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传染病屋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544702713
作者:[英]吉姆·克雷斯
页数:236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突然闪亮的烛光中,他们第一次看见了对方……她觉得那是一张诚实的脸,一张算不上英俊的脸……但是,那张狭窄的脸透出健康和希望,那是一张能够拯救她于恐惧的脸……他看见了一个圆圆的光头,一个病重的漂亮女人的光头。  一位具有梦幻般技巧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在某一层面上来说,《传染病屋》是一部充满悬念的路上小说……但在其核心层面上,它是对美国的深层问题的思考:无限扩张的代价,具有破坏性的工业社会的命运。  ——《洛杉矶时报》  克雷斯笔下的美国,在时空中来回穿梭,极富想象力,是个完全独特的世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其故事是个既引人入胜又令人苦恼的历险故事,而克雷斯的语言则异乎寻常……简洁,常常十分优美。  ——《新政治家》

内容概要

吉姆·克雷斯,在西方文学办被普遍视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家,他的高度个性化的创作品格和富有感染力的鲜明语言风格他备受世界文坛瞩目。他的《大陆》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处女奖、《卫报》小说奖和戴维·海厄姆小说奖,《隔离》获惠特布莱特奖以及布克奖提名,《死》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和惠特布莱特奖以及布克奖和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传染病屋》是他的第九部小说。

作者简介

在《传染病屋》里,美国已进入某个未知的未来,是一个无法无天、人烟稀少的废墟。
一场大灾难夺去了全镇人的生命,只有因染上瘟疫被隔离在山坡上一间叫做传染病屋的小屋里的玛格丽特幸免于难。她碰到了天真无邪的农家小伙子富兰克林,两人结伴汇入想东行横渡大洋前住期望中的乐士的迁徙人流中。在充满凶险的旅程中,人类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遗,唯有爱情可以让相爱的人共患难。
这是部预言小说兼寓言小说,描摹出了世事的未来形态的轮廓,类似于一位当代作家为当今世界想象出的一种末日,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

