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格街谋杀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摩格街谋杀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532737284
作者:(美)埃德加・爱伦・坡
页数:428页

章节摘录

书摘我对朋友莫蕾拉怀有一种深沉而又最特殊的好感。许多年前,我偶然进入她的生活,初邂逅时,我的灵魂就燃起了以往从未知晓的火焰;但是这火焰并非源自爱欲,那苦涩而折磨我精神的是一种日趋确定的感觉,即我无法说清楚那些非凡的意义或是辨明它们模糊的强度。但是我们相遇了,命运用婚姻将我们缔结,我却从没提及激情,也未思索过爱情。然而,她立刻远离社交,一身专注于我,这使我感到十分快乐,令人惊讶的幸福,使人魂牵梦萦的喜悦。    莫蕾拉学识渊博。正如我所期望的,她的才华不同凡响——她的智慧宽广无垠。我感觉到这一点,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就成了她的学徒。然而我很快就发现,也许由于她在普雷斯堡大学受过教育,她在我眼前摆放了一些神秘主义作品,这些作品常被人看成早期日耳曼文学的糟粕。不知为何,这些作品却是她喜爱并时常研究的——渐渐地,我也喜欢上了它们,这应该归功于习惯和榜样那单纯而有效的影响。    如果我没说错的话,所有这一切都与我的理智无关。我对她的深信无疑、或者说是忘记了自我,并不是这一观念所致,也不是受了我阅读中所发现的神秘气息的影响,除非我自己的行为或思想大错特错了。出于这样的信念,我完全听信于妻子,受她指引,并坚定不移地进入了她深奥复杂的研究中。然后——然后,当我凝神于这些禁书,感到内心激起了一种被禁的热情时——莫蕾拉会将她冰凉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从死亡的哲学灰烬里汲取一些卑微、独特的词语,那些词的古怪含义在我的记忆中燃烧着。此后,我持续地缠绵在她身旁,凝神于她乐音般的声音,直到最终那旋律沾染了恐惧,并在我的心灵投下了阴影,于是我面色苍白,因为这些过于超凡脱俗的音调而感到内心在颤抖。就这样,快乐突然隐入了惊恐,最美丽变成了最可怕,犹如锡龙山谷变成了地狱。    没有必要提及我说到过的著作中那些论文的具体特征,在很长时间里,它们几乎构成了我和莫蕾拉交谈中的唯一话题。对于那些或许应被称为神学道德方面学识渊博的人,它们很容易被掌握,而对那些学识浅薄的人,它们无论如何都很难被理解。费希特的泛神论,毕达哥拉斯修正的灵魂轮回说,尤其是谢林的所主张的认同学说,通常都被想象丰富的莫蕾拉作为最有魅力的讨论要点。那种被称为个性的同一,我——洛克先生——认为,存在于心智健全的理性个体中。由于通过个体我们理解有理性的聪明的实体,而且由于思想总是伴随着意识,我们因此成了我们所称之为自我的东西,并由此使我们与其他在思想的人区分开来,并给予我们个性同一。但是个体存在之原理——这种认为同一至死都不会或永远不失去的想法,对我来说,无论何时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兴趣;而这更多的并不是出于复杂而令人兴奋的思考结果,而是因为莫蕾拉提到它们时那种明显而激动的态度。    但是,事实上,我妻子举止的神秘发展到了如符咒般压抑我的地步。我无法再忍受她用苍白的手指触摸我,包括她乐音般低沉的语言,以及那忧伤的眼神。她明白所有这一切,但是没有责备我;她似乎了解我的软弱或愚蠢,而且,还微笑地称之为命运。她也仿佛知道我逐渐疏远她的原由,而我对此却一无所知。可是她没有作任何暗示,也没有指出其本质。然而,柔弱如斯,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有时她脸颊出现了一些久久不散的深红斑点,苍白的前额上青筋暴突。有那么一瞬间,我的心融化在怜悯中,可马上我就遇上了她那意味深长的眼神,然后我的内心一阵厌恶,感到头晕目眩,就像一个人向下注视着那可怕而无底的深渊。    那么难道就可以说,我是在热切而强烈的渴望中盼着莫蕾拉死去吗?是这样的。但是我那脆弱的灵魂一直依附在她的肉体上,经过了无数天,无数周和令人厌烦的好几个月,直到我那受折磨的神经控制了我的思想。于是,我在拖延中变得愤怒起来,魔鬼侵入了我的心灵,我诅咒着每一天,每一个小时以及那些痛苦的时刻,在她温柔的生命衰竭时,它们被越拉越长,就像夜暮来临时的阴影。    可是,在一个秋日的夜晚,当风儿在空中停滞时,莫蕾拉把我唤到了她的床边。大地上弥漫着阴暗的雾气,水面上有一道温暖的亮光,在十月森林那丰美的树叶之中,肯定坠落了一道苍穹上的彩虹。    “这是命中注定的一天,”当我靠近她时,她说着,“这是命中注定的一天,不是生就是死。对大地和生命之子而言,这是美好的一天——啊,对天堂和死亡的女儿,这一天更为美好!”    我吻了吻她的前额,然后她继续说:    “我快死了,但是我将活着。”    “莫蕾拉!”    “只要你能爱我,就不会有这样一天——但是你憎恶活着的她,却要爱慕死去的她。”    “莫蕾拉!”    “我再说一遍,我快死了。但是我身体里有爱的信物——啊,多么少!——这就是你对我,莫蕾拉的感情!当我的灵魂离去时,孩子会活下来——你和我,莫蕾拉的孩子。但是你的日子会充满痛苦——那痛苦是最持久的感受,就像柏树是最不朽的树木。由于你快乐的时光不复,生命中不再有喜悦,不像帕斯图姆的玫瑰能一年盛开两次。于是,你不再计算时日,但是,你对香桃木和葡萄藤一无所知,你将在大地上覆盖你的裹尸布,就像麦加的穆斯林。    “莫蕾拉!”我叫喊着,“莫蕾拉!你怎么知道这些的?”但是她将脸在枕上转过去,四肢出现一阵轻微的颤抖,她就这样死去了,我从此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    然而,正如她所预言的,她的孩子,即她在临终时诞下的孩子,在母亲气绝时开始了呼吸。她的女儿活了下来。而且,女孩的身材和智力发展得很奇怪,与她逝世的母亲完全相像。我爱她,那爱比我的对世间其他人的所能怀有的情感更加炽烈。    但是,这纯净的爱的天空变得黯淡,阴郁、恐怖、忧伤像乌云一样密布蓝天。我曾说这孩子的身材和智力发展得很奇怪。事实上,奇怪的是她的体形迅速发育,哦,但是很吓人!吓人的是她骚动的思想,它们总在我观察着她的心智发展时向我蜂拥而来。当我每天在这孩子的想法中发现那个成年女人的力量和才能,当经验教训从那孩子嘴里说出来,当我不时发现智慧或成熟的激情在那双圆溜溜、沉思的眼睛中闪动时,也就是说,当所有这一切在我惊骇的感觉前变得明显,难道还会有别人吗?当我再也无法把它隐藏在内心,也无法将接受它时颤抖的感觉抛却时,是不是该怀疑那可怕而令人激动的本性已悄悄混进了我的灵魂,或者我的思想在惊恐中退回到了那些疯狂的故事和被埋葬的莫蕾拉的那些骇人理论呢?我细究这茫莽世界,从中抓住了一个我不得不爱其一生的生命,在与世隔绝的家中,我怀着极度难耐的焦虑,注意着心爱之人的点点滴滴。    时光流转,我日复一日地凝望着她那圣洁、柔和而又动人的脸庞,乐此不疲地描述着她日趋成熟的体形。我每天都在这孩子身上发现与她那忧伤而辞世的母亲新的相似之处。时间推移,这相似之处更甚、更全面、确定、令人困惑,也更让人感到可怕。我能忍受她的笑容与母亲相像,也忍受了那双与莫蕾拉酷似的眼睛,但是对于彼此完全的同一,我浑身震颤;然而,那目光也带着莫蕾拉强烈而困惑的含义射入我灵魂深处。而且,在那高高的前额轮廓线上,在绸缎般的头发卷里,以及深埋其中的苍白手指,忧伤的乐音似的语调,尤其是——哦,尤其是在那可爱而生动的双唇吐出的死者的词语和表达中,我发现了思想和恐惧生长的养分,以及那不死的蠕虫的营养源。    就这样,她的生命度过了十年光阴,可我的女儿在世上还没有名字。“我的孩子,”和“我的爱,”都是父亲疼爱她时脱口而出的称呼,而遁世隐居的日子使她断了与其他人的一切交往。莫蕾拉的名字随着她的死亡而消褪,我从没向女儿提起母亲,也不可能说到她。事实上,在她活着的那段短暂时光中,除了那些她私人生活的狭窄领域可能提供的东西外,女儿没有从外面世界得到过任何印象。可是最后,我想到了洗礼仪式,在紧张激动的状态下,我命运中的恐惧会得到暂时的释放。在洗礼盘前,我犹豫地要给她个名字,于是许多聪明而美丽,古老或现代,故土或异乡的名字都涌上了我的唇边,许多许多的好名字,都是为温柔、快乐、善良之人的。是什么惊扰了我对埋葬的亡妻的回忆?是什么魔鬼催促着我发出了那样的声音,而它所引出的回忆常常能使我从太阳穴至心脏的澎湃血流消退?当我在那些幽暗的走廊和夜晚的寂静中时,又是哪个邪恶之神在我的内心深处讲话,使我对着那神圣之人的耳朵低语着那些音节——莫蕾拉?是什么比魔鬼更邪恶,使我孩子脸部痉挛,面如死灰?她对那几乎听不见的声音感到惊慌,并将她呆滞的目光从大地转向了天空,然后俯身倒在祖坟的黑色石碑上,说道:“我在这里!”    我的耳畔传来了那几声简单的声音,清晰,冷酷,平静,然后,那声音像熔化的铅块,嘶嘶作响地滚进我的脑袋。几年——或许几年过去了,但是那个时期的回忆从未离去。实际上,我并非不知那些鲜花和青藤——但是铁杉和柏树的阴影日夜笼罩着我。我从不测量时间或地点,我命运的星辰从天际陨落,从此大地阴暗,人们经过我时,就像迅速掠过的阴影,而在他们之间,我只能看到——莫蕾拉。苍天的风只在我耳际低语着一个声音,大海的波涛始终呢喃着——莫蕾拉。可是她死了,是我亲手把她送人了坟墓;于是我笑了,笑声悠长而苦涩,因为我在停尸房里放下第二具尸体时,没有发现第一具的痕迹——莫蕾拉。

