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死了!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涂尔干死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63361762
作者:[美]阿瑟·阿萨·伯格
页数:166页

内容概要

阿瑟·伯格(1933- ),旧金山大学广播与电子传播艺术教授,一个机智而风趣的老头儿。他涉猎广泛,文学和哲学是他学生时代的主修专业,媒体传播学又是他执教的学科。身在学院,他身上却没有被丝毫学院气,他主张以轻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学科领域,激发他们的兴趣,他更主张学术的自律和尊严,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对学术界的荒谬、腐败的辛辣揭露和嘲讽。或许,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也发生在中国。“谋杀”,是他的作品的主题。而谋杀可能是一个喜剧,谋杀之后的解剖更是令人痛快淋漓。学术,也许正在经历这样一次谋杀…… 
他的作品,已有德语、瑞典语、意大利语、韩语、印度尼西亚语译本,中文译本正在陆续出版。

书籍目录

作者前言鸣谢人物表第一章 那天下午,我处理了一个病人第二章 她离开之后……第三章 我正要离开福尔摩斯的公寓第四章 翌日凌晨,我正打算……第五章 我和福尔摩斯一大早就赶到了克拉里奇饭店第六章 马克斯·韦伯敲了敲我们的房门第七章 我们正等着会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八章 我们约见的第二位教授第九章 克拉里奇饭店最后一轮午餐时间第十章 我们访谈的下一位是第十一章 敲门声让我们吃了一惊第十二章 莱斯特雷德的手下……第十三章 我们离开询问赴宴者的房间第十四章 比阿特莫过于斯·韦布在克拉里奇饭店举办的晚会术语表参考书目作者介绍译后记

作者简介

《涂尔干死了!》是阿瑟·阿萨·伯格最近一部学术推理小说,这是一部集社会学理论和推理小说于一体的作品。来自19世纪和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W.E.B·杜波依斯、埃米尔·涂尔干、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拉基米尔·列宁、格奥尔格·齐美尔、比阿特丽斯·韦布和马克斯·韦伯在出席在伦敦举行的一个学术讨论会。在会前的一个晚会上,发生了学者斗殴、珠宝失窃、涂尔干失踪等一系列可怕的案件,杰出的私家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忠实的搭档约翰·华生博士介入了这群社会学家,展开调查。社会学家们纷纷向福尔摩斯讲述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并展开了一些争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种族理论、精神分析等社会在这里激烈交锋,充满了智慧、思想和幽默。终于,这场扑朔迷离的案子真相大白,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涂尔干的一个试验而已。

