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乌鸦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黑乌鸦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39630595
作者:(英)安·克利芙丝
页数:28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新年第一天,已是凌晨一点二十分了。马格纳斯还在注视着壁炉架上那只他已故母亲留下的胖胖的钟。在屋角的柳条笼子里,睡梦中的乌鸦不时咂咂嘴咕噜几声。马格纳斯已将火炉用泥煤封好了,桌上摆放着一瓶威士忌和他上次去勒威克时从沙福威买回的姜汁蛋糕,这都是给来访者准备的。他不停地打着瞌睡,但不甘心就此上床睡觉,万一这时候恰好有人来拜年呢?只要窗户里亮着灯,就可能有人来访,就会带来欢笑、酒和故事。已经八年没有人来跟他说新年好了,但他一直在等待着。万一今年有人来呢?屋外万籁俱寂,没有一丝的风声。在设得兰,无风的天气是极少见到的。人们会竖起耳朵,觉得少了什么。白天早些时候下过一层薄雪,傍晚时分雪结成轻霜,洁白晶莹,在夕晖里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尽管太阳下山了,但它映着屋里泻出的灯光,依然光彩不减。因为天冷,马格纳斯坐着没有动。卧室窗玻璃上结的霜更厚,潮湿阴冷,寒意袭人。他一定是睡过去了。如果他没睡着,早就该听到她们的来访。她们嬉闹着一路走来,他应该能听到她们的笑声和跌跌撞撞的脚步声,从没拉窗帘的窗口看到手电筒晃动的光束。他是被砸门声吵醒的,恍然惊起,梦魇尚未褪尽,但已记不分明。“进来,进来,进来。”马格纳斯喊道。他费力地站起身来,身体僵硬疼痛。这时防风阳台上传来低语声,她们来了。门打开了,挟着刺骨的寒风,两个女孩儿出现在门口。她们穿着艳丽夺目,好像来自异域的珍奇鸟儿。看得出她们有点醉了。两个人一个金发一个黑发,站在那儿,互相搀扶着。衣服穿得不多,面颊通红,他感觉到她们身上散发出的青春气息,仿佛热气一般。金发女孩丰满圆润,看起来更漂亮,但马格纳斯先注意到的却是那个黑发女孩。她的秀发间挑染了几绺莹莹的蓝色。他多想伸手去摸摸那头发啊,但终于还是忍住了。那样会吓跑她们的。虽然她们已经在屋里了,但他仍然不停地说着“进来吧,进来吧”。此刻,马格纳斯忽然觉得她们一定当自己是个愚蠢的老头,总是毫无意义地重复同样的话。人们总是嘲笑他,说他笨,也许人们没说错。想到这里,一丝笑意爬上他的脸庞。突然他脑海里响起妈妈的告诫:你什么时候才能不那么傻笑?你想让人们觉得你比实际更傻吗?女孩子们呵呵笑着走进屋来,他紧跟在后面先关了通往阳台的、因为日晒雨淋已经变形了的大门,接着把屋门也关上了,一来为了防寒,二来生怕她们会突然走掉似的。他很难相信这样的妙人儿会来到他的家。“快坐下吧。”他热情地招呼说。安乐椅只有一把,于是他又走到桌边拉出两把漂流木做的椅子,那是他叔叔的作品。“姑娘们,喝点什么?一块儿过年吧。”两个女孩子又咯咯笑起来,坐下的时候闹出不少动静。她们头上缀着亮闪闪的金属饰片,穿着皮草、天鹅绒和丝绸的衣服。金发女孩脚蹬一双及踝短靴,高跟尖头,镶着银搭扣和细链子,亮晃晃的好像没干的柏油。马格纳斯从没见过这样的鞋子,一时不能把目光移开。黑发女孩的鞋是红色的。他站在桌子的首席。“我好像不认识你们吧?”一番打量之后,马格纳斯想起曾经见过她们打门前走过。他尽量放慢语速好让她们听懂,他有时说话含混不清,发音古怪得就像乌鸦嘶哑的鸣叫。有时候一连几周都没人和马格纳斯讲话,他就和乌鸦说话,教它说些简单的句子。马格纳斯又挤出一句话:“你们从哪儿来?”“从勒威克。刚参加完除夕夜的狂欢派对。有人开车送我们到旁边路口。正要回家呢,看到你的灯亮着就过来了。”椅子太矮了,金发女孩得仰着头跟他说话。他看到她的舌头和粉嫩的脖颈。她的丝质短上衣从裙子里滑出来,露出和罩衫一样滑腻的皮肤和肚脐。“要不要来点酒?喝点酒吧!”他望着黑发女孩,急切地说。然而,此刻黑发女孩正用目光徐徐地扫视整个房间,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作答的是金发女孩。“我们自己带酒了。”她说着从堆在膝上的梭织肩袋里掏出一个瓶子。酒瓶里还剩大半瓶酒,瓶口塞着木塞。他猜那是白葡萄酒,但也吃不准,因为他从没喝过葡萄酒。看到女孩用洁白的小尖牙去咬瓶塞他吃了一惊,几乎要喝止她。他想象那牙齿会齐根断掉。该主动帮她开瓶子才对,那才像个绅士的样子。然而他只是出神地看着,并不曾动。女孩对着瓶子喝了几口,抬手抹抹嘴唇,又把酒递给她的朋友。马格纳斯也伸手给自己倒了杯威士忌,抖抖嗦嗦地洒了好几滴在油布上。他举杯和黑发女孩手里的瓶子碰了一下,注意到她涂了蓝灰色的眼影和黑色眼线。“我叫萨利。”金发女孩说道。她不似另一个那么能忍受沉默。她准是个吵闹的人,马格纳斯想。絮絮叨叨的说话和音乐。“萨利?亨利。”“亨利。”他跟着念了一遍,这名字听着耳熟,但一时想不起是谁。他和外界隔绝已久,加上脑子一向迟钝,现在思考起来就更加吃力了,就像要看穿茫茫海雾那般困难。轮廓形状能看个大概,但就是看不清。“你在哪儿住?”“我家就在学校旁边,小海湾尽头的那幢房子。”她答道。“噢对了,你妈妈在学校教书是吗?”现在他想起来了,这女孩的母亲是个身材娇小的女子,大概来自北边的某个岛,安斯特或者耶尔,嫁给了一个从布雷塞来的政府职员。马格纳斯在附近见过她丈夫,开着一辆大型越野车。“哎,是啊。”