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影视小说 > 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00219439
作者:林旭东 张亚璇 顾峥
页数:208页

高尚的人

在我心目中的贾樟柯是分为“三峡好人”前,和后的,自从娶了赵小姐这个莫名其妙的女人后,过去的那个小贾就不见了。不管怎么说,这三本书里,有最本我的贾樟柯,“我是独立电影工作者”,小贾骄傲地说。而那种“走出去”的情怀,真的非常扎眼,而他的电影中的中心人物,无一不显得高尚,即使是一个小偷,这种“高尚”,一度在《三峡好人》里达到顶峰。我相信,这些是贾樟柯独有的东西。为什么社会里有那么多道德败坏、偷鸡摸狗的人,因为他们活得没有自尊,人一旦没有自尊了,就容易变质。犹记得当年第一次看《站台》,很清楚那不是我的生活世界,但我很理解会有不少70后的人看了会流眼泪,那是属于他们的10年,89 年一过,理想不在。我曾经和第五代某名导的御用编剧聊天,看得出他们这批经历过80年代末的文艺工作者,都异常怀念那个年代,那个中国历史上异常短暂的“思想启蒙”时期。不过这不能妨碍我们的70后,真的是解 放以来最幸运的一代人,也理应是最优秀的一代人,因为他们确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最绚丽的成果,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最青春期的时候,经历了80年代末那个特别珍贵的“思想启蒙”岁月,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目前来看,在中国再也不会有了。这是我们这些看着日本动漫成长起来的80后,以及伴随着网络长大的90后们所无法切身体会到的“幸福”,众所周知,我们得到的物质条件再优越,都比不上那种对你思想上“扫射”般的冲击。对中国的青年们来说,20岁到30岁,是不断在变化的十年,不管是对哪个年代出生的人都一样,变化的终点就是:理想不在不得不承认,30岁一过,就是不断走下坡路的状态了,所以我现在非常恐惧自己30岁的那一天,因为我不得不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步向中年……天哪!中年,真的是人生中最恶心的阶段啊!

