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渴望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死亡的渴望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802255333
作者:(美)劳伦斯·布洛克
页数:425页

章节摘录

  我在早上打了个电话给艾弗森,留了言,大约十一点的时候,他回电了。“我仔细想了你说的话。”我跟他说,“他们是怎么把那么多东西带回来的?除了银器之外,不是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吗?”  “我们全找回来了。”他说,“连吃生蠓的小叉子都没落下。”  “他们是怎么回来的?”  “怎么回来的?”  “他们两个有车吗?”  “别说是车了。”他说,“你看过他们的公寓,还记得吗?他们的家具,我不是也告诉过你吗?比尔曼有条换洗的牛仔裤就不错了,他怎么可能会有车?”  “那他们是怎么回布鲁克林的?”  “你是怎么回布鲁克林的?乘D线地铁啊。你就是要说这个吗?”  “你说这两个家伙背着装满赃物的大包,就这么一路乘地铁回来?”  “怎么,你以为这会是第一次吗?要不,他们随手招了一辆无执照的出租车……只是在曼哈顿要找这种出租车,怕是不容易吧?”  “没错。”  “所以,看来,他们很可能是偷了一辆车。把引擎的电线接一接,如果他们懂得这种技术的话。也许他们眼睛亮,找到一部钥匙没拔的车子。开去干活,先在外面等着,等到完事之后,再开回家。”  “在他们住的附近发现失窃车辆了吗?”  一阵沉默。再开口的时候,语气比刚才冷静多了。“我想没有。”  “那辆车去哪儿了?”  “可能他也没把钥匙拔出来,”他说,“然后被别的混混偷走了,开到不知道谁的辖区里,变成别人的麻烦了。你觉得这部车他们能用多久?两个小时?也许他们又把它还回去了,反正就是这样,车主根本还就发现他的车子不见了。”  “也有这种可能。”  “你觉得你发现了一些破绽吗,斯卡德?”  “只是怀疑罢了。”  “你让我怀疑起自己来了。你到底想要干什么呢?”  “想让情况更明朗一点。”  “情况更明朗一点?我的感觉是,你这样四处打听,接下来就会说是我们搞砸了,没使尽全力去找那部失窃的车辆。”  “我没有这个意思。”  “坦白说吧,”他说,“在我们辨认出那批银器的来历之后,这案子就算结了。警界的老规矩了,谁不希望尽快了结,不要再查下去了?你以为我们真的没去清查失窃车辆吗?”  “我相信你们查过。”  “没错,你他妈的说得一点也没错。我们还查了半天。失窃车辆记录全部都调出来查过了。就算是没做,也不会有人怪我们的。可我们都做了。案子结了嘛,调查工作当然要告一段落。我们的所作所为百分之百正确。”  “我就是希望能够百分之百正确。”我说。  “怎么说?”  “假设有第三个人,”我说,“有个人带他们到曼哈顿,在外面等他们,然后再把他们送回来呢?”  “继续说。”  “然后他把他们送到科尼岛大道,接下来再处理那部车。也许车是偷的,就干脆把它丢到城的另一端。也许车是他的,就停在他的停车位里。”  “如果他有点脑子的话,就应该把车子里里外外彻底清理一下。”  “同时,比尔曼和伊凡科等在公寓里,比尔曼把伊凡科给杀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伯恩和苏珊·霍兰德在一场入室抢劫案中被残忍地锦杀害了,整个城市都为此惴惴不安。几天后,两个凶手死在了布鲁克林的一间锁着的公寓里,于是警察结了案,众人也都松了一口气。马修和埃莱娜·斯卡德曾与霍兰德夫妇在一个房间里听音乐会、吃晚餐。在受托开始调查后,他越来越觉得这个案子里还有第三个人……

内容概要

劳伦斯·布洛克生于1938年,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写小说。布洛克最早出版的小说《睡不着觉的密探》(1966年)主角是一位名叫伊凡·谭纳的密探,因为在朝鲜战争中脑部受伤,再也无法睡眠,这个角色在之后的系列中不断地出现,最新的是1998年的《冰上的谭纳》。布洛克还有其他受欢迎的系列,比如“杀手凯勒”系列和以纽约二手书商兼盗贼罗登巴尔为主角的“雅贼”系列。主要著作有:《睡不着觉的密探》、《父之罪》、《在死亡之中》、《谋杀与创造之时》、《别无选择的贼》、《刀锋之先》、《恶魔预知死亡》、《小城》、《死亡的渴望》等。

