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保卫社会

出版社:浙江人民
出版日期:2011-1-5
ISBN:9787213044281
作者:郑永年
页数:269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经济主义的局限性  中共十六大提“小康社会”的概念,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二十年领导人的努力方向,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四番。无独有偶,很多年以前,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提出了一个称之为“2020宏愿”(2020 vision)的经济发展计划,要在  2020年把马来西亚提升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我们可以把小康社会称为中国的2020年计划。  中共为什么要这样提,笔者曾在早些时候的文章中分析过。这里再来分析一下这种国家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在学术界,人们一般把这种国家发展战略称之为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sm),这种类型的国家也被称为发展主义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  笔者认为把这样的国家战略称之为经济主义更为合适,因为这种战略的目的是要利用经济因素来解决问题。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相信,很多问题都是能够通过经济发展得到解决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经济水平的问题、就业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所以,走经济主义路线的国家往往只强调经济发展,而不作政治改革。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其发展经济的能力,而非人民的选票。  这种发展战略有其优势。很多问题的确可以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解决。实际上,邓小平很早以前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经济主义的形象说法。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各国的变化似乎已经打破了经济主义的神话。很多人现在把亚洲各国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归之于这种经济主义。尽管经济主义是否继续有效有讨论的余地,但经济主义的确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经济主义往往造就人们的金钱主义,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金钱意识。金钱意识的形成有它的好处,人们变得比较实在,长于理性计算,而少激进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见得对政治感兴趣,就是说,只要政府有能力改善人们的经济生活,人们就不太会挑战政府。但是从长远来看,金钱意识会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压力,就是说,任何经济问题都有可能转变成为政治问题。一旦经济形势不好,老百姓就会把矛头对准政府。一旦人们认为政府已经无力提升经济生活,政府的合法性就会很快失去。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如此,因为一国的经济早就超出该国政府的控制能力了。这一点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已经表露得淋漓尽致。金融危机触发了政治危机。很难说,印尼的苏哈托是被本国人民推翻的还是被资本的流动所推翻的。  第二,经济主义下社会各阶层的参政机会是不公平和不对称的。在经济主义下,经济实力是主要的,参政的程度取决于经济资源的多少。所以,资产者的参政机会就要比工人、农民的多,更不用说社会上其他的弱势群体了。不客气地说,所有奉行经济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政治权力从本质上说都是由资产者,或者资产者和政治人物的联盟来控制的。政治不对人民开放本身就意味着经济主义所包含的政治风险。  第三,经济主义下是不可能做到收入的公正分配的。这很简单,一是因为经济主义强调的是发展,而非分配;二是因为上述所说的政治权力分配的不公和不对称。所谓的收入分配是由国家政权来进行的,谁能影响国家的政策,谁就能在收入分配中占有优势。一个资产者掌握国家政权的地方是很难讨论收入的合理分配的。收入分配不公中所包含的政治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的很多动乱都是由巨大的收入差异造成的。  第四,经济主义经常造成一种虚假的合法性。经济的成功往往使得领导人骄傲,总是相信既然“给了”老百姓那么多的经济好处,他们总应该服服帖帖。再者,经验地说,所有奉行经济主义的地方,腐败总是很严重的。但是经济上的成功也使得领导人忽视腐败的严重性,甚至认为腐败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这种虚假的合法性经常给政权带来致命的威胁。印度尼西亚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设想,苏哈托当时怎么也不会从那么好的经济数据中看出日后导致他下台的政治危机来的。近年来,马来西亚所面临的情况也在说明这个问题。  把上面这些问题提出来,不仅是因为经济主义已经被确立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十六大过于强调经济主义,而对像政治改革那样的重大问题没有新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在中国出现,如政治参与的绝对不对称、收入分配的不公和党政官员的严重腐败等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经济主义所能胜任的。把人们引向经济主义可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不可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全部。  原刊于《信报》2002年12月17日  “发展”不一定就是硬道理  前不久,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北京《财富论坛》与会代表时说了一句明白易懂但又具有发展哲学味道的话。他说,不仅世界五百强大型企业的发展问题要得到关注,占世界一半人口的贫穷问题也要被关注。并且还说,这句话是他想了一个晚上才想出来的。温家宝的这句话是有感而发。这个感觉恐怕就来自于他本人对中国发展问题严峻性的认识。  好的发展是一种参与性发展  发展,发展,再发展,这大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唯一永恒不变的政策主题。当邓小平当年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时候,发展就注定成为中国领导层的主调子。邓小平所设想的当然是一种好的发展。他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打破当时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体制,为中国的发展谋求一条出路。但先富还不够,好的发展还要求“共同致富”。如果把邓小平的话转换成现代学术语言,那么可以说,好的发展就是一种参与型发展。尽管发展要求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并且市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必须能够参与发展的过程并且分享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邓小平一方面强调要利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生产手段来谋求发展,另一方面又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因为社会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那么多年后,早已经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坏的发展道路。在崇尚市场经济的神圣性数十年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能够带来富裕和公平,而坏的市场经济则造就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在高速发展和繁华富裕的表象下面隐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之所以走上坏的发展道路,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已经不是一种参与型的发展,而是一种排他性的或者垄断性的发展。