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801092205
作者:三石善吉
页数:216页

章节摘录

  二  古典精通者的政治性意义  “中国人式的博学”——众所周知,这是杜林讽刺马克思的一句话。诚然,旧中国的官僚及其预备军之所以能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者,就在于这个“中国人式的博学”。这也就是韦伯之流所说的“文人修养”。官僚制形成的宋代之后,旧中国文人的教养大致包括①背诵45万字的四书、五经全文(经义);②通晓历史,擅长写作(论策);③填诗赋词这三方面的内容。只要具备了这三个资格,士人就能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有机会当官享禄。而科举就是从遍布全国各地的庞大的预备军中选拔中央与地方官僚的制度。在旧中国,科举也称选举。经义、论策、诗赋方面能力就是举荐士人的三大条件。  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法学者在选举主教或修道院长时重视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他们以“健全性”(sanitas)来表示质量,说:“健全性不取决于多数者,而决定于圣贤者”,他们还认为:“票数无限,重量有限”。这就是所谓的“优决原理”。依此类推中国的科举的话,无疑中国也同样地在精通古典、能诗擅文上重视质量。实际上以精通古典与否的“文”为基准来选举精英其本身就意味着“有文者有限,无文者无限”。以精通古典为“健全”,依“文重”原则从多数人民中选举出精英分子这一中国式代表观念与欧洲的“优决原理”并无二致,不妨假称为“中国式的优选法”。它是中国这一“文化帝国”存立的关键。仅此而言,科举应带来完美的贤人政治。事实上,近世欧洲的知识分子也无不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哲人统治的梦幻般的王国。但是就这套制度的功能再作稍微严密的考察的话,那么,呈现出来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中举所得到的只是“从属于他人的”资格而已。中举者只对长达十次,二十次的考试的最后一个鉴定者皇帝负责。说对皇帝负责也未免有点夸大其词,倒不如说合格者必须拜那些乡试、会试的举荐官考官为师,自称门生才可能获得恩宠。,这是产生儒家式派阀政治的根本原因。这样必然造成被选举人总是唯上是从,而对人民不负任何责任的后果。在旧中国,学问不仅通往权力,学问自身就是权力,没有学问的不是人,而只是被统治的对象。  ……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绪论 问题所在——内发性发展第一章 传统的重构——作用性理念一 曾国藩传及其评价二 古典精通者的政治性意义三 精神与肉体虐待四 苦 读五 体制内知识分子的读书范围六 读书、为学的人性学第二章 内发性发展——中体西用论与儒学千年王国论一 传统政治体制——正统儒学二 传统的反击三 文化国家的武装化——恭亲王体制四 从强兵到富民——儒学千年王国论五 通往君主立宪政治的道路——三危言小结第三章 忠诚与叛逆——曾国藩与洪秀全的比较一 传统的压迫——幻想中的传统与传统中的幻想二 反休制 知识分 子的诞生——创造与破坏的形而上学三 体制内知识分子的诞生——被抑制的情爱四 旧体制下的知识分子小 结第四章 派阀与政党——晚清时期欧美式政党制的导入过程一 前言——西欧封建制与家产制二 外交使节的政党考察三 外交官的政党考察——郭嵩焘等四 留学与外游五 外交官的政党考察——黄遵宪等小结第五章 初期政党活动——清末保守政党的萌芽一 前 言二 宫廷内的派阀三 作为启蒙团体的学会四 从学会到压力团体五 初期政党论的形态六 传统主义的反击结语后记译后记

作者简介

  《发现中国丛书》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督导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本丛书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标题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