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世事如烟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06343138
作者:余华
页数:151页

《世事如烟》读后感

收录了作者余华的六篇短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这“八篇作品是潮湿和阴沉的,也是宿命和难以捉摸的”。潮湿和阴沉的感觉确实笼罩着所有八篇作品,甚至常常是压抑和血腥的。至于宿命,实际上是作者对人性的一种绝望。比如,《难逃劫数》和《世事如烟》中,作者不断暗示着人物的悲剧结局,可人物们依然执迷不悟地走往毁灭,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被自己的欲望和愚蠢蒙蔽了双眼;《命中注定》中,童年的经历就已经预示了危险,然而故事中的人物依然走向了死亡。其他作品中,作者对于人性的绝望同样锋利。《十八岁出门远行》写到了人性中的欺骗,《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写到了人性中的虚伪,《爱情故事》写到了人性中的懦弱,《死亡叙述》则认定了宽恕的不可能。《两个人的历史》算是最温情的一篇,但仍然充满了辛酸与苦涩。作者还在尝试新的叙述方式,在《难逃劫数》和《世事如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努力。虽然我不认同作者对人性那样深刻的绝望,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锐利和才华。

那一树桃花开如烟

《世事如烟》这本书收录了八篇作品,分别是《十八岁出门旅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的叙述》、《爱情故事》、《命中注定》、《两个人的历史》、《难逃劫数》、《世事如烟》。正如余华本人的自述那样,“这八篇作品是潮湿和阴沉的,也是宿命和难以捉摸的。因此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都是若即若离。这是我八十年代的努力,当时我努力去寻找他们之间内部的联系方式,而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外在的逻辑。”当我看到这部作品集的名字时,我就有预感,这是部飘渺沧桑又不让人消停的作品。这是一部让我写不出读后感的作品,难道要我感谢现世的美好和身边的善良?这本书绝对不是市面上的励志作品,它偷笑着每一个读者的反应。我想没有人能够在价值观被摧残和意志力被践踏之后还能够保持一颗不受损害的心去感谢什么,这本类似“发条橙”一样的血腥和暴力,让我感到不安和局促,这一切到最后却不给我一个解释,就这么潇洒的转身而去,戛然而止。就好像我走在路上,无缘无故被人抽了一耳光,几分钟之后我看着空荡荡的大街,才感觉到脸上的火辣辣。只有某些冷静的爱好分析和善于探讨的理性动物才能真正了解到余华当时的心境,有人说他当时的心境是不成熟的,越诡异阴郁的小说本身,就越体现出作者幼稚躁动的内心,80年代的迷惘和极力寻觅一个出路的挣扎感完全体现在了这部作品之中。那些腥膻的文字和暴力带血的文字,都是一种宣泄般的探寻手段。我感觉自己从书的开头,就被一个阴谋一步步引导向那个无底之洞走去,我以为前面是路是光明,却发现,一层一层的茧渐渐缚住了我的口鼻耳,我呼吸困难,却还是好想有一种冲动和欲望想忍忍,想往深处走去,四周渐渐合拢的石壁压得人无法转过身去。就是这么一种折磨,令我这种一贯在阳光中行走惯了的人,显得格格不入措手不及。但是不得不承认,余华这部作品让我有一种艺术层面上的提升,整个视角颠倒,每一个视角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不一样的,在《难逃劫数》这一作品中尤为明显。从一开始的“东山”的心里描写为主,用东山的眼睛看见了那条风中摇曳的红色内裤,又以“森林”的视角看见了婚礼上的性欲和暴力的隐隐作祟,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十分饱满,仿佛能溢出来。而“沙子”这个人物却一直游走在各色人物和事件之外,他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的旁观和冷嘲热讽还有冷漠,其实是人们最不能忍受的。而余华在这本书中,让我这个俗人唯一能认同的就是,的确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这一点虚拟原则。这一点在《死亡叙述》中比较明显,“我”十多年前将一个男孩撞进了水库,没人知道,也就不说了,“也许那人有很多儿子,死掉一个无所谓的吧”,就是这样的变态无人性的思维,让“我”安然无恙地结婚生子,直到十多年后同样撞死了一个女孩,“我”被其家属以几近五马分尸的方式杀了,“我的献血很像一颗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我死了。”人性泯灭者被另一帮人杀了,而另一帮所谓报仇的人们,其实杀起人来的样子,也不是什么正义之士的摸样。“我”死了,死在了另一群泯灭人性充满愤怒和血腥的人手里。所谓的有仇报仇,却令我觉得,根本没有谁的死亡是被正视过的。生命在这个虚拟的狂躁阴霾的世界里,是抵不过一句口水和一个嘲笑的。不然《世事如烟》中得“司机”也不会因为“2”的挑衅和戏弄而拿刀砍死自己。那歪着脖子的头颅吊在“司机”的肩膀上,为了让“司机”的魂魄不再缠着自己,“2”花了两千买了一个女孩的尸体给“司机”当老婆。而这个女孩的父亲对女孩的自杀,只是懊恼没赶在她自杀前把她卖掉。这一切让人看着荒唐和冷酷的现实,也许真正发生在这个世界。而这些丑陋是被华美的外衣笼罩着的,每一副骷髅都学着用温柔的睫毛妆点自己纽扣般的死鱼眼。而在书中,读者不会因为这些如同食物链般的人物关系和事件推进而悲伤,至少我不会,因为没有谁比谁幸福。令人动容的,不是在人性的沉沦,而是人性的温存。《世事如烟》的最后一刻,让我的内心忽然开了一扇窗,外面的清风灌了进来,世界一下子开阔。“瞎子”跟着“4”走进那条美丽的河流中,“瞎子”追随着自己心里最动听的声音走向了美好走向了光明,这肉体的残缺或是不幸,在“瞎子”的心中,都可以随着波光而去。沉入两个灵魂的江面,漂来了几条船,最后的讽刺还是那一句,生命在这里分文不值。但江边那一树桃树正开着鲜艳的粉红色,就好像少女的唇瓣那样多情和细腻。就这样,我走遍了这片阴郁而令人颓丧的灌木丛,最后的那一树桃花,就好像尘世的一切都与它无关,不过是一阵江雾飘过,带走这里的芬芳。这是余华对我残留意念的手下留情,也是一个80年代的青年对生命依然保存的相信。