编辑推荐

  《蓝莓之夜》编剧的代表王家卫、侯孝贤、梁朝伟,着迷的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王家卫是我的粉丝,他特别喜欢我的马修·斯卡德系列,尽显纽约的悲伤、失落和死亡。纽约,一个令人随时随地皆可死亡的城市,当今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第一人,爱伦·坡终身大师奖、砖石匕首奖、马耳他之鹰奖、下姆斯奖得主。  伯恩和苏珊·霍兰德在一场入室抢劫案中被残忍地锦杀害了,整个城市都为此惴惴不安。几天后,两个凶手死在了布鲁克林的一间锁着的公寓里,于是警察结了案,众人也都松了一口气。马修和埃莱娜·斯卡德曾与霍兰德夫妇在一个房间里听音乐会、吃晚餐。在受托开始调查后,他越来越觉得这个案子里还有第三个人……

作者简介

伯恩和苏珊•霍兰德在一场入室抢劫案中被残忍地锦杀害了,整个城市都为此惴惴不安。几天后,两个凶手死在了布鲁克林的一间锁着的公寓里,于是警察结了案,众人也都松了一口气。
马修和埃莱娜•斯卡德曾与霍兰德夫妇在一个房间里听音乐会、吃晚餐。在受托开始调查后,他越来越觉得这个案子里还有第三个人……
我持续探求真相,但是,我发现的东西,实在不值一提。这种感觉在侦探的过程中,其实会一再出现。你敲开一千扇门,问了一万个问题,只是把片片段段的讯息堆在那里而已,直到一个线索突然跟另一个线索连在一起,才会顿时柳暗花明。你只能一直往前进,但此时,不断有声音在你耳朵边唠叨,告诉你,你根本就是白费力气,在这个当口,要学会充耳不闻。
马修系列唯一一部凶手未伏法的故事……最终结局敬请期待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繁花将尽。

