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上的惨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63360017
作者:[美]阿瑟·伯格
页数:196页

章节摘录

  书摘“我在问你睡眠够不够。”她重复道。“噢……噢,是的,谢谢你。”那一刻,不知为什么,他有些沮丧。她紧靠着他,他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水味。她俯身下去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说道:“我知道你是一个十足龌龊的老头!”然后,她大笑起来,在他的脸上拧了一把。坐在他右侧的是丽莎·舒伯·古克,她正与某个观众席里的人闲聊着。她用德语跟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说着话,这位男子的胸卡表明他是德国某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她说了些什么话,令他笑出声来。她脸色苍白,看上去很虚弱,还轻微地咳嗽着。他注意到她的眼镜上有个小小的助听器。那是才有的——他以前从未看到她用助听器。她个子矮小,憔悴,灰白的头发朝后紧梳着。她戴着长长的银耳环,还挂着一条看起来好像来自新墨西哥的一个印第安部落的项链。“也许,她正在侮辱美国人呢,”以利亚想,“还有以色列人。一个十足的母狗。”他看着所有坐在那张桌子后面的人。“嗯,”他想,“事实上,如果你细想一下,跟我坐在一起的多数同行都互不相容。实际上,他们可能互相憎恨。他们还极为自负,因为写了某部被过多赞扬的书或建立了某种愚蠢的理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好几年,或许是几十年都没有做出值得谈论的事了。”“丽莎讨厌米哈伊拉,是因为米哈伊拉令人倾倒,非常讨人喜欢,米哈伊拉讨厌丽莎,是因为后者使她失去了在哈佛谋得一个报酬可观的职位的机会。当时,丽莎是评委之一,她就米哈伊拉的研究工作写了一份有害的评议书。不过,与丽莎对西缪尔的评价相比,她对米哈伊拉的评价算不了什么。丽莎极度厌恶西缪尔。对此,我感到纳闷,这是为什么呢?或许,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一段浪漫史,他抛弃了她?或许,她憎恨他的傲慢?或许,她讨厌法国男人?或许,这与他和二处①的关系有关,倘若有关他的谣传确实的话?他俩之间一定发生过什么事。鉴于我对西缪尔最近出版的那部书的消极评价,我们也更互相嫉恨。近年来,他变得极为愤怒、刻薄,怨天尤人。他可能意识到他正在走下坡路。我纳闷他的脑子是否在正常运作。”“对不起,打扰你们相会了,”丽莎刻薄地说道,拍了拍以利亚的肩膀,“我有点不舒服,需要回房间服药。所以,请你们开始好了,不用等我。我5分钟或10分钟后回来。”

内容概要

阿瑟•伯格(1933- ),旧金山大学广播与电子传播艺术教授,一个机智而风趣的老头儿。他涉猎广泛,文学和哲学是他学生时代的主修专业,媒体传播学又是他执教的学科。身在学院,他身上却没有被丝毫学院气,他主张以轻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学科领域,激发他们的兴趣,他更主张学术的自律和尊严,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对学术界的荒谬、腐败的辛辣揭露和嘲讽。或许,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也发生在中国。“谋杀”,是他的作品的主题。而谋杀可能是一个喜剧,谋杀之后的解剖更是令人痛快淋漓。学术,也许正在经历这样一次谋杀……
他的作品,已有德语、瑞典语、意大利语、韩语、印度尼西亚语译本,中文译本正在陆续出版。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人物表第一章 以利亚·阿什杜德-斯法德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故事”。第二章 福音汉堡第三章 “我是所罗门·亨特深长。”那个穿布鲁克斯史弟牌子花呢及服的人说道。第四章 “告诉我,哈德雷-拉瑟特教授,”亨特问道,“你想起什么什么……”第五章 米哈伊拉·布洛特尼克-基乌·沃洛西诺娃像是受到惊吓第七章 “我能为什么你做什么呢?”丽莎·舒伯·古克问道……第八章 “西缪尔的房间惊人的整洁,”……第九章 “我们一向忙极了。”多米尼克·维默尔说……第十章 “昨晚以后再没有人见过古克教授”……第十一章 “她不在房间里,”威姆斯说……第十二章 “这里什么也没有,”威姆斯说……第十三章 以利亚·阿什杜德-斯法德的脑子急速地转动着。第十四章 就在威姆斯和亨特从电梯里出来时……讨论题术语汇编关于作者

编辑推荐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的作者继续谋杀——又出新书啦!本书是阿瑟·阿萨·伯格最近一部滑稽凶杀推理小说,这是一部集推理、理论和讽刺于一体的作品。小说描述了五位大众传播理论教授,以特邀演讲者的身份,出席一个关于大众传播的专题研讨会。就在让-乔治·西缪尔教授结束其精彩的演讲之时,悲剧发生了,他被人从后背用刀捅死了。悲剧从此开始,五位教授在阐释了各自的传播理论之后,一个接一个神秘地走向死亡。凶杀案的谜底终于揭开……小说从头到尾颇具悬念,情节扑朔迷离,扣人心弦。更巧妙的是作者通过五个杀人嫌疑犯的叙述从五个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关于大众传播的各种不同理论,符号学、传播过程、传播中的对话因素、重大传媒事件的用途与满足到沉默螺旋理论等。

