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手工艺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民间艺术 > 中国乡土手工艺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561327845
作者:高星
页数:299页

内容概要

高星,196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枣强。现在北京某保险公司工作。写诗、散文。因为热衷绘画,也喜欢点收藏,所以对日益失去的手工艺非常关注。在异地行走中,总要收藏点有关的旧物和工具,甚至是农具。抚摸着老式的木头器具上的包浆,能感到土地、粮食、生命的亲切。也许是贪心太大,总想将手艺人一同收藏,于是便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朴素的生活,骼照片定格他们鲜活的形象。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也没有视拯救民俗文化为己任,只是关注一些陌生人的生存状况。近年出版的著作有:诗集《高星诗选》、《词语诗说》、《诗话易经》;用文集《屈原的香草与但丁的玫瑰》、《向着西北走》、《女儿档案》;摄影集《京华名人跟踪迹录》等。

书籍目录

序 手工 手工
1 花馍
2 黄酒
3 火腿
4 棉织布
5 蜡染
6 印染
7 刺绣
8 擀毡
9 皮活
10 木器
11 木雕
12 竹编
13 铁器
14 银器
15 石器
……
后记 将手工思想到底
鸣谢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中国当下第一部对现实生活中手工艺人个案真实采访的著作。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朴素的摄影记录了20 多位乡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手艺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作者的态度既不夸张,也不唯美。作者关注的重点是 和物质生活相关的,如面食、造酒等手工艺和木匠、铁匠、石匠等将要消失的手工艺人。 书中附有相关手工艺 流程及发展格局的背景资讯,而大量丰富的手工艺插图,来自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汇粹。该书由著名收藏家、 民艺家王世襄题写书名,著名诗人、剧作家邹静之以手写稿形式作序。

