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肖像》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摄影 > 生命的肖像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538276459
作者:Beate Lakotta,Walter Schels
页数:184页

与生命有关

这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如果没有记错,05年就开始了,直到如今,始终不曾结束。。有的时候会想,若说懈怠,其实不过2、3天时间。看了很多,临近尾声,却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面对赤裸裸的死亡,心里难以负荷。。。这一合,便是五年。每每靠近书架,看见这本书,下意识就会跳过,是不愿触及。而后,遇见藏地的太阳。生命,终是轮回。。。也许明天,会再次翻开。。。

爱是一切答案

《生命的肖像》,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临终关怀医院完成,少数几个采访是在临终者家里。这些人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甚至刚出生的婴儿,也有身世简单的平凡人。每一篇文字至少配有两张图片,一张是他们临死前的脸部特写,另一张则是死亡后的表情,还会有一张是他们在医院里活着时的状态。一开始,我不敢去阅读这本书。随便翻了几页,看到老人,男人,女人甚至婴儿脸部表情的变化,从睁眼到闭眼,有一种恐惧在心里。因为我几乎每天都会做梦,而梦的内容阴晴不定,天马行空,光怪陆离。我害怕,我害怕会梦到他们。可能我是中国人的缘故,会觉得临终的人们都是带有一种很强的磁场,是有灵魂的。心理上总觉得有一点冒犯,有一些触到他们的意思,但是现在我决定去阅读。这几天,我的情绪有些奇怪。每天看起童话来,总忆起四、五岁的时候,住在外婆家看的童话故事和连环画,外婆家里有好多小人书,国产的国外的每天每天我重复的读都不厌倦。昨天,还去电驴上下载小飞侠彼得潘来看。王叔说我是心态老了,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来。可我觉得我是以一个童心来看世界,于是,我拿起这本书《生命的肖像》。我读他们每一个人临死亡前的故事,有的人已经无法讲话和写字,只有家人陪伴;有的人变得和善起来,与所有曾为恶的人都和解了;年轻时自杀几次未果的人,临终前得到教训终于明白自己并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等等。其实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只看了前面几个故事而已,但这个午后,忽然我也变得勇敢和珍视自己起来。不要惧怕死亡,也不要轻言放弃生命,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去完成,静静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读懂别人的故事,你会更加释然,更加坚韧。加油吧,孩子,爱是一切答案,我刚好读到这里。

关于生命

无意中发现这本书 随手翻看竟不能停止 对生命的疑问竟是这样的直白 而又这样的单纯 朋友说我看得很血腥 不能认同 生和死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人 也许应该了解 看过后 留下许多心痛

