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4
ISBN:9787532730551
作者:卡尔・格鲍尔
页数:139页

章节摘录

  我们必须承认,要创造一种环境,一种可以成为别人的“第二只猴子”(参见第三章)的环境,也就是说,向一个走投无路的孩子提供一个能让他信任的人。这样一个人对孩子的发展来讲,比电视或电脑提供的信息都重要。学校本来应该是一个合适的场所,可是人们看不到教师的重要性,或者是这一任务对教师来讲太困难。  我想举一个在我工作实践中的例子。暑假以后学校开学了,我休息得很好,而且在假期中研究了本书中的重要问题。谁知开学的第一天,我就遭到某些学生制造的问题的袭击,其严重性是我意想不到的。不断有孩子对别的同学采用暴力行为,这些事情忙得我够呛,三年级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学生们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可是不久在男同学中间就发生了摩擦。在找施特芬谈话时,他说他身上有很多愤怒要发泄,所以他必须打人。作为教师和作者,我在我的职责范围内处理过2000多桩孩子的暴力行为并作了分析。我知道等着我的是什么,尽管如此,事情还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我无法很快把事情弄清楚,连这些学生的名字我都叫不出来,因为我刚刚才教这个班级的数学课。我突然面临许多存在不同学习叫题的孩子,我不知道该从何着手,觉得力不从心。我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去帮助孩子?家长们往往也会处于类似的境地。  前一个小时我在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我深深地感到失望,孩子们在一年级学过的东西竟然记得那么少。在18个学生中,只有4个能准确答题,其他同学很难针对内容回答,显得特别异常的是莱奥,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还和另一个同学打架。经过和家长多次谈话才建立起来的新结构似乎又消失了。我越来越失望,大脑在思索着获得力量的办法,这一点我过了一天才意识到。  下课后我问一位女同事,她是否有一小会儿的时间和我谈谈。我们谈论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我相反,她相当满意。“你考虑一下,”她对我说,“我们去年都取得了什么成绩。”于是事情越来越清楚了,我们自己在暑假后也得重新进入能使我们有效工作的轨道。直到下午我终于发现,在处于失望境地的时候,我从一位女同事那儿突然得到了帮助。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家长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已不再那么容易,所以向家长们提供一个碰头空间,让他们去讨论他们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当然,仅有一个空间还是不够的,家长们也需要专业性启发,便于他们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并进行恰当的处理,本书中建议的促进小组提供了一种这样的可能性。至于这样的小组如何产生,家长们如何经过专家的几次启发后继续独立地处理问题,本书后面还要细述。  家长们如何在教育子女这一领域重新掌握主动是一个大问题,专业教育工作者同样应该看到这一点。尽管我们每天在上课,每天在和教育问题打交道,但是我们的能力会越来越接近极限,我们自己必须进一步进修和自我稳定,以便适应越来越高的要求。家长、老师和幼教工作者同样应该重视: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孩子们的行为方式,这是夺回教育领地的第一步。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除了讲述我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故事外,还将对这些故事作出点评。但我首先要指出的是,我们如何在困难的教育形势下保持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个孩子放学后诉说道:“他……今天打我。”这种事情是经常会有的。如果孩子再描述吵架的细节,让家长看他的伤处或肿块,这时家长就无法再保持冷静了,他们顿时愤怒起来,恨不得马上抓过电话,对实施暴力的孩子家长狠狠地责问一番,这是某些家长的反应;但也有的家长听过后不再继续关心这件事情了,结果就会使这些孩子不再在家单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后一种态度很快让孩子感到,他的父母对这些事情毫不关心。  家长过于心急地作出反应也会使当事的孩子感到为难,事情往往会搞得更糟。有人担心,这样做会重新引起一场斗殴,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第三种反应是值得推荐的,即家长应该创造一种平心静气的谈话局面,让孩子把话说完。这时,还不应该过早下结论。接下来要走的一步是比较重要的,也是不太容易的: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应从参与这件事情的孩子的角色出发,考虑一下,这孩子出于什么原因参与这一纠纷,接着可能就得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了。家长当然应该站在自己孩子的一边,但如果他们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这对孩子没有帮助或者很少有帮助,所以说要从多方面来看待一个问题。这里有个明显的分工问题。家长并不在场,他们没法问其他孩子,这个任务就要交给学校了,也就是说,要交给班主任了,她可以当场或第二天把孩子们叫来谈话,也可以约请参与打架的孩子的家长们进行“有益的谈话”。重要的是,在进行谈话时有一个成年人担任调解,并尽量做到保持中立。下面几点很有帮助。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许多做父母的都想让他们的孩子成为最好的孩子。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孩子所拥有的应该比我好。”由于自己的经历中有所缺乏,他们要为孩子做一切,只要想得到的,他们都会为孩子去做。尤其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后,他们要保护和偏护自己的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总是偏袒自己的孩子。  