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设计-看不见的城市-3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设计 > 数字设计-看不见的城市-3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49512959
作者:谭奇
页数:12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文本与现实 在两周的素材作业完成后,按照原计划,数字设计课程将进入最后两周的短片创作阶段。这时,负责技术课程的老师提出软件课太少;而学院二年级的一些老师也希望基础部能把软件教学的工作在一年级完成,以便学生在二年级更快地进入专业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他们不是学动画和影像专业的,所以不想做视频;等等。面对方方面面的意见和质疑,我们的教师团队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如果不能坚持我们的教学初衷,这个数字设计课程很可能真的变成软件课了。 试想这个首次开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课程是一个先行者,他在雾霭迷茫的黑夜中前行,除了要面对未知的危险和曲折之外,还要战胜自己的胆怯和恐惧,其艰难可想而知。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团队中的教师都年轻,对自己的专业有抱负,有探索精神,不怕困难。在经过一番协商和沟通后,我们内部统一了意见,决定要坚持我们原定的教学计划,上短片创作课。而我们的执著和热忱得到了基础部领导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课程得以继续进行下去。当然,我们也采纳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的建议,对课程进行了局部调整。 实际上,对数字设计课程的争论引发了我们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比如说怎样教技术,基础课程应该怎样设定和划分,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还是训练学生的手头功夫,等等,归根结底是怎样教的问题。虽然我们清楚一门创新的课程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但尝试是必须的。 短片创作是一门可塑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可以偏重教授创作理念和方法,也可以偏重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们采取动手实践的方式,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码软件,学习数字化创作的方法。为了与前面的二维设计和三维设计课程统一教学思路,结合城市设计学院研究“城市”问题的教育主张,数字设计课也选用了卡尔维诺的名著《看不见的城市》作为短片创作的文本。通过城市亲历和素材作业,学生们已经从现实生活中搜集了不少的素材,如何将卡尔维诺的文本和现实素材结合起来,互为阐释,互为解读,是短片创作课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概要

谭奇,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主修平面设计。后赴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深造,进行动画、插图和设计绘画表达等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研究,获得动画与插图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影像学部动画专业教师。

书籍目录

导言:0和1
数字&设计
数字、设计、教与学
城市亲历:体会与经验
城市亲历
北京盒子
运用你的一切感官
记录方式:传统和数字
素材搜集:采样与选择
采样与选择
限定/非限定
一张、一堆和一组
连续的静帧和运动画面
表面含义和超越表面含义
短片创作:文本与现实
文本与现实
00: 01:10: 01
城市,在现实和虚构的边界上
技术含量
看见看不见的
创作的延续
后记:生活在数字时代的城市
致谢

编辑推荐

《看不见的城市3:数字设计》从“城市亲历:体会和经验”到“素材搜集:采样和选择”,再到“短片作业:文本和现实”,一步步地看见《看不见的城市》的城市意象,记录了这整个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看不见的城市(附光盘3数字设计)/新锐实验教学丛书》编著者谭奇。
《看不见的城市(附光盘3数字设计)/新锐实验教学丛书》内容提要:数字设计需要多元性和交互性的交流环境,因此,关于数字设计的教学活动必然会带有实验性质。课程所探寻的不仅是如何将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的艺术与设计领域中去,还有如何面对数字媒体所开拓的新领域,探索未知的可能性以及由技术革命带来的观念变化。从“城市亲历:体会和经验”到“素材搜集:采样和选择”,再到“短片作业:文本和现实”,一步步地看见《看不见的城市》的城市意象,《新悦实验教学丛书·看不见的城市(3):数字设计》记录了这整个教学过程。