作者简介

五位大众传播理论教授,以特邀演讲者的身份,出席一个关于大众传播的专题研讨会。就在让-乔治•西缪尔教授结束其精彩的演讲之时,悲剧发生了,他被人从后背用刀捅死了。悲剧从此开始,五位教授在阐释了各自的传播理论之后,一个接一个神秘地走向死亡。所罗门•亨特探长和搭档托尔考特•威姆斯中士对这一桩奇案展开了艰苦的侦察和审讯……大众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概貌不知不觉展现在读者眼前。
学术界的种种腐败和荒谬,也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暴露无遗:学术会议的哗众取宠、学术出版物的苟且草率、学者的同行嫉妒和争名夺利……笼罩在学术权威身上的神圣光环被无情地剥去。

图书封面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A被B杀,B被C杀,C被D杀,D被E杀,E又被A杀,这只是一个怪诞的杀人之圈,文中穿插的传播学理论的确让人很不爽,经常打断情节,且没有组织性,这是一大败笔。当然作为消遣,这书还是可以的,毕竟它还是具备成为推理小说的条件。
  •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是一部关于大众传播理论的专业小说。这类介于通俗与专业之间的小说书,我以前看过软件工程方面的《最后期限》和经济学方面的《边际谋杀》。但是,这本《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在故事叙述上明显不如《最》和《边》,所谓的专业理论也只是粗糙地堆砌引用,给人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翻译质量一般。原书的名称《Mass Comm Murders: Five Media Theorists Self-Destruct》,窃以为翻成《大众传播谋杀案:五个媒介大师的自毁》会更贴切。我看见豆瓣上有人在骂这本书的翻译,还揪出了北师大的硕导教授蒋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学术会议上的惨案》通过一桩奇怪的连环命案,试图影射学术界的学者间相互倾轧、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阴暗面。这种情况,似乎在中国的学术界尤为甚。其实,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大肆普及的今天,人类的知识结构正在前所未有地扁平化。传统中所谓的学术界,正在日渐变成一个狭小的、虚伪的、扭曲的闭塞圈子。所以韩寒才会发出“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X”的感言。我曾经在GTalk上训斥过一个不懂事的学妹。我说她不应该来我这里面试工作,而应该选择留校或继续考研,因为她浮躁虚荣的气质尤其适合中国的学术界。而我的许多同学也在上研的过程中遇到了无能且人品差的导师,备受欺凌,苦不堪言。这年头,似乎学者的能力与人品呈正比,越是能力平庸的学术混混,其人品越是虚伪和糟糕。又说远了。建议所谓学术界的各位有能及无能之辈,应该好好读一下此书。
  •     美国学者阿瑟伯格的一系列所谓“学术荒诞小说”,构造了一种别样的理论阐述模式。当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它是小说,然而它却是以小说为载体,重在阐释相关理论。把枯燥严肃的叙述理论以生动形象的小说语言阐述出来,别开生面,我觉得这才是阿瑟伯格教授最为成功之处。系列作品一共四册:《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大众传播理论另类读本》、《哈姆雷特谋杀案—文学批评理论另类读本》和《涂尔干死了—社会学理论另类读本》。《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几年前出版过,据说早就已经售罄,《涂尔干死了》据说还没有出中文版,所以我只读到了《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和《哈姆雷特谋杀案》两本。由于文学批评和大众传播理论以前也都有所了解,书中相关理论化的内容读起来倒也不难,所以主要精力都用在关注其叙述方式上了。这种文学化理论阐释的手法,在他手里运用自如;更重要的,还有他在叙述过程中所穿插的他自己对于各种理论学说揶揄的嘲讽,揭露了学术界的腐败与黑暗,以及借他人之口批判了美国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其实,仅仅借文学手法阐述理论这种方式并非独创,很早之前《苏菲的世界》已经使用,运用文学表现来阐述哲学,成为一本哲学入门的经典读物。作为纯粹的侦探小说,它也并不优秀,科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胜之甚多。作为学术著作,它更加不值一提,因为实在是没有很大学术价值。然而,阿瑟伯格著作之可贵,在于他运用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将侦探小说的模式、学术理论的内容、政论家的思辨与幽默综合到了一起,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地。国人的论著总是习惯于严肃的理论分析,教条而刻板;西方的学术往往能够运用较为生动的方式来表达。此前很痴迷于福柯著述的笔调,如《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很喜欢那种细处着笔,委婉道来的言语,如小说一般进行理论阐述。阿瑟伯格则更是这样,把学术理论汇编写得如此生动。还有,书中穿插那些作者杜撰的理论片断,很值得一看。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豆瓣上的评价还是很中肯哒不过看这本书确实有不伦不类的地方,介绍理论和推理断案衔接的生硬的不能,案子本身的设置也很普通寻常,不过吧价值不在前面叙事而在最后的附录部分比如给的讨论题就还不错嘛术语介绍就有点无聊了,倒是推荐书目。。敢不敢全部翻译成中文啊魂淡。。
