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桃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6
ISBN:9787020038305
作者:张者
页数:355页

章节摘录

  雷文想骂,你这研究的是什么狗屁法律,忍了忍没有吭声。雷文觉得老孟无法理喻,买一个破电视机搞出了这么多说法,真他妈的是傻博士,书呆子。雷文想那失主怎么会找到我们呢,即使找到我们又怎么证明这电视就是他丢的呢,同样牌子的电视有的是。不过雷文觉得这些说服力都不强,如果在理论上说服不了老孟,在具体事件上叫劲没有意义。  无论孟博士还是雷博士都认为,要消灭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消灭他的理论;要消灭一个人的思想,就要消灭他的肉体。肉体不存在了他就没办法和你论争了。两人在同一宿舍经常性地论争,有时候连饭都吃不好,为此,他们便痛苦地总结出了这套结束论争的方式。  其实,老孟的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关于第三者是否构成不当得利,在法律上也还没有一个定论,争论还在继续。不过,雷文是经济学博士,法律不是他强项,在一些法律问题上研究的就没有老孟那般透彻了。最后,雷文只有依了老孟,雷文痛苦地认为在自己和老孟的论争史上这是最黑暗的一天。为此雷文后来对那台旧电视一直没有好感。  卖牡丹电视机的是一个老太太,也许她听到了老孟向那卖长虹的要发票,便把发票从怀里掏出来,在风中抖着。说:“我有发票,原价二千五百元,现价二百五十元,一折优惠。你回去还可以报销。,”老太太以为老孟为了报销才要发票的。  雷文一听极为生气,刚才老太太还开价二百元,转眼要二百五十元了。雷文坚决不干,不买了。老太太见状连忙说:“二百元就二百元吧,我这是跳楼价,就算我吃点亏吧。”老太太开始哕嗦,“卖给你们我放心,一看就知道你们是知识分子,爱惜东西。  ……

内容概要

张者,本名张波,1967年出生,祖籍河南。在新疆生活过,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律学硕士学位。曾任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现为《南方周末》驻京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签约作家。有中篇小说“老家系列”、“西部系列”、“校园系列”等二十余部,计有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另有经济学家访谈录、法学家访谈录、文化名宿访谈录一百多万字。

书籍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

编辑推荐

  杨绛先生说:钱先生写了一部《围城》,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生活状态,我写了一部《洗澡》,反映五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生活状态。对于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替期间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我了解不多,看了张者的小说,我很惊奇……  某名牌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博导、博士生、硕士生,在受人敬仰、环境良好、前程似锦的学院里研究学问,切磋理论,但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做学问与办公司并行,教学与揽生意打官司同步;法律的代言人却又最懂得钻法律的空子……金钱、宝马、美色织成校园里新的繁荣;机谋、冒险、背叛、欲望、信誉等现代主题,构成作品凝重的色彩。

作者简介

《桃李》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某名牌大学法律系的教授、研究生的情感生活、社会实践为主线,勾勒了在现代高度物质化、商品化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作者以“我”的角度叙述了出身讨饭人家的主人公邵景文教授功成名就后为金钱美色所动,在打赢一场场官司的过程中逐渐堕入没落,最终家破人亡的人生传奇,同时小说穿插了“我”的师兄弟、师姐妹复杂的爱情纠葛,欲望支配下的性爱经历,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凡人形象。