图书封面


 中国乡土手工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爷爷的锄头钝了挖出的红薯不那么甜了新砍的竹子烧水去了不编箩铲了凉枕挂墙上成了待送的礼邻居水仙的绽放竟也迟了时间在倒计时盒子里的人在回望爷爷是田头的解放鞋壶里的山泉换成了黑蚂蚁酒孩子的感怀洒了一地生命那加法以减法做底消散的晚霞 自是美丽
  •     去年的“五一”期间,央视有一档《留住手艺》的特别节目,节目中采访了多位手工艺人,用影像记录了他们完成工艺的具体流程。看着手从经纬交错中编出竹器、抽出蓑衣、织出布匹,看着飞絮般的羊毛擀成毡子、沉淀着竹浆的池水中抄出纸张,看着在煮熟的糯米中伴入酒曲、开耙、发酵、酿出米酒,这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新鲜、陌生又充满趣味的,一种莫名的感动也随之涌起——那是用一双手完成的一整件物,每一件物都蕴藏着手的温度。对上一辈人来说,这些手工艺的景象是早年漂泊的记忆,混合着乡土的气息。而对80年后生长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手工艺”仅仅是一些儿时残留的模糊映象。我们对手工艺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想象中,从概念到概念的想象,就像影视作品中那些常见的、符号式的场景:铁匠总是淬火后腾起的白烟。 这本《中国乡土手工艺》试图提供给我们的正是一次进行追忆,或者拓展想象的机会。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二十二种传统的手工艺,用朴素的文字和照片记录了手艺人的生存状态与技艺的传承,丰富的版面设计、资料性的插图连缀其间,体现出图文书的特点。在浮光掠影中,触摸着手工的本质。“手工”还是“手工艺”,这两种称呼在本书中并无区别。书里有不少工艺性很强的技艺,比如打造银饰、制蜡染、刻印木板年画等等。而更多的则是腌火腿、酿黄酒、饧发花馍,以及木匠、皮匠、毛毛匠,这些与物质生活休戚相关的、强调手工性的技艺和行当。这也体现出作者的一种态度,有别于以往人们印象中被局限于工艺品的“手艺”,作者强调的是“手工就是从手出发”,那种手工思想与诗性、艺术性在本质上的相通。其实本应如此。在我看来,手工的本质就是艺术的本质。推究一下艺术的起源,就不难发现其与手工的关联。早期的艺术,无论是作为日常器皿的装饰,还是出于宗教、礼仪的需要,都是手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着比较强的实用目的和附属性。那时,无所谓“艺术”,艺术的概念被包容在“手工”之中。后来在流变的过程中,艺术才逐渐有了独立性,开始与单纯的手工概念进行区分。前者更强调美感,后者则突出实用性,两者在内涵上有了分歧。手工成了用以制作符合一定规格标准的物品,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且可重复可传承的技艺的统称。手工的概念渐渐被局限,艺术性被剥离,自然也就出现了中庸的“手工艺”。其介于手工与艺术两者之间,既强调手工的制作技巧,又注重美感的营造。它的出现更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手工和艺术的一脉相承。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美,手工的本质又何尝不是呢?这一点放在当下审视,会显得尤为清晰。在过去,手工与艺术在价值评判上的区别在于创造性的高低,手工常常沦为匠气,在创造性上输于艺术。在我们通常的意识中,工艺品是技术性的、可复制的,艺术品则是唯一的、创造性横溢的,所以工艺品很少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而在现今——这个后工业化、大规模工业化、用自动机械完成的物品已介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这种曾泾渭分明的价值区分早就变得模糊,准确的说是失去意义,问题被转换了。手工的萎靡使其失去了与艺术相区分的主体地位,“机械复制”取而代之,手工的萎靡也使其越来越向本质回归。而另一方的艺术却在不断地膨胀,变得越来越宽容,也越来越驳杂。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完全只用手或借助非自动化的简单工具完成的物,都能被视为艺术品。”话说得偏颇了,当然是一句戏语,不过从某个层面看,还是相当正确的。我们可以借助本书,对当下尚存的“手工”进行一番比较真实的想象。一位标准的手工匠人,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会比较固执,多少有些看不惯时代的变迁。在将手艺不断地重复中,会执着于老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在对手艺不断地打磨中,又必然融会进个人的生命体验。从艺术的角度看,他们在重现消逝的过去。这些过去属于一个时代,也属于他们个人。至少,他们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审美价值是非常真诚的。然而反观艺术,何谓艺术的真诚愈来愈成为一个问题。艺术的目的和动机在转化,商业化作为时代的标志纠缠着艺术。形而上的东西因其价值上的崇高性换取着巨大的市值,被诱惑着的艺术家们该如何取舍?这始终会是个问题。那么我们呢?我们也该忠于自己的感受。面对而今混杂斑驳的艺术图景、后现代的散乱表述,反而是那些以使用为目的的、朴拙的手工品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这种感动与面对伟大的艺术时的感动是同质的,都是对于创造的惊叹,都是我们柔软的内心被手工品/艺术品中所包蕴的某种情绪、某些记忆、某个瞬间所穿透,感动得无可名状。这也就是手工/艺术的魅力。许多东西的逝去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手工”总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下去。我们能做的只是偶尔停下脚步,回头看看,缅怀一下那些曾经的、熟悉的手的温度。我想这本书的意义也在于此。
  •     读来令人怀旧和感叹,哪些花儿哪里去了?本书可惜深度略缺,这跟中国乡土文化自生自灭的状况可能有关系,有多少人在整理收藏这些东西呢?此外,这些手工艺的选取有一定区域局限性,很难覆盖“中国”这个大标题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那些花儿哪去了
  •     推荐一下。
  •     很有意思!
  •     關于手工步驟的實地考察 加上圖片看起來很明白哦
  •     好高的分
  •     有点粗糙。。
  •     看着里面辛劳而贫穷的手工艺人的照片,真是非常触动。
  •     湮没的命运怕是必然了,看一眼,便少一眼
  •     三颗半星。借自广图,感觉图片比内容好,可惜图片很多又小又不清晰,跳着翻阅。对乡土手工艺感兴趣始自《寻百工》。手工艺流程部分对于外行来说,看与不看差不多,只看文字有些理解不了,而作者的抒情文字...感觉手写序更好
  •     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     做资料不错,里面图片很多
  •     多少民间艺术都在不知不觉的流逝。。。。
  •     本書像是對中國民間手工藝的一個大范圍的普查,很多傳統手工藝都式微了,一方面又慶幸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感嘆文化保護不周,難道非要失傳或者準備申遺才會想起去保護嗎?
  •     当年读过此书,还兴致勃勃的照着书上扎了一个飞不起来的风筝
  •     内容很丰富,工艺流程部分再详细些
  •     倘喜欢就能知道其中的好。
  •     花馍、黄酒、火腿、棉织布、蜡染、印染、刺绣、擀毡、皮活、木器、木雕、竹编、铁器、银器、石器、陶器、抄纸、活字印刷、风筝、木版年画、装裱、手工洗印
  •     很好~较齐全·广。但不够深··彩图较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