前言

从十九世纪至今,对于爱伦·坡(1809—1849)的阅读和研究就像坡本人一样,与潮流保持着一定的、若即若离的距离。他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和神秘主义特色,以及缜密的逻辑推理,应和着他在《写作的哲学》与《诗歌原理》中的文学理念。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他的作品,当我们审视着作品中作为客体与工具的“美”时,或许,作家精神王国里的祭品,即坡着力要展现的“美”之效果,在这似乎是愈发喧闹、骚动、谵妄的世俗世界中,倒是透出了一些作家曾预见的悲哀。     爱伦·坡年代的生存环境中,人们讲求实用,崇尚克俭和自律。可是坡却敏感、富有幻想、渴望心灵的慰藉,加之他身世坎坷,从一定程度上看,写作多少是他情感的一种恣意发泄、自由驰骋的媒介。当然,在爱伦·坡的精神国度中,他的艺术唯美主张几乎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论文。并且,美之超凡绝尘成了他追求的境界,而且他更不惜一切写作手法来烘托美的效果,无论是恐怖、惊险、悲伤,还是情感之强烈。他的艺术美,也激发过后来的很多文学、电影、剧作、音乐创作者。不过,在美之追索的背后,或许读者还应该看到,虽则作家似乎竭力推崇美,但是,美却在他的作品中时刻沦为客体和工具,成为了动态主体的牺牲品。甚至在坡举世闻名、数量不多的推理小说,如《摩格街凶杀案》、《玛丽·罗杰疑案》、《金甲虫》等作品中,智力超常、观察细微、料事如神的推理主体一直操控着小说的一切艺术效果和氛围,而“美”则在艺术的托辞中退位到了工具的悲哀地步。     爱伦·坡的作品涵盖了人的各种情感——愉悦、感伤、愤怒、绝望,还有恐惧,而且,他通过“美”为人们多层次地揭示了情感。当然,要领会坡在文字间营造的美,今天的读者或许要逾越更多的障碍,无论是词汇、典故,还是他深邃、缜密的逻辑。在坡的笔下,美的含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从死亡欲望中渗透出来的恐怖和绝望之美、暴力被赋予的艺术张力、人物在青山绿水前的哀叹、神性的自我扩散,到现实世界幻影般的意象等,读者面对的是历经百年依然美得惊心动魄的文字,无怪乎坡曾在《我发现了》中的“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的感喟是那样令今人折服。     坡一生写了70篇小说,目前,学界把他小说大致分为四类,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在本选集中,坡的死亡恐怖小说,如《厄舍屋的倒塌》、《红死病假面》、《陷坑与钟摆》、《泄密之心》、《丽吉娅》和《黑猫》等,大多在颓废、怪诞,和阴郁中透出一种幻觉般深邃的美;而他的推理侦探小说,如《摩格街谋杀案》、《玛丽·罗杰疑案》、《金甲虫》等,则从另一个层面展示了人类思维的魅力,以及步步深入的推理之美。《眼镜》则属于幽默讽刺小说,讲述主人公对女性美之热情癫狂的追求,其最终的荒诞结局却揭示了美之表象下的苦涩。     或许,美在坡的作品中是作家视线下的客体,以及他要达到精神彼岸的工具。他不惜一切地营造美,也不无遗憾地摧毁它。例如,在《丽吉娅》中,读者面对着丽吉娅绝伦的美貌,叹服于她的智力超群,但是,这样的美却笼罩在恐惧的迷雾中,并且必然走向死亡和毁灭。然而,作家的主体意志却在小说卷首所引用的约瑟夫·格兰维尔的那句“意志就在其中,意志永不消亡”中得到了彰显。爱伦·坡和同时代美国浪漫主义作家不同,他笔下的美并不来自他对大自然山水花鸟或辽阔边疆的观察、沉思和遐想,而是更加抽象和难以捕捉,更多属于非世俗世界、意志,以及心灵内界,美是遥远、恐惧、陌生、神秘的,他更注意的是美作为客体所产生的效果,追求的也是通过美之效果,灵魂得以升华的过程。这种途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这种工具性,往往体现在坡刻意通过疾病、死亡、疯癫、变态等引发一种死之哀伤,使美与善、道德、光明等对立起来。因此,坡的短篇小说往往也是作者期望唤起读者心中的美之感伤或其他特定效果的客体和工具。他的小说创作观同其诗歌理论一样,“并不注重‘主题’、‘思想性’一类因素,他把小说也看作是一件纯粹的艺术作品,……因而,效果就是一切,至于情节是否真实,人物言行举止是否合理,作品是否有道德或思想教育意义等,都不是坡要关心的事情。为实现他要实现的效果,情节可以编造,人物可以想象,结构可以设计。”①诚然,在爱伦·坡投射于美之客体和工具之上的,恰恰是他隐藏在作品深处的孤独、对自我的逃避、对人类思维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爱伦·坡在艺术主张上,竭力推崇美的基调和本质,试图以美来平息人对死亡的恐惧,并尽力渲染超脱凡俗的气氛来达到自己的主体目的。例如,在《贝蕾妮丝》中,坡如此来形容贝蕾妮丝:“啊,此刻她的形象生动地浮现在我面前,仿佛在她往昔的轻快和欢乐中!哦,绚丽而奇异的佳人!哦,安恒丛林中的精灵!哦!出水芙蓉!随之——随之一切即是神秘与惊骇,然后是一段不应该被叙述的故事。疾病——一种致命的疾病像西蒙风一般地降祸于她;甚至,当我凝视她时,病变的幽灵从她身上拂过,弥漫着她的精神、习性和脾气,甚至极其细微和可怕地侵扰着她身体的本质!”从贝蕾妮丝在作家主体视点下的变化来看,作为美的客体,她被动地依附于自己所属的客体地位,十分单纯地体现一种被看、被解构的主客关系。美人在坡的小说中,只是和有限的小天地和必然的优雅容貌联系在一起,她是作品中的装饰,她失去了做任何事的权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主体的作家在作品中,或在第一人称的角色中,从来不将自己客观的容貌作为自我的反映,但是,他所营造的美,却时时处于被动和被塑造的客体位置。再例如,在《眼镜》中,女性美依然处于一种被动的悲哀中,在表述男主人公被美色倾倒时,坡这样描写:“女性那可爱轮廓的魔力——那优雅的神秘——它永远是我无法抵抗的力量;更何况她的优美是有个性的,具像的,是我狂野而热烈的视野中完美的典型。”