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208066823
作者:[德]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页数:173页

内容概要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年),瑞士著名美术史家,著名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的高足,被认为是继温克尔曼、布克哈特之后第三位伟大的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的艺术史研究关注普遍的风格特征,而不是对单独艺术家的分析,他把作品形式分析、心理学和文化史结合起来,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的艺术史“。主要著作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年)、《古典艺术》(1899年)、《艺术史的基本原理》(又译《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1915年)和《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知觉》(1931年)等。

书籍目录

导读
引言
第一章 风格转变的特征
Ⅰ.涂绘风格
Ⅱ.庄严风格
Ⅲ.厚重
Ⅳ.运动
第二章 风格转变的原因
第三章 巴洛克样式的发展
Ⅰ.教堂
Ⅱ.宫殿
Ⅲ.别墅和花园
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本书是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经典名作之一。作者考察了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变迁,探索了变革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全书按此思路分为三章,详尽而清晰地考察了建筑风格变迁的轨迹。本书采用的形式分析的方法和风格研究的思路是沃尔夫林以后著作的基础,对艺术史影响深远。

图书封面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哪怕是柱子线条的细微变化,沃尔夫林都不会错过,他对艺术作品的感觉实在敏感。其实,《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这本书,要讲的是巴洛克的建筑艺术。加上文艺复兴,是因为巴洛克是从文艺复兴而来,沃尔夫林希望在和文艺复兴比较下,找到巴洛克的特点。尤其是寻找到转变的过程和原因。风格的转变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结果可以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拥有各自的形式和语言,一眼就能分辨。那么,到底是哪里起了作用,可以让它成为自己。一切来源于细节,窗户、门廊、楼梯、屋顶等等一切,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都将成为它独立的宣言。沃尔夫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有时,太注重总体的感觉,却忽略了细节的重要性。
  •     导读里肯定了沃尔夫林的分类的意义,也指出了现在对样式主义和巴洛克的分类的不同。至少他指出了文艺复兴盛期后开始出现的新的艺术倾向的不同之处。看看还是有点收获的。虽然真到现场还是分不大清楚的。24岁时候就有如此作品,高人啊。书的后半部分分门别类的讲容易理解。前半部分老是在讲一种感觉,有点云里雾里。书的整体部分翻译还可以。不过里面有些建筑方面的专业术语不大明白。也不知是原文就这样还是翻译没理解。比如柱顶盘是哪个部位?130页里屡次提到的山墙是否是山花?错误也是有一些的,109页指布拉曼特缩减十字架尺寸,应该是指Michelangelo吧?142页指medici别墅正背立面特点与插图看来相反。书中大量人名地名我认为每处都应该中英文对照,不熟悉的毫无意义的中文人名翻译实在看了头疼。对于此类学术性文章,专业术语应该在术后专门列中英文对照条目。插图不知是不是原文风格,找起来挺麻烦,尤其是前半部分。在有可能被多次引用的情况下,感觉不如集中在书中一处来得方便。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关于巴洛克建筑的书,讲了建筑风格,风格转变的原因,还有具体建筑的介绍。没有建筑知识背景(特别是欧洲建筑背景知识)的我,读起来很累。大致了解下。
  •     最喜欢沃尔弗林此本书
  •     art history
  •     看着比《基本原理》容易不少
  •     有点深了,我看了N遍
  •     老师送的,于是要认真阅读之orz