图书封面


 涂尔干死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其实一开始想补补自己社会学常识,又还不想读那些大部头很费脑筋的书,便找到这本比较轻松的学术小说,还有喜欢的福尔摩斯……读完了,感觉是很牵强地用故事情节来把那个时期重要思想家给串了一下,果然还是没有柯南道尔的小福福好看……如果没有那个所谓盗窃案,估计就是一篇一篇小福福和社会学家的座谈会了……嗯,果然想补知识还是不要偷懒了,还是乖乖地看书吧呀……最后的原因是社会实验……不过估计这是唯一一处让这故事有点小说感的情节了吧今天上课时还听了台湾那边一个研究教育社会学的教授做的实验,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做出各种非常规行为以测试老师的反应,某种boundary marker的感觉……通俗的话说就是“忍耐也有个限度!!”不习惯给书评价较差,于是就写“还行”吧……
  •     最初接触社会学还是源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那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对这会学了解的开始。《涂尔干死了》是关于社会学理论的另类读本,汇集了西方主要社会学家的核心理论,可以算是社会学的一个启蒙读本吧。用悬疑小说的形式阐述社会学理论不能不称赞作者别具匠心的手法,只是悬疑的成分大打折扣,基本在故事的开始我就对结局有了八九不离十的猜测,中间穿插的理论阐述也是有些生硬和唐突,如果分割开来看,确实不失为社会学的入门读本。我个人比较欣赏涂尔干的自杀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前者是对人与社会冲突关系的类型化,后者是对人内在世界的精妙剖析。两者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个人比较摒弃列宁的理论,苏联的解体就是很好的例证。西方对社会学的研究对于中国也是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这部小说在阐述社会学理论的同时也是在批判那些学院派脱离生活实践的研究方式,所以我比较推崇费老先生的实践性研究,正是因为如此他写出来的文字才那么深刻那么有感召力。社会学其实就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活的科学,脱离社会生活的研究最终只会走向死胡同。
  •     推荐一本轻松了解社会学的书---<涂尔干之死><涂尔干之死>是一本荒诞不经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却是上至马克斯 韦伯下至哈贝马斯的众多学者,他们大约正在开鸡尾酒会,突然涂尔干离奇死亡,围绕这个案件情节进一步展开.在这些古怪的情节中,各个学者的谈话中很巧妙的融进他们的学术观点,所谓”寓教于乐”,读者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中就了解了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当然进一步深入了解,就要看原著了.这本书至少是开胃布丁啊.类似的法学方面的开胃布丁有刘星<西窗法语>,经济学则有梁小民的<小民谈经济><小民谈市场>我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呢?每年大四毕业,许多学长会摆出摊子,为方便师弟师妹廉价处理一些书籍,影碟,衣物,日常用品.2003届人文学院的张静宇师兄当时也正摆着书摊,我一眼就瞧见<涂尔干之死>.于是和他侃了起来.涂尔干(Emile 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著作将统计学,经济学等四门学科融合在一起,代表作有<自杀论>,<社会劳动与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以统计学的方法,搜集大量数据,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社会问题(比如自杀,犯罪等),这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有人评价他的数据,表格还不够规范,但是他的著作开了先河.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哲学性的思辩.涂尔干(Emile Durkheim)还被译为迪尔凯姆,或杜克海姆,德克海姆苏力先生在一些学术文章中往往是用法社会学的进路,常常会引用到他的观点.我至今只听说一些零星的他的观点.原著曾借到<自杀论>,寒假几乎抄了一半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有时候会想这种生硬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特别是嵌入大段大段的理论的时候~ 觉得原文的特色就是精炼通俗(不然也不会流行),但理论一翻译过来就觉得啰嗦。
  •       推荐一本轻松了解社会学的书---<涂尔干之死>
      
      
      
      <涂尔干之死>是一本荒诞不经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却是上至马克斯 韦伯下至哈贝马斯的众多学者,他们大约正在开鸡尾酒会,突然涂尔干离奇死亡,围绕这个案件情节进一步展开.
      
      在这些古怪的情节中,各个学者的谈话中很巧妙的融进他们的学术观点,所谓”寓教于乐”,读者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中就了解了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当然进一步深入了解,就要看原著了.这本书至少是开胃布丁啊.
      
      类似的法学方面的开胃布丁有刘星<西窗法语>,经济学则有梁小民的<小民谈经济><小民谈市场>
      
      
      
      我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呢?
      
      每年大四毕业,许多学长会摆出摊子,为方便师弟师妹廉价处理一些书籍,影碟,衣物,日常用品.2003届人文学院的张静宇师兄当时也正摆着书摊,我一眼就瞧见<涂尔干之死>.
      
      于是和他侃了起来.
      
      涂尔干(Emile 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著作将统计学,经济学等四门学科融合在一起,代表作有<自杀论>,<社会劳动与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以统计学的方法,搜集大量数据,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社会问题(比如自杀,犯罪等),这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有人评价他的数据,表格还不够规范,但是他的著作开了先河.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哲学性的思辩.
      
