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选举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公民的选举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500079446
作者:杨云彪
页数:353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选举理论制度比较与公共选择分析  第一节 认识选举  (一)选举的演变与革命  关于选举,《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通过投票选择公职人员,或接受或拒绝某种政治主张的正式程序”。《大美百科全书》称为“由合格参与者投票选择官员或作出相关政策规定的过程”。《法国拉鲁斯百科全书》则定义为“选举国家机关代表和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可见,选举既包括选举议员和政府官员,也包括选民对某些政策的决策。后者主要是指将政策交付全民进行公决的情况。这种选民决策一般包括“创制”和“复决”。“‘创制’是由一定人数发起的全民投票,用以提出特定法律草案、修正案或公共政策;‘复决’单在法、美及其他国家采用,借着全民投票直接决定重大问题。”比如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民进党捆绑提出的“入联公投”和国民党提出的“返联公投”,就是一种“复决”。当然,这种公投因没有得到台湾选民的支持而破产。  选举是政治选择的一种方式,它并不专属于某个社会形态,也不必然与民主划等号。在初民社会、古希腊民主共和时代、封建专制时代甚至西方教权统治时代都有选举作为政治选择的方式。当然,政治选择的方式很多,人类社会的政治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选择或抉择方式。概括起来,这些方式不外乎对外来强权的默认、对神灵代言人的遵从和反抗、重建政权、改革现有体制四种,而选举则蕴涵在这些方式之中。  ……

内容概要

杨云彪,1970年生,江苏金湖人,法学博士。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选举理论制度比较与公共选择分析
第一节认识选举
(一)选举的演变与革命
(二)选举的功能:多数人统治与少数人治理
(三)各类选举制度比较
第二节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难题与公共选择
(一)君主悖论:尼泊尔和不丹的变革
(二)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难题
(三)公共选择的回应
第三节公共选择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从布坎南到唐斯
(二)方法模型:“聪明人”的选择
第二章选民偏好
第一节民主与偏好
(一)偏好为王
(二)单峰偏好与双峰偏好
第二节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国
(一)阿罗不可能定理及其批判
(二)阿罗的启示
第三节选民主导下的选举
(一)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困局
(二)马英九的选民战略
第三章选举规则(一)多数规则的神话
第一节规则的起源:公共物品和外部性
第二节全体一致规则、少数规则与少数人的权利
(一)昂贵的全体一致规则
(二)少数规则:爱斯基摩人的福音
第三节多数规则与多数人的统治
(一)政治是一种“高贵”的事业
(二)点人头优于砍人头
(三)奥巴马与麦凯恩之争——达尔论多重少数人统治
第四节我国选举规则的改革
(一)改复合选区为单一选区
(二)改简单多数为相对多数
(三)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
第四章选举规则(二)策略和交易行为
第一节互投赞成票的“潜规则”
(一)形成条件
(二)利益计算
第二节“潜规则”的实例与评判
(一)修路有多难
(二)利益集团的策略
(三)次优的选择
第三节选举中的策略行为
(一)我国基层选举中的策略行为及对负面因素的控制
(二)台湾蓝营的选票交易和政治分肥
(三)柬埔寨的政治交易与政局稳定
第五章选举权(一)产权分析与历史解读
第一节选举权的产权特征
第二节西方普选权的历史状况
(一)人权公约
(二)群体歧视
(三)权利不平等
第三节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的应用分析
(一)科斯三定理
(二)选举权的产生、歧视与不平等
第四节普选权发展的历史抉择
(一)历史趋势
(二)交易成本左右普选权
第五节我国选举史的解读
(一)曲折的发展史
(二)产权约束与公私权的博弈
第六章选举权(二)选举法治化
第一节选举的法治约束
(一)法律规则的制定
(二)选举立法与纠纷裁决
(三)选举法治化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程序正义与我国选举立法对策
(一)选举的程序正义
(二)我国的选举程序正义
(三)完善我国的选举程序
第三节选举立法的成本分析
第四节我国选民选举权约束与制度改进
(一)权利界定成本
(二)权利冷漠与权利的“公地悲剧”
(三)参选立法
第七章选举行动(一)理性选民的行动逻辑
第一节集体行动的逻辑与理性的“无知”
(一)科斯谈判理论的“失灵”
(二)理性选民“理性的无知”
第二节选民行为对宪政的影响
(一)选举影响宪政走向的路径
(二)人民的胜利
第三节选举中的选择性激励
(一)搭便车的诱惑
(二)选择性激励
(三)我国选举动员制度改进
第四节盐田预选:“选择性激励”的实证考察
第八章选举行动(二)参选、参选、参选
第一节选举中的竞争
(一)政治市场的垄断成本
(二)适度开放
第二节重构唐斯投票模型
(一)唐斯投票模型
(二)对唐斯模型的修正
第三节我国1998~2006年选民参选的实证考察
第四节香港特别行政区2007年议会选举考察
(一)区议会选举概况
(二)屯门选举温而不火
(三)从旺角到大埔
(四)港岛立法会补选明争暗斗
第五节竞争性选举的困境
第九章议会制度代议制基础和代表行动的逻辑
第一节代议制的基本变量与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一)代议制的四个变量