  •     这是本翻译得一塌糊涂的书,差到成了风格和体系以至于我读到最后居然习惯了(原著德语为什么从英译本翻?)。但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对于这种“近乎惨烈的壮丽”的艺术风格的偏执性喜爱似乎不是偶然,它与瓦格纳歌剧与尼采哲学之间思想情感基础的联系。插图大量缺失和排版严重混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     难得的艺术/ 建筑史论类好书,内容实在,知识丰富,论点简洁,明晰。比较研究的方式非常利于思考,适合有少许的史论基础又更着重设计实践的童鞋进行思维拓展和训练。
  •     沃尔夫林早期代表作
  •     翻译很糟糕
  •     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遮蔽”效果的心理学意义。“涂绘风格最终导致了三维形体的全面毁灭”,太给劲儿了。。。
  •     如果我在沃尔夫林的年代读到这本书,我会给5星
  •     如果不是对巴洛克时期建筑烂熟于胸,肯定无法领会那种细致到立柱上风格变化,也肯定不会懂得去感受建筑整体美感。这本书等知识储备够了需重读。
  •     详尽考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认为前者更高大肃目,后者更注重整体性(半嵌入的柱子)运动性(教堂顶部装饰)光滑柔和的曲线(涡形装饰和柱脚的圆弧)以及追求完美的比率。序言里称此书是一代德国人了解意大利建筑的窗口,赞同。严谨细致。图文并茂。
  •     读完本书不得不为沃尔夫林敏锐的艺术品鉴赏能力所折服,对于各种细节的评述在本书第三部分里相当充分。而在前两部分作者主要分析了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主要特征和这一转变的原因。前者归结为涂绘性、庄严、厚重与均衡,后者归结为审美钝化提供动力,社会精神提供方向。“涂绘性”的观点比较复杂,尚需参考沃尔夫林其他作品,个人比较感兴趣转变原因这个问题。沃尔夫林指出应该“在学者的密室与泥瓦匠的工地间找到一条道路”,他也确实在本书第三部分以大量的事实建构了这条道路,但是从纯粹理论总结的角度来说尚显不足。作者虽已艺术风格学和社会心理学为方向,却仍能广收实例,难能可贵。另外关于早期巴洛克和矫饰主义或曰风格主义的争论前言中已有很好的解释。需要吐槽的是本书杂乱无章的插图实在忍无可忍,以及鄙视一切M号文献用尾注。。
  •     “巴洛克艺术的瞬间冲击力是强有力的,但却总给人留下一丝哀伤。它传达出来的不是当下的幸福状态,而是一种期待的情感,或是某些尚未降临的东西,是缺憾和不安,而不是心满意足。”
  •     很紧凑地描述了巴洛克(手法主义?)建筑的特征:光影、团块所造成的运动感。三星出于翻译欠考量,而且图号有误,版式也欠思量
  •     很经典的书,对我的论文很有帮助
  •     不该看这么专业的书
  •     有洞察力,可惜结构组织得差了些
  •     一流文章,二流翻译
  •     插图太乱扣一星
  •     看完有个基本概念了,要去罗马!
  •     沃尔夫林风格艺术史论的奠基作品之一,值得推荐。
  •     书皮下的那一页真是惊艳
  •     十字形教堂转向纵向式教堂,椭圆代替圆、长方形代替正方形……从完美转向“不完美”,而在不完美中寻找“和谐”。
  •     这个版本的图配的
  •     J150.09/WE6
  •     再读;进一步体会风格与样式的距离。
  •     这样的书怎么解决插图问题真是世纪难题。
  •     似懂非懂翻过……
  •     第一章关于两个时期的特点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就是运动性,作者说来说去一大堆。第二章并不令人信服。第三章太专,没看
  •     译者比较专业,读起来比较通畅易懂,译者应是沈莹,中央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博士
  •     编辑错误不少,虽说我不是很懂
  •     备考雅思时读的 感觉已经不强烈了
  •     对比性研究,五对范畴…
  •     推荐给学建筑的朋友
  •     建筑的部分略晦涩 太多不知道的专业术语了 不知道具体指的是哪个部分 如果配图能多一点就好了。不过简单的略读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巴洛克风格的最起码特征
  •     我最喜欢文艺复兴时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浓重的色彩深切感到那份激情,特别是拉斐尔和提香
  •     只从表面来分析似乎还是远远不够
  •     我爱巴洛克式空阔庭院和两翼阶梯分布...
  •     果然不甚理解,而且没对巴洛克产生憧憬//好吧,现在我迷上巴洛克了.
  •     建设艺术。相对于巴洛克,我更喜欢洛可可
  •     以为是讲绘画 没想到是讲建筑的 翻完觉得还蛮有趣
  •     绝壁要把编辑拖出来鞭打...这图片的排版让人怎么看!?理解现在图书市场上,如果出彩页精装大概是赔钱货,可是至少请认真对待插图的顺序!实在不济通通把图片置于前面好了,省得人来回翻得无比烦躁,尤其是这些本就因花里胡哨的洋文而显得愈发隔一层的建筑名称。
  •     需要对这个时期有所了解才看的进去
  •     对于那些欧式形容词没点了解的话,不好意思卖弄
  •     建筑的美妙建立于诗歌的美妙之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