不过,这里的主要根源恐怕不在市场经济本身,政府的政策要负起一大部分责任。换句话说,市场经济的好坏取决于政府政策的好坏。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政府从政策、资源等各个方面向一些人和一些地区倾斜。没有人会怀疑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改变了贫穷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导致了一大批企业家的产生,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动力。  本来,人们希望这些先富者能够充当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从而克服旧体制的弊端,造就一个新的公平体制,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的局面。但一旦当这些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之后,他们本身很快就成为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仅没有能够克服旧的既得利益者,反而和旧的既得利益者一起变成了进一步改革的阻力。他们垄断了重要的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使得经济的发展具有了排他性和垄断性。政府该承担的责任  政府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政府本来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遏制发展走上排他性的方向。如果发展成了排他性的,政府就要通过各种立法和政策来纠正这种现象,努力造就参与型发展。但政府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对排他性经济推波助澜。这不仅是因为政府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而且也是因为官僚体系有能力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也就是说,政府本身就是发展的既得利益者。  与社会少部分人和政府系统相比较,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人被排除在发展过程之外。这不是说,这些社会群体没有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而是说,他们分享不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或者说他们在发展中所得到的好处远远少于他们所作的贡献。这些社会群体从一开始就贡献于国家的发展。很难想象没有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参与,国家会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廉价劳动力迄今为止一直是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作为劳动者,他们并没有能力分享发展的成果。政府本来是要协调劳资关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政府要么本身就是资方,要么就是和资方站在一起。这些年来,保护资方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了不少,像私有财产合法化和私营企业家入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政府迟迟没有把劳动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尽管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中国劳工工作状况的很多方面还是停留在十八、十九世纪马克思和狄更斯所描写的阶段。可以相信,不管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如果没有好的政府政策,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改变。  坏的发展也正在导致社会道德的全面衰败。最近几年官方也承认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这种状况越来越不能忍受。少部分人在短时间内或者是依靠不当的方式,或者是利用不当的政府政策,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很显然,那些不能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群体是不能接受这种状况的。这些社会阶层在不能得到政府的有效帮助,或者对政府产生失望情绪的情况下,就要用各种方式来争取得到他们认为应当得到的利益。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如此看来,建立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乃是当务之急。政府已经显现如此意愿,但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众多的既得利益面前,政府能容易达到这个目标。  原刊于《信报》2005年8月2日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郑永年数年来呼唤“保卫社会”,分明感到“中国崛起”背后的隐忧——社会不存,任何发展焉有所得之理?  我相信,他们是在为我们这个社会所忧,为我们的家园泣血呐喊。愿读者听到他们的声音。                        ——《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 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 刘苏里     更难能可贵的是郑永年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态度上的理性及务实,毫无某些所谓中国问题专家的偏激和狂傲,郑永年在对中国问题尤其是国内问题的建言上也极其中肯,基本上立足于中国国内的现实情况提出建议,而不像某些专家学者那样把西方那些东西拿过来生搬硬套,最后弄出来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对中国实际上有百害而无一益。—— 《文汇报·文汇周末》

内容概要

郑永年,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国际中国研究杂志》(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中国政策丛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World Scientific)“当代中国研究丛书”(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共同主编。
先后获中国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5)、法学硕士(198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1992)、博士(1995)。1995 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MacArthur Foundation)(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 rthur Foundation)(2003 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3部。其中,英文著作5部、中文著作8部。英文著作包括《技术赋权 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Ret,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的事实联邦主义改革与中央地方关系的动力》(De Facto Federalism in China.Reforms and Dynamics of Central Local Relations)(世界科技书局,2007);《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Globalization and Stat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和《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现代化、认同及其国际关系》(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Modernization.Identity.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等。主编学术著作11部,主要包括《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和新世界秩序》(China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和《中国的开放社会》(China's Opening Society)等。先后在《比较政治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政治科学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和《第三世界季刊》(Third World Quarterly)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从发展第一到保护社会