她说着叹了口气。“你呢?”马格纳斯对黑发女孩更感兴趣,眼光一直回闪在她身上,“他们叫你什么?”“我是凯瑟琳?罗斯。”她终于开口了。对于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来说,她的声音略显低沉。低沉而平稳,好像黑蔗糖浆。一时间他忘了置身何处,脑海里全是妈妈做姜汁蛋糕时往面糊里调糖浆的镜头,她会转着勺子把罐里剩余的糖浆刮下来,递给他舔干净。想到这儿他不由舔舔嘴唇,见凯瑟琳正盯着他看心里很是尴尬。她看人的时候眼睛一眨不眨。“你不是当地人,”他从口音里听得出,“英格兰人?”“我来这儿一年了。”“你俩是朋友?”朋友这个念头对马格纳斯来说很新鲜,他可有过朋友?他想了一会。“你们是好朋友,没错吧?”“当然,最好的朋友。”萨利说完两个人都笑了,酒瓶递来递去,两人扬起脖子你一口我一口地喝起来。餐桌上方悬着一只没有罩子的灯泡,灯光下少女的颈好像白色的凝玉。第二章再过五分钟就到午夜十二点了,车颠簸着行驶在勒威克市场十字柱附近的路上。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酒气,但还不至于酩酊大醉。借着微醺的酒意,你还能知道自己处在喧闹着饮酒作乐的人群之中。爸爸该来看看的,萨利想。他应该明白没必要那么拘谨保守,说不定他也会喜欢上这儿的。设得兰的除夕夜狂欢啊,能出什么事呢?又不像在纽约或者伦敦,来这里参加派对的很少有生人。砰,低音贝斯沉重的鼓点从地下升腾起来,辨不清音乐来自何方,她跟其他人一样开始随着音乐摇摆前行。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在《忆往昔》怀旧的旋律中,她和左右两边的人拥抱。在清醒的片刻,她发现她正抱着安德森中学的一个数学老师,而他看起来比自己醉得还厉害。再往后发生的事她就记不得了,脑海里只留下些颠三倒四的模糊片断。她看到罗伯特·伊比斯特。他体格健硕,拿了听红色的酒站在休息室门外,朝里面打量着。也许她一直在等他。萨利和着音乐的拍子步态从容地向他走去,摆臀动作好像在跳舞。和他对面站着,没开口但一样充满挑逗。哦,她不会记错,那当然在是调情。她把手搭在他腕上,不是吗?然后像爱抚小动物一样地抚摩他腕上金色的绒毛。若不是喝醉了她决不会有此举动。她压根就没胆量上前跟他说话,尽管几周以来她都在热切期盼着这一时刻,在脑海中构画好了每一个细节。天很冷,但他还是把袖子卷到肘上,戴了块金镯子似的手表。她记得很清楚,那表令她印象深刻。也许不是纯金的,但是对于罗伯特·伊比斯特,谁说得准呢?随后凯瑟琳过来说,她找到肯让她们搭车回家的人了,至少送她们到乌鸦威克的转弯处。萨利竭力想留下来,但最后一定是凯瑟琳占了上风,因为等她再有意识的时候已经置身汽车后座上了。好像是做梦一样,因为突然之间罗伯特也在那儿了,紧挨她坐着,他的牛仔裤蹭着她的腿,他裸露的前臂搭在她的颈后。他呼出的酒气令人作呕,但萨利知道自己决不能吐,决不能在罗伯特?伊比斯特面前吐。还有一对儿也和他们一起挤在后座上。萨利认识他们:男的是从南大陆来的,眼下正在阿伯丁读大学。那个小姑娘嘛,家就在勒威克,是吉尔波特?贝恩医院的护士。两人纠缠在一起,如胶似漆。那家伙整个压在女孩儿身上,不住地轻咬她的唇、颈和耳垂,然后张大嘴巴好像要把她一口口吞下去似的。萨利把头侧向罗伯特,他吻了她,动作轻缓而温柔,不像小红帽里的大灰狼,让她一点都没有被吃掉的感觉。萨利坐在驾驶员座椅正后方,看不清开车人的模样,只能大概看到他的头和裹在皮衣里的双肩。他一路无言,既没同坐在他旁边的凯瑟琳交谈也没答理萨利,也许他不太情愿让她们搭车吧。正当萨利想跟他寒暄几句以示友好时,罗伯特又吻了她,这吻占据了她的全部注意力。车里没放音乐,只听到发动机刺耳的噪音和旁边扭动着的两人的口水声。“停车!”凯瑟琳开口打破静默。声音并不大,但因其突然大家都愣了一下。她的英格兰口音让萨利觉得有些生硬。“就停这儿。我跟萨利就在这儿下。不然你就送我们到下面学校那里。”后排座上的大学生暂时从护士身上离开,抢着说道:“嘿,那可不行!那样我们就错过参加派对的时间了。”罗伯特说:“跟我们走吧。一块儿参加派对去。”。这话实际上是对萨利说的,一个充满诱惑的邀请。然而凯瑟琳却先开口拒绝了:“不行,我们不能去。萨利现在已经该回家了。如果我们不赶快回去,她爸妈要出来找她的。”萨利怨恨凯瑟琳代她答话,但承认她说得没错。现在还不能把事情宣扬出去,要是妈妈知道了她今晚的去向,非发疯不可。萨利的爸爸比较通情达理,妈妈则很专制。魔法消失了,一切重新回到现实。她从罗伯特怀里抽出身来,越过他下了车。外面意想不到的冷,她感觉头轻飘飘的,有种莫名的愉悦,好像又喝了杯酒似的。萨利和凯瑟琳并肩站着,看着汽车尾灯消失在夜色里。“都是混蛋。”凯瑟琳骂道,那种充满怨恨的语气不禁让萨利怀疑她和司机之间发生了什么。“他们该多捎我们一程的。”她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一只小手电,照亮了眼前的路。凯瑟琳总是这样考虑周详。“不管怎么说,”萨利笑里带着感伤,“这晚上过得不错。真他妈不错。”她把背包抡上肩,感觉有东西重重地打到了屁股。她从背包里找出了一瓶已经启封了的葡萄酒,瓶口塞着木塞。这酒是哪儿来的?萨利是一丝一毫的印象也没有了。“看,回家的路上咱们有伴了。”她把酒拿给凯瑟琳看,想让她振奋一点。两人咯咯笑着,一路跌跌撞撞地沿着结冰的路面走下去。一个亮着灯的窗口仿佛凭空出现在眼前,两人一惊。“该死的,我们走到哪儿来了?怎么还不到。”凯瑟琳头一回显出了焦虑的神色,有点拿不定主意、辨不清方向了。