图书封面


 数字设计-看不见的城市-3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才云鹏2012年8月《中国图书商报》街道就是为了跑车的?大厦就是为了住人的?河水穿城而过,就是为了淘洗方便?这些几成定式的表象,已深深桎梏了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城市里麻木了,直至沦陷成目无所视,蜂拥而来的游览者,又有几个能跳出这个窠臼?如此分析,对一个城市设计师来说,如果做不到从表象里发现城市最独特的东西,并用创新求异的方式将其重新演绎出来,那么,你与其设计城市,不如去设计一个摇车更为恰当。《看不见的城市》,这部与卡尔维诺小说同名的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的实验教程,目的就是让设计者成为设计者,而不是成为一个写实的匠人。打开《看不见的城市》,你发现这只是三堂课:二维设计、三维设计和数字设计。但切勿皱眉:一堂课能成为一部书,足以说明这堂课的内涵有多深广。事实的确如此。这是一群因对城市设计有着深远概念而投入孜孜热忱的师生们所经历的故事,虽是先验,但足以形成思潮,其对未来的城市影响,目下正是空谷足音的第一步。对城市设计专业来说,拥有创新求异的观念才是主导,拥有独创性的设计理念才是不二法门,而技法,此时沦落成一门附带的手艺,这正是艺术家与匠人的区别所在。中央美院独具匠心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正是源出于以培养艺术家为己任的大道使然,所以新异,所以果敢,所以高标。打开此书,首先令人豁然开朗的,是文本和图形如此密不可分。当先验师生们从小说《看不见的城市》里繁衍出如此丰富的图形时,我同时从这些图形中感觉到一阵阵文本创作的冲动。这,正是城市设计学院的高明之处,也正是卡尔维诺的伟大之处,他用轻盈的语式和沉重的思想告诉我们:一切发生了的事情都不值得惊讶,其背后的东西才是本质,而这其中关联的东西,才叫美!这是对美的全新定义,正如我们见到骨头,惊叹它的强硬;见到肌肉,惊叹它的健硕;而当我们见到筋腱时,强硬和健硕都将居次席,这种神秘的关联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多么丑的筋腱都是美的!字词句组成故事,点线面组成图形。好的小说,所有的故事都为一个主题服务。而一幅完美的图形,包括建筑,其所有的设计元素,也都在向着中心汇聚,与小说一模一样。例如,减法的使用是现代小说创作中常用手段,建筑上则并不多见,但在先验师生们的手下,矩形的、圆形的、弧形的以及其它不规则形状的镂空造型,甚至消失了底座的大胆构思,使整体建筑在不失体量感的同时,变得格外轻盈、飘逸,减去了肉的同时,深邃感油然而生。文本和图形的这种共同肌理,绝非巧合,这种向中心汇聚的特质,正是美的本质!问题来了:小说,或图形,抑或建筑造型,其灵魂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看见“看不见的城市”?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再来看看音乐在造型设计中的融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有了音乐的表现力,建筑才格外灵动飞扬,这是小桥流水之外的九曲回觞。如何真正实现建筑的音乐性,在建筑中表达出不同凡响的主题并让观者深深被余音绕梁所动,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绝非单单加入曲面就能实现。《看不见的城市》里,就如何处理音乐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关系提出崭新的观点:对音乐结构进行分析,得出重要的关联数据,根据数据,将音乐的流动性和韵律感渗入每一个设计元素中,使一般建筑所持有的单调的相似性重复变成音乐的穿插重复,这样的一个整体,才会摒弃随意而为的建筑风格,将音乐的质感和建筑的美感充分融合,真正契合音符、音节和音律所要求。其实,呈现出单个建筑的卓越美感,还远远不够,《看不见的城市》最为关注的主题,乃是整个城市设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那些美轮美奂的刺破青天之作和小桥流水,如何摆布、如何整合,应是城市设计者念兹在兹的任务。是诗意的栖居,还是疲于奔命的活着?通读《看不见的城市》,设计师们应能明确自身沉甸甸的责任,深刻理解并领悟到如何将梦想中的文本和眼前的现实结合起来,如何将现实的虚构和虚构的现实结合起来,以道入技,以技入道,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井喷般催生出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力量,从而用最新异的理念和手法将其呈现,引导观者看见城市中原本“看不见”的地方,即城市的本质,感受到城市最不一样的地方:它的灵魂,它的鲜活!如何揭示一座建筑乃至一座城市的灵魂,让我们看见那“看不见的城市”?答案到了此时已简洁明朗。在先验师生们的手里,那些鲜明的、高度凝练的意向碎片,犹如儿时黄昏母亲翘门以望时的声声呼唤,唤回我们内心深处的重重记忆。这些碎片,可以是卡尔维诺提到的记忆、欲望、符号,也可以是普适众生的生活经验、空间归属感,甚至还可以是气味、声音或一个不起眼的事件,而实际上,正是这些我们通常不关注的元素或细节,真正支持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生理活动!通过对这些碎片进行个性化的蒙太奇解构、编辑并拼贴在城市肌理上,勾勒出城市表象背后那“看不见的城市”、那平行存在的另一个活着的城市,从而塑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城市。看见“看不见的城市”,其深刻意义还在于藉此呼唤,在中国当代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应更多地对地域人文、历史传承、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予以最深层的关注。读完《看不见的城市》,不由得想到禅宗那则著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公案。没错,道路的确是为了跑车的,但怎么来跑车?大厦的确是为了住人的,但怎么来住人?河水的确是为了淘洗的,但仅仅是淘洗?当一阵凉风吹来,道路上的跑车、大厦里的房客、堤岸上的主妇们,可感受到了城市的另一面?那才是更真实、人人更需要的一面!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书不错,运输太差,好几次买书书上都会有手工毁坏的痕迹
  •     这是一本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书,关于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实验艺术之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