图书封面


 传染病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品】罗豫/文中国读者大都不熟悉英国当代小说家吉姆·克雷斯的名字。2003年他的小说《死》曾被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可惜封面设计让人以为是某部美国大片的小说版,而题目上赫然的一个“死”字又是中国人最忌讳的。然而有幸读过正文的读者,恐怕都不免为这部小说所震撼。故事开头就是一对中年夫妇在海滩被暴徒所杀,然而随后情节的进展却能让喜欢读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的读者大跌眼镜:除了警察,没人关心是谁杀了他们。通俗小说的路数中,杀人案引出的是凶手的故事,而最重要的事实——死,以及受这一事实影响最大的人——死者,早被作者偷运出读者的视线,毕竟,通俗小说读者并不期待死亡在故事中被赋予存在主义的意义。在吉姆·克雷斯笔下,死亡是死者自己的事,由这一事件顺藤摸瓜,克雷斯追溯了这对夫妇二十多年平凡的婚姻生活,随后大肆描写二人的尸体如何在昆虫和微生物的帮助下渐渐腐烂。在著名电影《人生七部曲》(The meaning of life)中,我们已经见识过英国人如何将人的跳楼自杀和树叶的坠落划上约等号。克雷斯笔下,尸体的腐烂也不过是一段生化故事。然而丈夫临死前挣扎着伸出手握住妻子的脚踝,这样一个满怀爱意的简单动作却在死亡带来的巨大虚无感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克雷斯2007年的新作《传染病屋》中,读者依旧可以看到不少和《死》相通的克氏的东西。该书封面设计者对克雷斯的这一特点把握得颇为准确:封面粗砺的黑色铁丝网上生出一颗绿芽,封底破败农舍的烟囱里也生出一颗绿芽。故事开头,克雷斯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移民向东迁徙途中经过的一个小城——渡口城——由于自然灾害在一夜之前从苍蝇到人全部死去的惨剧。渡口城居民玛格丽特和年轻移民富兰克林是唯一的两个幸存者,玛格丽特由于身染瘟疫被送到城外的隔离小屋,富兰克林因膝盖受伤而待在城外等待哥哥进城寻求补给。他们的亲人无一幸免,玛格丽特却成功逃脱了瘟疫,并和富兰克林结伴踏上移民之路。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一路上,他们除了要应付秋冬季节日益恶劣的自然条件,饥寒交迫,还要时时防备强盗和奴隶贩子的袭击。玛格丽特三十出头却颇有姿色,富兰克林身高力大却温柔胆怯,这都让他们成为惹眼的目标。英国文化中的死神(The death reaper)跟在移民身后,手握镰刀毫不留情朝他们挥来,移民路上处处惨剧。然而镰刀上似乎有个豁口,玛格丽特和富兰克林并无过人的本事,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善良一点点、坚强一点点,却屡屡逃脱灾难。他们历尽艰险终于来到大海边,前面的路依然关卡重重,幸福的彼岸依旧遥不可及,但一路的经历让他们变得知足保守,二人最终决定返回富兰克林的家乡。与《死》类似,在无常的命运中,爱成为唯一的希望源泉。而克雷斯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大肆铺陈死亡与虚无,同时不动声色地在琐碎的细节中注入欲言又止的情感。男女主人公古风甚厚,一路上不曾说过爱,不曾接过吻,没有英雄救美,没有海誓山盟也没有凛然大义。二人还时不时面临道德考验,小小的自私与狡猾时时成为良心的重负。克雷斯对爱情、善良、英勇、崇高等等宏大主题的描绘,及其克制真实。遭强盗袭击时,富兰克林仅有的两次勇敢举动,一次是偷偷拉下玛格丽特的头巾,露出她的光头,让强盗知道她是瘟疫感染者,从而救了玛格丽特,自己却被带走做奴隶;另一次则是回程中,他自己剃光脑袋扮成瘟疫感染者,强盗靠近时,他起身迎向他们,吓退了来人。二人准备离开渡口城时,虚弱的玛格丽特让富兰克林去她家拿一些有用的装备。富兰克林拿了必要的事物、工具和值钱的物品之后,竟然带走了门廊上一盆食用薄荷,希望玛格丽特从渡口城的这盆活物中获得些许安慰。路上,玛格丽特想起落下了自己的护身符,富兰克林连忙表示愿意为她回去拿,并强忍腿上伤痛,夸口说一天之内就能回来。凡此种种在当时绝不能算明智之举的行为,让玛格丽特大为感动。这也正是在《色,戒》中,张爱玲试图传达的那种微妙的女性体验。而富兰克林的哥哥一个人进了渡口城之后,居然决定当晚好好考虑要不要抛下弟弟独自前行,克雷斯让渡口城在那一晚全城覆灭,也颇有些替天行道的意味。当然,本书社会和时代背景的模糊性也让人想入非非。民风和强盗的武器装备让人觉得是前现代社会,可荒野上有常能见到庞大的金属废弃物。抛开这些细节,文中所描写的充满幻想和热情的移民潮,又让人感觉十分真实熟悉。移民们抛妻弃子不择手段追求某个传言中的幸福彼岸,像是人类历史上不少社会事件的变体。不过结合《死》的风格,克雷斯似乎并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社会或政治问题。克雷斯更感兴趣的,似乎是人在事件中的细微情感,以及必然的死亡和偶然的爱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也更使得克雷斯的小说内秀而质感十足。
  •     “夜里,所有的人都死了。”这是作者吉姆.克雷斯(Jim Crace)开篇的第一句话。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则寓言般的故事缓缓展开。也许是对这本“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作品”期望太高,在前半部分阅读中我竟然觉得这本书像是一个中国枪手写的,完全感觉不到英语文字的特点,而且书中亮点实在太少,甚至连耐读的句子都没有几个。但随着故事的进行,我才隐约感觉到,其实作者所讲述的故事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当时,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他们就是幸运者了,因为当被大雨冲塌的山坡沉入湖底时,他们有的是因为过于劳累,有的是因为酩酊大醉,有的是因为失聪,有的是因为在被子里裹得太紧,什么也没听见。因此,这些睡梦中的人(估计有六七百人;不过没人来清点过,也没人来认领过死者)在毫无警报、未曾预料的情况下,毫无知觉地一起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没有丝毫恐惧感。他们的最后时刻凝固在了美国的大地上。”也许你不会马上联想到19世纪初肆虐旧金山的黑死病(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但正是鼠疫的爆发让美国人认识到了加强公共卫生措施的重要意义以及研究疫苗的重要作用。书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被村民认为是感染了致命疾病的女孩,她被强制送到了山上村民们隔离感染病人的小木屋中,而一夜过后,恰恰只有玛格丽特活了下来。和哥哥一起向西寻找新生活的青年富兰克林由于腿伤来到玛格丽特的小木屋中过夜,他并没有被苍白而且没有头发的玛格丽特吓到,还细心地照顾她。当两人的病情都有所好转时,他们来到山下的村子中,却发现一片惨象。慌乱的他们只好拿了几件必需物品,匆匆踏上西征旅途。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在历史上又称为西进运动,它不仅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美国经济创业发展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广泛开发和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的西部开发经历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拓殖、远西部的开发、大草原的开发三个阶段。