经济主义的局限性
问题不仅仅在于“弱势群体”
为什么要提建设“和谐社会”
“发展”不一定就是硬道理
中国和谐社会有待进一步制度创新
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和谐社会
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与中国的发展难题
中国必须进行一场社会改革的攻坚战
中国要平衡国家发展权和社会民生权
第二部分 房地产与社会改革
中国住房政策的症结在哪里
中国“圈房运动”弱化执政党社会基础
中国需要实现房地产的彻底转型
房地产改革当是中国社会建设大工程
中国建设内需社会需要做什么
中国的“房地产病”
第三部分 中产阶级与社会改革
“小康社会”与中共的政治定位
“小康社会”和中共的“中产阶级”观
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于中国的政治意义
资本权力挑战中国和谐社会
中国中产阶级的厄运和社会的不稳定化
市场进入、豁免、退出和中国的改革困境
中产阶级和中国社会的命运
中国改革政策的困局
第四部分 冲突、抗议和改革动力
为什么要以“麻烦制造”来争取利益
中国社会稳定吗
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社会抗议运动
中国社会改革应当扶植社会力量
对中国的社会冲突要有清醒的认识
罢工潮与中国的转型动力
第五部分 社会矛盾与社会暴力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崛起说明了什么
中国解决权、钱、民冲突刻不容缓
“中国墙”
中国社会暴力的蔓延及其后果
中国社会暴力蔓延的根源
第六部分 社会思想与道德危机
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文化软力量的崛起
中国当进行人本主义教育运动
中国的思想危机
中国社会信任的解体及其结果
中国面临三大宗教困境
第七部分 收入分配和社会正义
中国的公平经济学
为什么中国的收入分配得不到有效改善
中国收入分配的制度缺陷
中国社会的利益博弈要求社会正义
民生经济是中国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分配公平需要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第八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败笔
中国教育改制面临制度制约
中国教育面临深层危机
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
高校巨债折射出中国决策体制的弊端
中国当改变“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局面
中国官僚化教育评审制度的恶果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
中国国际知识链上的低附加值问题
中国教改要直面政治和教育自治问题

编辑推荐

  “郑永年看中国”,让我们看郑永年。  极端化的左派或者右派的声音,都只能给中国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的发展迫切理性的声音,需要这种切实能够解释中国现实、改造中国现实的建设性思想!  经济改革行进的三十多年里,我们听到了林林总总的经济学家的声音,现在,是到了该认真倾听政治学家声音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

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但由于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制度改革,使得社会越来越难以消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矛盾丛生,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紧张。为此,他高声倡导“保卫社会”——政府应建立基本的社会制度,以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发育,避免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演化成为社会危机,为中国的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编者把反映这些观点的评论文章汇编成书,与广大读者共享。在编辑过程中,编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章的原貌,仅对个别文字作了纠正。此外,每篇文章均注明了发表日期和出处,这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原文,另一方面也能客观地体现出作者对当时局势的看法。

图书封面


 保卫社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危机《保卫社会》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年,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却在很多地方出现了问题,最严重的就是社会问题。住房、工资、贫富差距、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疗、法制、教育、就业……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困扰着中国人,而且几番社会改革都不成功,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向恶性发展。所以可以说中国社会现在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危机。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中国问题专家。这本书里面的多数文章都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发表,也有的发表在英国的《卫报》上,多数都是关于中国政治方面的内容。《联合早报》是在大陆唯一获准在大城市少量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影响很大。中国改革最大的成果就体现在经济方面,所以一俊遮百丑,高速增长的经济数据,掩盖了社会巨大转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问题积累得越来越都,越来越严重,最后解决的时候也要付出更严重的代价,甚至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一直以经济发展作为政权的基础,可是这样的基础是很不牢固的。这样高速的发展肯定会有一天见顶,或者因为国际金融环境发生动荡和危机,连西方大国美国日本都无法控制这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在越来越开放以后,也会同样遇到。当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的时候,中国就会出现政治的危机,甚至政权基础都会动摇。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已经得到验证,经济危机导致政权的更迭。所以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其实是很危险的。而我们的社会政治改革却迟迟不见真正的动作。我们总想等到经济发展以后,很多问题会自行消失,或者靠政治自己解决,或者是等有钱了再解决。其实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政府,却不知道把这些钱如何花出去。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政府的效率,如果靠政府花这些钱,后果其实挺可怕。用郑永年的话来说,现在中国社会断裂,贫富分化严重,而且越发展这种分化越严重。中国经济把利润都给了资本,劳动力在里面几乎仅仅能够糊口,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而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教育、住房、食品都在大幅涨价,所以导致中国的劳动力处在最贫困最悲惨的境地,其实这正是中国教育非要获得高分考名牌大学,不去做这种劳动力的原因所在。因为中国没有中产,除了做悲惨的底座,就只能爬到金字塔的顶峰去。于是所有人都在拼命向上挤。而在上面的人则几乎堵塞了其他人向上走的道路,除了官二代富二代,八零后九零后除了考名牌大学或者成为名人或者创业成功外,几乎没有别的出路,可是这样的名额有能够有多少呢?