从《小山回家》开始

从《小山回家》到《小武》,到《站台》,到《任逍遥》,到《三峡好人》再到《24城记》和《海上传奇》,我想自己差不多可以系统的来对贾樟柯进行思考了。为什么贾樟柯吸引我,为什么贾樟柯吸引大家,毋庸置疑,是因为他对于九十年代的记录,或更大的说,对中国近三十年来变迁的记录。他粗糙的影像所呈现出的现实的粗粝感,在重重粉饰精良的周遭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深刻地打动着观众。他对于普通人执着的关注让大家在那之中看到了真实得近乎裸露的自己。《小山回家》中长达七分钟的步行是对于现状的隐喻,步履不停地走啊走,那些小镇青年的迷惘便是这个从古老中苏醒过来的民族的迷惘。那种切身的失败感让我们产生一种灼热的恐惧,害怕那将是自己的未来。九十年代的大街上人潮涌动,人们淹没在自行车的汪洋之中,他们大都面无表情,行色匆匆。今日的中国,大都市里车流不息,人们在各大步行街上走过,有说有笑,各色人等在城市中越夜越精彩;小城市的人们也同样落得安闲,尽管物价虚高,房价上涨,就业困难,单身也不过是普遍现象。生活好像丰富了太多,可是精神的空虚、张望、孤独却好像越发的深刻了。世界正在敞开,中国正在敞开,可是小镇青年们命运的大门却紧紧的关上了。未来20年的生活仿佛都已可见,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以压倒性的姿态逼近,那些挣扎和梦想都眼睁睁的破碎了。于是你看着自己无可奈何的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小镇青年的愁苦更甚在于梦想与现实的相距太过遥远,以至于只是想着,让热烈的梦想灼烧得自己焦躁不安,却提不起力量去迈开脚步。就像书中所言,那种虚假的盛大与现实无可救药的衰败形成了强烈的悲情性的冲击力。他们永远都只是承受着,承受着命运的安排,并不过分的悲喜。好像这大地上的人民,那些土地里的人民,永远都是变革的承受者。书中有一篇对于《站台》的批评,很中肯。作者指出《站台》是一部刻意雕琢的作品,诚然如此啊。导演希望呈现出社会的巨变在小人物的生命中的体现,并以各种流行音乐,新闻报道来对时间进行标注。试问该怎样来表现时代的变换?导演的选择无疑是深具敏锐的洞察力的,以一个时代的发型着装、流行事物来进行刻度。但是导演太过用力,以至于那种普通人作为不知觉受众的感觉消失了,一句话,他们身上时间的痕迹太重了。在电影中,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是庞大的国家机器无情的推动了社会的变化,从而造成了这些人物的悲剧。当然,从各种言论里来看,这也是很普遍的逻辑了。在《24城记》里则达到了近乎控诉的状态。诚然,体制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不可忽视的也有小人物们在这些事件中的参与。无论是大跃进、文革也好,改革开放也好,还是个人崇拜、独裁专制,普通人在这一系列的后续叙事里面都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血泪的承受者。却忘了普通人也是这一切的造就者,就像纳粹被理解为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罪行一样,每个人因自己的过错而深深的忏悔。在中国大地之上的种种悲剧之中,每个人也都应该承担着过错,他们都曾参与到了疯狂的造就及纵容之中。这种纵容便是他们永远首先选择忍耐,选择服从,选择事不关己沉默不语。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普通人对那样的过去所负有的责任,才能带着切身的悔恨之感去高度警惕那些事由的苗头。所以在如今的德国,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都会让他们坐立不安。而我们却又一再的纵容民主权利的丧失,纵容一个霸道的威权对于其他话语空间的压榨剥夺,只能犬儒的表示自己是一介草民无能为力,然后沉浸在物质享受的麻痹之中。上学时对班干的选举无所谓,成年后对自己拥有的选举权无所谓,一步一步让渡出自己的权利。或者自己成了体制中的一员,做着行政工作,遇到事情,明明可以促成其实现,却偏偏要推卸责任,等待上级的批示。惰性、无所作为、得过且过占据了他们的灵魂,并且这样消极的灵魂充斥在各种工作当中。日本人文化中的耻感压得他们的灵魂扭曲变形,喘不过气来,在中国这种负罪前行的责任感则又太过于不足。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在我看来缺乏的便是对这一点的理解。贾专注于对现实的热情,他具有对时代的捕捉力,这使得他的电影有了跳动的脉搏。电影既应该承担它可以承担的责任,也应该有造梦的浪漫与想象力。像《美国丽人》及《朗读者》那样的电影与贾的电影对比应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美国丽人》通过精良的故事叙事来达到对美国社会精神的关照以及关怀;《朗读者》则尽情的展现了对人性的理解的可能性。无论是小武还是朗读少年,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有着充分的内在逻辑,你觉得人在那样的处境之下就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贾樟柯还是萨姆门德斯,共通的一点是电影对于当下现实的关怀,对于人性的探索。电影,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应该有这样的坚持;还有另一种,纯艺术的、实验的,它的存在跟哲学一样,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守候;而标准的好莱坞制作则供娱乐和放松。我想电影应该也本就具有这多种的可能性。一方面它业已成为一门工业,是千万从业者的生计,它侧重于市场性和商业性;另一方面,作为一门艺术,它有高于生活的一面。中国电影的无序在于各种电影比例的严重失衡,而就算是商业电影内部的行业规则也处于混乱中,盲目的投资导致了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普遍偏低,以及资金的亏损,院线档期的争夺和盗版的横行。再加上国家某局的胡搅蛮缠乱掺和,形成了现在中国整个电影行业的乱像。朋友正在践行的民间放映形式则给了观众们以新的选择新的期待。这种放映方式以其对于独立电影、艺术电影的专注,在院线之外形成了对电影放映环境的调剂,并以异常的热情培养着观众,活跃着城市的文化生活。又说回到贾樟柯电影中探讨的问题,这个国家的广袤和贫穷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面貌,也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文化则至始至终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维系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比如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勤劳、坚韧。书里说导演对于年代的回忆常常压倒他的理智,有时候人就喜欢沉浸在一种情感里面。故乡三部曲中所展现的乡愁便是导演极力想要抓住的东西,导演想要抓住岁月,抓住青春,抓住那些闪亮的日子,以抚慰那些曾经悸动如今已丧失想象的心们、那些他曾经的伙伴们,那也是他抓住自己的根的方式。正如王宏伟所说,《小武》那样的乡愁终会淡去,成为人生的积淀。如今的《海上传奇》《24城记》都有了精美的画面甚至抒情的配乐,我等待着看贾樟柯怎样用他的镜头去构建他自己的电影王国。《故乡三部曲》的形式很好,以剧本加评论加创作人员的放谈论的形式来编排出版。评论加深了对剧本的解读,对创作人员的访谈则指出电影并不是导演一个人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投入了自己的热情、技术和灵感。电影的丰富就在于它承载了一队人的情感和记忆。和朋友们一起工作,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在参与意见有意义的事,感到自己的青春在快乐的燃烧着,这样的生活是最美好而充实不过的了。20岁的我,人生展开在我的眼前,并且我坚信我能企获我所憧憬的未来。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这是不变的真理。


 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