“到希尔亥德了。那是堤岸最高处的房子。”“里面有人住?我还以为是幢空屋呢。”“有个老头住在里面,叫马格纳斯?泰特。大家都说他脑子有毛病。一个离群索居的家伙,据说最好离他远点儿。”萨利说。凯瑟琳现在不怕了,或者只是装出胆大的样子。“这么说来他现在是一个人,我们该过去跟他问声新年好才对。”“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他脑子不对劲。”“你怕了?”凯瑟琳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是害怕了,鬼知道怎么回事,萨利心里想着却不承认:“别胡说。”“你敢吗?”凯瑟琳从萨利的包里取出酒对着瓶子喝了一大口,又盖上塞子放回去。萨利跺跺脚,对在这种大冷天还待在外面感到荒谬可笑。“咱们该回去了。像你说的,我爸妈还等着呢。”“我们可以说是一早给邻居拜年去了。走啊。你敢去吗?”“我不自己去。”“好,咱们一块儿。”萨利不知道这是凯瑟琳一开始就设计好了的,还是她自取其辱。房子离公路有段距离,中间没有像样的路。两人摸索着向房子走近,凯瑟琳的手电照到了灰色石板岩的屋顶和阳台一侧的堆积的泥煤。她们嗅到烟囱里冒出的烟味了。木质的阳台门上油漆斑驳,一块块绿色仿佛未愈的伤疤。“到了,敲门吧。”凯瑟琳说。萨利试探性地敲了两下。“说不定他已经睡了,只是没关灯。”“他没睡。我看见他在那儿呢。”凯瑟琳穿过阳台,用拳头把内门砸得砰砰直响。看到凯瑟琳失常的举动,萨利心生悔意:真不知道这次她们能惹出什么事来,这太疯狂了。萨利转身要逃,想逃回她无趣但头脑正常的父母身边去。然而就在这时,里面传来有人开门的声音,凯瑟琳打开门,两人一起踉跄着走进去,屋里突如其来的亮光让她们不住眨眼睛,一时什么都看不清。那个老人朝她们走过来,萨利不由自主地盯住他看。以前她只远远的见过他。通常情况下萨利的妈妈对上年纪的邻居都很慷慨仁慈,热心地去帮助他们采购物品,有时还把自己做的肉汤和面点送给他们。然而她却竭力避免和马格纳斯?泰特有任何接触。经过那房子的时候,如果马格纳斯在门外,妈妈都会催促萨利赶快走。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诫她:“绝不能到那房子里去,小女孩过去很危险。他是个恶棍。”于是,多年来她就对那一小片田地充满了好奇。到镇上去或者从镇上回来的时候,她会朝那边张望,瞥见过他弯腰剪羊毛的样子,也见过他伫立在屋外沿公路眺望,映着阳光就像一枚剪影。而现在两人离得这么近,简直像邂逅了一个奇特的童话人物。他也直直地回望着她,这更让她相信他是从画书里走出来的。对了,他就像北欧神话里的一个妖怪,她突然想到。看他那又粗又短的腿,肥硕的身躯,微驼的背,满口参差不齐的黄牙,简直太像她从来就没喜欢过的《三只坏脾气的小山羊》的故事。很小的时候,回家要经过烧荒地上面的一座桥,她每每心惊胆战,想象地下住着可怕的妖怪,瞪着血红的眼睛,弓着身子要向她扑来。萨利想,不知道凯瑟琳有没有带相机,这个老人值得一拍。马格纳斯望着两个女孩儿,他两眼浑浊,好像不太能聚焦似的。“进来,进来。”他说着把嘴唇拉向两边做出一个笑脸。萨利听到她自己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话,她紧张的时候总是如此。词语从她的嘴里倾泻而出,而她却丝毫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马格纳斯在她们身后把房门关上了,然后就站在那儿,堵住了唯一的出路。他提议来点威士忌,但她清楚还是不喝为妙。谁知道他往里面放了什么?萨利从包里把酒掏出来,笑了笑以安抚他,然后继续说话。她动了动想站起身来,但那男人手里握着刀,一把黑色刀柄的长尖刀。他在切桌上放着的一块蛋糕。“我们得走了,”萨利说,“真的,不然我父母要着急了。”但其他两个人仿佛没听到她说话似的,她惊恐地看着凯瑟琳伸手拿了片蛋糕填进嘴里。萨利能看到她朋友唇齿间的蛋糕屑。老人就这样持刀站在旁边。萨利四处寻找出口的时候,一笼鸟映入眼帘。“那是什么?”她急促地问到,几乎是脱口而出。“一只乌鸦。”他一动不动地站着,看着她,然后小心地把刀放回桌上。“把它这样关在笼子里不是很残忍吗?”“它折了一只翅膀。我把它放出去它也飞不了。”但萨利根本没在听,她觉得他会像关那只尖喙的折翼黑鸟一样把她们也关在这房子里。这时凯瑟琳也站了起来,拍了拍手上的蛋糕屑。萨利跟着她站起来。凯瑟琳向老人走去,近得快碰到他了。凯瑟琳个子高,所以要低头看他。有那么一会儿萨利懊恼得以为凯瑟琳要吻他的脸颊。如果凯瑟琳那么干了她也得照做才行,这同是约定的一部分,至少此刻萨利是这么想的。从她们踏进这房子开始,所有的事情都成了一种较量。马格纳斯没认真刮过脸,两颊的褶子里露出粗硬的灰白色胡楂,黄黄的牙齿上沾着口水。让我碰他还不如死了算了,萨利想。那难挨的时刻终于过去了,她们离开房子来到外面。两人狂笑不止,笑得萨利觉得她要尿裤子了,或者她们会坍塌成一堆雪。等眼睛重新适应了黑暗,她们已经不需要手电来照明了。皓月当空,她们找到了回家的路。凯瑟琳的家里静悄悄的,他爸爸对新年庆典没兴趣,很早就上床睡觉了。“进来坐坐吗?”凯瑟琳问。“还是不用了吧。”萨利知道这是凯瑟琳想要的回答。关于凯瑟琳在想些什么,萨利有时候完全摸不着头脑,有时候则心知肚明,现在她知道凯瑟琳不想请她进去。“那瓶子最好让我帮你收着。消灭作案证据。”“啊。”凯瑟琳说:“我就站在这儿看着你回家。”“不用。”凯瑟琳执意站在花园的墙边看着她。萨利转身离去时她仍站在原地。

