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出版社:四川西南财经大学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810886598
作者:杨成钢
页数:19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失业属性的基本范畴:  一、关于失业定义:  (一)与失业相关的几个概念:  劳动适龄人口:它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口。人的一生中只在某一年龄阶段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处在这一年龄范围内的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数反映了一国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状况。但是,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并不等于劳动力资源。一般而言,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决定于总人口的规模和劳动适龄长度。国际上通常把15~64岁人口称为劳动适龄人口;由于预期寿命等原因,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把男16~59岁、女16~64岁定为劳动年龄人口。当劳动适龄长度一定时,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直接取决于总人口的规模,二者之间成正相关,即总人口规模越大,劳动适龄人口规模越大;反之则反是。  经济活动人口:指全部就业人员(包括雇主、自行开业者、被雇用职工和家庭内从属劳动者等)和失业人员,不包括学生、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完全靠他人抚养的人员。世界各国对经济活动人口的统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了武装部队和童工是否包括在内以外,主要是涉及农业辅助劳动力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里,农村妇女除操持家务外,总要不同程度地参加一些农业和副业劳动,其数量是很大的,有时甚至会超过担负主要劳动的男性劳动力。由于这些妇女工作没有经过市场,一般都被视作非经济活动。因此通常把家庭主妇、在校学生和不工作者,称为非经济活动人口,或称为潜在经济活动人口,在特殊情况下(例如遇到战争),这些人也可能成为经济活动的劳动借给者。  ……

书籍目录

绪论一、研究的基本思路二、研究的基本方法三、研究的创新尝试第一章 失业属性的基本范畴一、关于失业定义二、关于失业形式三、关于失业属性四、为什么要研究失业属性第二章 失业属性的理论回溯一、西方失业理论关于失业属性的研究二、中国理论界当前对失业属性的研究第三章 劳动供求失衡的形成机制一、劳动供求的数量失衡二、劳动供求的质量失衡三、劳动供求的结构失衡第四章 失业属性的转变一、与人口转变的一致性二、与技术进步的一致性三、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致性第五章 中国当前失业状况一、失业统计的标准和口径二、中国当前失业状况三、城镇下岗失业的基本状况第六章 中国失业问题的数量属性一、人口历史背景二、高就业参与的制度安排三、二元经济结构第七章 中国失业问题的质量属性一、技术进步的影响二、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影响三、中国的劳动资源文化素质状况第八章 中国失业问题的结构属性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失业的影响二、中国就业结构滞后升级的原因三、关于推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九章 中国失业属性的转变一、人口向低生育水平转变二、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三、就业弹性下降第十章 中国失业治理的路径选择一、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主要措施二、中国失业治理的路径选择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劳动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它不仅涉及许多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所以历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本书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理论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作者提出了“失业属性”这一概念,根据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和方向,分析了失业属性变化的规律,并根据失业属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中国的失业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作者简介