图书封面


 死亡的渴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最近的这两本,陆续的看了一半,《死亡的渴望》里面出现的自述的口吻,有点像康纳利的《诗人》啊……(还有网站……诗人说的是恋童癖,而这里是连环杀人狂……)早上醒来继续看昨晚没有看完的,差点迟到= =这一本不算是特别出彩,但是马修的味道依然是吸引我看下去的最好理由。安妮塔的去世没有像简的离开那样让我觉得压抑难受,但是看着我们的马修日渐老去的背影,也觉得心酸——是的,在我印象中依然是孩子的那两个小男孩,居然已经那么大了,他们和马修的隔阂也已经无法弥补了吗……开篇的回忆的场景,很像同一系列的《行过死荫之地》,往前推想一个人死亡前的最后半个小时,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可惜这种笔法使用了两次之后,就没有第一次见到的那么浓郁了期待最后一本《繁花将尽》期待马修的故事会以怎样的叙述走到我一直期待却也畏缩不前的结局。
  •     我知道这个是斯卡德系列的倒数第二本,再一本这个系列就没了。繁花将尽。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舍不得的很。从看八百万种死法到现在也没几年,但书里的时代却整个天翻地覆,估计看书人心里的感觉都差不多——跟穿越时空似的。刚看这个系列的时候,心里给它的定位是早年的硬汉侦探作品,然而一本本地看下来,出现了电脑,出现了手机,出现了网络,感觉上像是在和传说英雄的雕像合影的时候,雕像突然动起来,说他根本是活生生的,跟你在一个时代,不是什么传说。写作时间很长的作者不止他一个,阿婆从一战写到二战后,但是一来那个年代离我们远,二来也不如这些年变化巨大,再来是她的侦探们不那么显年龄,不像斯卡德随着时间按规律变老,而且他身边的人也在如常变化,这一本里,他的前妻去世了,儿子们长大了,当初跟他在电话里聊棒球的小孩娶了中国媳妇还生了孩子。TJ满街游荡的样子好像就在昨天,可人家现在都已经是哥伦比亚的旁听生了。这一部插了凶手第一人称视角,想来是要表达杀人狂的心理,另外也是要在最后留个尾巴。但是里面最扎眼的文字是,通过AB先生的眼睛,看到的斯卡德是“一个老头”。这几个字太有杀伤力了,砰地就跑到眼前来。我一直都觉得侦探是不会老的,他们应该都像柯南一样,十年如一日的念着小学。虽然波洛和福尔摩斯都退休过,马波小姐的腰和腿越来越不灵光,御手洗也慢慢地变成了中年人,但是他们有的本来就挺老,再老一些也看不出什么,其他的,也没有把这种时间的残酷变化硬生生拽出来扔给人看的。侦探老了,必然得带着他的世界一起退到幕后。如果被作者写死,我还可以干脆不看(帷幕是我唯一没有看过的阿婆的小说),如果作者突然不写了,也可以让人想象,他还在那世界活跃着。但是斯卡德既没有死,他的故事也没有在半中间就戛然而止,逼着人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他退场。
  •     昨晚看完了《死亡的渴望》,前一个帖子里说到“这口吻有点像《诗人》”,等我看到结尾,开始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相似,几乎有些雷同了。一一列举如下:1. 《诗人》一开场,便是一桩看似简单明了的结案的案件。警察在车里自杀,看起来毫无破绽——然后主人公继续调查,直至找出背后真相。而《死亡的渴望》的开场,也是一桩已经结案的可怕屠杀,马修也是锲而不舍翻出真凶。2. 《诗人》中穿插的罪犯的内心独白,和主人公的破案线索平行交插;《死亡的渴望》中,布洛克也少见的使用了这一手法。3. 《诗人》中的凶手喜欢上恋童癖的论坛偷窥,并时常有发帖宣扬自己的罪行的欲望;《死亡的渴望》则是一个连环杀人犯的讨论网站,凶手也是蠢蠢欲动的关注着这里的一切4. 《诗人》的结尾,发现了一个被毁坏的尸体,但凶手依然活着,并泰然开始新身份,走向全新的犯罪生涯《死亡的渴望》的结尾,替死鬼也是被硫酸毁灭了指纹等等,凶手也改名换姓,预备开始新的杀戮康纳利创作《诗人》是在1996年,布洛克写《死亡的渴望》是在2001年,同样作为冷硬派推理小说作家(尽管布洛克很讨厌人家给他贴这样的标签),亦是畅销小说的作家,布洛克应该对康纳利的《诗人》有所耳闻,从时间上,如果推测布洛克借鉴了康纳利的手法,从某种意义上也不为过。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经典啊!
  •     硬汉派小说一直是我收藏的目标之一。
  •     中规中矩,除死的人多,无可圈可点之处,三星半。
  •     看推理小说我总有一种急躁的心情,总想一目十行看完所有,又不错过任何的线索一秒看到最后。侦探小说啊,折磨人,最好看瞬间,就是最后那几页。一边看,又一边劝自己:慢慢来,别急,就是在这种一点一点的细述中,最后几页才会精彩。两周内读了两本布洛克的侦探的,又都是刘丽真的翻译,虽然中间刻意隔了时间,也插着读了别的书,可是最后看起来,脑子总是再若影若现的告诉我:好像,这里好像,脑内情节又跑到小城去了……可是又仔细想想,又没有哪里真的好像……哎。这本画面感更强,脑内一直在演,一部美剧。