美国西部的开发过程是美国国内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也是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美利坚民族大融合的过程,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路上,富兰克林和玛格丽特历尽艰辛。身材魁梧的富兰克林被奴隶主抓去当苦力,而玛格丽特寄宿于一个被人称为“方舟”的浸礼会。浸礼会的信徒们掌管着这个小天地,所有进入的人都必需抛弃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对此他们的解释是:“金属是魔鬼造出来的,金属是贪婪和战争之源,金属等于武器等于死亡”。这里的规矩是“用你的木牌领饭,明天傍晚你完成工作的时候再收回木牌。不交木牌,你就不能再吃饭了。你离开方舟时,必需出示木牌。如果我们不满意,你就拿不到木牌。如果你不好好工作,我们就不会满意。你不吃饭,你就干不好工作……”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逻辑简单的规定好笑,但仔细思考一下无限扩张的工业社会到底带来了什么?压迫、战争、贪婪、仇恨,所有不和谐的因素似乎都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会逐渐放大开来,也许蒸汽机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效率了,但谁又听见了满目疮痍的大自然哭泣的声音?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东西不断出现,它们甚至可以轻易的毁灭我们所存在的星球,但已经被“便捷和进步”蒙蔽了双眼的人类又怎能停下无限扩张的脚步?书中还有一个叫做贝拉.博斯的小女孩,她被玛格丽特从她的家人手中“抢”了过来,并当作是她自己的孩子抚养。这个小女孩像极了美利坚民族,说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却被不同的文化所抚养,而正是民族大融合让美国能够兼容并包,吸取各家之长,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如果非要找个形容词,那就是——自由!“向西走,他们就自由了。”书中最后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cba2e01007u93.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瘟疫,逃难,公路...没有想象到是某个未来 联想到的却是历史上的西进运动
  •       “夜里,所有的人都死了。”这是作者吉姆.克雷斯(Jim Crace)开篇的第一句话。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则寓言般的故事缓缓展开。也许是对这本“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作品”期望太高,在前半部分阅读中我竟然觉得这本书像是一个中国枪手写的,完全感觉不到英语文字的特点,而且书中亮点实在太少,甚至连耐读的句子都没有几个。但随着故事的进行,我才隐约感觉到,其实作者所讲述的故事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当时,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他们就是幸运者了,因为当被大雨冲塌的山坡沉入湖底时,他们有的是因为过于劳累,有的是因为酩酊大醉,有的是因为失聪,有的是因为在被子里裹得太紧,什么也没听见。因此,这些睡梦中的人(估计有六七百人;不过没人来清点过,也没人来认领过死者)在毫无警报、未曾预料的情况下,毫无知觉地一起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没有丝毫恐惧感。他们的最后时刻凝固在了美国的大地上。”也许你不会马上联想到19世纪初肆虐旧金山的黑死病(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但正是鼠疫的爆发让美国人认识到了加强公共卫生措施的重要意义以及研究疫苗的重要作用。书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被村民认为是感染了致命疾病的女孩,她被强制送到了山上村民们隔离感染病人的小木屋中,而一夜过后,恰恰只有玛格丽特活了下来。和哥哥一起向西寻找新生活的青年富兰克林由于腿伤来到玛格丽特的小木屋中过夜,他并没有被苍白而且没有头发的玛格丽特吓到,还细心地照顾她。当两人的病情都有所好转时,他们来到山下的村子中,却发现一片惨象。慌乱的他们只好拿了几件必需物品,匆匆踏上西征旅途。
      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在历史上又称为西进运动,它不仅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美国经济创业发展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广泛开发和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的西部开发经历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拓殖、远西部的开发、大草原的开发三个阶段。美国西部的开发过程是美国国内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也是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美利坚民族大融合的过程,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路上,富兰克林和玛格丽特历尽艰辛。身材魁梧的富兰克林被奴隶主抓去当苦力,而玛格丽特寄宿于一个被人称为“方舟”的浸礼会。浸礼会的信徒们掌管着这个小天地,所有进入的人都必需抛弃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对此他们的解释是:“金属是魔鬼造出来的,金属是贪婪和战争之源,金属等于武器等于死亡”。这里的规矩是“用你的木牌领饭,明天傍晚你完成工作的时候再收回木牌。不交木牌,你就不能再吃饭了。你离开方舟时,必需出示木牌。如果我们不满意,你就拿不到木牌。如果你不好好工作,我们就不会满意。你不吃饭,你就干不好工作……”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逻辑简单的规定好笑,但仔细思考一下无限扩张的工业社会到底带来了什么?压迫、战争、贪婪、仇恨,所有不和谐的因素似乎都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会逐渐放大开来,也许蒸汽机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效率了,但谁又听见了满目疮痍的大自然哭泣的声音?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东西不断出现,它们甚至可以轻易的毁灭我们所存在的星球,但已经被“便捷和进步”蒙蔽了双眼的人类又怎能停下无限扩张的脚步?
      书中还有一个叫做贝拉.博斯的小女孩,她被玛格丽特从她的家人手中“抢”了过来,并当作是她自己的孩子抚养。这个小女孩像极了美利坚民族,说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却被不同的文化所抚养,而正是民族大融合让美国能够兼容并包,吸取各家之长,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如果非要找个形容词,那就是——自由!
      “向西走,他们就自由了。”书中最后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cba2e01007u93.html
      