这里,尤其在“是我狂野而热烈的视野中完美的典型”一句中,作家明白无误地表露了美之客体的地位。美人的身形、风韵、线条、装扮、发型,甚至是身体局部的细节等,都在作家的笔下成为了被观赏的物品。     当然,笔者并没有要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女性美。因为,坡的笔下,女性美的客体性得到了延伸,反应于他的创作思想中,更隐喻性地见之于众多的美之客体中。因此,无论是人、是物,还是景色氛围,都在作家的创作中失去了主动性,也割裂了自身与超越性的联系。在坡的笔下,美可以平衡恐惧(甚至加剧恐惧),可以改变创作主体的思绪,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下,美一直处于非独立性的位置,因为它一旦接受了自己的客体命运,就乐意被渲染和装饰。     对于作家,女人是美,环境是美,词汇是美,甚至难解的逻辑之迷亦成了艺术美的展品,而这一切是为了体现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主体的偏好。并且,作品中的“美”会产生作家所刻意追求的超凡脱俗和离奇的效果。这样,美之沦为客体的悲哀就在作品中显现出来,因为,它们往往是表象,却没有主体的内在世界。即使有的美似乎在作品中战胜了其客体本性,如《眼镜》中的勒朗夫人,但是,她依然在完成作家的讽刺作用之后,继续被操纵成促使第一人称男性的焦虑、尴尬、虚荣得到安抚的被动客体。虽然她最后以曾曾外祖母的身份谢幕,但是作为具有隐喻性质的客体,她的身体同流逝的时光不断斗争着,却怎么也无法改变魅力随岁月退化、逝去的悲哀。美的被关注和受到保养必然将使美屈服于贬值,引起人们对生命本身的恐惧。其实,这种消极的维护美的固执态度,不仅是《眼镜》中的勒朗夫人所具有的,而且也是作家不自觉地要在作品中体现的。在爱伦·坡的许多作品中,固执地维护美有时偏偏使美成为了生存的对立,故事也常常在美之毁灭中结束。作家笔下的美,犹如瞬息之间的光芒,有片刻的灿烂,可是它在实质上却是一种客体性的工具,是完成效果的一种投资。因此,坡在数篇小说中都着力刻画或渲染美的牺牲,失去美的灾难。例如,在《厄舍屋的倒塌》、《丽吉娅》、《莫蕾拉》等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点,来扮演美之毁灭的见证人。他的态度是矛盾的。在叙述语调中,叙述者绝望而又耽情于对美的事物静止永恒的否定中,用游移的目光对美及自己营造的氛围加以审视。虽然,作品中经常出现叙述者因为逝者如斯而发出的痛苦感喟,但是,主体视点的距离是非投入性的,他强调的是文学之笔可以征服的艺术美,提供的是从美之效果中偏离出来的理智,虽然理智常常包裹在情感的外衣之下。作者在这些精心的文字营生中,或许更想得到的是人们对艺术美的赞赏、共鸣和强烈的感受。     因此,坡的创作愉悦或许更多是在对这些美的操纵上,在他的把握中,生命仿若感伤的乐音一般美丽、神秘、恐怖,甚至绝望。在这些美的客体上,作家获得的是作为创造者、意义赋予者的快乐。通过主体意识,效果和氛围才聚集在一起,故事才得以发生。所以,坡的文字极尽华丽堂皇的效果,如《红死病假面》中对于舞会场面的表述,《厄舍屋的倒塌》中对厄舍屋的周围及外观的描写,都体现了作家在语言瑰丽、纯熟上的功底。但是,这样的效果反复出现后,文字也渐渐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美也就成了没有动态效果、无法超越的工具因素。在坡的诸多作品中,各种美的形式以其相似的特点出现,无论是人物、景致、氛围、装饰等,它们产生的效果并不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上,而是使作者和读者产生一种相似的体验。     从这一点看,在爱伦·坡的小说创作中,作者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世界中的最高权威,他制造奇迹,是美的主人、观察美的眼睛、追逐猎物的猎人,同时也是快乐和冒险的主体。作者担任着超越的化身,仍然是回答一切疑问的人。例如,在《贝蕾妮丝》中,虽则贝蕾妮丝的外表被作者表述得美丽绝伦,但是即使在她青春年少的明媚岁月中,作者依然可以恣意地说:“我非常确信自己从没爱过她。”因为,作为主体,叙述者要强调的是他的怪异情感,是美在他思想心灵中的投射,因此,作家如此来表达贝蕾妮丝在叙述者心中的位置:“在清晨的黯淡中——在正午时分森林的斑驳树影中——在夜晚书房的寂静中——她从我眼前迅速掠过,我看到她了——不是活生生的贝蕾妮丝,而是梦幻中的贝蕾妮丝;她不是人世、凡尘的生灵,而是那生灵的抽象概念;不是令人爱慕的生命,而是被分析的个体;不是爱的对象,而是最深奥却又散漫思绪之主题。”这里,美之客体和工具的被动性可见一斑。     那么,当文学效果通过美的客体传达出来时,作为主体的作家,他的对于艺术美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在《摩格街谋杀案》的一开始,坡就用这样一段话含蓄地揭示了文学创作主体与美之客体的关系:     被论述为具有分析性的心理特征,其自身很难被分析。我们只感受到心理特征带来的效果。除此,我们还知道,在过度拥有这些心理特征的情况下,它们对其主体而言,总是一种最为活跃的快乐源泉。正如一个健壮的男人为他的体能感到自豪,很乐于做那些肌肉运动,善分析者也为这样的心理活动而骄傲。他甚至能从最琐碎的活动中获取快乐,如果这些活动能使他的才华得以体现。他喜欢神秘的谜、费解的难题、象形文字;在他对此的一一破解中,展示出在常人看来具有超自然性的某种智慧。在这段话中,爱伦·坡其实剖析了自己乐于创作推理小说的内在心绪。如果说思维的缜密和推理的魅力在作家笔下也是延伸了的美之客体,那么,主体视其为“最为活跃的快乐源泉”的态度就很明显了。     如此看来,爱伦·坡笔下的美更多的是迎合了他的审美情趣,在它们作为修饰和渲染的工具作用下,它们一面受到强调,一面却隐入了被动的状态中。为了表现出瑰丽而不羁的艺术效果,有时美甚至就像女人的晚礼服,价格昂贵,质地奢华,还竭尽所能地使人感到行动受到阻碍,并在阻碍中尽显芳华,延宕效果。这时,坡是这个美的聚会中的中心,陷入了心醉神迷的审美狂喜。