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流放与王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堕落·流放与王国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44716925
作者:(法) 加缪
页数:196页

内容概要

阿贝尔•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和戏剧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郭宏安
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历任第二炮兵司令部参谋,新华社对外部翻译,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书籍目录

堕落
流放与王国
不贞的妻子
叛教者
沉默的人们
来客
约拿
生长的石头

编辑推荐

  阿贝尔·加缪,法国小说家和戏剧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堕落流放与王国(精)》为郭宏安译加缪文集第二卷,包含中篇《堕落》和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重点表现了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作者简介

本书为郭宏安译加缪文集第二卷,包含中篇《堕落》和短篇小说集《流亡与王国》,重点表现了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试图告诉人们,没有希望并不等同于绝望,清醒也不导致顺从,人应该认识到他的唯一的财富是生命,而生命既是必然要消逝的,同时也是可以尽量加以开发的,人应该而且能够在这个世界中获得生存的勇气,甚至幸福。他提出的“荒诞”,就是“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理性”。他拒绝了永恒,同时就肯定了人世间的美和生命的欢乐。

图书封面


 堕落·流放与王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emileqian硕士论文的题目就是加缪的《堕落》,当时写的时候觉得自己理解还挺深入,后来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太明白。因为那时对“罪”与“忏悔”这两个基督教的核心问题没有什么真正的理解,也就不可能明白这部小说。最近写了一个关于《堕落》的笔记:  想起加缪的《堕落》,突然明白这部小说的结构。小说主人公克雷芒斯是罪人,而且是一个忏悔者,在西方的基督教背景中,罪与义,忏悔与拯救是联系在一起的二元结构。当人们体会到内心的罪过时(其本质是原罪),就会去教堂忏悔,获得拯救,恢复“义人”的身份。这样两个二元结构套在一起,成为一个循环。罪——忏悔——拯救——义。这是传统的基督教伦理模式。但是在《堕落》中,因为信仰的缺失,克雷芒斯体会到罪,并且要忏悔,但是他的忏悔是无对象的,他的忏悔不再针对拯救,没有了上帝的拯救,他的罪只能停留在自身,永远不能抹去。因此,小说中,克雷芒斯的对话者的不在场(叙述者但又不是叙述者),因为这个对话者并非上帝或者上帝的代言人,他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忏悔话语的对话者,于是他的声音的隐没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形式上的隐没,他不发言。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意味着上帝的隐没和上帝的声音的隐没,神性的缺席使得忏悔走向空洞和虚无。因为这个忏悔不能导向拯救,不能导向对罪的清洗和纯洁的复归。因此克雷芒斯在精神上最本质的表现为“无力”感,对罪的无力感——既对过去的罪感到无力,他没有救那个女人,又对现在的罪感到无力,倘若历史再现,他依然没有能力下水救人。面对自身之罪,他既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消除罪愆,也无法寻找到外来的力量的帮助(小说中对话者的无声状态强烈地表现出这一点)——中国人面对《堕落》的困难来自缺少宗教的体验。他的罪就在这种无声的状态中不断回归到克雷芒斯身上,并且回归到所有人身上(因为所有人都有罪)。克雷芒斯通过宣布所有人都有罪的方式获得生存的合法性,因为你们(包括叙述者和一切听到他说话的人——读者)都有罪,并且活着,我也有罪,我也活着。