      
  •     好看
  •     喜欢一切灾难题材的东西。
  •     读之无味 扔之废钱
  •     作者还是不够狠
  •     真爱,只有当大难来临时才会犹如钻石般珍贵。而且还是我一直追寻的姐弟恋。
  •     要是说这个作者善于写寓言,我只能说这寓言我没看懂。或许是我对美国历史不了解吧,maybe
  •       【读品】罗豫/文
      
      中国读者大都不熟悉英国当代小说家吉姆·克雷斯的名字。2003年他的小说《死》曾被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可惜封面设计让人以为是某部美国大片的小说版,而题目上赫然的一个“死”字又是中国人最忌讳的。然而有幸读过正文的读者,恐怕都不免为这部小说所震撼。
      
      故事开头就是一对中年夫妇在海滩被暴徒所杀,然而随后情节的进展却能让喜欢读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的读者大跌眼镜:除了警察,没人关心是谁杀了他们。通俗小说的路数中,杀人案引出的是凶手的故事,而最重要的事实——死,以及受这一事实影响最大的人——死者,早被作者偷运出读者的视线,毕竟,通俗小说读者并不期待死亡在故事中被赋予存在主义的意义。
      
      在吉姆·克雷斯笔下,死亡是死者自己的事,由这一事件顺藤摸瓜,克雷斯追溯了这对夫妇二十多年平凡的婚姻生活,随后大肆描写二人的尸体如何在昆虫和微生物的帮助下渐渐腐烂。在著名电影《人生七部曲》(The meaning of life)中,我们已经见识过英国人如何将人的跳楼自杀和树叶的坠落划上约等号。克雷斯笔下,尸体的腐烂也不过是一段生化故事。然而丈夫临死前挣扎着伸出手握住妻子的脚踝,这样一个满怀爱意的简单动作却在死亡带来的巨大虚无感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克雷斯2007年的新作《传染病屋》中,读者依旧可以看到不少和《死》相通的克氏的东西。该书封面设计者对克雷斯的这一特点把握得颇为准确:封面粗砺的黑色铁丝网上生出一颗绿芽,封底破败农舍的烟囱里也生出一颗绿芽。
      
