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与过程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关系与过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208106482
作者:秦亚青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进而,波普尔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讨论问题,当然与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这一目的相关。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社会世界,总是有着无数的问题,总是有着现有理论无法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旦这样的问题被发现,新的理论也就有可能出现。56比如,在国际关系领域,人们发现美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对伊拉克两次使用武力,而对朝鲜则一直没有使用武力。如果使用理想主义的理论,这一现象是难以解释的,因为在意识形态方面美国对朝鲜的态度可能比伊拉克更加具有敌意。还有,冷战结束是苏联单方面退出冷战,是对峙双方中的一方决定自我放弃,这又是现实主义难以解释的现象。再比如,同样是国际规范,东盟会接受“共同安全”规范,而不接受“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这也是建构主义单向规范传播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如此说来,波普尔是将一个理论的问题(question)与一个在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problem)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说,理论起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既包含理论问题的意思,也包含现实问题的意思。 在国际关系理论建构方面,“问题意识”(problematic)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波普尔的观点相近,只不过波普尔讨论的是自然世界的问题,而国际关系理论界讨论的更多的是社会世界的问题。实际上,“problematic”这一概念在考克斯那里得到了更加详尽的讨论。考克斯认为,理论始于“problematic"。他进而指出,首先,理论是一种视角,这样的视角来自时空(尤其是社会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某种位置。这种视角被称为“初始视角”。我以为,这恰恰是理论硬核的某种初始成分。一种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理论可能会超越这种初始视角,甚至人们后来难以清楚地表述这种初始视角是什么,但是,任何理论自始至终都包含了初始视角的印记,也永远不会完全与之相分离。我们在看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时候,那种产生于启蒙文化的初始视角是难以磨灭的;而我们在看依附理论的时候,那种殖民地生活实践和话语体系的初始视角也是一目了然的。58每个初始视角都会有一个与之共生的“问题意识”(problematic)。考克斯使用了“problematic”这个词,认为它涉及理论建构者跟他试图理解和诠释的真实世界之间的初始对话(the initial dialogue)。问题意识是以历史为条件的、对现实问题产生的意识。理论始于这个问题意识,并被这个问题意识所建构。  考克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论点。首先,理论具有某种视角(perspective);其次,这种视角是与问题意识(problematic)相关的;第三,问题意识又是对特定时空语境中的具体问题(problems and issues)的感知。如果我们认为考克斯的论点是有道理的,并且据此再向前思考,就会提出一个观点:任何社会领域的理论都必然起始于特定的文化境域,不存在完全脱离时空支点的所谓纯粹理论,这恰恰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一致的。考克斯之所以提出“视角”和“初始问题意识”的概念,是因为他意识到理论和实际的分离现象。但是,考克斯所说的还毕竟只是理论硬核的部分要素,主要还是对于第一层面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亦即主要是对具体问题的意识与反思,因为考克斯的主要观点是现实作用于思维。这样产生的理论必然是“为某些人和为某种目的”的理论。换言之,这是经由硬核的形而下成分发展起来的理论,这种理论与行为体意识现实世界中的当下的问题直接相关。如果初始问题意识不同,则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理论,而不同的理论可能恰恰是新的理论。比如说英国学派。英国学派虽然与美国主流理论最明显的差异似乎是方法论差异,但实际上,英国学派的问题意识与美国主流学派大相径庭,这才出现了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重视国际体系,英国学派重视国际社会;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注重体系制度,英国学派注重社会规范。由于英国学派与美国主流理论的问题意识不同,才使得英国学派从“国际社会”这个所谓的大理念开始,发展出一整套理论体系。 以上的讨论已经指向了第二层面或是形而上成分。形而下成分的确十分重要,也可以导致新的社会理论的产生。但是,仅仅有着形而下成分对问题的感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充分条件,这就是,经由形而下成分产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经过形而上成分的反思之后,才能提供某种答案。恰恰是在这里,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形而上成分的作用,没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和共同作用,也就没有理论的成形。如果理论的形而上成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或是一致的,那么,由不同形而下成分开始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乍看起来似乎不一样,但最终会汇合统一,因为它们从根子上是相近的。

内容概要

秦亚青,1953年10月出生于山东淄博市,汉族。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员培训部。后去美国密苏里大学政治学系学习,主修国际关系专业,于1987年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国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和方法论,开设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文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秦亚青可以说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专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译著)、《权利、制度、文化》(论文集)等,另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要论文有:《霸权体系与区域冲突》,《美国研究》,1995年第4期;《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层次分析方法与国际政治研究》,《欧洲》,1998年第3期;《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国际体系结构与进程》,《中国书评》,1998年8月号;《国际政治的社会结构》,《欧洲》,2000年第3期;《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世界政治与经济》,2001年第10期;《实证主义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春夏季号;《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等等。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文化与社会理论
第二章 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
第三章 元关系与中庸辩证法:以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为例
第四章 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
第五章 东亚地区合作(Ⅰ):对理论的反思
第六章 东亚地区合作(Ⅱ):过程建构主义的解释
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将“过程和关系”这两个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将过程定义为运动中的关系,论证了过程的自在性、过程动力和过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本书将“过程和关系”这两个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将过程定义为运动中的关系,论证了过程的自在性、过程动力和过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图书封面


 关系与过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最大的感受就是理论与方法的相互界定 另八卦之一是秦老师的第一本书是张小明老师推荐在上海人民出版的
  •     秦老师的思想、功力是我辈学习的楷模,听秦老师讲学的时候就知道他要写这本书,现在终于可以买到了!太好了!
  •     内容还算是比较充实的,不过一贯的秦氏风格,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初学者
  •     理论性强,超值
  •     感觉文章没有结束。。
  •     国关理论在中国这几年有所影响的大理论或者说中理论,也就是阎秦唐三人了,秦老师这两年正式把他的过程建构主义定名为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从中庸辩证法看阴阳合一,以过程为本体,以关系为核心,重新思考动态的国际政治发展。这本书在理解起来并不费劲,因为翻来覆去是在说三大理论的静态和不足,过程研究的必要极重要,由于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生发出来的,所以中国人理解起来还是不太困难的。大致也能有力地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之所以可能。问题就在于,双向互动的过程研究不太好进行扎实的案例分析,不像道义现实主义因果逻辑线那么鲜明。过程建构主义基本上只能意会,即便是秦老师把东亚区域合作拿来做案例,事实上阿查亚的作品也是这么一个相似的思路,独特性受到了削弱。真正扎实的实证依然有待发掘。
  •     前两章特别是第一章讲理论的部分特别好,将理论界定为同时包含物质性和社会学两部分,有一定的超越,但很容易陷入怪圈。当秦老师在批判物质性理论线性、静态的因果关系时,本书的过程建构主义也难以避免被这种批评所限。说到底,过程还是在决定行为体的行为,只是因变量过程是动态的,由关系所驱使,这样就是有无数种关系,就有无数种结果,让这一理论失去预测能力,因为穷尽了所有可能,就相当于什么都没说。过程理论的硬核本身是不稳定的,而理论的保护带则与主流理论的保护带没有区别。不稳定的硬核导致实证研究特别困难,因为这样的实证研究与普通的历史叙事几无差别。
  •     不管怎么说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值得赞赏,不过整体而言缺乏厚重感,行文和语言功底有所欠缺,问题意识很突出,值得一读。
  •     秦老师的新作,是一本值得慢慢看的著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