前言

《黑乌鸦》是安·克利芙丝女士《设得兰四部曲》中的第一部,为她捧得了2006年的邓肯·罗利匕首奖最佳犯罪小说奖。作为英国新生代犯罪小说作家,克利芙丝尤以流畅优美的叙事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见长。故事发生在英国最北端的群岛——设得兰群岛,北欧海盗曾长时间定居的地方。若有机会乘喷气式飞机从欧洲飞往美国西海岸,不妨从五英里的高空俯瞰设得兰。海浪激荡之中,蜿蜒的海岸线勾勒出大大小小十余个紫色岩屿——紫色是石南花的颜色,浪移影动,仿佛谁家淘气的孩子随手把一套七巧板抛洒在大洋之间。寒冷的气候环境,雄伟多姿的地质地貌,迷人的海鸟奇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融合成了设得兰独特的风土人情。值得一提的是Up Helly Aa——设得兰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火把节狂欢。火把节来源于一千多年前北欧海盗的古老习俗,用来歌颂人们一年来的努力和团结。每年一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二,入夜时分,八百多人的盛装游行队伍手举火把浩浩荡荡穿过勒威克城镇,在海滩上点燃龙骨战船。熊熊火光之中人们载歌载舞,饮酒狂欢,万人空巷。克利芙丝早年在设得兰群岛的生活经历让她在处理各种细节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真实的地名甚至真实的街道,触手可及的真实感盈溢在字里行间。荒凉的高沼地,陡峭的崖壁,雨雪无常的天气,成群的海鸟,神秘的火把节,背景和情节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若妙手偶得,不动声色地将悬疑气氛推向高潮。小说读到一半,便动了去设得兰群岛旅行的念头。倘若哪天有幸成行,也许当真会有故地重游的错觉吧,因为早已在书中打过照面。设得兰群岛只有为数不多的轮渡和航班与外界交通,如同《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火车和《尼罗河惨案》里的游轮一样,相对封闭的岛上环境为设计谋杀案提供了绝佳场景。在这个居民不满百的小村落,人们彼此沾亲带故,以复杂而微妙的方式相互联系着。置身其中就仿佛住在一个透明的金鱼缸里,谁也躲不开他人刺探的目光和自以为是的判断。难道就真的没有秘密了吗?难道人们真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彼此了解吗?冰天雪地里乌鸦在盘旋,少女的脖子上红围巾鲜艳如血。和八年前凯特奥娜失踪的时候一样,凯瑟琳的死打破了小镇居民波澜不惊的生活。克利芙丝用犀利的笔锋切开社区生活一团和气的表面,隐藏其下的黑暗让人心惊。比设得兰的冬天更寒冷孤绝的,是人心深处的疏离隔阂。书中人物众多,克利芙丝用细腻优美的语言讲述着每个人的故事。丧母的外来女孩凯瑟琳,古板的小学校长玛格丽特,从小被同学捉弄的女生萨利,个性独立的单身母亲弗兰,出身豪门风流多金的邓肯,潇洒迷人而有恋母情结的罗伯特,孤单寂寞的老人马格纳斯。佩雷斯警官执著的盘查追问,像不速之客突兀地闯进居民们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到底谁是凶手?对于读惯了传统侦探小说的读者来说,《黑乌鸦》也许不那么像一部侦探小说。里面没有神通广大的福尔摩斯,也没有自负却从不失手的大侦探波罗。没有人知道所有的答案,哪怕是警察和探员。被压抑的欲望与找不到出口的情感、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智纠结在一起,无关对错,每个人都在艰难地选择着。尽管真相只有一个,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世界。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曾多次通过电子邮件和克利芙丝女士交流,询问一些拿不准的字句,每每得到热情耐心的回复。她的鼓励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动力。特别感谢父母对我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作为我的第一读者,他们对译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同时感谢学院里老师和朋友们的悉心指点,在此一并致谢。限于时间和水平,译文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指正。二OO八年六月三十日于复旦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偏远的小岛,忽然被邪恶染指——你知道该相信谁吗?★英国推理小说界大奖作品: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邓肯•罗利匕首奖最佳犯罪小说★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书★入选瑞典马丁•贝克奖2007年最佳翻译小说★著名悬疑推理作家周德东鼎力推荐: 一本不寻常的犯罪小说,既有破解谜题的高明智力,又有关注人性的深刻力度。无论内心怎样冲突与挣扎,冷漠和猜忌却是永恒的凶手。      ——周德东国外推荐:克利芙丝奉献了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阴暗,残酷,疑窦重重,即使是资深悬疑推理小说迷也会从头猜到尾,不忍释手。         ——美国图书馆协会克利芙丝凭借她绝佳的地域感再胜一筹……一本情节巧妙的心理惊悚小说。——《泰晤士报》一部扣人心弦之作。安•克利芙丝揭示了社区生活光鲜表面之下不为人知的黑暗,让人不寒而栗。——瓦尔•麦克德米(英国著名犯罪小说作家)安•克利芙丝天资超群,给传统的侦探小说写作注入了新活力,其独特的风格将继续受人瞩目。她处于最佳状态时已堪称卓越。——《二十一世纪犯罪悬疑小说作家》文笔优美……克利芙丝用直接、自然的语言,再现了一个所有居民都彼此熟识的地方的紧张冲突。《黑乌鸦》是部生动、令人称奇的作品,为一度被认为山穷水尽的犯罪题材又辟新径。                             ——纳达莎•蒲柏,《泰晤士文学副刊》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笔力深厚,不愧为圈内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极少有犯罪小说能如此生动、鲜明地表现地域感。”——《每日快报》克利芙丝用真实可信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对外来者充满敌意的世界……从势利的小人之举到严重的嫉妒猜忌。《黑乌鸦》一书突破了英国罪作品写作的固有模式,同时继承发扬了传统作品以叙事见长、情节精妙的特点。——简•雅可曼,独立撰稿人《黑乌鸦》展示了克利芙丝的写作才华……是一本富于思想性的佳作。——苏珊娜•耶格,《英国周日电讯报》《黑乌鸦》是一部优秀而险峻的芭芭拉•凡恩(Barbara Vine)风格(杰出犯罪小说作家露丝•伦戴尔曾以Barbara Vine为笔名写了一系列大受欢迎的心理惊悚小说)的心理小说。杰出的新生代英国作家克利芙丝,别出心裁地让旧形式焕发出新光彩。——《环球邮报》克利芙丝女士编织了一个精妙的故事,像菲尔岛羊毛衫一样繁复动人。——斯图尔特•鲍森一部感情强烈、浓郁深沉的犯罪小说,以智慧犀利、入木三分的性格刻画见长。——安德鲁•泰勒,《纠缠的网》无节制的好意和邪恶同样致命,小说截取了小镇警察侦破工作的紧张侧面表现了这种讽刺。——英国《卫报》富于洞见,真情实感,不动声色,动人心弦。——马塞尔•柏林斯,《泰晤士报》