  •     刚刚读了第一部分的前两篇,还不错哦,让我们更加全面、冷静地重新审视这个繁荣的社会,值得一读,也是作为一个参考吧,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     □ 张旭东(媒体人) 社会还能走多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面对社会转型巨变,总是想起英国文豪狄更斯的这句话。当下中国的情况,以经济发展的数量而言,纵横比较都堪称“盛世”;另一方面,发展主导一切,资本和权力勾结,侵蚀社会也已到了相当的程度。社会建设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一旦不稳,我们将陷入困境:社会还能走多远?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坚决“发现社会”,“保卫社会”。这也正是近来有识之士的共识,郑永年的《保卫社会》即是这位国际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思考的结晶。无论是谁,思考的起点都是现实。春节一过,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就陆续出台了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志在必得,最近各地已经有消息显示房价在下降,仿佛按照计划有条不紊进行。但前景如何?住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茶余饭后、社交场合、寒暄搭讪、正式交往都围绕着这个烦人而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展开。民工荒充斥在媒体上,却无人愿意深究背后的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工和大批待业的大学生,游荡在社会上。农民不在社保的覆盖范围,待业学生受限于僵化、利益化的制度,甚至享受不到基本的尊严。《保卫社会》的立论就基于这些现实。富二代、官二代逐渐走出遮遮掩掩的状态,权力和资本开始半公开交易,货币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市场经济竟有这般面貌?贫富差距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还是制度不健全的结果?强制拆迁从个别现象蔓延到全国,资本逐利的面目越发狰狞。土地构成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成就了利益链条上各种寄生者,催生了各种围绕土地的冲突。暴力、发泄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渠道,不信任气氛弥漫在社会中,这就是现实。这是“资本时代”的现象?如果在市场面前都做不到人人平等,那叫什么进步?偏偏是金钱和资本成为社会关系的评判标准,知识界也沦落了,面对丰富的现实,却发展不出应对的理论。只剩下那一丝捍卫社会、保卫社会的呼声空自飘荡。大声疾呼保卫社会的时代,肯定是社会即将沦陷的时代。别让社会沦陷为什么要保卫社会?我们不是都好好地生活在社会中?可生活到底怎样,各自明白。社会需要保卫,说明社会已经纠缠在各种问题中不能自拔。没有人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学术界一般将举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称为发展主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相信,很多问题都是能够通过经济发展得到解决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经济水平的问题、就业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郑永年在书中称之为“经济主义”,“走经济主义路线的国家往往只强调经济发展,而不作政治改革。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其发展经济的能力,而非人民的选票。”经济迅速发展在一定时间内掩盖了问题,社会关系的资本化也催生了深层次矛盾。经济增长掩盖下权力、资本、社会三者重新组合,市场尚没有发展完善,就已进化到“政府崇拜”。殊不知,市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调控也有死角。“要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增加财富;但同时也要纠正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以钱为本的自然趋势,通过政府和其他政治组织的作用,导向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郑永年说:“发展也成为坏的发展。”房子、教育、医疗成为居民的新三座大山。教育成为政府发展经济的引擎,教育质量连年下降,以教育为名义的“大学城”遍地开花,造成穷人上不起学、富人不愿意子女在国内就学的现状。本来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教育就这样被经济发展的车轮给无情地碾过了,生产出大批无技能、无独立思想能力的人,成为社会的负担。(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在资本的年代,资本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资本。”房地产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商人在暴涨的房价中牟利,早年服务于招商引资搞发展的政府官员则迷失于市场大潮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利益分享。“官员最具有优势,他们既可以获得市场的好处,又可以免受市场的影响。”在房价不断上涨中,官商分肥,压根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多数人的真正需求。稍有积蓄的中产阶级逐渐“被剥夺”,走向贫困化。“随着国家公共品投入的相对减少,那些所得偏少的社会底层实际上不对称地承担了相对最大份额的改革成本。”同时,底层承担的成本没有换来进一步改革。就业机会也成为政治任务,就业率成为机构随意编写的数字。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一旦有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举措和法律,必遭到资方的强烈反弹。作秀式保护劳动者权益比比皆是,民工荒的现实难掩产业结构调整动力不足的本质。劳动者权利难以保障,工资上的议价行为和机制更无从谈起。