世事如烟 余华

世事如烟是余华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的九篇文章风格大致一致,阴冷潮湿宿命感笼罩着每一篇小说。这是余华早年的作品,模仿的痕迹较重,但是不可否认他是一名优秀的先锋小说作家,他对细节的刻画和情节的设置,极为出色。阴郁的气氛笼罩着整本小说,对现实的破碎叙述和零度写作成为余华风格的标志。余华用冰冷的语言叙述着故事,在劫难逃和世事如烟中都有无法抵抗的宿命感。在劫难逃涉及到了两对主人公,世事如烟中的1234567指代了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各种人,这些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又由算命先生这个角色串联起来,非理性的怪诞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相交织,空虚荒诞的世界,世事如烟·····

是人都青涩过

这本书是余华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写的,前两篇可以看得出余华在寻找一种对于故事叙述的出路,毕竟是阅历尚浅,在写作时很容易随着此刻的心性而进行记录。小说集的前几篇都是在一片血腥和世事无法改变中,一切都归于注定,或者人总跟着命运的线走而不是如何摆脱,如果抗拒。好象一切的人都是带着死亡的阴影而活着,离开的日子只是长与短问题,而通常书中的人都属于短命一种。   到最后一篇《世事如烟》已开始书写旧俗、封建思想对人的命运的影响。一切书中的人都是跟随着自我常例而行走的,跟着一个猥亵形如枯枝所谓能解梦清鬼的算命先生为生活指引的教科书,照本生活。而命中注定的灰色本是无法更改的。    整本书的故事情节都有点牵强和重复性,几乎每个人脸上都笼罩着灰暗的颜色。余化在序中也写到着旧时的记录,代表了成长的路程,毕竟每个人也是由青涩变成成熟,每个人都无法逃脱,余华也不另外。这种青涩也是一种纪念,记录一步步的成长,我想这也是余华出版此书目的。    习惯看余华《活着》、《兄弟》的人,特别是已经跨过青涩期的人,看此书会有点失望,但虽没有青涩过,而一切东西随成长会消失,而一些东西就如注定一样会跟随一生。正如书的名称一样《世事如烟》,这四个字是我买此书最大的冲动。

潮湿和窒息的文字

在一种很平静的气氛中,看余华的文字。对余华的了解,也仅仅局限在他的《活着》,而且,我还没看过,连电影也没看过。一直没敢看,因为很多人说,比较悲惨。但时间上,这本书,也让我一样压抑和窒息。我甚至在看完《难逃劫数》之后不知道怎么呼吸。潮湿,阴沉的宿命感,那些人和景在内部的联系让人难以捉摸,却似乎清晰在目。我喜欢他在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十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之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抽一支烟,继续安静地看下去,被宿命缠绕喉颈产生的窒息感,应该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多长生般得感悟。


 世事如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