内容概要

安·克利芙丝,英国杰出新生代犯罪小说作家。克利芙丝已出版十几部作品,曾经两度入围CWA(英国犯罪作家协会)匕首奖。2006年的新作《黑乌鸦》获得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邓肯·罗利匕首奖(CWA/Duncan Lawrie Dagger)最佳犯罪小说奖。评审团一致赞誉《黑乌鸦》有着“绝佳的地域感”,认为此书“描写了在封闭的社区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克利芙丝的作品已被译成16国语言。《黑乌鸦》是作者创作的“设得兰四部曲”系列心理犯罪小说的第一本,该系列的第二本是《白夜》。

编辑推荐

《黑乌鸦》是抹着现代主义口红的侦探小说。虽然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公案小说,但要说中国最风行的通俗文学体裁,那还只能说是武侠小说,但在西方文化地区最风行的通俗文学体裁就是侦探小说啦。这种体裁经过美国天才作家爱伦?坡开创、英国侦探小说之父威尔基?柯林斯等人的努力,早已从雏形逐步走向成熟,显示出侦探小说的文学性、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国也有一大批的侦探小说迷,大学者钱钟书也曾是侦探小说的忠实读者。他曾经说,在没有电视机的时代,深夜灯下沉浸于侦探小说亦是少年时的最大乐趣。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读侦探小说也是他休养脑筋的一种好方法。上海女作家王安忆也曾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超级粉丝。近几年来侦探小说在国内大热。侦探小说是游戏的,是脑筋的健身体操,在生活日益富足的中国社会,相信会有更大的发展。国内荧屏上《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一度走红就是个好例子。要知道狄仁杰的故事其实就是欧洲汉学奇人高罗佩首创的,高罗佩的侦探小说《狄公案》发行100多万册,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和数次拍成电影。在欧美文坛,经典的侦探小说数不胜数,名家层出不穷,各种排行榜也很多。在英美都有侦探小说协会,进行优秀的侦探小说推介。这本《黑乌鸦》就是获得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邓肯·罗利匕首奖(CWA/DuncanLawrieDagger)最佳犯罪小说奖的作品。作者克利芙丝,是英国杰出新生代犯罪小说作家,已出版十几部作品。《黑乌鸦》是作者创作的“设得兰四重奏”系列心理犯罪小说的第一本。这本小说2006年出版,今天才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得以和中国观众见面。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窥今日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面貌。全书的写作,无疑和传统的古典的侦探小说已经有所不同,淡化了传统侦探小说那种无所不知的神探的色彩,时间和空间都显得模糊。小说的写作颇吸收了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让人在目眩头晕中慢慢洞察真实生活和真实案件的本质,但这个本质没有对和错,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少女凯瑟琳的死亡,在静静的设兰岛的社区生活中,好像是那样平静和自然。让人不由想起现代主义小说大师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死亡也是在一个小镇中静静发生的,最后的结果也是出人意外,惊心动魄,而人性的复杂显露无遗。福克纳笔下小镇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地域特色,《黑乌鸦》这个地域是英国的,可能对中国的读者来说会稍稍觉得隔阂。作者克利芙丝的写作功力真是很深厚,尽管只是通过翻译,也能感受到她的深厚笔力,流畅自然,极强的驾驭力,描画景物环境纤细无比,信手拈来,有一种难言的明净和舒适感,可能这也是女作家的特点吧,和福克纳的浑厚比,确实又是一种意境,尽管在我看来颇为相通。在这里还要表扬一下翻译,把这种明朗干净的文笔风格传达的很不错,引用一段:“严寒持续了整整一周,岛上冰天雪地。暴风雪肆虐的时候,从窗户里都看不见外面的路。雪片精致细密,在打着旋儿的风里飘散,宛如轻烟。等到风静雪止,太阳照彻大地,雪地的反光刺痛了他的眼睛,他只能斜着眼看外面的世界。他看到小海湾上蓝色的冰层,看到扫雪机正从主干道上清出一条路来,看到运送邮包的货车,但是看不到那两个小美人儿。”总之这是一部有点另类的侦探小说,漂亮的文笔,冷静的人性刻画,一个特色地域上演的诡异杀人案件,意境的营造是成功的,有心的读者定会从中获得相当的精神享受。套用一句著名的,读书极多的学者止庵说的话:“我们希望人们也能读一点像侦探小说这样的‘无用’之书。阅读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一味追求有用,人会变得乏味无聊;读书还要讲究趣味,要能欣赏,这样人才活得有声有色,这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在阅读上的映射,读侦探小说唯一要做的准备就是抛弃功利主义。”不过,这部抹上现代主义口红的《黑乌鸦》在你抛弃功利主义读完后,相信也会有点功利主义的领悟和收获。同时也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的后续之作。

作者简介

★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邓肯·罗利匕首奖最佳犯罪小说
★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书
★入选瑞典马丁·贝克奖2007年最佳翻译小说
★著名悬疑推理作家周德东鼎力推荐:
一本不寻常的犯罪小说,既有破解谜题的高明智力,又有关注人性的深刻力度。无论内心怎样冲突与挣扎,冷漠和猜忌却是永恒的凶手。 ——周德东
一天早晨,天寒地冻,厚厚的积雪覆盖了设得兰。跋涉在回家路上,弗兰·亨特的目光被冰封的大地上一处耀眼的颜色吸引了,上空乌鸦盘旋。邻家少女凯瑟琳·罗斯躺在那里,被人勒死了。弗兰惊声尖叫的时候,乌鸦仍继续着它们的死亡之舞。
安静小岛上的居民们固执地把嫌疑聚焦在半疯半傻、离群索居的马格纳斯·泰特身上,然而吉米·佩雷斯警官和大陆派来的专案组坚持展开调查,整个村落笼罩在疑云和恐惧之中。
多少年来第一次,凯瑟琳的邻居们锁门闭户,杀手,就住在他们中间……
克利芙丝奉献了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阴暗,残酷,疑窦重重,即使是资深悬疑推理小说迷也会从头猜到尾,不忍释手。
——美国图书馆协会
克利芙丝凭借她绝佳的地域感再胜一筹……一本情节巧妙的心理惊悚小说。
——《泰晤士报》
一部扣人心弦之作。安·克利芙丝揭示了社区生活光鲜表面之下不为人知的黑暗,让人不寒而栗。
——瓦尔·麦克德米(英国著名犯罪小说作家)
安·克利芙丝天资超群,给传统的侦探小说写作注入了新活力,其独特的风格将继续受人瞩目。她处于最佳状态时已堪称卓越。
——《二十一世纪犯罪悬疑小说作家》
文笔优美……克利芙丝用直接、自然的语言,再现了一个所有居民都彼此熟识的地方的紧张冲突。《黑乌鸦》是部生动、令人称奇的作品,为一度被认为山穷水尽的犯罪题材又辟新径。
——纳达莎·蒲柏,《泰晤士文学副刊》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笔力深厚,不愧为圈内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极少有犯罪小说能如此生动、鲜明地表现地域感。”
——《每日快报》
克利芙丝用真实可信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对外来者充满敌意的世界……从势利的小人之举到严重的嫉妒猜忌。《黑乌鸦》一书突破了英国罪作品写作的固有模式,同时继承发扬了传统作品以叙事见长、情节精妙的特点。
——简·雅可曼,独立撰稿人
《黑乌鸦》展示了克利芙丝的写作才华……是一本富于思想性的佳作。
——苏珊娜·耶格,《英国周日电讯报》
《黑乌鸦》是一部优秀而险峻的芭芭拉·凡恩(Barbara Vine)风格(杰出犯罪小说作家露丝•伦戴尔曾以Barbara Vine为笔名写了一系列大受欢迎的心理惊悚小说)的心理小说。杰出的新生代英国作家克利芙丝,别出心裁地让旧形式焕发出新光彩。
——《环球邮报》
克利芙丝女士编织了一个精妙的故事,像菲尔岛羊毛衫一样繁复动人。
——斯图尔特·鲍森
一部感情强烈、浓郁深沉的犯罪小说,以智慧犀利、入木三分的性格刻画见长。
——安德鲁·泰勒,《纠缠的网》
无节制的好意和邪恶同样致命,小说截取了小镇警察侦破工作的紧张侧面表现了这种讽刺。——英国《卫报》
富于洞见,真情实感,不动声色,动人心弦。
——马塞尔·柏林斯,《泰晤士报》

