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工艺美术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

出版社: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534441387
作者:余世安
页数:160页

章节摘录

1975年2月,张心一以优异成绩从工业中学毕业,和其他4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厂大件组。所谓“大件”就是用金银和珠宝材料做成的细工摆件。带教他们的是已年近花甲的陶良宝和边炳森两位老师傅。当两位老人看到5位年轻的接班人时,感到由衷的高兴,恨不得将自己的全部功夫倾囊相授才好。    长期从事金银细工的陶良宝和边炳森可算得上自1948年老风祥银楼创立以来的第四代传人,不仅技术全面,而且在造型艺术设汁上颇有成就。在师傅的悉心指教下,张心一开始了他的3年艺徒生涯,从金银细工制作的基础工艺学起,由浅入深习作捶揲、抬压、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技艺。由于当时外贸出口订单多,他只能跟随师傅边干边学,遇到制作上的难题,虚心向师傅求教,多看、多问、多思、多做,在生产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技能。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学艺中,张心一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尤其对金银细工制作的抬压、錾刻等关键技艺,更是下工夫刻苦磨练,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直到能熟练操作才放手。金银细工所使用的工具都是由自己动手制作的。由于白天生产任务}亡,他就利用下班和工休日,依照师傅的指点,从工具设计、锻打钻孔到锉削淬火、组装成型,学会制作了捶揲、抬压、錾刻、镶嵌等各类工具。他还主动给自己加压,为掌握更多技艺,向师傅讨教学会了泥塑、开模等专业技术,并进入业余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和美术设计,以丰富和增进自己的艺术素养和专业知识。张心一这一持之以恒、勤奋好学的习惯,一直伴随他以后的岁月,受益良多。    张心一刻苦学艺,使两位师傅深受感动,为使他得到更好成长、经受更多锻炼,两位师傅有意识地让张心一参与《龙华塔》《圣母玛利亚号船模》《大盘龙》等大型摆件的设计和制作。    镀金铜摆件《龙华塔》高80厘米,七层八角,塔内呈方形。作品生动展现了被誉为沪上“宝塔之冠”龙华塔的优美造型、雄奇姿态和玲珑剔透的风貌。在创作中,为突出龙华塔楼阁式立柱重金的江南建筑艺术特色,师傅带着张心一来到龙华塔现场体验生活,登上龙华塔,了解塔的历史和建筑结构。在制作中,师傅从木模放样到框架焊接,从部件分解到整体组装,不仅进行了详细讲解,而且手把手示范。这一切张心一都看在眼里,铭记在心。尤其对师傅提出的框架焊接的关键技术更是慎之又}真,他深知如果不精确焊接,将直接影响龙华塔外形美观,因此每次焊接后都及时进行检测,使框架焊接四平八稳、方方正正。《龙华塔》的塔顶、塔身及平台被分解的部件达400多件,面对量多、加工复杂的工作状况,张心一积极配合,并按照师傅提出的要求,对各部件不同规格和工艺标准,做到一丝不苟,精确加工。他采用捶揲打制的屋面戟背线,用特制的瓦楞錾刻刀具刻制的琉璃瓦,使塔顶显得精致、挺括。用扳金和镂空技艺制作门框、门楣、立柱和囤栏使其显得灵巧、流畅、透亮。用抽槽式工艺镶嵌腰檐下的100多件斗拱,有板有眼、不露一丝痕迹。配之平台底座上錾刻的佛教图案工整、简洁、匀称,加重了龙华塔深厚的历史底蕴。30年过去了,如今的《龙华塔》依然完好如初,金光闪闪,微风吹过,悬挂在屋面飞檐下的56只金色铜铃仍然发出清脆I兑耳的响铃声。    白银摆件《圣母玛利亚号船模》是以500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所驾之船为蓝本而创作的。在金银细工摆件中,船模制作技术难度较大,制作者必须掌握抬压、扳金、錾刻、花丝、镂空、焊接等多种技艺,这对张心一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挑战和考验面前,他没有退却,从制作木模船体,到放样制版,从船体分解到扳金成型,从灌胶錾刻到整形焊接,在师傅的帮助和指导下,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银质材料延展性强的特点,按照船体木模实样,运用扳金和灌胶錾刻技术打制船头、船身、船尾,讲究比例结构准确,讲究互相衔接到位,以保持船模外形的简洁美观。