中国社会成了资本的乐园,资本是权力,权力亦是资本。被抛弃的社会才是改革和进步的动力之源,再不及时保卫社会,迟早沦为人人都想离去的恶劣地。保护人的尊严“在市场把一切社会细胞都货币化了之后,以钱为本也就成为一个社会的主导法则了。”货币化也推进社会力量重新组合,社会一步步分崩离析。社会分崩离析有几个主导因素,分别是收入、社会身份、尊严。一边是经济迅速发展,另一边是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各级政府大举垄断,资本泛滥,少数人控制生产过程而社会大多数人被排挤在生产过程之外。”不说那一直默默承受改革成本的弱势阶层,即便是中产阶级也面临着再次无产阶级化的危险。分化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经常强调的收入方面,还表现在文化和行为上。作者在书中直承“中国社会已经高度分化”:“富人讨厌穷人,穷人憎恨富人已经成为社会常态。”富人和穷人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仇恨,只是中国积累财富的方式带着原始的气息,更多地招致弱势群体的抨击。权力和资本勾结,压制弱势群体的各种诉求,各种压抑的情感只能发泄到财富及其承载者富人身上。另一方面,富人不会因为财富而享有更多幸福。“富人在中国积累巨大财富,却想方设法把钱存到国外的银行。他们身处中国,但尽量把老婆孩子送往国外,自己也经常手持多本护照,随时准备出走。”(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似乎命运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因为谁也看不到社会在往哪个方向发展”。在《保卫社会》一书的字里行间除了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切,就是那种随处蔓延的“恐慌和焦虑”。每个人都有不安全感,酿成社会的猜忌和恐慌。资本为了保护既得利益,权力也适时降低格调,获取利益,双方一拍即合。这加强了社会群体间的不信任,也造成政府权威的丧失,造成弱势群体“在资本面前,他们是劳力;在城市居民面前,他们是二等公民。”久而久之,各种弱势群体只能通过原始而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诸如在拆迁中抗法、自焚以表明自己的存在感,伤害幼儿、枪杀公职人员以造成轰动效应。如果一切仿佛回到了丛林社会,复仇和报复是唯一的申诉机制,除此人们对社会关系充满怀疑,对法治也将信将疑,认为制度不过是分赃的粉饰——— 这不就是丛林吗?在丛林中,一部分人相信金钱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权力和金钱的兑换率;一部分人不信任一切成型的机制,求助于原始的报复手段。人之为人,如果连尊严都难以维持,那还有什么意义?建立顺畅的沟通平台改革一直在进行,不过前期改革造就的既得利益者,成为阻碍改革深化的力量。长期积累的不信任感深入社会,“因为社会价值丧失,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也处于解体状态”。要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要重新梳理权力、资本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在这一块也做了很多努力,诸如早期以“三个代表”将资产者纳入体制,后来以免除农业税等政策稳定农民等等。但另外一边,权力和资本的关系却愈益亲近。资本在权力的庇护下,通过各种手段侵夺弱势群体的利益、甚至生存之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界定清楚三者的关系,要建设完善的市场秩序、约束权力的边界、给社会以充足的空间和公共产品,三者才能良性互动。社会是有机体,各种力量需要一个畅通的利益沟通诉求渠道。但是在目前的制度下,所有的渠道都处在过度控制之中,沟通渠道的建立是现代政治的一部分,会触及到更加核心的改革。矛盾和冲突因此都被甩给了社会,殊不知一个完善的利益诉求渠道和沟通平台是现代社会的根本,有了沟通平台,利益博弈将更为透明公正。说易行难。目前社会发展畸形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给社会提供知识动力的教育也已经沦陷,知识分子靠从西方引进的只言片语或零散理论争夺话语权,其实是争夺利益分配的主导权。这造成了郑永年对教育和文化创新的担忧:背靠中国社会转型鲜活的现实,却无法提供改革的理论资源,令人失望,有时甚至会生发出鄙视情绪。归根结底,还是要改革。诚如郑永年在书中所言:发展并非一定要通过改革,但只有通过改革而获得的发展,才是既有利于社会稳定,且在经济上也是可持续的发展。“没有改革,既得利益集团就会继续凭借其本能以破坏社会的方式求得经济增长;没有改革,社会也会继续感到无力和无助,继续其各种具有破坏性的抗争或者暴力。”我们早应该从小做起,保卫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若真如此,郑永年先生笔下的文章也将会变得更柔和一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平实的语言,深刻的分析,帮助读者认识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结合近期其他国家的内部动荡,非常值得学习思考。
  •     书为“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之一,是著名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的力作。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他的关于天赋人权的哲学思想,第二部分对宗教权利与犹太教作了深入的论述。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以前在“凤凰周刊”上面经常读到郑先生的文章,这次购得此书非常高兴,该书收集了2005年到2009年期间,郑先生所发表的一些时事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不带有任何党派的价值倾向,非常客观、公允,引发很多共鸣。其不足之处就是“只破不立”,对了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方法和举措提得不是很多。
  •     政论文章,逻辑分析较强,但数据引用不足,缺少论据。问题分析较多,对策较少。
  •     小红点看大天朝,字字珠玑。