图书封面


 黑乌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直都喜欢外国的小说,觉得很细腻,很平静的流淌着。这本不同于以往的侦探小说。没用刻意紧张的环境描写。没有夸大或者莫名的压迫感紧张感。只是一味细致的描述着这个地方的人们的心理,让事情很平静的发生着。这个小镇原本看似平静的毫无危机意识的生活一下被打破了。看到了真实的人性,真实的被人们刻意忽略的各种欲望,各种私念。
  •     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享有了极大赞誉的侦探小说。作者手法精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唯独情节有点牵强。其实作为侦探小说,所谓的情节牵强说的只能是小说收官时的那一笔了。解释的通,则全篇光彩照人,丝丝缕缕的细节会串联到一起深刻入大脑。否则,原本读者还不怎么舍得融合为一的故事会立刻分崩离析。这部小说中的凶手又是那种绝对不可能是凶手的人物,也就是一开始就不大会被人认为是嫌疑人的家伙。如同作者简介中说的,这被看作是一本心理犯罪小说。的确,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来描写凶手微妙的心理。并且,能从中推演出杀人动机。“凶手就是你”的那部分中的解释,我没有疑问,可这种认同就好像别人觉得你不是笨蛋于是你就欣然认为自己还不错一样。作者把一个细腻的合理的情绪养成了一出诡异的大戏。两者间的确有着些许的关联,但绝非必然。不过作者为凶手所设计的心历路程让凶手远离了逻辑,这几乎就使得凶手的动机天然的成立了,半点的火苗就成了。另外,作者误导的过于明显,简直是在通过偷偷摸摸告诉我们这就是凶手的方法告诉我们他不是。个人认为很多地方的设计都太拙劣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能让人看下去的故事。之所以没能让我获得我所期望的享受,也许只是因为我太把它当侦探小说了吧。
  •     我没看过周德东的作品,但还算知道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看到他鼎力推荐和封面很有感觉,立刻就买了。、但看完后感觉有差距。知道德东的小说是恐怖惊悚出名,有中国的斯蒂芬·金一称。可能是我自己的想象力穷乏,他推荐的这本小说我是没看出什么精彩的恐怖元素和书后评论的鲜明的地域感,人性的黑暗,犯罪的手法。书名黑乌鸦,很诡异的感觉。当我看完书后评论,作家简介,地图,主要人物介绍和书中的前几章,我就知道和自己想象中的有不少距离了。我原以为是和黑乌鸦有关,关于诅咒,人性,复仇,有关不为人知的过去……反正我觉得黑乌鸦这个名字对不起这本书,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看到结局时总觉得有那么不少的牵强和别扭,甚至不妥,荒唐的感觉。那种在表面中平静如水和里面黑暗的人性我觉得没有体现出来,可能就有那么一点点吧。而那种鲜明的地域感,与世隔绝,在这黑暗般的环境中人性的惊慌,背叛,丑陋我觉得都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黑乌鸦,它象征或映射了什么?不过这本小说还是验证了一句话:“能伤害我的,只有我最亲密的朋友。”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没有他说的那么好,看完也就那样了,没有特别的记忆。
  •     还不错,心理描写挺细腻的~~
  •     喜欢其中对人性的剖析
  •     地域感和人物心理描写确实见长
  •     地域
  •     我觉得灰常灰常灰常适合被改编成电影!!!
  •     每个人都是他笼中的乌鸦 跑不掉。
  •     看了1/5就猜到了结局,因为一个正常的女孩在自己好朋友被谋杀后还能那么淡定。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书里描述每个人的遭遇和想法太多了,感觉有些拖沓。
  •     可能是自己太把它当推理小说来读了,对结果有点失望。其实“懂得删电脑资料”这一线索已经很明显把凶手范围缩小了,而一直期待以重要线索出现的“黑乌鸦”原来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且就算是从人性分析的角度、将它当作社会小说去读,也没有阿婆写得那么出彩。总之是自己中阿婆的毒太深了。
  •     或许是看习惯了日本推理小说紧凑的情节,这样缓缓道来的叙事虽说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很快就厌倦了。总觉得最后揭开真相的时候不一定惊心动魄但也要震动人心,黑乌鸦的最后虽然合情理但是略显牵强
  •     刻意的阴暗, 没什么意思... 只是让我想起了<美国众神>里那个封闭的小镇...
  •     很不错的书`` 悬念性强!
  •     除了结尾都还行,优秀的风土人情介绍手册,但不是优秀的推理/悬疑小说
  •     情节算是唯一的缺陷了吧 不过手法真的很好啊~~
  •     哈哈哈,为什么我想剧透
  •     写得很不错,也很特别,结局也一波三折出人意料,不愧为获奖的小说。
  •     很喜欢作者的风格~~~很喜欢故事的风格~~~
  •     读完后 感觉像天启四骑士。如果没读的就别读了 和看场电影没区别
  •     它的恐怖并不在于血腥、暴力,而在于读到结局时的不寒而栗。
  •     要到中间才见精彩
  •     第二遍读,觉得很好看,那种狭小具体的地域感,小社会圈子里人人难于却急于掩盖的秘密,让人身临其境,是本好的推理小说。
  •     情节过于松散,全文也没做什么铺垫供读者自行推理,完全是整篇叙述,最后做个并不太让人惊讶的结局
  •       我没看过周德东的作品,但还算知道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看到他鼎力推荐和封面很有感觉,立刻就买了。、
      但看完后感觉有差距。
      知道德东的小说是恐怖惊悚出名,有中国的斯蒂芬·金一称。可能是我自己的想象力穷乏,他推荐的这本小说我是没看出什么精彩的恐怖元素和书后评论的鲜明的地域感,人性的黑暗,犯罪的手法。
      书名黑乌鸦,很诡异的感觉。当我看完书后评论,作家简介,地图,主要人物介绍和书中的前几章,我就知道和自己想象中的有不少距离了。
      我原以为是和黑乌鸦有关,关于诅咒,人性,复仇,有关不为人知的过去……
      反正我觉得黑乌鸦这个名字对不起这本书,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
      看到结局时总觉得有那么不少的牵强和别扭,甚至不妥,荒唐的感觉。
      那种在表面中平静如水和里面黑暗的人性我觉得没有体现出来,可能就有那么一点点吧。
      而那种鲜明的地域感,与世隔绝,在这黑暗般的环境中人性的惊慌,背叛,丑陋我觉得都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黑乌鸦,它象征或映射了什么?
      不过这本小说还是验证了一句话:
      “能伤害我的,只有我最亲密的朋友。”
  •     有一点儿失望。制作的一般。现在这样的书籍现在很多,非常多获奖的东东,未必是好的 对吧
  •     好乱好乱
  •     两个女孩我都喜欢。
  •     Sheila的第一份翻译作品,纪念下~~~
  •     安长于描述气氛和环境,这种写作风格现在已经不吃香了,浮躁的心是读不下去的。就悬疑的设置和推理的严密性来讲,并不出彩。所谓的“绝佳的地域感”于中国读者是无感的。这充分显示了两种文化的距离
  •        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享有了极大赞誉的侦探小说。作者手法精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唯独情节有点牵强。
       其实作为侦探小说,所谓的情节牵强说的只能是小说收官时的那一笔了。
       解释的通,则全篇光彩照人,丝丝缕缕的细节会串联到一起深刻入大脑。否则,原本读者还不怎么舍得融合为一的故事会立刻分崩离析。
       这部小说中的凶手又是那种绝对不可能是凶手的人物,也就是一开始就不大会被人认为是嫌疑人的家伙。如同作者简介中说的,这被看作是一本心理犯罪小说。的确,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来描写凶手微妙的心理。并且,能从中推演出杀人动机。
       “凶手就是你”的那部分中的解释,我没有疑问,可这种认同就好像别人觉得你不是笨蛋于是你就欣然认为自己还不错一样。作者把一个细腻的合理的情绪养成了一出诡异的大戏。两者间的确有着些许的关联,但绝非必然。不过作者为凶手所设计的心历路程让凶手远离了逻辑,这几乎就使得凶手的动机天然的成立了,半点的火苗就成了。
       另外,作者误导的过于明显,简直是在通过偷偷摸摸告诉我们这就是凶手的方法告诉我们他不是。个人认为很多地方的设计都太拙劣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能让人看下去的故事。之所以没能让我获得我所期望的享受,也许只是因为我太把它当侦探小说了吧。
      