运用抬压和花丝制成的铁锚、铁链、梯子、船舵精细逼真,均可灵活转动收放。耸立在船体桅杆上的缤纷彩旗和扬起的风帆,用抬压、錾刻和点金、砂金技术打造,更给整体船模增添了层次感和生动感。    镀金摆件《大盘龙》是师徒合作的又一件艺术佳作。在制作中,师傅不仅详细讲解了中国传统龙的结构特征,而且对全过程操作工序做了一一分解,从泥塑、翻模、制壳、修正、成型、压制、焊接、灌胶、精雕、脱胶、总装、镀金、镀铑的每一道工序,进行面对面辅导,尤其对龙头、龙尾、龙体的抬压、焊接,龙体鳞片的錾刻,龙爪、龙须、龙角的制壳成型等一些关键工序更是给予重点指导。制作而成的《大盘龙》,造型雄浑古朴,形态自然生动。龙头昂首口吐银色水浪和滚球,龙体盘旋流畅,充满活力,龙头龙尾遥相呼应,龙爪刚健有力,展现出气势威武、勇猛无比的艺术形象,经镀金、镀铑工艺的表面处理,使整件作品黄白相问、交相辉映。2004年,镀金摆件《大盘龙》谈评定为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由上海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师傅的传教和点拨,使张心一受益匪浅。他们在共同的创作实践中,切磋技艺,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    勤奋刻苦的张心一在3年学艺生涯中脱颖而出,显露了他的潜能和才华。1978年,也就是满师的当年,他被推荐为上海市金属一厂大件组生产组长。担任生产组长后,他以身作则、积极进取、兢兢业业,年年被砰为厂先进生产者,198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银细工产品出口外贸订单剧增,而大件组仍采用传统的“一手落”生产方式,产量上不去,脱期交货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张心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在厂部的支持下,他着力推行流水线生产操作,并在组内实行全组承包_组员分包的改革。刚开始并不顺利,遭到组内一部分组员的异议。但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应该冲锋在前。他一方面过细地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宣传流水线生产操作和承包改革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针对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深入实际、认真调查,找出问题关键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张心一的带领和影响下,流水线生产操作和承包改革终于在组内实施,激发了全体组员的积极性,不仅使金银细工的生产效率直线上升,而且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损耗明显下降,原材料周转加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信誉。1988年全组完成出口加工量是未实施流水线生产操作和承包改革前的1()倍。由于张心一的出色工作业绩,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二轻系统“新长征突击手”和“十大青年明星”。    年轻的生产组长张心一不仅组织生产出色,而且在组内开展金银细工艺术创作也同样出彩。随着岁月的流逝,曾带教张心一的陶良宝、边炳森两位师傅因年事已高先后退休,曾和张心一同窗学艺的4位同学,在改革浪潮中也先后跳槽离开了大件组,留给张心一的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他没有气馁,而是信心百倍地带领组内一班青年人继续奋战在第一线。为把金银细工艺术创作搞上去,他通过积极引导、精心组织,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创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依靠全组共同努力和齐心合作,先后完成了金银细工大型摆件《驰骋》《珍珠鳞》《龙的传人》《百花奖杯》等重点作品创作,在全国工艺品“百花奖”评比中为企业赢得了荣誉。P14-16