图书封面


 桃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看《桃李》是因为据说这是一部反映法学院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书,就想贴近一下现实生活。哪曾想整个一胡编滥造。大的框架还靠谱,研究生导师做律师一个官司赚百万,研究生一面傍导师扒钱一面游戏爱情,夹杂着社会上的酒色财气,拿钱办事,歌厅小姐,坑蒙拐骗,婚外情,出国热。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大概也就是这样。但是小说也和这个社会一样泥沙俱下。什么都有,但都捋不清楚,随着粗糙至极的语言不停翻搅。为了保住大框架,所有的细节都可疑或者可恶。这就是说,张者经历了很多很多,但是这不是一个报告文学。或者说,所有这些其实是我曾经预测过的状况,现在这些状况具体化,并且比我可以想象的更加恶心。我想,实际上我是被这个社会恶心坏了。贴近现实并不那么好玩。很多活生生的人嘴里说的话手上办的事,就是在胡编滥造。这本书还被称为现代版围城,因为主要讲的是当代知识分子。于是我又想把《围城》重看一遍,连带着,现在正在看的《小世界》讲的是英国知识分子,又可称为西方版围城。得,三个小说完全可以做一个专题了。我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真实与否,而是粗枝大叶不知节制。语言的饱满与精致对于小说而言更加重要。
  •     今天终于把张者的《桃李》看完了。这个拖了那么久、断断续续才读完的故事,结局让人那么遗憾,几乎看不到一点有意义的光明之处。故事讲的是发生在中国北方一所大学里的事,和其他一般介绍大学校园生活的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主要围绕的是发生在当代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身上的故事。先不说故事涉及的高校和专业,单说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和情节,虽然不一定发生在你我身边,但却透露出一种可能和可悲,让人觉得作者在调侃中把一些现实和推理揉合到了一起,也许为了警醒世人即便是在这样高学历、看似有着或即将有着美好前途的人身上,悲剧还是常常发生的。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导师邵景文死在了情人的床上,被人用钝器所杀,死时身上被用小刀刺了108刀,并在每个刀口中都种下了一枚珍珠。邵的女弟子柳条师姐因为自责诅咒了导师的情人致其遇车祸重伤毁容,从一个百无禁忌的可爱女孩变成了一位沉默寡言的老大姐;另一女弟子甄珠师妹在男友雷文死后也由一个性格爽朗的人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25岁的年轻博士雷文在睡梦中惨死于自己的师哥,一位38岁的老博士之手。邵所带的四个硕士研究生,一个去了南方,一个继续读博,一个留校,一个交流出国留在了美国。除了这几个主线人物,还有几个相关人物的结局也很惨淡,这包括邵景文的妻子、情人以及他的几个硕士生的女朋友们,连这些女朋友的家人和同学都牵扯了进去,比如说交流出国的师弟李雨的女朋友蓝娜,她为挣钱出国找自己的男朋友而在舞厅跳脱衣舞并被人强奸,她的父亲蓝老教授颜面尽失,而她曾经的女同学刘唱被公安局遣送原籍,在遣送原籍之前先被弄到沙河筛了几个月的沙子,在筛沙子期间被流氓多次欺负。当她从原籍回来,再一次出现在校园四周时,基本上成了一个废人,整天背着一个马桶包,在各个酒吧的门前徘徊。读完这本书,带着有些暗淡忧伤的情绪,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些警醒,于雾气弥漫中加深了对人性和社会的一些理解。所谓的象牙塔,在人们眼里带有一些神圣的光环,多少学生和家长拼尽了全力想要进到这里来。而里面的人呢?于性格迥异中也有着千奇百怪的人生态度,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或苦苦钻研,或浑浑噩噩度日。在这座塔的所谓高层之处,那些硕士、博士研究生们更不可能跨出这个圈子,他们一边为导师做事,一边为自己打算,一边观察羡慕别人的生活,一边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新”时代人们的“新”生活。应该说,这本书里所涉及的人物的悲剧命运,一方面在于其自身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摆脱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浸染。从导师邵景文来说,他学术上的造诣最初来源于为父报仇的赌气,其后便成了他的谋生手段和生财工具。在和不法商人宋总结识后,他逐渐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和博导变为包养情人的市侩之徒,最后闹得妻离命丧。他的学生们看似学有所成,在求学的路上却历经坎坷,险些走上邪路。不说死去的两个博士和两个女弟子,单说四个硕士生:大弟子王莞毕业后去了南方,他在求学期间险些被人利用替考;三弟子张岩最后留校,但曾因为嫖娼进过拘留所;四弟子李雨因为与蓝教授的女儿在学校生活过于放浪,被院方交流出国;惟有二弟子,也就是“我”,作者未加渲染,让其作为旁观者来讲述这许多人的形形色色。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似乎渗透出一种对女性的贬抑,表现在几个主要人物在感情问题上的处理和对其女友们的描写。作者似乎在写实,却将对女性的描写集中在几个极端现象上,比如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用肉体交换金钱和一纸证书。也许因为书中的几个主线人物均为男性,所以作为他们陪衬的女人们也不得不以情人、妓女、骗子、舞女等形象出现。公平一点讲,如果不是为了突出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这样安置女性角色的命运未免有失公允,好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读者还没看清这一船人面貌如何,她们已经被掀下水去。书读完了,有点悲哀。这本书好像在告诉我们,象牙塔即便是一座真正的塔,也关不住人心,关不住社会的气息,一不小心,神圣的求学之路就成了一出悲剧。http://blog.sina.com.cn/shilili
