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转身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与评论 > 电影的转身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07418610
作者:厉震林
页数:329页

章节摘录

插图:四、“作者电影”的艺术制高点如果说“第四代”电影导演以趋同结构作为标志,“第五代”电影导演则以求异框架相标榜,形成“相当个人化的作品”。渗透于题材中的自述性,不论写历史事件或者现实事件,无不凸现出艺术个性和主体折射,使艺术形象烙刻着“第五代”电影导演心灵的印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作者电影”。这是基于特定时代的必然,标举自我和张扬个性成为普遍的心态。“第五代”电影导演依据自己的实力,各自抢占艺术的制高点,去寻找只属于他个人的银色梦幻。陈凯歌的中原“寻根”首先举旗,在这一片滋养过我们民族的土壤上,吐露着对大地母亲的深深眷恋,而且,从《黄土地》中的翠巧或翠巧一家两代人,到《孩子王》中的老杆或王七桶父子两代人,对人的思索及民族之根的寻索愈益深化,显示出哲理内涵的思辨风格。陈凯歌的电影,总置于一个大的政治背景下,在此基础上演义出人的不幸、挣扎和抗争,或隐或约地显现出政治文化力量对普通人命运的制约作用。《黄土地》是两千年封建政治文化迫害下的悲剧;《孩子王》更置于“文革”的特殊政治背景,在极“左”的路线中,视文化如粪土,同时又以这粪土似的文化来压抑人性;《霸王别姬》也把话语故事的时间界定在本世纪的各种政治风云之中,突出的如抗日、“文革”;《大阅兵》则是构架现代政治下人与环境、个体与“阅兵方阵”、个性与现代军人素质等颇耐寻味的哲理问题。这种以政治为直接或相对直接的艺术描写背景,体现了陈凯歌与众不同的主题构架,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化电影。陈凯歌“文革”期间落难于云南,在政治强制不能乱说乱动的同时,却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于是,和大自然悄悄对话。

前言

厉震林教授的新作《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是一部既有历史回顾又具文化阐释的电影专著。它不但对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文化思潮、电影本体演变和电影产业状况进行深入而精炼的分析,而且,对电影批评及电影实践诸方面亦均有论述。这是一部具备多视点又实现整合性论述的电影文化著作,对20世纪80年代直至新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现代化运动作出了独特的、具有学术意义的阐述。厉震林教授是上海戏剧学院长期从事电影、戏剧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在演员文化和导演文化理论方面著作丰厚、自成一家。在电影和戏剧评论方面,亦多有成果、视野广阔。这一切的理论造诣都跟他运用文化分析、文化阐释的整合性研究方法有关。厉震林教授在本书中展现的既有多方面涉猎,又有贯穿性文化分析的电影论述,就是这一特点的证明。在论述中国电影第四代、第五代直至第六代导演的文化断层和文化继承的关系上,厉震林教授将作者论和电影语言论融会一炉,进行历史文化审视和电影本体演变的综合分析,既描述出了社会政治演变及意识形态转型带来的电影作者群体的历史定位,也实现了电影语言革新在不同代际导演身上的历史印记。现代电影运动形成的思想主旨和电影艺术特点,历来是思潮导向和语言革新共同汇成的;法国新浪潮如此,德国新电影如此,中国20世纪80年代电影现代化运动也是如此。厉震林教授的“电影的转身”的立论,正反映了符合中国国情,又与世界电影历次艺术运动大致相同的艺术规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厉震林教授的新作《电影的转身一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是一部既有历史回顾又具文化阐释的电影专著。它不但对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文化思潮、电影本体演变和电影产业状沉进行深入而精炼的分析,而且,对电影批评及电影实践诸方面亦均有论述。这是一部具备多视点又实现整合性论述的电影文化著作,对20世纪80年代直至新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现代化运动作出了独特的、具有学术意义的阐述。  ——倪震

后记

曾有一个传说,二战结束时,一支日本军队躲在一个山洞里,无论美军如何诱降,他们拒不投降。后来,一个美军士兵想出一个办法,对山洞里的日军喊道,如果你们投降,可以带你们到好莱坞去玩。没有想到,过了一会山洞里举起了白旗。这个似真似假的传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了二十多年。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而我自己,也是向电影举白旗的人之一。高中时期,因为迷恋电影,中途改学文科,少学一年文科,考上了大学,否则,我应该是清华大学或者浙江大学等学校毕业的理科生;大学毕业以后,因为继续迷恋电影,改行考上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否则我应该是中央部委或者省级厅局的官员,或者是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因为坚持走电影的道路,放弃了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机会,来到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电影课程。“童年经验”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发生的事情,不管它多么重大,都不能抹杀童年经验的影响力量,只是人们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我想,自己走上电影的道路,也应该与童年时期几十遍地观看《侦察兵》、《地雷战》、《地道战》等电影有关。它的具体情景,我在《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一书的“后记”中有着详细描述。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密码,甚至是一种神秘的文化宿命,使人别无选择。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电影教学工作,已经十六年了。教授过的学生,已经有多位成为中国影坛一线的电影明星。