  •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收录了作者多年来主要发表在香港《信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专栏文章,依照不同主题分为《保卫社会》、《改革及其敌人》、《未竟的变革》、《中国国际命运》、《为中国辩护》五册。   《保卫社会》是本系列的第一册,主要涵盖了作者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评论文章,内容涉及从经济到社会的改革思路转型、房地产领域的社会改革、中产阶级与社会改革、社会冲突、社会暴力、思想与道德危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正以及教育改革等八个方面。   社会为什么需要被保护?道理很简单,最弱的社会,一旦失去了生存权,就会暴力化。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永远是社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作者看来,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固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主义的国家战略导致了社会的严重分化甚至解体,群体之间关系高度紧张。种种危机如果再不由以“社会均衡”为取向的社会改革加以纠正,社会必将暴力化,国家将难以长治久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也会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作者高声呼吁“保卫社会”, 呼吁国家建立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以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的成果,并对涉及社会改革的各个重要、紧迫的问题提出了睿智、冷静、独到的建设性思想。
  •     看问题很深刻,分析很有道理。
  •     郑永年的专栏集,公允、中肯地对中国的改革、房地产、社会矛盾、收入差距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他的所有观点都如同书名,在不断呼吁“保卫社会”。
  •     郑老师尖锐而准确的言论能被出版已属不易
  •     谁也不会否认,当今中国社会分化严重,群体关系高度紧张,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戾气。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发文《以真共识求得大和解》,他认为“虚假拼凑的共识没有意义,勉强达成的和解难成大势。”这我深表赞同,然而,要达成共识又谈何容易。
    近日,看了郑永年先生新著的《保卫社会》,让我有一种哀痛-思痛-解痛的快感,受益匪浅。“经济主义的局限性”、“中国要平衡国家发展权和社会民生权”、“中国社会的利益博弈要求社会正义”等等,作者正是在竭力倡导社会要达成的共识,但这种共识与其说是要求民众必须达成的,倒不如说是我们的执政党和官员阶层在当下必须建立的。这本书也更应该让我们广大的党政官员用心读读。
  •     问题罗列得不错,文字也还干净。但更多只是呼吁,不算学术。
  •     分析的很好!对于明年要考申论的我,文笔也很值得学习。
  •     社会为什么需要被保护?道理很简单,最弱的社会,一旦失去了生存权,就会暴力化。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永远是社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作者看来,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固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主义的国家战略导致了社会的严重分化甚至解体,群体之间关系高度紧张。种种危机如果再不由以“社会均衡”为取向的社会改革加以纠正,社会必将暴力化,国家将难以长治久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也会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作者高声呼吁“保卫社会”, 呼吁国家建立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以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的成果,并对涉及社会改革的各个重要、紧迫的问题提出了睿智、冷静、独到的建设性思想。
  •     能把中国看透彻的人有很多,但能把中国说透彻的人却很少。因为很多体制内的那些专家和学者都在昧着良心说假话,为了自己的饭碗写一些迎合当权者的无任何用处的官样文章。看了郑永年的书让人清醒,赞一个。
  •     2002-2010发表在香港和新加坡报纸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文章总汇,很有见地。
  •     一个可持续的和谐社会不是建立在强制力控制之下,而是基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之间的自愿合作之上。确立一个有助于这种自愿合作发生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应当是政府主导的社会改革的核心。作为海外学者,对中国问题剖析的如此透彻,难能可贵,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并有所启发!
  •     很好,直面社会问题,不过后面的观念有些雷同!
  •     本书对中国现实社会和国庆研究比价客观理性,由一定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扩大中国的中产阶级;另外,弱势群体,每个阶层都应该有参与国家管理与建设,把国家发展权转化成深灰民生权等见解都很到位。
  •     郑永年先生的书站在一个远离中国的立场上,客观性有。
  •     把对社会问题的呼吁当成是社会学,虽然突出了社会学地位,但也简化了其思想。另外,把社会同政治、经济对立开来,又强调政府要重建社会,逻辑上说不过去。
  •     当改革进行到一定时期,如果保护弱者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改革主题。推荐阅读。
  •     铺得很开 说得很浅 倒都是实话
  •     从波兰尼出发的理论视角比较独到,将30年的改革置于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广阔的的历史视野中去了。社会政策如何相对独立于经济政策、不被“经济政策化”是回顾近年来中国社会改革的理论线索。
  •     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就是保卫社会!