颇有意味的是,爱伦·坡也通过对美的操纵和表述,表明了自己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态度。如若美的表现服从了既定秩序,那么,文字中就会表现出一种谨慎、优美的态度。但是,坡更多情况下是蔑视惯例的,因此他视角下的美就会通过奇异、甚至是怪异来使自己主体的孤立昭然若揭。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如《黑猫》、《陷坑与钟摆》等的小说中,作者在表述上刻意营造焦虑和恐怖,以显示在氛围烘托上的与众不同和个性。有时,连篇累牍的效果渲染恰恰是作者凭借艺术想象,在强调内在自我对外部世界的投射,表明了是客体使主体在感官体验上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使主体得以超乎现实中的自我。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眼镜》中,即使叙述者在面对勒朗夫人的魅力时,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异常的举动把我抛进了一种完全是高烧般的兴奋中了——进入了一种彻底的爱的狂喜里——与其说它令我不知所措,不如说它使我勇敢起来。在我忠诚而疯狂的激情下,我忘记了一切,除了眼前我痴望着的高贵而迷人的景象和它真实的存在”,但是,在他发出求婚信时,他依然不忘“在这封最激情洋溢的信的末尾,(我)坦诚地说到了(我)财产方面的情况——说到了(我的)富有——并直截了当地向她求婚。”另外,勒朗夫人的真实身份是叙述者的曾曾外祖母,因此,这一切的美,都是因为叙述者视力的缺陷而被他自己精神的投射所外化的。由此看来,这里的“美”,只是作家在主体视角下揭示主体内心动态的工具。不仅如此,主体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还要凌驾于“美”之上。这里,作为客体,其魅力、衣着、知识、语言都是为了使主体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从而有助于主体阐发其精神世界的变化。     因此,或许我们面对爱伦·坡文学世界中的美时,领会到的恰是他精神和思想的细微变化。虽然,作家笔下的美呈现出多种形式,并且也有某种程度的延伸和扩展,但是客体的地位对它们仍然是一个逾越不了的障碍。例如,在《厄舍屋的倒塌》中,马德琳小姐在颤抖和呻吟中沉重地跌倒在她哥哥的身上,并使俊美忧伤的哥哥也成为一具死尸,二者在作者恐怖绝美的笔触下都成为恐惧的牺牲品,同时也成为了作者精神王国的祭品。这正如爱伦·坡所认为的,他要追求的“一种效果”达到了,即通过艺术创造使作为主体的作家和读者得到某种刺激。在作家1864年发表的《创作哲学》中,他认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是使灵魂升华的效果。因此,无论是哀伤、忧郁、死亡,美无疑成为了他精神王国的祭品,在效果达到的时刻,其自身则隐退到次要的位置。     虽然从主体的角度分析,作家并没有类似的毁尸灭迹(《黑猫》、《泄密之心》)、受到猿的威胁(《摩格街谋杀案》)、遭遇宗教裁判所蹂躏(《陷坑与钟摆》)、寻觅宝藏(《金甲虫》)等的经历,但是这些作品却从不同的程度上展现了坡在“美”之效果烘托下的精神世界。坡的小说基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而且这些作品大多间接地与他的真实生活发生联系。例如,他的感情经历常常表现在那著名的三篇关于美人香消玉陨的小说中(《丽吉娅》、《贝蕾妮斯》、《莫蕾拉》),而其他作品中也体现出他自身的逻辑和推理方式。重要的是,这些从表象上看不是作者所经历的故事,在美的效果下,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自身的生活态度。例如,作品中对命运的怨恨和消沉态度,或许来自坡自己和养父之间的纷争。当作家在艺术美的沉醉中,以这些美的工具来诠释自己的愤怒、孤独、恐惧等情感时,美的客体成为了他要祭奠自身精神失落的供品。在美那摄人心魄、瑰丽、传奇的背后,坡穷其一生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支撑这个美的精神王国。因此,他只能将自身放置于效果环境中,先塑造超凡脱俗的美的境界(包括恐惧和凄美的氛围),然后打破这个人为铸造的外壳,力图把人的精神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便从美的途径,步入深邃的精神和灵魂的内部,揭示出隐秘的内心王国,从而暴露人最原始的本能、需求和恐惧,甚至是通过美的效果,来曝光人所不敢面对的丑恶(如《红死病假面》、《厄舍屋的倒塌》等)。因此,对于坡,美是附属于想象世界的,是精神王国外化于现实世界的产物,同时要通过毁灭和牺牲成为精神的祭品。所以,在坡的小说中(包括他的诗歌及创作理论),他所主张的一个美丽女人的死亡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有诗意的主题,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其实倒更适合这样来表述,即一个美丽女人的死亡是对主体精神世界失落的诗意祭奠。     爱伦·坡的精神世界需要美的祭奠和艺术效果来补充其自身的失落,这一点,正如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的“浪漫主义运动”(第三卷,第十八章)中所述,“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出于自利,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自利的力量。但是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从这一点看,坡在对美的诠释上或许正是其孤独本能在对社会束缚进行反抗,他对美那种特立独行与桀骜不驯的阐释,或许更多是为了那个要挣脱社会桎梏的自我。但是,由于爱伦·坡笔下的美从本质上讲大体是属于客体和工具

