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大师・布列松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摄影 > 世界摄影大师・布列松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6月第1版
ISBN:9787534405501
作者:狄源沧编
页数:32页

内容概要

布列松生平概要

1908年8月22日:生于法国香特洛浦(Chantelop)。
1922-23年:上中学时对绘画产生浓厚兴厚,每周师从科特纳特(Cottnct)学画一次。
1927-28年:师从安德列・洛特(Andre Lhote)学习绘画。
1931年:第一批照片在纽约尤利恩・李维画廊展出。
1934年:作为摄影师参加一个人种考察团前往墨西哥。
1935年:住在美国,师从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学习拍摄电影。
1936-39年:担任电影导演让・雷诺阿的助手。
1937年:在西班牙共和国的一家医院里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1940年:在二次大战中被德军俘虏,两次逃跑失败后第三次获得成功。
1943年:积极参加一个代号为"MNPGD"的地下组织专门援救战俘和逃亡者,同年开始为著名艺术家、画家和作家拍摄肖像。
1944-45年:参加专业摄影师群体拍摄法国被占区和巴黎的解放。拍摄了一部战俘归国的纪录片。
1946年:到美国协助完成一次他个人的"遗作展",因为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以为布列松已在二战中"消失"。
1947年:与罗伯特・卡帕、大卫・西摩尔和乔治・罗杰尔共同成立合作性质的"玛格纳"(Magnum)图片社。
1948年-50年:用三年时间到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和中国进行采访。他还采访了刚刚独立的印度尼西亚。所摄甘地之死组照获海外新闻俱乐部奖。
1952-53年:在欧洲摄影采访。
1954年:被允许进入苏联采访,所摄照片获海外新闻俱乐部年度最佳报道奖。
1958-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到中国进行了为时三个月的采访,所摄照片获1960年度最佳报道奖。
1960年:到古巴和加拿大采访,再到墨西哥进行为时三个月的采访,古巴照片获1964年度最佳报道奖。
1965年:到印度采访六个月,然后到日本采访三个月。
1966年:离开玛格纳,但同意这个图片社继续出版单位供应他拍摄的照片。
1969年:用一年时间筹办他将于1970在巴黎展出的个人影展,为CBS拍摄了两部纪录片。
1973年:主要从事绘画,有时也拍摄照片。
1975年:获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作者简介

布列松是一位与中国颇有渊源的摄影大师,他在1948年和1958年两次来到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作摄影交流,并编成过一本名为《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的画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本书是他的摄影精品集,收录其代表作品30余幅,所有作品都以16开本大小印刷出版,极富冲击力与现实感,比较真实的展现了这位摄影大师镜头中的魅力。

图书封面


 世界摄影大师・布列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他的抓拍能力非常厉害,梦露的表情很娴雅,他的抓拍能力非常精彩,抱酒瓶的男孩很得意,他是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果然脸皮厚如钛合金 学习学习不愧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缔造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是他排除了所寻找目标的主题,而是沉迷于一种瞬间所形成的构图结构所造成的冲击力,如果说照片的原始意义本身是一种对于时间空间的凝固,或者说赐予人以固定瞬间的能力,那么布列松就是剥离了这种时间空间延续的可能,通过刻意的削减照片的主题性和潜在的主题延续,强化构图所具有的意义便是对于摄影原始意义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却标签式的让人们认识到了瞬间的表面所能形成的现实的荒诞和不真实。布列松早年跟立体主义画家安德列。洛特的对于绘画的学习使他更专注于几何形体之间的构成感,尽管摄影和存在于世上任何的表现形式一样并不能完全做到客观,但不可否认它是最接近客观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对于照片构图的苛刻却不可避免的削减了摄影的客观性,它更多的是展现了被摄物体的超现实一面,而对于摄影细节表现的缺失,以及过度注意的构图对于照片主题的冲击,更加深了这一点,这正是一种被摄物体的非常态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他强调的是被摄体的瞬间形态,是一种主观的观察之道,而并不是被摄体的内涵的揭示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更像是一位立体主义的画意摄影师,而摄影的独特意义在于对于消逝的事物的真实捕捉性,布列松并没有注意到被摄体已有的独特内涵正通过他画意的干涉而缺失,图象语言可以通过画意重复,而被摄体本身内涵的决定性瞬间却随着时间流逝而永远无法重复。所以布列松并不能被认为是摄影领域的精神大师,而是一位为我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一位观看之道的先驱者。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这套丛书编得实在不怎么样啊。可惜。
  •     装逼的玩不了,我就玩纪实。
  •     大师就是大师 那1/125的一瞬 成了永恒
  •     布列松那几张基里柯风格的照片,简直让人震撼。
  •     布列松告诉你偷拍的艺术……
  •     大师就是大师。
  •     请容许我厚着脸皮说一句,我俩的拍片儿哲学太一致了。想必他是天天带着相机,不然怎么能拍到这么多可遇不可求的时刻。那本Decisive Moment竟然已经卖到了500刀,哪儿能借阅么?"The decisive moment, it is the simultaneous recognition, in a fraction of a second, of the significance of an event as well as the precise organization of forms which gives that event its proper expression."
  •     决定性瞬间!
  •     是我的斯戴尔,很受启发~
  •     写实。
  •     安排出来的照片是没有生命力的
  •     不用过多解释,图片能说明一切,每次看布列松,总能发现新的东西。
  •     美
  •     太好看了!!!
  •     一个系列 标记一下
  •     作为初步了解布列松的作品,可以看看,但是内容太少了,有点失望。除非特别喜欢,否则不推荐购买。
  •     相机的意义就在于“真实”
  •     图片说明略囧,想起纪录片《毛泽东与莫扎特》里用英语一字一顿的向来访者表达他对莫扎特这个资产阶级音乐家看法的女钢琴家来
  •     「我感到的最大愉快 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最喜欢捧酒昂扬朝气的小男孩 纽约巷尾的人与猫 及巴黎皇家广场两相对照 三张相片。时机 角度与气质 都是抓拍的灵魂。
  •     真正的大师!
  •     决定性瞬间
  •     很好!早就想多看布勒松的作品了!经典!
  •     膜拜 磨练自己的脸皮去
  •     photography
  •     喜欢街头摄影的同仁可以关注此书,在咖啡馆偷偷架个机位,时不时按几下快门,这种是一种奇特的尝试。
  •     介绍简略,照片的配文是典型的废话。仅选择了三十帧作品,已经是蜻蜓点水,更何况其中还选了多幅水准一般的中国题材照片。如果一定要和中国相关,那幅“轧金子”的代表作却未选入,是编者失误。
  •     什么瞎jb东西
  •     v大分享
  •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缔造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是他排除了所寻找目标的主题,而是沉迷于一种瞬间所形成的构图结构所造成的冲击力,如果说照片的原始意义本身是一种对于时间空间的凝固,或者说赐予人以固定瞬间的能力,那么布列松就是剥离了这种时间空间延续的可能,通过刻意的削减照片的主题性和潜在的主题延续,强化构图所具有的意义便是对于摄影原始意义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却标签式的让人们认识到了瞬间的表面所能形成的现实的荒诞和不真实。
      