内容概要

厉震林,1965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余秋雨教授,是上海戏剧学院历史上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和中国历史上培养的第位戏剧戏曲学博士后,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获得者:2004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出版学术著作9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拍摄的电视剧代表作品有《康熙王朝》等多部。曾任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黄河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学术和创作奖项三十余项,为复且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研究员、客座教授和学术委员,任多个国家级学会常务理事和珲事。

书籍目录

序倪震/001第一章 电影导演论/001第一节 “第四代”的新文化秩序及其易读模式/001一、意识形态以及电影的自主思考/001二、创作视域的世界性情怀/004三、中庸策略选择与它的文化密码/007四、社会和历史的横向文化判断/009五、人本意识与人本关怀/011第二节 “第五代”的电影符号美学/012一、一种电影革命精神/012二、新质电影的“文化寻根”/015三、文化结构中的负面揭示/018四、“作者电影”的艺术制高点/021五、心理编码和内在机制/023第三节 “第四代”与“第五代”的文化图谱/026一、社会文化场域下的艺术生长/026二、横向与纵向的文化判断/031三、价值取向的相异特征/034四、趋同结构与自述性的个人标识/037第四节 “第六代”的边缘文化游走以及“代际”之惑/039一、“难产”的一代/039二、独立制片的文化围墙/045三、夹缝时代的焦虑/048四、集体的突围/051第二章 电影语言论/054第一节 色彩语言的超色彩与超经验/054一、历史寓言和色彩图腾/054二、个人化叙事和灰色写实/060三、全局化的奇观色彩/063第二节 人文化和社会化的空间构图/066一、空间构图的破坏性重述/066二、全景与静态的构图/070三、新“城市电影”的局部构图/074四、商业大片的非自然形态构图/078第三节 文化、社会和工业的叙事体例/082一、“第五代”电影的寓言叙事/082二、“后五代”和“第六代”电影的状态叙事/086三、新世纪电影的奇观叙事/088四、叙事美学的时代指数/092第四节 游离情节的意识形态叙述方法/094一、一种断裂与破碎的叙事形式/094二、象征与隐喻的全知全能段落/096三、游离情节与新的修辞术语/100四、接受美学的“文化电影”范型/103第五节 环境角色的符指寓言/105一、环境造型的叙事增值效应/105二、环境主题的几种语言元素/107三、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哲学冥思方式/114第三章 电影表演论/117第一节 新时期电影的表演美学/117一、生活、日常和模糊的表演形态/117二、玩世写实主义与情绪化表演/123三、东方图谱与仪式化表演/128第二节 演员文化学的社会生态系统/133一、理性化与伦理化/133二、明星战略的观念系统/137第三节 戏曲表演技艺与中国电影表演/140一、背景性和基础性/140二、戏曲和电影的表演美学异同/142三、戏曲表演身体技艺的电影表现力/146四、表演文化的接通空间/150第四节 表演原理与表演哲学/152一、表演美学的文化出发点/152二、“强音”精神等级/154三、“侧重”和“遇合”的表演准备工作/157四、一种潜台词的表演/160五、表演的独立精神价值及其活动方式/163六、中国气质的表演关学体系/166第五节 电影性别表演以及偶像经济/168一、银幕上的性别表演/168二、银幕下的性别表演/178三、媒体的共谋/184四、偶像经济与性别消费/185第四章 电影文化论/187第一节 电影的思想启蒙与本体美学演变/187一、从人到心理再到文化的重新发现/187二、技巧美学、纪实美学和影像美学/190三、主题性与本体性的再度反思/192第二节 电影的人文模式及其东西方对话效应/193一、从边缘到中心的电影语法模式/193二、伪民俗与古老中国人性/195三、非法的性与浪漫传奇/200四、人文模式的固滞与挑战/203第三节 “电影新史学”的“审丑”文化批评/204一、权力“系谱学”的考古工作/204二、参与历史排场的“畸形人”/208三、“边缘人”的精神疗救功能/211第四节 中国电影与奥斯卡/215一、奥斯卡哲学/215二、武侠大片的电影路线/218三、跨文化与共通性/222第五节 低成本电影的发展模式/226一、青年导演的跳板与翻板/226二、低成本电影的定义/228三、国外低成本电影的模式探索/230四、本土低成本电影的发展国情/235第五章 电影批评论/243第一节 新中国电影评论的两种书写方式/243一、时代诉求的显话语书写/243二、宏观视野的意识形态再生产/245三、个人话语的美学和政治姿势/248四、“镜子效应”与“空气效应”/251五、电影评论的双轨制/254第二节 电影理论与世界电影史/256一、电影理论的历史穿透力/256……第六章 电影实践论/279后记/328

编辑推荐

《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是文汇艺术人文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是一部既有历史回顾又具文化阐释的电影专著。它不但对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文化思潮、电影本体演变和电影产业状况进行深入而精炼的分析,而且,对电影批评及电影实践诸方面亦均有论述。这是一部具备多视点又实现整合性论述的电影文化著作,对20世纪80年代直至新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现代化运动作出了独特的、具有学术意义的阐述。

