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护到审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从辩护到审度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811196054
作者:刘大椿 编
页数:45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篇 马克思科学观研究第一章 马克思科学哲学一、马克思科学哲学纲要马克思的科学哲学,就是指马克思对科学的哲学理解。它是有待系统挖掘的马克思的重要理论遗产,是我们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支点马克思对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实现其哲学革命的重要的理论支点。我们过去一般都是从形而上学哲学前提的抽象性,而马克思哲学是从其历史性、具体性等方面分析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的确,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哲学出发点,不同于一切理性形而上学抽象化了的哲学前提——不论是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人的自然,还是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自然的人,或者是形而上学化了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当马克思宣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时候,马克思哲学与理性形而上学在哲学前提上的分野就一目了然了。这种关涉哲学的旨趣、主题和解释原则的根本性分野,同时也彰显出了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另一个理论支点和逻辑线索,即马克思对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科学在近代的系统发生,不仅分裂了哲学对世界在古代具有的那种直接的认识关系,而且促使哲学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从它所占据的、直接解释的世袭领地中一步步退了出来。在科学时代,直接以世界为对象,能够真正解释世界并使改造世界成为可能的是科学,哲学对世界的研究必须以科学及科学的作用为中介。这一切都出自一个明显存在的直接现实性,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辨理解必须让位于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改善人的生存状况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根源是研究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能够实现自然规律的科学和科学的应用。只不过,在近代前期,科学突出的是其认识自然的职能,近代哲学的主题只能是知识的客观性根据,并在哲学理论的更替中发展到对哲学存在根据和合理性的质疑。发端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通过技术对科学的关系,将科学的实践维度敞开于世人眼前。重视人对自然的作用,反形而上学,以工业革命为背景,这是马克思时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但与注重科学的精神价值、侧重于从人类观念方面解释、描述社会发展的孔德,和借助于科学、力图在对整个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的解释中“承认现存的东西”的斯宾塞(H.Spencer)不同,马克思不仅全面地把握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而且从“现实的人”的解放之根本宗旨出发,将科学与“现实的人”的历史生存、人的现实解放和全面发展历史地关联了起来,提出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过程”,就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历史过程。正因为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马克思才说: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它“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等等。因此,我们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足建立在自然科学系统发生前、人只是周围自然过程的一个被动因素的社会状况之上,也不是建立在那种以适应自然为特征的农业(这也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农业与工业产生以前的农业的区别)社会的生产之上,而是直接建立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工业,及以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社会之上。在1845年5月至7月间“马克思写下的《布鲁塞尔笔记》的第二部分中,通过对日拉丹的《机器》、拜比尔的《关于机器的工厂的经济学研究》和乌尔的《工厂哲学》等论著的研究,马克思此时已经从政治经济学中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在手工业和工业的工具系统的改变之上的生产的进步,才是历史时间性的根本”。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工业实践构成了人类真正的社会历史存在,也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现实历史和过程。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大工业,使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生存实践的创造本质,认识到了人对于自然界特有的、社会的、能动的改造本质。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对历史的认识,就具有了以往的任何哲学都无法包含的内容(并凶而超越了黑格尔),它在概念上足现代的,是以自然科学和工业为基础的。因此,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逻辑的角度,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科学哲学”这个概念都是有意义的。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研究既是对马克思理解科学的解释,也是马克思哲学的应用,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二)实践生存论:马克思科学哲学的理论视阈与解释原则马克思科学哲学的本体论,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石构筑的。“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学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理论视阀,足马克思创立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也是马克思批判地、历史地理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所谓“现实的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着的从事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他的哲学批判不是从观念出发,也不是从逻辑的、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出发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从“现实的人”出发对科学的生存论理解,展开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逻辑地表现出以下几条线索。1.“现实的人”——“类存在物”、对象性活动——科学我们认为,这条逻辑线索蕴藏着马克思关于科学存在的本体论根据的理解。首先,就人的本性与科学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现实的、对象化的人的确证和实现。马克思说,人作为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生命活动表现的对象”,“人不仅要在自己的存在中,而且也要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科学也是对象化劳动,是人对自身的“确证”和“表现”。而且,就人类历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就作为人的对象的自然界不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是日益通过工业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来说,科学就更是一种现实的、对象化的人的深层次的、自为的实现,是人作为人表示自己是类存在物而必然具有的高级活动。其次,在马克思看来,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科学是社会性的人对“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占有。如果说,马克思将工业看做人在实践和物质上对“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公开展示,那么,科学就是社会性的人在理论和精神上对“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的占有和展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的自然本质的深层敞开,对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揭示,却是通过科学与工业,通过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人以“否定性”的形式对自然界的超越实现的。马克思的“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的判断,表达的就是属于自然的人同时又以“否定性”的形式超越于自然的思想。以自然界为对象的自然科学直接是以人为对象的,它的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是对“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揭示。在实践上,社会性的人对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占有,也就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的生成过程,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过程。这种占有,可能性上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展开就开始了,但在现实性上却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才公开展示出来。这里的条件,在历史和逻辑上就是科学与工业。对此,马克思有一系列的论述,如:“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直接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一般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前言