      布列松早年跟立体主义画家安德列。洛特的对于绘画的学习使他更专注于几何形体之间的构成感,尽管摄影和存在于世上任何的表现形式一样并不能完全做到客观,但不可否认它是最接近客观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对于照片构图的苛刻却不可避免的削减了摄影的客观性,它更多的是展现了被摄物体的超现实一面,而对于摄影细节表现的缺失,以及过度注意的构图对于照片主题的冲击,更加深了这一点,这正是一种被摄物体的非常态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他强调的是被摄体的瞬间形态,是一种主观的观察之道,而并不是被摄体的内涵的揭示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更像是一位立体主义的画意摄影师,而摄影的独特意义在于对于消逝的事物的真实捕捉性,布列松并没有注意到被摄体已有的独特内涵正通过他画意的干涉而缺失,图象语言可以通过画意重复,而被摄体本身内涵的决定性瞬间却随着时间流逝而永远无法重复。
      
      所以布列松并不能被认为是摄影领域的精神大师,而是一位为我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一位观看之道的先驱者。
      
  •     抓拍
  •     从此认识布列松
  •     布列松主义。取景、抓拍、构图的大师。决定性的一瞬间绝对是世界摄影史上不能绕过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标杆。
  •     追求视觉冲突的极致。
  •     专爱35mm镜头的布列松
  •     决定性瞬间~
  •     “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
  •     布列松,摄影的代名词。决定性瞬间的大师。
  •     看完苏珊的论摄影,再看这个,透了点 少年你再烧点脑细胞 一直觉得摆拍好别扭。 更希望有个人,能不经意抓住瞬间 那才是生活原有的饱满的样子
  •     图片和黑体字
  •     徕卡是不起眼,街拍很合适的。
  •     称为大师是因为他能给人们带来很多启发吧。
  •     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42337193/
  •       他的抓拍能力非常厉害,
      
      梦露的表情很娴雅,
      
      他的抓拍能力非常精彩,
      
      抱酒瓶的男孩很得意,
      
      他是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
      
      果然脸皮厚如钛合金 学习学习
      
      不愧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     卡片式相机必须要有
  •     编者点评等于什么都没说,从这里能了解到的卡蒂埃-布列松的创作经历、方法、理念很有限。卡蒂埃-布列松:「摄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属于思想领域范畴。照相机和人们手中的钢笔一样,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摄影是摄影家在很短的时间内,敏感地表现出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一瞬间的艺术。对于摄影家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观察生活和怎样把他对生活的感觉表现出来。摄影家对生活、对世界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了解它们,并且对他所要表现的一切,应有自己的看法。摄影的主题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主题的表现与摄影的技巧是分不开的。照片的线条、影调和画面的结构应该能够表达出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技术很好,但是没有思想、没有内容,就像是一盘没有肉的鱼骨头,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东西。摄影家不应该受技术的支配,技术只是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它应该很简单,很朴素。」
  •     读完这本小书才知道原来06年出版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封面上的照片是布列松拍的,当时就对那张照片很感兴趣,现在终于找到了出处。
  •     印刷问题
  •     有人要么 出一本
  •     我觉得你的理解不全面,他当然启发了我们拍照的方式,但是他的“决定性瞬间”,不是你那样理解的。
    布列松对“决定性瞬间”的解释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这个瞬息即逝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的瞬间。摄影就是能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抓住各项因素都达到完美状态的最关键的一刻,并把这一特定瞬间固定下来。
    “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抓住各项因素都达到完美状态的最关键的一刻,并把这一特定瞬间固定下来。”——而这固定下来的,就是事物的完整面貌。
  •     好像是为了准备面试突击复习这本来的,受益良多,跟其他拍照片儿的人弄出来的东西相比的话,是可以讲故事的图片集
  •     风景照再美,也不如黑白的抓拍人物照打动我
  •     对生活敏感,自然真实的记录生活。
  •     布列松,最伟大的摄影家
  •     当然啦 不过装帧不是很好。。
  •     灵魂。
  •     “  果然脸皮厚如钛合金 学习学习”
    哈!
  •     极端构图的瞬间
  •     五体投地地膜拜·
  •     纪录而非摆布。
  •     课前翻个画册… 强调抓拍不惜用黑胶布把相机糊上的人。有几张照片确实很震撼的啊…他拍的梦露也是很不一样的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