当死神的脚步临近,暨纪念我的小叔

“我还记得一个男人,他每天都会在自己病危的妻子的房间里坐上几个小时。虽然她已经几乎不能说话了,但是神志还很清醒——她也很清楚,自己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丈夫喋喋不休地讲着天气、汽车和女儿的假期计划。他只是不肯说出压在他心里的沉重的大石头。后来当他跟我说起这些时,他哭了:要失去自己的妻子,他害怕极了。他很想跟她道个别,为两人这么多年共同的生活感谢她,告诉她,他爱她。‘是什么阻止您这样去做呢?’我问他。‘如果我现在告诉她我爱她,她就会想,我已经放弃她了。那她就会明白,她快要死了。’难道她不是早已经知道自己要死了吗?‘也许吧。’丈夫说。在她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有几次她曾经想要和他谈谈自己的死。那时候他反问她:‘你怎么知道你要死了?我也一样可能比你先死。’他想以此来赶走她对死亡的恐惧。她走了,没有听见他最后的爱的告白。”——在我对生命的认识中,结构对死亡的认识是个困惑:在乎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其过程?若是这样,对于那些还来不及对生命挥挥手,就远走另一个世界的人来说,是不是有点不公平……上面一段摘自本书卷首的话,会无数次浮现在我脑海。上月去逝的小叔约莫这经历这样的光景吧……小叔叔本是我一家的榜样,英俊、高大、文质彬彬,我初收启蒙时他所赠的一套《成语故事大全》至今躺在架上。从青壮年到中年,我与他的见面并不太多,在我心目中,他依旧是当年的翩翩书生。但事实却走向另一极,小叔得的和本书中大多数人一样——癌症,书中大多用“肿瘤”来盖过这个字眼。在被宣告不治之前,他已经受心智的困扰,住了一段时间精神院。然而随着那一天临近,他却一天天越发清醒起来。去世前一月,二叔拗不过他,回去一趟南京复诊——他希望那里还有一线生机……爸爸对我重复了几次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小叔艰难起身,掀开被子,反映病人真实境况的一幕落入爸爸眼中:嶙峋的胸骨和因肿瘤细胞扩散增生而肿大的腹部形成对比。我知道,这一刻父亲无语凝咽……父亲是家中长子,奶奶在他之后又生下三子二女。小叔排行老四,和爸爸年岁差近二十年。在这个家庭,长兄为父是很真实的写照。小叔及长,因为爸爸的经商,家境略有改善,至少不再家徒四壁。随后,他入学武汉工学院,看上去一切都向着光明发展。然而,爸爸、奶奶、两个叔叔、小姑,一段道不清的纠葛就此展开……小叔挪下床,走出房间在窗口点燃一颗烟,闷着头吸着。沉默半晌,吐出一句话:本以为不是这病,没想到还是……爸爸站在一旁,眼泪终于决堤了,这个倾注他无限心血的小弟,最后以这种方式告别。心中除了酸楚,无言以对,最后说了一句:这么好的哥,为什么你不相信。一周后,小叔去世,父亲比他在世时更难接受现实。同样煎熬着的还有奶奶,一个因中风在床上度日的老人。接下来,父亲开始频繁回老家,看望老母、探访乡人、做戏。而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小叔俊朗的面容,从年轻到生命的最后,没什么改变,有些像基努里维斯,他比后者大三岁。我常在想如果我在读书后再去过南京,或者在南京读大学,或许事情会有另一个走向。在他不长不短的生命中,其实很是孤独……

生命的肖像

德国摄影师瓦尔特花了6年时间拍摄的一组肖像集,几乎所有人的肖像都由两张照片组成,生前和死后。各种职业,各种年龄。肖像之外的,是每个人在临终前那段时间的状况和采访。从照片上,看不到太强烈太多的情绪,大部分人在活着的时候,脸上有的,是不甘心,而当生命结束,几乎都是那么的平静。其实死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对不?!注意到了这么一个机构:临终关怀医院。所有的照片,都是在各个临终关怀医院里拍摄的。临终关怀,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香港译为“善终服务”,台湾译为“安宁照顾”。但其内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很人性化的机构。看起来国外在这方面是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从书里可以看出来,病人们在医院里感受到了温暖,找到了安宁。但曾经看毕淑敏写过,她到过国内的很多家临终关怀医院,感觉似乎不是太好。2006年4月16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在北京成立。很好的消息。当生命的消逝已经迫在眉睫,不可挽留,那,带着微笑,带着温暖和爱,有尊严的死去,真的是最好的选择!

至少我们还活着

面對死亡,發現所有的照片,死后的肖像比病中的線條更堅硬。這是本有趣而沉重的書,特別是對于我這樣沒有真實面臨過死亡的人來說,死亡如上面說過的,堅硬而冰冷。 書中的圖片是臨死前和死后的對比,有關逝者生死前后的文字說明。臨睡前的閱讀由好奇而變得慢慢沉重起來。西方文化里基督教藝術家曾充滿激情地描繪過苦痛的各種形態, 有各種雕像和油畫繪出垂死的富人或戰功卓越的領袖。他們的精神領域里,死亡是最終的解脫,所以死亡是神圣而自然的。而這本書引人注意的是,身體痛苦的癥狀,人性的東西,在這些照片中看來,卻是一種病態的精確,被細膩地描繪出來;這似乎也是一種魔鬼的放大,一收進眼底,便彌漫著停止的氣息。 死亡的線條在肖像中是堅硬的,而神態在眼睛垂閉下來的時候,妝臺卻是安然的,有些帶著微笑,那樣的微笑讓人感到作為人的尊嚴和可貴。而有一位不到兩歲的嬰兒的死亡, 卻是無知的純凈,她像睡過去,死亡于她是擦身而過的陌路人,她還未懂得痛苦,便離開了痛苦的源。如嬰兒的母親說,至少她來到過這個世界,而他還未真正觸摸到這個世界的溫暖和美,因為沒有留戀,所以他的狀態是未知。 可是我們還在這個世界,是不是該幸運地微笑呢?

