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罪,非常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非常罪,非常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563337330
作者:毛尖
页数:234页

毛尖的文字好在哪里

有说是可以申请专利的越传就越邪乎美女啊小资啊之类的帽子单纯就文本论起码应该避免重e复她关注的电影不算太偏但有一个好的地方在发现发现共性和联结所以毛尖至少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专题编辑但总觉得似乎还不够荡气回肠究竟是一气呵成的好还是工于心机的华丽但至少名声在了像我这样的俗人也许只是看到名声4000块的乐评黑乐评不必嫉妒,不必故作清高文字终究不止是文字

特别罪,特别美

当今的电影评论,毛尖以此书立足,可以占据天下第一的位置了。把八卦八得如此之高级,令一等电影专业人士也不得不兴叹其功力。毛尖老师,那不是盖的。只可惜,写起其他来,明显地力有不逮,看她的那些小随笔,我得感慨,毛老师的才气只在电影世界里。

新版?

为什么只有文学增补版的了原来的版本呢 觉得原来版本的封面比现在的好增补版似乎添加了几篇

就是毛尖

毛尖的文字功底是不可置疑的,况且她还带着对电影的热爱去写一切关于电影的文字。有瑕疵难免。但不能否定全部。

闲读:《非常罪,非常美》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7918031.html两年前初读毛尖,是她的《非常罪,非常美》,铜版纸的彩印,装桢极尽精美,文字极尽性感。那时候,我同时在读的还有潘天强的《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潘的这本教材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电影还有一面我当时远远并不知晓的秘密,一个脱离于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文艺存在。而毛尖的这本书则适时地为我打开了猎奇,甚至是猎艳的天窗。 那个刹那,我为这个世界上还诞生过《帝国大厦》、《屁股》、《高度孤独》这样的先锋主义电影而惊呼不已,而在两年之后,我才深刻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浅薄和无知。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无法体会到平客在几年前于新开湖畔,用天津话对着飞猪朗读《非常罪,非常美》时的那种兴奋感,而直到了我业已慨叹于瑞芬舒丹的伟大和宿命般的悲剧之后,再读毛尖,我才真正领略到了那份深刻的罪与美。 我想说,从阅读体验上来讲,毛尖的这本电影笔记是同性恋气质的,妖娆同时奢靡,纵情而又纯情。她关切着许多畸恋主义的迷醉,比如加曼,比如法斯宾德,比如让·热内;她关切着许多始终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尤物们的故事,比如嘉宝,比如黛德丽;她关切着许多黑色的在精神气质上纯粹归属于雄性领域的光影,比如钱德勒、鲍嘉,比如希区柯克,比如《教父》;她关切着许多错综而又诗意的关系与案例,比如费里尼、马斯楚安尼和德诺芙,比特吕弗、戈达尔和李奥,比如伯格曼和乌曼;她关切着许多只属于电影的人和事,忘情继而伤情,在那里,所有划分在道德尺度的批判被降低到最低,只剩下属于电影的非常罪与非常美,比如布鲁克斯的原罪,比如恐怖世界的疆域:鬼魅、偷窥和精神病患者,比如杀手和名贼们的爱恨悲歌。 这是更适宜于骨灰级的影迷们细细玩味的八卦与文化,故事以及由无数的故事所串成的影史。你沉醉于黑暗,在黑暗中点上一支烟,深陷于椅子背后,纵情于电影中的那份纯粹与美丽。而那份美丽其实又很脆弱,特别是当她落在纸面上之后,非得在你脑海里留有足够多的胶片和感动,才能触文生情。 毛尖后来再版的文字增补本的装桢也恰恰从视觉美感上诠释了这点。封面是艳得不能再艳的血红色,封底是深得不能再深的纯黑色,只在六分之一的底部留白,白色与红黑之间的衔接是性感的蕾丝花边,而贯穿于封面与封底之间的,仅仅是一根细如毛发的银线。而我以为,一个阅影无数的观者,早已见惯了太多的颜色。只有隐没在浓丽之间的,而又分明刺眼的那根细细的银线,才能真正地刺激到他的感官,让他的色欲深深震荡,让他的内心深深迷醉。 我以为毛尖的这本《非常罪,非常美》与顾小白的《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是所有中文电影读本中最性情的文字,至纯至真。而她又因为不似小白般的过多地流露自己的个人观感,而是以史实取胜,多了一份清晰和耐读。又因为所涉及话题本身的隐秘和敏感,而即便是身在静默之处,也依然散发着恶之花般的妖媚。但她的文字之好,阅影之深,行文之流畅,又远出于写就了《谁在黑暗中呻吟》、《带电的肉体》等感官文字的王樽之上。只因为,毛尖真的被电影虏获过。 她在其自选集《慢慢微笑》的《光影岁月匆过》中曾作过这样的交代:“回想起来,少时看了那么多电影,真还一次也没迟到过,连在片前加映的科教片也从来不舍得错过。好像是,人人都迷恋灯光骤然熄灭的那一刻,那一刻就是梦的形状,灵魂出窍,不知今夕何年。” 这是每个陶醉于光影岁月的影迷们的共同经历。正像她在《非常罪,非常美》的后记中所说的:“电影是假的,但是没有比它更美好的真实。”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7918031.html