  •     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作者评述的有水平,值得好好读读
  •     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保护
  •     中国当下的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欧美曾经出现过的,但他们找到了控制资本、保卫社会的方法,中国能否较好的保卫社会,决定未来中国的走势
  •     有思想的人值得学习
  •     郑永年的书,对中国当局形式了解很清晰
  •     玩不起就别玩,搞个活动,优惠券买指定商品,少得可怜的商品,太恶心了,没一点商人应有的诚意,纯粹的忽悠人,忽悠人!
  •     郑永年的书值得一看,已经读了他好几本。写的到位,不溢美,不主观。知识分子的良知尽显。
  •     在中西方的批判传统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是“墨墨黑夜中的守更人”,是社会的良心,应肩负社会批判的责任而不能与权力妥协,但批判型知识分子从来不好做,就像建国初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政论家邓拓一首诗里所写的,“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中国的批判型知识分子是越来越少了,不但少,而且越来越边缘化。所以越发佩服郑永年先生,在我的视野之内,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极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同时得到官方、知识界和民众的一致认可的。这一小部分该归于他海外学者的身份,大部分得归于他实属难得的对中国问题的理性态度和大智慧。你要读懂中国发展的大方向、官方政策的真正涵义,不可不读他的书!
  •     矮油,是02年以来的政论合集呀。毛有虾米新内容。好多都看过鸟。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的《保卫社会》,是《郑永年看中国系列》的第一册,主要涵盖了作者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文章。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但由于体制改革滞后,使得社会越来越难以消化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郑永年教授长期以来密切关注中国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及时、客观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大多数文章原登载于《联合早报》。
    郑教授来自境外,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或许更为独特,因此其文章值得一看。尽管我摘录他的一些观点、提法的博客被删除,但其实他是很客观、公允的,比如他提倡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避免中国思维的美国化或者西方化;他考虑政治改革的时机。他对问题的分析,远比我们一些博友们要冷静和保守。这也正是我力挺这本书的缘故。对于急于改变目前现状的广大网友们,希望大家看一看这本书。

  •     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
  •     分析的很理性,还是旁观者清
  •     从全书来看值得一看,从理论方面来阐述和政策方面来分析社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文章写的很好,受益非浅,作者提到的正是当今社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儿,并且对未来有一定的预见*对目前的社会问题大家都已身有体会,但缺少系统性的了解,作者做了很好的总结*
    书质量也不错*
  •     对于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同志们,尤其值得读与思。读后最强烈的感受是,让我从更深层面和更广角度思考三个问题:一是WHAT,这个社会怎么了?弊端何在?二是WHY,社会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三是HOW,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社会?相信,每个读者会有自己心中的理解、疑问、答案。
  •     专栏文章善于提问,分析不够。
  •     现实而深刻,发人深省。
  •     谢谢推荐!这是一本好书。
  •     值得一读,郑永年的书都很不错
  •     因为要写文章,所以买了这本书参考,作者本身是新加坡人,本身新加坡就是我们学习的样板,其用新加坡的视角看中国,很深刻。
  •     仅看过抗争和社会运动那两章,写的太他喵水了,非常不负责任
  •     各位网友的评论已经很充分很精彩,我只想再附和一下,郑先生的观点确实是非常老辣到位,有些问题他已经在2002年、2003年就明确地指出了,现在回过去再读一读,确实感觉都讲到位了!佩服!
  •     我老公很喜欢看这本书,还推荐朋友看。
  •     认识社会的好书
  •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未尽的变革》一书,郑永年深入浅出的论说,独到犀利的观点让人记忆深刻,受益匪浅。《保卫社会》和前书的叙事风格一样,尽管述说平淡,但是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所处时代正面临的种种社会危机。强烈推荐阅读这一系列的书。
  •     还行吧,其实内容挺单薄的。开会的时候发的,用了大半天就看完了。每个章节里面各篇文章讲的都差不多。这就叫编书啊,就是把作者的一些文章打包重新发上来。所以,可读性一般。
  •     入职后,领导第一时间就推荐了这本书,且读,且思考。
  •     如果没有公民权利自己都无法保护,遑论其它,没有制度变革提供的空间,保卫社会都是螺丝壳里做道场,腾挪空间逼窄!
  •     郑永年的书,买了不止一本了。
  •     客观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
  •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保卫社会
  •     本书作为广东省领导干部制定用书不是偶然。郑教授来自境外,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或许更为独特,因此其文章值得一看。比如他提倡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避免中国思维的美国化或者西方化;他考虑政治改革的时机等。他对问题的分析,其实是很客观、公允的,远比我们一些博友们要冷静和保守。对于急于改变目前现状的广大网友们,希望大家看一看这本书。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许多改革的课题已经提上日程,再回头看一下本书的一些观点,似乎可以受到一些课题外的启迪。值得推荐!