  •     两大改变:作者开了上帝视角,主角和凶手双线并行;凶手没有伏法。变革并不成功。
  •     结尾有点收不住的感觉 马修年纪大了 好几次不自己解决寻求警方协助 (让警车停在罪犯楼下是不是傻
  •     最难捉的凶手要捉两本书。
  •     “我来似水,我去如风“。伊莲娜这么好的姑娘,马修简直配不上——除非他和电影里一样,顶着连姆叔那张英俊非凡的侧脸。
  •     题目和内容没什么关系
  •     潇洒风流的老年侦探呵
  •     情节具有现实感,人物描写柔和了许多,解谜部分非常细致
  •     喜欢这个系列,还有硬皮的装帧设计,很有质感,适合收藏!
  •     倒数第二本,酒鬼马修即将落幕。
  •     真凶逃脱,又是一个反传统结局。
  •     猎狗终究被时代追上,并且丢在身后,即便是马修这样的人,也面临老无所依。叙事结构变了,不过也不错。
  •     惊心动魄 意犹未尽 我真的是非常喜欢啊,看的我激动激动啊~
  •     没觉得很好看但是马修确实直觉和经验都很强才能这么拨茧抽丝的发现凶手。
  •     失眠,熬到2点看完此书。布洛克也学坏了,开始玩弄读者。。。虽然马修也在街上溜达了溜达,虽然TJ、巴卢、丹尼男孩儿都有露脸,但是没有了马修系列的熟悉感觉,更像是一部电影,变态一直在喃喃自语。布洛克是有多看不上心理学啊哈哈。
  •     你带个汤匙,带个水桶,去找大海,大海怎么会在乎?
  •     好看!
  •     5 这一本更像推理 双线第一人称叙述将马修置于被偷窥被观察的境地 非常带感 舍不得读最后一本啊!
  •     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还有叙事风格
  •     不错的小说,要仔细品读才能读出它的内涵!
  •     老布第一次玩双视角叙事吧,效果还成。
  •     跟着斯卡德先生变老了……
  •     繁花将尽式带着菱锰矿项链杀人的心理医生,结局依然没死,会再出场吗?
  •     深红色的封皮上印着“我来似水,我去如风”不算费脑的看完了,不想以前概念里的侦探小说文学性更高一点,本来是随便找的一本小说,后来才发现是另一本书的前篇,这下哦有事干了!
  •     布洛克的硬汉侦探
  •     布洛克的杀人者视角
  •     布洛克的精彩作品,值得细读。
  •     2015年第26本:除夕夜刷的布洛克,《繁花将尽》的前篇,侦探与凶手双视角叙事,其中一个作案手法漏洞百出,可能只是为了明确指向凶手。这里的马修已是一个老人,真有几分伤感。
  •     不管昨夜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早晨醒来这个城市依然车水马龙。开心或者不开心,城市都没有工夫等,你只能铭记或者遗忘。
  •     总体稍有虎头蛇尾
  •     布洛克巨细靡遗地将马修经过的路口,搭过的地铁,吃过的餐馆,参加过的戒酒会写出来,让纽约生活的画面感很强。也许有点唠叨,但我却看的仔仔细细。硬汉派的小说没什么诡计,凶手更多凭借运气,可能这就是生活,处处都有神经病吧。ps:看完才知道还有下部,但不影响本书的故事结构,可惜的是下部估计买不到了,微盘上倒是有资源,但可能看了也不会在豆瓣记录,豆瓣只记录纸质书。
  •     也想说“这坑爹的结局”……可是……不自觉又拿起下一本看……
  •     boring
  •     喜欢马修
  •     铺垫太长,分镜叙述有意思。马修总算完败了一次。
  •     双线,未完待续…
  •     2010-228
  •     我是从繁华将近倒回头来看这部的
  •     繁花将尽,繁花将尽。
  •     读了一遍,感觉不是特清楚的样子,然后也没想读第二遍的想法
  •     马修系列中侦探味道最浓的一部。
  •     想集齐马修才买的
  •     不错的书,想买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很好的商品
  •     这已经近乎是玄幻故事了(不是),但照样还能牵着我一口气读完无法停下来……
  •     好书,有些贵了
  •     唯一一部凶手未伏法的故事...瞧我这运气
  •     看得很痛苦,翻译校对也有不少问题,还有一百页的样子,放弃不往下看了。
  •     我来似水,我去如风。
  •     居然最后凶手逃脱了
  •     达芬奇密码借鉴了这种双线结构么= =
  •     布洛克推理~
  •     什么书看过头了,看恶心了,缓缓,一年半年之后,还能缓过来。差不过一年没有看劳伦斯·布洛克的书了,因为之前我社出的错字连篇的劳伦斯·布洛克之马修·斯卡德,好多是我编的。
      