他用普遍的罪感试图抵消个别的罪感的愧疚,但是罪毕竟是罪。罪而不得拯救和解脱,对罪的意识不能帮助他摆脱罪。那么我们对罪的意识就成为虚弱和无力的来源。这是另外一种《罪与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罪的行动得到现实的惩罚,然后这个惩罚是与拯救结合在一起的,拉斯科利尼科夫接受惩罚的同时也接受了神的拯救(通过索尼娅),他对惩罚的欣然接受与对拯救的接受结合在一起,在这个时候,惩罚成为通向拯救的路径,洗清他的罪。而克雷芒斯恰恰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只有罪。在没有拯救的世界上,罪成为一个绝对物,没有了另一边的平衡力量,如同他的言语没有对话者。罪处在一种独语的状态,成为一种统治力量,此时,表面上的忏悔(克雷芒斯自诩为忏悔者)由于不与拯救相联系,不再是真的忏悔,而成为一种指责,这种指责不仅仅指向主人公自己,而指向一切人。没有信仰和拯救,对罪的意识将成为无可救药的愤世嫉俗,绝望如同一剂氯化氢,麻痹人的神经,使我们的精神窒息。  最后克雷芒斯转向“指责”,这是一个合理的心理结构。当我们面对“罪”这么一个问题的时候,只可能有两种态度:忏悔和指责。倘若不忏悔,也就是说将罪归之于自己,则必然将罪归之于他人。基督教的原罪说在实践上的意义是把罪必然地归之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虔诚的教徒面对罪的时候,必须把罪归之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罪的办法就是忏悔。倘若不诚心忏悔,则必然将罪归之于他人,这就是指责,因此不忏悔的人永远都相信自己是“善”,罪过已经由他人承担,自己被洗清。   我必须相信一切罪都是自己的,如果我真的相信这一点,就必然不再指责别人。指责他人就会削弱忏悔的真诚和力量,就不能清洗自己。  《堕落》的根本问题是清洗罪过的问题——克雷芒斯走了两条路,一条是忏悔,一条是指责。但是这两条路都没有走通:他既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弑神者,他游离在两者之间。  在《鼠疫》中,也能看到某种类似问题——当然鼠疫是一篇乐观的小说。鼠疫(苦与罪)归因于谁?上帝或者是不明之外力?医生对神也是保持一种说不明的态度,他无法接受一个会降鼠疫于人间的上帝。因此不相信上帝,但是医生自身并没有罪过(小说中,医生几乎是一个完人),但是其他的有罪者是通过改正错误(也是忏悔之一种,克雷芒斯则无法改正错误)来清洗罪过。  清洗罪过,忏悔最有力的方法当然是改过。忏其前愆,悔其后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指出别人的缺点更容易的事!!!
  •     诺奖评委会给加缪的颁奖词:"加缪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地良心所面临的问题。" 看完《堕落》,愈发感受到这句评价地恰如其分。从《局外人》到《西绪福斯神话》到《鼠疫》,加缪意图引导意识的觉醒,引导良心地发现,可是这还不够,光有良心还不够,于是加缪又把矛头对准了不作为的良心。加缪的诉说以及这诉说的方式如此直白,因为世界已是如此帷幕重重,只有这样笔直地穿过去才能尽可能地抵达更多的帷幕之后。有了良心之后就会发现一切皆可辨,而清白不可辩,既不可辩就做那事不关己听辫的人。忏悔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还是为了让这罪普及,从此无人有立场去指摘自己,而自己却因为这忏悔而成为了人类的良心,可以审判众生,这是良心发现之后为自己寻找的出路。然而,良善无理由、真诚无理由、恻隐之心无理由,如此,一切的无所作为都是借口。说到底,忏悔是为了原谅自己,一切的义正严辞只是为了逃避审判而构筑的盾牌。只是,这盾牌再坚固也没有用,因为它朝着并且只能朝着外面,而严酷的审判来自内心,朝向不作为的良心。所以,克拉芒斯可以光鲜亮丽口若悬河受万人崇敬,却为了深夜的一声轻笑而耿耿于怀,那声轻笑从来都是他自己而非他人发出的,为了他面对面对一个年轻生命消逝时的无力和软弱。