非常罪,非常美

其实我读的是2004年新版的纯文字本,应该给三星半比较合适。每每读这种书评、影评集,就感慨自己读过、看过的真是太少太少了,而且读得看得也真是太门外汉了。这本书的笔调大部分是我喜欢的,比较自然,所以有些影片虽然没看过,但读过之后心里也自我构建了个大致的轮廓。对于一些熟悉的,读着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比如《“长跑教练”张艺谋》一篇,最喜欢这句:"奔跑"在很多时候代表了一种人与世界的不和,一种人在时空里的受挫或遇难,是我们对世界的某种不适应。毛尖也是个真正的跑者么?否则怎么会有如此的领悟?而对于先锋电影,她说【先锋电影的尴尬是,尽管不少先锋导演们的初衷是想让电影表现真实的生活长度和凡人的喜怒,他们从来不曾也不会有机会赢得这个人间,一百多年的电影史已经把电影观众调教得过于梦幻,所有的先锋电影总是“太长”,是“莫名其妙”,也总“不是电影”。】其实我倒是觉得先锋电影的这种尴尬地位和局面很正常,电影最初的出现应该就是承载人的梦吧,所以才有梦工厂。现实大多是无趣的,所以人才需要在电影中追逐那些不现实的梦幻,太过写实的电影我想确实不会让人太提得起兴致。应该本书选的影片大多确实都是非常罪或者非常美的,以至于牵涉其中的导演和演员自身的生活也如此地非常,我想这是我等庸常之辈永远无法理解的一种人生,他们活得太过任性太过纯粹,他们的人生本身就是戏!而现实的我们大多数是要生活在一定规则之内的,但对此倒也接受,并不觉得无奈。另外,这本书有些小处值得挑剔,比如导演库布里克,这四个字应该是更通俗更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译名吧,作者用的是库比利克,以至于一开始我都没反应过来这是谁。而《The Shining》不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闪灵》么?为什么作者用《闪光》?

非常罪,非常美

毛尖写同性恋电影,她的命名是“一个世纪的缠绵——电影世界的同性恋歌”,标题比“那些华语男同性恋电影”、“那些华语男欢电影”柔和很多也更加出色。而她写的并没有多深刻多优美,形式是用时间来串联,比如说1947年12月3日等等。索多玛120天那时候纯粹是要满足好奇心,结果印证了一句话,好奇害死猫。《胭脂扣》的评说略微上升到学术理性地位,但是相对于戴锦华老师的风格来说,学术底蕴还是差了很多。而在《倾国倾城的男人》里本以为会列举电影史上的男星,但是却只写了张国荣,那也不错,但是内容相当孱弱,仅仅说了两句就过。我在看的时候还在想写张国荣一定得看足够多的资料才能下笔,才能写得丰富,但是看她的这篇相当避重就轻。《为什么乌玛不可以抽一支烟?》这篇小文章是写《危险关系》,从小处入手,点小又新颖,所写不过千字但是挺让人有赞叹。抓的触点是女主角那张风情万种的海报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特色,法国把那根烟删除了,然后作者就这个事情小小地说了些观点,很不错。

小众电影史海钩沉

喜欢电影的人,大抵会隐隐约约听说过“毛尖”。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在图书馆与她的文字相遇,便有些放不开了。《非常罪 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这本厚沉沉的书,其实算不得完全的影评集,到底叫“笔记”更合适些。印象中,除了讲电影《胭脂扣》的那篇比较像论文,写得宛然中文系学院派的四平八稳外,其他的篇目大多零散小感悟而已。作者不过从近一个世纪蔚为壮观的电影长河里拎出几条主线,然后用各种各样的同类资料去丰满这些模架,间或夹杂些许自家体悟,或穿插电影情节、幕后花边,或结合文化史发掘些不寻常的隐喻。关键在于,这些主线大多是这些:妖娆堕落的女性美、阴柔的男色、同性恋、性、杀手、名贼、恐怖……这些“非常罪”们,在高于生活的电影中表现出来了艺术性的“非常美”,一种另类而摄人的美,在毛尖的笔下肆意流淌。本书说到底,就像一部小众电影史,那些怀旧的、安静的或扣人心弦让人震撼的电影,那些主题引发争议不为社会常情伦理所容的片子,作者像对待心仪的藏品般,一件件一样样地娓娓道来,让你听不够,听不够。其中最令人感叹的一个题材,是同性间的爱恋。作者似乎对这类题材有着特殊的偏爱。那种颓唐阴柔婉转缠绵的感情,在为世不容的质疑中,毛尖的笔触显得过于个人情绪化,或者说,有点一厢情愿地将其美化了。然而难以置信的是,即使是我,也被那样的笔触染得内心一片柔软。那是讲英国已故导演加曼的一篇文字,《慢慢微笑——加曼的最后岁月》。身患艾滋而双目失明并发多种疾病的加曼,在他最后卧床不起的岁月里,在自己的日记《慢慢微笑》里,用深情的笔调记录自己的同性恋人HB。那样琐碎的生活记录和在黑暗中苦苦期待情人的心情,一如热恋中少女的纯情般触动人心。最普通的生活和最单纯的感情,对于生命之火将熄灭的人来说,会是何等暖人的幸福!来看这样一段:“弥留之际的加曼会想到,1月底的伦敦,凛冽的风雪里,HB第一次给他电话,说他周末可能去伦敦。当时他心跳如初恋般,一个人笑了一晚上。”当然,名导演的最后时刻,所思所想已经无从考证,然而如此穿越时空扑面而来的温柔想象,还不足以让人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祝福吗?那些已逝去的,有些被时代记住,更多的是被遗忘。曾经颠倒众生绝代风华的名伶们,黛德丽、嘉宝、褒曼、布鲁克斯,到底抵不过冷锐的流年,已是芳踪难觅,只留了孤零零的影像在银屏上供人艳羡和悼念。而曾经笑傲影坛影响一个时代的名导演,他们的作品在人们的津津乐道中也终将被淡忘,仅留下后辈们在新作中暗含致敬意味的短短镜头让人回味。毛尖的文字,细腻而不失简洁,感性而余韵悠长,我私以为,她的散文应该更好看,有够张爱玲。