后记

这本选集选译了爱伦·坡五类题材的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他唯一一部可以算做长篇(未完)有时也被算做中篇的小说,以期为无法读完他全部作品的读者提供一个相对精当的选本。其中,《摩格街谋杀案》、《玛丽·罗杰疑案》、《被窃的信》及《金甲虫》可认为是坡的推理小说典范,其影响仍可见于当今各国的推理小说中;《贝蕾妮丝》、《丽吉娅》和《莫蕾拉》则独具爱伦·坡特色,以描画“死之美”与“美之死”而令读者印象深刻;《厄舍屋的倒塌》、《红死病假面》、《过早埋葬》、《陷坑与钟摆》、《巴尔德马先生病案的真相》表现了爱伦·坡作品的另一个常见题材:极度的身体和心智病态、腐朽和死亡,以及作家对恐怖效果的刻意追求;《泄密之心》、《乖戾之魔》、《黑猫》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前一组小说的题材,但更将笔触探及人的内心深处,涉及到心理的和无意识、下意识的层面,虽然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狂人疯汉的特征;《“就是你”》、《眼镜》和《塔尔博士和费舍教授的疗法》是爱伦·坡笔下为数并不太多的几篇喜剧故事,情节不失曲折有趣,还暗含着嘲弄和讽刺,明眼人当不难看出。最后的《南塔克特的亚瑟·戈登·皮姆的叙述》是一部未写完的长篇,以主人公的航海经历为线索,种种曲折倒也集了坡的短篇题材之大成,如果把它放到同时代麦尔维尔等人的类似作品一起去读,或许更会有些收获。     爱伦·坡的作品,译来决非易事,虽竭尽全力,错漏恐依然难免,所以任何批评都会受到欢迎。只希望这一译本在“为赋新词”的无奈之余,多少能给读者提供一点与已有的译本不太一样的东西。不一定更好,有点不同而已,毕竟,总有时代、读者、译者的不同在里面。

内容概要

爱伦·坡(1809-1849)美国作家、文艺评论家。出身演员家庭。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宣扬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受西欧尤其法国资产阶级文学颓废派影响最大。小说有《怪诞故事集》、《黑猫》、《莫格街谋杀案》等。论文有《写作的哲学》、《诗歌原理》。1841年发表的《莫格街谋杀案》是公认为最早的侦探小说。内容写密室凶杀,凶手居然是猩猩。1842年发表的《玛丽·罗杰神秘案件》,纯粹用推理形式破案。其他如《金甲虫》、《你就是杀人凶手》、《被盗窃的信》等五部小说成功创造了五种推理小说模式,(密室杀人、安乐椅上的纯推理侦探、破解密码诡计、侦探即是凶手及心理破案、人的盲点)塑造了业余侦探奥古斯特·杜平这一艺术典型。爱伦·坡被誉为“侦探小说的鼻祖”。其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

书籍目录

美之客体与工具的悲哀(代前言)
摩格街谋杀案
玛丽・罗杰疑案
被窃的信
金甲虫
贝蕾妮丝
丽吉娅
莫蕾拉
厄舍屋的倒塌
红死病假面
过早埋葬
陷坑与钟摆
巴尔德马先生病案的真相
泄密之心
乖戾之魔
黑猫
“就是你”
眼镜
塔尔博士和费舍教授的疗法
南塔克特的亚瑟・戈登・皮姆的叙述
译后记

