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00476337
作者:宋杰
页数:557页

章节摘录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郑州古称“管”、“管城”,《史记正义?周本纪》引《括地志》日:“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元和郡县图志》卷8《河南道四》郑州条载:“管城县,本周时管叔之国,自汉至隋皆为中牟县,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管城县,属管州。大业二年改管州为郑州,县又属焉。”“管”在先秦亦称为“关”,受封于该地的管叔也叫做“关叔”,见《墨子?公孟篇》:“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关叔为天下之暴人。”毕沅《校正》:“‘关’即‘管’字假音。……《左》僖三十二年《传》云‘掌北门之管’,即关也。”在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里,该地的名称“管”又写作“阑”。①邹衡先生通过考证认为:“郑州在成汤未伐韦以前,本名韦,成汤占据韦以后,筑了今郑州商城,加了‘邑’,或叫都。但同时又改称‘毫’了,因此又叫‘部薄(毫)’。”②我国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三代,各民族集团间的战争在规模、范围、次数、手段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从地理角度来考察,这个时代的战争特点之一,就是逐渐形成了近代军事地理学所谓的“枢纽地区”,即位于交通冲要的兵家必争之地。韦、阑、管所在的今河南郑州地区引起了军队统帅们的瞩目,三代建国的君主都曾调兵遣将至此激战,或在那里设置重兵驻防,其中原因何在?  下面试作分析:  一 “甘”地与夏初军事冲突的地理背景  据考古发掘证明,郑州地区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大河村、牛寨、二里岗等原始村落遗址。至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中原各部落集团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传说中的西方部族首领黄帝率众东进时,也在这一带长期活动过;黄帝号“有熊氏”,曾“居有熊”,①《史记集解?五帝本纪》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后世所称的“轩辕之丘”也在那里。古籍中记载黄帝所临的大隗、具茨之山,亦在与郑州相邻的密县。②后来,当地又成为祝融氏的住地。见《左传?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虚也。”夏朝建国之际,初王天下的禹、启率领族众与有扈氏在郑州附近的甘多次激战,史载:  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  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④  《禹誓》曰:“大战于甘,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兵学中的“衢地”——枢纽区域
二 我国古代战争的地域分类和锁钥地点
三 对内地战略枢纽形成原因的分析
四 战略枢纽与首都及基本经济区的关系
五 我国古代枢纽区域地位价值的演变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一 “甘”地与夏初军事冲突的地理背景
二 “韦”地对商汤灭夏作战方略的影响
三 “阑(管)邑”与武王伐纣的战略部署
四 周初洛邑的兴建与枢纽区域的西移
三代中国的经济区划、政治格局与国家防御战略
一 东亚大陆在三代时期的地理形势
二 从地理角度来看三代建立、巩固国家的战略活动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一 诸侯争郑的历史演变
二 诸侯争郑的原因
三 郑国对盟主承担的义务
四 列强为争夺、控制郑国而采取的策略、手段
五 春秋后期争郑战事的沉寂
春秋地理形势与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一 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
二 春秋战争之地域分析
三 从地理角度所见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四 余论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一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疆域及其主要特征
二 从战国前期魏之用兵方向和次序分析其地缘战略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魏国的战略失误
战国中叶秦、齐、楚诸强对“天下之枢”——韩魏的争夺
一 韩魏两国的枢纽地位和战略价值
二 列强争夺韩、魏的政治、外交斗争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齐、秦、楚国的进攻战略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
一 战国中叶的地理形势与函谷关、豫西通道的重要军事价值
二 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以前,秦在豫西通道沿线的作战方略
三 战国后期秦军主攻目标的改变与进兵路线之转移
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
一 敖仓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 敖仓对关中、山东势力军事影响之异同
三 东汉敖仓军事意义的削弱
四 敖仓在魏晋南北朝废置的原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一 孙吴在合肥——寿春方向的历次进攻战役
二 合肥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三 曹魏防守合肥的兵力部署与战略之演变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蜀国在汉中的兵力部署与对魏战略之演变
东晋南朝战争中的寿春
河东与两魏周齐的战争
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
