而发的主观的形式(subjective form), 而一旦成为形式就有客观的意义,有共同性、客观性。而康德的知性能客观化主观的表象也是同样的道理,故有客观性、普遍性是通过“礼”而然的,“礼”才是客观性、普遍性的所在,平常一言客观就是外在的(external),这种外在意义的客观是很肤浅的。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笔记-第11页 - 2

中国哲学底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其重点在“自然”。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笔记-第185页 - 14

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感触直觉与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辩解的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觉。
它只主观地消融了一切黏滞,而结果是主观地一无所有,是生命地绝对洒脱或解脱。这就是真盘若。没有矛盾或不矛盾,这即是超越了逻辑层。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