  •     读的时候 很喜欢 上网找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最喜欢《流放与王国》《不贞的妻子》 《来客》三篇。 但我对最后一篇《生长的石头》 没有看懂 不明白后面发生什么了。。。 求指点。。。自由与奴役的抗争作者:邝 姗关键词:加缪 流放与王国 自由与奴役   摘 要:加缪的许多作品涉及到对主人公流放生活状态中内心王国的表现,这一主题在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中得到集中阐述。王国指的是人类要重新寻回的某种自由和纯粹的生活,而流放以它特有的方式指出了通往王国的道路,唯一的条件是人类要懂得拒绝奴役和占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加缪曾到巴黎游览,他的初步印象是这座城市充满温情。二战爆发后的一九四〇年,加缪因为几年来作记者所写的报道触怒法国殖民当局,无法在阿尔及利亚找到工作,由朋友的关系,他开始到巴黎碰一碰运气。《记事》里记下了他此时的心境,“我在这里做什么?这些人的动作和笑容有什么意思?我不是这里的人,也不是别处的。世界仅仅是一片陌生的景物而已,我的内心在此已无所依托”(《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第62页)。与此同时,作为在阿尔及利亚出生、成长,已将北非看作自己实质上的精神故乡的法国人这一双重身份也给加缪带来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流放感。虽然正是在巴黎,加缪获得树立自己文坛大家和道德完人(虽然他自己并不喜欢这一称呼)的机会;正是在巴黎,加缪被引入法国主流知识分子的空间,但二十年的巴黎生活并无法抹去加缪心头那种孤零零的流放之感。加缪在巴黎的生活始终处在流亡状态,甚至当他后来在巴黎已成为路人皆知的著名作家时,当他在巴黎已有朋友时,每次只要他去南方,去意大利、希腊、北非等充满阳光的地方旅行时,便会抱怨在首都的岁月,那里阴沉、寒冷,首都对他并不友善。在创作《流放与王国》的五十年代,加缪生活在巴黎,他不仅身体上处于远离故土的流放,而且由于战后法国的政治氛围要求作家作出更多的介入和选择,由于一九五一年加缪的《反叛者》的出版引起他与巴黎一批知识分子的论战,带来的结果包括次年底他与萨特的决裂,这些使加缪精神、思想上也处于一种流放状态。加缪的许多作品涉及到对主人公流放生活状态中内心王国的表现,而这一主题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中得到集中的阐述。  在这部小说集中,流放的主题得到不同方式的阐释。“至于标题中涉及的王国指的是我们要重新寻回的某种自由和赤裸裸的生活,以便最终得到再生,流放以它特有的方式为我们指出了通往王国的道路,唯一的条件是我们要懂得拒绝奴役和占有。”(《加缪——西西弗斯到反抗者》,第161页)限于篇幅,本文将试析小说集(共六篇)中《不贞的妻子》《沉默的人们》《来客》《生长的石头》四个故事来把握加缪小说中流放与王国的主题。  《不贞的妻子》中那个“不贞”的妻子雅尼娜,中年女子,陪伴丈夫进行一趟前往南部阿尔及利亚的生意旅行。当她身处沙漠的广阔无垠和寂静安宁之中时,她奇怪地被游牧部落的人们所吸引,望着游牧人的宿营地,雅尼娜不由得陷入沉思:她逝去的少女时代,她结婚二十五年来生活在欺骗当中的婚姻生活。雅尼娜将游牧人的王国认同为她自己的王国,一个从一开始已经许诺给她的王国。至此,她原先由习惯和单调的锁链构成的生活渐渐融化在她意识到的这巨大、辽阔的空间内:天空静止不动,光明凝固不流,生命停顿了。那个夜晚,睡在丈夫身边的雅尼娜离开她苍白、贫弱的婚姻之床,遁入夜晚,去寻找她白天里瞥见了一眼的王国。在她将身体热烈地献给自然当中,她使自己和自然力量的交合达到完美之境。“夜气如水,注满雅尼娜全身,柔情缱绻,令人不能自持。它从她的身心最深处逐渐上升,汇成涓涓细流,一直流到她轻轻呻吟的唇边。刹那间,她倒在冰凉的地上,整个天宇在她的身上展开。”(《加缪中短篇小说集》,第204页)雅尼娜的“不贞”在于她对丈夫灵魂上的背叛,是对自己生存处境的一种觉醒,但在诗意地触摸到王国之后,在短暂地忘却心如枯井的单调、苦闷生活,忘却了生与死的忧虑之后,雅尼娜又回到她的丈夫身边,再次返回流放当中。雅尼娜无疑过着双重生活——表面上处于流放状态的婚姻生活与她内心对于作自由王国主人的渴望。  《沉默的人们》是加缪想证明自己也能写一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有力尝试。而对流放与王国这一双重主题的表现恰恰将加缪与其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们区别开来。加缪以直接的、现实主义的笔调写出了工人与老板之间的经济冲突,标题中的“沉默”强调了这些工人因为自身生活处境的流放而不得不表达愤怒、无助、恐惧和焦虑的唯一方式。  表面上,《沉默的人们》是一个因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工人境遇发生改变的故事。工人们在二十天不成功的罢工之后返回上班,他们的制桶业受到船舶和罐槽车制造业的威胁,很不景气。