作为影迷的人精

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这是第几回看我也记不清了,反正这种电影评论文章我觉着常看常新,跟我看电影一样,老电影再看每回都有新意思。这个人真是聪明,眼光奇绝,着眼点与众不同,每每出奇制胜。要是拿洁尘跟她比,洁尘的写作水平也许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得来,毛尖的眼光和分析角度,怕是不容易修炼得来的。这本书,还是觉得好看——虽然不能用作买碟指南。

毛尖《非常罪,非常美》经典句子(转)

尤其是嘉宝在《茶花女》中临死的台词,让全世界的心停顿了几秒钟——“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的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毛尖《非常罪,非常美》费里尼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无所谓结局。无所谓开始。除了无限的生活激情。另一句是,拍片就像做爱。马斯楚安尼把这两句话并成了一句,无所谓结局,无所谓开始,除了做爱般地拍片。——毛尖《非常罪,非常美》在西方电影中,上海从一开始就代表着异域的色情和放荡,代表着东西方杂交的神秘和混乱。——毛尖《非常罪,非常美》在嘉宝面前,"美"这个词第一次显示了语义学的寒伧。如果"真理"这个词没有被历史糟踢的话,嘉宝的美可以说是一种真理:免疫于时间和人间,隐喻了一种终结的秩序。和她合作过的所有导演和摄影师都认为她是他们梦想中的文艺复兴女神•说她有过去和未来最美的眼睛。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也是她的影迷,非常热爱她演的《茶花女》(1936)o 二战时期,还有人策划希特勒和嘉宝见面•因为她说 ‘我想劝他休战• 不然我就把他杀了。我是这个世界上唯 一一个不受搜查见他的人。——毛尖《非常罪,非常美》《高度孤独》的构想源于加瑞尔的一个观念,他想证明拍电影不需要依赖资本主义,不需要专业技术,完全不懂电影的人也可以玩电影。在他看来,任何人只要打开摄影机的盖子,总会找到值得拍的东西。说起来,在这部片子里,加瑞尔同时给欧洲那些没赶上“新浪潮”的导演们提供了一个“后新浪潮”的方向:回到日常的激情里去,回到个人经历中去。“日常生活可以多么动人”,而且,人人可以是导演或演员。——毛尖《非常罪,非常美》蕾妮晚年的时候,嘲讽而心酸地说,女人是不允许犯错的。但是,接着,她很有勇气地说,不过,我那时确实非常崇拜希特勒,他在任何角度都不好看,不是那种会让女人喜欢的男人,但是,他很有魅力。——毛尖《非常罪,非常美》古董店轻易地集合了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还包括各种虚拟态,并且现代社会让它具有一种奇特的过滤功能,它可以使凡庸的物质变得精神奕奕,使籍籍无名的东西蒙岁月之恩而引人注目。——毛尖《非常罪,非常美》希区柯克作为“悬念大师”,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总是在电影一开始就把危险通知他的观众,他的故事实在别的电影的高潮上起步的,而且,希区柯克的名字保证了你将永远在高潮里,因为他认为那是电影的本质。所以,新浪潮的大师们给了他最高的评价:他就是电影。——毛尖《非常罪,非常美》《微笑》以婉约的方式传达了她的一个先锋理念:微笑作为一种日常现实已经完全被我们忽略了,主流电影以虚假的方式侵蚀了我们对现实的关注,并不是罗曼史和大事件才是电影题材。她以自己的这种“放大现实”的风格对电影之父Louis Lumiere表达了最深的敬意,因为电影本来就是为了传达“现实”而创造的。

她写的非常棒,很多地方细节到位,可能这么说,她知道很多我不知道的电影人的故事,是故事,跟电影本身无关,让我看到导演编剧演员等的生活。所以我后来还搜索了她的随笔,也很棒!