(二)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制度的选择
第二节代表结构比例的实证考察与合理性分析
(一)结构比例现状
(二)分析评判(以深圳福田为例)
(三)解决结构比例困境的出路
第三节代表行动的逻辑
(一)代表的收益计算
(二)代表服务选民的困惑与选择
第四节选举规则与代表约束规则的冲突与整合
(一)“选得好”与“做得好”
(二)选举规则与代表自律
第五节从公共选择看基层人大制度创新
(一)杨剑昌的道德自觉与“得失”
(二)月亮湾片区代表联络站的“选民收益”
(三)龙岗询问的合法化功能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话题)》全面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公民的选举。作者解读了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分析了选举中参与者行动的逻辑和选举竞争的必要性,揭示出中西方选举实践上的共性,提倡选举法治化和选举权的合理配置,引导人们走出选举认知上意识形态化的误区,倡导公共权力的有限参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话题)》关注了2008年美国大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2007年香港区议会选举和立法会补选、深圳部分地区人大代表选举等个案,为我国基层一线选举工作者讲述了选举背后的内在经济机理,以期推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对十七大报告提出战略目标的解读。

图书封面


 公民的选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照中国人中庸的传统观念,选举竞争似乎是一个稍显忌讳的概念。儒家知识分子向来标榜诸葛亮那样的情怀,守着自己的茅庐,等着明主三顾,假意辞让一番后出山兼济天下,最后功成身隐,幽谷抚琴,名留青史。只可惜在这样一个“只争朝夕”的时代,效率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改革,都难以避免要用到选举这样一种方式。同时这种彰显自我表现欲的理念对国人的传统思维观念无疑是个巨大的冲击。有鉴于此,选举这样一个西方的资本主义的“恶”之花在古老的温良恭俭让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必然又产生了一个独具我国特色的公共选择话题,这本书就是值得我们深思我国选举制度的入门读物,道理虽浅,但如果真能唤醒国人民主权利意识,倒也不啻于作为一本开启民智之读物的意义所在。语言生动,夹叙夹议,联系实际,案例充实是本书的几大亮点。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把一个复杂问题讲得很简单,这是一名高中老师;把一个简单问题讲得很复杂,这是一位大学教授。笑过之后,问题值得深思,社会精英掌握了知识的话语权,不应该只让这些先贤的经典概念,成为向外炫耀的工具,相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精英应该利用自己的理论修养,为社会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才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最大的贡献。本书用最生动形象的话语解释了双峰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科斯定理,唐斯投票模型等选举理论中的专业概念,使读者脑海中构建了一个翔实的知识网络,有利于选举的民主精神在民众思维里升华发展。选举规则只有把复杂的选举概念联系自己身边的实例,才会加深对理论本身的理解。试举一例,譬如本书第三章选举规则(一)90页关于我国选举制度改革的一个论述“改简单多数为相对多数”里有这样一个对简单多数的评价:简单多数当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候选人不能太多。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自己的选举情况,比如要票选两名优秀学生,团支书组织选举(自己也是参选人),在某堂课后,随意地请来上课的同学(到课率大概在2/3左右)每个人在条子上写两个名字。所有的三十多个同学都是候选人,就是采用这种简单多数的办法——大学的班级本来同学们彼此了解就有限,最后的结果自然如预期一般,当选的同学不超过3票,平均每个同学都分到了票数(靠寝室关系为主)。团支书在大家的眼前频繁闪烁出现,改变了部分“选民”的单峰偏好,而她自己就是最终的受益者。按这样3票、2票当选,交到学工组,草草了事,根本不会去想尽管是3票的确是多数赞成,但是忽视了其余28票的非支持意见,简单多数的弊端显而易见。这样的实例让加深了我对整本书的理解。从上面可以看出,选举规则的制定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是确定无疑的。就像上面我举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果每个同学选择3个人并且以绝对多数来衡量,最终的优秀学生的人选很可能另属他人。联系本学期朱老师讲述的人大制度相关内容,我想到了我的自身选举权行使的一次经历。高二那年,我们高中所有年满18周岁的学生,被聚集到了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前门可以出入,这样形成了一个密室,恍惚间让我觉得这次选举仿佛是袁世凯对付议会的手段一样。这时黑板前跑上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后来意识到她可能就是传说中选区委员会的负责人),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红颜色的选票,上面有三个候选人的介绍,其实也就是三个名字代码而已,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三个人究竟有哪些背景,又会怎样来代表我们的利益。“大家看自己手中拿到的这个红色选票啊,在你选的那个候选人下面花圈,不选的划叉,第一个是你们的苏校长(现在他是某市教育局局长),大家可以选他,第二个(是一位姓张的女士)是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她已经是市人大代表啦,大家选她也没有意义,第三个是你们这片选区的一个劳动模范,选他也不一定有什么作用。