一方面,制桶工匠千辛万苦学了一门手艺,是不能改行的;另一方面,老板眼下维持利润余地的唯一办法是削减工人工资。对加缪笔下的这一困境,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同时,加缪温情的笔调写出老板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比如,他有时候可亲地请工人们在厂里进快餐,逢年过节送酒给工人,碰上工人生病,他会送一件银器。在与工人代表谈判时,他说,“眼下我不能做的,也许生意有了起色我就能做了。如果我能做,不等你们要求,我就会做的”(《加缪中短篇小说集》第232页)。这让读者感到这根本不是一个不遗余力血腥剥削的老板。总之,工人和老板没有哪一方绝对对或绝对错。工人们被迫返回上班是因为妻子在家中愁眉苦脸,抑或他们自己也感到气馁。他们对这情形是如此的生气、无望,以致甚至不能叫喊出来表示反抗。为了给自己的态度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形成沉默的同盟反对老板要他们通力合作的请求。  这些沉默的人们所渴望的王国是爱和理解的王国,他们遭受的流放是被排斥在兄弟般友爱的世界之外。他们最终找到的与生活的完全和谐一致是在家庭亲情中,但即使是亲人之间也缺乏沟通、交流的必要手段,仍是以沉默来表达爱与关怀、理解。加缪向我们暗示,在工人们对老板女儿的生病表现出的无言关心中,他们团结起来了;在他们与大地、与大海及早晨美丽曙光的接触中,在他们对妻子和家庭的关爱中,他们至少暂时地结成一体,进入一种自然、不加修饰的生活状态当中。  《来客》,一个悲惨的误会的故事。小学教师达吕被派将一个杀了自己堂兄弟的阿拉伯人押送警察当局。达吕通过他可能的每种方式,试图给予阿拉伯人以自由。达吕给这个人食物和床,拒绝捆绑他,从而表达自己对阿拉伯人的理解和同情,当阿拉伯人夜间起床只是小解而没有逃跑时,达吕有些失望。第二天早上,达吕将他的“囚犯”带到通向不同方向的两条路交汇的地方,向他指出一条通向沙漠和自由的道路,一条通向城镇监狱和审判的道路,然后离开了他,让他自己选择。当达吕返回校舍朝回望时,他看见阿拉伯人正在通往监狱的路上慢慢走着。  作为一名教师,达吕无权将阿拉伯人从谋杀的控告中释放。然而同时,作为一个个人,他无法让自己把阿拉伯人送向牢狱和死亡。让阿拉伯人自己在两条路之间选择,达吕既没有违背他个人的道德准则,又没有侵害阿拉伯人决定自己生命方向的权利。阿拉伯人没有理解达吕的行动这一事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达吕已经做了他确信是正确的事,他忠实于人道主义的法则而不是社会当局的法则,从而在他始终认为处于流放的生活中把握住了自己内心的王国。  当教师达吕回到教室,他看到黑板上笨拙的粉笔字:你交出了我们的兄弟,你要偿还这笔债。这个威胁和对达吕愿望的彻底误解使他意识到“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广阔土地上,他是孤零零的”(《加缪中短篇小说集》,第254页)。奥布莱恩的《加缪》告诉我们,《来客》的结尾多次易稿,而这几种不同的结尾向我们证实了流放对加缪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最后完成的选择——‘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辽阔土地上’就像是一种弃绝和一种辞别。”(《加缪》,第102页)   对陷入加缪的流放与王国之悖论的人物来说,他们无法找到超越现实情境的解决方法。无论他们怎样选择,怎样行动,悖论始终存在,并没有出现解除流放状态的长远解决方法,他们最终又回到分离和孤独的生活。加缪也许在向我们暗示:只有在流放中,我们才能看见并享有王国的微弱之光。这些作品“它们描写的是那些不确定的生存领域。在这些领域里,表面上的王国变成了流放,流放则象征着通往王国的道路;在这些领域里,人处在思乡和一种总是落空的希望之间痛苦不堪”(《法国现代文学史》,第28页)。  小说集的最后一篇《生长的石头》为如上问题作出惊人的表述并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一个法国工程师,达拉斯特,离开他的本土欧洲到巴西一个小镇修一座将会造福当地人民的水坝。他到达村庄的时候正赶上一年一度的耶稣节,那尊从海上逆着河水漂来的耶稣像,那块生长的石头,让人觉得神秘、费解。通读小说后,也许,我们真的可以问,这与达拉斯特漂洋过海来到巴西,不是一种巧合甚至暗合吗?达拉斯特高大有力,几如超人;他又头顶巨石,真有一种基督担荷人类苦难的气概。但我们也许更该从达拉斯特的内心来读解这部小说。