在伴随现代化而来的近现代思潮中,科学论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当做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科学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论的兴起,一些科学主义理念成为流行的共识,并且从哲学领域散播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类知识部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科学论在近现代思想启蒙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初震撼中国思想界、哲学界的,如《天演论》等,其实就是科学论。五四时期,对中国思想开放和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外国哲学家杜威(J.Dewey)和罗素(B.Russell),曾先后在中国本土对知识界和公众作了若干演讲,这些内容广泛的演讲,其核心也是科学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高举科学旗帜,疾呼打倒“玄学鬼”,其科学观大多偏向激进的科学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国学界迎来了科学论研究新的繁荣。科学教育是拨乱反正的前沿,有关科学论的问题特别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成为中国思想界最重要之“理论增长点”。经过近30年的成长,正统的或“标准的”科学论已然壮大,在中国也可以说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科学论的另一种倾向也渐渐兴起,它们多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即对正统科学论进行解构,可称之为“另类科学论”。不尽的解构虽引发了诸多困惑,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若干观点和思路也不无意义。总的来说,在当下的科学论研究中,新的视角、新的主题不断涌现,正统科学论正在逐渐丧失其所谓核心地位,仅仅成为多元化探讨中的一极。

后记

在马克思诞辰19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国内一批老中青学者就“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主题集思广益,进行了认真而开放的学术研讨,荟萃了许多有创意的研究成果。本书就是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用一种比较综合和全局的视野进行选编、修改、整理而成的研究性文集,期望它能为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一个深厚的基础。本书的大部分稿件来源于2008年5月召开的“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得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力资助。研讨会的成功对本主题研究的展开产生了积极影响。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论文和意见,其中一部分选入了本书,并且多数是首次发表。书中论文生动地反映了当前研究的基本态势,体现了对科学技术从单纯辩护到全面审度的转变。按文章在书中的逻辑顺序,作者计有:刘大椿、曹志平、徐志宏、曾华锋、杨爱华、查有梁、丁军强、刘仲林、王伯鲁、王书明、高琳、周艳、陈向义、唐文佩、刘华勇、吴彤、孟建伟、欧阳锋、徐梦秋、李建珊、乔文娟、邬煜、李建军、肖显静、李佩琼、高剑平、孙红霞、吴忠群、张之沧、林坚、刘海波、娄伟、欧庭高、蒋美仕、付扬帆、唐军、王前、徐琳琳、鲁品越、吕乃基、张寅生、李彤宇、蒙本曼、李醒民、朱亚宗、刘劲杨、涂明君、段伟文、孙广华、蒋劲松、刘永谋、李永乐、艾志强、陈路、毕文胜、周立斌等。正是他们不吝赐稿,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此诚挚地向他们致谢!

内容概要

刘大椿,哲学家。江西于都人,1944年5月出生于贵州安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在科学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主要著作有:《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1995,2003)、《科学哲学》(1998,2007)、《科学技术哲学导论》(2000,2005)、《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和道德抉择》(2000)、《科学活动论 互补方法论》(2002)、《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2002)、《自然辩证法概论》(2004,2008)、《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2006)。

书籍目录

当下科学论的发展趋势和生长点(代序)第一篇 马克思科学观研究 第一章 马克思科学哲学  一、马克思科学哲学纲要  二、马克思科学观研究的两条线索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当代价值  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科学观  五、通向自由之路:马克思视阈中的科学 第二章 马克思科学社会学  一、马克思创造观初探  二、马克思技术与人性思想解读  三、马克思恩格斯环境观述要  四、巴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学思想的理解  五、“赫森论点”与马克思科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科学史研究的第一次系统尝试  六、马克思科学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篇 当代科学论探索 第三章 科学观的转换  一、从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到科学实践哲学  二、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论纲  三、当代科学论的经济学转向  四、科技价值二分的哲学反思  五、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方式变革的一致性  六、资本主义精神与现代科学观的转换 第四章 科学技术的异化  一、实验科学的非自然性及其自然转向  二、信息时代技术异化的根源及其消解  三、追问技术与伦理  四、反科学视阈中的科学 第五章 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  一、如何看“伪科学”  二、理解科学,辨别伪科学、反科学  三、公众参与与科技决策  四、科技政策的分析方法  五、科技创新的文化维度  六、从职业伦理到公共政策——美国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制度性转变 第六章 中国科学论的发展  一、现代中国科学观演变探析  二、科学思想变迁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  三、中西STS的“外围”比较及中国特色的STS    四、当代西方哲学对自然辩证法的诘难及中国哲学界的回应  五、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若干特征  六、科学视阈中的地方性知识第三篇 西方科学论研究 第七章 西方正统科学论  一、论科学真理  二、科学、学术与教育——美国一流大学的学术文化  三、科学、规律与必然性  四、从方法到判据:操作主义的程序化科学观——以人工智能哲学为例  五、多元主义与整体论视野中的科学  六、“直观”科学:从科学到人的意义的凸现 第八章 后现代科学论  一、无政府主义认识论视野中的教育  二、福柯的后现代知识论  三、波兰尼意会认知论的科学划界观  四、科学技术观的现代演化轨迹  五、后现代科学论:从机械论的隐喻到相对主义——从哲学、科学两方面分析  六、海德格尔现代科技批判理论的哲学轨迹后记

编辑推荐

《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整合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的研究成果,按照“马克思科学观研究”、“当代科学论探索”与“西方科学论研究”三大篇,分为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社会学、科学观的转换、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中国科学论的发展、西方正统科学论、后现代科学论等八章进行论述,生动反映了当前研究的基本态势,体现了对科学技术从单纯辩护到全面审度的转变。《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由国内众多科学哲学名家、新秀执笔,既有理论深度,又不显枯燥晦涩,是一本了解当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态势的津筏之作。《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对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和当代科学技术论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图书封面


 从辩护到审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给老公买的,说很有用处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