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  在老城区,某个节日里,我碰巧看到两个父亲带着他们的孩子。其中一个父亲带着一个9岁的儿子,另一个父亲带着一个5岁的女儿和一个8岁的女儿,他们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喝、聊天。5岁的小姑娘跟她父亲说,她要一个特勒特。这是一种气蛇,如果往里吹气,就会展开,在吹气时会产生刺耳声。父亲满足了他女儿的愿望,也给那两个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每人买了一个特勒特。两个孩子还没有开始吹气,5岁的小姑娘就把男孩子手里的特勒特夺了过来,当着大家的面将它扯烂,而且很得意,坐在这张桌旁的人都很吃惊。当这两个发呆的大孩子惊定后,刚要表达他们的愤怒时,姑娘的父亲就说:“我的莉萨,你可不能这样做啊。”不等大家说话,他就拿出钱包,让男孩再去买一个特勒特。男孩回答说:“我不要买新的,她为什么要把我的弄坏?”姐姐补充说:“她应该把她的给他,这才公平。”父亲不同意这些意见,他亲自又去买了一个特勒特给男孩。然后孩子们跑到节日广场上,他们玩了名目繁多的游戏,听音乐。离开广场时,小姑娘把特勒特扔进了垃圾筒。  这个小姑娘不能容忍她的姐姐和那个男孩从他父亲那里得到一份礼物,她以自己为中心,有一种排他欲。而父亲也不准备明确地制止他女儿那种不恰当的行为。其实,让小姑娘把自己的特勒特拿出来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办法,这对她将意味着一种挫折,她会从中吸取教训。而现在她却学会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父亲听我的。”  这一例子说明,大人在孩子的自我成长过程中该如何去阻止他们的不良行为。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不会把大人看成有主见的人,他会提出越来越强烈的挑衅。若是家庭已经为这样的行为打下了基础,那么在学校里就会继续出现这样的行为。这种孩子即使在老师多次敦促后也不会听老师的话,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已深深印刻着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告诉他们,他们自己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听大人的话,什么时候不听大人的话。以上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如果家长不能在各种教育情况下始终明确表示,是他们在承担责任;如果家长被孩子看成软弱,那么孩子从小就会有一种看法,即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应由他们自己决定。如果家长不顺从孩子,孩子就会施加越来越强的压力,甚至会施加最大的压力,比如父亲或母亲不满足他的某一愿望,他就威胁说要自杀。可惜的是,这种现象在不断增多。  的有的能与者在身体靠得非常近的情况下都知道,找出路所需的能量已不存在了,这时提建议也无济于事。这天晚上,倘若所有的成员能使出必要的力量,设法走出死胡同,至少要作突破尝试,那就对了。我们这个组里的人都认为,除了提出问题的这位母亲以外,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出路,似乎也都找到了。这一方法也明显说明,说服当事人相信自己的力量,这种做法的效果甚微,再说这个称自己处于死胡同里的当事人说她没有能力去主动改变一些事情,尽管她说:“我应该胳肢人。”这样说不定会成功,但她连这个想法也抛弃了,这一步她也没有走,只好停留在绝望的境地。后来她听说,其他人当时对走出圈子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基于这一点,大家还有可能去重新认识,同时也孕育着一种采取行动的苗头,但是通往目的地的路还很长。  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加强体验,进而为释放应激激素创造前提,因为应激激素是促使大脑积极活动的,大脑因此高度活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虽然不能保证找到办法,但至少已经创造了有可能找到办法的前提。此外,通过这种方法也能增进参与者之间的互相信任。信任是产生自信心的前提,有了自信心就能找到办法。小组或者说小组成员能不能成为“第二只猴子”,这是重要问题之一。  学生、幼儿园辅导员和老师同样也会陷入这种无可奈何的困境,无可奈何的程度甚至可以达到使人的能量不断消失。  再兴一例:  在一个有老师参加的促进小组里有一个同行老师说,他被几个同事若得很烦,他们老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凡是学校里出了什么事情,他都是替罪羊。当他弄明白了,是那些同事在惹他讨厌,于是他请了一位律师,但也没起多大作用。“我怎么才能保护自己?”这是他向小组提出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山采用以一句关键话来对付问题的办法。所有的参与者都应深入到这位老师的角色中去并围成一圈,小组里的人就像大合唱一样,一起只说一句话:“你是替罪羊。”最后这位老师走到中间,离开这一“合唱队”。使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他说,这跟他无关,他根本不是替罪羊,他只是被别人逼成这样的。我们加强练习,把圈子不断向他围紧,他没有反应,也不自卫。我问,他是否想从困境中出来,他说是的。但这根本不是他的处境,他不是自己把自己弄成替罪羊的,而是别人把他搞成这样的。这么说,援助应该来自外界,而不是从他自己身上。  没有一个小组成员能理解这一点。  在回顾阶段大家都说,他们进行了自卫,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想从困境中走出来。“必须有人从外界给予我帮助。”这位老师在最后的交谈中说,他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只有他一个人寄希望于法律途径,有时这也是惟一的解决办法。在这件事情上,这位老师不能想象,还会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这通常需要一种稳定的感觉,但他已经不具备了。至少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发现,谁有资格被他当成“第二只猴子”。律师也很少有可能当“第二只猴子”。这位老师要走的路只是孤零零地在理性层面移动。很明显,在感觉经验和理性经验间存在一个裂痕的情况下找一个解决办法有多困难,此时此刻,在小组里看不到解决这件事的办法。  ……