巴西当地人无疑把达拉斯特看作一个外来人,在许多方面他也是一个外来者。他来自一个文化背景与当地文明形成强烈对比的大陆,但在那儿,他从未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当地人纵舞狂欢度过圣徒乔治节那一天,达拉斯特开始和他们有了真正的接触。厨子告诉他自己在多年前发过的一个誓言,那时在海上他接近淹死的危险,于是向耶稣发誓,假如他救了他,他将用头顶着一块五十公斤重的石头参加仪式游行。达拉斯特不知为什么,答应厨子将帮助他实践诺言。这是达拉斯特第一次成功地和村民交往的尝试,但并没有立即结束他的孤立状态。圣徒乔治节那天晚上,达拉斯特亲身参与了当地人疯狂的歌舞,沉浸于猛烈敲击的鼓声、热气、烟雾和身体的气味。但他仍是一个外来者,无法在仪式中彻底忘掉自己,加入到对神灵的膜拜中,当厨子告诉他,“他们要跳个通宵,但他们不愿意你现在还在这儿”(《加缪中短篇小说集》,第309页)时,无疑是残酷地提醒达拉斯特,你是异族人。  直到神圣游行的那天,达拉斯特才和这些人建立起令人满意的情感接触。当厨子为履行誓言而头顶五十公斤重的石头游行,就要支持不住的时候,达拉斯特跳到他身边将石头顶到自己头上,走过广场中心以后,不知为什么,他突然向左边拐,离开通往教堂的那条路,迎着朝圣者们走去。达拉斯特到了厨子的茅屋,把石头扔在屋中央还冒着红光的火上,他在那儿拼命地大口呼吸,他听见他身上升起一股欢乐的暖流,这欢乐是模糊的、急切的,他说不出是什么。达拉斯特的行动无疑是宣布生命的崭新开端,通过这一行动他表明了自己和这些艰苦劳作、贫穷、困惑的人们之间兄弟般的情谊。他的行动被他们理解了,因为厨子的兄弟对他发出邀请,“坐下,跟我们在一起吧”(《加缪中短篇小说集》,第319页)。达拉斯特在这片土地上不再是一个陌生人,他征服了自己所遭受的分离和孤独,找到了自己在这片土地的位置,找到了生命的位置,终于结束了流放状态,进入人与人之间充满爱与理解的王国世界。  不论流放对于加缪来说有多少种含义,也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流放是真实的、实在的,而王国往往是可望、可感却不可即的一个虚幻。此处又回到了论文开头所说的:流放以它特有的方式为我们指出了通往王国的道路,唯一的条件是我们要懂得拒绝奴役和占有。加缪心中的王国始终是人与世界和谐一致,人与人之间满怀爱与理解的兄弟般情谊这样一个境界。与贯穿加缪创作的寻找对于荒诞的超越和反抗这一主题相联系,我们不难发现,在加缪要求现世的人都情同手足这种号召中,深刻蕴涵着他的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立场,人与人之间满怀爱、理解与手足情谊这幅人类大和睦景象是加缪美好的愿望。  (责任编辑:水 涓)

精彩短评 (总计81条)

  •     对于加缪的文字,是一种拓展视野的阅读。
  •     有些意识流啊
  •     整个是他的自言自语,小说还能这样写,越来越喜欢加缪的文字。“用无耻本身无耻地否定自己的无耻”
  •     【可改编短片
  •     很奇怪的文体——对着一个不知名的人的倾诉与独白——加缪或许也发现了人所谓的”交流“其实是没有目的也没有中心的,所以用这样的叙述方式,将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到了一起,初看觉得突兀再品味觉得深刻。还有奇怪的身份——“法官-忏悔者”——在这样的身份中,加缪将人人都在进行着“末日审判”,无辜早已死去这一事实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还有各种意象:大猩猩,跳河的少女,笑声,在橱柜中的画……从《局外人》的莫尔索到克拉芒斯,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而善与恶进一步的被混淆,荒谬的人觉醒了,而他要干什么?反抗还是忏悔还是利用?——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至于《流放与王国》,更偏于意识流,每个平静故事的表面下都是黑暗与湍流,不变的仍是深藏在绝望中的希望与爱。
  •     更喜欢流放与王国的短篇小说
  •     堕落真是越读越喜欢,短篇里则最喜欢约拿。
  •     不贞的妻子、约拿
  •     我对加缪真的是一开始怎么都读不下去然而一旦读下去了进入了他笔下的世界就觉得卧槽这人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啊好想哭【。
  •     道行不够,读得累
  •     每次读加缪都在灵魂上震惊
  •     郭宏安翻译的,很好的译本。对于加缪,不用说什么了吧?