非常罪,非常美

毛尖的这本书出了好久了,也很出名,但我一直都没有看。多少有点文人相轻的意味,这年头影迷出书的太多了,觉得都是些很水的东西,但这两年来看毛尖在《万象》上关于电影的文章,才知道她不是一般的影迷,她有很多典故,她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前段时间看了《西方电影简明教程》,那是正史,比较正式,《非常罪 非常美》则相对随意有趣,可算是野史逸闻。我对西方电影了解相对较少,这两本书算是补了课。毛尖写了很多我们都知道的老电影,然后写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演老电影的明星导演典故。在那个老去的时代,爱和恨都远比今天要分明,要极端。毛尖的笔触有着鲜明的女性特色,她很少去探讨硬梆梆的电影技法,她用大段大段的文字去描写那些导演的个人魅力,正是由于他们的个人魅力才有如此独特的电影作品。她不去说某个明星演技如何如何,她只是惊叹他们的美,他们摄人的魔力,仿佛只需要他们的一句对白、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整个电影就已经足以永流青史,这是超级影迷才有的真性情。书名叫“非常罪非常美”,其实只是其中一篇的名字,恰巧这六个字又都是完全左右对称的汉字,真的是非常的美。其实毛尖在书里说了很多在我看来是“非常罪”的电影,虽然它们在技巧上在艺术上有其不朽之处,但在道德层面上,我是宁愿选择不看的。好在毛尖告诉了我这些非常罪的电影里的美,或者为了这些美,以后我会尝试去欣赏一下吧。我买的这本是新出的“文字增补本”,不同于第一版的大堆插图,只有单纯的文字,我终于知道当初为什么没有买第一版了,因为它太过花哨。这本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里面所用的纸质,都深得我心。而且没有插图,当毛尖说到某个明星多么的美多么的有魅力而我有限的记忆又一时对不上号的时候,就只能靠她的文字去想象他/她的美,远比直接看着图片印证来得好。

慢慢微笑~~这份感情陪我走过了最卑微的那段日子

如果没有加曼的慢慢微笑或许我现在还是一个笑容平淡性格温和的女孩子但是现在的我笑容里永远都有着看不见的悲伤那个从水里慢慢露出的微笑带走了某段无休止的爱情也带走了那个人我在努力的寻找寻找一个可以让我安然等待重逢的完美毛尖的文字里有一种害怕失去的撕裂伤对于上海对于略嫌陈旧的感情对于那些光影背后嘴角微扬的男子对于类似青春一般的东西那本黑色铜质的纸张留给了那般卑微的我一个有着出口的世界那里很完美可以慢慢微笑的完美

记录电影的华丽转身

第一次接触电影评论时的入门读物爱上张国荣恍惚的眼神关于《欲望都市》评论,naked NewYork嘉宝的美超越了时空 ,成为一种真理瑞芬舒丹的作品的力量,等于她政治及美学意念的连贯英格丽褒曼举棋不定的眼神和鲍嘉颓唐热烈的注视成全了《卡萨布兰卡》