前言

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因为师是道的承载者,又是道的传承者。师为表率,师为范模,而大师则是指有卓越成就的学者或艺术家。他们站在文化的高峰,不但辉煌一世,并且开创了人类的文明。一代一代的大师,以其巨大的成果,建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大厦。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师,不论在学术界还是艺术界,大都是群众敬仰的尊称。目前由国家制定标准而公选出来的大师,惟有“工艺美术大师”一种。这是一种荣誉、一种使命,在他们的肩上负有民族的自豪。就像奥林匹克竞技场上的拼搏,那桂冠和金牌不是轻易能够取得的。    我国的工艺美术不仅历史悠久、品类众多,并且具有优秀的传统。巧心机智的手工艺是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早在2500多年前的《考工记》就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明确以人为中心,一边是顺应天时地气,一边是发挥材美工巧。物尽其用,物以致用,在造物活动中一直是主动地进取。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那些东西看,诸如厚重的青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辉煌的金银器、净洁的漆器,以及华丽的丝绸、精美的刺绣等,无不表现出惊人的智慧:谁能想到,在高温之下能够将黏土烧结,如同凤凰涅槃,制作出声如磬、明如镜的瓷器来;漆树中流出的液汁凝固之后,竟然也能做成器物,或是雕刻上花纹,或是镶嵌上蚌壳,有的发出油光的色晕;一个象牙球能够雕刻成几十层,层层都能转动,各层都有纹饰:将竹子翻过来的“反簧”如同婴儿皮肤般的温柔,将竹丝编成的扇子犹如锦缎之典雅:刺绣的座屏是“双面绣”,手捏的泥人见精神。件件如天工,样样皆神奇。人们视为“传世之宝”和“国宝”,哲学家说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不想用“超人”这个词来形容人;不论在什么时候,运动场上的各种项目的优胜者,譬如说跳得最高的,只能是第一名,他就如我们的“工艺美术大师”。    过去的木匠拜9币学艺,有句口诀叫:“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说明前三年不过是获得一种吃饭的本领,即手艺人所做的一些“式子活”(程式化的工作):再学三年并非是初学三年的重复,而是对于造物的创意,是修养的物化,是发挥自己的灵性和才智。我们的工艺美术大师,潜心于此,何止是苦练三年呢?古人说“技进乎道”。只有进入这样的境界,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想象,运用手的灵活,获得驾驭物的高度能力,甚至是“绝技”。《考工记》所说:“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只是说明设计和制作的关系,两者可以分开,也可以结合,但都是终生躬行,以致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众所周知,工艺美术的物品分作两类:一类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品,围绕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方便,反映着世俗与风尚,由此树立起文明的标尺:另一类是装饰陈设的玩赏品,体现人文,启人智慧,充实和提高精神生活,即表现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两类工艺品相互交错,就像音乐的变奏,本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工艺品的材料有多寡、贵贱之分,制作有粗细、精陋之别,因此便出现了三种炫耀:第一是炫耀地位。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连用品都有级别。皇帝用的东西,别人不能用;贵族和官员用的东西,平民不能用。诸如“御用”、“御览”、“命服”、“进盏”之类。第二是炫耀财富。同样是一个饭碗,平民用陶,官家用瓷,有钱人是“金扣”、“银扣”,帝王是金玉。其他东西均是如此,所谓“价值连城”之类。第三是炫耀技巧。费工费时,手艺高超,鬼斧神工,无人所及。三种炫耀,前二种主要是所有者和使用者,第三种也包括制作者。有了这三种炫耀,不但工艺品的性质产生了异化,连人也会发生变化的。“玩物丧志”便是一句警语。    《尚书·周书·旅獒》说:“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这是为警告统治者而言的。认为统治者如果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或迷恋于一些事情,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强调“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主张不玩犬马,不宝远物,不育珍禽奇兽。历史证明,这种告诫是明智的。但是,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为了避免封建帝王“玩物丧志”,《礼记·月令》规定:百工“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因此,将精雕细刻的观赏性工艺品视为“奇技淫巧”,而加以禁止。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但上心易“荡”,也禁而不止。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并没有改变统治者的生活腐败和玩物丧志,以致误解了3000年。在人与物的关系上,是不是美物都会使人丧志呢?答案是否定的。关键在人,在人的修养、情操、理想和意志。所以说,精美的工艺品,不但不会使人丧志,反而会增强兴味,助长志气,激发人进取、向上。如果概括工艺美术珍赏品的优异,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不仅体现了人的创造精神,并且通过手的锻炼与灵活,将一般人做不到的达到了极致。因而表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所发挥出的巨大潜力。    2.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不仅获得了驾驭物的能力,并且能动地改变物的常性,因而超越了人的“自身尺度”,展现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    3.它将手艺的精湛技巧与艺术的丰富想象完美结合:使技进乎于道,使艺净化人生。    4.由贵重的材料、精绝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所融汇铸造的工艺品,代表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才能,被人们誉为“国宝”。在商品社会时代,当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就是创造了财富。    犹如满天星斗,各行各业都有领军人物,他们的星座最亮。盛世人才辈出,大师更为光彩。为了记录他们的业绩,将他们的卓越成就得以传承,我们编了这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丛书,一人一册,分别介绍大师的生平、著述、言论、作品和技艺,以及有关的评论等,展示大师的风范。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积淀增添内容,也希望能够启迪后来者,使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师不断涌现、代有所传。是为序。    2009年12月25日于南京龙江