      故事开头,克雷斯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移民向东迁徙途中经过的一个小城——渡口城——由于自然灾害在一夜之前从苍蝇到人全部死去的惨剧。渡口城居民玛格丽特和年轻移民富兰克林是唯一的两个幸存者,玛格丽特由于身染瘟疫被送到城外的隔离小屋,富兰克林因膝盖受伤而待在城外等待哥哥进城寻求补给。他们的亲人无一幸免,玛格丽特却成功逃脱了瘟疫,并和富兰克林结伴踏上移民之路。
      
      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一路上,他们除了要应付秋冬季节日益恶劣的自然条件,饥寒交迫,还要时时防备强盗和奴隶贩子的袭击。玛格丽特三十出头却颇有姿色,富兰克林身高力大却温柔胆怯,这都让他们成为惹眼的目标。英国文化中的死神(The death reaper)跟在移民身后,手握镰刀毫不留情朝他们挥来,移民路上处处惨剧。然而镰刀上似乎有个豁口,玛格丽特和富兰克林并无过人的本事,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善良一点点、坚强一点点,却屡屡逃脱灾难。他们历尽艰险终于来到大海边,前面的路依然关卡重重,幸福的彼岸依旧遥不可及,但一路的经历让他们变得知足保守,二人最终决定返回富兰克林的家乡。
      
      与《死》类似,在无常的命运中,爱成为唯一的希望源泉。而克雷斯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大肆铺陈死亡与虚无,同时不动声色地在琐碎的细节中注入欲言又止的情感。男女主人公古风甚厚,一路上不曾说过爱,不曾接过吻,没有英雄救美,没有海誓山盟也没有凛然大义。二人还时不时面临道德考验,小小的自私与狡猾时时成为良心的重负。克雷斯对爱情、善良、英勇、崇高等等宏大主题的描绘,及其克制真实。遭强盗袭击时,富兰克林仅有的两次勇敢举动,一次是偷偷拉下玛格丽特的头巾,露出她的光头,让强盗知道她是瘟疫感染者,从而救了玛格丽特,自己却被带走做奴隶;另一次则是回程中,他自己剃光脑袋扮成瘟疫感染者,强盗靠近时,他起身迎向他们,吓退了来人。二人准备离开渡口城时,虚弱的玛格丽特让富兰克林去她家拿一些有用的装备。富兰克林拿了必要的事物、工具和值钱的物品之后,竟然带走了门廊上一盆食用薄荷,希望玛格丽特从渡口城的这盆活物中获得些许安慰。路上,玛格丽特想起落下了自己的护身符,富兰克林连忙表示愿意为她回去拿,并强忍腿上伤痛,夸口说一天之内就能回来。凡此种种在当时绝不能算明智之举的行为,让玛格丽特大为感动。这也正是在《色,戒》中,张爱玲试图传达的那种微妙的女性体验。
      
      而富兰克林的哥哥一个人进了渡口城之后,居然决定当晚好好考虑要不要抛下弟弟独自前行,克雷斯让渡口城在那一晚全城覆灭,也颇有些替天行道的意味。
      
      当然,本书社会和时代背景的模糊性也让人想入非非。民风和强盗的武器装备让人觉得是前现代社会,可荒野上有常能见到庞大的金属废弃物。抛开这些细节,文中所描写的充满幻想和热情的移民潮,又让人感觉十分真实熟悉。移民们抛妻弃子不择手段追求某个传言中的幸福彼岸,像是人类历史上不少社会事件的变体。不过结合《死》的风格,克雷斯似乎并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社会或政治问题。克雷斯更感兴趣的,似乎是人在事件中的细微情感,以及必然的死亡和偶然的爱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也更使得克雷斯的小说内秀而质感十足。
  •     【夜里,所有的人都死了。】
  •     3.5分,开头不错,后面混乱了。。。
  •     当一本书讲的道理在你看他之前你就懂,并且形式你也见过,这本书就变得不那么有趣了
  •     与《单向度的人》相反的是,这本书是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先进与先进之后的落后,相同的是在这两个不同阶段,我们都“应该”追求自由。
  •     咦?还谁幸存了?不妨告诉我,或许我没读仔细。
  •     像是一种象征 逃离美国 好像我们心中的美国梦
  •     唯一的两个幸存者 一直不知道这种表达法是否正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