  •     加缪的书比我想象中易读很多。他的行文之中有一种随意,但在段落结束的罅隙却能用寥寥几笔点明深意,功力深厚。另外,这本书的翻译也非常到位。
  •     晦涩
  •     跟译文的加缪比较着看
  •     流放与王国是短篇小说集,虽然收录的故事所述内容差异很大,但颇有力量。与加缪的论述类作品比,我更喜欢他的小说
  •     加缪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买来文集收藏
  •     堕落是一个具有独特气质的道德自省故事
  •     一系列共三本,堕落.流放与王国 这本褶皱好多啊,发货的时候怎么都不检查呢?像被水浸了一样,还有那么硬的封面也被压坏了..以后怕是不敢在当当上买书了..退货又费钱费时间..好水的质量...
  •     初二
  •     加缪赤裸裸地揭开生命的真相,看得很过瘾
  •     《堕落》毫无疑问得5星,充满戏剧性和哲学味!有点联想到茨威格,人物心理曲折细腻,看似乖张怪异,但实则合情合理。其他小说看得没有非常确凿,仅凭感觉,4.3星左右的样子。
  •     但看过加缪的局外人,想来别的也应该还不错
  •      我更爱异乡人
  •     经典重现,加缪的作品总是让人陷入一种深沉的自我反思与灵魂拷问
  •     还没看,应该不错,作者的其他书大多看了,很喜欢
  •     场景描述好朴实,有质感
  •     不贞的妻子
  •     加缪大多的作品是我在晃晃荡荡的公交车上读完的,夹在人群中我似乎更容易进入加缪的磁场里。
  •     每一篇的主题都围绕堕落流放与王国展开。不管身处何地,心灵终归是流放的状态,终日劳顿的芸芸众生需要暂时抽离现实去寻找自己的王国。现实,是羞耻和愤怒。王国,却是流放与孤独。喜欢这个书名传达的意象,继续啃加缪的下一本书!!
  •     加缪的书,不用说了,喜欢得不行,买了
  •     看南方周末介绍的,很有分量的书
  •     很不错 值得购买 值得阅读
  •     不贞的妻子一度令人心碎
  •     加缪,要好好读读了。
  •     译文尚可
  •     加缪的另外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很难懂,但直刺人心。后半本流放与王国没太读懂,不作评价
  •     看南方周末书评购买
  •     (论文还没写)急匆匆读完它,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而是这个译本问题太多读着难受。我法语又尚不通畅。请问有更好的译本吗?或者单是La Chute的译本也行?
  •     堕落里“我”的独白从生活里的法官讲到了对自己的忏悔,转而有认为这些通病人人有之,继而成为审判别人的法官。 流放与王国的短篇里每个细想都能明白什么是所欲追求的“王国”,什么又是“流放”的无奈与妥协 配合着书评,看得更明白
  •     我男神果然帅出天际
  •     《堕落》直到看了一篇书评才看懂这本书要从基督教原罪的角度理解才可以。流放与王国里面的短篇不错,工作中的画家这篇挺有意思的。
  •     很有手感
  •     不错,值得购买!赞
  •     深刻的暴露自我
  •     《流放与王国》不能全看懂,会再重看,惊异于作者建构的并不存在而又真实的世界
  •     “我为高人一等的道德感而洋洋自得,我为觉得自己谦逊有礼而沾沾自喜,我为自己的两面性而愧疚不安……”——又名《自传》
  •     加缪的讽刺与自剖。
  •     实在难以描述
  •     好书,收藏用。版本也不错。
  •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     一本自我意识过剩的书。没有强大的自我认知,尽量避免进入加缪这类疯狂之人的头脑风暴。他在不断地对着你咆哮“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因此去自杀,只能说明你认为人生应该有意义。让我们在无意义的生活里沉沦堕落吧。”
  •     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荐!