隋末唐初战争中东都洛阳的防御部署
蒙古灭宁之役中的襄阳
附一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附二 战国秦汉的“陷陈”
后记

作者简介

笔者完成这部著作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军事历史的由衷热爱。古今士子对于议论兵戎之事多有浓厚的兴趣,正如李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早年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时,曾听过宁可先生讲授的《中国历史的地理环境》一课,老师纵论古今形势之演进,屡出妙语灼见,满堂学子为之倾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毕业任教以后,有幸分配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接受宁可先生的专业指导,后又在其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先生曾推荐阅读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并指出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立和南北对峙局面来研究军事枢纽问题。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我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拟为《先秦战略地理研究》,遂奠定了探讨此项课题的决心。由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这一题目所包含的内容过于浩繁,夏商以来至明清垂垂四千余年,所涉及的军事重镇不可胜数,以个人渺渺之身来对它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庄子所言“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另外,现代学者亦对于历代兵家要地多有论述,如何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取得创新和突破,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有鉴于此,我在动手写作之前曾对这项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切入角度做了一番详细的思索,特向读者说明。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這本書還蠻厚的,內容正如其名,簡單來說,就是討論古代中國的一些“兵家必爭之地”。不過,這些地點通常隨著時代移轉,重要性也會升降(廢話),就像今天的時代裡,很多過去的戰略要地的意義也變得沒太高價值是一樣的。(但有些還是沒變,例如直布羅陀)作者宋杰從三代的中國開始,一直介紹到元滅南宋戰爭為止。筆者基於興趣問題,只挑了幾個章節閱讀。敖倉在過去秦朝與西漢時代,由於當時處於“關中與山東”的相爭形勢,立都長安的朝廷選擇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糧倉並設立據點,進可攻退可守,是有其重大價值。不過東漢以後,關中殘破,意義就不大了。到了三國時代,點名的就是吳魏多次爭奪的合肥,記得以前曾討論過“守江必守淮”,簡單來說,長江千里天險,也不可能處處守備,控制住這邊大小支流中的一個關鍵要塞,就能夠保衛住建業等江左政權的命脈。孫權多次爭奪合肥而不可得,退而求其次,以濡須口跟東關來防禦北方攻勢,至少也達成了守的政策。後來分成南北朝,更北方一點的壽春也成為了爭奪的焦點。既然說到了三國,吳魏爭奪的是淮南,蜀魏的目光就放在漢中。不過這個地區對於北方比較不利,在於關中殘破,運輸相對困難,因此,曹操雖然搶在劉備之前擊敗張魯,但也很快就又放棄了這個雞肋。但他臨走前把附近地區“堅壁清野”,讓諸葛亮北伐時要就地取糧不易,這也是魏武帝戰略眼光高明之處吧。河東雖然過去曾經也是要地,不過他一直到了周齊兩國的決戰時,才又成為必爭之處。初期高氏雖然取得上風,但是宇文家在成功爭取到了河東地區豪族的支持後,以這個地方扼守住了東面的攻勢,最後逆轉滅了富饒的北齊,兩國的命運似乎就決定在此處的控制之上。宋杰在本書中運用了不少資料,除了史事的敘述外,還有地理的分析,後面附上的地圖也還算實用,在此與大家分享之。
  •     宋先生的书让我有些惊喜首先,作为军事科学领域,自古以来地理就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在《孙子兵法》中就有《地形篇》和《九地篇》;其次,这个题目比较少见,我接触的从地理方面考察战争的书不是很多;第三,作者从概念介绍到结合实际战局分析写的很有条理;第四,作者的考据比较充分,论证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最后有一点,就是本书前面的战局剖析的比较到位,后面的,尤其是襄樊那一段写的有些简单,希望能写的更详尽一些,而且对于宋代四川的军事地形特点及其相关运用也没有着墨书写,有些可惜。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豁然开朗
  •     小时候一直在想,打仗为什么只能从这几个城市经过,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路?几年前,我还一直不明白交通枢纽、经济中心的含义。这几年在玩三国志系列和信长之野望系列游戏时才发现对地理枢纽有深刻的了解。 我国长江流域拥有众多的水系、丘陵,对交通造成一定障碍,各地通道常常会汇集在一地,此地就成为交通枢纽。以武汉、荆襄之地为例,扼长江咽喉,西连巴蜀,东接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北通中原,南靠两广,实在是交通枢纽、战略要地。此外,我国连接南北东西的铁路交于苏北的徐州、蚌埠之地,徐蚌之地由此成为战略要地。占据交通要道便“进可攻,退可守。” 此外,国家机构的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经济中心的地位由此凸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带。今天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地位正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在此地。
  •     :E993.2/5
  •     历史军事地理学写作模本,第一回从结构上细抠论文,很喜欢宋老的语言,简约明快!