      涂尔干(Emile Durkheim)还被译为迪尔凯姆,或杜克海姆,德克海姆
      
      苏力先生在一些学术文章中往往是用法社会学的进路,常常会引用到他的观点.我至今只听说一些零星的他的观点.原著曾借到<自杀论>,寒假几乎抄了一半
  •     槽点太多,无言以对。不过莫名好笑,心情愉快。
  •     如果你对社会学理论有兴趣,不妨读一读。
  •     第一本社會學書→真是給自己找事大王= =
  •     实在无聊!所谓的学术小说就是把几个社会学家弄到一起开学术会议,再通过他们和别人的交谈体现“学术性”,这样的情节设计…作者毫无才华可言。
  •     一个半吊子社会学入门者写的书和一个半吊子社会学学生做的译者……【扶额】【当然看的不是这个版本的
  •     果壳推荐也不靠谱啊,整个把各种大家写的像脑残一样
  •     写得比他的学术作品还差也是种本事
  •     个人觉得甚至都称不上悬疑,但这书有趣之处在于看这些名人这样互动挺有意思的
  •     社会学的理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懂了的。
  •       期望颇高,开局不错,结局令人失望。
      这本书在视角上还算有趣,但理论嵌入实在太过生硬,而且。。。我分明地感到作者对社会理论的了解仅止于门外,虽然普及型读物都是这种样子,但不免令人失望。。。
      用了我小半个白天的时间,好歹算是个另类的阅读体验。凑合着吧。
  •     只是设定吸引人
  •     感觉像蓝猫淘气三千问的剧情水平下降版加知识理解难度提升版
  •     不过加深了只读教材的社会学学生对涂尔干的成见
  •     我也觉得凑合。太生硬了。
  •     妙趣横生。不过我是韦伯黑涂尔干粉所以有点不爽……
  •     咬着牙读完,本以为会学到点什么,或者故事有什么好看的……然而。
  •     构思有趣。行文生涩。
  •     传播学教授懂个P啊。。。
  •     当小书来看,故事本身比较简单粗糙,但仍可以作为一种入门读物。幸亏是在图书馆借来看的,以后买书还是得先看内容再买啊!有好多书还真是看过一遍之后就再也不碰了。
  •       自从知道了阿瑟伯格的荒诞小说系列,我就开始孜孜不倦地找,前后跑了五家书店,终于凑齐了目前出的四本。最近的就是今天看完的《涂尔干死了》,说的是社会学理论。
      看过这个系列的两册,对于他的荒诞我很推崇。但说老实话,这本书让我觉得挺失望的。或许真的应了那句古话——事不过三。坏事不过三,好书也不过三吧。
      首先,书的人物设定就很有问题。看过的《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和《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涂尔干死了》则不然,涂尔干、韦伯、列宁等真实人物纷纷登场,连办案的都由亨特探长变成了福尔摩斯。
      这回我算是真正领教了无知的好处了。看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韦伯和涂尔干等人的著作也看了不少,可是在这本《涂》中,我始终无法把我心目中的福尔摩斯、韦伯和涂尔干和书中的人物对应起来。谢天谢地,我只看过韦伯传略,如果看过玛丽安娜写的《韦伯传》,我估计我压根看不完这本书了。
      其次,案件之简单,情节之荒谬,结局之无聊,基本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而且伯格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嵌入人为强加的痕迹太过明显,感觉很不自然,生硬的别扭。
      或许因为同样的题材演绎了多遍让我产生了厌倦,也有可能书中的理论对我而言稍显浅显(毕竟这是一本入门书),不过,由一个社会学的外行来写作,再由一个社会学的外行来翻译的社会学理论读本,阿瑟伯格和曹雷雨先生着实在冒险。
      留有印象的有两处:
      “韦伯教授已经升华了,他把自己的性冲动转向或改为著书立说,这就是他作为一名学者如此多产的原因”,对此,我持保留意见,算是为我痛苦的韦伯阅读经历出了些许恶气——老人家活得时间不长,写得也太多了。
      另外就是这样一段话——
      但愿我能够让他们从构筑理论的玄而又玄的抽象概念中出来,迫使他们亲眼看看自己对身边所发生之事是如何反应的……让他们从云山雾罩的理论中回到真实的人间,哪怕只有一小会儿也好。
      书中,涂尔干让教授们关注现实的努力失败了。
      而现实中,有谁发出这样可爱的呼唤呢?
      