  •     1. 真实的高校故事,没有《桃李》那么刺激,但要有趣的多;2. 部分人物脸谱化;3. 叙述角度问题:“我”是谁?4. 卖弄,破坏了节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桃李,简单翻翻,高校搞笑老板创收
  •     這部應該是高中的時候讀的了。
  •     高校爱情故事,尤以三师弟为典型。
  •     据说是北大法学院的真实写照 当年刚看完的时候据说都准备拍成电视剧了……
  •     大一时借的第一本书
  •     很不错...可惜家里那本不见了...
  •     竟然是老爸的同学写的...
  •     高中时候读过最好的小说。
  •     小时候看过的 当时觉得 大学校园真可怕
  •     这个书我是在沈阳的时候读过的,很好
  •     完全不会叙事。
  •     大学时读的,知识分子小说,还算好,不过现在我肯定不读这类书了……
  •     小说的结局倒是出乎我的意料,邵先生被杀的设定告诉我们:女人是万万不可逼急的生物。男人总想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但无论红旗还是彩旗,能够认知得当的并不多。所以该离的还是离了,该滚的还是滚了。邵先生的死,也是死有余辜。这人啊,不能太贪心,既想妻子贤惠体贴又想小三貌美撑场面。里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文学已经被边缘化了。这是张者2002年写下的作品,时至今日看来,更觉得他说得对极了。其实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前些天看到他的“大学三部曲”座谈会的报道,既然不能一鸣惊人,就要笔耕不辍啊,不然谁会突然间翻出10多年前的一部非获奖类小说来看呢。
  •     文字真是。。。看完只能说,现实真是烂得可以。我似乎不曾在那个世界生活过。
  •     故事似乎是有原型的,但如果用过于苛刻的现实主义眼光去要求这本小说,评价不会很高。但书中写出了新世纪头几年校园里那种浪漫与欲望交织的味道,而且写得很好看。有80年代上大学的资深北大人称,能看出作者本科应该不是北大,否则不会忍心这么写母校。窃以为这是拿80年代之心度新世纪之腹。现在有多少学生对母校有那么深沉的爱呢?学校和学生之间,老师与弟子之间,更多是一种相互利用,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的关系。把母校想成自己心上的一块肉,那就输了。80年代那种校园生活确实有过,可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神话。就像小说所写的一样,初识也许美妙浪漫,结局却是赤裸裸的残酷。
  •     2010年6月,就是以北大法学院某些轶事为原型的,值得一看:
  •     唱歌的艺术
  •     有意思!
  •     “描述”了社会高校部分现实而已
  •     什么样来,什么样走,不要以为大学会带给你什么,它只是人生的一站
  •     法律人写法律人
  •     初中年华,第一个星期的早餐钱积攒下来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     作者的文风颇有点意识流,想到哪说哪,各故事时间点混乱(当然并非贬义),有些描述挺搞笑,也很贴近我的生活。高学历的人能力是有,但想法也怪,容易走极端。文中的“我”谁的故事都说了,唯独没有提自己的,只是一个事件的亲历者吧。前面剧情虽然略有些波澜,但大都属小打小闹,结果后面法学博士突然就杀了舍友经济学博士,一直到最后大家的老板被人谋杀在公寓,剧情堪称急转直下。可见有些人可以当朋友、当偶像,却不能走近。
  •     呵呵,这本书……高一二的女生们都不陌生吧,值得纪念的时光,在那样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的图书馆又那么小气的情况下\(^o^)/~,竟然保持了如此大的热情,珍珠埋在肉里,呃——
  •     书中的故事和词语稍显重复啰嗦,显得作者功力不够
  •     很好的一部小说,语言生动,风格鲜明,滔滔不绝又不拖沓,故事也非常精彩。
  •     一夜看完,淡淡的失落和痛感
  •     镶金的象牙塔,沉沦的知识分子……
  •     挺好的。。。直接打死一票子混日子的中国学生
  •     我实在不记得内容了,,,
  •     哎。。有些 地方还有点相似呢
  •     叙事一般,人物性格也不分明,内容读来杂乱,不对胃口。
  •     有让人一口气读完的能力
  •     志平推荐,一般
  •     大学读的时候感觉是这种文笔也能火?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是纪实报告文学
  •     大学原来是可以这样上的
  •     大学老师说过一句特有哲理的话,越是一群学历高的人混在一块哼哼唧唧越下不出好蛋来
  •     有的地方写的过于极端 但总的来说是一部难得的现实题材作品
  •     大一还是大二时读过,不好玩,好像是北大法学院的。也不喜欢这个人,如果有相有心生一说。
  •     写师徒
  •     高三时读的,觉得非常好。
  •     法学院的故事。
  •     写得比较糙
  •     小说联播
  •     以法学院为背景的小说
  •     我认为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借鉴这本书
  •     比《围城》是大大的不如啦,但比《万物生长》好看一点咯。
  •     当北大段子看吧
  •     好玩得很~不过写作实在一般
  •     太恶心了 老讲阴暗面 没法过日子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