大家仔细阅读选举规则,认真填写,填好之后投到前面的箱子里,只能从前门走出……”很惊奇,自己人生第一次选举权的行使竟是这样一个样子,依稀记得那个时候大家要么怔在那,要么在底下窃窃私语不断——我放弃了这样一次毫无竞争意义的选举,偷偷地把选票藏好,带出了那个充满虚伪气息的阶梯教室——红色的选票现在依然静静地躺在我的日记本里,时刻提醒我那个夏天的午后发生的点点滴滴还有那个变质了的选举规则。今天我独自一人漂到江城,再也没有和选举委员会的人打过招呼,也不明晰自己现在的选举权究竟应该行使在哪里。选举困境我一直认为,当下中国民主化的历程,不是精英阶层知识储备不足,根源还在于民智之未启。美国宪政之父詹姆斯•麦迪逊曾经说过,人民是权力的唯一合法源泉,在人民没有意识到有效地行使选举权,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之前,去空谈一些选举技巧,帕累托累进等专业术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该书的作者杨云彪博士既作为学者,又以一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解读了选举冷漠的制度层面原因。在第六章里,该书认为,虽然法律规定了选民10人以上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但是为了保证候选人的结构比例,选举机构难以保持相对独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选举的自由度。其次,间接选举和代议的层级设置过多,民主压力的动力传递损耗太大,代议的正当性受到削弱,而高昂的交易成本又限制了选区或选举单位对人大代表的压力,这样导致候选人选出即远离民主,冲淡了代表的议事功能。政府组织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各国家机关的正职领导人的选举“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也就是说,差额选举是原则,等额选举是例外。但在实际执行中,基本上都是等额选举,这造成了法律效果的落空,也不符合选举竞争性之精神。再次,选民的成本收益比较造成了选民在维权和行权上的消极性,这也是民主的共性,而我国选举制度的弱竞争性造成了选民选举权产权价值自我评价较低,而“行权”和“维权”成本相对较高,加上选举更大程度上是西方社会的产物,在那种多种族,多文化背景下,各阶层的人需要妥协和协商,促进民主博弈规则的产生,而在我国几千年封闭的大一统社会,社会认同强,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同质文化是主流,以上种种的原因造成了民主选举的输出困境。代表权的行使政治学的课程体系大部分是融会贯通的,这学期陈刚老师给我们政治学两个班出了这样一个课堂辩论的题目:在直接选举中产生的代表,究竟是应该代表国家的利益,还是代表选民的利益?尽管在国家的大层面上,个人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是统一的,但是在社会分配格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以选民为代表的地区与国家整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功能性的选区更是这样。本书的第九章——议会制度代议制基础和代表行动的逻辑对该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阐释。保守主义的大师埃德蒙伯克曾经说过:“你们的代表不应是以他的勤奋,而应以他的判断来完成他对你们的应尽的责任,如果他听了你们的意见而放弃了他自己的判断,他就不是为你们服务,而是辜负了你们的信任。”本书的作者引出了这样的观点——对于政策问题,应该照顾选民的需要,而关于执行性问题,最好的结果是代表自身的判断,即体现在判断个别利益还是整体利益上。在我国,由于选区划分和选举方式等原因,许多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并不紧密,这样使得代表所关心的问题相对广泛,某种程度上,似乎是“我国的优势”,但是,代表选区利益是民主制度使然,代表不能从根本上脱离选区,否则,民主制度的根基就会遭到侵蚀。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不是选举领域中的一本经典论述,或许只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的锦上添花而已,但就其可读性以及对民主选举精神的普及性来看,同类专著中恐怕无出其右者。该书文笔流畅,思路清晰,从选举理论、选民偏好、选举规则、选举权、选举行动、议会制度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选举这一公民选择领域的话题进行了分析,为我们探秘民主的途径揭开了一扇窗,这也是本书作为普及读物最重大的意义,在政治民主改革进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与杨云彪先生共勉。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作者试图运用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的理论,对我国的选举制度和活动进行分析和评判,变提供了不少的实例,可谓用心良苦。只可惜我们的政治制度太僵化了,选举实质只是党实现统治的一个工具以及证明统治合法性的一个象征而已,任何的改革,前提就是不能损害和削减这个首要的功能。换言之,只要这个功能仍然能够实现,就不可能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因此,许多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比如竞选优于内定,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代表专职优于兼职等,不少有识之士费尽口舌、苦口婆心地提出建议,其结果只是对牛弹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