前言

  为家长寻宝  和孩子一起玩寻宝的游戏,这种在孩子过生日时进行的精彩游戏会使生日达到高潮,有谁不知道这种游戏呢?参加生日聚会的人们开始紧张地投入游戏,当孩子们发现第一块路标时,便欢叫起来,他们知道离目标还远着呢,但毕竟已经走了第一步,他们于是努力地继续寻找。每发现一个新的路标,便会给他们带来莫大快乐。一旦隐藏着的宝贝显露在大家面前,他们的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次冒险而最后得到解救一样。宝贝落到 孩子们的手里,被打开,被分发。  为问题孩子的家长去寻宝,这事儿也扯得上吗?如果孩子的行为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家长,也许还有教师和幼教工作者就要去寻(宝),他们要去跟踪孩子的问题行为(异常行为)。是的,有些家长起先是很勉强的,他们意识到应这样去做,但敢于迈出第一步,尚需有外界的动力。仔细观察,这些行为问题都是令人不快和令人恼怒的。当孩子们的行为问题到了不能再忽视的地步,许多家长便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尽快改变自己的行为。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他们缺少方式方法,他们不去跟踪孩子每一个异常行为中的迹象,没有目标,于是家长们选择逃避的办法。静心想想,他们觉得自己和孩子的行为问题也有点关系。  孩子通过他们的问题行为在向我们提供有启发性的信息。如果我们想了解孩子,那我们应该去破译他们提供的信息。为此我们当然需要一把钥匙,我们所说的寻宝就是寻找这把钥匙。假如我们能忍受孩子的问题行为并将它们理解成寻宝途中的路标,那我们就会有伟大的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兴许会找到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的原因。  有些家长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寻宝工作,或者做了但半途而废,可能是他们太没有信心。倘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处于冷漠状态,孩子的成长就会缺少重要的基础:自信和鼓励。一个处于这种家庭关系中的孩子,除了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别无选择。为了生存下去,他必须为自己营造自己的世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很糟糕,不仅对孩子本人,而且对他的同学和他的父母都很糟糕。

内容概要

  卡尔·格鲍尔,德国格廷根市莱内贝格小学的校长。他长期从事问题孩子的研究工作,为家长们做过无数次关于当前孩子及教育的报告,办过无数讲习班,写过多种情感学习和校园暴力方面的书,《问题孩子》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宝贵经验的总结。

书籍目录

序 为家长寻宝
引言 一筹莫展面面观
一 家长如何重新夺回教育领地
1 形势紧张――当局者迷
2 原因很明显
……
二 学会理解行为关系中的孩子
1 一个孩子的寂寞
2 从婴儿到头儿
……
三 绝望中看到前途
1 反对
2 情感教育的几个原则
四 在促进小组解决问题
1 参加促进小组工作
2 “我感到……”我们打造感觉风景
……
展望

作者简介

本书系《青春译丛》之一。作者为德国格廷根市莱纳贝格小学校长,多年来,他除了教学和教务工作外,专门从事对问题孩子的研究工作,经常为家长和教师就孩子最迫切的教育问题作指导和报告,已出版多种关于“情感教育”和“如何对待学校中暴力行为”的书籍,《问题孩子》一书就是其中的一本。作者充满了对孩子的感情,书中列举大量实例,向读者展示孩子的问题所在,同时努力探讨解决和帮助的办法。他善于分析和点评,他向家长和教师指出,教育孩子是家长和教师的天职。本书对如何了解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当孩子的行为变得异常时该怎么办等问题作了重点阐释。但愿本书能成为老师和家长解决孩子问题的一把钥匙,去打开问题孩子的心灵之窗,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

图书封面


 问题孩子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