《非常罪 非常美》:与电影有关,或无关的文学笔记

“毛尖写着一笔好文章!”这是书的代序中,罗岗的第一句话。一句,简单却诚实的表述。对于电影的外部视域而言,电影的观赏和影评的阅读,是由电影延伸出的最直接的两种艺术体验,有多少伟大的电影,就有可能创造出多少伟大的电影评论,反之亦然。电影为作家们提供的一个经典,然后便是成千上万、前仆后继的注解、疏证、辨伪,其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我们伟大的经学时代。如同电影本身一样,任何的影评都成为一种私人性的体验过程。在豆瓣的极大乐趣,就是看各类妙趣横生的电影评论,一旦私人的电影体验呈现在了公众的论坛之上,则会少不了被评价。于是,由私人体验出发的电影创作,引发了一场又一场层次叠加的公共话语体系,各类看似庄重的话语有时候看白了不过是附和,而另一些沉默的片段背后却有着让语言都无力触及的苍白存在。这是后话,是看多了影评后,或多或少都会在心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纠结情绪——总希望,能得到为个人体验多开一扇窗的风景,可最后往往陷入集体对个体审美的讨伐之中。《非常罪 非常美》是让我在各种讨伐后,所获得的一次畅快淋漓的释放。坦白说,我一开始并不十分看好它,只是,这是好友的推荐,我相信她与我的默契,于是选择在眼皮就要耷拉的时候来看。若果真精彩,刚好提神。书分为两个部分,似乎后一部分是增补本的新鲜内容。前一部分,从电影人本身出发,称之为“没有人是完美的”。从这一点上,我欣赏毛尖对于电影的私人性的承认,这种认可从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勇气的,这种认可必须要在电影与公众之间制造起一种适当的沟壑。当所有的影评都试图从公众这一立场出发,对电影进行私人性批判之时,往往容易忽略的一点是,电影人本身是否期待着这种批判。如果,电影作为一种私人体验的艺术创造,它仅仅只是期待使某种个人体验映像化这个单纯的目的,那么所有的电影评论都无权对其进行评判。如果只是这样,影评的话语权便在电影本身所圈定的区域内被禁止了,影评的合法性则成了巨大的问题。当然,这也仅仅是假设,即便是作家电影,(事实上,作为最私人性质的电影来说,也只有作家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这种小气的权利,)它也需要影评。只是,影评与电影本身需要有一个界限,那些企图用影评来掩埋电影的做法,很多时候都显得荒唐。我们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会从主观上犯这样的自大症,企图用我们的审美来说明电影的一切,从而成就对电影人最大的攻击。可是,毛尖没有这样做。我相信,以她的文笔和思想,她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一行为,为各位电影人贴上一个标签,抛弃时空的限制,抛弃电影人的艺术体验,以猜测完成评判。谢天谢地,她不是这样做的。她笔下的施芬舒丹是“非常罪 非常美”的一种矛盾,她与纳粹的关系开始在她的电影艺术中变得模糊起来,她的女性导演的身份和曼妙外貌,在毛尖的笔下,亦成为对电影的一种完成。不光欧洲的电影人,不再被符号化,好莱坞的电影人也开始变得不那么璀璨起来。你看她对妮可的描述,仅仅只有两页,看似轻薄,却透露着坦率的诚实。从妮可现实生活的挫折入手,重新去鉴赏这个娱乐宝贝,看起铅华褪尽时的内心,再看她《时时刻刻》里的精彩演绎。毛尖的笔是支善良的笔,是充满着对生命尊重的笔,是有良心的笔。这支笔不再带有娱乐大众的目的,她诚恳地用与电影人可能的情感沟通来撰文,因而即便是或许出自于同情与谅解的文字,也让人感到平凡的震撼。对于中国的电影人,最喜欢那篇《“长跑教练”张艺谋》。惊艳于她善意的幽默感,惊艳于她与众不同的对张艺谋的评价。这个评价里,没有过分的吹捧,也没有尖刻的批评,她用一个比喻,把张艺谋给中国电影所带来的改变呈现了出来。张艺谋,的确是一个教练,一个以跑步为使命的教练,教育着中国电影在新的时期,如何跑入大众的视角,又同时跑入国际的视野。毛尖说:“‘奔跑’在很多时候代表了一种人与世界的不和,一种人在时空里受挫或遇难,是我们对世界的某种不适应。”我想,这样的文字是没理由不为我们的个体性的电影开另一扇窗的。后一部分,是让我最着迷的内容。如果说前半部分是与电影息息相关的诚实描述,那么后半部分则是源于电影却远远超越电影界限的一种品读。犹如宋儒对孔孟的发挥,毛尖也在第二部分的“看啊看 看啊看”里,比电影走得更远。于是,我放弃了睡前看电影的习惯,而是在睡前迫不及待得翻看她的文字。她在电影世界之外,创造了一个让电影更电影的彼岸天堂。以专题的结构,她分别讨论了:电影动作——“看”之不朽、“先锋”电影之现实、世界电影的同性情结、电影色彩之内涵、电影角色的符号化、香港电影之品质、电影与意识形态等诸多的问题。第一篇的《看啊看、看啊看:关于一个动作的不朽》中,她谈到:“这是动作——看——的神话,也即是说,一次好‘看’可以让一部电影不朽。”在对电影角色的符号形态中,她从对《教父》等著名影片的赏析中,从人物的固定模式中,读出了与杀戮或死亡有着孪生关系的爱与希望。这样的品读是带有生命意味的品读,我们看变态杀人狂时,往往是从人性的贪婪与绝望来寻求突破的路径的,却忽略了造成这样的过分贪婪与绝望的荧幕形象的,或许只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游离。当然,从黑暗的最深处,我们依旧可以挖掘出制造出黑的根本,当从苏格拉底那伟大的辩证法背后我们可以窥探到的是,在人性最初的杂糅中,善良的极端往往是对自身的摧毁。所以,我喜欢毛尖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果断,让我们看到一切黑色的隐喻背后,有着激情与温柔的蔓延。正是这么多的悖论,才让电影评论的阅读成为了一种极大的乐趣。还有一篇是《香港时态——谈<胭脂扣>》,这也是一篇另辟蹊径的文章。从时空的交错感中,以直面香港的时间观这一维度出发,全然地展示了香港三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重叠,和香港在九七之前所蔓延的一种情绪。去年是香港回归的第十年,依稀记得某电视台举办了两岸电影人的大型论坛,在维港的一片暖色中,人们将希望讲得很放大,同时也将一切的担忧以“这是必然的挫折”这样的语调进行偷换,极力地压制。可是,当时态成为一种对时间观的解读方式时,我们就会从时空的重叠与抗争之中,读出许多对现实的恐惧和无力来。海德格尔说的“被抛”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与庄子的“有待”是一样的,任何人的切身的体验和希翼,都无法脱离他存在的时空,可是我们又是那么地渴望着超越与绝对的存在,故而任何的变化,都成为了一种夹带着恐惧和希望的挑战。我们必须以个体的单薄无力去迎战时空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在面对九七前的港人所忽略的因素,因此,毛尖说,用爱不爱国的问题去评价,并不是一个真命题。最后,还让我颇为感触的是《危险关系》,终于看到了对第三世界国家在西方电影世界中风光无限背后的善意批评。所以,她最后说的那句,借用了马丁•路德•金的名言——“他们给予的赞扬是危险的。”是非常有分量的,并且值得大多数人,包括观众对此有所思考的。毛尖在新版后记中,引了《包子与面条的战争》,担心自己的新版,会成为“新发型”而被“毒打”。我没有看过旧版,但仅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她完全没有担忧的必要。我再次要感谢好友的推荐,让我能在这漫天风雪,室内仅有十三度的寒冷中,享受一次源于电影,却比电影更精彩的阅读体验。当然,也要再次用罗岗的话说:“毛尖写着一笔好文章!”