  •     可惜这个没有外面的塑料包装袋
  •     很喜欢这本书,包装很好,赞一个
  •     关于堕落,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堕落,但并未深刻意识到它的存在;一种是思想得越多,期许越美好,反思后意识到集体的堕落,而自己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阻止。。因此,要么流放,要么建立自己的王国。。。

    懒惰,使自己尚未完整读完本书。。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细想其中,倒是如晨钟暮鼓。
  •     压抑,只有压抑,什么都没能看懂
  •     加缪就是加缪,简短高寒的文章,却蕴含着热烈的情感
  •     大概是高中大学时候,喜欢过一阵子加缪,出于惯性买来这本。萨特说堕落是加缪最美又是最难被理解的作品。大概吧,有些看不下去T_T 小短篇颇耐回味,《不贞的妻子》与《来客》印象较深。
  •     文章最后往往有些出乎意料。
  •     最喜欢的一篇是《流放与王国》里的《不贞的妻子》。
  •     非常不错的加缪,很好
  •     阅读加缪,总能从他的文本中读出荒谬、悖论和纠结的世界……
  •     《不忠的妻子》对细节的描写与爱伦.坡对漫长时间的压缩操作带给人的感觉惊人的相似(*)《叛教者》营造了一幅超现实的图景,而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沉默的人们》讲述的是对易逝时间的困惑与存在的无奈。《来客》强调了人拥有决定自己的自由的权利,最终人还是孤零零的。自由真的可能吗?如果可能,又令人感到快乐吗?《约拿》指出了人的社会性,可一个自由的、大写的人应与这种认知进行反抗。《生长的石头》中的祭祀与原始的宗教仪式太有画面感了。
  •     喜欢,这套书
  •     经典书籍收藏用
  •     他的小说在我看来是最好的了
  •     巴爾扎克說,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滌。
  •     三本书,第一册的数字是希腊的,像字母I,后面两册的字母是阿拉伯数字,不知是怎么回事?
  •     重读。我以前是有多傻逼才在那儿吐槽加缪啊。在我心中,他是少数几个可用伟大来形容的严肃作家。
  •     忘不了《不贞的妻子》结尾“亲爱的 没什么”
  •     本书是加缪中篇小说《堕落》和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的合集。跟他的长篇小说《鼠疫》和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神话》相比,加缪的短篇小说虽文笔仍然诗意优美,但在思想性和格局上则远为逊之。本书最精彩的还是中篇小说《堕落》,堪称是《局外人》的姊妹篇,整篇小说仿佛就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的宣言书,值得细细品读。
  •     马塞尔动了动,像是为了离她远一点。不,他不爱她,他只是害怕除她以外的别的东西罢了。一些男人喊:”爱我吧!“另一些则喊:”别爱我吧!“ 但是,某种最坏、最卑劣的人说:”别爱我,但要忠于我!“
  •     真的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薄薄一本书读了很久,也记了很多读书笔记。
  •     其他文集缺货了,只好买这个
  •     比起文学家的文字我更喜欢哲学家的文字
  •     读完堕落,感觉比鼠疫要好。
  •     书很好,送货速度一般,正在读
  •     短篇小说译得好一些了。
  •     您注意到唯有死亡才能唤醒我们的感情吗?嘴里塞满黄土,尊敬自然来了。您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死人更宽宏大量吗?对他们没有义务,他们让我们自由。放荡不是狂热行为,而是一次长眠。亲爱的朋友,殉道者应当在被遗忘、被取笑或被利用之间进行选择。至于被理解,绝不可能。我越是认罪,我越是有权审判你们。两副面孔,是个可爱的贾努斯。
  •     《流放与王国》篇篇精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