  •     重新看了一下,似乎是动词,呵呵。是我最近看constructivism看得头大了,,
  •     因此知道伯格
  •     很早以前读过这本书但是一直都没把它当作一本书对待,因为它实在太…这样说,太另类了(见其他评论),突然想到这本书是因为正在读一份当代知名杂文集,引经据典广而杂,虽然嚼之也有味,但是弃之不足惜,重要的是时而窜出的违和感(就像素撑裂了麻麻的衣服怕被发现用笨拙的双手打上的补丁…咳咳划掉¬_¬)让人很想一拍象腿把缩在书里的作者揪出来直接说说人话。在这一点上这本书可谓做到极致,作者普及学科知识的理念真心很好,只是作为一本书的整体实在经不住太多不合拍层次的撕扯,小说的角度看太繁琐,理论的角度看太散漫,掉书袋当如稼轩,砌文藻应学义山,大概这般。
  •     呵呵呵呵呵呵呵
  •     没有荒诞,没有推理,但是用这种方法学一些大家的理论倒是比看教材逗趣。
  •     ……
  •     啥叫构筑理论。。 呜呜~~ 翻的确实是问题啊。。本来我也想找来看看的
  •     这是一本致力黑韦伯的书么╮(╯▽╰)╭
  •     死你妈个头
  •     以小说的形式写的,经典社会理论的一本浅显入门书.但是也并不是多么有趣.
  •     涂尔干二逼死了。
  •     理论介绍简明有线条,可惜故事性好差。
  •     单纯因为标题……苦逼复习期看到这样一个短句子,力量无穷啊(喂(看完感想:二流学术同人,三流复习材料
  •     用悬疑小说的形式,把19世纪20世纪几位重要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的理论,通俗有趣的介绍给读者
  •     别买,这是本垃圾。看完关于列宁的段落我就觉得没必要再读下去了。
  •     什么玩意儿。。。
  •     。
  •     竟然还有这样关于学术的科普真的是很有特色的!涂尔干的自杀理论。社会——或者更准确地说,某个特定社会里孕育出来的‘集体意识’——始终会在个体身上出场,我从我的研究中看到,宗教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个体身上创造出一些信念,让他们遵循社会的要求。涂尔干理论犯罪是社会问题,仅仅是为了我们的道德优越性和福柯的监狱,精神病有着相似的见解
  •     看在用了福尔摩斯词牌的面上算及格吧……虽说有那么些微的福学梗然而同人作品基本要求没完成……这种方式来写学术科普蛮不错的,有知乎神贴的意思;然而作者也就是涂尔干和韦伯比较用心,其他的都比较潦草,尤其是列宁这个龙套。trick有点呵呵。其实还是大众传播那本写得好。
  •     刚刚借到这本书……
    经你这么一说,不是很想看了……55
  •     厕所读物
  •     花了我两天坐车的时间,看了一本教授写的同人小说。结局实在是让我很无语
  •     对白比一般侦探小说拗口而已
  •     感觉里面的思想都在生搬硬套,并不符合故事的场景!
  •     无聊。
  •     内容没撑起想法,又装又无趣
  •     看似很好的一本悬疑小说,实质上是介绍各位社会学家自身的学术观点,但是浅显了,给入门的人看看可以。当然,改编成话剧来演一演,还是不错的。
  •     小失望,故事太生硬。当是浏览了一堆大师名字和理论
  •     仅仅是读本而已,有一些最基本的思想。
  •     为了写论文选的一本书
  •     edutainment的问题是,读者会把education的部分跳过去,只看entertainment,然后觉得不好看(这个读者就是大写的我
  •     to 一树:构筑理论不是理论的一种,构筑是动词吧。太久没看,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     我理解作者采用小说形式的理由,只是小说写得实在太糟糕了
  •     除了抑郁症韦伯拳打学霸涂尔干之外乏善可陈的三流福尔摩斯同人小说陪我度过失眠的夜。不过译后记还不错「这算是三流著作的通性么」
  •     啊天雷滚滚……?
  •     各家理论完全就是珠链式嵌进去的嘛……但是学术推理的写法很好玩,加一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