编辑推荐

严密的暗室、出人意外的罪证、严谨的逻辑推理、主人公的过程解释等构成爱伦·坡式推理小说的模式。《摩格街谋杀案:爱伦·坡小说选》作者所塑造的业余侦探杜潘的形象,可以说是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的前辈。作者以他那独有的风格为我们展示了一百四十年前侦探小说大师的风采。

作者简介

这本选集选译了爱伦・坡五类题材的小说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他唯一一部可以算作长篇(未完)有时也被算作中篇的小说,以期为无法读完他全部作品的读者提供一个相对精当的选本。其中,《摩格街谋杀案》、《玛丽・罗杰疑案》、《被窃的信》、《金甲虫》被认为是坡的推理小说典范,其影响仍柯见于当今各国的推理小说中;《贝蕾妮丝》、《丽吉娅》、《莫蕾拉》则独具爱伦・坡特色。以描述“死之美”与“美之死”而令读者印象深刻;《厄舍屋的倒塌》、《红死病假面》、《过早埋葬》、《陷坑与钟摆》、《巴尔德马先生病案的真相》表现了爱伦・坡作品的另一个常见题材;极度的身体和心智变态、腐朽和死亡,以及作家对恐怖效果的刻意追求;《泄密之心》、《乖戾之魔》、《黑猫》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前一组小说的题材,但更将笔触探及人的内心深处,涉及到心理的和无意识、下意识的层面,虽然作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疯人狂汉的特征;《就是你》、《眼镜》和《塔尔博士和费舍教授的疗法》是爱伦・坡笔下为数不多的几篇喜剧故事,情节不失曲折有趣,还暗含嘲讽和讽刺,明眼人当不难看出。最后的《南塔克特的亚瑟・戈登・皮姆的叙述》是一部未写完的长篇,以主人公的航海经历为线索,种种曲折倒也集了坡的短篇题材之大成,如果把它放到同时代麦尔维尔等人的类似作品一起去读,或许更会有收获。