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about 生命的肖像)

在贝塔斯曼书友会等朋友看到了书架上这本很有质感的书拿下来报着好奇的态度粗略的翻了一下里面都是黑白照片(我最爱的就是黑白照片,因为觉得只有黑白照片才够纯粹)同一个人两张照片很好奇后来翻到介绍才知道是这一组图片是一个人一张生时的照片一张死的时候的照片这才知道了书名为什么叫"生命的肖像"我仔细读了前言之后开始看第一组的照片和介绍不知道为什么刚看了两行我的眼泪抑制不住的掉了下来真的很震撼直达心底的震撼我一页一页的翻着一个人的一生只需要一组两张的照片一篇短小的文章就完完全全的可以概括了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吗平时总在抱怨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总对周围存在了不满其实只要活着就好只要活着什么就都有可能让我想起了某个电影的台词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这真是一本非常棒的书值得任何一个人去读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拥有生命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而且是健康的活着简直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还有什么比这个能更快乐呢

不要在我死的時候離開我

才發現老天很愛開玩笑 總是在我們離開至親身邊的差那突然就帶走他們的靈魂是害怕我們在 不放他們走開嗎?

生与死,人人平等

生与死,人人平等。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年纪,面对死亡,是平等的。在关怀医院里,大家面对死亡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临近死亡时,大家都表现出了对世界的留恋。之前的旧恨情仇,都在那一刻不复存在了。是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在最后一刻一笔勾销。

不忘记不绝望

左边是生,右边是死。摄影师用惊人的勇气替我们贴近生死的脸颊,让我们能仔细去看。这黑白分明,却时常让人恍惚,究竟有过怎样的生命?他们的曾经、过去和快乐呢?一一逝去,不见,眼神唯一标注生命有过的痕迹,每一根似乎可以去触摸的汗毛、发丝,不知道该如何梳理。眼泪在这里是不起作用的。一切都于事无补。上帝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静静的观看。那稚嫩孩子闭不上的眼睛,在天堂里会不会更加明亮些?

生命的毕业考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种方式?”当“生命的毕业考”到来的时候,我们都会这样问自己吧!很有冲击力的一本书,文字和插图都能震撼人心!

我一次次的想过

死亡,离我远吗?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到时候,我会害怕吗?我会有多留恋?多舍不得?我甚至无数次设想过自己死亡前的情景我和现在一样年轻,在病床上,柘握着我的手,听我哭诉着:“我还有好多东西没学会,我还有好多事情想做,我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以致我忽然会转而一想,为什么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为什么?很奇怪,我们的一生,究竟为什么???

最近一次“买书”

应该有四五年了吧,没买过闲书。这本算是最近的一次网购,教材不算。忘记是谁推荐的了,因为借不到,所以一冲动就买了。原以为只是图片,拿到之后,发现还有大量的文字。一直放着没看,今天回家莫名其妙就看了。我还是觉得文字有些多余,死前跟死后的照片对比就足以震撼,可以说明一切了。忘记是谁说的了,人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我要更加快乐一点,因为快乐是自找的,不快乐亦是。没有谁能让我不快乐,除了我自己。10.02.27晚写于甘韦肆

生死之间

这本书中,生和死只是两张黑白照片的对比,最多再加上几页文字的描述。几十组照片如此密集地摆在一起,不知道承载了多少家庭的悲伤,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是沉重的。也许黑白是诠释这种巨大对比的最好色彩,因为它们本身的对比就足够强烈。人活着的时候,无论他是个婴儿、少年、中年还是老者,无论他内心是平静、紧张、悲伤、恐惧还是焦虑,你看得到他眼神里的东西,看得到皮肤褶皱的加深从而产生了表情的变化。但是人死了就都没有了,即使时光岁月留下的皱痕也因为肌肉的松懈变得浅平,整个人的面部变得安详,可以称为眼神的东西也永远的藏了起来,虽然有些人看起来好像随时会再次睁眼似的,可是生和死两个世界就这样永远的分开了。照片给人的是一种震撼,是一种因为对比产生的冲击。而描述性的文字则给这简洁有力的对比添加了更多情感——生死一步之遥,却是走得蹒跚曲折。这里面很多人都是单独一人的时候离世的,想想真是孤独。我倒是不盼着自己死掉的时候有人陪着,但是身边有至亲至爱即将离世的话,还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选择陪伴吧,至少能够传达一种温暖..