《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内容简介:失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每种形式具有不同特性、特点或属性。我们要治理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弄清其表现形式、属性特点,找出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正如医生诊治一种病症,只有先弄清症状、发病特点,以及其发病机理和病变过程,才谈得上对症下药,除病疗疾。
失业属性指失业这一社会现象固有的性质特征或内在规定性。失业现象是复杂的,因而具有多种有差异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具有多种失业属性。
马克思讲,失业即是劳动者未能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别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的和必备的要素,只有实现有效结合,才能使生产得以进行。而如何实现有效结合,就取决于要素的自身特征和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
从要素自身特征来讲,不管是劳动者还是生产资料,都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而是包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内容的丰富总体。劳动者有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技能结构和性别年龄结构等差异,生产资料也有不同技术含量、技术等级和不同技术构成乃至产业构成的差异。
从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来讲,正因为要素自身特征的丰富性,所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就不仅是数量的配置,而且要求在质量和结构上均实现相应的配置,否则就会出现要素不匹配,不能实现真正的或有效的结合。
要素数量不匹配会造成某种生产要素的闲置,使生产过程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要素质量和结构不匹配同样会造成某种生产要素闲置,使生产过程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劳动市场角度来看,劳动者要素代表了市场上劳动的供给,生产资料要素则代表了市场上的工作岗位,也即劳动的需求,劳动者要素与生产资料要素之间的结合就是劳动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要素之间的结合包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劳动数量供求不协调、不均衡会出现数量性失业,质量不协调、不均衡会出现质量性失业,结构不协调、不均衡会出现结构性失业。这三种失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外在形式上,而且体现于内在生成机制上,因而可以说其失业的属性不同。换句话说,所谓失业属性不同,就是劳动者要素与生产资料要素之间的配置出现不协调、不均衡的内在生成机制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失业属性的探讨其实就是对劳动者要素与资本要素或生产资料要素的配置失衡机制的探讨。
失业属性还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失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它的观察和认识涉及到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失业的本质属性只能从生产关系上来认识,而从生产力角度,只能认识其非本质属性或一般属性。
从失业的一般属性上讲,失业即是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不相匹配,发生失衡。
劳动供求失衡既可能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能表现为质量上和结构上的。所以,劳动供求失衡包含三种状态:(1)劳动的数量供求失衡:劳动资源的数量供给大于市场的需求,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2)劳动的质量供求失衡:劳动资源的质量供给不能满足市场所需,导致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3)劳动的结构供求失衡:劳动资源供给的结构与市场所需不匹配,导致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这三种不同的劳动供求失衡状态,也就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失业属性,即:数量性失业、质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许多失业问题研究成果也用类似的概念和称谓去划分失业形式或类型,但《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认为,尽管人们观察和描述的可能是同一现象,但“形式”只描述了其外在表现,“属性”则揭示了其内在规定性,而用内在规定性来对事物进行划分,能更好地归纳和抽象出事物的特质,更充分地体现出事物的差异。 失业属性不同于失业形式,前者表现了失业现象的内在性质,包括其形成的原因、机理及制约机制,后者则更多地表明了失业现象的表现形式。失业属性与失业形式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失业属性要通过失业形式表达出来,而失业形式则反映出失业属性的特征要求。
对失业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即19世纪初,但真正形成较为完整的失业理论体系则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的问世为标志,之后随着失业问题成为各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侧面,失业研究也日趋深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各种观点纷呈,学派林立,失业理论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从理论史上看,尚无人使用“失业属性”这一概念,但对失业问题的探讨无一不涉及对其特性的分析。
失业的三种不同属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并非始终如一、永不变化,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和不同的人口历史阶段,其重心是不同的,有时是以数量性失业,即劳动供求的数量失衡为主,有时又是以质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即劳动供求的质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为主。但其总的变化趋势和转变方向可以判断应当是从数量性失业向质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转变,如马克思所言,是从“人口压迫生产力”向“生产力压迫人口”进行转变。这样判断的理由在于:这种转变的趋势和方向与人口转变和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和方向一致。
如果对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作一个总体属性判断的话,则可以认为: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为基础,以特定人口历史为背景,在经济快速增长、技术跨越发展、社会剧烈变革的过程中而出现的劳动供求关系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的综合性失衡。但目前尚以劳动供求数量失衡即数量性失业为主导,随着中国今后在人口、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失业属性必将发生转变.即由数量性失业向质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转变,由绝对的数量供给过剩型失业向相对的质量储备不足、知识技能短缺型的失业和结构配置失调型的失业转变。
中国当前的劳动供求数量失衡是在特殊的人口历史背景和高就业的制度安排以及二元的经济结构下由劳动的超额供给引起的。
中国当前劳动供求的质量失衡是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技术大幅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而引起的。
中国当前的劳动供求结构失衡是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滞后而引起的。
治理中国的失业问题,必须要充分认识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针对其失业属性及变化规律,采取专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短期治理与长期治理相结合,正规体系与非正规体系相结台等方法进行应对。在具体操作上,概括起来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增长,增加对劳动力的总量需求;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使劳动力的供给在质量上符合对劳动力的需求;三是健全就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尽量清除或减少市场功能障碍,使劳动供求结构得以被市场有效调节。

图书封面


 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