不狂热简直是犯罪

女人的夸张和对爱的狂热,是这本书好看的原因。我最近一直在上婚恋爱情论坛之类的……我真是够了……总之,我需要把自己从那些庸常,比庸常更庸常的东西里拯救出来时我就看这本书。我会哭,会不自觉地表情变成一个苦瓜脸,不过我真是很开心可以看到这种层面的文字。爱情就是爱情……爱就是狂热

“毛选”:)

我的第一本“毛选”:)确实非常美,特别是封面和封底的设计!书很厚,字体也是我偏好的那种小字体,插图精美!

做个有涵养的人

说真的,我不是很喜欢电影,但是看了这本书后,觉得电影真的很有魅力,让世界上那么多人为他痴狂!记得曾经有个老师说过,喜欢电影的人都是比较有涵养的人!看来我也要向有涵养的人迈进了!呵呵~~~决定好好的把那些经典电影看看~~

一本好书

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最近反复读了几遍,颇有收获。毛尖的文章是在《万象》上看到的。身边有些朋友是《万象》的读者,所以也附庸风雅的买了几期,感觉根基太浅,理论性的文章读起来颇费力气。但是毛尖的文字,还是一眼喜欢上。她的电影评论更多的是从女性的视角去观察、了解,对喜欢的电影或演员娓娓道来,充满感性的灵光,读来别有意趣。在她的笔下,嘉宝、梦露、玛琳.黛德丽、路易斯.布鲁克……既非完人,也非高高在上的明星,毛尖用一种自我的、同时也是客观的笔触去描写他们,电影上的成就、生活的遭遇等等历历在目。有时还带着女性特有的悲天悯人,比如书的开篇《非常美 非常罪:瑞芬舒丹》就提到“历史对女人的清白有格外严格的要求,总之,瑞芬舒丹和其他几位在纳粹统治期间为第三帝国工作过的女人一样……都永远地失去了她们在战前的工作”。《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时下有2个版本,一个是文字增补本,一个是插图本,出版社均是广西师大。

题材有点过时

所谓经典,就是古老和不过时,但是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光影艺术,充满了时代感才是它的特征,很难想象一个二三十岁的小年轻还在关注上个世纪的黑白片,尽管那个时代,称得上经典的电影真的很多。可是即便经典再多,也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炒冷饭,关于在银幕上只笑了一次的冷美人嘉宝,下巴永远不动的鲍嘉,还有那些感动了整个时代的《卡萨布兰卡》等等,电影杂志不是早就说得很多了么?本来想看到新颖些的评论的,但是,很遗憾,书中的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早在大学时代,就看过了,大学时代有门选修课叫《电影欣赏》。视角为什么不能转向这个世纪的电影?难道本世纪真的只有神作?而无精品?

同一个电影,不同的感悟

其实对于影评这种事务,我的感情是相对复杂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影评是很反感甚至是排斥的,总觉得看影评就如同吃别人吃过的馒头,不只无味还相当的恶心。后来在《看电影》上无意间翻看了周黎明的几篇影评,深受触动。才发现好的影评是另外一面镜子,“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作为一种私人化根性个性化很强的事物,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角度不同,同一个电影你可以从不同人的影评中看到一些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自己无法发现的美丽。毛尖这本《非常罪,非常美》个性十足,相对于周黎明的理性,毛尖的文字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性,这本影评不是从技术上而是从感情上来写的。美丽的,欲望的,绮丽的。

做作的美,就是罪。

觉得很差的一本书。作者有点故作高深的嫌疑。配图文字非常糙,显然没有用心过。好几处是错的。我不是一个正宗的影迷,好多影片没有看过,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就发现了错误,让我对整本书都有很大的怀疑。

八卦味,吸引力

毛尖的作品,这本书最佳。后来又读过一本她的散文,失望得要命,唧唧喳喳的家常里短,非她擅长。一个优雅聪明的女子,似乎天生就丧失了生活性,这样才能显示你潜藏的高贵气质。毛老师既然是老师,气质还是引人侧目的。看看她照片,安静,明素,一双大眼睛却可以说话。她一定看了很多电影的,一定想过很多道理的,但最吸引我,是书中各种各样的八卦,我是八卦爱好者,平日里以阅读八卦为乐,却是搜索八卦费尽力气,这本书提供了无限的八卦空间。谢谢毛老师呗。