  •     我感觉我得了阅读障碍症
  •     非常烂,翻译也烂~
  •     传播学里最好的小说范本,小说里最好的传播学框架。结局太过荒诞,中间长段的学术铺排,传统文字游戏的讽刺容易让人走神。总的来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恶趣味
  •     一向对推理小说不太感冒,但冲着传播学理论+连环凶杀的结合买下了这本书。很薄的一本书,大概一、两个小时即可解决。首先还是赞一下作者居然能把大众传播理论和推理小说结合到了一起,但这种混搭多少显得有些生硬而显得奇怪,就其案件情节来看,也流于泛泛,更多的是传播理论的介绍,而非推理的过程。另外,小说的翻译水平也欠佳,译者应该不是传播专业人士,很多专业术语都翻得非常奇怪。当然,作为一本消遣读物来随便翻翻看看,也还是不错的。
  •     既不学术也不休闲。
  •     着实荒诞
  •     8年前的书,推理部分可以无视……正文仅有150页,附有“讨论题”和《术语汇编》,非常适合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参考书,可惜没有参考答案……
  •     这本还不错~鉴于一种教科书的尝试
  •     讽刺的笔调不错,让人想起戴维洛奇...但是这推理...也太无聊了吧
  •     当传播学教材来看还可以接受
  •     这本确乎有三星了,比[哈姆雷特谋杀案]写得用心一些,那个参考书目尤其有趣。
  •     对传播学理论介绍的还行,不过翻译的实在是让人蛋疼。在伟大的“拉叙欧盟”之前还有“《克哈什斯》词典”译者真的是学英美文学的嘛。
  •     真是不同的人读同样的东西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啊...
  •     翻译确实不好。但挺真实。
  •     翻译不给力,译注不到位。
  •     算是大概了解了一下传播学 主要是专业的书看不进去 这本算放下心态入下门
  •     阅读不轻松,看不下去~看了豆瓣的评介,难道有翻译原因?
  •     ……本来以为是一个通俗读本,后来发现,是……乱弹
  •     完全失败的推理小说,较为成功的理论普及版本
  •     传播学入门读物~
  •     看这部书的书名《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大众传播理论另类读本》,你会觉得认为它是一部学术理论著作吗?不是的,一部荒诞现实主义小说,随着情节展开,展现了这样的世界:学术会议的哗众取宠、学术出版物的苟且草率、学者的同行嫉妒和争名夺利...最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概貌不知不觉展现在读者眼前。在中国当代小说中,或许只有阎连科的《风雅颂》可以与之媲美。
  •     四不像
  •     购自北京万圣
  •     无聊的一本“学术荒诞小说”。。
  •     学术理论和谋杀案结合只是个噱头吧 何况能把BurgerKing汉堡王译成伯格金也可以想象把那些枯燥无味的传播学理论弄成什么样了 单看谋杀本身又太单薄了
  •     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对话冗长枯燥。
  •     作为推理小说,实在没什么看头和深度.倒是可以把它作为大众传媒的复习休闲读物.
  •     比讲文学理论那本好多了……
  •     温故而知新,好久没看传播学了。故事就一般啦,抹不去教科书的味道
  •     戏仿
  •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看。
  •     2006-27
  •     很学术会议,不怎么惨案~
  •     另类教科书,不过翻译翻译的很粗糙,就心理学的很多词汇翻译都不够精准,所以理论部分啃了好久才知道它说的是这回事。所以,阅读这个书可能还需要对大众传播的理论有些基础的了解。
  •     一般通识性读物,写的融合真的不太好
  •     寓教于乐吧
  •     颇像同学几个在下课门口的大吵大闹......
  •     越写越烂
  •     译者实在是糟糕得可怕。
  •     最喜欢看他们全部死光光的感觉了
  •     侦探小说咩~
  •     大概了解了一点大众传播学的知识,看书的目的达到了。喜欢作者寓教于乐的想法。看这本书的介绍我就知道推理成分肯定不高,目的还是灌输知识,所以不吐槽推理部分。作者在中间还吐槽自己的书和自己的学术圈子,书后的参考书目,还包括了那些虚构的书目,挺幽默的一个老头。
  •     构想还好。
  •     作为学术著作缺少严谨 作为侦探小说情节又实在弱爆了 不过这种书写方式还是很大胆的尝试~
  •     就是一本传播理论的科普读本。翻译太可怕,什么“伯格金”的往外乱蹦。另外推理部分总让我想起杀手。
  •     翻译那个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