后记

金银细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设计、制作要有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决心,要有创意、创新的意识,要有不断攀登、勇于突破的魄力,要有一心一意追求卓越的精神。张心一大师是上海市工艺美术界一位年轻的“老大师”了,自1993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至今已有18个年头。    张心一,1958年2月出身于上海一个中医世家,儿时对家里收藏的古玩字画情有独钟。父亲没有阻止儿子对艺术的尝试,他一拿起画笔便无法放下,整日在纸上、墙上、家具甚至地上涂写着他的灵感。1 972年为恢复工艺美术生产,一些企业办起了工业中学,刚进入上海普通中学两个月的心一由于具有美术基础,被上海市金属一厂工业中学选入,从此开始了他近40年的艺术生涯。    1975年,心一进入金属一厂开始学徒生活,在他刻苦、聪颖的感动下,师傅将积累了多年的制作绝活相传。在选派赴爱尔兰的学习中他颇受启发,半年啃下了四年的课程。回国后,他将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制作中。对熔塑、翻模、制壳、修正、成型、压制、焊接、灌胶、精雕、脱胶、镀金等工序,精益求精。设计制作的精品《盛世观音》,总高度88厘米,耗用黄金达5000余克,并兼容了各类奇珍异宝,如象牙、翡翠、珍珠、钻石、红宝石等数干余粒,黄金与象牙相结合,交相辉映,是一尊永世流传的艺术珍品。    随着“老凤祥”声名的远扬,香港的一些首饰业纷纷看中了当年和心一同入师门的几位师兄,他们有的远走他乡、有的转行,可心一仍坚守在上海金银细工领域。多年来,从画稿、工艺结构、小样试制、修正完善,他不厌其烦、耐心传教。他带出的5名高徒也有了弟子,加在一起虽不足10人,但心一有信心和耐心期盼着这些后辈们传承上海的金银细工。    “老凤祥”已有163年的历史,人才辈出,张心一是一位佼佼者。我和心一结识已有20多年,他为人朴实、待人谦和。近年来张心一大师工作越来越繁忙,兼职颇多,但无论是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他都尽心尽力,认真踏实地工作。    张心一艺术专辑的出版,是对保护、传承、发展上海金银细工技艺的记载,也是对其近40年艺术生涯的总结。回顾过去,令人敬仰;立足当前,脚踏实地:展望未来,工艺美术的奇葩必定竞相开放。我由衷希望心一大师在金银细工专业上,要抓创作、创新和创意;要出作品、出精品、出力作,再攀艺术高峰:要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时间,让金银细工技艺与时俱进。    人生有限,艺无止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心高致远 追求卓越
 第一节 童蒙初开 情趣笔画
 第二节 从师学艺 刻苦成才
 第三节 崭露头角 勇挑重担
 第四节 风华正茂 成绩斐然
 第五节 心高致远 再创辉煌
第二章 技艺与作品
 第一节 不懈追求 艺无止境
 第二节 独具匠心 重在设计
 第三节 潜心钻研 技艺创新
 第四节 带徒传艺 尽心尽责
 第五节 巧夺天工 佳作迭出
第三章 作品赏析
第四章 大师著述
 第一节 新材料在首饰上的运用——谈参加1987年度东南亚钻石首饰设计比赛感想
 第二节 绿色之国的瑰宝
 第三节 奖杯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 金属工艺之肌理美
 第五节 话说奖杯
 第六节 金属工艺美术的由来与发展
第五章 大师访谈及评述摘要
 第一节 情系金银 心铸细工
 第二节 心一金工 阐释华美——张心一的金银细工艺术
 第三节 大师评述
 第四节 大师心迹——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采访实录
第六章 大师年表
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的每本图书通过对大师本人、亲人、徒弟、友人的采访,了解大师的工作场景、工作用具、个人喜好等工作生括背景,挖掘大师的设计理念、传统技艺、本人绝活、工艺口决,以图文并茂、图文互动的方式,力争使丛书具有史实纪录的史料性、文献性、专业性和理论性等多重价值,揭示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的真谛。
这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中的一册。
余世安编写的这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收录了金属工艺之肌理美;大师访谈及评述摘要等内容。

图书封面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内容很好,但是整体的知识面还是有点少,稍微遗憾,但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买的一本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