  •     郑永年老师关于当下中国矛盾与危机分析的时评随笔集,对于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总结是比较到位的,然而由于时评的篇幅和体裁所限,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还比较欠缺深度和学理性。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深度一般,干货不多,跟郑的其他论著相比,明显有距离。
  •     一个办法就能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
  •     跟之前分享的Hugh叔的歌The Protest Song结合起来,还蛮配的~~~
  •     作者十年来的评论文章,预言都很准确。中国发展的问题他都清晰的看都了,佩服作者
  •     郑永年老先生的书很有深度。。。。。。。。
  •     其实 很类似的啦 一般吧
  •     里面的内容 是平日难以悟透的哦 很有看头 能够提高人的思维判断力
  •     和谐的社会需要一批有识之士的呼喊,这就是本书的旨意,很好,提倡保卫社会。
  •     这本书不错,虽然是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合集,但站在外面看中国发展的问题,视角很独特.
  •     郑永年的作品很客观
  •     很多问题,不同视角,能得体会
  •     这本书指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令人深思。作者作为新加坡学者,一直研究中国,关注中国,以独立的精神思考中国现实,这是很多国内学者所没有的。
  •     当今中国所有的社会问题根源终究是信仰危机导致,每个人都充斥着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未来会好吗?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     确确实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也让人忧心重重,要保护好劳苦大众那是必须的
  •     这个系列都不错。
    讲国内部分的。
    观点很中肯。
    我只读郑永年和陈继武了。
  •     这是郑永年先生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论文内容多是有关社会改革方面的问题,这五本书中我已买了四本,就差为中国辨护这本。郑先生是从国内出去的,对国内的情况十分了解,因而其观点是既客观、又尖锐,而且有自己的建议,供人参考。所以读郑先生的书,对人启发很大。
  •     这本书收录的多是郑永年教授2010年以前刊登在海外华文媒体上的评论文章。对很多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郑教授都可以或深入浅出或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放在今天看,仍觉受益,因为彼时很多社会顽疾今日仍在。
  •     了解中国现状的好书
  •     帮别人买的,正在认真研读中
  •     关于群体性事件这部分我最感兴趣,作者要是有更多着墨供选编在内就更对我胃口了。认为书稍水会呼吁太多的人请注意书里内容是别人选编的,且许多文章基本上原先都是刊报纸上的,本来就并非纯学术报告。
  •     很有见地,不愧为中国问题专家
  •     这本书里的文章足以让我们看到过去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经济主义泛滥的影响今天已成为中国的一大顽疾,受害最深的就是原本脆弱、尚在成长中的中国社会。这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我们来说,是有切身体会的。处理社会问题需要政治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真的是最高的技艺,政治学家是最高技艺的创造者。郑永年教授是这样的人。他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保卫社会就是保卫自己!


    ps,可能是因为年底爆仓,货送的有些慢
  •     文章都不长,评论异常流畅。话题也不新,观点深入中肯。
  •     分析中国社会问题,不错的书。
  •     中国问题专家。
  •     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都在看这本书,对当前社会管理有思考!
  •     郑永年的书还是不错的
  •     我拒绝和没有读过老郑的书的人谈论政治
  •     保卫社会。了解这些,就要好好看懂这个社会吧!
  •     对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现状和制度的分析还是蛮透彻,其实问题大家都明白,主要是中国的改革如何推进,确实难呀
  •     很符合现实,值得再读一次!
  •     郑永年歪看中国,保卫社会要先保卫自己,我要反对老郑的论调
  •     作者很多观点很是中肯,也开了许多药房,不错
  •     有些评论很不错,但是重复的太多。应该精选一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不加选择一并拼凑成好多书。文章不选,作者就等于自砸招牌。这是古人的常识,到了今人,就成了高级智慧了
  •     说的容易做到难,还是需要执行力
  •     还好吧
  •     郑永年这一系列都很有看头
  •     这本书足以让我们看到过去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从新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问题。
  •     普及性读物,不推荐。
  •     这本书中,可以让我们认识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     领导推荐的书,还没有看,应该很好!
  •     对当下改革开放所暴露的负面结果,抱怨骂娘的多,能说清来龙去脉并提出解决之道的少,郑永年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读读他的书,让你学会已历史的眼光,根据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理来解读中国的种种问题,必定会有收获。
  •     有见地
  •     发现原来这位仁兄的博客上都是这些文章,悲剧了,35块啊!
  •     这本书已经看过两边了,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本书,大二时候老师推荐的,买回拉一下子就看完了,作者的观点很深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