图书封面


 摩格街谋杀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接触爱伦坡算是比较晚的,一开始读到这本书就觉得相见恨晚的感觉。那偏于一隅的优雅心灵和形式感极强的小说构思深深地吸引了我。厌世的诗人爱伦坡笔下的主角经常对世界感到灰冷,厌倦,消沉避世或者孤绝于俗世之外。无论是杜潘,勒郎夫还是第一人称的我。主角的厌世是诗人般的,不是单纯地逃避,而是以此为划分世俗的部分和自我的部分。通过自我投向世界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关注。爱伦坡通过他的人物,总能使他们置于一个合适的不至于尴尬的位置然后发现,一个精巧的推理或者是一个震惊的美。在《被窃的信》里警察局的g先生事件中的一员,他只知道揣度别人,而不知道自己也是被揣度的对象。在被窃的信这一事件中,寻找者和隐藏者本身即构成事件的最主要的对象也是此事件平衡的两端。从一方单纯去思考另一方,这种平衡就永无法被打破。此事件就永远得不到解决的突破。而作为第三方的杜潘却能轻易介入他的目光并权衡于两端,可以在一方略施轨迹,这一事件便解决了。厌世的诗人不是逃离世界,而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认识他。当然有理由的话,可以接受或者毁灭它。死亡的疾病死亡是爱伦坡笔下美的悲剧。蓓蕾尼斯 丽吉娅 莫蕾拉三篇都是讲美人 的早逝与死亡。爱伦坡像个拥有怪癖的精神世界里的科学家,喜欢配置奇怪的情绪和体验。最极致的美和极丑陋的死亡汇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爱伦坡告诉我们是惊恐。蓓蕾尼斯里面的散落牙齿,丽吉娅里复活的尸体,莫雷拉里失去的尸体。都带着莫名的恐怖感觉。死亡既成了美丽破碎的悲剧,同时也成为了美的验证。最极致的美 它的形式理应是幽灵式的,灰暗的,神秘的 ,不可知的。美本身包含着恶的形式,美本身即是强势的,被美吸引的人也是对美的屈服,美本身奴役那些对美屈服的人。美死亡后借助其他的躯壳,幻境和回忆,继续对人的控制。爱伦坡极度自我的内心所以被搅动,爱伦坡笔下的人物突然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爱伦坡不容他人进犯的自我导致其对美的最彻底的背叛,恶压倒美,最终凌于其上。这样,爱伦坡的惊恐元素我理解为,是对美的不信任。
  •     首先抱怨下封面和书名(这么多短篇标题偏偏选了个最无聊的故事当标题)不过Allan Poe真的是写恐怖小说的天才,开头2篇推理似曾相识,大概以前看过,不过分析过程写的太过繁琐,结局也不出乎意料,没兴趣的直接跳过好了,接下来的短篇一篇比一篇精彩,不透了就...眼镜那篇很有喜感,嘿嘿~~~这位老祖母真是可爱,南科特的亚瑟谁能把它续完就好了~~~
  •     初看爱伦·坡是在<科幻世界之惊奇档案>里,那些轻易就让人毛骨悚然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之后自己找来了诸如<红死病假面><黑猫>几个短篇,颇有意思.阴冷的文字,隐晦的寓意,另类的美感.不过<摩格街谋杀案>收录的几篇推理小说,看的我不太习惯.大段的讲述,好象在看"杜潘"的演讲秀,在看爱伦·坡本人的推理秀.有些平淡了.不知是因为这种风格不太对我胃口,还是因为被柯南·道尔的精彩推理折服的目无他物了.我固执的认为,对于<红死病假面><黑猫>这类小说,我们关注的应当是文字之下深刻的含义,而侦探推理这类小说,其本身的故事性和可看性,是第一重要的.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以前断断续续读过爱伦坡的诡异部分,这本书各种类型比较齐全,包括一篇未完的长篇。总体说爱伦坡算是全才,其小说兼备通俗性和文学性,涉猎也很广泛,对后世作家影响很大,至少柯南道尔在很明显的模仿他。 爱伦坡关于“乖戾之魔”的描写不少,很有意思,可以结合弗洛伊德的“死冲动”来看。 这本书质量一般,不过我买书不怎么考虑质量,文字才是价值。
  •     感觉被骗了......冲着经典的名号去的,结果有点失望......
  •     开山鼻祖
  •     疯子般的天才
  •     神作
  •     病态、死亡与扭曲之美,所以没感觉
  •     祸害人间啊,有了您开头,这世上便有多少人为此痴迷啊
  •     其实猜到了。。罗宾有一集是仿照这个故事的。
  •     猴子杀人,咚咚吊桥坠落,爱伦坡村长
  •     我不知道自己出于什么心理,把十多天的娱乐性阅读耗在六本爱伦·坡上,早有预感不会喜欢爱伦·坡,事实证明果然如此,根本就没有趣!!果断放弃读那个长篇的打算
  •     现代文学大杂会
  •     感觉跟图书馆角落里淘出来的一样,纸页发黄,不过是05版本的拿到手使劲拍了拍土
  •     夜里读他的小说,惊惧得难以入睡。
  •     已入
  •     装死是不对的。尤其我只看了一部分。
  •     一起买了8本悬疑小说,就这本到现在还没有看完。可能爱伦坡的小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吧。
  •     欧美推理
  •     他说,我愿以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
  •     2014.12.2
  •     最喜欢那篇《活埋》,一切恐怖源于妄想,他的作品中有这种豁然开朗的收尾的,还真是少见。
  •     阴冷病态之美
  •     书比较厚但是那个书皮--没错,就是那个书皮真无法忍受,竟然和书是分开的那种我都想把它给撇了
  •     思维的快感。
  •     唯美的爱伦坡
  •     我們曾經都是愛倫坡。
  •     推理小说的鼻祖之作。五篇作品代表了五种不同的推理类型。
  •     看到猩猩是杀人凶手真的是……WTF?????不过这家伙倒是把推理小说的花样都玩尽了
  •     的确很糁人不喜欢里面超长的案件分析....
  •     推理很厉害,恐怖小说没什么感觉。黑猫貌似原来有人和我讲过
  •     天才!
  •     排除《贝蕾妮丝》、《丽吉娅》、《莫蕾拉》 堪称完美的阅读享受 翻译的相当流畅
  •     我有点迷惘= =
  •     过程很惊险,结局更狗血
  •     怕的
  •     这本合集有点乱七八糟,很多篇都是私笔记型喃喃自语,删选完毕再出版会好得多
  •     看了<乌鸦>之后想看看小说,虽然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的风格,但爱伦坡卓越的想象力印象深刻。
  •     爱伦坡的短篇成就高于长篇。他的叙事模式和写作技巧也更适用于短小精悍,过山车式的一次性高潮结尾。
  •     至于你信不信,我是想到了《生活大爆炸》中潘小花演的烂片《杀人恶猿》。
  •     相见恨晚
  •     病态与美感并存。
  •     前几篇着重推理分析,算是推理体裁的雏形,很有意思...个人最喜欢的是中间和后面几篇带有强烈暗色调,散发着诡异气氛的作品...
  •     最爱坡了
  •     那么多篇都在讲死而复生,能不能有点新意??一模一样的套路啊!
  •     小学时看的小说 大学又看了一遍
  •     不用多说了,第一部推理,第一部密室,不可能犯罪。
  •     就像书后面写着的,美国出过两个伟大的作家,一个是爱伦•坡,另一个是马克•吐温。这本书绝对是我这几周以来看的最棒的一本。每个故事都那么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就连我以为最不感兴趣的未完结篇小说都那么精彩,没完结真令人遗憾?
  •     honey推荐的,觉得不是我的菜呐~不过可以感觉到是经典~
  •     (黑科图书馆)
  •     「谈及图书馆会说到下意识 就似没有话对你不说」←侦探界就是充满了这种心领神会的基情啊
  •     我大概不是不适应大师,就是不适应欧美风。。。
  •     爱伦坡,具有语言天赋的通灵者。ps.金庸《连城诀》中万震山砌墙藏尸的情节明显是模仿了《黑猫》。
  •     昨天看完熊,生理性厌恶大猩猩
  •     戈登皮姆
  •     爱伦坡真是我喜欢的类型,无敌了。海盗故事,恐怖故事,心理描写超级棒,去找原著来读读
  •     纯本格派的逻辑推理 更喜欢后面风格怪诞的短篇 有点美版京极夏彦那意思
  •     福尔摩斯说杜邦,御手洗洁说福尔,奇妙的循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