  •     感觉拍成电影能更好看
  •     那得买来看一看,呵呵。这个封面实在是太漂亮了!!!
  •     嫉妒和盲目是世间可怕的两种东西。时刻警醒自己远离他们
  •     烂书。完全不合逻辑啊,人物塑造也很单薄,有介绍评价的那么好吗??
  •     冲着匕首奖去的。没能读完,兴味阑珊。
  •     我想弄 懂这本书,如果那个老头是凶手,他为什么要在当年杀害那个小女孩?然后为什么又现在杀死了另外一个人?为什么呢?
  •     喜欢严肃文学的人一定喜爱 的推理小说。
  •     如果你是缜密推理的爱好者,这本书显然不对你的胃口
  •     环境刻画的很不错。
  •     没评价上说那么好看啦。其实也没什么过程哦=-=
  •     看了四章就猜到是萨利为了那个男的杀死的凯瑟琳,一点没意思,不看!
  •     好讨厌,我没有看懂这本书,想看看网上有没有说出真正的凶手,结果没有一个人说,全是些之乎者也的话。
  •     我看过之后仍是不肯相信安是一个女人
  •     的确非常的拙劣,况且我觉得对人性的描写也很单薄啊,佛兰怎么都不像喜欢佩雷斯的样子……太牵强
  •     人物太多,很多晃眼的角色,作者功力明显HOLD不住。
  •       《黑乌鸦》又译《小岛惊魂》是安.克利芙丝《设得兰四部曲》中的第一部,为她捧得了2006年的邓肯.罗利匕首奖最佳犯罪小说奖。从《深藏不露》开始关注英国新生代犯罪小说家安.克利芙丝。喜欢她优美流畅的叙事风格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黑乌鸦》被翻译成《小岛惊魂》可谓是一大败笔,因为作品中既没有离奇曲折,也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血腥暴力,有的是一种静静流淌着的细腻。
      
       故事发生在英国最北端的群岛——设得兰,那里曾是北欧海盗长期定居的地方,那里至今只有为数不多的轮渡和航班于外界交通,如同《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火车和《《尼罗河惨案》里的游轮一样,相对封闭的岛上环境为设计谋杀提供了绝佳场景。在这个居民不满百人的小村落,人们彼此沾亲带故,以复杂而微妙的方式相互联系着。置身其中就仿佛住在一个透明的金鱼缸里,谁也躲不开他人刺探的目光和自以为是的判断。难道就真的没有秘密了吗?难道人们真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彼此了解吗?
      
       冰天雪地里乌鸦在盘旋,少女的脖子上红围巾鲜艳如血。和八年前凯特奥娜失踪的时候一样,凯瑟琳的死打破了小镇居民波澜不惊的生活。克利芙丝用犀利的笔锋切开社区生活一团和气的外表,隐藏其下的黑暗让人心惊。比设得兰的冬天更寒冷孤绝的是人心深处的疏离隔阂。
      
       书中人物众多,克利芙丝用细腻优美的语言讲述着每个人的故事(这是我喜欢的类型——群戏)。丧母的外来女孩凯瑟琳,古板的小学校长玛格丽特,从小被同学作弄的女生萨利,个性独立的单身母亲弗兰,出身豪门风流多金的邓肯,潇洒迷人而有恋母情结的罗伯特,孤单寂寞的老人马格纳斯。佩雷斯警官执着的盘查追问,像不速之客突兀地闯进居民们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到底谁是凶手?
      