不让你的眼睛,再看到人世的伤心

不让你的眼睛,再看到人世的伤心。这本书买到手6、7年了,一直放在书架的第一位,时常想起,时常看着它的书脊发呆,但并不会经常翻开。今天无意中链接到它,忽然想起好久以前有一条新闻,一个外国的小女孩,6岁的时候因病离世,然而父母却在她去世之后,不断地在家里的小角落里,抽屉里,衣柜里,甚至是父母的衣服兜里发现她留下的字条和图画,有的是笑话,有的是告诉妈妈不要伤心,于是,父母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里不断地寻找女儿留下的宝藏,看那条新闻的时候,我一下就想起了这本书,想起了封面上那个孩子,她们都是小小的天使,来了又走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正面的深刻的认识了临终关怀这个概念,在那之后,曾经无数次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被宣判了死刑,也要选择这样的方式,带着所有的回忆,静静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然后,安静的离开,就好像,我从未来过一样……

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刚发现这套片子居然出了中文版的书。作者Walter Schels,摄影家,早年拍熊时被咬掉过食指。这个是04年的新系列:把绝症病人生前死后的肖像放在一起,仿佛后者更美更安详。据说拍这个主题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起初在停尸房里一个人只敢远远地拍,后来才近过去,冲照片的助手因为受不了这些照片而逃掉,只有小30岁的女友在支持着他,拍着拍着常常一个人整夜里哭泣。04年我见过Walter Schels,见过这些片子,同济的大屏幕上,嘈杂的人声中,一晃而过,瞬间震撼了一下,随即又被其它事情淹没。书是大32开本,坐在书店的台阶上,翻到这一页,对视着。在死亡面前锻炼自己的平静。艾尔米拉·桑·巴斯蒂安17个月生于2002年10月18日首幅肖像摄于2004年1月14日逝于2004年3月23日她父母的家里http://foto.yculblog.com/photo/f/fivestone/20060402_al.jpg看这样的书是为了什么呢?一直好奇自己面对死亡究竟是个什么态度。感觉人们总是很在乎死的,经常出现鬼门关走了一圈,顿然大彻大悟改变原有想法宛若新生的剧情----我对于这种转变本身的反感更甚于反感对死亡的畏惧。于是经常去找一些体验:面对身边车祸脑浆迸溅视若无睹,站在悬崖边上却发现自己完全没恐高症,在暴风雪的山坡上步履维艰.....但这些都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尽管有人已经认为这是在玩命),事实上我从未(以后也不会)单纯为了体验而越过"找死"这条线,于是这些和体验死亡,其实是两回事情。其实我相信死亡面前是会验出些东西来的。这种未经验证的未知态度关联着日常中的许多小事。如对父母让我存钱应急的要求,我的态度一向是"非常事件要用非常手段",万一真有什么突发不恻了,直接卖房变现倾家荡产就是了,没必要为了那种小概率绸缪一辈子;另一方面,自己却又总是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作为以后万一做更莫名其妙事情时的筹码。诸如此类在自身中存在的矛盾的想法,我认为在一个足够强大的外力作用下会清楚很多,说俗了就是欠操。当然完全没必要为了认识自己就去枪尖上跳舞,所以还是要祝福一切平安,因此糊涂一辈子也挺好。而另一方面,我似乎是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神经,希望其在末日也能保持坚韧。

这就是人类

一瞬间机体没有本质的变化,灵魂却已离去,在熟睡般的宁静过程中究竟前后有什么样的区别?摒弃了主观上的恐惧和痛苦,死亡这种人人都将拥有的东西,才留下了最初的本质,展现在世人眼前。事实上他们也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只是经历了完整的生命。他们被选中,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同为世间一渺小生命,就这样偶然地认识了他们。每张照片都是充满智慧的面部。眼神知性,表情安详,深深的轮廓诉说不同个性,却表述着最大的共同点。才感受到,原来这就是人类。原来这就是和人类对视时心中突然充斥的原始认同感,原来这就是看着他死去时的如自然精神一般略带悲悯的平静。仿佛可以追溯到远祖,又可以预知未来。原来这就是人类。


 生命的肖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