图书封面


 电影的转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从电影造型语言到电影美学文化观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与转变,而随着由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处十年中国社会文化全面转型,进一步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电影本体认识、观众市场变革等因素的互动中产生了新的美学表现与探索。这些进步贯穿着电影艺术家们对电影本体的不懈求索、对自我艺术理想的价值探见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的回应与融合。以“第四代”、“第五代”乃至“第六代”导演为核心力量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谱系,成为近三十年中国电影现代化的明晰脉络。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的学术新著《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无疑为这一场中国电影史上轰轰烈烈而步履艰辛、视野开阔而面临更多更多面挑战的运动,作了一个相当全面且意味深长的文化总结。全书六章分别以电影的“导演论”、“语言论”、“表演论”、“文化论”、“批评论”以及“实践论”为侧重,从导演的代际差异、电影语言的嬗变与社会文化预警的关系、电影表演置于社会生态系统以及与戏曲表演的关系、电影文化批评本体的反思等等方面,系统回顾了中国新时期电影现代化运动的前世今生。在“导演论”中,作者试图从新时期以来导演的美学精神、文化谱系及代际差异,重新审视这场电影现代化运动中各代导演的不同美学倾向并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审视。比如对“第四代”导演脱离封闭知识结构、试图在八十年代初的电影理论学术争论基础上有意识吸收西方电影艺术手段来拓展中国电影艺术思路的革新精神作出肯定的同时,也对纠缠在“第四代”导演身上的人格密码作出探究,指出“‘第四代’电影导演毕竟是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给予他们太多的哺养,乃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导致“第四代”电影导演“于感情上却摆脱不了对传统文化的某些依赖和眷恋,也使他们的创新倾向增添了被动的色彩”;而在分析“第五代”电影导演的革命性电影语言与充满人文反思精神的文化品格时又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第五代”电影的美学和市场影响力持续了二十多年,其“从观念上以及话语权上主导中国主流电影的时间却是颇有一些长了”,直面于当下的中国电影观众与市场以及美学接受的变化;通过对“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化困境阐释,更是联系到电影体制改革以及电影文本本身置于东西方不同视野中的指认遭遇,指出“第六代”导演作品不断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到认同的同时,却“缺乏显著的文化冲击力量,对中国观众缺乏现实的精神共鸣”,在九十年代后剧烈变革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不可避免地遭到边缘化。作者在对各代导演的文化脉络进行梳理的同时,也充分阐发了他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包括色彩、空间构图、叙事体例等方面的宏观视野与独到见解。在“语言论”一章中分析了各代导演的视听语言建构方式包括“第五代”的色彩图腾、“第六代”的灰色写实、新世纪以来的大片意识下的奇观视听建构等等。而最此中最富创见的观点,当属“游离情节”概念的提出,作者认为,新时期中国电影尤其是“第五代”导演导演,将“游离情节”这一“与叙述表层相疏离的陈述情节板块”用于打破之前中国电影主流的全知全能的叙事形式、进而承载表层叙事所未能承载的文化内义,成为电影文本修辞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装饰品。通过对《黄土地》之“结婚、腰鼓、祈雨”、《黑炮事件》之“阿里巴巴舞会”以及《顽主》之“三T文学颁奖礼”等场景的分析,作者明白地名状了“游离情节”的表达形态及其对电影剧作结构从间离化到促进剧作文化冲击力及增强电影整体叙事表意功能的作用。堪为全书亮点。作为长期在戏剧学院执教并致力于电影、戏剧理论研究的学者,厉震林教授在探讨电影文化过程中,亦自觉不自觉融入其对戏剧艺术种种问题的思考与见解并与电影本体的论述相结合,在“表演论”中,作者在就影像本体论述新时期电影表演美学的同时,也从戏剧表演学的角度,对戏曲表演技艺与中国电影表演的关系作出了相当有益的探索,指出“戏曲表演技艺对于中国当代电影表演的美学影像,它不仅仅是观念和技术的问题,它还涉及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重大文化课题”,强调了其现实与战略意义,对中国电影表演文化以及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对策也尝试作出自己的探索。在阐释了新时期电影的文化表现与境遇之后,《电影的转身》并没有忘记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索,通过“批评论”与“实践论”两章对新时期以来电影批评与实践的概述与评论以及对谢晋、吴贻弓两位新时期中国电影史上极具代表性导演个案的表、导演技巧分析,表达了对安德烈•巴赞“坚持在银幕面前讨论电影”理论态度的向往与实践心态,在相对不多的篇幅中,亦可以看出作者所追求的治学与艺术境界。诚然,《电影的转身》所阐述的大部分史实性内容,都已在许多史料与理论著作中得到了非常详尽的论述,而本书的目的,并非止于就事论事。通过对三十年来中国电影现代化中的种种问题的宏观描绘与微观体认,作者以其明晰的个人风格建立了通过文化阐释确立过去从而进一步对当下提出积极性建议与思考的学术姿态,这种姿态,恰是本书所传达的最重要信息与精神。《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7月23日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富有创见体例佳,惜图文混排混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