非常罪 非常美

题目很具诱惑力。当时在当当网上订购《非常罪 非常美》时,也有这个原因。作者毛尖,何许人也?与我并不重要,总想找本电影笔记,权当为自己增点知识。忙里偷闲,看完这本“毛选”。首篇文章便是《非常罪 非常美》,写的是纳粹的那个美女导演——瑞芬舒丹,前些天刚结束她充满争议的一生。其代表作是《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等。除首篇文章外,其他章节皆精彩。但是书中的大部分都是在写上世纪的老电影,毛尖好像特别钟情于欧洲电影,像新浪潮的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等人在书中反复提到。这些恐怕只有骨灰级的影迷,才看过书中所提的电影,似我等业余影迷只如看天书。毛尖中文出身,文字功底了得。辞藻并不华丽,也不炫耀,有些矫情,多了些小资调调。所以,我这个业余影迷虽读起来如在梦中,但还是如痴如醉的细细咀嚼、品味清新、流畅、矫情的文字。鄙人总对这些闲情书充满了饥渴与欲望,本来再想看伍迪艾伦的文集《门萨的娼妓》,奈何阅读压力巨大,只得压抑,暂时作罢。费了些力气抄录下了书中提到的影片:1、 瑞芬舒丹《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2、 加曼《慢慢微笑》、《蓝》、《卡拉瓦乔》、《维特斯坦》3、 费里尼《甜蜜生活》《八部半》4、 嘉宝主演《尤物》、《茶花女》、《双面女人》等5、 特吕弗《骗婚记》、《四百击》《最后一班地铁》、《朱尔和吉姆》6、 戈达尔《中国姑娘》《断了气》7、 希区柯克《爱德华夫人》、《美人计》、《射杀钢琴师》《三十九级台阶》《惊魂记》等等。8、 伯格曼《假面》《秋天奏鸣曲》等9、 比利怀德《热情如火》10、鲍嘉主演《卡萨布兰卡》11、科波拉《教父》12、瓦伦蒂诺《低俗小说》13、金焰主演(中国30年代)《三个摩登女郎》、《体育皇后》、14、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秋菊打官司》15、张国荣《霸王别姬》《春光乍泄》16、《胭脂扣》《重庆森林》《花样年华》17、威尔士《公民凯恩》《上海来的女人》18、梅维尔《独行杀手》19、库布里克《大开眼界》《全金属外壳》《洛丽塔》《发条橙》《闪光》20、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21、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22、《与众不同》(第一部男同性恋题材)23、哈第盖《诗人的血》《奥菲》《奥菲遗言》(同性恋题材)24、巴索里尼《索多玛120天》25、安迪华荷《帝国大厦》26、大野洋子《屁股》《微笑》27、加瑞尔《高度孤独》28、《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阿黛勒雨果的故事》提到的太多,无法一一摘录。

一本意外

认识毛尖,是因为读《上海摩登》,一本好书,让我也记住了译者,华师大的毛尖;后来再遇见她,是在导师家的书架上,偌大的书架,躺着各种我熟悉或不熟悉的作品,偶然看见毛尖的《非常罪 非常美》,就取下来轻轻翻阅;同样毕业于华师大对外汉语的导师说:“你喜欢就先拿去读吧,她可是我们学校的才女。”于是在去实习单位的公车上,这本书的精彩让我意外。那些电影大多数我没有看过,而我可以单纯的被文字吸引,然后再去网上搜索那些黑白时代的影片和演员。最喜欢的是《尊敬我 爱我》。关于《教父》的文字。我没有看过电影,甚至都不曾想过去看一下这部经典,但毛尖的文字让我想去看一下。。。而且我记住了要为爱的男人侧过身去开车门。。。遇见毛尖的书,成了这个夏天的意外。她呈现的不仅是电影的光怪陆离的幻想,还有深刻独到的思想。

需要微笑

这本书看了一半 不过确实是本好书 觉得毛尖还是适合写影评 她的那本“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明显就没这本精彩 虽然里面很多很多电影我都没看过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它们的联想 何况我还认识了加曼 当然还有HB

当电影已成往事

今天才拿到书,最近全是管理类型的,当我拿到这本的时候,内心柔软的东西又跑出来了,我的文艺小青年向往也冒出来了。。。。。总是要细腻一点,比较好! 书里点评的电影大多都没有看,这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