      坐我后面的编辑,天天桌子上都是尸体、侦探、变态杀人狂、内心阴暗的父母、青春期受压抑心理扭曲的小男孩,她外表跟她编的这些书的反差经常让我乐。
      
      后续的斯卡德全是她编的,错字少多了,而且书也越来越厚,因为书里的人物越来越多,斯卡德以前很少露面的儿子也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也开始死去,除了常规的犯罪牺牲品外,他戒酒协会的辅导员被人误杀,他的前妻癌症去世——《死亡的渴望》一开始就去世了。
      
      按照我社的出版顺序,《死亡的渴望》之后就是《繁花将尽》,马修·斯卡德终于告一段落啦。
      
      一年之后看这些人,还觉得挺眼熟的,能跟以前的命运连得上。而且我也不觉得之前深恶痛绝的劳伦斯·布洛克套路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了。他以前总是这样:一桩谋杀案,之后出现一个委托人,给斯卡德一两千美元,斯卡德就开始办案,去警察局利用以前的老关系看看档案,去图书馆查查资料,然后敲别人的门。犯罪分子一早就会出现,但大家谁都不知道呢,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女人。另外,奉送一两场跟性有关的极其残忍的凶杀场面。
      
      这当中马修·斯卡德会言里言外夸夸自己的长相。或者通过证人的口:那个人六尺二寸高,跟你差不多,但是比你胖——由此可知,马修·斯卡德60岁了,还能保持高瘦结实的身段。真不赖呀。或者通过女人对他的好感婉转地传达出这层意思。
      
      这些重复来重复去的东西,让人觉得,呃,差不多了,真是够了。
      
      但是,侦探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化小说,套路化是它的命。侦探小说史也只出现过几个转折而已,从短篇小说(柯南道尔)到长篇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到硬汉派小说(雷蒙德·钱德勒、达谢尔·哈密特),以及日本人用专业态度发展出来的本格派推理小说,当中冒出来的侦探小说作家只是在某个类型中做得还不多而已。
      
      劳伦斯·布洛克做得还算是不错的,尤其是到了后期(他今年已经70岁了),死亡在他的书中气息越来越重,他把自己对生死的感受放到了斯卡德身上,亲人之间的琐事也成了书中的一部分。
      
      不过《死亡的渴望》有点儿让人不爽,因为它跟迈克尔·康奈利的《诗人》有点儿像,犯罪分子都会在互联网上把自己的光荣事迹跟大家分享。犯罪分子都有一个习惯,就是重回犯罪现场,跟回放由自己主演的一部电影一样,自己过瘾,周围人的反应也能满足他们。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另一批观众,而且这些观众习惯把耸人听闻的传言当成真的,而把真的当成耸人听闻的传言。所以——很安全哪。
      
      侦探小说命定也是消费品,极少有能让人一年后重读获得不同感受的,所以俺们家的红色硬壳侦探小说都了人,日本推理小说也都送了人,目前手头的也是边看边送,送给第一个遇到的朋友。
      
      就它吧。
  •     啊啊啊啊啊啊啊這坑爹的結局啊啊啊啊啊啊啊!!
  •     不错,质量很好.
  •     第一次没有抓到真凶。
  •     倒数第三本的马修 斯卡德, 已经是半退休状态了
  •     双视角,上下集。可惜丢失了韵味,强弩之末了。
  •     2013-08-30 想到馬修已經六十二歲了,不可思議。
  •     风格有点不一样
  •     马修这个真实的人,还需要别人的评论吗?
  •     啰啰嗦嗦的东西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吹捧?
  •     第一次采用了犯人与Scudder双视角的一本。这边的人生照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前妻死了,有点疏远的儿子亏空钱财被上司发现,AA聚会也参加到第十八个年头。Scudder六十二岁了。犯人那边对自己接下来的行动供认不讳,然而只是交代给犯罪爱好者的网站听,所以读者也只得干着急——上帝视角的作用正在于此。TJ像条变色龙,这次混进了大学生队伍,跟老板娘隔着一条街互发电子邮件,看在Scudder眼里,就像两个玩纸筒电话的小朋友,至于他自己,依旧在抵抗着手机的普及。
  •     当第三视角描述马修是个白人老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他活了好多年
  •     这部也挺精彩的
  •     残忍又粗糙的谋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