       对于读惯了传统侦探小说的读者来说,《黑乌鸦》也许不那么像一部侦探小说。里面没有神通广大的福尔摩斯,也没有自负却从不失手大侦探波罗。没有人知道答案,哪怕是警察和探员。被压抑的欲望与找不到出口的情感(我喜欢书中这种对暧昧的描写)、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智纠结在一起,无关对错,每个人都在艰难地选择着。尽管真相只有一个,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世界。
      
  •     读读就行.
  •     不是很像侦探小说,更像讲故事只不过故事里死了人。各种人物都不是配角,作者对每个人的叙述都是相当,真相来的平淡而真实。读了阿婆之后再读这个,还真是另一番的味道。
  •     很久以前看的,总感觉没结局……
  •     还不错,挺细腻的...不过结局不太出彩...
  •     心理人性描写很细腻,一看就是女性的
  •     说到我心里了,黑乌鸦这么有玄机的题目实在和书本内容不般配啊。内容很苍白的一本书,人性刻画更是苍白。结局就是竹筒倒豆子,说明白了事。至于说地域感,我根本没觉得是设德兰群岛,而是美国寒冬季节随处可见的场景……浪费了我两个下午看,实在是不值得
  •     我觉得这本翻的有点硬板板的了,没像白夜行一样让我惊喜
  •     不是很像侦探推理悬疑小说....
  •     冷
  •     不喜欢
  •     要不就是写的不好,要不就是翻译的不好,总之没有一口气想看完的念头,也没有想翻到后面看结局的冲动哈,不够吸引人啊
  •     呸。小说垃圾就是出版社垃圾,此出版社以后上黑名单了。
  •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真的不一定会被你看到。
  •       手中的这本《黑乌鸦》,我读得很慢,至少比我想象中的要慢很多。谈不上恐怖,一般犯罪小说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很少充斥,情节也不是那么惊心动魄,曲折离奇,逼迫着你心跳加速,越翻越快,但这是我喜欢的犯罪小说类型,我慢,是因为享受,我一点一点沉浸在这个“像菲尔岛羊毛衫一样繁复动人”的故事中。
      
      这个获得英国犯罪作家协会最佳犯罪小说奖的故事,凭借胜出的是“绝佳的地域感”,而合上书封,其独特的地域和色彩充斥在脑海中:红,白,黑。火把。大雪。乌鸦。故事发生在设得兰一个冰雪覆盖的小岛上,岛上居民不满百,人人知根知底,人情浓郁,一团和气,在寂静白雪的映衬下,邻家少女的死和盘旋舞蹈的黑乌鸦搅乱了岛屿上一成不变的太平生活,多少年来人们第一次闭门锁户,彼此猜忌怀疑,凶手,就生活在他们中间,隐藏在那一张张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脸孔中……
      
      这是很多推理小说喜欢设置的场景,当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命案的地方发生了凶杀,而凶手却依然大摇大摆地生活在每天还在跟你打招呼的人群中,一夕之间,人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仿佛如梦初醒,发现自己竟然生活在一个可怕的陷阱之中。不是遥远地方的刺激新闻,只有破解凶杀之谜,人们才不用担惊受怕,睡上安稳觉。回归安全感的迫切性,凶手可能性的大大缩小,逼得人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身边的人,任何人的一颦一笑,一个出格的举动,一个令人寻思的眼神都开始变得意味深长……
      
      质朴含蓄的笔调,笼罩全篇的淡淡哀愁,精妙细腻的心理描写,睿智犀利的人性剖析,禀承英国著名女性推理小说家芭芭拉‧范恩(Barbara Vine)的一贯风格,打破推理小说和文学小说的藩篱,正是《黑乌鸦》令人赏心悦目之处。
      
      这是一个对外来者充满敌意的世界,如同书中屡次提到的意象“火与冰”之间的巨大反差。谁不曾突然置身一个陌生的环境?关怀和笑容可以融化坚冰,而冷漠、怀疑的目光下是“冰冻三尺”的心生凛冽。尤安的妻子去世,为了逃避突如其来变故的打击,他辞去校长职务,来到小岛任职平凡教师,但即使身处看似与世隔绝的岛屿,他依然沉浸在丧妻的悲痛中自我封闭,缺乏亲情的凯瑟琳由此变得孤傲而难以亲近;职业女性弗兰从大城市来到小岛同样心怀伤心,单身母亲与女儿相依为命,感情上的失败让她难以走出心灵的阴影;萨利•亨利面对缺少关爱的父亲和像间谍一样监控着生活的母亲,只想在情欲与性爱中寻求青春叛逆期苦闷的出口;半疯半傻、离群索居的马格纳斯在别人眼中是可怕残忍的凶手,在作者笔下他的孤独与对人情的渴望,连一只黑乌鸦都不舍性命的照顾,让人心酸不已;就连目光锐利、胸怀责任感的警官,不也是成长期亲身体验过种种异于常人的人情冷暖,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混乱表象中一点点深入,而他最终能够破案的怀疑精神,还有一部分却是自嘲为现代人“情感失禁”的情绪直觉。
      
      作者笔下的世界何其真实可触,善恶从来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凶手不是嗜杀的恶魔,却是纠缠在自我心灵困境走不出来的常人,警官也绝非神通广大,一样有自己的诸多困惑,在破解凶杀的同时苦苦寻觅自己生活的答案,这些莫不让书中的人物有血有肉,鲜明生动。
      
      书中被害少女喜欢的诗人罗弗斯特的《冰与火》引用的是余光中的译笔: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火/有人说毁灭于冰/根据我对于欲望的体验/我同意毁灭于火的观点/但如果它必须毁灭两次/则我想我对于恨有足够的认识/可以说在破坏一方面,冰/也同样伟大/且能够胜任。这是一个冰火交织的岛屿,火是激情,欲望,疯狂,午夜的太阳,火把节,牺牲;冰是仇恨,压抑,害怕,黑暗,寒冷,冬天。在内涵丰富的隐喻之下,人世的罪案似乎并非不可避免。但从这个寒冷、隔绝的岛屿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人心的冷漠、孤立、坚硬、寒冷才是真正致命的要素。
      
      
  •     我也是最近刚看完,很喜欢作者关于场景的描写···关于人性的刻画
  •     这本书 前前后后看了两年 可能是我对外国人的名字翻译成的中文名字实在不待见 永远记不住里面的人物 不过结局还是很出乎意料的
  •     一开始我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上了,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乌鸦是不祥之物,看多了国内的悬疑小说的血腥和阴谋,黑乌鸦带来的是另外一种享受,作者看似平谈的描述,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与凶手擦肩而过。。。。。。
  •     是在不懂那个地域性的评论是什么意思。
  •     ok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