时间的香料

“新浪潮”精神之父巴赞(Andre Bazin)曾说:“摄影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正是因为有了电影,我们对真实的过去,才有了一个清晰的记忆。那些梦想、幻想的吉光片羽,有了一个影像的具象。电影是比生活更美好的真实。那些胶片,给这些美好涂上香料,使它们永驻于岁月烟尘。文字亦如是。毛尖是一种茶叶的名字,也是一个女子的笔名。这个江浙女子,学贯中西,初学外文,后修中文,以人文学部博士完成研修生涯。一边在大学教书,一边写文字,当然,还有看电影。热衷看电影的不在少数,有的人看完就完了,她不,看了,回味着,思考着,沉淀着,然后,写下来,积淀出这本电影笔记。简洁又热烈的封面,别致魅惑的书名。很抓人。全书分两部分:《没有人是完美的》、《看啊看,看啊看》。前者写人,电影的制造者、表演者以及相互的关系,兼写角色。后者写电影中的细节,通过细节的透视反映人的性格和内心风貌。希区柯克曾说:如果一个细节非常关键,就一定要把它强调出来。作为江南女子,毛尖的感触无疑是非常敏锐细腻的,在快速转换的影像中,很多别有意味的细节,无一逃过她的眼。某个眼神,或一次凝望,或一次沉思,或一丝微笑,或一次回眸,或某种颜色,她都一一回味并加以放大强调,通过这些细节的再现,忖度着他/她们的内心,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在《看啊看,看啊看:关于一个动作的不朽》一文中,她将三个精彩的“看”的动作定格并予以强化,从而使“看”这个动作在电影史上有了纵深感。电影是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光影层叠的或真或幻的世界,让人无限遐想。比胶片上映出的影像更生动的,是摄影机后面的世界。人人都是八卦精。镜头后面的故事一样精彩,一样让人牵挂和着迷。八卦素材到了毛尖笔下,有了深厚的精神底蕴和艺术气质。《看看我,了解我,原谅我:伯格曼和乌曼》本是写英格玛.伯格曼和丽芙.乌曼的一段情事,文章本身却象一则精彩的分镜头剧本,通过两人的分叙,透视彼此的甜蜜又痛苦的灵魂,那些文字里带着回忆的前世之光,简直就是一部生动的传记片。毛尖的文字,有种浓郁的另类气质,本不相干甚至相克的词搭配在一起,却有了别样的生动和鲜活。比如“冷静而干燥的恐怖”,比如“动作总带着点脆弱而忧伤的质地”“不狼藉的痛楚”、“水银般光亮的个性”、“清白的笑靥”。这些文字,让人目驰神迷。很喜欢电影,特别是那些带着历史余辉的经典老电影。可是,如今不是“暖洋洋的票友时代”了,日益豪华的影院里充斥着好莱坞垃圾大片。盗版碟摊前,叫卖得最火的是韩剧、好莱坞大片、国产搞笑片。寻着一两张经典老片特别是欧洲文艺片,殊为不易。我又是素不喜在电脑上DOWN碟来看的,总觉得那些片子,不是促侠的小小电脑屏幕,能体现容纳的。只能在CCTV6每周六播出的《佳片有约》,偶尔碰着个感兴趣的老片看一看。总不过瘾。只好在网上寻点相关的介绍文字和图片,咂摸着那些光影的迷丽。只是,这些二手信息,太隔靴搔痒。别人的感受,终究不是自己的。还好,毛尖的文字够精彩,够丰饶,够深刻。是麻辣火锅后的一杯冰镇可乐,有种清爽爽的痛快。巴赞说:摄像机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只有旁观者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原本面貌,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旁观者的文字,亦激起我们的无比眷恋。比如,毛尖。

居然有这样的错误

在本书的87页和90页(广西师大,2008年7月第三版)毛尖两次把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当成了《教父3》。87页里,有这段文字:“到了《现代启示录》,结尾的残酷更进了一步:歌剧结束,教父全家走出歌剧院大门。这时候女儿突然被暗枪射杀,倒在了他的面前。教父跌倒,在台阶上他大张着嘴,大叫,大叫,但是观众听不见任何声音。这时候,科波拉的镜头没有其他意象,除了帕西诺那张李尔王似的脸。”90页,“某种意义上,‘爱情’主题的出现,削弱了‘教父’形象的神秘性,从白兰度到帕西诺,到加西亚,好莱坞的元素渗透得越来越厉害,《现代启示录》成了英雄挽歌。”稍微有点对《教父》系列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87页提到的这个结尾是《教父3》的,帕西诺和加西亚当然是《教父》里分别饰演第二代教父和第三代教父的演员。而《教父3》不是《现代启示录》的别名;《现代启示录》是科波拉的另外一部关于越战的片子,和《教父3》没有任何关系。可惜了我22元,再也不买毛尖的书了。

让电影性感起来

《非常罪 非常美》 毛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毛尖,女,博士早前翻到一册毛尖所写的专栏杂文文集《乱来》,说是沪上小资情调的文人风貌这一册,又是在读了“悦读”(十)中江晓原的《性感》而得到一点线索书中,江说毛尖这一册书颇为性感,电影本身便是一种当下的性感媒介再有几个毛尖这样的女专栏作者给出一部八卦的电影史,以及各色情色暧昧未明自然而然就性感了起来这一册是2003年版,豆瓣读书上查到还有2010增订本而江晓原的《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也在相近的日子里再版,卖到了30多块钱说回电影,毛尖所开具的这册电影笔记,从默片一直到了中国第六代导演涉及导演、演员、思潮、事件、变革、区域……尽可以各样的归类其中一些电影不曾看过,或者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既然性感,自然不会是烂俗的商业大片唱主角,倒是叫好叫座的片子也蒙上了一层文艺的面纱说到哥哥张国荣的时候,毛尖用一篇来讲述了一个叛逃和美丽的故事彼时哥哥还在,但也已接近其生命的尾声全书看来,如哥哥这样的影人,中外皆有,或许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便永远写在影史中而所谓的致敬,也不过是一种另一时代的产物了


 非常罪,非常美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