  •     好书!如果有更多更详尽地图配合,阅读体验会更好。大概是论文结集的缘故,有些内容多次重复提到,显得罗嗦。
  •     有点太文学化。应该说是本散文集而不是军事书或地理书。
  •     如果把地图不要放到最后,而是穿插到文中就好了。
  •     专业的解读历史地理的关系
  •     作为历史宅,这本书看的太爽了
  •     全书文献引用1510条,先生做学问的严谨令人敬佩。虽然也许没有《布局天下》中诸如「四边四角」之新鲜论点,也没有《地缘看世界》那详尽的制图,但是详尽的论述方式确实让人感觉更为扎实可靠。不论是天下腰膂的韩魏,还是天下之中的郑宋,都是边角军阀进军中原夺取天下的枢纽。从以河洛为中心的东西冲突,到江淮为代表的南北对峙,再到牵动蜀汉命脉的巴山秦岭,再到灭宋一役的襄樊咽喉。先秦诸侯间小心翼翼地连横合纵,河东、豫西以及寿春、濡须一线的长期南北对峙,襄阳之战冷兵器最后的余晖,都是山河形胜书写的历史。火炮早已砸碎了昔日的雄关要塞,桥梁隧道也叫昔日的天堑变通途,但人事变迁而山河长在,如今的山川,或许只能顺着铁路公路的轨迹找到依稀的痕迹,但当临身临其境,凭吊怀古之时,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也许,依旧叫人心潮翻涌。
  •     看到了,自己的,家乡。。。。
  •     以軍事或軍事理論來說,自古以来地理就是一個不可輕視的重要因素, 作者透過歷史考據來說明地理對軍事作為帶來的影響。 前幾章來說 鄭州在三代戰爭中的樞紐地位 三代中國的經濟區劃、政治格局與國家防禦戰略 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鄭 春秋地理形勢與列強爭奪中原地帶的戰略 魏在戰國前期的地理特征與作戰方略 戰國中葉秦、齊、楚諸強對“天下之樞”——韓魏的爭奪 . . 裡頭也反覆提到了如方城通道、豫西走廊等,古代戰爭一直寫到蒙古滅宋的襄陽, 像是長江千里,魏吳為何在合肥這邊征戰,時間與空間是一直在變動的,以前可 以不代表現在可以,以前重要不表示之後也會重要
  •     地形图太少,需配合google地图和《从地缘看中国》一起看
  •     因为是中国人,对书中对中国地理的分析的感触比较强,有很多收获
  •     书写得一般,最撮的是讲地理应该图文并茂都不知道,图少得可怜而且都在最后面,怎么联系得上讲述!!
  •     军事地理类中书中的经典之作!分析很到位,不是像很多同类书那样泛泛罗列地点和理论。
  •     战争枢纽独立于经济政治基础
  •     少打一星是因为没有配图,或者说配图不到位,找的所有的地图都不贴切,也许是我太拙了
  •     襄阳那一段写的似乎简单了点
  •     读晚了
  •     前面读着有兴趣,后面就都懂了
  •     因为想起了一些东西所以又从头细读了一遍。通读以后才觉得应该还是文章攒出来的书,重复的部分还是不少的。导致有些经典史料都快背过了。。不过倒正好强化记忆。总体还是好书,而且和拓边西北一样都是信息量特别大,特别有助于快读扩充知识启发思路的书,以后要是能开书单这个是肯定要列进去的。所以还是给五星。(另看到安史之乱那段分析的时候大概触动了一些现实里和看书时的感触,居然看的有点唏嘘。。
  •     高中的时候蛋疼去读的 现在不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了....
  •     和《地缘看世界》结合着看就好了,缺点是把地图放在最后附录中,要在文中就更好了,好在以前看过《地缘看世界》,地图已在心中,要不看得很困难
  •     兵家必争之地。
  •     第一次知道这位作者还是因为在知网上读到他的那篇《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这篇文章也收录在了这本书里。 这本书在论述某一个地理枢纽的时候都会结合某个时代来讲,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很合理,毕竟势常会随时而变。书的干货很足,论述细致,引用文献标注的十分清晰,比较有说服力。
  •     绝对好书!考据充分,观点新颖。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多场战争战役的胜负原因,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每篇之中能附上相关的地图就更好了。另,如果有机会,真的很期待作者能谈谈辽东三省在历次战争中的作用。
  •     综述性的作品。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值得一读。不过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些可惜。
  •     值得关注的新锐学人,其博士论文《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就相当“惊艳”,这部专著扎实精彩。
  •     作者耗费20年的大作,旁征博引,事无巨细,堪称军事地理的经典。写的最好的反而是附录的第二章对“陷阵”的解读非常精彩。不足之处在于,看这书,还是证明一个道理——无图不历史,因为是盗版,附图简单,原书又没有详细的古代地理地图,不少古文字读起来还是非常的头疼,难以理解文字背后的地理图景
  •     毒不哦,可还觉得不过瘾
  •     好
  •     看此书时,对照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有个缺憾:地图上只有水系城池等,没有地形。当然,地形表现上去后,注释就不太好辨清。但是没有地形,地图还要GOOGLE的配合,看清楚地形。要是今后有心人,将谭老的地图册google化,各年代地形水系变化及城池信息等叠加在一起,可以合看观其演变,也可单看某代某地的具体形势。本书分析只是战略分析,想起曾瑞龙的军事分析之细致,相较之下,本书分析春秋时郑国和战国时魏国的不能长久强大就相对空,大概资料也较宋代少很多的缘故。
  •     不明觉厉。
  •     终于看完了。。。硬桥硬马,看的好费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